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钢铁工业起步于什么时期

钢铁工业起步于什么时期

发布时间:2022-01-20 05:07:37

① 钢铁重工业起步于

东北

② 工业起步是指什么时期的什么成就

工业起步是指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我国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主要表现在: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全国交通运输业也有巨大发展,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③ 钢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

钢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出现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④ 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

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等口号。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到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2亿吨,到2005年,粗钢产量达到3.6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再到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连续实现了钢产量2亿吨、3亿吨和4亿吨的三次跨越。2001~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这四年年增长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钢产量同上年相比增长率更是创纪录的高达30.42%,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2位,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位,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⑤ 新中国成立以后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总体上,中国钢铁工业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1978~2000年)为稳步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以钢为纲”的发展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钢铁工业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苏联援助下建设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随着“三线建设”的铺开,在西南、西北建设了攀钢、酒钢、成都无缝管厂等一批新的钢铁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布局。

考虑到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确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超英赶美”等口号。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就走上了一条以追求产值、产量增长速度为目标的粗放型的发展道路。

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78年,钢铁产量为3178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据统计,1952~1978年期间,钢铁工业产量平均每年递增12.9%,产值每年递增11.8%,实现利税每年递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钢为纲”的发展指导方针下,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钢铁工业部门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对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就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过分的投入会制约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钢铁工业部门的利税贡献,同其他产业部门相比而言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所以较高比例的投入就会影响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积累。由于钢铁工业是一个资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业,这一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

据统计,1978年,钢铁工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7.36%,能源消耗占整个国民经济消耗能源总量的12.97%。另外,企业管理水平低、职工积极性不高也是当时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上,在1970~1975年期间,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3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是生产能力并不能够得到充分实现。1974~1976年,曾经连续三年计划生产2600万吨钢的目标都没有实现,人们称之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国钢铁工业

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遇到了两次重要机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创造了条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中国钢铁工业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快了钢铁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在这一阶段,除了建设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外,又对一些老的大型钢铁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例如鞍钢、武钢、首钢、包钢等企业。1981年,我国与澳大利亚科伯斯公司通过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实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利用外方资金和技术对鞍钢焦化总厂沥青焦车间进行改造。

1987年,国家计委批准了鞍钢、武钢、梅山(1998年后被并入宝钢集团)、本钢、莱钢5个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中国钢铁企业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另外,一些非国有企业也进入到钢铁行业,例如,沙钢、海鑫等,并且发展迅速。同时,1992年之前,中国钢铁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希望通过企业改革释放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了钢产量5000万吨和亿吨两次突破。198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超过了5000万吨,达到5221万吨。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为钢铁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994年以来,钢铁行业的舞钢、本钢、太钢、重钢、天津钢管厂、“大冶”、“八一”等12家企业,列入国家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邯钢、抚顺钢铁公司、天津钢铁、酒泉钢铁等57家企业,列入地方改革试点。

到1998年,试点工作基本完成,试点钢铁企业均按照《公司法》实施了改组,初步明确了国家资产投资主体,理顺了出资关系,建立了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1996年中国钢产量(粗钢)首次超过1亿吨,达到10124万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3.5%,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0年,中国钢产量为12850万吨。

3、加速发展时期

“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更是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粗钢产量从2000年的1.3亿吨,到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2亿吨,到2005年,粗钢产量达到3.6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个粗钢产量突破3亿吨的国家,再到2006年粗钢产量达到4.2亿吨,连续实现了钢产量2亿吨、3亿吨和4亿吨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这四年年增长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钢产量同上年相比增长率更是创纪录的高达30.42%,同时,中国钢铁工业在整个工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35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2位,仅低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367亿元,在39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位,仅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5)钢铁工业起步于什么时期扩展阅读:

“十二五”钢铁工业主要成就:

1、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 品种质量明显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100%。

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 上海世博会场馆、 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3、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时期,重点统计钢铁企业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分别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十二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

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⑥ 中国什么时期开始炼钢铁

北宋时期。

北宋时期我国炼铁技术进步、产铁量大增才出现了根本的扭转。北宋时期铁的年产量最高时候已经高达800万斤,这个产量看起来多,换算成现在的单位也不过就是4000吨铁(我国现在的钢铁年产量都是亿吨级的)。

但是在古代,全国年产4000吨铁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数字了,按照当时铁锅的制造重量来计算,这一年下来北宋的铁产量,如果全拿去制造铁锅可以制造100多万口,有了这样一个入门级的产铁量,才能在满足武器铠甲、钱币佛像等用途之外,为民间千万级的人口的锅灶服务。

也正是因为铁锅在宋代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中华炒菜法在宋代的推广。

(6)钢铁工业起步于什么时期扩展阅读:

铁器,以铁矿石冶炼加工制成的器物。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

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北部,赫梯先民墓葬中出土的铜柄铁刃匕首,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冶炼铁器是甘肃省临潭县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两块铁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铁器




⑦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起步于什么时期

中国近代工业化从洋务运动起步,社会主义工业化从实施一五计划开始。(

⑧ 黄石钢铁工业历史发展进程

◎ 黄瑞云

十九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并大力向海外扩张,殖民主义的魔爪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本来同我们一样处于封建统治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而中华大地仍然在封建的黑夜里沉沉昏睡。贫穷的中国农民还像一千年之前那样,挥着鞭子跟在疲惫不堪的老黄牛之后缓缓地犁翻着古老的土地。妇女们仍然踮着三寸金莲在崎岖的乡村小路上蹒跚。年轻的或者年老的读书人,一个个拖着尾巴似的长辫子,黄卷青灯,苦苦地琢磨着程式化的八股文,希望哪一天有幸能够金榜题名。而在大清帝国的朝廷上,大臣们身着臃肿的前后缀有文禽或猛兽绣饰的补服,戴着笨重像倒漏斗似的顶子,年年,月月,天天,匍匐在禁陛森然而沉闷不堪的殿庭上敬祝皇帝陛下“万寿无疆”。紫禁城像一个封闭得密不通风的古堡,里面的人绝大多数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然而历史是不容停滞的,它会以灾难的方式促使人们被迫前行。西方列强终于用大炮轰开了这个古老帝国的大门,长期自命“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立即惊惶失措。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关系着生死存亡的问题无情地摊在人们的面前。那些掌握国家民族命运的人们将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各种汗牛充栋的宣传媒体上,千篇一律地给人一种印象,一种概念,晚清社会反正是一团黑暗,凡是统治集团中的人们,加他们一个“反动”的谥号就概括无余,对那些曾经声威赫烈如曾国藩李鸿章之流,给予一些诸如“刽子手”、“卖国贼”之类的罪名就够了,没有别的什么话说。即使对某些特殊人氏给予某种肯定,紧接着仍然要揭露他们的“阶级立场”,批判他们“维护反动统治”的行径,仿佛历史是从某个特定的日子突然开始,以往的时代一笔抹煞之外可以毋庸置疑。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四人帮”时代的思想禁锢得到一定的解放,人们才逐步清醒,认识到历史总是一步一步地前进的,即使是沉封深锁的晚清社会也不乏“寂寞的思想先行者”,不乏为国家民族呕心沥血的人们,不乏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台阶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俊杰。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们的出版物中,才慢慢地出现了一些符合历史辩证法的科学着作。我的学长张实绍贤先生这本即将出版的《张之洞与中国钢铁工业》是十分精彩的一本,给研究晚清历史、研究晚清的历史人物提供了一个精深的范例。
张之洞生于道光十七(1837)年,同治二年(1863)二十六岁中进士,由慈禧太后亲自点为探花。这以后又一个二十六年,他由翰林院编修而外放学政,回京任国子监司业等职,之后升到内阁学士,先后出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二十六年的经历,充分地表现出他历练的才干和远见卓识,办了若干件出色的事务。特别是光绪十年(1884)在两广总督任上取得了抗法战争的胜利,这是清朝自鸦片战争以来四十多年间遭到外敌侵略时每战必败之后唯一的胜利,也就特别地辉煌。但使张之洞一跃而成为晚清洋务运动的巨擘,并成就他一生最为卓着功业的,是光绪十五年(1889)调任湖广总督之后,他在这里开发大冶铁矿,开办汉阳铁厂,使之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绍贤先生这本大着研究的就是张之洞的这段历史。
为了说明张之洞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经营他的钢铁事业的,作者特意在全书的“前编”,用“光绪十五年”作为时间坐标,叙述了此前此后大清帝国的状态。光绪十五年(1889),上距鸦片战争近五十年,中间经历了中法战争,国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等一系列重大变故,大清帝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然而帝国主义的大炮并没有完全震醒封建中枢的酣梦。一方面朝廷有感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开展了洋务运动,建立了实为军事工业的机器局、船政局之类的设施,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社会人文知识;然而另一方面许多居于统治地位的官僚仍然顽固地死守着封建道统,反复重弹那些陈腐得发霉的论调:“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整纲纪,明刑政”,“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他们仍痴信大清为“天朝上国”,以西方列强为夷狄,视科学技术为末技。当西方的火车风驰电掣在欧洲大地奔驰的时候,中国连修筑铁路都遭到这些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他们就像笼中畜养的鹌鹑,以为世界就这么大,丝毫不知道凶鸷的鹰鹞正在高空中盘旋。致使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慨叹:“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变局,狃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制外!”而这就是张之洞出来开创他的钢铁事业时的环境。
当光绪十五年秋天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奉命修筑芦汉铁路,并准备筹办钢铁厂的时候,出现在他的脑子里的也许只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中国非有铁路不可,而修筑铁路非自炼钢铁不可;二是他听说了大冶地区有铁石矿藏。除此之外,他站在大江岸上,放眼望去,还是一派茫茫!在他的面前,没有略通科技的僚佐,没有技术专家,没有设备,没有机器,每走一步都会碰到没有。修铁路,炼钢铁,怎样勘探,怎样开采,怎样绘图,怎样冶炼,一切都仰仗外人;每一部机器,机器上的每一个零件,都要从万里之外的异国进口。诸如此类的困难,其实还不是重要的,更严重的还在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同僚之间也互不配合。而且当时社会民众还处于蒙昧状态,稍一行动即处处受到阻碍。也许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关键的还在于朝廷仍然是一个封建堡垒,没有像日本明治王朝那样变法图强的战略,发展科技开办一些现代化建设,也没有一个总的方针,大多各自为政,互相牵制。张之洞要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创他的事业,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在某种意义上,近代化钢铁工业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工业化的一个重大的飞跃。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正可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张之洞开办钢铁事业,是他本人也未必意识到的工业革命的尝试呢?英国的工业革命是经历了长达百年的由手工业作坊发展到采用机器的大工厂生产的过程,科学技术都已相当的发达,政治体制也相应地进步,举国上下有着相同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天空已经完全晴朗,他们的成功自然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而张之洞的事业却是在封建主义的沉沉黑夜里进行的,生产关系严重地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他遭遇的尴尬也就是必然的了。
但张之洞迎难而上,不管多么地艰难险阻,不顾守旧的执政大臣的掣肘,同僚的摩擦,无耻浪人的恶意攻击,甚至地方封建势力土豪地霸的刁难,用绍贤的话说,他“背着独自办钢铁的沉重的十字架”,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奔走在大冶汉阳之间,修筑铁路,寻找煤藏,开发铁矿,建设铁厂。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修筑了“黄河以南第一条铁路”铁山运道,建成了“领先亚洲,震惊世界”的汉阳铁厂,让“中国近代冶金工业的熊熊炉火,照亮了武汉三镇的夜空”,似乎也燃起了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微茫的希望!张之洞取得了成功!
然而这是晚清社会,漫漫长夜还远没有走到尽头,汉阳的炉火终究冲不开漫天的夜幕。当铁厂刚刚投产,通红的铁水刚刚兴奋地喷发的时候,历史的脚步艰难地踏进了光绪二十年,也就是中国大地为之震颤的1894年!这一年,大清王朝庆祝老佛爷六十大寿的焰火在紫禁城的上空灿烂地升起,日本侵略军的炮火却正向中国海疆轰轰地喷射;老佛爷理所当然要万寿无疆,创建了三十年的北洋水师就命中注定会全军覆没!两者之间如此巧合,或许也并非偶然,试看老佛爷一场庆典七百万两白银的开销,刚好相当于三十年海军建设的全部资金。大清帝国的大政方略就是如此,大清帝国的水师安能不败!也正在这个时候汉阳铁厂却连连发生事故,水淹大冶王三石的煤矿,汉阳的枪炮厂被大火烧毁了厂房,铁厂的焦炭供应不上,炼铁只好被迫停顿,而嗷嗷待哺的百万资金却无从筹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单是赔偿日本的白银多达两万万两,就是整个汉阳铁厂建设资金的四十倍,现在张之洞还能到哪里去要银子?张之洞遭遇了失败!
绍贤写这一章时,将国家倾颓的惨局和铁厂拮据的困境交错着叙述,形成强烈的对照。在这一章的结尾,绍贤以他惯有的貌似冷静的笔调写道:“将汉阳铁厂放在中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审视”,人们会发现,“它的出铁的喜悦,已经取得的成绩,现实的处境,未来的难题,都被战争的炮火淹没了。对于日军强横和阴险的震惊,对于前线清军雪崩一般溃散的惊愕,对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悲愤,占据了举国上下的注意力。在这种时机,张之洞喋喋不休地叫喊铁厂经费困难是何等地不合时宜,处境是何等地孤立无助;而在这样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一个国家需要钢铁工业对军火生产的支援又是何等地紧迫。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光绪批阅张之洞奏折时愁锁的眉尖,看到他提起石朱笔又放下时的满脸怅惘。”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我们今天读绍贤的这一段文字仍未免无限感慨。
绍贤用典雅清新的笔触,抒写了这一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他可以说新创了一种文体,融考证、叙述、评说于一炉。对张之洞修建铁山运道,开发大冶铁矿,创办汉阳铁厂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作了翔实的考证,清晰的叙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征引的文献多达一百多种,把当年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内到国外,来往飞驰的电文,相互驿传的书信,数不胜数上奏给朝廷的奏章,查不胜查的写于密室的笔记本,以及后来有关张之洞的传记和论着,从这些纷繁,琐碎,复杂,或虚或实,或真或讹的资料中,清理出一个头绪。作者卷入了一百多年前开展洋务运动那一场没完没了的纷争,给他们判断是非。作者也卷入了一百多年来评价洋务运动的迷局,对各种错讹的说法加以辩正。把一部深邃的有可能使读者卷入五里雾中的考证论述性的着作,写成一部清新可读而且饶有趣味、近乎通俗性的读物,充分显示了作者大匠运斤的手段。
这不是一部完整的晚清洋务运动史,但通过张之洞开办钢铁工业,足可以了解洋务运动的实质、过程和成败;固然不只“一斑”,却可以尽窥“全豹”。作者在总结洋务运动时说:所谓“洋务派”,“这些人只是大体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赞同引进西方物质文明的倾向而已,既无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无统一的组织联系。其中以地方权力为核心形成的不同的政治集团,大大小小的派系,各有各的政治目的,各有各的利益追求,各有各的主张和方案,各自为政,自行其是;或壁垒森严,对外抵制;或明争暗斗,相互掣肘;在极其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反作用力、分力、摩擦力等等的撞击、撕扯、挤压、揉搓下,无谓地消耗、浪费;名义上都是奉朝廷的旨意行事,实则朝廷既无力规划整合,也难以调度协调。所谓的洋务运动,便在这种宏观上基本无序的状态下艰难地蹒跚地前行。汉阳铁厂诞生在这种大环境中,陷入困境不是偶然的。”这段文字,对洋务运动的性质、特点和它的命运,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这也不是一部全部的张之洞的评传,但却是张之洞一生最卓越也最艰难的经历,是张之洞一生功业之所在,更是他一生毁誉之所系。作者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抒写,也不是一个一个问题地解答,而是随着客观史实的发展,巧妙地交错着叙述。纵观绍贤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去发掘、梳理原始档案资料,尽其可能地用原始资料来甄别后期的资料和评论,着意辩正对张之洞的许多讹传和误解,这可以说是这本书的重要特色之一。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证诸多电文、书信和各种繁杂的记录,往往是为了对某个问题进行辨析或澄清。其中如叶景葵讹传张之洞“大言曰:“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份可耳!”以致买错了炼钢炉,所制钢轨含磷太多,造成严重损失。在上世纪评论张之洞的种种着作里,以讹传讹,无不把它作为张之洞的重大过错。绍贤对这宗公案从源到流进行了深入仔细的清查,为张之洞洗刷了背负百年的冤案。张绍贤无疑是张之洞事隔百年后的异代知交;今年恰好是张之洞去世一百周年,冥冥之中是否会有某种缘分呢?
这更不是一部详尽的黄石地方志,但却是黄石最为重要的历史。正是由于张之洞对大冶铁矿的开发,对汉阳铁厂的创办,奠定了黄石作为重工业城市最初的基础,并使大江南岸这片壮丽的湖山成为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发祥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铁山矿址正可与商周时期即已开发的铜绿山古矿,悬隔三千年而相辉媲美,两者同样成为黄石大冶的荣耀。绍贤的这部大着无疑是认知黄石历史最为重要的着作。张之洞将永远和黄石的历史连在一起,张文襄公的英灵将永远在这个光辉的城市里盘桓;为此我期待有朝一日,一尊张之洞的雕塑矗立在城市的中心,作为这座矿冶名城的标志。

⑨ 钢铁的创始人是谁什么时代

现在发现最早的铁兵器是西周时期的玉柄铁剑。所以钢铁创始人是中国人。

现代钢铁工业始建于19世经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钢铁产量仍很有限,生产国也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1937年总产量1.1亿多吨,多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的美国和西欧,该两地合占世界总产量的3/4,再加上前苏联则达87.5%。这是战前世界三大钢铁生产基地。形成原因:西欧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源地,开发较早;美国起步迟,但进展迅速;苏联十月革命后,由于经济和国防的需要,大大加快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国丰富的煤铁资源,有利的经济技术和方便的运输条件都给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⑩ 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兴起背景和发展艰难的原因

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制枪炮、造战舰,大量输入西方国家生产的钢铁。1867年进口钢11万担(约8250吨),1885年达120万担(约9万吨),1891年增加到173万担(约13万吨),进口钢逐渐占据了中国的市场,使传统的冶铁业难以维持生产。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官办工业从军事工业扩展到民用工业。由于钢铁消费量的增加,近代矿冶工业的兴起就成为时代的需要。
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安装吊车,铸造大型汽缸;购置3吨汽锤,锻造大车轴;建立拉铁(轧钢)厂,轧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钢板和6~120毫米圆钢、方铁。1886年,贵州巡抚潘霨创办青溪铁厂,先用土炉,后从英国订购熟铁炉18座、1吨贝塞麦炉2座、轧板机1架、轧条机13架,1888年安装完毕。终因清廷腐败,缺乏资金、铁矿石和煤,又不善于经营,无人精通技术,而于1893年停办。这是兴办近代钢铁厂的一次尝试。1890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总局”或“江南制造局”)建成中国第一座3吨炼钢平炉,后又建成了一座15吨炼钢平炉(图1)。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这是中国也是远东第一座近代钢铁联合企业,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除汉冶萍有较大发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阳泉和石景山等地的钢铁工厂也先后起步。
1915年“本溪湖煤铁股份公司”开工生产,至1917年有300立方米高炉2座,后又增加小高炉(每炉日产铁20吨左右)2座,冶炼优质生铁。1916年中日在鞍山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1918年正式开办“鞍山制铁所”,有515立方米高炉2座,后又建炼焦炉4座和693立方米高炉1座。1917年山西阳泉建立保晋铁厂,有日产20吨生铁的小高炉1座。1918年上海和兴化铁厂(今上海第三钢铁厂前身),先后建立10吨和25吨小高炉共2座,10吨平炉2座和轧钢机一套。扬子机器公司在武汉谌家矶建立日产铁约100吨的高炉1座。1919年龙烟铁矿筹建石景山铁厂,1920年一号高炉开工建设。以上钢铁企业建立后,1920年全国铁产量达43万吨,钢产量6.8万吨。1923年东北兵工厂建电炉1座,这是中国早期的炼钢电炉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1937年“七七”事变后,又侵占了华北、华中、华东等广大地区。他们对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大肆掠夺。1931年开始经营庙儿沟铁矿,建200吨、180吨高炉各 1座,炼铁能力达到年产13万吨。1933年,日本在鞍山成立昭和制钢所,1935年它新建的第一炼钢厂(有100吨平炉4座)出钢,1937年又添建150吨平炉 2座,此外,昭和制钢所的第二选矿厂、第一轧钢厂、大型轧钢厂、小型轧钢厂、薄板厂和4号高炉等也陆续投产,1937年产量为生铁70万吨、钢50万吨、钢材28.5万吨。在鞍山地区,除昭和制钢所外,还有中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铸管厂、钢管厂、钢丝厂、镀锌厂、耐火材料厂、机械厂、中板厂等,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的。1937年,北京、天津、唐山、阳泉等地也新建或改建了钢铁厂。
民国以后,面对汉冶萍“竭蹶复竭蹶,失败复失败”的经营局面,出现了一批对汉冶萍失败原因进行理性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 多数研究者将汉冶萍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和国内局势动荡。曾述启在1914年的调查报告中将汉冶萍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地势失败(指铁厂选址汉阳,距矿地太远、交通不便、运费高昂)、用人失败、经营失败、组织失败、际遇失败”[35]。《汉冶萍公司纪略》认为汉冶萍公司无良好结果的原因在于“(一)办理不得其法;(二)弊端甚大,厂矿人员无不舞弊者,董事无论矣;(三)前期铁价低廉,且受日本牵制,今涨价所加有限。”[36]吴景超则认为汉冶萍失败的原因在于“计划不周、用人不当、管理不善、环境不良”。[37]显然,三者都将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公司主观方面。对客观原因的分析如“际遇失败”、“环境不良”主要指“内乱时时发生”的国内社会秩序以及当时各级执政当局“补助是少有的,而诛求却无厌”。所论有一定根据也有一定道理,但其偏颇之处也显而易见。 作为公司高层经营管理者的李维格对此问题见解独到,他强调国家主权与行业标准对汉冶萍的负面影响。他认为任何国家的钢铁工业,都经历了艰难起步到逐渐发展的过程,汉冶萍早期的经营失误并不可怕,资金、人才的缺乏也不足为惧,真正阻碍汉冶萍发展的原因是没有国家的关税保护和行业生产标准,“汉厂十数年来,坐此两大原因,日在艰难困苦之中”。

阅读全文

与钢铁工业起步于什么时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工业二路在什么地方 浏览:250
工业风机功率高怎么处理 浏览:174
奥迪配件如何鉴定原厂 浏览:982
奥迪的防滑系统有什么用 浏览:768
奔驰有什么办法换波箱滤网 浏览:537
工业企业如何进行税收征管 浏览:996
凯越汽车电池能用多久 浏览:284
奥迪a6车名片在哪里 浏览:810
宝马三系冰川蓝改色多少钱 浏览:179
汽车旷世哪里买 浏览:181
宝马s2档位是什么意思 浏览:402
宝马1系大灯保险盒在哪个位置 浏览:372
百度汽车连接安卓叫什么 浏览:639
苏州到邵阳的汽车要多久 浏览:774
如何遇到宝马男人 浏览:849
嘉兴工业相机要多少钱 浏览:16
工业制冷怎么跑业务 浏览:666
爱德华汽车零部件在哪里 浏览:403
奥迪c7缺缸数据怎么读 浏览:186
汽车暖风系统由什么部件 浏览: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