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中国工业化是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

中国工业化是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07-04 02:25:06

‘壹’ 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在获取政治独立以后,普遍都走上了寻求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进程中,“工业化就是一切”,农业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状态,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重工抑农”、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倾向,导致了原本就很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农业的停滞和落后从根本上制约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正如国外有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经济上的糟糕处境是和农业政策的失误分不开的。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农业发展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实际的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开始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内容,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紧密互动开始成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探讨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是根据“工业是主导,农业服从工业”的理论而制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许多西方的发展经济学家都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是经济发展中能够起能动作用的主导部门,农业则是应该被削弱的部门,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以此来推动工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采用了以这一理论为依据的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农业的发展必然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为视角。因此,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所进行的土地制度的改革、生物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的推行、农业劳动力素质的培训,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为了支持工业的发展,同时配之以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的农产品低价收购政策,在资本积累方面导致了农业部门的资金流向工业部门。正是制定和实施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的这一出发点,造成了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生产增长率和农业生产增长率的低下。在20世纪的整个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粮食生产增长率只有0.1%,人均农业生产增长率则为零。农业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减缓了工业发展的速度,工业部门安置农业中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从而造成大量的失业,这是不言而喻的。农业辅助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未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连其支持工业发展的初衷也未实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重新探寻发展农业的道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这就是以实现农业的商品化和工业化为目标,以农业的发展既具有支持工业发展的手段价值也具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内在价值为内容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战略。这一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实施于泰国,随后在其他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得到实施。

‘贰’ 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积极影响

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压舱石,只有农业发展了,工业发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1. 工业发展需要规模化的城市及城市人口作为人力资源要素,这些涵盖工业系统的大量产业工人、家属以及相应的服务系统的群体人员的生活、居住需要以巨大的优质的农产品供应量作为前提。落后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显然无以担当此重任。

  2. 工业生产,尤其是轻工业生产需要以稳定的、优质的农产品原材料供应为保障,才能按计划完成生产任务和订单,才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否则工业企业的生产就会因原材料的供应量、质量的的波动而受到干扰。要保证农产品(工业原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的稳定供应,必须不断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的步伐,提高农业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

  3. 只有通过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农业),才能为工业发展腾挪出所需要的大量的土地资源(厂房车间、道路)。在拓展工业规模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厂房、车间和道路,这样必然要占用大量的农田、耕地,这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解决这种矛盾和挑战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手段,加速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业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率,实现以尽可能少的土地产出尽可能多的农产品的目标,从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土地资源。

  4. 发展了的现代农业,能有效提高农业劳力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密度,从而将农村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发展中去,为城市工业发展注入所需的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5. 农业发展了,城市化进程就会得到刺激和加速这样对于工业发展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总之,农业,现代化农业是一个现代化工业化强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系统,只有保证这个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地与现代工业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工业化强国的预期目标。

‘叁’ 为什么说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中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是中国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的阶段。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基本判断的丰富内涵,有利于动员全社会更加自觉地关心和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中国的产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并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肆’ 工业化带动农业转型 是啥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已普遍进入工业化发展时期,我省也已步入了工业化中期。此时,农业怎么发展?现在各界都在思考,社会上也流传着各种说法,笔者认为,此时的农业必须以自身的工业化来融入整个大的工业化,实现农业工业化。本文试就此并结合农业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谈点基本看法。

关键词:农业 工业化 WTO

一、如何认识农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农业发展与工业化是高度统一的关系。作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分析:

1、农业与工业本身是密不可分的。农业是一种基础性很强、附加功能性很多的产业,其他各业都离不开农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农业联系在一起。假设没有农产品供给,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没有农产品供给,部分工业如轻工业、纺织工业等就会成为无本之源。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

2、工业化本身就包含着农业。工业化的过程不仅仅只有工业,与工业有关的各个产业都会大而化之。什么是工业化?我的理解是,工业生产的爆发性的扩张,这种扩张来自工业内部的质的不断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各个产业的全方位的嬗变。就农业对工业的影响而言其在工业化过程中要从有关方面支持工业,也就是说工业化离不开农业的贡献。农业贡献主要体现在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和市场贡献。从部分发达国家发展工业的经验看,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需要农业原始积累,需要农产品原料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在工业化中期,工业离不开农业的市场贡献,如果农村市场、农民市场不打开,没有相应的消费工业产品的能力,工业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工业化高级阶段,更离不开农业,这时农业既要为80%以上非农业人口提供食品,又要为发达的轻纺工业提供原料,更要保持生态平衡,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就农业自身发展而言,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积极参与,用发达的工业装备农业,用工业的方法管理农业,在农业中实现工业化。

3、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只有在农业与工业同时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工业化。英国之所以在欧洲能最早实现工业化,主要是这个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农业,农业长期强于欧洲其他各国。美国也是这样,从建国之初,美国就把农业作为其他各个产业的基础来对待。反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如阿根延、智利,为了急于实现工业化而轻视农业,结果由于农业的衰退而影响工业的发展,至今也没有成为工业化国家。

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支持农业发展,把工业化过程与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既要建设强大的工业,又要建设强大的农业。

二、充分利用工业化机遇,构建农业工业化

总的来看,工业化是有利于农业的,是农业发展的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工业化所推动的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二是工业化兴起的食品技术革命有利于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三是工业化所带来的丰富的农业装备有利于发展设施农业;四是工业化对农业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五是工业化的广泛影响有利于农业嫁接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企业化管理。

能不能抓住上述机遇,关键在于工业化的过程中能不能实现农业工业化。什么是农业工业化?本文的意思为,广泛采用工业生产成果包括生产经营方式装备农业,从根本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经营与发展。这一概念包括七个方面的含意,也可以概括为七个转向:一是农业劳动由以体力为主转向以机械为主;二是农业决策由以经验决策为主转向以科学决策为主;三是农业现场管理由以人工为主转向以自动化为主;四是农产品销售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深加工产品为主;五是农业市场以本地区为主转向以外地区甚至以境外地区为主;六是农业经营由以农业本身为主转向以非农产业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需求发展为主;七是农业发展由以粗放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以内涵型再生产为主。

从农业工业化概念中可以发现,农业工业化是发生在农业内部的质的革命,必将从根本上改造现在的农业,建设能与现代化工业并驾齐驱的现代农业。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高起点全方位地谋划农业,按照农业工业化的标准发展农业。

检验农业是否抓住工业化机遇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农业工业化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速度快、水平高就是抓住机遇的具体体现。

三、沉着应对入世,加快农业工业化建设

农业加入世贸组织进行运作,有利有弊,从目前来看,弊大于利。现在这方面的分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弱,我们不仅难以占领别人的市场,连国内现有的市场也不容易保住,国内农产品大量过剩甚至导致农业危机的危险客观存在。

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择其主要而言,一是产品质量过低,二是农业生产率过低,三是农业科技含量过低,四是农业生产成本过高。这“三低一高”是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也有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可以解决我国农产品在部分国家受歧视的问题,享受成员国待遇;二是可以借助外力,进一步推进农业开放;三是可以直接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四是可以利用成员国身份,参与制定国际农业贸易新规则,争取主动权。在具体的产品分析上,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畜禽产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的发展空间很大,这些产品的价格大大低于国际同类产品价格。因此,在应对入世、加快农业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坚持开拓创新,实现难中快进。现阶段要突出落实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1、积极跟进国际市场,高起点地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要有战略眼光,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气魄大一点。这三个一点的含义:一是要站在国内、国际资源配置的高度谋划农业结构;二是既要把握现实的农产品市场,又要根据未来的潜在待开发的农产品市场部署农业结构;三是要用效益第一的观点运作农业结构,千方百计让多的好起来,让好的多起来,注重特色、规模与效益的高度统一。当前要重视发展能打进国际市场的产业,特别是养殖业、水果和蔬菜产业,但起点要高,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否则那怕价格再便宜、质量再好也进不了国际市场。同时,要重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在新产品开发上,力争尽快赶上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因为我国农产品已全面进入过剩时期,农产品在生产与销售的问题上主要是销售,也就是说农民现在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是为了卖,是为了卖到国外去,所以要特别重视研究国际市场,帮助农民把农产品挤进国际市场。

2、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组建农业工业化生力军。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是推进农业工业化的重要力量。部分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也就是农业工业化的载体和基础,实践证明,凡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活跃的地方,农业工业化水平就高。因此,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的发展,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每人都要有一定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带头扶持,积极主动地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解决一些具体困难与问题。二是要落实各种扶持、奖励措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三是要根据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的发展,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提高与其发展高度一致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要加强对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的综合协调管理,注意处理好他们与一般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3、积极抓好市场信息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工业化。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是信息的竞争,谁掌握的信息多、运用信息好,谁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就能赢得比别人多的利益。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规律。推动农业工业化必须主动或者首先抓好信息化建设,全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服务与处理水平。当务之急,一是要在广大农村建立一套上下畅通的信息服务体系,起码要能把信息直接传送到乡镇,再由乡镇传送到广大农户。二是要帮助农民尽快提高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较好地把信息资源变为物资财富。三是要注意信息筛选,提高传送信息的准确度。对子信息,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民都要注意筛选,去伪存真。

4、全面开展农民科技教育,为农业工业化提供扎实的人力基础。广大农民是农业工业化的主体,实现农业工业化必须先是农民知识化。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主要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使广大农民具有较强的接受、运用多种科学技术的能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大中专院校潜力,降低门槛费,把一切愿意自费参加学习的农村中学生全部收进来,接受正规教育。二是要以各级农科教中心为主体,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农村科技普及与再教育培训的体系,使学习科技知识成为农民的日常事务与需要。三是各级党政组织要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的领导力度,多宣传,多指导,多活动,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5、强化农业对外开放,借助外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相对如今的农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一定要利用“入世”机遇,全面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既包括内资,也包括外资,把最大的投资,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与管理,最优秀的人才引进到本地来。这句话好说难做。怎样引进来?一是要以诚恳的态度、良好的信誉引进外力;二是要拿出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环境引进外力。达到这两个条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须用一揽子规划与落实的办法,按照要求一件一件地做好,直到外方满意为止。

6、扎扎实实地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促进农业工业化的健康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与环保建设是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两个重要问题,要先想先抓,作为最基础最需要的条件优先建设,防止出现“回头抓”的教训。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这两项建设都应符合“绿箱”政策,更应下力抓好,争取建设过硬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环保条件。

‘伍’ 如何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推广所发挥的作用

(1)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 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是发展农业新产业,要进行农业产业调整,突出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是将传统农业调整到观光农业、创艺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上,使其占农村经济的 70% 以上。
二是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发展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林牧渔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四是加强农业装备,重点推进信息网络武装、现代工业设备武装、农业机械化武装农业等,构筑农村社会产业、信息知识的普遍服务体系。
(2)农业推广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所发挥的作用:通过近几年新形势的发展,扩充、延伸了农业科技推广内涵,由单纯的农业科技推 广变成为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农业推广是为更大 限度解放生产力。农业推广是指除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 农民示范户、 指导并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质量, 扩大农民收入。 它以农村社会为背景, 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主、农头企业或者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农业推广不仅仅是提供教育,传播技术提供远程培训和推广,更是农业科技推广不断提供信息的动态过程。

‘陆’ 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工业化道路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

(1)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2)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3)坚持“两条腿走路”

农业

‘柒’ 如何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在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业生产集约程度提高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进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应充分利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全面认识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对于“三农”发展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丰富的。当前,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等,而且拓展到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生产标准、生产组织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完善农业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经营管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资源保护体系的过程,也是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突破技术制约、化解自然风险、减轻资源压力和消除环境污染的过程。
我国农业现代化既有类似于其他国家(如农业资源禀赋丰富的美国、加拿大,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以色列、荷兰,农业资源禀赋介于它们之间的法国、德国)之处,又有自己的特色。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更需要自主创新,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条件,做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优先序和区域布局,构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和商业化的作业外包服务体系,实现稳定粮食生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提高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否完成,可用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来衡量。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2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还要做很多工作。例如,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农业竞争力提升与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统一,必须加快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对资本、土地、劳动力的替代。又如,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以需求为导向,以制度、组织创新为手段,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约束,优化农业布局规划,形成符合资源、生态和市场要求的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增加产能、稳定产量、提高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当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进口农产品价格。在这一严峻现实下,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从事超小规模农业经营,这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供了条件。据调查,农业经营规模至少要达到30亩,才能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低于主要劳动力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户。这就需要从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技能和非农就业收入的稳定性入手,促使农民转移就业和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细化农业生产结构。目前,经济作物生产的市场定位和专业化、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清晰,但粮食作物生产尚未形成口粮、饲料粮和牧草的三元生产结构。牧草对光热利用更充分,合成的生物量更多,耐旱省水,可以在降雨量少的半干旱地区种植,是保持水土的理想作物。“十三五”期间,可以在继续强化粮食生产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农业生产结构。第一,推进饲料粮生产。我国目前玉米总产量的70%以上用作饲料,若其中一半改种高赖氨酸、高油玉米和青贮玉米,既可提高饲料粮的质量,又可提高经济效益。第二,推进豆科牧草生产。我国有9亿亩中低产田,如果其中1亿亩改种豆科牧草,就既能改善饲料结构,又能减少水资源消耗,还能减轻改造中低产田的任务。第三,在天然草地上播撒草种。我国40亿亩草场中至少有4亿亩适宜采用该措施,平均产草量可增加20%,相当于增加近亿亩草场。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农业除了具有农产品供给功能,还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和休闲、教育等文化服务功能。农业功能拓展越充分,农业产业体系就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十三五”期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农业功能:以微生物资源产业化为抓手,将植物、动物二维农业拓展为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维农业;以海藻资源产业化为抓手,将陆地农业拓展为陆地与海洋交融农业;以国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为抓手,合理有序开发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家生活以及农耕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旅游资源,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为抓手,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增强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农民重视化学品对土地的替代。化学品投入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产量,但化肥、农药和薄膜的过量使用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田生态环境。这种高耗肥(药、膜)、高耗水、高耗能的农业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农业是一个具有显着外部性的产业。提高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对增强农业正外部性的行为给予足额补偿,对增强农业负外部性的行为进行经济处罚,实现外部收益(或成本)内部化。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进一步向农民赋权。劳动力是最活跃的生产力。把农民创新活力和创收潜力充分激发出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30多年来,农村改革的主线是向农民赋权。改革初期,赋予农民自主经营承包地的权利,很快就解决了农民自身温饱和国家农产品短缺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赋予农民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权利,创造了乡镇工业占据我国工业半壁江山的奇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允许和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十三五”期间,可以赋予农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参与城镇化的权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资本合作,既能使农民得到持续的农村建设用地股权收入,又能降低工业化、城镇化的土地成本和融资难度,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
加强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考虑到农业具有弱质性,国家近些年持续增加农业补贴。从根本上说,其政策取向不仅是消除农业弱质性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消除农业的弱质性。“十三五”期间,应从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农业产业体系着眼,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使其主动掌握所需知识、技能、经验和信息,形成依靠人力资本投资兴农、富农、惠农的局面。
深化农地制度改革。近些年,农地流转越来越活跃。随着农地流转规模的扩大、流转形式的增多,现行农地产权安排已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对于土地流转引发的问题,解决办法是把隐含在农村集体土地中的股权显性化。现在,农民越来越关注土地的收益权而不是生产权。农村集体土地的股权是稳定的,适宜用权证的方式界定;土地经营权是变动的,适宜用契约的方式界定。股权形态的产权比实物形态的产权更便于土地的整理和细分。对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言,无论自己使用归其名下的集体土地经营权,还是将其全部或部分让渡出去,土地股权证都在自己手里。这既有利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也有利于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践表明,超小规模农业能够解决农民温饱和农产品供给短缺问题,但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近些年,愿意从事超小规模农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少,“谁来种地”问题凸显。这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具有自生能力,能够自行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会愿意为其提供贷款,保险公司会愿意为其提供保险,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就形成了。政府的责任是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把他们推向市场,并将试图套取政府农业补贴的投机分子清理出去。

‘捌’ 分析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 实践表明,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会产生正、负双向作用和影响。当经济体制的安排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状况相协调,经济政策适当时,可以调动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并促进农业的发展;反之,经济体制的构造超越或滞后于农业生产力的实际状态,经济政策失误时,则难以激发农业经济活动主体的潜能和发展冲动,从而可能使农业垦迟滞运转状况。

2、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农业经济增长起步,而且有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总量不断增妖、空间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为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人地矛盾、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21世纪的农业发展将丽临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3、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是农村社会生产力首要的和能动的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劳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人口再生产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加上耕地面积的减少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同时,多年来,由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限制了对农民教育的投资,而农民收入偏低,又无钱投资于自身教育,造成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总体上偏低。

4、农业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农业的高速发展归功于近代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目前,我国拥有国际上最大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人员队伍,在许多领域,我国的农业科研己跃居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各种历史的、体制的原因,特别是由于长期以来受科技投入不足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农业科研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至少还相差15-20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我国只有42%,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超过70%。

5、农业投资:增加农业投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农业投资还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政策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以持续增沃的农业投资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

‘玖’ 如何理解"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产业链终端 对接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通过办家庭农场,农民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土地并没有流走,农民想收回来就能随时收回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说,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不拘一格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农业工业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而农业工业化最终实现的是供给和需求相对接:

张晓山:从观念来看,做农业的话呢,应该有工业这一些理念,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这些很多都是和工业是相通的。另外一点农业不光是一产。1+2+3,就是一产和二产和三产融合,把农业这些初级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和流通加工,包括我们以后的旅游服务所有这些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还有一个就是说农业本身生产的农产品最终是要满足需求的,也就是说我们农业整个生产过程全过程实现我们的可追溯。这样的话呢,能够真正实现消费者需求的一个导向的农业生产。

‘拾’ 如何理解我国已进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业部门取得了巨额的资金,农业的基础地位长期受到严重削弱;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之间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就业严重不足;由于实行农村农业人口与城市非农业人口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虽然改革以来中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逐步改善,但农业和农村在资源和国民收入分配仍处于不利地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仍然不平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仍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2005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前汇率计算,估计会达到1400美元左右,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大约为14∶86,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就业结构大约为50∶50。城镇化水平为40%。综合上述四项指标,目前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工农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替工业发展提供积累,农业成为接受“补助”的部门,而不是受“挤压”的部门。根据国际经验,此阶段不同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都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2004年我国财政收入达到2.6万亿元。尽管现在农村人口还占多数,还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大量补贴来解决农民收入偏低问题,但我国在总体上已具备了到了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实力。

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也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我国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将进城就业、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主体是农民工)计入城镇人口。按照这一口径计算,2000年城镇化率为36.2%,2003年按照同一口径计算的城镇化率为40.53%。根据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化水平在30%—70%时期是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才能基本稳定。可以预见,未来20年,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若城镇化率按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计算,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7%,城镇总人口8.28亿,比2002年增加3.26亿(包括城镇人口自然增长0.37亿)。这意味着从现在到2020年,将有2.89亿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中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数量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过的。未来二十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城镇化进程之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化和尖锐化,也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推进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把推进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

阅读全文

与中国工业化是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浙江工业大学做什么的 浏览:729
福特福睿斯汽车怎么连接蓝牙 浏览:168
奥迪q5气氛灯在什么地方打开 浏览:104
西安哪里有卖汽车维修设备 浏览:645
奔驰c级空调控制模块在哪里 浏览:831
汽车做车身广告有什么说法吗 浏览:822
宝马配渣女是什么意思 浏览:446
奥迪q7100公里多少机油 浏览:181
工业除湿机进水什么意思 浏览:358
汽车调头要注意哪些事项 浏览:590
西安工业大学哪个专业最好就业 浏览:854
奥迪a6l什么时候出新款 浏览:306
上汇工业园区哪个站下车 浏览:5
义乌有哪些汽车站 浏览:433
工业级数据终端起什么作用 浏览:824
奔驰车油量为0能跑多久 浏览:344
宝马车多久要开一次最好 浏览:439
小汽车一般多久能启动 浏览:170
上海到西安坐公交汽车如何前往 浏览:380
如何快速识别汽车车道 浏览: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