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见到过最有远见的城市规划方案设计是什么样子的
就国内来说,苏州吧,它的城市规划方案设计虽然不能保值说是苏州是最好的,但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很值得学习的古城变成新城的范本吧,毕竟中国有很多的古城需要变成新城。苏州的规划为一核四城,四角山水,在城市发展中保留古城原貌,苏州是国内唯一在原址上完整的继承保护了古城的城市,至今还是可以和《平江图》相对照,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苏州也是世界遗产城市组织在中国唯一的正式会员城市,苏州独特的城市规划方案设计是值得中国其他城市学习的,尤其是在现在城镇化转型的中国。,这个是苏州新建的工业园区,主要涉及了新区的发展,25年前盛裕就预估到了这个园区的发展,并且至今都还具有可行性,多么可怕的远见啊~每次去苏州,我都喜欢去那边逛逛,我认为这是我见过最有远见的城市规划方案设计了吧!不喜勿喷,欢迎讨论。
⑵ 苏州工业园区以前和现在的区别
1.以前住房公积金能买贷款买园区的房子。现在可以使用贷款买整个苏州市区的房子。并且2011.07.01出了新的甲,乙,公积金。
2.以前苏州园区的房子便宜啊,现在贵啊。
3.以前苏州园区有些地方很多草很荒凉,现在都盖起来了,发展起来了。星海街啊。。。五星级酒店也多了
4.以前那里的河挺干净的,现在好多地方的河很脏,都被污染了。还有些工厂排放毒气。如可成,,,
太多了
⑶ 苏州工业园区的历史文化
苏州工业园区草鞋山遗址文化堆积层出土的炭化稻谷和炭化纺织物表明,早在6000年以前,园区唯亭境域就有人类从事水稻种植和纺织品生产。另有考古发掘表明,约5000年以前,园区娄葑境域也已经有人类从事农耕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娄葑境域出现过大片的冶炼工场,并聚集了干将、莫耶、欧冶等一批当时中国最杰出的工匠。直到明清时期,葑门塘和娄江两岸仍遍布冶坊。数千年来,园区境域的经济都以农业为主,辅以手工业。园区境域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稻农在稻种选择和种植技术方面十分讲究。
⑷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史
酝酿筹划阶段
1992年初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讲话。
1992年9月,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积极呼应邓小平同志讲话,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并以该园区为载体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意向。此后,中新双方围绕合作开发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号),同意江苏省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1994年2月26日,中新双方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书》、《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的协议书》和《关于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议书》三个重要文件。
1994年3月1日,由苏州市政府承担的苏州工业园区“六通到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展开。
1994年4月20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批借鉴培训团(规划建设)赴新加坡培训。借鉴新加坡经验正式开始。
1994年4月21日,首批中、新联合招商团赴欧洲招商。
1994年4月2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娄葑乡和跨塘镇、斜塘镇、唯亭镇、胜浦镇一乡四镇成建制划归苏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筹)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园区行政区域基本形成。
奠定基础阶段
1994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1994年9月2日,江苏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若干问题的通知》。
1994年9月14日,中新联合招商首批14个项目举行签字仪式。韩国三星、美国BD、新加坡康福、日本百佳等入驻园区。
1994年11月18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详细规划评审通过。
1995年1月10日,苏州工业园区开发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举行开业典礼。
1995年2月21日,中共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和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
1997年底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8平方公里基本开发完成。
1999年6月28日,中新双方签署《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确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实施股比调整,中方财团股比由35%调整为65%,中方承担公司的大股东责任。
加速发展阶段
2001年3月23日,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苏州工业园区加快开发建设动员大会,二、三期的开发正式启动,园区进入了大动迁、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阶段。
2001年6月8日,苏州工业园区举行成立七周年庆祝大会。会议宣布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完成股比调整。
2003年底,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在连续三年实现赢利的基础上,消除了历年累积亏损。
2003年 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苏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
2004年6月10日 苏州工业园区举行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中新双方一致认为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已经初具规模。
转型提升阶段
2005年,苏州工业园区相继启动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和科技跨越计划。在后续数年中,又先后提出生态优化、金鸡湖双百人才、金融翻番、纳米产业双倍增、文化繁荣、幸福社区共“九大行动计划”。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扩大10平方公里,为苏州工业园区推进自主创新和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5月26日,苏州工业园区举行开发建设十五周年庆祝大会。十五年来,园区取得了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累计上交各种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等“四个超千亿”的发展成就。 2011年9月15日 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苏州“东部综合商务城”的定位,园区以服务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加快形成。
2012年12月26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苏州工业园区撤销娄葑镇分设娄葑街道和斜塘街道,撤销唯亭镇设唯亭街道,撤销胜浦镇设胜浦街道,标志着园区在推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跨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013年,苏州工业园区确立了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先导区的发展目标,深化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起步,“新三年金融繁荣计划”、“自主品牌企业培育计划”启动实施。
⑸ 我没去过苏州.我想知道苏州工业园区里有多大.里面是干什么的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2.7万(常住人口72.3万)。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建设以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开十一次联合协调理事会、十一次中方理事会,国务院八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 多年来,园区开发建设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GDP超千亿元、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09年,在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园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512.8亿美元,其中出口241.6亿美元,继续保持了较大规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118元,分别增长了13.1%和12.6%,区域发展呈现“经济持续回升、转型步伐加快、民生更加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逐步回暖,园区经济发展向好回升态势更趋明显,经济运行呈现“高开”局面,外向型经济指标明显超过金融危机爆发前水平。今年1-6月,全区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4亿元,增长30.1%;工业总产值1715亿元,增长27.5%;新增注册外资17.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356.2亿美元,其中出口162.7亿美元,分别增长67.7%、58.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2亿元,增长1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6亿元,增长21.9%。 近年来园区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转型发展初显成效。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较早启动转型,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先进产业高度集聚,8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32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达101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并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去年底分别达到32.5%、63%,并形成“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的功能亮点,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离岸外包产值分别约占全国3%、17%和8.8%。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和绿色建筑等循环经济试点,万元GDP能耗0.33吨标准煤,万元GDP的COD、SO2排放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 2.创新活力显着增强。 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主阵地,大力推进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创新资源日益丰富,国际科技园、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建设集群推进,建成和在建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形成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10大国家级创新基地。创新功能加快完善,建成了IC设计、软件评测等20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美国冷泉港会议亚洲分会等10余个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集聚各类创投机构90多家,创投资金规模超18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险创投、产业投资、融资担保资金扶持体系。创新主体快速集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60个、高新技术企业384家,中科院创新工程三期—中科纳米所揭牌投运并通过预验收,全国第三个国家级创新园——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挂牌成立;2000多名海外归国人才在园区工作,各类留学生创办企业达250多家,创新型园区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3.东部新城快速崛起 。主动融入苏州中心城市发展,高标准推进各功能板块建设,东部新城初具雏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一开始就秉承“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与“执法从严”、“适度超前”的开发理念,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实施基础设施开发。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0多亿元,动迁民房5万多户,集中建设了一批高标准源厂设施,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完善城市功能,国际博览中心、科文中心、摩天轮等地标工程相继建成,九龙仓、新鸿基等多幢超高层建筑开始启动,集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142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13家,引进知名商业品牌20多个,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新的商业商务和文化中心。优化城市环境,以环金鸡湖区域为重点,积极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工程,累计新增绿地2800多公顷,绿地覆盖率超45%,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 4.中新合作持续深化。 始终高举中新合作旗帜,深入推进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被两国领导人誉为中新合作典范。借鉴新加坡经验取得积极成效,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编制现行规范有效文件103件,确立了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构建了“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化环境,初步建立起“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先行先试探索不断加强,在物流通关、科技创新和生态环保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和“唯一”,例如:全国首个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SZV空陆联程双向通关模式、首个综合保税区、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等,较好地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功能。园区经验加快辐射,国家商务部去年专门发文推广园区发展和借鉴新加坡软件经验,“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成为苏州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江苏省南北共建项目—苏宿工业园开发初见成效,跨江联动项目—苏通科技产业园正式启动。 5.各项事业和谐共进。 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统筹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城乡发展更趋协调,加快推进老镇区改造、新镇区建设、社保并轨以及富民惠民等实事工程,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所辖三镇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市前列,基本完成农村民房一次动迁,基本实现城市化。社会事业更趋繁荣,教育现代化水平跃居全省前列,医疗卫生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建立了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开发建设成果惠及全区居民。党的建设更趋加强,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型社区党建工作,设立了“中心区—社区—企业”三级党员服务中心,基本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阵地活动”,基层党建实现了“有效覆盖”。重视廉政建设,通过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监督网络,重点规范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建筑有形市场招投标与土地公开拍卖等各项制度,有效提高了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虽然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相比,与国内外先进开发区相比,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差距:如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民生改善与社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和城市繁荣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等等。 当前,园区进入了“实践科学发展、塑造国际品牌”的重要阶段,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中新两国领导人指示和理事会要求,瞄准创建“生态、科技、物流、服务外包四个示范区”和“全国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园区之一”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中新友好合作,加快实施“四大行动计划”(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努力打造“三大高地”(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及早把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 一是全力塑造先进产业品牌。始终把产业升级作为转型发展的龙头工程来抓,全面落实“3+5”产业规划,推进制造业向高端攀升,坚持高端化、高效益、高增值的产业发展之路,加快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体系。力争形成液晶面板、集成电路、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4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纳米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融合通信、软件及动漫游戏、服务外包、生态环保等一批百亿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度和竞争力。 二是全力塑造自主创新品牌。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导向,加快推进开放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聚焦科技跨越计划,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推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加快打造生物纳米园、光电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环保产业园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着力推进企业上市,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形成500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6-8个百亿级新兴产业,培育成功20家以上自主创新型领军企业、30家左右科技上市公司,加快打造创新型科技园区。 三是全力塑造新城建设品牌。抓住苏州建设“三区三城”的有利时机,积极融入中心城市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完善功能、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加快城市转型。重点加快环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板块建设,全力打造服务外包经济、总部经济、金融商贸经济、物流会展经济、旅游文化经济五个特色现代服务业,力争3年内服务业年均增速超3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国际技术产业新城的功能形象。 四是全力塑造中新合作品牌。始终维护发展好中新合作优势,与时俱进加强双向学习交流,完善互利合作机制,巩固提升园区项目在中新合作中的“旗舰”地位。充分发挥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机制,按照“第一性、唯一性”要求,加强先行先试探索,努力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考评机制,完善“精简、统一、效能”的管理体制,弘扬“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继续加大“走出去”探索力度,加快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不断提升园区竞争力。 五是全力塑造和谐社会品牌。以社会民生为根本,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发展新模式,按照“功能对接、产业对接、建设对接、管理对接”的思路,提升区镇协调发展水平。更加注重社会和谐,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积极塑造多元多彩、开放包容的园区文化,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间新天堂”。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与时俱进、争先进位,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⑹ 苏州工业园区怎么样
苏州工业园区的第一座邻里中心,出自园区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兼院长冯正功。为了让邻里中心真正成为居民休闲、活动和购物、消费的场所,设计团队将整个中心规划建设在河水之上,同时合理配置了学校、公园、购物中心等载体,相互呼应,又协调共处,赢得好评如潮。目前,园区每3平方公里就布局一个商业区,每5平方公里内就有一个邻里中心。连前新加坡副总理陈庆炎看后都忍不住心生羡慕,赞叹园区的邻里中心比新加坡的“更漂亮、更完善”。
15年的高速发展,在农田上崛起一座国际顶尖开发区。苏州工业园,易中天心中的“理想之城”,也是上百万“老苏州”、“洋苏州”的“梦想之城”。
给高速GDP装上“绿色过滤阀”
来到苏州工业园,最令人心动的,不是那些传奇般的财富神话,而是那一缕带着微微甜味的清新空气。
开发15年,园区至今还令人惊讶地保持着清新的水和空气,这在开发区中不可想象。
不可想象的背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
苏州市政协主席、原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王金华回忆说,园区成立以后制定的第一个法规文件,就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一整套绿色发展理念。到园区投资的客商,第一道要过的就是环保关。15年来,被环保一票否决的项目有三百个,意向投资额累计超过20亿美元。
隐形的红线,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深植于园区企业CEO的心间。污染禁入—生态缓冲—雨污截流—集中供热—垃圾处理,触碰任何一道,就要“出局”。15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对区内300多家重点企业实施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先后关停历史遗留下来的80多家污染企业。
15年生态坚守,换来了中外人士交口称赞的碧水、蓝天和绿地。在全国所有开发区中,苏州工业园创造了环保基础设施全覆盖、绿色乡镇全覆盖、ISO14001贯标企业最密集等多个全国之最。2008年,园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7.1,高于江苏省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目标值17.1分。
金鸡湖畔谐奏新版“国际歌”
5月的一个晚上,苏州工业园圆融时代广场“世界第一天幕”步行街上,一位名叫艾哲罗的芬兰籍伊朗人打着手鼓,唱起一曲评弹版《枫桥夜泊》。蔚蓝的“天幕”下,过往行人纷纷留步,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蓝眼睛、黑眼睛、棕眼睛,一起和着鼓声轻轻吟唱。
就是这个“老艾”,十几年前接到芬兰总部派往园区的通知,心里还老大不愿意,总琢磨着早点调回去。谁知原本两年的任期结束后,“老艾”竟然不走了,一干就是十年,几年前退休了干脆在园区定居下来,组建了一个“快乐家庭俱乐部”,去年还创办了一个英语角。“老艾”说,他爱上了园区爱上了苏州,一家子都爱上了这个美丽的东方城市。
在苏州工业园区,3000多家外资企业和谐共存,2万多名高科技人才激情创业,1.3万名外籍人士快乐生活。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与重组,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相融相亲,最终成就了一个古今中外相得益彰的绝妙“洋苏州”。
“在我们这个单位里,很难有说家乡话的环境。”园区工委书记马明龙说。园区管理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出国培训过,30%是留学生。一个处,一个办公室,往往就有来自几个国家、几个城市的海归。
金鸡湖东岸,有一处“地球学习村”——苏州中学园区校。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三位有着不同海外教育背景的“海归”校长,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在“双语”氛围中快乐成长。这正应了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美国人吴大伟的那句名言:“We are all family in SIP.”(在苏州工业园,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园区,中西文明圆融共生,诞生了无数“人间佳话”。
原美国安德鲁电信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柏迈高有段“相声奇缘”。这个高大的美国人,自从来到园区就迷上了中国相声,拜相声大师马季的弟子刘喜尧为师,做了“马门弟子”。苏州十年,柏迈高的相声学会了几十段,和不少笑星搭过档,还登上央视。如今,这位中国通已经高升美国商会主席,但他还是念念不忘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和生活的日子。
财富在这里,创业在这里,生活,也在这里。站在15年的历史节点上,苏州工业园区以其创造的非凡经济成就和诗意的栖居生活,成为一个创业者向往、苏州人自豪、外来客羡慕的“东方新欧洲”。
⑺ 苏州工业园区的简介包括其中央商贸区的发展状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6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十二年来,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累计上交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400多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8万个。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80.7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50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元,增长200倍;进出口总额从开发之初的几百万美元增加到405亿美元,其中出口192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超过2.8万元和1万元,均增长了5倍左右。
今年以来,全区干部群众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与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势头。1-7月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15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亿元,增长31%;完成进出口总额277亿美元,增长28.5%;新增注册外资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在较高平台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同时,每万元GDP耗水5.8吨、耗能0.34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90元,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其主要发展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成效,税源型项目、研发型项目、生产性服务项目以及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9.6亿美元,注册内资863亿元,形成了内资外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从地区结构看,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台地区占22%。从投资规模看,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5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85个项目。从产业层次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园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位。
2、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我们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1)加快完善创新载体。先后组建了科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累计投入130余亿元,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国家级软件园)、独墅湖高教区、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科技城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00余万平方米,构建了市场招聘、猎头招聘和上门招聘三大人才引进网络,引进中外一流高校10余家、各类人才中介机构50多家。(2)加速集聚创新主体。先后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独立研发机构50多家,尤其是院省市共建的中科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机构正式落户园区,标志着苏州独立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3)持续优化创新氛围。先后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评测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设立了总额超过30亿元的风险创投、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创业担保以及IC设计、软件研发、动漫产业与生物、纳米等领域的发展专项基金。目前,园区以占全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约3%的IT产值和16%的IC产值,汽车零部件和软件外包销售收入分别占到苏州市的55%和90%,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3、三产发展后来居上。按照省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园区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重点围绕“金鸡湖、独墅湖和阳澄湖”做文章,先后投入200余亿元,兴建了现代物流园、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业街、金鸡湖商业广场等各类商业载体50万平方米;相继引进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10多个知名商业品牌,入驻了美国普罗斯、日本通运等20多家国际物流公司,集聚了香港汇丰、英国渣打等20多家中外资银行以及普华永道、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30多家知名专业机构,有力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升级,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园区开发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1)坚持规划先行。从开发伊始,园区就编制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2)适度超前投入。先后投入300余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基本完成了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3)高标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累计新增绿地1700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超过45%,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创业环境。目前,中新合作区就业人口已超12万人,居住人口近10万人,其中外籍人士超过8000人。
5、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园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注重资源集约利用。积极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率先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大力推广“零土地”招商,鼓励各类建筑向高层发展,多年来共节约土地近20平方公里。2005年,在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面积减少30%,中新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到17亿美元。(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牢固确立“绿色招商”理念,坚持环保部门“一票否决”制,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项目进入。十多年来,因环保因素被否决的项目有200多个,累计合同外资超过11亿美元。同时,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3)注重和谐社会构建。坚持“以德治区”和“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方针,通过“虚事实做”的形式,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统筹社会资源力量,综合推进科教文卫、生态环保和扶贫帮困等各项实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邻里中心为依托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平安园区”,完善社会综合治理网络,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创业环境。
6、富民工程优先实施。我们始终将执政为民和富民优先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不断加大富民强区、城乡统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力度。(1)注重区镇联动开发。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目前,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所辖三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娄葑还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2)加大就业创业扶持。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 (即建立一本IC卡就业管理台账,强化一种技能培训,腾出一批适应性岗位,培育一种创业致富光荣氛围,探索一条股份合作、失地不失业的共同富裕新路子),努力形成“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就业、家家有股份”的致富基础。目前,征地待安置劳动力中已有95%的人重新上岗就业,其中自主创业当老板的超过5000人。(3)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建立了以预筹积累、个人账户为主,涵盖医疗、住房、养老和失业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障的区域性公积金制度,健全完善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统筹制度、征地农民保养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社会和农村弱势群体,建立了贫困帮扶制度,对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目前,企业参保率已达100%,各类参保人员超过24万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难有所助”。
7、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园区是改革开放的前哨阵地,我们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1)加强了学习借鉴工作。累计派出17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在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认真借鉴新加坡经验,先后编制实施了68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立了全新的“亲商、富商”理念,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架构和对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和法治化环境。(2)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在干部选拔和使用上,采用公开民主途径,坚持全员招聘、绩能考核、末位淘汰和动态管理。目前,管委会机关干部平均年龄36岁,研究生、博士生、留学归国人员和拥有高级职称的占30%以上。(3)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针对开发区特点,我们特别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先后成立了园区外企党委和私营个体经济联合党委。目前,工委下设14个党委、67个党总支、304个基层党支部,共有党员1.2万余名,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4)加强了勤政廉政建设。注重党章学习,强化“八荣八耻”意识,坚持“以教倡廉,以制保廉,以俸养廉,以勤促廉”,标本兼治,着力治本。通过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监督网络,重点规范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建筑有形市场招投标等各项制度,提高了廉政建设系统程度
⑻ 苏州工业园的简介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2.7万(常住人口72.3万)。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开十一次联合协调理事会、十一次中方理事会,国务院八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
15年来,园区开发建设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取得了GDP超千亿元、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千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超千亿元、注册内资超千亿元“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2009年,园区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扎实做好“保增长、促转型、塑品牌、重民生”重点工作,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亿元,同比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增长8.1%;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增长3.3%;进出口总额510亿美元,其中出口240亿美元,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综合发展指数居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列。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今年以来,园区上下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突出“保增长、促转型、塑品牌、重民生”工作重点,努力在新平台上推进新一轮开发。经初步统计,1-10月全区实现实现工业总产值2411.6亿元,增长4.2%;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4.1亿元,增长12.4%;完成进出口总额406.8亿美元,其中出口194.8亿美元,环比逐月增长,经济回暖态势进一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