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我国为什么没有工业化

我国为什么没有工业化

发布时间:2022-07-31 10:15:55

㈠ 中国没有工业革命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一、中国没有工业革命的原因
1、政治环境
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在中国的皇权专制体系下,大量白银涌入无法带来财富的重新分配,财富都集中在皇室贵族手里,社会等级固化,没有新贵阶级对社会等级的冲击,不会在内部产生制度创新,没有工业革命的基础。

2、金融市场
明朝对海外白银资本过度依赖,同时又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和金融体系,导致白银的输入一旦被切断,国内经济马上陷入混乱,加速了明朝覆灭。
而英国在大量白银涌入之后,迅速建立起了金融市场和信用体系,保护国内工商业的健康发展,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从而通过全球贸易网络获取巨额财富,不再依赖美洲白银进口来支持经济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

3、科技:发明机制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工业革命之所以没有发生在中国是因为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科学革命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在当时而言中西双方在发明机制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中国的发明主要是依靠“试错和改错”的方式,科学革命之前,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其实验和经验较为丰富,所以其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欧洲各国。而在14—17世纪欧洲各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科学下的实验的发明创造,这是一种质的转变。在科举制度的激励机制下,大部分人仅限于对《四书五经》等传统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人对自然、科学技术等发现仅出于好奇心,并无深究。

4、竞争环境
明朝长期沉浸在中央大一统帝国的环境中,周边没有能与之竞争的国家,缺乏外部竞争的压力,导致制度改革和创新缓慢。
英国是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几个率先崛起的欧洲大国夹缝中发展起来的,外部竞争的巨大压力迫使英国进行改革和创新。1588年英西大海战和后面的一系列变革,让英国慢慢甩开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的霸主。
为了取得进步,你必须有一个竞争性的体系,而非由单一力量统治。欧洲创造出了一个鼓励知识创新的竞争环境。有宗教改革、天文学、化学、医学、数学和哲学领域的改革。最终渗透到如何纺织、制鞋和种玉米。

5、科举制度
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原因不在于恶劣的政治环境抑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而在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励机制,使得有天赋、充满好奇心的天才无心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等。因而,对自然现象的发现仅能停留在依靠偶然观察的原始科学的阶段,不能发生质变为依靠数学和控制实验的现代科学。

二、英国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
2、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就是18世纪时英国的工厂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厂手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工业革命就首先在英国发展起来了。

㈡ 为什么近代的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首先,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工业革命不可能在中国发生。
其次,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是近代工业革命不可能在中国取得较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帝国主义国家不允许中国掌握正真的近代科学技术,他们要把中国作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第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特性决定,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力量比较弱小,相对于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力量弱小。
总之,诸多的原因决定了近代工业革命不可能在中国发生可得到发展。只有革命推翻封建政府,人民翻身做主人才是我们最后的选择,实质上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今天中国还是存在诸多令人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们相信一切都会有多改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

㈢ 中国为何出现“去工业化”的现象

政治行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两个阶段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之所以出现了10%以上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那一时代中国的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譬如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而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发展便进入了少数人的发展时期。关键是这一时期中国内部的生产力受到了外来力量的冲击,90年代中期之后,乡镇企业大批倒闭,在外部的商品的竞争下纷纷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导致中国第一阶段韵工业化运动宣布告终。随之而来的是外资的大批涌入,进一步抑制内部传统工业,城市的传统工业国有企业也纷纷垮台,在这种毫无保护的发展下,只是沿海一部分地区发展发达起来了,内陆一大片遭到抑制,因此,90年代后期经济速度上不去便是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是调整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和歧视性的国内政策,而是采取财政手段和借用外资来继续维持增速,继续向发达地区倾斜资源,继续实施优惠外商优惠富人政策,其结果,一方面使社会的鸿沟越拉越大,一方面使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出现畸形。发生裂变。 与正常的市场经济相比,中国近年来8%的超高临界增长率可以说是一种“强制型增长”。所谓的“强制”是指这种增长有着非经济的驱动力和保障条件,是政府驱动型的经济增长。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存在“强制型增长”,但那时的执行机制不同。在计划经济时代,“强制型增长”通过经济计划指标韵下达、执行、考核来实现。那时执行计划指标主要还是经济行为,各级官员的升迁更多地与政治上的“正确性”挂钩,而较少与超额完成经济计划指标的百分比挂钩。但在今天,政绩的指标已完全以经济成就为主。其结果,“强制型增长”的实现机制更强了。 当然,这种对GDP的追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靠内部力量,这是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主要做法,主要是靠国家银行贷款,结果货币发行多了,在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先后出现了两次高通货膨胀,银行也出现了大量的呆帐坏帐,于是经济速度不得不放慢了下来。第二阶段是90年代后半期至今,主要方法是依靠外资,让外资来拉动中国经济。反正不管用什么方法,不管用谁的钱,只要能把经济增速达到高速度就行。 这种间接推动增长的方法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一样都是为了刺激需求;但两者也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着眼于具体的计划或项目,而中国近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却以达到锁定的8%经济增长率为目标,财政性投资的必要数量往往是根据实现预设经济增长目标而倒算出来的。 无论是用直接还是间接的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驱动机制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追求速效,而忽视增长的长期效果,不愿意努力解决对短期内的增长无效或有负效果、但能够提升长期增长潜力的关键性问题。其结果是,虽然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目标兑现了,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很可能会采取竭泽而渔之类的措施,或者过多过早地耗尽了可供未来使用的资源(例如财政过量发行国债),或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无效使用,或者硬性制造出某些不真实的“需求热点”(如“假日经济”、“教育产业化”)。这样的经济增长路径往往不一定真对经济发展有利,甚至可能损害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特别是这种不择手段追求速度的做法已经给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带来了严重的扭曲。 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经济现代化不可能绕过工业化阶段。在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出现实际上也无法代替工业化的功能,当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70%以上时尤其如此。对于许多中国农民来说,高科技是一种奢侈,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必须从低科技人手。如果一上来就搞高科技,那就无疑将一大批人与工业化进程割断。中国的乡镇企业之所以未能很好地延续,主要是在这种错误的“高科技”赶超战略影响下,以及沿海外来工业的冲击,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另外,中国的乡镇企业之所以难以得以延续,体制的弊端也是一大原因。计划经济下的城乡二元分割得不到打破,不平等的国民待遇和传统的身份桎梏束缚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下,中国内生的工业化运动不能不遭到夭折。 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农民再次退出工业化的进程。自1997年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农民务农已入不敷出,从1997年到2000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4年下降。这说明失去工业化支撑的农业已不可能再带动经济增长了。 于是,中国的一些学者针对农村经济严重萧条的局面提出要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以尽快转移更多的富余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但他们很少提及,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建设的前提是城市工业和以此为依托的第三产业的顺利发展。没有工业化方面的长足进展,第三产业的生长空间是有限的,农民进了城也难以维生。 不少学者强调,国民经济中非国有部门的比重已大大超过国有部门的比重。似乎只要非国有部门取代国有部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畅通无阻的大道。实际上所有制方面的变化本身根本说明不了产业结构是否进步了。 一个国家的工业结构和产品构成如何,只需看一下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就可以知道。只要这个国家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这个国家的工业结构必然产生极大的分化,其产品结构也分为富人型和穷人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必然受这种社会结构影响,一部分产业结构在提升,另一部分在弱化。适应大众化发展的工业结构在弱化,适应少数“城市人”发展的工业结构在强化。这就是中国工业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大量引进外资恰恰抑制了中国的工业化 有研究指出:在中国由于引资工作多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政府和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在引资中就表现为重表面而轻实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严重不足。中国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资金只占技术引进资金的三分之一,而日本和韩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用于消化吸收的资金三倍于技术引进的资金。对于许多地方政府来说,引进外资的目标日益模糊,甚至引资本身成了目的,从而造成“为开放而开放,为引资而引资”的局面。中国不少企业未能通过合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无法逐步形成自主研制开发能力。 这种“外资替代效应”还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形成对外资的过分依赖。由于本国正规制造业的萎缩趋势非常明显,如果今后引进外资的速度放陧,中国将出现工业化程度下降的“去工业化”态势,这对一个失业压力极其沉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第二个“替代效应”是指工业增长中出现了本国的正规制造业被技术简单、规模很小的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所替代的“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任何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都会呈现蓬勃活跃的局面,但正常情况下这些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正规制造业的补充和配角,它不可能独立支撑经济现代化。而中国的情形却是“主角”被“配角”替代了,原本应该是“主角”的正规制造业变成了工业增长的“配角”。以经济增长率较高的1996年和1997年为例,1996年本国的正规制造业和非正规工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加了3798亿元,其中本国正规制造业的贡献占四成,非正规工业的贡献占六成;1997年本国的正规制造业和非正规工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加了20lO亿元,其中本国正规制造业的贡献只占四分之一,非正规工业却占四分之三,尽管这数字不太准确,因为非正规工业的统计中含有更多的水分。 拨苗助长式的非均衡经济发展隐患无穷 中国虽然尽力将经济增长率维持在接近工业损益平衡点的临界状态,可是倚重土木工程投资来支撑的增长对整体经济的推动力是偏倚而虚软的。这样的投资主要产生的是对原材料能源的需求,而对制造业的刺激相对微弱,无法带动工业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改善产业结构的现状,反而强化了目前的结构性弊病,在增加城市就业和提高多数人收入等方面几乎无能为力。 在中国,尽管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改善了城市的外观,在外资的推动下沿海若干大都市和郊区也形成了局部“繁荣”,占人口百分之几的少数阶层开始享受接近发达国家的生活消费水平,但工业化徘徊不前同时伴随着“弱质化”,再加上农村凋敝,农业的微弱增长不能使农民增加收入,于是中国就出现了经济增长率“坚守”7%一8%这条“底线”,而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者的平均工资呈下降态势,消费需求持续萎缩,价格年年走低的经济格局。这就是经济增长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脱节现象的真正原因。 在工业化进程畸形发展并呈现一部分“强质化”一部分“弱质化”特征的状态下,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步履蹒跚,少数都市中出现的现代化生活也缺乏稳固的基础。这样的经济结构无法满足多数社会成员今后向上流动的需要。如此格局或许可以支撑现存的少数阶层的富裕生活。但却难以提升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经济社会地位。一个日益两极分化的社会之再生产过程在中国不仅有其政治氛围,而且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已基本成型。经济增长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经济结构,它将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要深刻认识中国的经济状况,就有必要透过增长率的“符号”意义,发现决定大多数国民的经济社会地位之趋势性规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程晓农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 摘自: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㈣ 为什么中国在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没有实现工业化

在政治上,清朝的专制统治达到了封建历史上的巅峰,干隆后期吏治腐败,八股取士严重地阻碍了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文字狱的盛行使得知识分子钻进古书堆钻研考证学,有碍于思想文化的繁荣发达,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都以畸形的形态发展。与此同时,在西方英国首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为英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法国的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解放和理论基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战争又将启蒙思想、社会契约论的理念传播到整个欧洲,美国也通过战争的方式去的独立进而发展资本主义。
在经济上,明代末期的沿海城市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却没有太大的发展,中国人然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家,政府在经济上时重农抑商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外国对中国从货物倾销转为资本输出的经济侵略以及大量的赔款进一步使中国经济崩溃;同期的西方开辟新航路以后,就不断的向海外贸易扩张,进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从而发展资本主义,重商主义是其特点,主张以无形的手操纵市场。
科技方面,在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的科技与器物的发展是相较很缓慢的,这也是竞争力下降的一个原因。
如楼主所说的“变化”而言,应该就是指政治上的专制加强,以及无法与时俱进的经济思想和科技的发展是导致明清以后综合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㈤ 为什么苏联完成了工业化而中国没有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
即便是在苏联解体之前,中国也完成了重工业的基础化工作。

㈥ 中国完成工业化了吗


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我国由于特殊历史原因,计划在2020年基本完成工业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掀起了信息技术革命,所以不得不在没有实现工业化是发展信息化,路线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使机器大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使社会主义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后者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者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为基础,以榨取最大的利润为目的,依靠对国内外人民的残酷剥削来实现的。前者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已成为国家主人的劳动者直接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的,它立足于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会主义的内部积累,同时也根据平等互利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来实现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㈦ 苏联历时十年即实现了工业化,中国为何数十年至今仍不能实现工业化

苏联从一九二八年开始进行有系统的工业重建,历时四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短短的二十年中,苏联的工业产值一举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工业强国,其发展速度大大高出同期资本主义国家,显示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独特的优越性。但是,苏联的工业化有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这期间苏联主要发展的是重工业,轻工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很多,到了后期,整个工业体系轻重工业严重失调,导致了苏联的工业经济开始逐渐的衰退。二,苏联工业的资源性很强,而贸易对其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却很微小,工业发展的持续性较弱。三,苏联工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工人技术水平和工业设备水平等方面落后于欧美等国,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前期工业化基本上是走的苏联的老路子,重工业以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过大。
中国不像他那样乱搞

㈧ 为什么中国工业化在1949年以前并未真正起步

1949年之前完全没有机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确有所发展,绝大多数都是轻工业,没有构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侵华战争,也对中国的工业造成极大破坏,总之之后就是国共两党战争一直持续到1949年

㈨ 为什么苏联完成了工业化而中国没有

苏联在高压集权环境下很快完成了工业化。当然这基本上是近乎疯狂的剥削农民村社的成果。集中力量办大事嘛。片面发展。资源高度集中在工业化,那肯定能完成,只是问题多而已。
中国其实三大改造,五年计划后,其实比苏联强很多,因为我国的工业体系比较完整。不是那种单纯的重工业。但是后来嘛,嗯。你懂的。还顾得上工业化吗?

㈩ 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

首先,这里的工业革命肯定指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我这句话可能显得多余,但我因此想说两点:1.工业化是可以扩散的,目前中国就处在工业化浪潮之中,甚至可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2.你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英国诞生了工业革命,因为世界上的其它地区也没有诞生工业革命,中国并不特殊。

你要知道,蒸汽机刚出来的时候,效率非常低。要烧很多很多煤,才只能输出那么一点动力。如果一个国家的煤很贵、人力又很便宜 —— 比如中国当时全国大概就只有远离工业区的山西有煤,而且人工还特别便宜 —— 那蒸汽机就根本没有商业价值。人工贵,本来是英国的一个劣势,但是对发展蒸汽机来说,它反而成了英国的重大优势。这些条件完全是客观的限制,任你有再好的制度、再先进的思想也没用。

阅读全文

与我国为什么没有工业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拍汽车车体 浏览:313
发动不起来汽车该如何操作 浏览:425
奔驰内饰什么颜色好看 浏览:362
奥迪a6超车挡怎么换 浏览:493
为什么很多工业产品含铅 浏览:26
奥迪a5防滑灯亮了修一下多少钱 浏览:624
重庆求购汽车配件模具都有哪些 浏览:927
汽车牌制作要多久 浏览:61
汽车雨刷水箱在哪里 浏览:118
华晨宝马机电专员具体干什么 浏览:709
04年奥迪A6雨刮怎么匹配 浏览:852
奥迪a8现在多少钱一辆 浏览:440
电动汽车充电桩起什么责任 浏览:579
奔驰货车哪里产的 浏览:896
汽车什么好玩的 浏览:530
汽车放多久会电压低 浏览:332
冬天汽车打不着火如何处理 浏览:224
宝马新三系断电以后有什么反应 浏览:867
奔驰电混新车多少钱 浏览:367
汽车油表一个a一个b什么意思 浏览: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