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科技工业园区的机制有什么

科技工业园区的机制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03 16:48:58

① 科技园区有哪些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科学研究中心、技术园区、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

高科技园区出现的背景不同、开发的形式各异,区内的组成要素、类型、功能侧重以及建设条件、布局形态等也随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科技园区的发展背景:

美国最早的研究园区斯坦福研究园区(Stanford Research Park)于1951年创立,到70年代美国的研究园区开始大量成长;英国最早的科学园区于1969年兴建(剑桥科学园区),10年后开始第二阶段的科学园区建设。

在亚洲,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从80年代早期开始的。日本于1983年颁布了《科技都市法》,集中于高科技制造业的调整;韩国自80年代早期高科技工业便开始急速发展;香港在1977年成立了“香港工业用地组织”,主要负责工业用地的开发,吸收先进的技术以促进工业多元化。

亚洲许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所进行的工业区科学园区的开发是作为吸引海外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其最典型的就是新加坡、台湾和韩国。

至今,世界上已有数百上千个高科技园区诞生。如美国到1989年共有研究园区(ReSearch Park)116个;英国到1991年共有科学园区(Science Park)39个;香港到1991年由香港工业用地组织开发的工业区(高技术)(InstrialEstate)共有3个。

② 科技园区主要功能是什么

科技园区主要功能是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的流动,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内外消费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

③ 高科技园区的高科技园区的类型

由于高科技园区出现的背景不同、开发的形式各异,区内的组成要素、类型、功能侧重以及建设条件、布局形态等也随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别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在美国,高科技园区分成如下几种类型:
1) 自然发展的高科技区域(Spontaneously Developed High Tech Regions);
2) 自然发展的高科技地带(Spontaneously Developed High Tech Zones);
3) 计划性的高科技区域(Planned HighTech Regions);
4) 计划性的高科技地带(Planned HighTech Zones)。
高科技区域为至少包括州规模大小的地理区,而高科技地带则通常是指小于一平方英里的地区,包括邻近的高科技企业。自然发展意谓着聚集的地理现象,是企业经由市场竞争过程而自然形成的,计划性聚集则是由政府或开发者预先提供一些设施,以减少企业进入时所需面对的困难,借此吸引厂商集中在某地区聚集发展。
在日本,将高科技工业园区分成几种类型,并有不同的定义:
1) 工业及研究园区(Instrial and Research Park)
工业及研究园区不同于自发产生的工业区及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区只提供很少的基础设施。而工业及研究园区除了提供完整的公共设施以使园内工厂运转毫无阻碍以外,它还提供了会议厅、运动设施以及其他为员工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服务。这种园区不仅是为吸引工厂、也是为了吸引研究机构而创设的。
2) 研究园区(Research Park)
研究园区被赋予为能适合于研究机构所需创造性气氛的工业园区。园区内的每个部分都能提供使研究人员保持心灵上的敏锐,以及充分指导生产性的研究及开发活动所需良好的状况,同时研究园区也是支持研究与开发机构所需功能的基地。
3) 软件园区(Software Park)
象工业园区一样,软件园区是被设计来容纳那些开发及销售软件的公司的特殊需要。它也同研究园区一样,提供启发性的气氛以及区内厂商所需进行开发活动的软件开发装备的支援设施。
4) 自足性工业园区(Self-Contained Instrial Park)
自足性工业园区是一种组合式发展,它不仅提供土地给有关制造、研究、软件开发等的个体公司,也提供空间给住宅、行政机关、大学,以及其他功能与工业共存的机构。因为自足性工业园区在规模上达到数百公顷,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一座小城市,它们也时常拥有一些在大城市里才有的商业及文化上的功能。

④ 如何创新工业园区体制机制

做好开发区工作的五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优化开发区形态和布局。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科学规划功能布局,继续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国家级开发区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园区,省级开发区要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二是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实现绿色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三是全面深化开发区体制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促进整合优化发展,鼓励区位相邻、相近的开发区建立统一的管理、实行统一管理。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将能够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开发区。加强促进工作,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探索多元化的开发区运营模式,支持开发区开发运营专业化发展。
四是完善开发区土地利用机制。对发展较好、用地集约的开发区,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给予适度倾斜。严格开发区土地利用管理,推动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五是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加强开发区发展的规划指导,强化环境、资源、安全监管。完善评价考核制度、审批程序和公告制度,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开发区设立、扩区和升级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

⑤ 科技园是做什么的

科技园区主要功能是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的流动,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内外消费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一般是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业园区。土地类型较为复杂,众多区域为工业用地性质(使用权50年),也有部分区域是混合用地性质(其中含有公寓、写字楼、教育用地等),物业类型上包含了写字楼、标准研发区间、无污染生产单元等。

而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经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共同批准认定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组织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

(5)科技工业园区的机制有什么扩展阅读

科技园主要有三大类企业进行发展:

第一类机制较为灵活,发展潜力巨大的是以连锁化、民营化、总部独栋为主的商业用地性质的科技园区,代表为恒生科技园、创智天地、联东U谷、联创科技园、博济科技园等,由于顺应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入园后的企业能够切实得到政策和税收优惠。

第二类以大学为主,如清华国家大学科技园、交大科技园、浙大网新科技园、深圳南山科技园等,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后的产物,以产学研结合为重点突破口,产业链上下互动为主,但机制上较为生硬,项目发展渠道较为单一。

第三类以国有投资公司为主,政策较为优厚,土地、物业等也较为便宜,一般而言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人,建立和配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究所等,但政府基本上会抓大放小,对外资企业、世界五百强、纳税大户、上市公司等较为看重。

⑥ 智慧工业园区是什么都有哪些内容


通过园区信息化建设及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帮助园区构建核心竞争优势,为园区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为企业创新提供系统性的技术支持和理念引导,活跃园区企业的创新氛围。北京华锐视专业从事智慧园区制作,欢迎大家来电咨询。

⑦ 浅谈如何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

临武工业园区自1996年成立至今,已经历了十六年的风风雨雨, 2006年园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大规模、大面积面铺开。近几年,随着沿海产业向内陆的加速转移的开发建设自此全,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园区在促进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园区建成区面积为1.23平方公里,规划开发面积达5平方公里,入驻的规模以上企业24家,其中近两年在建的达10家,可容纳就业人数8000多名。但当前滞后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目前形势,并严重困扰了园区的发展。如何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园区行政服务功能,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笔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建议:(一)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强化园区职能职责。借鉴外地产业园区通用管理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园区在建设初期可采取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即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相对独立,其主要职能是园区的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还拥有一定的行政审批权,具体包括园区内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报批、投资立项审批、土地开发利用、政策研究、完善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及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等行政管理和企业化运作的职能,而园区的征地拆迁等社会事务主要交付园区所在乡镇执行,这样有利于园区管理机构集中精力加快产业发展;发展到一定规模,侧重于招商引资、人才的引进与劳动力的培训、劳工管理及仓储运输等;建设成型后,则由管理转向服务,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加强科研培训力度,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使园区得到可持续发展。(二)落实行政管理权限,提高行政服务效率。首要的是加快推进县级行政审批管理权限的授权移交工作,按照“部门(政府)委托、园区办理、部门备案”的运作模式,各职能部门授权园区管委会直接实施有关行政审批及相关收费、行政处罚事项,对于国土、规划、工商、公安、税务等确因法律规定不能委托授权的部门,应在园区设立分支(派出)机构或代办窗口,并明确一名副职领导负责园区项目落户涉及本部门的行政审批工作,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人事考核方面主要由园区管委会负责。第二是在实现委授权的基础上,支持园区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原则调整内设机构。结合园区发展需要,设置综合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规划建设部、招商部、经济发展部等内设机构,重新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科学设计园区办事服务流程和日常工作制度,顺畅各运转环节,最大限度减少内耗,提高服务质效;为做到人事相当,在核定的总编制计划内新增部分专项编制,人才可通过公开招考、选调、选聘等方式引进,将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熟悉行政管理程序、精通专业技术的人员充实到工业园工作队伍中来,按照“一人多岗职能交叉程序简化”的思路合理配置岗位职责。第三是健全工业园区投资服务体系。致力于将园区建设成政策最优、审批最简、机制最活、效率最高、环境最优的“特区”目标,积极构建以园区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做好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项目建设、人才资源招聘、基础设施配套保障、落实优惠政策等投资服务工作,尽量实现园区事务园内办结。(三)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实现园区协调运行。一是建立财税扶持机制。处于开发初期的园区,正值大投入大开发的高峰期,当前园区又无可支配收入,所以对园区实行财税扶持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待园区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可在园区设立一级财政;同时,授权园区开发公司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整合可抵押资产,从事投融资及资产经营活动,增强园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建立投资项目准入指标评价体系。坚持重大项目集体论证制,组织专家科学筛选,对项目的用地规模、投资强度、发展前景、环保节能、完成期限、税收回报期限等主要指标进行严格审查,提高招商引资成效;项目入驻后,建立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和督察评比制,通过明确项目联系领导、项目牵头单位、项目业主三方的职责任务,通过定期不定期的督察评比,实行奖优罚懒,责任追究,狠抓跟踪落实。三是增强园区对企业的管理职能。不仅要强化园区管理机构对企业的服务管理职能,而且要明确企业的职责义务,以确保园区的协调运行。(四)加强园区队伍建设,提升园区创新能力。一是改革用人机制。加强对园区干部及员工的培训,对外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把园区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平台。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和市场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并实施园区管委会内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考核和薪酬管理办法。三是建立健全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库。(作者系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

⑧ 我国科技园区开发模式有哪些类型

北科建集团回顾我国科技新区的建设和运营,大致有4种开发类型:每种类型对应的模式不一样。第一种是“政府模式”。就是政府自己成立公司,用政府财力完成园区的规划和一级开发,把开发出的小地块出让给入驻企业,这是大型产业新区开发的主流模式。第二种是“企业模式”。即大的实业集团根据自己的产业链需求,自建生产基地或研发基地,实际参与到产业新区园中园建设。第三种是“政企合作模式”。往往是政府控制园区的产业定位和规划,委托园区开发企业进行一级开发投入和产业招商及服务。通过入驻企业购置土地,开发企业和政府合作双方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第四种是“市场化开发模式”。通常由开发商自己从新区购置土地,建立一个子园区,通过园区企业的土地开发、物业出售或出租,以及相应的产业增值服务获得综合的项目回报。
上述四种园区开发模式,前三种依然是我国各类产业新区的主流模式,也为我国园区经济和产业促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基于土地一级开发的园区开发模式,在现实中存在着土地收益与成本倒挂的问题,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更为普遍,使得园区开发企业经营上不堪重负,往往需要地方财政予以补贴支持。其次,由于园区开发企业经营上的压力,急于土地出让实现回款,在园区的产业招商过程中无法顾及产业结构和客户质量,使园区的产业聚集与预期的规划有较大出入,严重的是,在园区运行多年后被迫重新进行园区的改造,造成大量财力和土地资源的浪费。还有,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应该更加精准,产业的聚集聚变效应还有待提高,孵化器的孵化效果应该更加高效、园区开发的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的服务和支撑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等。

⑨ 什么是工业园区

这是网络的答案:
概念
工业园区是划定一定范围的土地,并先行予以规划,以专供工业设施设置、使用的地区。工业园区的设置,通常是为了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而设立。
用途
工业园区的用途相当多元,除了工厂、厂办等一般工业设施之外,亦可提供高科技产业使用,甚至有研究机构与学术机构进驻。工业园区如经过妥善的开发,通常会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聚落。
通常进驻工业园区的产业类型,都为早期较发达的产业,例如食品制造业、纺织业、成衣业、毛料制造业、家具业、造纸业、石化业、运输业、化学制造业、仓储业等。1980年代后遂有科学园区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园区,起源于50年代,就是现在的硅谷。科学园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让企业及大学可以成立新的创投公司(Startup company)。 科技园区是中国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中,划出一定的地域范围,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在工业园区通过兴办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的生产性企业,以及中外合作的科学研究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新兴产业,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1]

⑩ 我国的科技园区集中在哪里沿海还是小城镇

沿海大城市

我国国家科技工业园区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类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除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成立外,其他都是1991年和1992年分别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杨凌园区成立更晚(1997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工业园区采取“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创造环境,滚动发展”的模式,初步实现了科技产业资源的不断聚集和原始资本的积累,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和推进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探索出一条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10余年来,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下面我们就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态势、发展能力、发展空间、发展机制(组织)等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状况作一分析。
一、发展态势
根据可持续协调发展理论以及知识经济的理论,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的经济,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自然资源占有使用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而是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中所讲的那种“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知识型经济。目前,国际上对这种新经济虽有多种定义,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可操作的统一计算方法,但却有两条看法大家都是一致的:一是知识的投入量(包括R&D经费投入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就业比例、专利数量以及用于技术方面的开支等)在各类生产要素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产出的产品主要是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高技术产品。OECD组织曾根据R&D投入的密集度,把计算机、通信、半导体、制药、航天航空和海洋工程等产品划为高技术知识型产品。现在,我们也将从投入和产出这两方面来分析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态势。
1.投入方面
从投入方面看,我国的科技工业园区在总体上是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园区。所谓技术密集型,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有两条很重要的惯例:一是规定科学家和工程师占从业人员的40%以上;二是规定研究开发经费(R&D)占销售额的5%以上。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者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或高技术企业。我们在此借用这个指标体系来衡量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的产业技术密集度。由于我国在总体上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从国情出发,我们暂时设定:凡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超过40%,研究开发经费(R&D)占产品销售收入超过4%者,可视为产业技术密集度高的园区;凡科技人员的比例低于40%而大于20%,R&D投入低于4%而大于2%者,或只满足两个条件之一者,可视为产业技术密集度较高的园区;凡科技人员的比例低于20%,R&D投入低于2%者,可视为产业技术密集度一般的园区。若用上述三个指标来衡量我国53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完全符合第一种情况的只有10个园区,约占总数的18.86%;基本符合第二种情况的有34个园区,约占总数的64.15%;而符合第三种情况的有9个园区,约占总数的16.98%。由于前两种情况的园区数量相加已占总数的83%以上,因而可以认定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在总体上是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园区。53个园区的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已达到32.54%,R&D投入总体在3%左右,并有13.54%的专职人员直接从事知识生产研究开发活动,这与传统工业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
2.产出方面
从产出方面看,53个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生产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和技术产品。2000年53个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的技术性收入达到401亿元,占技工贸总收入的3.34%。技术性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大于4%以上的已有一部分科技工业园区。近几年来,在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光机电一体化、航天航空、地海空、核应用等9类技术产品已占我国科技工业园区产品总销售额的多数,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出口创汇产品。
从有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10年来的产品总销售额中,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9类高新技术产品已占总销售额60.12%的份额;10年来的出口总额中,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也占有63.28%的份额。由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分析可知,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在总体上已属于知识型范畴的新经济。
二、发展能力
评估一个科技工业园区是否具有发展新型经济的能力,关键在于看这个园区发展新经济的基础和体制机制及其文化。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美国硅谷50余年来长盛不衰,关键在于硅谷是一个高技术企业的创业创新“栖息地”,它具有10个鲜明的特征:一是知识密集;二是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三是以人才为本的精英体制;四是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氛围;五是开放的商业环境;六是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互动;七是企业、政府与非营利机构间的合作;八是高质量的生活;九是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十是良好的游戏规则。这10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能有效地转化高科技成果,创造新的财富,并在一浪又一浪的科技进步中不断创造新企业,从而实现自我更新,实现基于自组织的协调发展。把这10条进一步归纳抽象,可以看出硅谷在50余年来之所以长盛不衰,一是具有发展新型经济的坚实基础,即知识和技术密集(包括企业和区域的知识技术密集);二是具有良好的体制和机制以及文化和社会环境等。由于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所以就有了发展新型经济的能力。在此,我们也从这两个方面来评价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发展新型经济的能力。
1.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
区域内的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是发展新经济的必要基础。知识经济发展能力,主要取决于知识技术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目前,国际上的新经济正处于初创阶段,它所形成的产业主要包括高技术产业在内的科技产业、智能产业、教育文化产业、咨询产业、管理产业、版权产业、数据产业、思想产业,等等。而在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体现最为明显的主要是科技产业、智能产业、教育和文化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型产业,它不仅要求企业单位的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而且也要求区域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高,特别是要背靠几所研究型大学或国家级的重点研究院所。硅谷之所以成功,首先是这个地区聚集了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8所研究型大学、9所社区大学和33所技工学校,约有33万名各类专门高技术人才。
从区域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来看,目前我国53个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安等6个园区,背靠着一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国有科研院所,属于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园区,它们占园区总数的11.32%;天津、沈阳、大连、合肥、长沙、成都、重庆等26个园区,虽有重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但数量不如第一类多,属于知识和技术比较密集的园区,它们占园区总数的49.06%。上述两类园区加在一起,占我国科技园区总数的60.38%。据此可以认为,我国科技工业园区多数都在智力密集或比较密集的区域。此外,我国还有大约40%左右的科技工业园区,最初设置主要是从地域分布考虑的,当时并未认识到知识产业发展的趋势,因而现在看来,这类园区发展新经济的环境还不够理想,高新技术企业从外界吸收能量的条件受到了制约。
2.技术、制度、文化创新
科技工业园区不断地进行技术、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是转化科技成果和发展新经济的重要保证。从经济学上讲,技术创新是把科技成果引入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和协调发展;制度创新是现存经济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变革,是协调经济发展中的人们的行为、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制度和文化等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经济增长根本原因,而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表现,它不断地向制度和文化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技术创新、制度及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经济发展中缺一不可。美国硅谷的成功,不仅是技术创新方面的成功,而且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相结合的成功。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正是在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上,硅谷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游戏规则,为创新企业在协调处理与技术、资金、人才、信息、文化、大学以及政府之间等关系上达到了交易成本的最小化,适应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从而使硅谷地区的高技术企业能够不断地创业创新,推动硅谷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有关资料分析中不难看出,实施制度和文化创新,建立和完善适应高技术产业(新经济的核心)发展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风险投资机制、现代人力资源机制、专业化生产方式、自由创业机制、产学研合作制度等等,从而大大降低了协调成本,这是硅谷地区成功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关键所在。这一点,为我国建设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国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类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10多年来之所以高速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只是基础条件,关键还是各园区有意无意地实施了技术与制度、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活化了所在地区知识与技术的存量,从而转化为经济力量。各园区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与技术的活化过程,也是制度与文化的变迁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0年底,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在制度和文化的变迁方面,从企业来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企业制度的选择上,多数借鉴了民营科技企业的经验,按“四自”(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组建,实行民营与国有民营机制,从而使高新技术企业基本上摆脱了对国家的依赖,成为投资的主体、决策的主体、经营的主体;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大的市场应变能力,能较好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2)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科技工业园区5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了产权改革,明晰了产权关系,产权定位到人,并规范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结果,截止到2000年底,约有4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与有限责任公司,原来占科技工业园区多数的集体和国有的科技企业比例降低到20%左右。产权改革,对于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稳定科技人才队伍和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适应加入WTO的形势与要求,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又在企业制度以及园区的体制、政策等方面进行一轮新的改革,其核心还是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做大做强,提高转化与竞争能力。目前,这轮新的制度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其改革内容若获得成功,将会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平台,把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的协调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三、发展空间
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设置时,多数园区的管理部门都注意到园区未来的发展,既考虑园区要依托大学与科研院所,又考虑园区应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因而把园区规划成五个组成部分:一是政策实施区,二是集中新建区,三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四是科技创业园,五是科技商贸区(或称科技一条街)。政策区一般设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比较密集的建成区,其目的在于使它们能够享受国家对科技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人员的创业创新,其范围较大,除个别情况外,一般都没有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集中新建区大多设在城市边缘,并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比较密集的政策区相邻,其创办目的在于为新办和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相应的服务机构、公益设施等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建立产业发展环境和形象,提供优良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新建区的批准面积远远小于政策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数都在10平方公里以内;科技企业孵化器是科技工业园区最具活力的技术创新基地,目的在于培育大批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实业家人才队伍,根据环境条件有的设在政策区,有的设在新建区;科技创业园是各类科技企业孵化机构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等),设置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条件,为科技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孵化服务和发展空间,形成浓厚的创业文化和氛围;科技商贸区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它作为科技工业园区在推进科技产业进程中的市场载体,既是科技工业园区人才、信息、技术、产品的贸易集散地,也是科技人员“下海”创业的“码头”和成千上万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摇篮,因而科技商贸区也具备一定的孵化功能,是我国科技企业家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基地之一。
从有关统计数据资料可见,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的规划面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676.16平方公里,其中新建区的面积为194.92平方公里,即每个科技工业园区集中新建区面积平均为3.75平方公里。但在1992年以来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多数科技工业园区采用“一区多园”或“园中园”等形式,不断扩大集中新建区的面积,截止到2000年底,集中新建区的实际面积已达到408.15平方公里,即每个集中新建区的平均面积达到7.70平方公里,较1992年增加了1.05倍。其中,有10个国家级科技园区的集中新建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以上。
各省市对集中新建区认真地进行了规划,其中多数是按新社区的发展要求进行规划的,他们不仅规划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区域,而且规划了居住区、生活服务区、技术创新区、科研文化教育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给迁入的科技人员和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良好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近10年来,为建设好这些新建区,各科技工业园区采用土地开发和滚动发展的办法,累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约3000亿元以上。仅2000年的投入就达到441.98亿元,其中投入10亿元以上的科技工业园区有11个。
四、发展机制(组织)
我国科技工业园区的第一个企业孵化器是1987年在武汉东湖成立的,即“武汉东湖创业服务中心”。20 世纪90年代初期,大批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正式组建,企业孵化成为科技工业园区的主要功能,各类企业孵化器得到了迅速发展,企业孵化器不断完善,日渐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培育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目前,我国具有企业孵化功能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以下三类:
1.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各个科技工业园区都有的。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有创业服务中心131家,拥有孵化场地面积272.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7693家,当年在孵企业的总收入178.8亿元,孵化基金总额7.4亿元,在孵企业人数达到12.87万人,累计毕业的企业数达到2770家。这些在孵和已毕业的企业,都是由科技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绝大多数又是“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科技企业,他们经过孵化,大大降低了创业创新的风险。据有关专家推算,在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等地,没有经过孵化的民营科技企业,存活五年以上的只有20%左右;而经过孵化器培育的民营科技企业能存活五年以上的达到80%左右。
2.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是依托大学的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研究开发条件以及科技工业园区的软硬环境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园中园,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高等学校科技企业的孵化发展基地。截至2000年底,全国的大学科技园已发展到30多家。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决定首批认定清华、北大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2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决定同意北京理工大学等21个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东北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和上海大学科技园等已经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例如,北京大学科技园和清华大学科技园,自成立以来,依托大学的人才、科技、地理位置等综合资源优势,用良好的管理技术及逐渐积累的资金,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已经孵化或正在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
3.留学人员创业园
留学人员创业园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为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创新而专门设置的企业孵化器。截至2000年底,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发展到33个,孵化场地面积达到67.4万平方米,在孵的企业数为960家,当年在孵企业总收入达28.2亿元,在孵企业人数为15035人,孵化基金总额达1.9亿元。留学人员创业园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自治区,目前各园孵化企业数目不等,少则20家,多则近百家。
除上述三类孵化组织机构外,20世纪90年代在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支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民营科技园”也有部分孵化功能,主要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一定的软硬件环境和服务,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我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园于1992年8月在昆明诞生,此后部分省市积极兴办民营科技园。截至2000年底,我国的民营科技园已发展到40余家,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沿海省市,其中以河北、山东、广东最多,北京、江苏、黑龙江次之。预计今后在中、西部地区将有更多的发展。
从以上关于园区发展态势、发展能力、发展空间、发展机制(组织)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可见,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的经济,在总体上已属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多数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即新建区)和吸取外界能量(知识和技术等)的孵化器网络,因而我国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的主流健康,在总体上可以认为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当然,如果再深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也存在着一系列影响我国科技工业园区持久的稳步、健康发展的非协调因素。对此,我们还需专门进行深入的研究。

阅读全文

与科技工业园区的机制有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看汽车旋子 浏览:964
奔驰双色车模多少钱 浏览:344
奔驰乌尼莫克车头怎么升 浏览:233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怎么算 浏览:254
宝马汽车的制造商哪里查询 浏览:958
宝马z4租金一天多少钱 浏览:255
电动小型汽车都有什么牌子 浏览:724
奔驰车小钥匙丢了怎么配 浏览:983
本田奔腾汽车的价格是多少钱 浏览:129
宁波国际汽车中心在哪里 浏览:704
奥迪a6轮胎马牌多少钱 浏览:233
汽车一般保养要多久 浏览:247
青州宝马4s店购车馈赠什么 浏览:483
宝马3静音如何 浏览:469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军训情况怎么样 浏览:825
方向盘是奔驰字母是什么车 浏览:90
奔驰e原配柏林之声多少钱 浏览:321
如何用wd制作宝马图标 浏览:357
四个w是什么汽车标志 浏览:503
奔驰车引擎盖怎么样 浏览: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