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青海经济发展条件
青海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开发现成资源成为最便捷的致富手段,许多地方都是“因矿成企”,进而“因矿成城”,比如茫崖。如果有一天资源开发殆尽,这些企业或者城市的人口该如何生存?因此必须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青海的GDP增长速度为12%,靠的是什么?主要靠的是丰富的资源。各地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发展产业群,实现多个产业轮动发展,这样才能避免某一产业的兴衰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引导资源产业的良性发展,延长资源产业的寿命期。比如可以规定,资源型企业在开采的头几年可以不做深加工,在开采一定年份后,深加工矿产品在开采量中的比例必须逐年上升,避免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和浪费。怎样做到?只有一个办法,靠国家的产业、财政、税收政策来引导。
青海的资源非常丰富,但有些资源开发难度很大,换句话说,青海的部分资源目前还不具备开发条件。比如,金瑞矿业(8.20,0.09,1.11%)的碳酸锶储量非常丰富,但面临电力成本高、交通运输成本高等一系列不利的外部条件。茫崖的石棉储量非常丰富,但由于气候和给养供应的困难,全年只有3—10月才能开工,其它时间无法工作。青海的部分资源型企业,也面临着总部和生产基地之间交通不便的困难。
高原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护坡护土已成为国家的大型研究课题,但这个课题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在南方一些省份,护坡护土可以成为研究课题是无法想象的。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就成为青海的现实选择,从执行的情况来看,效果是相当好的。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农牧民不光要吃饱饭还要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退耕和退牧相当于他们要少种地少放牧,政府还要引导农牧民拓宽致富路径。
由于高原气候的特殊性,植树造林的成本非常高。政府可以考虑搞活土地经营机制,将部分荒山荒地的永久经营权出让,激发经营者的改造和投资热情;也可以考虑在荒山荒地绿化后,向开发者溢价买回,使经营荒山荒地成为双赢之举。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耀教授:高载能产业是青海的重要发展途径
发展重化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但是重化工业应该在什么地方发展?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发展重化工业。两类地区适合发展重化工业,一类是资源富集地区,一类是交通便捷的沿海地区和内河港口城市。
工业布局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原材料加工失重大的行业适宜布局在资源产地,可以减少交通运输成本。青海资源富集并可以就地加工转化利用,在青海发展重化工业具有天然优势,当然也要注重资源的深加工,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如果这不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现在对所谓的“高耗能产业”有一个不恰当的认识,就是不应该提倡西部地区发展这些产业。应理性看待电解铝等耗能产业,如果在正常的技术条件下,企业的耗能没有超过行业一般标准,耗能是合理的正常的,就可以利用能源优势发展这些产业,同时注重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因此,可以把“高耗能产业”称作更为中性的“高载能产业”。当然在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
在少数情况下,种植业的发展并不一定和保护环境背道而驰,这方面可以借鉴内蒙古的经验。内蒙古阿拉善盟搞苁蓉养殖,由于苁蓉是寄生于梭梭林根系上的药材,要增加苁蓉产量就必须养护梭梭林,茂密的梭梭林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可谓典型的生态经济。
要按照青海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可以将重要的水源地和湿地比如三江源,列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地区,将人口迁移出来,或者利用转移支付补贴当地群众。
在西部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六大产业:能源化工、矿产开采及深加工、农产品(23.29,0.19,0.82%)及深加工、装备制造、高科技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由于青海资源富集,发展四大支柱产业是有优势有潜力的。
‘贰’ 求:青海的社会经济概况
经济总量:2008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61.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7%,比上年增速高0.2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人均生产总值17389元,增长12.1%。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5.5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29.4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26.55亿元,增长10.0%。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06%、66.72%、30.22%。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0.6:53.3:36.1转变为11 :55 :34。
财政:全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56亿元,增长26.2%;中央一般预算收入64.95亿元,增长20.8%。
全年全省工业增加值442.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5%。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8.3元,比上年增长13.3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61.24元,比上年增长14.06%。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35元,比上年增长1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58.37元,比上年增长8.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23%,比上年下降0.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2%,比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增加到18.5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18.53平方米。多方筹措资金,对8个州地市、39个县的277个绝对贫困村实施整村扶贫推进项目1181项,全年净解决农村贫困人口中15.23万人的温饱问题。
2009年青海省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6.5亿元,增幅超过全国水平10.2个百分点。为预算的110.8%,比上年增收29.9亿元,增长21.9%。 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08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7.4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576.34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397.53亿元,增长9.8%。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6%、57.8%和37.6%,与2008年相比,第一、第三产业贡献率分别提高1.7和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下降3.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0.4:54.7:34.9转变为2009年的9.9:53.3:36.8。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9454元,增长9.6%。
2010年以来,面对玉树突发强烈地震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及玉树地震带来的不利影响,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省经济呈现速度加快、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5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增速为30年来最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9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744.63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470.88亿元,增长12.1%。
‘叁’ 青海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中的新进展和主要成效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初开始启动的,但实际上是在“九五”时期的1998年,我国经济应对普遍性供大于求为特征的通货紧缩趋势下,中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为核心,拉动经济增长。按照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战略设想,“十五”初期,西部的投入重点仍是完善基础设施,以农村农电水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为核心。在城市以交通枢纽,周边高等级公路以及通信设施建设为核心。现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有了清晰可见的变化。
目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光缆通讯等信息化的建设以及水利资源大规模的开发,铁路、机场、高等级公路建设和一系列环保项目的上马已经进入大规模投入高潮,政策的效用开始显现,投资逐年增长,比东中部地区分别高出6和3个百分点。
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效应”明显加快。在我国实施的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普遍出现了以新城区建设和城市改造中心外移为特征的城市规模扩张建设,城市化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资源集聚特点,不仅基础设施投入呈现出向城市集中,而且新兴产业也向城市集中。
西部产业结构正处于转换而变动阶段,优势产业正在成长,各省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目前实际发展态势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外部竞争少,市场前景广,且市场需求具有持续性。如有特色的绿色畜牧农产品、稀有的矿产品及天然气水电、特殊自然地貌、民族风情的旅游业。这些资源的规模前景区外是无法竞争的。二是具有区域性垄断市场资源产业,由于地域辽阔特点,为其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一些产业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如西部的钢铁、水泥、建材等产业,由于运距使外部竞争者很难参与到某一区内竞争中来。同时区域内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大规模需求为这种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提供了长期的发展基础和本地性的区域垄断优势。这些都将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西部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禀赋和发展历史阶段的投资不平衡。在自然禀赋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区域水资源极其丰富而土地资源利用少。西北各省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二是体制资源配置不平衡。如西部广大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城市经济、工业发展相脱离,地区城乡之间差距很大。三是历史投资发展的基础不平衡。如内蒙的钢铁、炼铝、军工、陕西的棉纺、甘肃的石化、军工、有色金属、棉毛纺、都是“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发展起来的。陕西、四川、贵州等省的电子、航空、汽车制造、家电都是“三线建设”时期而投资的。而青海、宁夏、云南、广西等地在那时几乎没有过战略性的投资。虽然这些工业的生产能力在过去的一些年内经过多次扩张改造,但根本的技术工艺未脱离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按照固定资产折旧寿命,企业经济寿命已经完结。因此还存在着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的更大的投资问题和面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和人才资源利用问题。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民族众多,教育机会不平等。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与人均GDP水平呈负相关系,特别是广大贫困山区,人的科技知识文化素质太低,是贫困地区难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由于地、县、乡财政分灶吃饭,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在机构改革中,由于没有财政转移支付,许多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缩减,许多偏远居住人口的孩子不能得到完全义务教育,这将是影响西部农村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在西部许多老工业基地中,由于效益差、条件差、加之各级政府部门对落实人才的实质性问题重视不够,留不住已有的人才,更谈不上吸引外部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工业中的技术改造与创新还存着许多的问题。
3.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问题。
社会发展是指人类在生产能力增长的基础上,基本消除贫困实现充分就业,享受更好的卫生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更好的工作环境。一切经济发展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而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问题,人均差距较大。目前尚存在的农村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西部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中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生态环境及人均居住条件、饮水问题的生存条件比较困难。
三、对未来发展中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西部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因此在开发中要和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发中不但要分阶段进行,更要注重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未来的战略问题。
1.各省区要认真研究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消减劣势。
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不平衡的,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才能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西部现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个百分点。而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0。西部地区的主要工业大多数都是围绕其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资源导向性的产业,在工业初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现代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相对下降,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而技术、管理、信息、专利、品牌、网络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和创新人才的作用渐显其重要性。因此西部地区在工业发展中应培养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要改变过去那种对当地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从资源导向型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在企业投资中,加强技术开发,强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加快西部人才战略的研究与开发。
在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瓶颈。在西部开发中要重新审视和谋划教育培训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潜在优势变为巨大的现实优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先例来看,在世界发展史上曾经先后三次出现后进国家追赶先行国家发展的成功范例。如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赶超美国,韩国追赶西欧国家,这些国家的发展不仅是人均GDP的高速增长,更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加速积累。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确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并把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满足传统工业化需求向满足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转变。实行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人才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加快多层次培训和建立促进优秀人才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机制。要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应用人才的良好环境。
3.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贫困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而没有就业机会或就业不充分又是贫困的主要根源。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西部地区,广大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脱贫问题。而过去在“一五”、“二五”、和“三线”期建设的企业以及城镇居民贫困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政府要尽快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建设。积极实施以工代赈,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政府要改善落后地区软硬投资环境,为落后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有利条件,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地区居民生活福利差距,特别是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生活福利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4.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政府的政策行为,而发展的手段要遵循市场化原则。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政府的任务应做好开发中的制度环境改造,建立好法律基础,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自然环境。并制定好西部中长期及短期开发战略规划和优惠政策,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培育市场投资主体,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和培养地方政府、企业及公民信用意识。建立维护地方形象与知名度吸引资本与人才。
‘肆’ 青海的发展前景怎样
青海的发展是大有前途,中央开发发展银行拨款协助青海,也就是西部大开发项目!近些年来山东与青海共同合作修建公园,姊妹省。外国与青海合作投资贸易洽谈会,14个国家举行的世界攀岩赛在西宁举行! 青海柴达木地区的钾盐销售不错! 青海藏族藏毯博览会以及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都是在青海举行,所以青海的发展前景很好!
‘伍’ 青海省海东工业园区的产业优势
海东工业园依托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发高新技术和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国际化为目标,通过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建设成为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基地。
‘陆’ 近几年青海的经济发展怎么样
第一你们需要确定去青海哪里,青海是一个面积比较大的省,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单说省会西宁我认为近几年一直在高速发展,有些方面不输给内地的大城市;
第二你们需要确定去青海干什么,青海的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如果做生意的话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经济发展点;
第三消费水平也是根据青海各城市的发展情况不同,省会西宁的消费水平在青海各城市中最高,青海整体消费水平比其他省份略低,不过青海也是有很多高端奢侈品,依然很多人光顾~
‘柒’ 1992年以来青海省历年工业增加值 急需啊,那位亲能提供一下,
2006年成为了青海这个西部省份经济腾飞的辉煌年份,2006年青海生产总值不仅创下了641亿元的历史新高,年增幅更是跻身全国前三位,达到12.2%。
青海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青海工业增加值达到了330.8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1.2%。在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实验区的带动下,石油开采、加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冶炼、化学产品及化学制品制造、电力生产和供应等行业成为了青海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六大行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96.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7%。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0.25亿元,比上年增长70.86%。
青海省省长宋秀岩说,青海进出口贸易也在去年创历史新高,实现进出口总值6.5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7.7%,增幅居全国第二。“藏羊”“晶珠”等青海本地的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日益增强。
在经济持续发展特别是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增长的支持下,2006年,青海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83.04亿元,同比2005年增长了31%,为青海历史上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最高的年份。
经济发展效果还显着体现在青海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的增收中,2006年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00.35元,比上年增长11.7%。随着多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劳务输出力度的加大,青海农牧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2358.37元,较2005年增加了193.26元。
‘捌’ 青海省的经济支柱
青海省有三大经济支柱:矿业、牧业、旅游业。
‘玖’ 青海省是中国一个大省,资源丰富,为什么发展这么慢
主要是交通不是很方便,正式因为地势比较高,交通不是很好,最近今年发的很不错,交通慢慢的搞上去了,以前工业也少,现在青海发展不错的,好多都是大青海自主的东西,再一个就是地广人稀
‘拾’ 青海的四大支柱产业与四大优势产业是什么
1.四大支柱产业:石油、电力、有色金属、盐化工
2.四大优势产业:水能资源开发、盐湖资源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金属和非金属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