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韦伯工业区位论主要在讲什么

韦伯工业区位论主要在讲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19 08:46:54

A. 经济地理学 韦伯的区位理论有哪几项基本假设他分析了哪几个区位因素的影响

韦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是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他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运输、劳动力、集聚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最佳区位。韦伯的理论对我们认识我国乡镇企业的布局,认识我国乡镇企业的分散与集中问题大有裨益。一、运费与乡镇企业布局韦伯首先研究了运费对选择工业区位的影响。他指出要使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就必须寻求吨公里总和的最低点。因为运输费用与吨公里总和是成正比的。他认为运费对工业布局起决定性的作用。工业区位应尽可能地靠近原料产地、燃料地、市场,以节约运费,降低成本。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杰佛里、萨克斯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世界上被大陆包围、没有海岸线的28个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比较穷。被陆地包围的地区,运输成本高,很难参与国际贸易,有些国家因海拔很高,也无法避免巨大的运输费用”(《经济学消息报》2001.7.13)。海上运输方便快捷,运费低廉。当今世界,海上运输是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占世界贸易的2/3。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是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有很大关系的。从对外贸易上看,东部地区临海,便于产品的进出口;西部地区距海远,且山区多,交通不便,进行国际贸易运输成本很高,产品很难出口到海外,国外产品也很难进来。例如,2001年,东部乡镇企业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8889亿元,中部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59亿元,西部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111亿元。在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中,东部占93%,中部占6%,西部占1%。从吸收外资上看,目前我国所吸收的外商投资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很少。外商投资额,东部为337.98亿美元,中部12.9亿美元,西部只有1.3亿美元。1999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全国各地区的88.03%,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仅分别占9.22%和2.75%。东部地区人均利用外商投资及其他投资71.4元,而西部只有3.96元,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18倍。外商向什么地方投资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区域位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东部地区也不愿到西部投资。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的资金还流向东部。例如1993年以来,国家每年安排100亿元用于中西部乡镇企业投资,结果40%又流回到了东部地区。当然,韦伯的以最低运输费用标准来选择工业区位的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下,两地之间的经济距离和时间距离较之它们之间的地理距离大为缩短,距离对工业企业区位的确定的作用已大大的缩小。此外,由于国民经济产品结构的变化,体积小、价值大的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电子、电气工业、精细化学工业的产品等,运量、运费很小,最低运费作为选择区位的作用明显降低。但尽管如此,只要存在着因距离而引起的运输空间差异,韦伯的理论就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乡镇企业的分散状况是与运输费用的因素紧密相联的。我国20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的十大行业分别依次为建材制品、纺织工业、机械工业、金属制品、食品制造、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塑料制品、缝纫工业、煤炭采选业。这些行业绝大部分都以原料为指向,在原料产地建立企业,显然有利于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因为原料较制成品一般体积大价值小、运输费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虽有变化,但依然是以原料指向为主,资源型和初、浅、粗加工工业多,深、精、细加工工业少。这就显示了距离、运输费用仍然是影响乡镇企业区位的重要因素。认识这一点是有现实意义的。一个时期,人们强调乡镇企业集中,似乎什么样的企业都应向城镇集中。这是不妥的,应首先要弄清楚哪些企业是原料指向的。对原料指向的企业,一般说来,不仅不应向城镇集中,而且城镇,特别是城市中的企业还应向乡村分散,例如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我国近年纺织业正由沿海大城市向产棉区转移,即“东锭西移”,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韦伯在分析运费时,还将原材料进一步分组,提出了原材料系数这一新概念。指出原料系数大的企业以原料定向,原料系数小的企业以消费定向。根据这一要求,建筑材料工业、造纸业、制糖业、塑料制品业等原料系数大,适宜在原料产地布局,适宜分散在乡村。二、劳动力(工资)与乡镇企业布局韦伯重视劳动力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作用,把它看作是导致运费确定的工业区位产生第一次变形的因子,即厂址从运费最低点转移到劳动力费用(工资)最低的地点。条件是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大于增加的运输费用。韦伯为定量测出不同工厂区位劳动力指向的关系,提出了劳动力系数的概念。其含义是当成本中运费的比重大,劳动力的比重小时,工厂区位指向主要由运输费确定;成本中运费比重小,劳动力比重大时,工厂区位指向于廉价劳动力地区。生产成本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两部分组成的(k=c+v)。劳动力(工资)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直接决定着生产成本的高低,而生产成本的大小则决定着商品的价值大小,决定着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企业能否寻找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区位至关重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落后国家进行生产资本输出,首先看到的就是落后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因为落后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是保证其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方面。我国吸引的外资越来越多,去年居世界第—位。这当然有我国政局稳定、投资环境好等原因,但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介绍

伴随着西欧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器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到了20世纪初,出现了以研究成本和运输费用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区位论。其先驱者是龙哈德,而集大成者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C.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和目的

韦伯, 德国经济学家,1909年出版《工业区位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背景是:在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地域人口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着。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选择了生产、流通、消费三大经济活动基本环节的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说明与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机制。事实上,在此之前,韦伯一队1860年以后德国的工业区位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着有《工业分布论》一文,这成为其工业区位论重要的实证研究基础。

D. 比较分析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与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是说农产品随距离市场的远近而不同的。即随着距市场的远,其运费增加,产品价格相对增加,但在市场的相对优势就降低,距市场近,运费降低,产品价格低。在市场上的相对优势就增加,这主要是针对的粗放型农业类型。
工业区位论中认为决定区位的基本要素是运费,其次是劳动费用。运费是原材料、生产地、消费地之间的运费;劳动力费用指的是劳动的节约、集聚等费用。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E.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如同农业区位论鼻祖杜能一样,韦伯是第一个系统的建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体系的经济学者。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经典着作,对现实工业布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就其突出特点来说,主要有:1、首次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2、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他的指向理论已超越了原本的工业区位范畴,而发展成为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F. 工业区位论的着名理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Weber's instrial location theory)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例如钢铁、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例如啤酒、酱油);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例如石油精制、医疗器械)。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
韦伯的理论至今仍为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但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 他的《经济的空间秩序》(英译名为《区位经济学》)是动态区位论的代表作,对工业区位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对在假设的某些条件下取得的结论,用多种现实因素校正,从而提出动态模式,并以垄断代替韦伯的自由竞争,以最大利润代替最低成本。
首先,他认为,企业势力消涨取决于其六边形的市场圈的扩大和发展(见中心地学说)。
其次,他认为商品都有一个最大的销售半径,由于排出(分散)和吸入(吸引)两种力量的不断作用,市场圈产生扩张和收缩的变化。
随着销售圈距离加大,运费增加,价格上升,销售量也逐渐减少。为此他创造了需求圆锥体理论,圆锥尖为最远点销售量,而底座为最近距离的销售量。廖什特别重视市场区对工业布局的关系,研究了不同等级的市场圈所辖消费地数量和最大供应距离等问题。开辟了从消费地研究工业布局理论的新途径。 70年代开始,工业区位论的研究中心是对行为因素的研究,重视信息因素对工业区位决策的影响。行为地理和感应地理的发展,把区位论的理论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1967年,普雷德在《行为与区位》中强调区位研究利用信息论,使之接近行为论。在70年代把工业区位论与行为科学相结合的有G.克鲁梅。他提倡区位的决策,即感应-行为的决策,论述了行为科学与工业区位论的关系。他认为,过去区位论研究多侧重于“外部区位因素” (运费、劳动费、市场利益、建筑用地和工厂用地的可能性、地方税、工业气候等等),而忽视“内部区位因素”(个人决策和爱好、事务所的合并、兄弟企业扩张等)。他强调研究区位与个人行为的空间问题,从时间与空间的连续体角度研究个人与行为的关系,并指出人类可能的行为空间要受财政、技术、制度和生物学的制约。
工业区位理论是工业地理学的最基本理论。

G.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谢谢

较准确的回答是:
区位论起源于19 世纪20 ~30 年代,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及一般规律,寻找工业、农业、商业等经济活动的最佳地点,即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布局在什么地方最好,传统区位论研究的是如何在一国国内进行生产布局,如果我们把研究的地域范围扩大,把全球作为可供选择的生产布局地点的话,就会发现,区位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分析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选择策略。
较详细的回答是
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于1886年译为“location”,即定位置、场所之意,我国译成区位,日本译成“立地”,有些意译为位置或布局,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区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收入,那么“区位”是什么意思呢?课本中的解释是:“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对区位一词的理解,严格的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②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是人们生活、工作最初步和最低的要求,可以说,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视为是一次区位选择活动。例如: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种的选择与农业用地的选择,工厂的区位选择,公路、铁路、航道等路线的选线与规划,城市功能区(商业区、工业区、生活区、文化区等)的设置与划分,城市绿化位置的规划以及绿化树种的选择,房地产开发的位置选择,国家各项设施的选址等。

区位论作为人类征服空间环境的一个侧面,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而创建的理论,如果用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工厂、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心等)与其他客体(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而且必须进行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由于其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使区位活动成为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位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如何合理的选择区位,这是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国内外(主要是国外)的许多区位理论都从多个角度对各种情形下的区位活动进行了探索。笔者在此只是想从教学的、并尝试从哲学的角度,对区位选择提出一些应遵循的原则,以有利于学生对区位活动的理解,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因地制宜原则

区位理论发展至今,依然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之处。例如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一些理论注重理论推导,与实际相距甚远等。如一些经典的区位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等。因此,我们在选择区位时,不应死搬硬套区位理论,而应根据具体的经济活动和具体的地点,仔细考虑当地影响区位活动的各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以使我们的区位活动能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足点,也就是要实事求是。总之,我们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我们所运用的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例如北京的城市绿化,为了把首都绿化成国际大都市,而盲目引进洋树种、草种,大面积的铺草坪,致使原来每年每平方米0.6立方米的绿化用水定额提高到每平方米1立方米,不仅提高了绿化成本,而且使本来就处于中等生态脆弱的半干旱的北京更加缺水。而国际大都市伦敦的绿化,选用的却是本地的野生植物,不用浇水。

2.动态平衡原则

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划分为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静态因素如土壤、地形、气候、矿产资源等,主要为自然因素;动态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在各因素中,由于动态因素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而我们应更多地考虑其对区位选择所产生的影响。辨证地、以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影响区位选择的各因素,有助于我们从纷繁复杂中准确地找到影响区位科学研究的最主要因素,从而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提到了这一点。

例如: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由于工业所有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与此同时,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强;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中,有些因素如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已很弱:有些因素如交通、自然资源等自古到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新的因素如旅游、科技等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铁路(也可以推广到绝大部分的交通运输线——笔者注)建设中,经济、社会因素对铁路区位的影响,已经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区位因素在不同时空的发展和变化。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认为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我们应用矛盾的观点认识和改造世界,应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在区位选择中用动态的观点思考、并平衡考虑各因素的影响这一动态平衡原则的基本出发点。

钱学森曾指出,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是一个“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区位无疑是这一复杂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从系统论的角度,我们在区位选择时,也应遵循动态平衡的原则,对影响区位选择的各因素进行动态的分析,并对各因素的变化及其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做出充分的预测,从而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做出最合理的区位选择。

3.统一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整体的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有机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过程。因此,我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还要对事物发展与影响从整体上进行统一把握。区位论产生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时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它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的产物。产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新的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社会分工普遍得到加强,企业间竞争趋于激烈,迫使工厂企业寻求最佳区位,以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区位论就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这就使得从区位论诞生开始,经济效益便成为它最关注的对象。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它的良性发展来自于内部各组成要素(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与统一。区位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环境子系统,它要求我们在区位选择(也就是建立区位系统)时,不仅要保持系统内各部门的协调统一,同时也要保持系统(区位系统与地理系统)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在区位活动中不仅关注经济效益、同时要保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一点在大部分的区位论中几乎没有提及,而这一点对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却至关重要。

区位论从点、线、面等区位几何要素进行归纳演绎,从地理空间角度提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了各区位因子(因素)在地理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的建树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我们在运用具体的区位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区位选择时,应当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协调与统一,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区位选择这一问题。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将使我们能更清醒地去思考我们的一些短期行为、一些经济活动和行政命令给环境和我们自身可能带来的影响、危害甚至是灾难!

建议你最好自己再上网查一下,这样会对你更有帮助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200503/ca637931.htm

H. 区域经济理论的韦伯

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提出了他的工业区位理论。
假定:⑴原材料产地是已知的;⑵消费地的位置和规模也是给定的;⑶劳动力不具有流动性,每个有可能发展工业的地位,都有相应的劳动力供给,而且每类工业的工资率是固定的,在此工资率下,劳动力可充分供给。
韦伯认为,假定暂时不考虑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那么工业区位就是由运输成本高低决定的,运输成本会将工业企业吸引到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点上去,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点即为工业的合理区位,称为运输区位或运输指向的区位。在他看来,假定某一工业企业原料地和产品的消费地为已知,生产分配的运输成本主要是由运输距离和运输重量决定的。而运输重量与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性质有关。企业使用的原料可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前者指各地普遍分布的原料,后者仅限于某地才能获得。原料还可分为纯原料和失重原料,纯原料的重量会完全转移到产品中,而失重原料只是转移部分重量。他认为,企业所使用的原料分布状况决定着要不要运输原料,是纯原料还是失重原料决定着要运多少原料。韦伯还使用了原料指数和区位重两个概念,前者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后者则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的和与产品重量的比例。显然,原料指数衡量的是生产每吨产品所需移动的原料重量,而区位重表示的是生产每吨产品需要移动的总重量。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韦伯分别对生产某种产品使用一种原料和使用两种以及两种以上原料的各种情形下的运输成本最低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中,工业区位可由原料指数的大小进行判断;在后一种情形中,可采用“范力农构架”方法对运输成本最低点进行求取。无论哪种情况,运输成本最低点即为工业企业的合理区位。
除了运输成本之外,劳动力成本的地理差异也影响着工业区位,从而有可能使由运输成本决定的工业区位结构发生变形。区位的变化只有在新地点劳动力成本可以产生的节约大于为此增加的运输成本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他引入等运费线和临界等运费线对此进行了分析。他还提出劳动系数概念作为衡量工业企业受廉价劳动力区位吸引程度的指标,劳动力系数可表示为劳动成本指数与产品区位重之比。劳动力成本指数是每单位重量产品支付的工资成本,这一指数越高,意味着工业迁移到廉价劳动力区位可节约大量劳动力成本,劳动力区位吸引力越大,反之越小;而区位重越大,每吨产品所需运输的重量也越大,工厂迁移增加的运输费用越高,劳动力区位的吸引力越小,反之越大。韦伯还研究了工业的环境条件对工业企业向劳动力区位迁移的影响,其中人口密度和运输条件的影响较大。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劳动力密度也低,这样的区域往往是均质区域,各地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差异不大,工资成本对企业迁移影响较小。

I. 论述工业区位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韦伯工业区位论(Weber's instrial location theory)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
工业区位论
工业区位论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第 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例如钢铁、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例如啤酒、酱油);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例如石油精制、医疗器械)。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J. 区位理论的意义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区位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区位优势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城市化理论增长极理论
概念
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着--《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着。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5.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阅读全文

与韦伯工业区位论主要在讲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a8l50奥迪多少钱 浏览:287
17年宝马320im二手多少钱 浏览:704
工业用地出让税收多少一亩 浏览:841
广汇汽车有多少家4s店 浏览:69
凯里没有工业靠什么支撑经济 浏览:230
宝马x5起动机多少钱 浏览:46
佛山哪个工业区铝材厂最多 浏览:59
奔驰e有哪些车标 浏览:174
02年汽车值多少钱 浏览:577
宝马x5蓝牙怎么匹配 浏览:790
汉腾汽车多少钱一辆 浏览:74
工业技术类有哪些书 浏览:781
长菱汽车怎么样 浏览:979
宝马的双保无忧的易损件是什么 浏览:899
汽车高分子有哪些 浏览:536
汽车的离合是什么 浏览:627
丹阳工业园厂房多少钱一平方 浏览:352
汽车云钥匙怎么连接车 浏览:472
宝马5系运动模式怎么开 浏览:667
宝马五系自动驻车怎么操作 浏览: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