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传统产业体系特点
1 、开采铝矾土矿一动用电脑或人工控制的电铲、采掘机械,汽车、火车把采掘出来的铝土矿,运到工厂中烧结。
2 、烧结、把生铝土矿石烧成熟铝土矿原料。
一其方法是,把含30-60%氧化铝Al2O3的铝矾土粉末,加上生石灰CaO,加碳酸纳Na2CO3,加焦炭 (C) 按化学方程式计算配料、混合留有余地,进行中、细碎,过100 目-120 目筛。
再用球形机或制砖机压制成球型和砖形放入竖式或卧式窑内,也可放在旋转窑中进行烧结。
3 、变成氢氧化铝 A1(OH) 3 一把烧结后的熟铝土矿粉,放到盛水的大罐或池中水溶 (80-100 ℃ ) ;过滤。得偏铝酸纳 NaAlO2 水,溶液浓缩。
加酸 (HCl/H2SO4) 或通入 CO2 生成氢氧化铝 Al(OH) 3 半成品,加热, (2000℃) 氢氧化铝变成氧化铝 Al2O3 。
4 、电解一把氧化铝 Al2O3 加冰晶石等化工原料电解成铝液 ( 用 18000 度电/吨) ,而 后将铝液冷铸成铝锭。
5 、压制成各种铝型材—用硅片制的电脑控制机械流水线,把铝锭压制成的各种型材 ( 包括铝合金的 ) ,用于制造汽车、火车、拖拉机、飞机、卫星、飞船、电器等,以上这是传统产业及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传统产业现状:
互联网向传统行业渗透,实质是传统行业需要互联网。互联网是技术平台、底层架构,它源于安全需求,却在经济领域大放异彩。
传统经济正向网络经济转轨,这一有机联系的经济使各行各业均需连接,因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联接型技术逐渐渗透入各行业,引发了以融合为特征的信息革命。
互联网是渗透性因素,虽非直接生产力,但经与各行业融合,加速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广电、银行、电信、家居、教育、彩票、汽车、房产、零售业等正加速转型触网,以战略融合、模式创新为重点,呈生产方式驱动特点,并以核心业务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切入点。
2014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网络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李彦宏在回答记者提问中表示,互联网会对传统产业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互联网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
② 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中国的工业体系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兴建的几百个骨干企业,为全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设和发展了几个重要工业基地和若干工业中心,初步建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大工业体系。60年代和70年代继续加强了能源、原材料和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并在内地建设了一批新的工业中心。改革开放后除已建成独立完整的全国工业体系之外,在东北、华北、华东也已形成具有一定实力、部门相对完整而又具有特色的大区工业体系。西南、华中、华南的工业体系略具雏型,西北地区则处于初始阶段。
此外,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地区(工业基地)一级的工业体系。如辽中南、鲁中、晋中以能源重工业为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轻纺、化工等加工工业为主,京津唐地区、武汉、重庆和关中地区轻、重工业较为平衡。工业中心的工业体系,虽有相当的发展程度,但大部分由于部门管理分割,使组织联系和技术经济联系都受到一定影响。
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工业经济活动的有机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流的整体,即工业系统。工业体系的构成除工业生产单位外,还包括:①具有决策和行政功能的管理单位和附属的发展研究单位;②从事原材料采掘、加工或产品修配的厂矿;③为生产厂矿服务的物资调运、产品销售服务等辅助单位。
③ 在工业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A.交易 B.运输 C.企业家 D.工人
选C,这是凡勃伦的企业理论
④ 在传统工业上山西以什么工业为主
采煤。炼焦。炼铁。机器加工。
⑤ 传统工业指哪些工业
传统产业是一个历史相对概念,至尽没有见到对传统产业的标准定义,这里介绍一些学者对它的理解,以把握其主要内涵,并不期望给出严格的定义解释。
北方交通大学的王稼琼等认为,传统产业是相对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主要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纺织、轻工、造船等工业。
台冰根据Dosi技术规范理论,把技术活动分为传统技术和高技术,把相应技术所支撑形成的产业称为相应的产业。因此,产业可以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使用传统技术规范来解决各种生产问题而形成的产业称为传统产业;而运用新的技术规范即高新技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无法用传统技术解决问题而出现的新产业称为高技术产业。
刘世锦等认为,传统产业是以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是指工业化过程中起支柱与基础作用的产业。主要是工业,也包括传统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工业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是纺织、钢铁、机电、汽车、化工、建筑等物质生产工业。
⑥ 我国四大工业区各发展什么工业为主,主要原因是什么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区(也就是常说的“长三角”),中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津京唐工业区。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
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区,中心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等。
(津京唐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和山东的烟台等又合称为环渤海工业带)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中心城市包括深圳、广州。珠海、东莞。(泛珠三角还包括香港、澳门)
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强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中国北方综合性工业基地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加工基地
珠江三角洲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优厚政策,大量电子电器加工组装企业发展起来,由于交通上的便利,特别是据港澳台较近,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企业发展特别迅速,但是该地区的工业综合实力不是很强。
沪宁杭即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历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产生活高度发展的地区,苏南与浙北依托上海,这个中国的经济首都,有着广阔的市场与经济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区,市场潜力很大。由于综合实力较强,该地区的发展将使四地区中最快的。
京津唐工业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的是北京的众多高校,这是在技术上的独特优势,而且矿产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环境问题,特别是沙尘暴和缺水问题一直制约着发展。而人民收入普遍较低,则更是大的阻碍。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重工业较全面,但结构老化,管理落后,大企业一般历史长,负担重,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地区资源丰富,但天气因素是巨大的制约因素。
所谓重工业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的工业,轻工业就是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综合型工业就是两者协调发展。轻工业相对重工业更加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京津唐
地理区位优越。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北部,扼我国北方地区海上门户,与日本、朝鲜和韩国等联系便捷,拥有“亚欧大陆桥”东端的天津港、大连港,是我国华北、东北的经济核心区,腹地范围广大,几乎包括半个中国。
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探明储量占全国40%的铁矿石和石油资源,以及大面积的沿海滩涂,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生产稳固发达,基础工业实力强大,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特别是石油工业、煤化工业、冶金工业、海洋化工、机械电子工业等都很发达,是我国北方最大工业密集区。
文化科技发达,人力资源素质较高,研究开发潜力巨大。全国1/4的高等院校、1/4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及情报文件机构、17%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都集中在本区,尤其是京津地区是全国知识最密集的区域,能够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高级人才。
本区经济发展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水资源和能源紧缺,此外,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产业结构转换艰难也是区域经济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今后要加强农业建设,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发挥交通发达、科技人才集中和钢铁石油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汽车、电子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钢铁、石油化工、重型机械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
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具有平原广阔、气候温和、河流纵横等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我国人口、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缘地带。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在原有的较好经济基础上, 1981~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达18%,高于广东14%和全国12%的增长速度,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区。
本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毗邻,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相当优越。这样的区位条件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转口大量出口商品,参加广泛的国际分工。
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珠江三角洲是着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密切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促进了本区的发展。1979~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的外资额占全国的16%,其中港澳资金占77%。外资进入的同时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济管理方法,并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创办了一批现代外资、合资企业,成为本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现在,这里已经已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发达、工业门类较多、产品竞争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医药、玩具、手表、自行车、多种日用小商品等轻工业均居全国前列。尤其是电子工业的产值占全国20%,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兴电子工业基地。
但是,珠江三角洲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盲目征地的现象,使耕地大量减少,造成了水土资源的紧张;同时也出现不重视农业的倾向,使基础农业受到明显削弱;此外,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珠江三角洲在今后的发展中,可利用香港和澳门主权的回归这一特殊的有利条件,在工业、金融、运输、贸易、旅游等方面进一步与港澳进行分工协作,互相补充。在改造、提高现有的家电、电子、轻纺、医药等支柱工业,发展新的支柱产业的同时,要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加大农业投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长三角 (沪宁杭)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指以上海为经济中心,以沪宁杭为主体的一系列大中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大。本区地处沿海中段和长江口,既可通过海运与东北、华北、华南乃至海外往来,又可通过内河航运与占全国1/5陆地面积、1/3人口的长江流域内各省市相沟通,还可通过铁路与中、西部地带的各省市相联系,经济影响几乎遍及全国。
工农业生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其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 6%,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区自然条件丰腴,农业基础好,是全国闻名的高产稳产农业区,总体农业生产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纺织、化纤、电气、电子、机械、化学、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食品、服装加工等多种行业,很多行业在全国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电子与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本区乡、镇、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同一类型总数的40%,大部分县以及县级市的乡镇工业产值已超过整个工业的 1/2,大多数县市的农村工农业产值中,工业已占90%以上,可见乡镇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乡村城镇化的发展,各种人口规模的城镇等级齐全,使其成为我国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但是目前本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紧缺;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等。因此,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加强农业发展,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大力进行对太湖的治理,保护环境;促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外贸、商业等第三产业;借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核心地位和龙头地位,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带动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⑦ 在工业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在网上查到的答案都是 工人 可是。。。rt
曾经写过《企业论》的凡勃仑十分推崇企业家。他认为企业家在工业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他说,“企业家在工业系统组织中的任务归纳起来是名目繁多的。……他以企业家的立场,并不创造性地从事于机械操作的研究改进工作,使手里的工具转向新的、更大的用途。这些是掌握机械操作的设计和监督事宜的一些人的工作。关于那些新的,更加有效的方法和相互关系,必须先由工业中人提供机械上的可能性,然后方才由企业家来观察时机,做出必要的企业布置,并对于如何将计议中的工业推进付诸实施,做出总括的指示。但也有例外的情形,掌握事权的企业家有时也会推进工业向新的领域发展。鼓励有关的机械工作人员在新的方向上从事实验和探讨”。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中论证了创新与企业家。熊彼特认为只有在市场经济下才有连绵不断地创新,而且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熊彼特强调只有企业家才能完成新组合。一个人也只有在实现了新组合时才是企业家。说的再直白一些,被称为企业家的人、其功能和最大的本领就在于可以把各种生产要素搅合在一起,是其发生近似于化学反应的反应,从而产生新的现象,即发生了质变的新型生产力。熊彼特不同意马歇尔企业家是管理者的观点,认为管理者是正常的“循环流转“的现象。而作为企业家,一旦不创新了,只是执行日常的管理职能,那就只能是一个管理者了。熊彼特还区别了资本家和企业家,认为资本家是单纯提供资本的的人。
威廉?鲍莫尔是另一位专事研究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学者。他在《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中完全同意熊彼特对“企业家“的定义,企业家能够大胆而又富有想象力地突破现行的商业模式和惯例,不断寻求各种机会推出新的产品和新的工艺,进入新的市场并且创造新的组织形式。
⑧ 工业体系的相关简介
18~19世纪工业革命后 100多年来,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先后形成了结构比较稳定、布局基本定型的工业体系。到60年代,全世界大体形成美国、西欧、苏联和东欧、日本 5个工业核心地区,具有独立、完整、强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工业体系。
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世界工业体系布局的新的影响因素。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促进了新时期的工业革命。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世界工业体系在结构和布局上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如新兴产业集聚区的涌现、老工业区的结构改组、传统工业由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转移、边缘地区的开发和工业化等等,使得地区工业体系在一、二十年内发生的变化比过去数十年、上百年的过程还要显着、深刻。但即使如此,任何工业体系一经形成,还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当某种重要因素发生突然变化时,才会引起整个工业体系性质的改变。工业体系的各个层次都在不断变化,但地区一级的变化特别显着和引人注目。关于工业体系的发展和变化的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①该体系在功能和空间上的发展和变动;②该体系的物质流、信息流以及区际、区内联系上的变化;③组成单位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动力。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兴建的几百个骨干企业,为全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设和发展了几个重要工业基地和若干工业中心。60年代和70年代继续加强了能源、原材料和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并在内地建设了一批新的工业中心。除已建成独立完整的全国工业体系之外,在东北、华北、华东也已形成具有一定实力、部门相对完整而又具有特色的大区工业体系。西南、华中、华南的工业体系略具雏型,西北地区则处于初始阶段。此外,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地区(工业基地)一级的工业体系。如辽中南、鲁中、晋中以能源重工业为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轻纺、化工等加工工业为主,京津唐地区、武汉、重庆和关中地区轻、重工业较为平衡。工业中心的工业体系,虽有相当的发展程度,但大部分由于部门管理分割,使组织联系和技术经济联系都受到一定影响。
(李文彦) 1、市场机制是以小农经济为实践的理论
实际上,任何理论都是有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的,同时理论也有时也有她本身所担负的特殊使命,“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也不例外。“看不见的手”基本是以农业社会及典型庄园私有经济特征的工场手工业或处于自由竞争的工业生产社会初期为实践的经济理论,它的前提是分散的、独立的、力量均势的买家和分散的、独立的、力量均势的卖家,买卖双方完全用市场价格自发地、平等地进行商品交换的行为。因此,中国的经济学家并不真正理解现实的工业社会和工业经济运行规律,梦想“以市场换技术”,并把“看不见的手”奉为上帝,把市场经济与产权明晰当宝贝,以为只要建立了“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让所有资产归于能发财的个人,强国就指日可待,财富就滚滚而来。殊不知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一个靠“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而进步发展成发达国家的例子。现实中的全球经济、国家经济、地区经济中都与“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前提相差甚远,综观经济现实,正处于工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经济也总是被处于垄断地位的大资本所操纵。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就不能用小农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的眼光分析,而应当用现代工业社会的眼光来研究中国的问题。
在农业经济时代,个人是生产的主体,使用简单生产工具进行重复性劳动。而现代工业经济以普遍使用先进机械,整个社会互相配合、不断发展变化的大生产为特征。在工业社会中,生产是由人和机器组合而成的工业体系来完成的,机器有远远超过人的体力和精力,能够达到人力远远不及的生产效率。人在生产中只是设计和操作机器。整个现代工业社会其实就像一台机器,具有高度组织化社会结构的,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方能运转。现代工业生产的主体是重工业体系,其生产力几乎没有上限,只受限于能够获得的资源和市场。即使农业,也是现代工业的结果,没有现代工业提供的化肥、农药、农机、种子等工业产品,农业的单产会大降低,不能养活这么多人口。零散的个人积极性在大工业体系这个钢铁怪物面前也是渺小的。至于其他行业,统一的大工业体系的效率更是远远超过零散的人力。早期的机器缺乏灵活性,只适合进行规范化大规模生产,但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进展,机器的柔性逐步增强,不断取代人在生产中的位置。由于机器技术的发展,在整个工业生产链中,人工已经被大量机器取代,只是在最后的组装环节,由于品种多,单次装配批量小,不可能为每种装配单独设计自动生产线,还需要大量的人工。工业社会中的人要么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准,从事机器不能涉足的智能领域,或者提高积极性,从事简单机构的装配业,与机器的效率竞争,用血肉之躯对搞钢铁。
2、落后的根源是缺乏完整的大工业体系
农业、手工业或第三产业都不能像重工业一样自行促进本身的产量或质量,除非同比例地增加人口。例如传统农业,无论你为下一年的耕作准备多么充分,在土地上流多少汗水,种下多少种子,也很难让下一年的产量在历史最高产量上提高10%。手工业也一样,手工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完全取决于手工业者的技术水平,最好找一个好的师傅,引导自己成为一个熟练工人。但农业与手工业的技术进步是单项的、孤立的,无法与其他技术成果互相促进的技术进步是不具有持续性的,一旦新技术普及,进步也就此停滞。与此相比较,现代工业不仅规模可以指数化扩大,更重要的是加工精度和技术可以在一代机器中积累,各种技术之间可以相互支援、提高。手工工具可以用来生产最初的机床,而机床本身又可以生产更精密的尺子、更精密的机床,为自身生产动力机械,同时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器材促进整个科学的进步,再从科学进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最终,我们可以得到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在差不多两世纪里的时间里,简陋的机床和蒸汽机进化成了今天的太阳能电厂、数控机床、气象卫星,而且能源----资源的采集和加工能力的提高还没有触顶的迹象,这种进步是手工业----农业社会根本无法想象的。
进入近代以来,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出售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换取发达国家的机器设备、关键材料和部件,也进入机器大生产。引进外国成熟的设备工艺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生产能力,但由于资源和劳动力相对过剩,价格低廉,且资源开采和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强度的提高存在上限,因此不具备重工业技术指数增殖的特征。依靠引进外国重工业技术来发展经济基本呈现追赶的趋势。
是否拥有完整全面的钢铁、化学、机械、电子基干产业,是区别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根本标志。拥有完整全面的基干产业就是发达国家,可以设计制造几乎一切现代化的产品。拥有大工业体系的国家也可能暂时会贫穷,也可能若干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但只要全面完整,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就可以实现生物般的指数增殖和进化,在短时间内成为富裕国家。
3、西方不允许落后国家建立大工业体系
国家要长久的发展之策决非是采取“看不见的手”战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还在延续农业时间的思考方式,普通百姓也没有认识到工业时代的财富是怎么来的,总觉得中国地大物博,顺其自然就一定有好的结果。这种社会自发产生的经济规律自然注重刺激个人积极性和维护私有产权,但个人积极性只在农业社会才有效,农夫可以早出晚归,多种几亩地。但是在工业社会,个体的积极性在国家大工业体系面前是渺小的,无论如何也干不过生产的自动机器----国家的大工业体系。今天我们中国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中国大工业体系腿软。尽管经济学家们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了中国的优势,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工业如何获得核心竞争力(技术)的问题,而企业忙于组装和加工,追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就更加艰难。中国企业的真实状况是,上不能突破----开发不出先进技术,外国的投资者也不转让;下面临断裂----大量劳动力不能向工业化人口迅速转化,大多数人只能从事简单劳动。此外,还要面临其他人口大国的竞争,“比较优势”正受到后发的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因为这些国家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低。
从工业革命至今的世界经济史告诉我们: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依靠建立大工业体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美发展初期比较轻松,重化学工业来自私人资本,但英美大工业体系也不是市场经济,一样要靠政府的巨额军费和政府采购来支持。在他们的背后还有大量的国立科研教育机构,以及许多私有但不是私营的基金会作为经济后盾。落后国家中也因为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大工业体系而长期处于依附的地位、落后的行列。其中很多国家都是“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经济,但是私人资本和自由市场经济非但不会建设大工业体系,还会严重损害现有的大工业体系。其原因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大工业体系的建设,是和普遍的经济规律不相容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世界大同的话,整个世界只需要一套大工业体系就够了,多了就是浪费。当相对落后的国家试图独立于西方体制以外建立大工业体系时,如果奉行自由竞争原则,自己未成熟的大工业体系肯定会在发达国家的竞争下破产,世界重归于只存在一个大工业体系的状态。
问题是,虽然在理论上世界只需要一个大工业体系,但西方大资本不会允许落后国家白白分享现代科技带来的利益,除非落后国家用资源和人力来交换。由于这个世界上人力资源相对大工业体系是过剩的,争相降价竞争的落后国家换不到多少外汇,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去买先进工业品,这种相对生产过剩反过来又抵制了发达国家扩大大工业体系的愿望。世界经济就是在这个死结中分化为两个世界:拥有大工业体系的国家是独立自主的发达国家,没有大工业体系的国家只能是依附型经济和落后的国家。从依附性国家到现代化国家并不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而是要么安于现状,要私冒风险,克服困难跨越工业化壁垒,没有第三条道路。
4、建立完整的大工业体系才是中国强大的唯一道路
世界格局限制了落后国家的活动范围,落后国家参与已经存在但为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正是大工业体系的特性和“看不见的手”相结合阻止了这些国家建立自己的大工业体系。试图在西方大工业体系已经占绝对地位的情况下,单靠贸易和国内企业自行发展获得工业化资源和技术,结果就会落入低水平发展的陷阱。因为根据比较效益,建立自己的生产知识体系和大工业体系,需要大量的人才培训,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资金,而且开始时做出的工业品质次价高。如果国家政权能够有效阻断其他大工业体系的干涉,在一个足够大的国家内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是完全可能的。后发国家要借助西方已经崛起的历史可借鉴,抓住经济进步的关键----工业革命,更快的提高本国的科技和经济水平。这也是在现存的西方大工业体系被资本主义所垄断和限制,进而无法充分扩大为全体人类服务的情况下,建立独立的大工业体系的落后国家的无奈而必然的选择。
一个理想的大工业体系,应该是由基本实行计划经济的重工业体系,和需要自由贸易、强调企业独立性和自由贸易的装配工业、轻工业共同组成的。前者,对有限关键技术和资源进行投资开展,提供基本的工业物资和机械。后者则基本保持前工业时代的体制,利用这些物资和机械完成最终产品的产品制造(包括非实物产品)。发达国家通过对核心产业部分国有化和企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基本建立了这种经济体制,只是装配工业和轻工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而对于一般落后国家而言,后者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无法通过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建立的重工业体系。
落后的重工业体系无法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与先进的对手进行竞争,除非努力发展缩小与先进对手的差距,才有可能改变不利的局面。但在落后国家的重工业体系不断升级追赶中,在经济上遇到的阻力往往越来越大,事实上,西方和买办集体要求开放市场的理由往往正是由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努力所制造并强加的。
5、西方经济学已成为阻止落后国家走向富强十分巧妙的理论工具
我认为,“看不见的手”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无视这种重工业体系的相对稀缺,或者认为这种状态只是一种暂时的不平衡,长期的世界经济发展自然会使这种平衡迅速消失,而在于西方经济学没有与工业革命以后的现实社会相结合。但为什么这样一个与现实严重冲突的理论能一直占据主流地位。
西方经济学是工业革命以前一种提倡自由市场、私有产权、指望竞争提供经济动力的经济学思想,是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也只有在农业社会中才会出现这样的理论,这是与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和汉朝以后尤其宋朝、清朝中国社会史实一致的。而大部分农业社会也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相类似的观念,并乐于在低关税条件下与整个世界进行贸易。
在工业革命爆发以后,幸运的西方国家率先建立了重工业体系,得以在一个接近自由贸易的世界体系中占据了优势,而且还能通过自由贸易来巩固这种地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看不见的手”当然是一种非常合适的理论,实际上“看不见的手”这只黑手正是发达国家利益的具有贪婪本性的大资本及大资本的决定力量。而西方以外的落后国家均未能建立独立的重工业体系。因此在这些国家,最强大的经济集团是组织本国原材料和简单劳动力出口、进口先进工业产品的买办经济集团。从短期来看,向自由贸易体系中出售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进口更多的先进产品也确实提高了利润。按照社会运行决定思想文化的规律,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因各自的经济结构继承了前工业时间的经济思想。在西方为中心的经济格局下,未将工业革命本身纳入理论的自由贸易学说得以保持了自身的主流地位。
(本节摘自小小《仅依赖市场机制无法使落后国家走向富强》一文)
⑨ 中国传统工业是什么
一、传统工业大多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
1、工业过于集中,工业用地紧张、水源紧缺,社会问题严重。
2、传统工业大部分是污染工业,污染工业聚集分布,使环境污染严重,不易治理。
3、传统工业工厂规模大,调整产业结构、经营机制受工业惯性影响比较严重。
4、传统工业区运输量大且集中,造成交通压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