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如何用好成都老东郊工业文明精神

如何用好成都老东郊工业文明精神

发布时间:2022-07-21 11:59:09

① “成都城市精神”

成都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又充满了时代气息。成都之所以别具魅力,主要在于她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气质———“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这12个字全面、准确而又凝练地勾勒出了成都的城市精神,使人徜徉其中,能深切地体味和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城市特色。这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便熔铸成一种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城市精神,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灵魂,是成都人守望的精神坐标和外地人了解成都的锁钥。由成都社科院刘从政、王苹主编的《成都城市精神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一书,深刻地揭示了成都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
概括地说,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视野开阔,立意深远。作者遵循“植根历史、体现现实、引领未来”的写作原则,以突出成都地域特色为切入点,以城市精神为主线,将历史、现实和未来串联起来,追溯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解析了成都城市精神的历史文化渊源、形成和演变过程,阐释了成都城市精神的具体特征和丰富内涵,论述了这种城市精神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从而对成都城市精神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是内容丰满,论证精当。作为第一部以“成都城市精神”为题的研究专着,综合运用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行为学、城市发展学等学科的知识,以翔实的资料,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的文字,详细梳理、解读了成都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所赋予的新的时代内涵,深入阐释了将成都城市精神定义为“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原因和由来,以及培育、弘扬成都城市精神的基本原则和现实意义。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成都独特的地域文化及其发展轨迹,进而深化对成都城市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关注现实,针对性强。作者没有单纯地就城市精神论城市精神,而是关注现实,着重通过这种研究,为成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书中介绍了国内外一些城市在精神层面治理城市上值得借鉴的经验,并对成都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例如,该书提出在发展成都特色文化上进行新尝试,在提高城市水平和市民素质上采取新举措,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融入经济工作上展开新探索,通过推行“三新”来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成都城市精神,凝聚人气,使成都的魅力和吸引力得以继续延续和发展。书中提出的不断保持、完善和丰富成都城市精神的其他一些思路和举措,也多具有启发意义和可操作性,顺应了成都在与国内同等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争取机会,进而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突破性发展、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城市的需要。
说到底,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衡量该市发展水平高低的一把标尺,是该市文化底蕴的具体反映和广大市民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培育、发展和光大城市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以“八荣八耻”为要义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该书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方兴未艾的城市精神研究,同时也为广大成都市民学习和实践成都城市精神提供了宝贵资料,有助于推进成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的发展、进步。

② 成都东郊记忆公园怎么样,值得去吗

成都东郊记忆公园是个工厂改造的艺术公园,模板是北京的798,跟一般的绿化公园不一样,值得去玩。

这里是街拍和Cosplay的聚集地,也是新文化与新产业园区,与宽窄巷子那种风格完全不一样,年青人非常喜欢的样式,也有怀旧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③ 90年代成都东郊厂矿的特点

摘要 上个世纪90年代,成都东郊聚集了253家中央、省、市属大中型企业,造就了成都工业的第一个鼎盛时代。在成都市的锦江、成华两区不足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有169家,从业人员达15.3万人。曾经在东郊工厂上班是件很自豪的事儿。红光电子管厂当年在成都东郊这块土地上特别火,火到红光人满眼幸福与自豪,这里有学校、医院、供销社……火到外人看红光人‘羡慕嫉妒恨’,觉得嫁个红光人那是最幸福的事;火到全国各个单位都派人来红光培训,我们直接去国内外交流学习……那是个让人无限憧憬和向往的年代,红色成了当时的主色调,每个人的内心里都充满红色的希望。”

④ 成都东郊记忆

景点介绍
东郊记忆原名“东郊记忆音乐公园”,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南支路,在成华区原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修建而成,是工业遗存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景区,是成都又一张具有时代意义的城市新名片。
景区内处处都是前苏联援建的办公楼、红砖厂房、火车头和铁轨等历史建筑,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感,特别适合文艺青年们来这里拍照。景区内还经常有各种音乐演出和艺术展览。
你也可以在这里找一个咖啡店、书吧,进去休息并发发呆。如果你是追星族,这里还有张靓颖、李宇春、姜文等名人的手模墙。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交通攻略
距地铁8号线杉板桥站964m,步行14min
成都东郊记忆是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现代文化产业新型园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园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几年前来过,借地铁8号线开通的便利,近期又去看看。园区比以前更漂亮了,但游人很少,估计晚间和节假日人流会多吧。 很不错的一个园区,留存着成都东郊国营工业的记忆。 园区免门票,交通也很方便,附近有商场、餐饮等设施。

⑤ 成都建设路的建设路(东郊)历史

府河以东、沙河之滨约16.4平方公里的建设路区域曾被称为成都的东郊。
如今,这里高楼林立,住宅小区连片,商厦、商城鳞次栉比,美食街、娱乐城星罗棋布,白昼车水马龙,夜晚霓虹闪烁。东郊俨然是大都市的一角。但一二十年前这里却还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口众多而不显繁华,建筑成片却尽是厂房;街道虽宽,但上下班高峰之后则显得冷清,唯有路边冒着热气嗤嗤作响的蒸汽管和远处偶尔传来的气锤声,昭示这里并不寂静,而是一块充满火热激情的土地。
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东郊还真是一片人口稀少的寂静原野,除了沙河畔的筒车吱吱呀呀地车着水之外,收入人们眼帘的只有成片的农田和起伏不平的荒野——作为东山的余脉,东郊一带自古以来便是农人的天地。
然而有一天,这块土地的宁静被打破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车轮首次行进到了这里。从“一五”期间开始,国家便陆续在这里建设起一座座崭新的工厂,其中包括属于156个重点项目的军工企业。一夜之间,东郊不仅热闹起来,而且一下子从农耕社会步入了工业文明的门槛。厂房、烟囱在昔日的田园上拔地而起;机器轰鸣代替了古老水车吱吱呀呀的声音。东郊成了成都着名的工业区域,它曾经是那么神秘而神圣,许多年轻人以能进入东郊企业当工人为自豪,不少家庭以有人在东郊工作而荣耀。因为进入东郊,就意味着与最先进的大工业联系在一起了。
工业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城市价值的集中体现。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点燃了成都东郊工业的火种。作为成都最早、最大的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东郊从“一五”、“二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到“三线”建设,电子、机电工业的集中发展,不仅奠定了成都市工业发展的基础,更使成都迅速成为祖国工业的大后方和全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翻开历史,这里先后聚集了253家中央、省、市、区属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两千人以上的企业就多达160多家,总资产300多亿元。成都虹波公司、成都亚光电子公司等,曾经参与“神五”、“神六”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等项工作,多次受到国家以及信息产业部等表彰;“前锋”是中国热水器市场的“西南王”;成都量具刃具厂的量具刃具、数控刀具,红光厂的黑白显像管曾远销日本和欧美;“双燕”冰箱、“峨眉牌”自行车、“海洋牌”洗衣机、“成都牌”电视、“效力多”牙膏……这些“成都造”产品,曾畅销国内、轰动一时,谱写了成都工业的骄傲与辉煌。
东郊工业区 奠定成都现代工业发展基础
1953年初,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正式实施。成都市作为全国八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规划在成都东郊建设一个以电子、机械、仪表工业为主体的大型工业区,成都工业发展史由此翻开新的篇章。195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成都东北郊、东南郊、西北郊设置工业区。这其中,成都东郊成为了承载历史重任的重要区域。1956年,成都量具刃具厂、红光电子管厂、西南电子管厂、成都电机厂在东郊开建。1958年,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建成投产,成为了支援成都地方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包建了材料厂,新兴仪器厂包建了电工器材厂,成都量具刃具厂包建了冶金实验厂等。正是这些企业与众多的产业工人奠定了成都市现代工业化的基础,为当年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国家国防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成都城市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特别是锦江电机厂、光学玻璃厂等9个军工企业,以及电子科大等两所学校的扎根东郊,为成都东郊工业发展搭建起了坚实平台。
多个全国第一 将成都工业推向鼎盛时代
1955年川康合省以后,国家批准成都市城市发展目标:省会,精密仪器、机械制造及轻工业城市。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建设,成都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产业配套逐步完善,电子、机械、冶金、化工、纺织、轻工、建材、食品等产业初具雏形和规模,奠定了工业的基础。从1965年到1976年,国家投资新建、扩建、改建了成都飞机公司、成都发动机公司等大中型骨干军工企业。这一批企业的调迁、兴建和投产,充实了成都工业的实力,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大增强了成都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和军事装备制造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此时,成都工业产品的门类增多,生产档次亦相应提高,能够批量生产无缝钢管、汽车、机械成套设备、量刃具、化肥、基础化工原料、抗菌素等上百个现代工业产品,无缝钢管产量居全国第一,电缆产量居全国第一,光学玻璃产量占全国的60%……双燕冰箱、 峨眉牌自行车、效力多牙膏……这些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牌,让成都工业迎来了鼎盛时代。
搬迁、转型与改造 老东郊工业区将一直留在城市记忆中
成都老东郊工业区,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与中国城市化的一个历史缩影。东郊工业基地主要是在建国初期和“一五”、“二五”期间布点建设的,当时这一带远离市区,在布局上是合理的,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来意义上的东郊,现已变成了城区的一部分,过度集中的工业企业,不仅使东郊的“三废”突出,“热岛”效应明显,城市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企业布局零乱,土地利用率低,使城市功能难以完善配套,损害了城市形象,不少企业厂房破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经营困难,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为构筑我市工业新高地,提升城市形象,2001年起,对东郊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开始展开。漫步东郊,不论立交桥旁的俄式“红楼”,隐于高楼后的消防塔,还是“麻石烟云”里的那尊着名的“建设者”雕塑,都在诉说成都东郊那段辉煌的过往。这一段在这里产生的,为四川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工业文明史,应该被铭记。
东郊的荣耀一直持续了30多年。当然也就意味着东郊人为国家经济建设,为国防实力增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东郊逐渐失去了神秘的面纱,昔日的荣光不再。以后随着城市的扩容,政府“东调战略”的实施,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工厂,有的关闭了,有的缩水了,并且纷纷搬离了东郊。在往日厂房的旧址上,腾空而起的是一个个楼盘、商厦。时代巨变了,东郊也翻过了最辉煌的一页。
从农耕社会到工业时代再到当代都市,东郊有三页鲜明的历史画面。这三页历史图画正好反映了我们祖国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伟大变革。对于成都而言,工业文明的东郊是最辉煌灿烂的华章。没有这一章,便没有成都今日的精彩。是东郊,为成都工业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曾经创造过金沙青铜文明的成都,到50年代以前,已沦为纯粹的商品消费之都,工业底子堪称一穷二白,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家小企业,被成都人戏称为“两根半烟囱”,重工业对成都来说则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东郊的崛起,实现了成都这座古城跨越式的进步,使其一跃而成为具有电子、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生产能力的工业城市。今天的成都,之所以能作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之都,东郊所承担的历史角色,其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工业文明重要篇章的东郊已然翻过,人们记忆中的东郊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了,但是作为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它会永远留存于史册中。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文明走过的脚印。从农耕文明一路走来的成都,来到20世纪中叶,终于在东郊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进入了一个新的拐点,从此开始了大踏步地向工业现代化迈进。记住东郊的历史,记住这文明进程中灿烂的华章,同时也记住数十万产业大军为成都,为国防工业建设做出的牺牲与奉献。因为东郊的辉煌不仅仅照亮了一段成都的历史,它本身已成为国家历史的重要部分;东郊人的创造,也不仅仅繁荣了成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它为夯实共和国的工业基础竭尽了能力。
东郊也为成都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东郊人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人文精神,自然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发掘,去弘扬;即使是东郊的街道名称,也成了成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诸如建设路、厂北路这些地名,已经与成都其他有着历史意义的老街一样,为这座城市烙下了工业文明深深的烙印。如今在当年773厂的原址上还建起了一个以“东郊记忆”命名的公园。这个文化产业创意园区的建设,既是城市旅游目的地,也是远去的东郊工业文明留下的历史脚印。

⑥ 成都创文明城市的要求

都是评分出来的。

据我知道,70%是现场暗察,30%是书面报告。

现场部分是
1.主要路口、上下班时间,行人行车遵守交通规则情况。
2.市容干净(除街道本身,甚至包括建工地等实施外围包裹得当等),市民举止得当(不随地吐痰、非吸烟区不吸烟等),文明用语,排队讲次序等等。
3.社区文化建设成就,健民设施文化中心配置等等。

还有很多细节,这只是部分,参考。

⑦ 成都举办什么活动来传承巴蜀文明

日前,由成都市人社局、成华区委区政府主办的主题为“人力资源协同文旅产业发展”论坛举行。本次论坛旨在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推进人力资源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据悉,论坛期间,成华区还为2017年度“成华英才计划”入选项目颁发入选证书,发放项目资助资金近800万元,33个入选项目涉及新经济、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领域。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⑧ 有谁知道东郊工业博物馆的故事

卢荣忠和他的“老伙计”

火车头“上游1110号”是东郊工业博物馆的镇店之宝。今年49岁的卢荣忠,则是“上游1110号”的第二任司机长,“跟它一起工作了20多年,它的每一个部件,每一个螺丝我都了如指掌!”说起这个“老家伙”,卢荣忠一脸激动。“这辆火车头,是成都原无缝钢管厂的一台主力机车,它见证了东郊工业的辉煌,也记录下了东调战略实施的点滴。”

“在机车上工作,只能用辛苦两个字来形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卢荣忠历历在目。“一到夏天,机车上的温度就高达40多摄氏度,我们要连续12个小时不停地操作机车,而且没有风扇,汗水打湿了衣襟,我们就把毛巾挂在脖子上,随时擦汗,根本没有闲工夫休息。”卢荣忠望着与家人的合影,亏欠地说:“当时在机车上工作,陪家人的时间真的少了许多!但现在好了,坐班制,可以有很多时间和家人聚在一起!”卢荣忠告诉记者,随着东调战略的实施,企业涉及搬迁,他也和“老伙计”一起“退役”了。现在的卢荣忠坐进了办公室,成为运输部安全保卫科的一员。“搬迁后的新厂,不仅气势恢宏而且设施齐备,从同行业来看,都能算是领头羊!”谈到东调的感受,卢荣忠说:“东调后,不仅强大了企业,还让我们过上了以前没有想过的日子!我还会经常去博物馆看我的老伙计,告诉它在东调后我们企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规划]博物馆将打造成旅游亮点

东调战略实施,沙河整治工程竣工,老东郊的“旧容颜”已渐渐远去,作为成都工业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历史,如何才能留住其辉煌的记忆?成都东郊工业文明博物馆的诞生,定格了沙河、东郊那一帧帧激动人心的画面。

记者昨日从东郊工业文明博物馆获悉,预计从明年2月开始,博物馆将闭馆“装修”,并力争于2007年5月1日正式开馆。届时,从陈列展品到外部环境的配套建设,将充分展现我市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历程和东调取得的成果,全力打造我市旅游的新亮点。

馆内:重新布局 引进新的展品

“我们将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对博物馆内的设施进行一次全新打造!”工业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此次装修过程中,将会首先对博物馆内的布局进行调整。“馆内会保留劳模之家、火红年代两个场景,并对其他的陈列品重新布展,而且还会有很多新的陈列品进馆,比如由成飞420厂捐献的军用飞机发动机等。”负责人说道。

据了解,在重新开馆后,博物馆将每天定时播放工业题材的影片,其题材包括辉煌半个世纪的东郊工业文明,东调战略实施后新城东欣欣向荣的景象等。“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增设专门的区域,销售工业文明的纪念品。”

馆外:定期举办 工业题材互动

除了博物馆馆内的重新布展外,此次装修还将对博物馆的外环境进行打造。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首先将对博物馆外的北侧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博物馆北侧,将划定一个专门的区域,组织一些与工业文明有关的互动活动,比如让东郊老企业进行纪念品展示,或者搞一些东郊工业的摄影展之类的活动。届时,我们将把东郊工业文明博物馆打造成一个旅游新亮点,因此相应的餐饮配套设施也会跟上。”据了解,目前在博物馆的西侧,以工业元素打造的餐饮服务区已经装饰一新,并将在元旦后正式开门迎客。

体验篇

本报东调亲历者体验新沙河?? 一次诗情画意的手笔

沙河综合整治工程是东调战略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一笔。从2001年11月28日到2004年12月30日,在历经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后,郁郁葱葱的芦苇、潺潺流淌的河水,涅?的沙河给东调后的新东郊,穿上了华丽的“外衣”!而在东调期间,康庆作为记录东郊点滴变化的新闻工作者,在沙河边采访了3个春夏秋冬,见证了沙河从“黑水河”到“生命河”的点滴变化。今天,亲历者康庆重走沙河路,感受5年来东调战略实施后的新面貌。

回忆:每次采访完都是一身灰

“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动工3年,我就在沙河边采访了3年。3年来,从沙河最初的规划设计到拆迁动工,它每一个阶段的成长,我都历历在目。”康庆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在沙河整治过程中,最难忘的经历。为了给沙河拆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日报特别开设了“聚焦沙河速度”的栏目,组成了2个特别报道小分队,赶赴沙河源头,对沙河源头金牛区范围内企业、农户搬迁给予了“进程式”的报道。8月的成都,骄阳似火,而当时作为报道记者的康庆,每天都要赶到沙河王贾大桥旁的拆迁工地。“因为报道的特殊性,我们需要深入到拆迁户家中与拆迁户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寻觅着我们需要的新闻故事。有时候,为了找寻第一个签订拆迁协议的拆迁户,常常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康庆回忆道。

“那段时间,我们的采访线路常常可以用‘4点一线’来形容??拆迁办公室、拆迁户家、搬家现场、未来新家。找到了拆迁户,了解到搬家时间,我们要第一时间守候在搬家现场,之后还要马不停蹄地赶赴他们未来居住的地方,了解他们即将开启的全新生活……一般都是,每天清早出门,回到报社写完稿件通常都在晚上8点左右,浑身是拆迁工地的土,满脸是拆迁工地的灰。”说到这里,康庆感慨万千。

感慨:东调是东郊绿色里程碑

昨日,当康庆重新回到这片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欣喜与祝福油然而生。曾经的两岸棚户已经变成了两岸绿装;曾经的污水横流已经变成了清清之水;曾经的两岸企业因搬迁重造变得活力四射。康庆说:“不能忘记的是??是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让沙河获得了新生的希望,是全城市民的拥护和两岸企业与住户的付出让沙河获得了新生的能量,是沙河工程建设者3年岁月的日夜辛劳让沙河新生在我们这一代变成了现实。”说到这里,作为见证者的康庆,一脸激动。

随着东调的结束,如今的沙河流淌出一座城市变迁的缩影。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建筑,一幅幅小桥流水的图画,新城东处处散发着“和谐人居”的气息。“东调战略实施,沙河整治完工,不仅使东郊企业在搬迁中重获新生,更重要的是塑造了我市东郊地域结构由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绿色里程碑。”康庆如是说道。在结束采访时,康庆这样说:“当有一天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时,回想过往种种,才更加珍惜与庆幸:见证东调中沙河的华丽转身时,有一个身影是我。”

⑨ 东郊记忆的历史沿革

东郊记忆前身是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代号773厂,106信箱)。
2009年,成都市利用东郊老工业区中的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旧址,将部分工业特色鲜明的厂区作为工业文明遗址予以保留,并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打造成音乐产业基地。
2009年5月,成都传媒集团与中国移动通信四川有限公司签约,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入驻东郊记忆。
2010年底,东郊记忆改造工程开始施工,为完整保留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建筑的特色,同时把各种构造复杂的厂房改造为商业用建筑,项目聘请了国内知名设计师刘家琨做项目总设计师,并汇集了国内知名建筑师对园区内部分单体建筑进行专项设计。
2011年9月29日,东郊记忆正式开园运营。
2012年11月1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正式升级更名为东郊记忆,由音乐为主题的“音乐产业聚集园和音乐文化体验园”定位,调整为“一基地、多名片”。东郊记忆成为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园区,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
2015年11月27日,创意向东·e起来——东郊记忆·互联网创意产业园启动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东郊记忆举行。

阅读全文

与如何用好成都老东郊工业文明精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土耳其有哪些汽车 浏览:846
汽车传感器痒是怎么清洗 浏览:218
民族工业怎么样才能强大 浏览:477
奔驰b200动感型怎么样 浏览:302
宝马5系模块在哪个位置 浏览:139
汽车空间如何布置 浏览:394
工业企业成品如何控制 浏览:136
奥迪a4水温高报警和什么有关系 浏览:82
奥迪rsq8和s8哪个好 浏览:566
买保险汽车升级要多久 浏览:793
汽车的原车导航保修多久 浏览:666
南宁卖汽车在哪个位置 浏览:347
汽车违章如何处理最好 浏览:494
宝马7系中美哪个好 浏览:283
内蒙古工业经济怎么样 浏览:812
新款奔驰c选装等多久 浏览:59
汽车钣金工业喷漆多少钱 浏览:289
汽车踩坑是什么意思 浏览:369
奥迪a7分期月供多少 浏览:486
宝马x3断电要多久 浏览: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