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什么是工业化人口结构

什么是工业化人口结构

发布时间:2022-06-25 02:05:09

㈠ 什么是“人口工业化”

“人口工业化”是相对人口农业化而言,指农民离开土地转而从事工业。

我国农村相对贫穷,但存在大批剩余劳动力。为摆脱农村的贫困现状,唯一出路是农村人口的工业化、城市化,因此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前景,也就是西部农民摆脱相对贫困的前景。

㈡ 什么是工业化和现代化

工业化概念

工业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新中国建立后,于“一五”期间提出了工业化发展目标,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工业化进程得到了较快推进,但从人均GDP、三次产业GDP结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综合分析,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还不是十分成熟,工业化发展目标任务远未完成。综合来讲: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现代化的基本词义
在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一词开始出现在我国报刊上。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
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是形容词,产生于1585年,有两层含义:(1)表示性质:现代的,新近的,时髦的;(2)表示时间:现代的,指从大约公元1500年到当前这段历史时间。modern的两层含义有不同特点:(1)性质只有时间限制(新近的),没有领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特点;(2)时间只有时间上限(大约公元1500年),没有时间下限,所以,“现代”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英语单词modernize是动词,产生于1748年,含义是:使现代化(成为具有现代特点的、成为现代的),使适合现代需要。英语单词modernization 是modernize的名词形式,产生于1770年。由此推论,“现代化”具有两个基本词义: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大约公元1500年以来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现代化”,一般都遵守它的两个基本词义,但是,在不同情况下,描述的对象不同,“现代化”的具体内涵也有所不同。例如,管理现代化指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教育现代化指建立现代教育体系,采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企业现代化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方法;现代化城市指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城市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现代化农村指具有现代基础设施、现代行政管理系统、采用现代生活方式等的农村;现代化学校指具有现代基础设施、采用现代教育理论、教材和方法等的学校等。

㈢ 工业化结构性指标是什么 3个

(1)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到15%以下;
(2)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
(3)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

㈣ 从人口和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如上海: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即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随着上海地区的发展,劳密产业的土地,交通运输等成本不断上升,就搬迁到地价低廉、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厂方的迁入,尤其是这种劳密产业,能够吸收大量当地劳动力,尤其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由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其外厂房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也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㈤ 什么叫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㈥ 中国会有哪些人口结构变化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第二年,我国出生人口却出现下降:官方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2016年的1786万人、12.95‰有所下降。

人口出生率下降为何令人焦虑?

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如何扭转出生率不断下降的趋势?

……

就相关话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以下内容整理自采访实录。

下载APP 阅读本文更深度报道

人口统计数据背后的两个焦虑

记者: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从年龄结构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019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请问这些数据传递出哪些信号呢?

陈玉宇:数据显示,人口出生率略低一点,不过,不是大的问题。这段话传递出两个最焦虑的事情,一个是涉及中国计划生育长期变化问题,中国人口增长是否太慢,人口增长速度在可预期时间内,是否会比人们想象更快地变成负增长。另一个是16岁到60岁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焦虑。

第一方面,总体看中国人口出生率在下降,放开二胎起了一点正面作用,但没有扭转出生率不断下降的长期趋势,人口出生率会不断下降,人口死亡率会非常缓慢上升,人们活得更长,老龄人口数量增多,死亡率会上升,但很微小。

人口出生率如果少于死亡率,人口净增长会变成负的。人口学家普遍预计2050年以后,中国变成人口负增长。但推测不是必然的,取决于2050年前我们采取的人口政策,比如放开二胎和三胎,使得中国人口净增长变成负增长的过程往后多延长十年到二十年。不过,即便放开二胎和三胎,如果没有搭配降低人们生育成本政策,可能也带不来延长。甚至有学者认为到2040年代将提前到达负增长。

另一方面,16岁到60岁人口结构变化,这个区间是一个国家的主要人口,也是能干活的劳动力。以16-60岁为口径,我国的劳动力人口从2015年开始下降,目前我国的主要劳动力人口数量每年下降二三百万,下降人数幅度还会增加。

劳动力的下降,会马上让产业感受到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必须提高工资。现在市场上雇佣一个非技术工种(unskilled labor)都不容易,这一变化会对中国经济有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用工成本缓慢稳定上升,尤其对大学以下教育结构人口。百姓很快能看到,空姐找不到年轻美貌的,服务员也可以增加小伙,甚至可能也有大叔啦。

中国快速发展的窗口期还有30年

需尽快采取措施缓解人口压力

记者:以此看来,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压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陈玉宇:目前我国人口压力主要表现为三个:第一,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中国女性劳动市场参与率和工资水平越来越高,生孩子机会成本越来越大;第二,城市化率接近60%,城市化生活方式培养孩子成本比农村大;第三,人们文化观念的变化。

不仅中国,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三大压力的影响,出生率下降,发达国家在二战前经历过这一过程,发展中国家最近二三十年都在经历这一过程。印度总和生育率已经下降到2.4,下降到2.1就意味着长久人口会负增长。

我国现在总和生育率1.5左右(国家统计局数据),专家核算大约在1.3-1.5之间,这一数值已经低于很多发达国家,所以我们人口达到负增长指日可待。非洲很多国家也开始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从二战后每个妇女生6-7个孩子,下降到3-4个孩子,这三大压力也存在,需要完成人口转型。

以前很多人口学家没有意识到机会成本城市化对人口的影响。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人口增速放慢对经济影响很大,焦虑是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这是未来长期问题。

记者:对于缓解人口压力,您有哪些政策建议?

陈玉宇:需要增加人口配套政策,将来一定时期,对于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女性生孩子,应给予更多劳动市场政策法规保护、更长产假、带薪假期、政府补助等,让生孩子成本不能完全由父母承担,一部分由国家和社会承担,包括减税。

欧洲和日本都有大量分担生育成本的政策,我国不需要等到人口老龄化程度很高的时候再出台,现在可以一定在范围内启动这些政策,努力放缓人口高峰到来,这对中国有巨大意义。2040年之前,中国需要被抚养的15岁以下孩子人数和60岁以上人数,在世界上都是低的,但2040年后我国抚养比将会超过发达国家,2060年之后我国抚养比成为全世界人口抚养负担最重的经济体,我国不太可能有高的储蓄率,不可能有太多资本积累和快速技术进步。

需要强调的是,人口结构给予中国的快速增长和发展的窗口期只有未来三十年,因此我们采取一些延缓城市人口结构快速变化的政策,是能够延长中国快速发展的窗口期的。

中国进入快速城市

化有三大重要意义

记者: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4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7661万人,减少1312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8.52%,比上年末提高1.17个百分点。通过这些数据,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和人口结构的关系?

陈玉宇:从数据来看,城市人口每年增加2000万,中国城市常住人口占比已经达到58.8%,8.1亿城市常住人口;农村人口只剩5.8亿,还在以每年1300多万的速度减少。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有三大重要意义。

一是快速城市化是带来新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的主要途径。十九大报告提到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的很多经济问题,都来自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太慢,而全要素生产率不是衡量劳动的生产率,也不是衡量资本的生产率,而是衡量所有要素一起提供的效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危机以后下降2.4%,经济危机之前我国是4.5%,只有危机前的一半。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带来的另一个副作用是资本回报率降低,中国没有那么多民营企业愿意投资了,必须提升技术水平。例如比特币炒作行为兴起,各种P2P其实都是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自然产物。

二是快速城市化跟工业化时代相比,能带来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的活力和强劲增长。从近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到,消费增长对于经济增长起到最主要的作用。从供给角度看,第三产业服务业增长速度比制造业高两个百分点,伴随城市化率的上升,第三产业占比也是58.8%。这是中国产业结构发生的好的变化。

三是相较于工业化时代,快速城市化更容易实现包容和普惠的经济增长。当一个国家进入城市化快车道,服务业增速更快的时候,我们有条件、也有可能性做到比快速推进工业化时期更普惠更包容,中国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有可能迅速得到改观。这有两个原因。

一是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下,工业部门和制造部门被逼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蓝领工人工资上升,随着制造业的上升,制造业不在是中国吸纳就业人口的主渠道,城市化发展消费和服务业发展更显必须。

另外,就世界城市化而言,中国城市化比例相对较低,韩国1万美元城市化率也比我们高。当前我们的结构性改革,出台很多政策,促进城市化有序快速变化。全球范围内一个经验教训,就是城市化搞的好,能带来产业结构变化,甚至带来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但西方也有不成功的城市化,并没有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只是人口从农村讨生活到城市讨生活,国家经济没有好转,还有大量贫民窟,所以说城市化并不必然带来美好的事情,需要吸取经验教训,走一条能带来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人均收入提高的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㈦ 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1.什么是工业化?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有哪些特点?

答:(1)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这一定义可见之于许多有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文献。巴

格奇(A.K.Bagchi)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辞条“工业化”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工业化是一种过程。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人增加了。”
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持此种观点。张培刚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2)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

我们所谓“历史上的工业化模式”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经历过的工业化模式。这些国家的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为:

第一,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都以建立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企业为载体。工业集中于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外部经济”;大企业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工业化过程中,人口不断地向城市流动,社会逐渐城市化。

第二,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所谓民间发动的工业化就是主要由个人积累资本和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一般表现为一种进化的、比较均衡的经济进步过程。

第三,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工业化起步于消费品工业,最早的重大机器发明是机器纺织,然后逐渐扩大到投资品工业,其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优势的阶段、投资品工业的相对增加阶段和投资品工业渐占优势的阶段。

概括地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模式是追随市场的模式,表现为自发的进化过程,政府干预造成的扭曲较少,资源配置较为合理,但这一过程往往十分漫长。

㈧ 工业化是什么意思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最初只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

(8)什么是工业化人口结构扩展阅读:

工业化的特点:

1、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2、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3、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工业化

㈨ 人口结构是什么呢

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其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家庭人数等。人口结构又分为:

1、自然结构。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2、社会结构。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3、地域结构。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自然地理结构和行政区域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工业化人口结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推动工业革命 浏览:568
成都成华工业园区有哪些企业 浏览:474
汽车布座套如何更换全皮座套 浏览:851
信阳平桥工业区哪个电子厂比较好 浏览:242
郑州工业毛刷要多少钱 浏览:251
奥迪车空调滤清器在哪里 浏览:38
奥迪派喇叭怎么样 浏览:345
36岁买宝马7系是什么样水平 浏览:961
芜湖到无为汽车要多久 浏览:255
宝马汽车底裙刮了怎么修 浏览:219
上海工业清洗怎么选择 浏览:1
奔驰420的架子号在哪里 浏览:299
11年宝马双r多少钱 浏览:944
汽车的油箱是长什么样的 浏览:892
汽车如何看车辆批次 浏览:415
科技工业局什么级别 浏览:418
宝马x3哪个能代替n挡 浏览:707
奔驰gle三排座椅如何放倒 浏览:63
德国重工业基地如何改善 浏览:960
扣北京奔驰标志要用什么洗 浏览: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