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苏联怎么对工业化改造

苏联怎么对工业化改造

发布时间:2022-02-06 18:09:20

1. 评价苏联工业化的方针、措施和后果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条件。如果离开了苏联社 会主义工业化开始时的国情,离开苏联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来谈这个问题,就不容易把苏联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l/3,农业产品 则占国家全部产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业产品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 均计算,当时俄国的工业产品产量和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国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 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接踵而来的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反革命叛乱,使已属落后的国民经济, 濒于崩溃的边缘。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给苏维埃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总数达390 亿金卢布,超过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1920年,工业产品只有战前的14%,农业状况更加严重,其产量只及战前的60%。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工厂停产和粮食奇缺,引起了失业和饥 荒。1920—1921年,全国就约有3300万人面临饥饿和死亡。

显而易见,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被粉碎后,苏维埃俄国党和政府所面 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然而恢复国民经济,只意味着要达到1913年的水平,达到一个仍然是落后国家的水平。 要使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彻底“摆脱资本桎梏的整个解放事业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必 须“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 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 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6 “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和“恢复”重工业,这是列宁从分析苏俄的国情,分析苏 俄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得出的结论。
沙皇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未能发展起来的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非常落后。直到1928年轻重工业之间的比重,重工业只及轻工业的一半,而农业在国民经济 中的比重仍然大于工业。按照列宁的“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重工业”否则“就根本不能 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业的发展显然是不适应要求的。况且,恢复起 来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技术落后,它阻碍着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更谈不到能使小生 产占优势的农业得到改造和进一步发展。只有迅速地在国民经济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 术基础,才能使苏维埃国家从落后的状态中,走上工业现代化的轨道。而重工业,就是这种 基础的实质。没有它,要想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能的, 没有它,要想把落后的俄国国民经济部门装备起来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只有把重工业优先 发展起来,在经济上才不至于依赖外国,才能够保持苏维埃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性,捍卫住苏 维埃制度。否则就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因为经济上的依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依赖。“资本主义 国家既供给了我们装备和机器,那它们就能向我们提出放弃苏维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 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还是和它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密 切关系的。

当时的苏维埃国家是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 革命叛乱后,资本主义世界在对待苏维埃国家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主张继续实行 公开的武装干涉政策,“不认承”苏维埃国家;另一种主张同苏维埃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经 济关系。但是,不论前者或后者,它们的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颠覆苏维埃政权。

事实上,帝国主义大国首脑和垄断巨头们,每时每刻都在打苏维埃国家的算盘。在用外 交和经济手段向苏维埃国家进攻的同时,随时都准备着用战争的手段来搞垮它。只要他们认 为有了这种机会和可能,就会不顾一切地扑向与其势不两立的苏维埃国家。只有迅速地建立 起强大的重工业,只有苏联自己拥有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击败帝国主义外交和经济 上的进攻,才能够随时击败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才能够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保持 自己的独立和自主的发展,才能把国防力量增强到足以捍卫伟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宁 所说的:“……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 马力奋勇向前,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那么,我们在讨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如果避而不谈或者不充分地注意到 苏联党和政府当时的这一主要出发点,就不会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正确结论。

理论支持

列宁在《论粮食税》这一着作和他的合作社计划中,在阐明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时,都 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谈到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俄罗斯电气化计划时,一开头就指出,“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1并要求“必须把这一原理具体化”应用到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并不是从工业化开始的,而是从农业开始 的。因为在当时,苏联尚不具备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即在已被战争破坏的百孔千疮 的俄国,还没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在农业上还没有较为发达的原料生产;在农村尚不能分出 必要数量的农产品来供给工业和工人。

为了发展工业,必须创造这些条件。而要办到这一点只有先从农业着手。斯大林在谈到 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建立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要扩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因为整个国民经济底发展是依靠农业的”。3基于此,苏联是到了国民经济恢复的末期,到 了农业已经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出了一定的条件后,才开始把重心转移到了工业方面。 可见,苏维埃俄国是在农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把工业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上来。

方针确立
1925年1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 变为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的迫切任务。他强调指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 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第十四次党的代 表大会,批准了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是由它的国际和国内条件所决定的,是由要在苏联建成 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战略任务所决定的。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为在苏联实现 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列宁曾一再强调在苏维埃俄国,有可能而且应当建 成“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

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应从哪里开始?苏联党和政府明确规定;从重工业开始,从 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 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 造业”。

苏联党和政府的这一决定,是从当时苏联的国情,从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的。 我们在研究和探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必须充分地把握住这一点。

政策实施

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苏联党和政府,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着社会 主义建设的蓝图。在计划中规定的重工业增长指标都是较高的。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 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以 后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产生各种错误和问题,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 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业化开始的头两年,工业中的社会主义部 分,从1924—1925年的81%增长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到1932年,苏 联工业总产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 48%增加到1932年的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 53.3%。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苏联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同样地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 加了1.2倍,比1913年几乎增加了五倍。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57.8%。和资本主义世界相 比,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44.3%,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则增长了7.5倍, 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了14.3倍。

这里要指出的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但如果以 此就说苏联一贯忽视轻工业,甚至把它说成主观上已不顾人民死活的程度,那也是不切合实 际的。

众所周知,由于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到二十年代末,轻工业的发展已不能适 应需要,甚至影响了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的收购。苏联党和政府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曾不 止一次地强调过加速发展轻工业,甚至提出过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时并举的设想。1930年6月, 斯大林就曾指出过:“……重工业我们已经恢复了。只是需要使它继续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转 向轻工业并使它加速向前发展。我们工业发展中的新现象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有可能同时加 速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8斯大林在这篇向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还强 调指出“抛开轻工业”是不应当的。

事实上,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苏联党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视发展轻工业,调整重:正 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 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 降低为14.5%。如果按着这个计划所规定的指标发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增长速 度将比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的多。第二个五年计划还规定了将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提高一至 二倍。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走在了前头(重工业完 成了计划的121.3%,轻工业完成了计划的85.4%,农业只完成了76.9%),但由于苏联党和 政府的努力,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时比较地重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就使得它们之间的比 例有所接近。试比较一下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28—1932年重工业增长241%, 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33—1937年重工业增长140%, 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 轻工业增长95%。轻工业增长100%(近一倍),某些从这两组数字的比较不难看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轻工业之间发展速度的距离, 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缩短了。同时,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1935年1月1日,苏联政府宣布了废除粮食、面粉和去壳的粮食 的配给制,而由“国营的和合作社营的商店普遍广泛地出售粮食和其它产品”的法令。 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远远突破了原有计划指标,而轻工业,以至农 业都未完成计划的指标,是有种种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1933年德国希特勒 上台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使得苏联不得不修改指标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计划完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考虑到战争威胁的增长而在苏联东 部地区大规模地扩建基地,都保证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创造。1940年,苏联的生铁已 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商品谷物达到3830万吨,棉花则为270万吨。这就是伟大卫国战争前,苏联所拥有的物质基础。

在卫国战争中,如果没有工业化,如果没有重工业,怎么能够设想在希特勒突然袭击的 打击下,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苏联人民,能在短时间内变失利为主动终于取得了卫国战争的 伟大胜利呢了须知,正是由于重视了重工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正是苏联党 和政府考虑到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增长,而重视和加速了对东部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在第二 个五年计划期间,东部地区得到国民经济中全部投资的33%,得到重工业中全部投资的37%), 苏联才能在卫国战争期间,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 同样的道理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唯一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不能用一般速度来 实现工业化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以内跑完这一段距 离。或者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9这是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的演说中谈到的。在这同一次演说中,斯大林在追述旧俄罗斯“常因落后而挨打”的历史时, 强调决不能“延缓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斯大林的这篇演说是发表在1931年的2月。从演说发表的时间和论点,都不难看出,苏联党和政府确定高速发展工业方针的目的是明确的,是不容置疑的。

政策正确性的讨论

在研究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问题时,认真地回顾一下这段历史,认真地学习 一下列宁以及斯大林的有关论述,是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的。如果不把这一问题放在苏 联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如果不把苏联党和政府制定的这一方针的出发点搞清,就 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正确的全面的理解。斯大林后来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指出:“党知道战争 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 那就要失败。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 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们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 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的话,阐明了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形势下社会主义的苏联,没有走“通常的”工业 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概括了苏联党和政府关于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一贯指导 思想。

当然,在苏联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过严重错误。

由于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 调,对于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斯大林以及苏联党和政府是有所察觉的,并曾在实践中采取 过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以至使其长期扭转不过来,在重工 业内部,首先安排的,当然也是为重工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未能注意和保证为轻工业, 以至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于是直接影响了轻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从重工业开始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高速度并靠内部积累资金。靠广大人民群众,说到底主要是靠农民, 于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在社会主义工业化 过程中,苏联人民特别是农民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至于把根据苏联当时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条件制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视为一条“普 遍规律”那显然更是错误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严重错误,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 运动的发展,都产生过不良的影响,都是值得认真总结教训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因为有 了这些错误就全面否定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性作用。至于 由此而对斯大林实行这一方针的主观动机都产生怀疑,那就更是不能被接受的。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时,处于复杂 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苏联,在制定和实行这一方针时,是无例可循的。今天,我们回顾苏联 所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历史的、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一下它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 训,是很有意义的。

2. 苏联选择了一条怎样的工业化道路 分析原因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方面的经验 教训, 尤其是探索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这不仅对前苏联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因此, 在我们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 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再来
认识这一历史问题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前苏联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和国家解体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在相当程度上与斯大林确立的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模式有关.文章主要分析了前苏联工业化道路选择的过 程及其争论, 这一道路的弊端, 以及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关键词: 前苏联; 工业化道路; 选择; 失误; 原因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前苏联在社会主义 建设问题上有丰富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教 训, 尤其是探索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这不仅对 前苏联甚至是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严 重而深刻的影响, 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前苏联 社会主义运动失败和国家解体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 的, 但在相当程度上与斯大林确立的苏联工业化道 路的模式有关.因此, 在我们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今天, 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再来认识这一历史问 题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前苏联探索工业化道路的任务在十月革命胜利 后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 是落后的农业国, 工业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半个世 纪以上.要改变这一状况, 巩固政权和奠定社会主义 制度的基础, 在列宁看来, 就必须实现工业化.列宁 曾用一个公式表达了他的这一认识: 共产主义= 苏 维埃政权+ 电气化[ 1 ]电气化就是工业化.列宁把实 现工业化形象地比喻为: 从农民的、庄稼汉的、穷苦 的马上, 跨到大机器的、工业的、电气化的马上.而要 实现工业化, 首要的前提便是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 那么, 怎样解决资金问题呢?当时正处于西方资本主 义世界围困中的苏俄, 不可能依赖外部资金的流入, 只能主要依靠国内解决.而国内积累, 列宁最初的设 想是通过推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特别是依靠国家 政权的强制力量和行政手段向农民索取积累资金, 恢复与发展大工业, 最终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一战略的推行很快就因为 农业生产的迅速萎缩和农民的激烈对抗而宣告失 败.经过国内战争与严重的经济破坏, 列宁开始意识 到, 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不可能依靠某个行政命令 和制定某项计划, 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在俄国这 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农民居多数的国家必须考虑农民的要求, 不能把农民当成异己力量.他指出: 从俄国整个革命和未来一切社会主义革命最本质、 最根本的问题来看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 就 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 1 ] ,“我们帮助农民, 因为 这是我们保住政权所绝对必需的.专政的最高原则 就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盟, 使无产阶级能够 保持领导作用和国家政权”.[ 1 ]我们注意到, 列宁晚 年着作中关于农民问题的论述很多.农民问题实际 上成为列宁晚年关注的中心.据此, 在工业化道路问题上, 他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设想和原则: 确认发展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 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强调农村经 济的发展是苏俄实现工业化的基础,“发展整个经 济, 首先是发展农业”.[ 1 ]只有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 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才能为工业经济 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这是苏俄实现工 业化的唯一出路.这实际上是统筹工业经济和农业 经济协调发展的关于工业化道路的新的发展战略. 应该说, 这一思想不仅反映了俄国的俄国的实际国情, 为前 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指引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也为同样是以小农经济占优势的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 索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养料. 列宁之后, 在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中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一派以布哈林为代表.布哈林认 为: 工农业是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特别是在小农经 济占优势的俄国, 要实现工业化, 保持工业高速度发展的基础是农业, 是农民.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 通过增强农民的支付能力来发展工业.“工业要得到发展, 需要农业取得成就; 反之, 农业要取得成就, 也需要工业得到发展.”[ 2 ]坚持必须力求把国民经济各种基本成分尽可能正确地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发展 重工业.他主张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应当来源于国 有化企业的利润、农民和私人资本的税收, 尽可能吸收外来资本.关于工业化速度, 布哈林主张工业化应 当有尽可能快的发展速度, 但是反对脱离现实的“超 工业化”的高速度.应当说, 布哈林的工业化道路理 论与列宁的工业化道路探索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 并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 思想体系.另一派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为代表.普 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 在苏俄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 小农占优势的国家, 国营经济非常脆弱, 只有迅速实 现工业化, 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过渡到社会主 义.而要实现工业化, 就必须依靠行政和经济的一切 手段, 进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即把小生产作为“殖 民地”和原始积累的源泉.他提出:“认为社会主义经 济可以不触动小资产阶级包括农民经济资源而自行 发展的思想无疑是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 主义国家在这里的任务不是从小资产阶级生产者那 里拿得比资本主义从他们那里拿得更少的东西, 而 是?拿得更多.”[ 3 ]他还提出,为此需要实行经济 领域高度的国家垄断和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这一主张遭到布哈林的严厉批评, 他认为普列奥布 拉任斯基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完全离开 了马克思主义, 歪曲了工农关系和工农业关系, 这样 做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崩溃和 破产. 在这场关于工业化道路的争论中,作为列宁后 继者的斯大林明显地支持了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主 张.斯大林不仅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 始, 而且重工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则主要依靠农 民的贡税, 具体途径是“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 税, 即直接税和间接税, 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 要因为价格高而多付一些钱, 这是第一; 而在出卖产 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 这是第二”.[ 4 ]也就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 走高速度、高积 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由于在列宁之后苏共 党内的权力斗争中, 斯大林战胜了其他对手, 赢得了 最高权力, 在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里, 这也 就意味着斯大林个人的意志最终成为了党的意志、 国家的意志, 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思想最终成为了 前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 事实上, 斯大林式工业化主张在实施过程一开 始就暴露出很多问题.1933 年1 月, 斯大林宣布第 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从他公布的统计数据看, 重 工业完成计划数108%.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 轻工业很多项目没有完成计划, 农业生产大幅度滑 坡,导致了30 年代发生大饥荒, 苏联人民为此付出 了沉痛的代价.但斯大林并没有因此而对其工业化 道路理论进行检讨, 在制订第二个五年计划时, 反而 更加强调“在国内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 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 计划的核心是 “重工业及其心脏——机器制造业”, 资金则要靠“厉 行节俭”和“需要有重大的牺牲”, 而党的任务就是 “督促”国家“向前奔弛”, 否则便是站在了“反革命的 立场”上了.[ 5 ]虽然运用了各种手段, 在从战前三个 五年计划实行的情况看, 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经 济在量上有了提高, 但农业情况十分糟糕, 粮食、肉 类、奶人均占有量甚至大大低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战争的爆发使前苏联工业化进程中断.战后, 前苏联
继续实行这一工业化发展战略直至国家解体.

3. 苏联是怎样对工业化进行改造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中化。详见下文。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废除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实现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这一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苏维埃政权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时期包括从1917年11月开始到1918年夏。苏维埃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为了粉碎敌人的猖狂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特殊的经济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措施,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由于战争破坏所造成的后果,使生产大幅度下降。战争结束后在农民和工人中产生了不满情绪。1921年春苏维埃国家遭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于是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3.实行新经济政策和恢复国民经济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从1921年春到1925年底。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国家采取的逐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由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与发展。到1926年超过战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4.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从1926年至1937年。在国民经济恢复以后,苏联着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实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国家工业化:1926年,苏联开始实行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它要求用自己生产的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改造整个国民经济,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强大的国防。
苏联的经济建设事业,是根据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提出的政治经济总任务有计划地进行的。自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行发展社会经济的五年计划。1928~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基本任务是在苏联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以便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改组整个国民经济。1933~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苏联人民经过艰苦的努力,两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都胜利完成了。
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工业和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工业国变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国。
农业集体化:在20年代的苏联农业中已有少量的合作社组织,但苏联农业集体化主要是通过1929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盘集体化运动实现的。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整村、整乡、整区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劳动组合),消灭了富农阶级。到1934年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集体化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农业制度的确立,消灭了苏联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富农阶级,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造,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集体化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粮食、原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保证了工业化的迅速实现。另一方面,工业为农业供应日益增多的机器、拖拉机、汽车和其他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建立起新的结合,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加强。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建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成为能够供给本国经济和国防所必需的技术装备的经济独立的国家。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达到美国的32.7%,超过了德国、英国和法国。按工业生产量说,苏联从革命前占世界第5位跃居到世界第2位。不少工业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但是按人口平均计算,仍落后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下,经过20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到1937年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5.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准备卫国战争时期从1938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被战争所中断。尽管如此,在战前苏联经济还是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如此迅速,顺利的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苏联在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轻工业和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各自的年递增速度,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28.5%、11.7%、-2.9%;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为:19%、14.8%、4.6%。
高速度斯大林一直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标志之一。苏联在工业化期间工业发展的年平均速度为17~20%,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几乎达到30%。

资金积累靠国内斯大林提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靠掠夺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资本,靠战争向外国勒索赔款,靠奴役性的借外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采取这些办法,而只能靠自己国内的积累,靠节约。苏联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国内外资本家的剥削,扩大了资金积累的源泉。工业化的成就又增加了新的积累源泉。国家通过农产品义务交售、机器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农业税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途径也为工业化积累了一部分资金。在苏联工业化时期,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的26~29%。
重视技术和人材斯大林先后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两个口号,强调必须使自己成为专家。当时苏联下大力量开办各种学校培训干部,派出大批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到1940年工业已拥有93万名工程技术干部。同时用重金聘请外国的专家,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约有 2万名各国的专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担任过总工程师等职务的第一流技术专家。这对于改变技术落后的面貌,加快工业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鼓励群众的首创精神苏联在工业化时期,开展了以掌握新技术为特点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特别是1935年冬开展的斯达汉诺夫运动,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苏联以比较快的速度,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例1913年为42:58,1926年为38:62,1929年工业比重第一次超过农业,比例为54.5:45.5,到1940年达到85.7:14.3。在工业中,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1913年为33:67,1925年为43.4:56.6,1932年为53.4:46.6,到1940年达到61.2:38.8。苏联在30年代末已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之一。但在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关系不协调,经济效益差,国家财政负担过重,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提高得不快,市场供应紧张,并形成了一套管理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

5. 【急】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苏联通过几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虽然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巨大,许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也存在严重弊端。1.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不平衡,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造成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是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影响人民生产积极性。2.过分强调产量使许多产品质量粗糙,产品质量不过关,造成资源严重浪费。3.长期牺牲农业发展工业,打击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农民长期处于贫困中,社会矛盾激化。4.计划经济虽适用于一定时期,但过于强调政府的作用体制过于僵化,束缚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要是答高中卷子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6. 苏联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与新中国初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何不同

两国国情不同,苏联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因为苏联可耕地很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犯了高指标,浮夸风的错误

7. 苏德战争爆发前为推进工业化建设,苏联采取了哪些决策和措施

苏联真正推进工业化是从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到1940年苏德战争爆发,工业产值超过英、法、德,跃居欧洲第一位,同时,农村也实现了机械化。
1. 苏联的工业化

背景: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目的: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情况:

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次大会,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会主义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苏联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

从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外,完整地执行了10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工业的社会主义成分占了99%以上。据苏联官方统计, “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1927年末,苏联的工业生产达到并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

2. 农业集体化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十五大”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农业丰收,国家收购上来的粮食却比上年同期减少了近二百万吨。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反抗造成的。于是,斯大林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农具将被没收,本人被判处徒刑。另一方面,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第二年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强迫广大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对富农采取消灭的政策。

农业集体化虽然暂时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第一、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使许多产品无人问津,大量积压。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往往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领导人意志的影响,非经济的方法对计划的实施起了消极作用,高度指令化和过分集中妨碍各地区、各企业的积极性,商品货币关系处于受限制、受排斥状态,工农间、城乡间缺少多种多样的流通渠道。

第二、其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及失误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又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它的出现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致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不到发挥。而这些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以来得不到纠正,以致影响了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最后成为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本身即是一个探索实践过程,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和失误。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及挫折只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相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后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8. 苏联工业化的方针是什么、发展重点是什么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其它一些国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苏联党和政府,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在计划中规定的重工业增长指标都是较高的。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以后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产生各种错误和问题,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业化开始的头两年,工业中的社会主义部分,从1924—1925年的81%增长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到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苏联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同样地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几乎增加了五倍。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57.8%。和资本主义世界相比,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44.3%,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则增长了7.5倍,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了14.3倍。
这里要指出的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但如果以此就说苏联一贯忽视轻工业,甚至把它说成主观上已不顾人民死活的程度,那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众所周知,由于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到二十年代末,轻工业的发展已不能适应需要,甚至影响了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的收购。苏联党和政府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加速发展轻工业,甚至提出过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时并举的设想。1930年6月,斯大林就曾指出过:“……重工业我们已经恢复了。只是需要使它继续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转向轻工业并使它加速向前发展。我们工业发展中的新现象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有可能同时加速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8斯大林在这篇向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还强调指出“抛开轻工业”是不应当的。
事实上,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苏联党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视发展轻工业,调整重:正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如果按着这个计划所规定的指标发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增长速度将比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的多。第二个五年计划还规定了将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提高一至二倍。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走在了前头(重工业完成了计划的121.3%,轻工业完成了计划的85.4%,农业只完成了76.9%),但由于苏联党和政府的努力,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时比较地重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就使得它们之间的比例有所接近。试比较一下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28—1932年重工业增长241%,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33—1937年重工业增长140%,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轻工业增长95%。轻工业增长100%(近一倍),某些从这两组数字的比较不难看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轻工业之间发展速度的距离,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缩短了。同时,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1935年1月1日,苏联政府宣布了废除粮食、面粉和去壳的粮食的配给制,而由“国营的和合作社营的商店普遍广泛地出售粮食和其它产品”的法令。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远远突破了原有计划指标,而轻工业,以至农业都未完成计划的指标,是有种种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使得苏联不得不修改指标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9. 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怎么重视工业发展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苏联十分注重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把机器制造业列为工业发展核心的核心。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其产值几乎增长2倍,比整个工业的增长速度高出2/3。这就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使各行业的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整个工业所用的生产工具和设备在1933~1937年间有50~60%得到了更新。1937年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是由新建和彻底改造过的企业创造的。

阅读全文

与苏联怎么对工业化改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库尔勒发达路神州汽车城是哪里 浏览:56
奔驰空气动力车价位是多少 浏览:557
宝马用的什么外壳 浏览:115
宝马525二手4年多少钱 浏览:602
南京工业学校多少种专业 浏览:242
汽车召回多久能处理好 浏览:119
轩逸汽车互联怎么连接 浏览:243
奔驰e级保险多少钱 浏览:524
宝马车一块油漆多少钱 浏览:963
宝马迷你水温多少 浏览:901
奔驰16款s级450多少钱一台 浏览:23
宝马x5车胎漏气后能跑多久 浏览:918
宝马车怎么判断调表 浏览:195
工厂工业产品有哪些 浏览:394
汽车油价如何分化 浏览:963
汽车垫片如何取出来 浏览:253
奥迪q5混动无法行驶怎么办 浏览:977
册亨县哪个镇工业区最多 浏览:273
奔驰最小的电动车多少钱 浏览:157
宝马维保哪些东西 浏览: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