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浙江经济发展如何
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7,属于高等水平,同时他也是多年来中国大陆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2009年以前),可见他的可发展水平甚高。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5亿元,分别增长3.3%、12.4%和12.3%。人均GDP为5205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690美元,仍居国内各省第二位),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5年的6.7∶53.4∶39.9调整为2010年的5.0∶51.9∶43.1。从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6.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5.0%;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3.7%。随着整体经济恢复平稳较快发展,各行业也逐渐回到均衡发展态势。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速比去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为本省经济增长提供了主要动力;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除房地产业有所回落外,各行业都保持较快发展。 浙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第二,绸缎的出口量占全国的30%,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三, 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新安江电站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浙江境内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2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进口730亿美元,增长33.4%;出口1805亿美元,增长35.7%,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上年的11.1%提高到11.4%。 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944个,比上年增加206个,合同外资200.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10亿美元。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合同外资81.1亿美元,实际外资41.4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29.1亿美元;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630家,投资总额40.2亿美元。全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为26.2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312.6亿元。全年城镇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58.53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3%和35.5%。全年专利申请12.07万件,专利授权11.46万件。
浙江外向型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口岸10个,省级批准的二类口岸10个。有67个市县对外国人开放,37个市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包括对外国人开放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浙西南和浙西北广大腹地的梯度推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截止2008年底,浙江与世界上近2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国家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先后建立了30家省级专业进出口公司。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作领域广泛。来浙江投资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项目涉及多种领域,截至2008年底,已有84家全球500强企业在浙江落户,投资了224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入90年代以来,对外友好交往发展也很快,已同9个国家结成了23对友好城市(县、州)关系和4对友好交流关系,与10多个国家的40多个民间组织建立了固定友好交流渠道。全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与国外建立了近百对友好关系,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相互进行科技交流,联合国等有关组织在浙江建立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等26个项目。
Ⅱ 浙江今年的工业发展
2008年上半年,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浙江省工业生产、销售和利润继续保持二位数的增长,但增速呈回落态势。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企业应对环境变化能力的提高,预计全年工业生产、效益增速将基本维持在目前水平上或略有提高。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 1.生产、销售增速有较大幅度回落。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36.7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5个百分点。工业销售产值18698.8亿元,增长19.6%,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5个百分点。生产、销售增幅已处于近年来最低水平。上半年产品销售率为97.1%,比上年同期降低0.1个百分点。 2.企业利税和利润增幅下降较大,亏损企业增多。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401.6亿元,同比增长15.7%;利润总额811.5亿元,增长15.8%,利税和利润增幅同比分别回落11.4和16.4个百分点。上半年,浙江省亏损企业达9722家,同比增长23.3%,增幅比上年同期增加17.9个百分点,亏损面为18.8%,比上年同期扩大2.2个百分点。 3.出口增速回落,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降低。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4628.1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6.4%下降为24.8%。由于出口增速回落,出口对销售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同期的33.8%、2006年同期的29.2%、2007年同期的25.4%下降到目前的16.7%。 二、工业经济运行的结构特征 1.轻、重工业生产增速同时回落。上半年,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671.9亿元和216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和13.3%,重工业增加值增幅比轻工业高2.6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轻、重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回落5.5和5.6个百分点。但重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5.1%进一步上升到56.4%。 2.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幅相对较高。上半年,浙江省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613.1亿元,同比增长15.8%,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9个百分点,比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分别高出2.7、4.1和8.3个百分点。从当月增幅来看,2-6月国有控股企业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高出5.4、3.0、4.1、3.0和7.8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成为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最小的企业类型之一。 3.工业行业间生产、效益增速分化明显。上半年,工业行业之间生产、效益增幅的差距依然较大。从主要制造行业总产值增幅看,黑色金属冶炼(45.6%)、石油加工(35.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31.0%)等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现价)均超过30%,皮革制品(3.2%)、通信设备制造(6.0%)、文教体育用品制造(7.4%)等行业总产值增速在10%以下,二者高低差距超过40个百分点。从利润增幅来看,造纸(77.3%)、通信设备制造(76.8%)、医药制造(73.1%)等行业均较高,而皮革制品(-10.2%)、化学纤维制造(-20.5%)、电力热力生产(-26.9%)等行业出现亏损,尤其是石油加工业由上年同期的赢利32.4亿元下降为今年的亏损9.3亿元。 三、工业经济运行中呈现的主要亮点 1.工业经济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增长势头强劲。上半年,衢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9%,比浙江省平均增幅高9.7个百分点,利润增幅达到57.8%,比浙江省平均增幅高41.9个百分点;丽水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7%,比浙江省平均增幅高6.5个百分点;舟山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7%,比上年同期提高8.1个百分点,利润增长109.8%,比上年同期提高57.5个百分点。这些地区在浙江省工业经济相对趋缓的形势下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许多工业经济指标在浙江省名列前茅,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装备制造、医药等行业仍维持较快增长。上半年,装备制造业的7个行业大类总产值达6633.9亿元,同比增长20.0%,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较高,比上年同期增长31.0%。装备制造业占浙江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3.9%上升到34.5%,提高0.6个百分点。上半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为341.2亿元,同比增长26.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3.4个百分点。 3.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继续高速增长。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同比增长36.6%,虽然比上年同期增幅降低2.9个百分点,但在企业赢利能力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仍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同比增长23.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11.7个百分点。科技投入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产品开发、生产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936.4亿元,同比增长30.8%,增幅比全部工业总产值高11.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5.3%,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新产品对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1.9%,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四、工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大幅上涨。上半年,浙江省工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7%,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高6.8个百分点,购销价格涨幅差距进一步扩大,“高进低出”的价格格局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据杭州市统计局一项调查结果,83.9%的企业认为当前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对企业生产成本有重大影响,7%的企业认为有严重影响,认为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造成企业成本上升幅度超过5%的企业占71.0%。 2.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技术工人短缺。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务工人员对薪资和福利待遇的期望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费用增长较快,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加班等用工行为将支付更多的费用,企业的用工成本呈刚性增长态势。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全部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上升了14.7%。省经贸委专项调查结果显示,76.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用工成本增加了10%以上,认为用工成本增幅不到5%的企业只占0.4%。与此同时,浙江省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量相当大,仅杭州市平均每季度用工缺口就达6000多人。近年来,技术工人短缺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升级、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金融趋紧导致企业财务费用上升,民间融资暗藏风险。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共发生财务费用318.4亿元,同比增长35.2%,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6.1个百分点;其中利息净支出299.1亿元,同比增长42.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1.5个百分点。由于银行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上调,企业融资困难,部分企业开始转向民间借贷。据调查,浙江省民间借贷月利率约2-3%,最高甚至达到10%以上,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尤其是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典当行等一些民间融资中介再度活跃。由于缺少规范的监管,吸收的资金利率过高,还债能力较差,这些民间融资中介容易成为影响社会和金融稳定的风险隐患。 4.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导致出口增幅大幅回落。一是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趋缓,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的需求减弱,对浙江省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二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和加息等多种政策的“叠加效应”导致出口环境进一步趋紧;三是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逐步显现,根据专项调查,52%的企业认为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有较大影响或严重影响;四是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经济体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不断增多,对浙江省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上半年出口增速回落明显。 5.前几年工业投资偏少与工业发展后劲不足有一定关系。工业投资仍然是工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浙江省和上海、广东前几年工业投资增长不快,目前的增加值增长速度和利润增长速度都比较慢,而江苏前几年工业投入较大,因此增加值和利润都有大幅度增长。2004—2007年,浙江、上海、广东、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4.0%、11.6%、17.5%和2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3%、12.2%、17.8%和20.6%,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分别增长21.1%、8.9%、19.7%和34.4%,工业投资与增加值增长、利润增长基本呈正相关关系。 2008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经济运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对浙江省经济的影响已逐步显现。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总体思路,既立足当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着眼长远,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在资金、项目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浙江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浙江企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预计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将不断好转,全年工业生产增速将基本维持在目前水平上或略有提高。
Ⅲ 浙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浙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第二,绸缎的出口量占全国的30%,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三, 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也是全国的一个重点渔业省,渔业已由传统的生产型,逐步过渡到现在的捕涝、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海洋捕捞量居全国之首。杭嘉湖平原是全国三大淡水养鱼中心之一。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新安江电站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浙江境内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7,属于高等水平,同时他也是多年来中国大陆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2009年以前),可见他的可发展水平甚高。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5亿元,分别增长3.3%、12.4%和12.3%。人均GDP为5205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690美元,仍居国内各省第二位),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5年的6.7∶53.4∶39.9调整为2010年的5.0∶51.9∶43.1。从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6.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5.0%;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3.7%。随着整体经济恢复平稳较快发展,各行业也逐渐回到均衡发展态势。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速比去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为本省经济增长提供了主要动力;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除房地产业有所回落外,各行业都保持较快发展。
Ⅳ 浙江的经济
浙江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是浙江的四大经济支柱。其中杭州和宁波经济实力长期位居中国前20位。
2012年浙江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达到10340.454美元,超出中国人均GDP6100美元,并且所辖所有11个地级市的人均GDP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发展十分均衡,发达程度高,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14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4015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1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222亿元,分别增长1.4%、7.1%和8.7%。人均GDP为7296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878美元),增长7.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7:47.8:47.5调整为4.4:47.7:47.9。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6%。
2014年,财政总收入752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21亿元,增长8.5%,增速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
2014 年11月,浙江省区被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2013年浙江省各市GDP排名城市GDP总量
(亿元) 增长率/%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人均排名1 杭州 8343.52 8.0 94791.18 15305.69 1 2 宁波 7128.87 8.1 93322.03 15068.47 2 3 温州 4003.86 7.7 43728.88 7060.69 11 4 绍兴 3967.29 8.5 80260.77 12959.50 4 5 台州 3153.34 7.9 52511.91 8478.96 8 6 嘉兴 3147.6 9.3 69269.37 11184.75 5 7 金华 2958.78 9.1 54802.37 8848.80 7 8 湖州 1803.35 9.0 62070.57 10022.37 6 9 衢州 1056.57 9.1 49838.21 8047.25 9 10 丽水 983.08 9.2 46437.41 7498.13 10 11 舟山 930.85 8.5 8.51 13184.38 3 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中国第一,蚕茧产量占中国第二,绸缎出口量为中国30%,柑桔产量中国第三,毛竹产量中国第一。浙江是中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柑橘、海鲜和竹制产品等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浙江一个渔业大省,渔业由传统生产型,过渡到捕涝、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石浦渔港、沈家门渔港是中国最早四大中心渔港中占两席,海洋捕捞量居中国之首。杭嘉湖平原是中国三大淡水养鱼中心之一。
2014年,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为12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分别为5979公斤/公顷和75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3.2%(见表2)。油菜籽播种面积15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9%;蔬菜620千公顷,增长0.2%;花卉苗木138千公顷,增长5.1%;药材33千公顷,增长3.0%;果用瓜101千公顷,增长0.2%。
生猪年末存栏965万头,年内出栏1725万头,分别比上年减少25.1%和9.0%。肉类总产量156万吨,比上年减少9.9%。水产品总产量为575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68万吨,增长4.6%,淡水产品产量107万吨,减少0.7%。
浙江省新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457个,面积107万亩,累计建成6441个、面积572万亩;新建3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40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26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42个,总面积360多万亩。农民信箱系统完成升级改版,现用户保有量达到272万人,2014年共发送信件6亿封,短信9亿条,日点击量超过200万次。浙江省已有农业龙头企业7621家;浙江省土地流转率达48%。新登记家庭农场5000多家,1432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全年各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到208亿元。到年末,浙江省共开展612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已接入和正在接入)150万户;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村1901个。浙江省97%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3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达到42%,已有46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浙江省在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87个,保护利用一般村434个;农家乐休闲旅游旅游村856个、旅游点2336个。“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总人数69万人。 工业
浙江工业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浙江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543亿元,比上年增长6.9%,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407和7137亿元,分别增长6.1%和7.4%(见表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2211亿元,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64392亿元,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2085亿元,增长5.2%;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8.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54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36亿元,下降5.5%;股份制企业428亿元,下降5.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034亿元,增长6.3%;私营企业1221亿元,增长5.5%。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建筑业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445亿元,比上年增长9.0%。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利润总额590亿元,增长11.2%;税金总额660亿元,增长16.1%。 社会消费
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0.7%(见图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177.7亿元,增长1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27.6亿元,增长13.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179.5亿元,增长11.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725.8亿元,增长10.1%。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8.8%,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9%,中西药品类增长16.5%,日用品类增长14.1%,金银珠宝类增长5.1%,通讯器材类增长10.2%,家具类增长36.9%,五金、电料类增长47.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8.2%。年末浙江省已登记的商品交易实体市场4321家,交易额为1.95万亿元,增长9.2%。
对外经济
2014年,进出口总额355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进口817.9亿美元,下降6.0%;出口2733.5亿美元,增长9.9%(见表7)。月均出口228亿美元,其中7月份出口26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民营企业出口1911亿美元,增长14.3%,高于浙江省出口平均增速4.4个百分点,占浙江省出口总值的69.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对浙江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97.1%。
2014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550个,比上年减少22个;合同外资2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1%和11.6%。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合同外资1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7%、增长24.3%,分别占外资总额的59.5%和62.0%,比上年分别回落2.4、提高6.4个百分点。
2014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6%;浙江省劳务人员实际收入1.6亿美元,增长46.9%。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共计577家,比上年增加9家;其中中方投资58.2亿美元,增长5.4%。全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34.8亿美元,增长45.2%。
交通邮政
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51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全年铁路、公路和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95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旅客周转量1077亿人公里,增长5%。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84.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38.8亿元,增长64.3%;电信业务总量1145.7亿元,增长19.6%。年末本地电话交换机容量1769万门,比上年减少844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1141万户,增加3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371万户,比上年增加299万户,普及率134.6部/百人;本地电话用户1642万户,减少139万户,普及率30线/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数6371万户,比上年增加373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76万户,增加33万户。
旅游业
2014年,浙江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79亿人次,增长1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47亿元,增长14.3%;接待入境旅游者931万人次,增长7.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7.5亿美元,增长6.7%。
金融业
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924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7.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136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9.5%。年末个人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311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2%。
年末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66家,累计融资3706亿元;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123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6.8%;创业板上市公司41家,占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0.1%。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84亿元,增长14.2%;人身险保费收入674亿元,增长12.7%。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7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350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125亿元。
Ⅳ 为什么浙江这些年经济发展的好,主要有哪些原因
浙江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近几年来发展尤为突出,由于电商行业的冲击,原本小商品市场美名扬名海内外,吸引不少外国人来中国做生意。
我们也不难发现,电商行业的发展都集中在浙江和广东一带,因为这些位置都是对外贸易最方便距离最近的,外商来投资也是情理之中,同时大多的工厂随着生意的开始不断壮大,浙江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国家也鼓励人们创业,所以浙江人也是比较勤劳的。
Ⅵ 谁能叙述一下浙江省经济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
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品牌大省”的战略决策, 这既是应因宏观调控新形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也是应因浙江经济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再造浙江经济发展优势的重大决策。推进名牌战略,是建设“ 品牌大省”的核心内容。 它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及我省经济内涵式发展的要求,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业层次,增强经济竞争力, 保证浙江经济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实施名牌战略 为打造品牌大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浙江是全国首批实施名牌战略的省份。 1992年省政府2号文件提出了宣传和发展名牌产品的战略部署, 我省名牌战略围绕重塑浙江产品质量新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本 目标,坚持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浙江省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39个,位居全国第二; 浙江名牌产品总数发展到1039种,其中,工业产品819种, 农业产品215种,传统特色文化产品5种。 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努力拓展市场份额,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据统计, 工业名牌产品的销售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 利税总额占40%,出口创汇占全省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18%。 实施名牌战略,对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浙江省不少地方坚持“抓质量、扩规模、增实力、上水平、树形象” 的工作思路,内练素质,外树形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温州市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 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涌现出25个中国名牌产品和2个全国质量管理奖生产企业, 集聚了“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服装名城”、“ 中国锁都”、“中国制笔之都”等19个国家级生产基地, 树立起温州行业品牌的良好形象,也为“品牌温州” 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在实施名牌战略中,广大企业以名牌创建为契机, 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上水平,使全省涌现出一批质量管理的先进典型。 他们采用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持续开展质量管理评审, 积极开展全员质量管理,通过上下道工序调查、质量演讲比赛、 技能竞赛、质量知识竞赛、产品比对试验、 QC小组成果发表等形式, 激发了员工参与企业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营造了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为提升产品质量, 创建名牌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 一些传统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后,以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为突破口, 品种不断创新、品质日益提高,出口、销售收入、 利润指标普遍提高,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 代表纺织业国际先进水平的无梭织机,我省拥有率已从几年前的3% ,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我省的传统纺织产业整体得到提升。 中国黄酒集团有限公司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累计技改投入超过6 亿元,将电子计算机控制应用到黄酒发酵生产过程中, 并对一些黄酒生产中的技术难点进行了攻关, 解决了许多困扰黄酒业多年的技术难题。 按照品牌大省要求 深入推进名牌战略 当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是制约我省“品牌大省” 建设的重要因素。我省有些企业虽然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 但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尚未出现; 有些企业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企业规模不大,品牌集聚和辐射不强, 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还很低;不少企业在技术上有所进步, 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是较少,核心技术还是从国外引进; 有些企业比较善于在商品市场上进行运营, 但能够运用国际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来进行运营的还是不多。 按照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 做到无牌贴牌变有牌,有牌变名牌, 培育更多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努力创造若干世界名牌, 努力打造“品牌大省”的要求, 下一步深入推进名牌战略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调整思路,围绕“品牌大省”建设, 深化名牌战略。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品牌大省”的内涵, 积极发挥名牌战略在打造“品牌大省”中的主力军作用。 要从品牌教育入手,加大对各级政府、 有关部门和企业领导的品牌意识教育,通过理论学习、 方法学习和实务学习, 了解和掌握创名牌的一般规律并能运用于名牌战略的实践中。 要调整实施名牌战略的重点方向, 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名牌群体。 从国内外名牌战略的实践来看,从我省经济结构特点看, 以科技创新和现代品牌经营方式, 推动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保护建设和节约整治并重,缓解资源要素环境压力的有效举措。 实施名牌战略,必须从最基础的市场调研做起,了解相同产品、 相近企业、同一行业的产品市场情况,包括市场空间、市场定位、 市场价格、市场服务、市场营销及企业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建设, 从中寻找市场盲区或盲点,创造名牌的市场空间, 形成名牌的发展优势。 (二)加强研究,科学规划,着力培育,提升品牌集中度。 要在保持我省现有名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认真研究解决品牌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研究名牌战略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下一步深入实施名牌战略,打造“ 品牌大省”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品牌大省”的战略部署, 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综合实力为目标, 以深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集中资源、 力量,着力培育和发展一大批名牌产品,带动全省企业质量水平、 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结构优化、 产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我省由“制造大省”向“ 品牌大省”的跨越。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从浙江经济的实际出发, 制定符合浙江经济特点和企业现状的名牌战略实施和发展规划, 重点培育、扶持一批国家级名牌和若干世界级品牌, 扩展我省名牌的产业领域,提高名牌经济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 在打造区域名牌、服务(三产)名牌和农产品名牌上花功夫, 带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层次, 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塑造浙江品牌的整体形象; 发挥名牌的带动及其对资源的整合作用,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 促进有限的资源向名牌龙头企业集聚,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提升。 (三)推进区域块状经济向优势名牌集聚,积极创建区域名牌。 浙江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为特征的块状经济, 是我省产业经济的一大特色。进一步整合这种块状经济, 并将其融入全球化的产业链中, 有助于增强浙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 要对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加速进行整合、扩容和提升, 在充分利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突出特色,强化创新,合理布局。 要着力弥补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着力延伸产业链, 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 使块状经济区不仅仅是大量企业的简单集聚, 而且成为从产品研发到品牌整合扩展的一个完整体系, 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浙江制造”的大本营。要采取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的方法,着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名牌”。 (四)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强化政府服务和引导, 推进名牌的培育和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对名牌培育和名牌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把竞争重心调整到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售后服务,增加市场占有率, 增强名牌竞争力上来。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积极推动企业走品牌之路,引导企业加强对消费需求、营销环节、 竞争对手、未来市场变化的分析,结合自身优势调整市场战略, 确立品牌形象。要着力抓好重点行业、 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争名创牌工作。对地方优势产业、省级名牌、 有希望争创国家名牌、冲刺世界级名牌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排队,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力争尽快取得突破。同时, 要注重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点行业、 高技术产业中培育和发展强势品牌。要营造“千家争名牌、 万家创品牌”的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名牌战略实施。 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经济工作的软环境。 持续加大打击假冒伪劣的力度, 为名牌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不断改善名牌评价和推荐工作, 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符合竞争规则的评价和推荐机制, 确保名牌战略的顺利实施。 在长三角地区省级名牌互认协定的基础上, 继续推进二省一市名牌战略的交流和联动保护机制。 (五)充分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完善品牌建设配套措施。 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大省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市场环境、产业结构、金融投资、 贸易条件和法制建设等方方面面。 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国家的力量和政府的行为在推进企业实施名牌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作用。美国是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鼓励企业创造名牌、 走品牌发展之路方面有不少积极的政府行为;日本、 韩国和欧洲等也在激励企业提高质量、 创造名牌方面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广东、山东、江苏、 福建等地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纷纷出台政策, 激励和扶植名牌企业。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 我省应该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创造名牌、走品牌发展之路。 (六)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我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但相当部分企业创牌意识不强, 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差。因此, 提高中小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的质量, 树立浙江中小企业良好的质量形象, 是我省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环节。一是品牌带动。 通过争名牌创品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二是对中小企业的质量帮扶。以创自主品牌为抓手, 加强质量基础工作,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对中小企业而言, 创自主品牌,必须有质量作支撑;而产品质量的提高, 又为争创自主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Ⅶ 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是哪个省份
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是哪个省份,这个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个是制造业的产值,另一个是制造业的质量。
如果从制造业的产值来看,目前广东肯定是制造业最发达的一个省份。
衡量一个省份制造业是否发达,我们可以从工业企业数量,工业产值,进出口贸易等多方面去评价。
目前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几个省份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这些。
比如下图的是2018年我国各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营业收入的排名情况。
2018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8491.9亿元,这个规模比广东多出了182亿左右。
如果从制造业质量的角度去看,目前上海才是我国最发达的一个省份。
虽然广东的制造业产值和制造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从规模上能够排在全国第一,但是如果从制造业质量的角度去看,我认为目前上海才是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一个省份。
而上海的制造业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门类齐全。
上海是我国工业的发祥地,制造业发展历史比较悠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上海生产的很多产品门类都是非常齐全的,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一些低端产业到一高端产业都有所涉及。
第二、高端制造业比较厉害。
虽然上海的工业总产值没有广东和江苏等其他省份高,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只能排在全国第10位,但是上海以一个市的力量,每年能够产生出38,000多的工业产值,已经是很厉害的了,如果单纯从单位面积制造业产值来衡量,那么上海目前的单位工业产值应该是所有省份当中最高的一个。
除了单位产值高之外,更关键的是目前上海是我国很多高端制造业的基地,也是我国一些核心工业的制造业基地。目前上海的高端制造业涵盖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船舶航母制造,火箭卫星制造,潜艇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电器制造等等,很多国之重器都是由上海生产制造的。
因此从制造业质量和影响力来看,我认为上海才是目前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一个省份。
Ⅷ 浙江发达吗怎么样
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7,属于高等水平,同时他也是多年来中国大陆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2009年以前),可见他的可发展水平甚高。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5亿元,分别增长3.2%、12.3%和12.1%。人均GDP为5205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690美元,仍居国内各省第二位),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5年的6.7∶53.4∶39.9调整为2010年的5.0∶51.9∶43.1。从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6.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5.0%;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3.7%。随着整体经济恢复平稳较快发展,各行业也逐渐回到均衡发展态势。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速比去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为本省经济增长提供了主要动力;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除房地产业有所回落外,各行业都保持较快发展。
浙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第二,绸缎的出口量占全国的30%,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三,
住宅区
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也是全国的一个重点渔业省,渔业已由传统的生产型,逐步过渡到现在的捕涝、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海洋捕捞量居全国之首。杭嘉湖平原是全国三大淡水养鱼中心之一。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新安江电站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浙江境内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2004年全省进出口852.3亿美元,其中出口581.6亿美元,进口270.7亿美元。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824家。合同金额145.6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66.8亿美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16.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3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06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02.5亿元。境外入境旅游者276.7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77.6万人次,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99.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亿美元。全年国内国际旅游总收入1010.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855.1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982.5亿元。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7741.7亿元。全年保费收入291.0亿元,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197.9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93.1亿元。各类赔款及给付支出88.3亿元。 全年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96元,实际增长7.4%。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家庭人均购建房支出达到1844元,比上年增长21.7%,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799元,增长3.1%,人均居住面积达51.3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和39.5%,分别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和上升1.3个百分点。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6辆。 浙江省各类市场蓬勃发展。1996年底统计,全省有专业市场4388个,年成交额达2545亿元。其中消费品专业市场3886个,生产资料专业市场502个,年成交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286个(内有超10亿元的大型专业市场57个,超100亿元的2个),并有43个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1994年国家工商局排名的全国百强专业市场中,浙江省就占了24个,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名列榜首,绍兴中国轻纺城位居第二。浙江省创下了专业市场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单个市场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的新纪录。专业市场的兴起,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全省有21个县市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浙江风景
浙江外向型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口岸10个,省级批准的二类口岸10个。有67个市县对外国人开放,37个市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包括对外国人开放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浙西南和浙西北广大腹地的梯度推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1995年,已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家客商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国家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先后建立了30家省级专业进出口公司。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作领域广泛。来浙江投资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项目涉及多种领域,“三资”企业遍布全省各市地。进入90年代以来,对外友好交往发展也很快,已同9个国家结成了23对友好城市(县、州)关系和4对友好交流关系,与10多个国家的40多个民间组织建立了固定友好交流渠道。全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与国外建立了近百对友好关系,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相互进行科技交流,联合国等有关组织在浙江建立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等26个项目。
Ⅸ 浙江制造业现状
制造业是浙江工业经济的支柱,也是该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2010年7月,浙江省工商局最新的个私经济半年报显示,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后危机时代”曲折多变的经济形势,浙江民间资本创投积极性未减反增,再现“创业潮”。截至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83.8万户,与2009年年底相比,市场主体总量新增11.2万户,新设企业户数创新高;其中私营企业总数突破60万,同比增长11.76%,月均新增私营企业达到9611家。
在后危机时代,低位进入,抢占市场,经商DNA发达的浙江小老板们创业热情空前高涨。据浙江个私报告透露,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设市场主体28.4万户,同比增长7.06%。全省新设企业6.1万户,同比增长32.92%,首创新高。在行业分布中,租赁、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制造业等创投集中。上半年,新设企业户数最多的行业是批发零售业,占新设企业总量的32.60%,其次是制造业,占30.39%。这两个行业新设企业户数占全部新设企业总量的六成。
众多投资涌进装备制造业。上半年,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等行业新设企业户数,位居制造业30个行业大类的前三,占新设制造业总量的34.44%。尤其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新设户数为2094户,达到历史最高值但是,值得令人警惕的是,在光鲜数据的外表下,现实却越来越残酷。举个简单的例子,世界杯的“呜呜祖啦有90%产自中国,这90%的份额,分别来自我国两大制造基地——浙江和广东。而据生产者透露,这款风靡全球的喇叭,其中国生产者只有5%的利润。
广东一位生产呜呜祖啦的制造商负责人透露,一个呜呜祖啦的出厂价仅为2.05元,毛利更是仅为0.2元;而在义乌地区,呜呜祖啦出厂价为0.6~2.5元不等。如此低价的呜呜祖啦,生产商的平均利润仅有5%。换言之,一个出厂价2元的呜呜祖啦,生产商仅有0.1元的利润。 呜呜祖啦在南非的价格并不低廉。据当地人士介绍,目前呜呜祖啦在南非的售价从20兰特~60兰特不等,约合人民币17元~54元不等。”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浙江对省内的制造业花了很大的力气进行改革,除去一小部分知名品牌和大企业外,实际上,低附加值,低利润,低质量的产品仍然占据着浙江制造业的大半天空。很多工厂简陋的令人无法想法,只有当自己亲自走进这样的工厂参观,你才能想象出来—原来这样的环境,这么简陋的地方竟然能生产出这个看上去这么光鲜的产品。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现在负责采购的一款产品,是太阳能的庭院灯,带光敏感应的,当周围环境暗下来的时候,会自动发光。应该算是有小小的科技含量了,但就是这么一款产品,浙江宁波大部分地区出厂价最便宜的只有4元多点,有些用料较多,通过认证较多的产品也不过10元多点。而且大多数都是手工作坊或者一些简易小厂生产出来的。
走进这样的工厂,我们可以看见,成堆的塑料材料,太阳能电池板和线路板堆在简陋的厂房里;十几个外来民工在里面对这些材料拼凑成一个个成品。没有想象中的机器精确安装以及高科技流水线作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依靠低人工成本,低材料价格,才能拼凑出如此低的价格。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在虽然老外把价格压的越来越低,但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却越来越高。一方面,产品本身利润被压榨的越来越低,工厂为了赚钱,拼命地压劳动力,使用低质量材料。这就造成了很多工厂产品质量不过关,客户索赔增多。另一方面,为了接到订单而又不得不和其他工厂打价格战,很多工厂接的订单价格不超过百分之十,除去工人工资,产品制造成本等一系列费用,真正到老板手里的利润也就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这就使绝大部分工厂陷入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更为严峻的是,从2008年开始,浙江就出现了用工荒的情况,导致工人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给很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国内厂家自己的无序竞争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Ⅹ 浙江的优势有哪些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濒东海,南界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为浙。地形:浙江省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省总面积70.4%。主要山脉自北而南分别有怀玉山,天目山脉,括苍山脉。平原面积23.2%,主要有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温黄平原;盆地主要是金衢盆地。境内河湖水面积占6.4%,有钱塘江、瓯江、曹娥江、灵江、苕溪、飞云江、甬江和鳌江等水系,此外,还有大运河,杭州西湖、嘉兴南湖、绍兴东湖和宁波东钱湖、千岛湖(即新安江水库)。浙江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有沿海岛屿3000余个,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
水文:河流水源充足,地表水平均年径流总量900多亿立方米。
土壤: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全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
气候:季风显着, 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 光照较多, 雨量丰沛, 空气湿润, 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 极端最高气温33~43℃, 极端最低气温-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资源 动植物资源:浙江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柑橘、竹制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森林覆盖率达59.4%,植被资源在3000种以上,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45种。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野生动物有兽类80多种,鸟类300-400种,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二级保护动物103种,省级保护动物44种。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有铁、铜、铅、锌、金、钼、铝、锑、钨、锰等,以及明矾石,萤石、叶蜡石、石灰石、煤、大理石、膨润土、砩石等。明矾石矿储量居全国第一,萤石矿储量居全国第二。
水资源: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居全国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004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海洋: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 的海岛有3061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我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全国第5位。岸长水深,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占全国的1/3以上,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
旅游: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特色明显,知名度高。 经济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7,属于高等水平,同时他也是中国大陆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除直辖市),可见他的可发展水平甚高,估计没有错的话在两年之后(即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能力到达9000美金以上。)
1.三大产业协调发展。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1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回落4.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95.4亿元,增长3.9%,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0.3亿元,增长9.4%,增幅回落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811.2亿元,增长11.8%,增幅回落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5.1∶53.9∶41,三产比重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一、二产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0.2和0.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为4221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078美元,增长8.6%。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2008年,全部工业增 加值10359.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8083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分别回落6.3和7.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513.6亿元,下降11.7%,与上年(增长29.8%)相比,增幅差为41.5个百分点。由于石油加工和黑色金属行业分别亏损43和25.9亿元,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扣除镇海炼化和杭钢、宁钢这3家企业的影响,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利润下降7.3%。
服务业较快发展。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增幅高出GDP增幅1.7个百分点。
2.三大需求较为均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8523亿元,增长10.6%,增幅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非国有投资56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占65.8%。基础设施投资2370亿元,增长7%,占27.8%。房地产开发投资1999亿元,增长9.8%,增幅比上年的15.7%回落5.9个百分点,占23.5%,房屋施工和竣工面积分别增长3.9%和0.8%,其中新开工面积下降3.3%,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36.6%和30.9%。年末限额以上施工项目25892个,比上年增长6.1%,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2227个,下降0.7%,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成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力量,各项在建工程进展顺利。
进出口总额为211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进口568.6亿美元,增长17.0%,出口1542.9亿美元,增长20.3%,出口增幅扣除人民币升值因素增长9.9%。出口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也高于广东(9.4%)、上海(17.6%)、江苏(16.9%),但低于山东(23.9%)。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58家,合同外资178.2亿美元,下降12.6%,实际外资100.7亿美元,下降2.8%。
3.财政、居民收入保持增长。2008年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2008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7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33.4亿元,增长17.2%,按可比口径增长15.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08.3亿元,增长2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727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58元,增长1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幅分别为5.4%和6.2%。
4.各类价格大幅回落。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4%,我省金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1%,从年初的第66位前移至第3位,温州、宁波分别上涨1.6%和0.8%,居第32和40位,杭州下降0.1%,居第49位。
二、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
1.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08年,启动实施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预计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相当于GDP比例为1.6%左右。政府科技投入力度较大。全年财政科技支出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7.9%,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增长23.4%。限额以上投资项目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312亿元,增长6.2%,占工业投资的59.1%。创新成果进一步体现。
2.民生继续得到改善。2008年,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31.1%、29.2%、27.2%、25.4%和48.2%,教育、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分别增长18.3%、14.9%和13.2%。新增城镇就业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平安浙江”建设成效显着,据调查,2008年群众安全感达95.65%。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9.6%,比2006年提高2.4个百分点,按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测算,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列北京、上海、广东之后,居第4位。2007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81.2%,居各省区第1位。
浙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第二,绸缎的出口量占全国的30%,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三,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也是全国的一个重点渔业省,渔业已由传统的生产型,逐步过渡到现在的捕涝、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海洋捕捞量居全国之首。杭嘉湖平原是全国三大淡水养鱼中心之一。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新安江电站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浙江境内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2004年全省进出口852.3亿美元,其中出口581.6亿美元,进口270.7亿美元。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824家。合同金额145.6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66.8亿美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16.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3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06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02.5亿元。境外入境旅游者276.7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77.6万人次,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99.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亿美元。全年国内国际旅游总收入1010.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855.1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982.5亿元。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7741.7亿元。全年保费收入291.0亿元,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197.9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93.1亿元。各类赔款及给付支出88.3亿元。
全年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96元,实际增长7.4%。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家庭人均购建房支出达到1844元,比上年增长21.7%,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799元,增长3.1%,人均居住面积达51.3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和39.5%,分别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和上升1.3个百分点。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6辆。
浙江省各类市场蓬勃发展。1996年底统计,全省有专业市场4388个,年成交额达2545亿元。其中消费品专业市场3886个,生产资料专业市场502个,年成交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286个(内有超10亿元的大型专业市场57个,超100亿元的2个),并有43个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1994年国家工商局排名的全国百强专业市场中,浙江省就占了24个,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名列榜首,绍兴中国轻纺城位居第二。浙江省创下了专业市场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单个市场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的新纪录。专业市场的兴起,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全省有21个县市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浙江外向型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交通 沪杭、浙赣铁路相接纵贯省境,与杭甬、杭宣铁路构成交通主干线,铁路通车里程900公里。浙西南的运输大动脉、全长251公里的金温铁路,已于1997年8月全线铺通。1937年建成的钱塘江大桥是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至今仍是浙赣线之咽喉。钱江二桥和钱江三桥已建成通车。全省有6条国道和66条省级干线公路,全省所有乡镇已通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沪杭高速公路正在建中。
航空网线初步形成航空
全省有杭州、宁波、温州、义乌、路桥、衢州、舟山7个民用机场,其中杭州萧山机场和宁波栎社机场为国际机场。
铁路
有沪杭、浙赣两条干线和萧甬、宣杭、金千、金温等支线,杭州、宁波、温州为主要始发站,杭州东站、金华西站为主要中转站。
高速公路
已建成沪杭、杭宁、乍嘉苏、杭浦、杭甬、沈海、甬金、甬台温、诸永、台金、金丽温、杭金衢、杭徽、杭千、龙丽、杭州湾跨海大桥
国道
104国道:(北京--南京--福州),在浙江省境内途经长兴、湖州、德清、杭州、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临海、黄岩、路桥、乐清、温州、瑞安、平阳、苍南等县市。其中,杭州枣天台段已建成高速公路,其他路段也正在建设高速公路。
320国道:(上海--云南瑞丽),在浙江省境内途经嘉善、嘉兴、桐乡、余杭、杭州、富阳、桐庐、建德、寿昌(接330国道)、衢州、常山等县市。其中,上海枣杭州段已建成高速公路,杭州枣寿昌段也建成了高等级公路。
329国道:(杭州--舟山沈家门),途经、绍兴、上虞、慈溪、宁波、北仑、定海、普陀等县市,其中,杭州--宁波段已建成高速公路,宁波白峰枣舟山鸭蛋山轮渡24小时昼夜通航。
330国道:(寿昌--温州),途经兰溪、金华、永康、缙云、丽水、青田等县市,这条国道与金千、金温铁路并行,其中寿昌--金华段已建成高等级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之中。
水运
沿海的宁波、上海与舟山群岛之间每天都有多班客轮往返,形成了中国最为繁忙的海上客运“金三角”。京杭大运河的杭州--苏州、杭州--无锡区段每天尚存一班夕发朝至的游船对开。
文化 浙江文化灿烂,人文荟萃,科技教育发达,名胜古迹众多,素享“文物之邦,旅游之地”美誉。在历史上,浙江涌现的科技教育、文化名人灿若星河。现今,浙江省拥有国务院部属科研和开发机构20个,省市科研机构150多个,向国内外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重点专业实验室3个,以及一批国家行业研究中心。有浙江大学等37所高等院校。1981年建立了学位制度。1995年有12所高校拥有硕士点233个,博士点70个。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分别为99.3%和99.5%。普遍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形成从文化补习、技术培训到中等专业教育和大学的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体系。浙江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省级321处,市县级1674处,共有文物保护点近4万处。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0,森林公园最多的省,有丝绸、茶叶、南宋官窑等博物馆。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六大古都之一,宁波、绍兴、衢州、临海、金华也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自然和生态环境最佳的省份之一,拥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风景区。这些景区或以峰着称,或以洞为奇,或以瀑取胜,或以植被景观见长;或金滩奇岩、海滨风光,或江南园林,玲珑剔透,或得天独厚,温泉宜人,都是旅游疗养的好地方。到90年代,一个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中民的浙江旅游网络正在形成,浙东海国风光,浙西名山秀川,浙南灵峰异壑,浙北运河古踪,交相映辉,深受海内外旅游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