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站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新一届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召开了万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13亿中华儿女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改革”。中国的问题绕不开“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笔者认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立足农村、发展城市、城乡统筹。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立足农村是发展之本。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仍面临着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的基本国情。就国民构成而言,农民占整个国民的绝大多数,农民的发展是国民发展的主体;就产业分布而言,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国家安全保障的基础,同时又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原材料,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就地缘分布而言,农村占整个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是新一轮区域开发的主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存在高速城镇化带来“乡村病”现象,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城镇化耕地流失造成数千万失地农民,“离村进城”数亿农民工,上学靠贷款、毕业即待业的数百万农家学子组成新的“新三农”群体,大多处于“城乡双漂”,成为社会稳定与安全的焦点;农民社会主体老弱化,农村青壮劳力过速非农化,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三留”问题突出,一些乡村
文化
衰退、产业衰落,“三留人口”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面临农村发展的严峻形势,尤其我国农村承载着稳农增粮的特殊使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立足农村是发展之根本。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发展城市是发展之要。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农村人口必定向城市转移,城市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期,发展城市,尤其是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要。据日前,中国社科院文献出版社、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东北亚开发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提出,2000年—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52.6%,其中中小城镇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的城市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35.1%。《绿皮书》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度中小城市的总体城镇化质量指数为仅为43.2%,这表明我国城镇化质量还比较低。中小城市在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协调和谐等各项指标远逊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乡收入比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远。中小城镇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桥头堡,作为我国农民市民化发展的必选之所,与大城市、特大城市、巨型城市相比,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理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应以城市发展尤其是优先发展中小城市为载体,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合理科学构建城市格局,全面深化提升城镇化质量,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是必由之路。漠视统筹城乡发展,片面追求高速城镇化,部分地区历来以GDP、以城镇化率等数字论英雄,造成部分地区“一任政绩几任债”、“一代开发几代遭殃”的现象时有发生。然而,农村的发展不可能让所有农民始终滞留在农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增加农民收入,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须走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之路。就当下而言,需要周密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城乡统筹便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统筹是从历史视野来看“乡村病”因快速城镇化而引发,也必将由新型城镇化来根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针,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协同推进,加快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解决农村分割分治的问题,加快农村产权、户籍、社保制度和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培育新型农民主体,激发乡村的创新与创业活力。积极探索就地城镇化、就近园区化和发园区城镇化等多元发展模式,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互协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让农民充分分享到城镇化带来的成果收益。
构建新型工农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是促进农民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统筹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才是必由之路。
参考:http://iask.sina.com.cn/b/w1Sg1OS6OM.html
B. 结合材料,请你说说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十六大以来我党在探索和解决工农、城乡关系方面的又一重大决策,为统筹城乡、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提出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必须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城乡规划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在产业、城镇、基础设施等方面协调城乡空间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城乡规划一体化是一个涉及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合理承载容量;必须考虑各地区之间的协同,以及当代与未来合理的开发时序;必须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与再生能力。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求在道路、通讯、水电以及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方面,均衡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让农民也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要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加快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注重城乡制度衔接,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这是另一种“剪刀差”,突出表现在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低、农村资金大量流入城市和工业项目、农民工贡献大而待遇低等方面。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一要改革征地制度,加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关系,按照“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原则,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提高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二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破解“三农”发展的资金制约。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大中型银行开展涉农贷款批发业务、小微型银行开展零售业务。三要推进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保,并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
C.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什么样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决定》指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D. 新型工农 城乡关系是什么
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
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二以”到“四位一体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体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实行城乡互动的双重循环,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促进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拓展资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乡村都变成城镇,也不是要把农民都变成市民,而是要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促进城乡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均衡化,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驱动力,仍然在人。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这样才能为乡村振兴输送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E. 城乡关系是什么关系
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组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关系的集中反映。
F.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指
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
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二以”到“四位一体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来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机制体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实行城乡互动的双重循环,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促进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拓展资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乡村都变成城镇,也不是要把农民都变成市民,而是要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促进城乡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均衡化,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驱动力,仍然在人。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这样才能为乡村振兴输送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将乡村放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格局中理解,才能从全局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已经由“乡土中国”进入“城乡中国”阶段,这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背景。2000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取得突出成效,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了市民化。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除了带来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更重要的是让我国的城乡关系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趋势十分明显,扭转了农村劳动力、人才净流出的格局。此外,随着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等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阻碍城乡要素流动的藩篱正在逐步打破。城乡关系开始慢慢从城市对农村资源的“单向吸纳”转向城乡之间的“双向对流”。
当前,县域在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我国城镇化节点的吸纳能力来看,以县城为代表的中小城镇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小城市的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也达到了61.9%。在可预见的未来一段时期内,以县城为代表的中小城镇将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县域城镇化也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县域内已经形成了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
目前许多县域,甚至包括许多中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趋势十分明显,一部分经济收入较高的返乡农民工通过“打工挣钱、县城买房”的方式实现了县域城镇化,教育、医疗和婚姻等因素是他们选择在县城买房的直接原因。县域城镇化有着很强的代际分化,即使那些已经进城买房的家庭,老人也很有可能还在农村,呈现出家庭在城乡之间“撑开”的格局,这些进城人口也成了在村庄和中小城镇、县城流动的城乡“两栖”人口。人口在县域内不同城镇节点的分布和城乡之间的两栖流动,将是未来中国城乡关系格局中的常态。
除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县域内的产业也呈现出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乡村产业是一、二、三产融合的多元产业体系,许多农村都发展了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业,或者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乡村旅游业、服务业。这些乡村产业很多都是城乡融合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形态,是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结果。许多地区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劳动力发展了新业态。在新技术应用的背景下,许多地区也通过“数字下沉”和“产业升级”方式,发展了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乡村产业。随着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更加通畅,乡村产业将更加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也将不断涌现,乡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是中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一环。
乡村不是孤立的乡村,是城乡融合体系中的乡村。乡村振兴要立足于县域融合发展的思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和机制体制。县域是城乡融合的基本单位,对协同推进乡村振兴起到关键作用。新时期,重塑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着眼于县域,落脚于县域。应该科学制定城乡融合的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夯实旧基建基础、补齐新基建短板;通过土地、产权等制度改革,实现县域内的要素自由流动;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城乡基层治理能力,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G. 什么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二者互动关系,作法
首先,新型工业化是开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城镇的诞生与发展本身就是工业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城市化水平呈现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而提高的趋势。钱纳里等人对1950-1970 年约100 个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做了调查,结果显示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即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如表1 所示。我国一些城镇就是在一定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崛起的。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将不断加强。首先,“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工业总量将继续增长,工业总量的增加必然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从而使得农村的人口流向城镇,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其次,“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在发展和改造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将不断加大对新兴的战略性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些新兴的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效益、低污染、低耗能的优势,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其发展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所创造的财富有利于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各项软硬件条件,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经济要素和技术资源的空间集聚过程。这种集聚的意义在于,通过人口的集聚带动人才和科技资源等其他要素的集聚,促使技术创新和升级,提升区域经济规模,优化生产力要素,重构产业链,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充分实现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使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产生一种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综合效应。
由此可见,在经济上实现集约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集约型的发展,一方面为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这种集约型的发展为现代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经济要素和技术资源。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周边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会逐步完善,从而为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搭建一个通向市场的桥梁。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水准。而新型城镇化在文化上具体表现为实现文明的多样性共存,培养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新型城市化的文化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统一起来,大力培养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形成鲜明的城市文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城镇的人民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使得全民的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H.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达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汲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水平,充分发挥自己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内容要求
1、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2、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3、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节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4、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5、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新型工业化道路
I. 我们要加快形成什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我们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系统完善地提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既是对过去几年中乡村振兴政策的总结和发展,也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体现。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院以”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规划设计“为方向,业务内容涵盖“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的整体策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生态治理、营销策划、品牌孵化”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互补、工农之间的互促关系,已经在逐渐形成。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研发和提供适应现代农业的产品,比如互联网企业、物流企业等,基本上已经深入到绝大部分乡村之中,而在过去,他们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再如农业投入品的制造企业,也在不断地研发适合新兴农业生产的产品,这些都是好的现象,可以作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的参照。在未来,会出现更多类似的现象,最终形成一体,推动整个城乡之间系统性的进步。
J. 广西公务员考试 十八大三中 有何好办法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广西公务员考试热点: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着力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3、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是科学的财税体制。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城乡二元结构
5、改革开放是:①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③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④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6、三中全会指出,①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②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③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7、三中全会提出六个“紧紧围绕”是①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②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③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⑤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⑥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8、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③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④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9、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坚持:①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③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④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10、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11、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①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③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④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2、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必须:①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②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③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④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13、新型工业城乡关系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
更多广西公务员考试信息请关注广西公务员考试网|广西人事考试网
14、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①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②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③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④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15、 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要:①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②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③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