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工业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靠什么

工业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靠什么

发布时间:2022-06-18 16:09:33

‘壹’ 对于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国家怎么安排的啊!

造成西部经济的落后,有自然的因素,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缩小东西部差距,需要投资向西部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倾斜。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市场经济规律,完全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社会资金就很难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甚至法律,来确保政府投资向西部的倾斜,给西部以比东部更优惠的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这些幅员辽阔、人口分散、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以特殊对待。 ■步德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三年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抑制,但东西部经济发展绝对水平仍在继续拉大。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不利于东西部地区差距的缩小。因此,应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实事求是地对东西部地区的关系进行研究,在正确认识开发西部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制定符合WTO原则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1、自然、历史和政策的差别造成东西部经济差别拉大。东部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生活环境、经济基础以及与国际市场的联系都优越于西部地区,而且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选择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十四个城市作为对外开放城市,给予了较优惠的经济政策。因此,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经济增长远远快于西部地区。2、市场经济只是在静态上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配置经济资源。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越来越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更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这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但在许多同志的思想上,没有看到市场配置资源的局限性,即市场配置资源只能做到静态最优,而做不到动态最优,只能做到短期最优,而做不到长期最优。因此,在地区经济布局上宏观调控不够有力,导致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拉大。3、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人力资源却没有按照市场原则进行配置。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西部普通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东部的流动,加大了东西部地区人均占有资源的差距,同时,东部地区凭着较高的工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大批西部高素质的人才,形成所谓“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使西部经济发展更加困难。4、西部地区的贫困与封闭造成西部人信息缺乏和观念的落后。由于我国经济发达、开放度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部地区,因而各种新观念、新信息、新技术也大都集中在东部。西部地区则由于距离遥远,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造成信息缺乏和观念的落后,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5、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以资源开发为主的西部地区影响深远。一是由于价格的不合理使西部为东部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即东部创造的财富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是西部人民贡献的。二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布局是按照西部资源、东部加工的格局安排的,造成西部经济基础的落后,资源开采多,产品加工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因而西部工业的附加价值较低。6、统一的产业政策未考虑地区差别,制约了西部地区的发展。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没有考虑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分散、经济落后的特点,不论是西部落后地区还是东部发达地区,都一刀切地采取同样的政策,如规定许多产品的最低生产规模过高,限制了西部企业的发展空间,再如国家的土地政策是建立在全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之上的,而西部大量的戈壁荒滩却要与东部的土地实行同样的政策,制约了西部招商引资。此类情况很多,极大地限制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7、现行税收制度造成西部地区大量税收流向东部。由于西部的生活环境较艰苦,许多西部优势企业将总部注册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按照现行税收制度,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注册地上缴,因而造成西部地区大量税款的流失,加大了东西部经济的差距。由上分析看,造成西部经济的落后,有自然的因素,有历史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缩小东西部差距,需要投资向西部倾斜,更需要政策向西部倾斜。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市场经济规律,完全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社会资金就很难大量流向西部。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甚至法律,来确保政府投资向西部的倾斜,同时给西部以比东部更优惠的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这些幅员辽阔、人口分散、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以特殊对待,从而改变西部在生产经营和吸引资金方面的劣势。对保护西部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建议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以下特殊政策:1、采取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规范地方政府管理地方经济的行为。国家应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企业应交纳的国税税率,并通过法律赋予地方政府制定地方税税率的权力,通过税收的优惠抵消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吸引外商和东部的企业到西部投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加强,使西部的投资硬环境得到改善,但还无法改变西部企业与东部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人才、运输等许多竞争条件方面的不公平状况。只有在增值税率和所得税率方面都给西部企业以一定的优惠,才能使西部企业获得相对公平的竞争条件。只有在对西部实行企业税收优惠的基础上,严格禁止西部地方政府实行非税收性质的地方保护政策才可行,才能在西部市场上使外地产品、国外产品与当地产品享受同等待遇,形成真正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应当指出,给落后地区企业在税收上以优惠待遇应有一些行业限制,对那些对集中度要求较高、资金技术密集、协作条件要求高的产品如汽车,就不应给予优惠待遇,以促进行业的快速集中。2、需要国家财政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这与中央对西部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一起,是中央促进西部经济发展的两条腿,缺一不可。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看,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配置资源,必然导致经济集中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而地区发展水平的过度分化会造成总需求不足,影响经济的增长。所以,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都由政府采取各种不同措施促使部分产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并扶持不发达地区企业的发展,而不能依赖于市场做这些事。这些措施之一就是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用途,一是加快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落后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支援落后地区发展教育,同时支持一部分工业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转移。对待地区结构的调整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看待它的投资效益。在开发西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对西部直接投资的效益低于东部是不可避免的,但从长期看,维持一个相对均衡的经济布局对于改善各地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3、在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上应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的特殊性,不搞一刀切。目前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都是针对全国的普遍情况而制定的,许多政策并不适应西部的特殊情况,如国家为了保护土地限制生产和使用黏土砖的政策,在黄土高原和新疆、青海、甘肃就不适用,在那里由于缺水,大片黄土岗寸草不生,用来生产黏土砖并不会减少耕地资源,为什么不能与东部地区区别对待呢?还有环境政策,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广人稀,远离人口密集的地区,空气的自我净化能力较强,不应要求这里的企业与东部执行同样的废气排放标准。还有对小水泥、小火电、小钢铁等的限制政策,也不适应西部特别是新疆城市分散、距离遥远的特点。4、加快西部城市化步伐,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西部中等城市的发展。研究经济发展,对于资金、技术、原料、能源、运输条件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都能达成共识,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人口数量和密度。西部大片地区地广人稀,根本不具备发展现代工业的基本条件。因此,开发西部的过程,主要就是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过程。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工业化,也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西部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已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实力和优惠的政策获得较快发展,并对整个西部经济产生带动作用。开发西部地区的中央财政投资应首先向中等城市倾斜,支持中等城市的经济较快发展,并向周边小城镇辐射,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此外,应选择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加以扶持,使之尽快发展成为一个个经济圈,形成对周围更强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5、下大力气解决落后地区政府机构臃肿的问题,加强对地方领导的选拔、任用和监督。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天赋的自然条件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国企的改革、民营企业的活力、科学的区域规划、高效廉洁的地方行政管理及由此而形成的改革意识和良好社会风气,而这些都决定于这个地方的主要领导人和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探索一套对地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的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政府机构臃肿的问题越严重,机构越臃肿办事效率就越低,已形成恶性循环,必须下大决心加以解决。6、加强地区间经济协作,促进东西部企业联姻。西部有许多国有企业发展困难、改革滞后,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承担起所有者职责,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合作,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帮助西部企业与东部优势企业联合,以资产为纽带,实现资产重组,利用东部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品牌方面的优势,使西部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作者单位:新疆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 [稿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步德迎]

‘贰’ 为改变工业落后,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叁’ 怎样推动工业经济的绿色发展

“一个驱动”即创新驱动。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必须探索全方位的创新道路,从理念、技术和制度3个层面开展创新。理念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正在加速迈向低碳化和绿色化,绿色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将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大跨越。这势必改变工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工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提出并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技术创新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绿色技术涉及诸多学科和领域,前沿性强,需要持续地大规模研发投入,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这就要求政府加强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资金供给。与此同时,工业技术的绿色创新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和新兴绿色产业,也要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制度创新是工业绿色发展的保障。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则在战略规划、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环境规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给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个转变”即要素投入、主导能源、制造方式、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的转变。在要素投入转变方面,从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劳动力、土地、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识、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在主导能源转变方面,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转变。在制造方式转变方面,从传统的材料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的减材制造、非智能制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约利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转变。在发展模式转变方面,从传统的要素投入型、规模扩充型的发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约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转型。在治理体系转变方面,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产业、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业绿色治理体系转变。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制定国家工业绿色发展战略,科学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度指标,形成中长期目标约束和政策诱导。制定国家工业绿色发展战略,并根据各行业特点制定行动路线图。根据各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因地适宜,分类施策,建立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为核心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完善相关奖惩问责机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完善节能环保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和双向激励机制,促进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质回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在保持国家工业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淘汰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打通传统产业与绿色技术之间的通道,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应用到传统产业各环节。大力发展新兴绿色技术和产业,将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加快工业绿色转型的突破口,加大对新兴绿色产业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加强对新兴绿色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
第三,对接三大战略,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工业布局。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通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转移部分产能,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同时,降低我国东部地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强度。落实“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完善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各项沿海、区域开发战略的配套政策,优化国内工业布局,协调地区之间的绿色转型进程,缩小转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缓解工业绿色转型中的地区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绿色供给,培育绿色需求,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步牵引工业绿色转型。积极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要素创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效益。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面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进产业绿色协同链接,培育再制造产业。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的理念和文化,实施绿色政府采购计划,利用市场机制创造更多的绿色需求。
第五,重点推进政绩评价考核、资源品价格、环境生态补偿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评制度,加强环境污染损失核算,建立并完善基于SEEA(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资源条件适度发展。打破资源型行业垄断,推进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鼓励探索资源交易等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鼓励异地开发等新型区域生态补偿方式。

‘肆’ 一个城市没有企业没有工厂,他靠什么发展当地经济

没有制造业的城市(国家),只会陷入空心化。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香港与新加坡。1999年,香港的GDP大约是新加坡的2倍;2010年前后,新加坡一度追上香港,甚至实现了超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坚守制造业,香港却陷入了产业空心化。新加坡虽然土地面积很小,却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化学和生物医学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制造业不强的国家,不足以言强。德国、日本,无一不以制造业立国。哪怕是坐拥金融霸权的美国,也提出了要振兴制造业。从来没有国家,可以依靠房地产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增长,制造业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骨”!

说他们最给力、最可爱,因为中小企业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力甚巨,说他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毫不为过。要知道,中小企业可是占了中国经济大半壁的江山:它贡献了国家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

‘伍’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新”,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来讲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必须了解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及其弊端。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的国际环境,从“一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工业化没有突破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其特点是: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0世纪50年代初,私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80.8%,集体所有制工业占19.2%,二者相加,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00%,个体、私人工业企业已不复存在。二、在资源配置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虽早已显露,国家也进行了几次诸如“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下放权力,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改革的尝试,但都没有突破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总体框架。三、在发展战略上,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战略,使我国工业化走上一条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造成劳动力转移滞后。1978年我国工业吸收的劳动力仅为5009万,比1952年增长302%,而同期固定资产却增长了2046%,相当于工业劳力增长的6.8倍,这给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四、在发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客观上表现为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效益。工业生产获得的快速发展,是靠高积累、高投入、高消耗来支撑的。五、在工农与城乡关系上,工业依靠工农产品剪刀差积累资金。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一个经济落后、底子薄弱的基础上起步的,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农业和农民提供。尽管工农业产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变成7:3,但城乡人口比例则仍为2:8。在近30年里,农业劳动生产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六、在国际关系上,因特殊的历史背景而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虽然有时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不高。195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是9.4%,以后历年都没有超过10%。不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我国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却付出了超常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工业化道路很难再培养出新的竞争优势。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步丧失,所以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这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这条新路与传统工业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有意识地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很明显,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化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十六大的部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中,设备投资2/3依赖进口。这种状况,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味依赖引进,不仅利润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会严重地影响我国的技术安全。以信息产业为例,外国生产商往往对许多技术设备,事先就安装了隐藏的“暗通道”和“后门”。关键时候,国外“专家”只要“微调”计算机的某个软件,或在某个硬件中稍作一点手脚,轻则会影响我国计算机的正常运行,重则将给我国的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力争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以打破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三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真正做到两个“毫不动摇”。要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才能形成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观环境。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工业化、现代化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空间,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展望未来,我们更充满信心。只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够在新的发展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

‘陆’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如何发展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经济特征

欠发达地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认为,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更确切地说,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受历史、区位、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和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较大差距,但又有较大发展潜力、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环境尚未遭到严重破坏,且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创新,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有可能实现高速发展的区域。工业园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地域空间,其成长和发展是多方面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深受该地区经济发展特征的影响。

制约工业园区发展的欠发达地区经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工业总体规模小,经济增长缓慢,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匮乏,民间资本积累规模小,因此,资金、中高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该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仅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区民间要素积累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然要借助外部力量;

2.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十分丰富,供大于求,价格相对比较低廉,这些低成本要素优势对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趋紧缺的发达地区必然能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具有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融入到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圈中的有利条件;

3.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内经济发展往往存在着不平衡性,但也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如一些区域中心城镇,这些地区的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并以自身的特色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这些相对优越的条件必然为这些地方的工业园区成长和壮大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因此,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战略;

4.从制度特征来看,一般而言,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制度建设起步较晚,配套改革相对落后,总体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模仿阶段。由于制度决定了各种影响经济发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产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弥补市场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落后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由于社会文化与思想观念是该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和稳固性,直接影响着人的选择和行为方式。因此,必须积极引入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增强该地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渐改变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落后思想和陈旧观念。

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1.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先天的自然条件优势仍是能否赢得竞争的首位因素。例如,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产地接近原料产地或消费市场,从而降低交通运输成本;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自然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为工业生产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这些低成本优势是吸引国外、境外及沿海发达地区众多生产商入园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这些地区工业园的东向发展模式概括起来有三种: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边的资金、技术,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吸引外省的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如淮北、宿州的东南部等地工业园区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本地资源深加工产业为主体的招商引资载体,借助江苏徐州经济圈和连云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优势,内外资源并重,加快对接,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迅速建立了工业化平台和城市发展新区;

(2)融入式。安徽东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区,形成了与江浙等省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局面,从基础设施、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等方面融入东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圈内。如合肥、马鞍山、芜湖、广德等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园区已经开始进入到东部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中,同时形成向省内各地区辐射的趋势;

(3)移植式。在与江浙等省的地理条件相类似的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直接仿效东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学习和借鉴其园区的管理方式和发展模式,为安徽工业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长市综合工业园区、滁州市汊涧镇工业园区和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园区地处安徽东南部,紧邻江苏省,贯通苏南、苏北,属中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南京都市经济协作区域,其园区的建设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趋同于“长三角”经济圈内的工业园区。

2.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探究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建设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还是园区的规划主体、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这就需要政府根据具体的区域经济特点,探索和采用适合该地区的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目前,安徽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为主,也开始出现了新的管理方式。从安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大企业、大公司数量少,实力不足,引进大公司投资建厂的机会不多。因此,政府设立的行政管理仍为主要形式。但有条件的地区和产业也开始注重发展多种管理方式,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组建联合体,兴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省外、国外的公司和社团来安徽兴办工业园区。安徽工业园区的管理方式开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业混合型、企业管理型过渡。巢湖市富煌工业园由富煌集团自主领办,这种“企业管理”方式与“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实际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企业自我管理有利于园区内的招商引资,可以根据项目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吸引配套企业;也有利于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对将要进入园区的项目进行精心论证、筛选,选择那些适合在该区发展的项目企业进园;还有利于对企业在园内的基础建设、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规划、管理和整合;更有利于提高园内企业的运营效率,因为园内企业的沟通要比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内外两个辐射功能,统筹区域间与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经济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民间资本不断积累,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和升级,大量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梯度转移的趋势。资本、技术和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是欠发达地区最为稀缺的生产要素,成为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而这却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强项。此外,沿海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起步早、发展快,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如城市传统工业复制型的苏南模式、市场导向型的温州模式、进口替代型的晋江模式等,为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借鉴素材。因此,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建立长期的经济发展合作机制,不断地进行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跨区域合理流动和补充,并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本地区的工业园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安徽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并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随着合宁(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沪(合肥至上海)铁路的开通,从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充分发挥了江浙发达地区对皖的辐射功能,合肥、芜湖、马鞍山、巢湖、天长、滁州、广德等地区的工业园区在东向发展战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发达地区内部工业园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相对较快。因此,要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做好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利用区域内发展较快的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其他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安徽工业园区发展从空间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以安庆为中心的皖南和以马鞍山、芜湖和滁州为中心的皖东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区为中心辐射四周,东南部发展较快的基本态势””。安徽89个工业园区(开发区)共有32个分布在安徽东南地区及长江沿线,皖中地区以合肥、巢湖为中心共有39个,其余主要分布在蚌端口、阜阳、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区。从全省经济整体来看,东部的发展快于西部,南部的发展快于北部。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使得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态势不均。合肥地区和东南部发展较快,合肥位于皖中,贯通东西、南北,是省内交通枢纽,有着很好的地理条件优势,工业园区建设较早,发展速度较快,并带动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区发展,如六安、淮南、蚌端口、巢湖等。安庆以化工工业为依托,产业链发展优势明显,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产业基础。沿江地区和皖东地区,马鞍山、芜湖、滁州、天长、广德等地区,与东部的江浙联系紧密,有着资金、技术、交通等条件的优势。

4.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业园区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般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这些具有地域特征的特色产业往往是该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速度较快,规模相对较大,发展趋于成熟。因此,立足于本地区,鼓励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建设和发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业园区,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园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思路。在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内,以特色产业为中心,发挥连带效应,发展相关连带产业””。安徽各地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以地方特色产业为依托,并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产业、资源和环境的优势,形成了特色工业园区。阜阳市颍州区工业园认真做好工业园区规划,在整体布局上,坚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定位。颍上县依托旅游产业,突出绿色工业园区特色;阜南县工业园凭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颍州区工业园依托阜阳城区区位优势,突出办好高新工业项目;宿州市符离镇政府于 2004年起开始兴建符离集烧鸡工业园,园区以符离集烧鸡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符离集烧鸡的相关产业,连带产生了养鸡业、饲料业、包装运输业等产业连锁效应,先后有六家企业入驻,由于这些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提升,很快在烧鸡同行中脱颖而出,产值利润翻了几番。六安市山区面积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来,六安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形成当地的传统产业,如茶叶、蔬菜、板栗、蚕茧、山珍等农特产品的分布点多面广。工业园区产业围绕着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充分发展,形成连带效应,这是安徽各地的工业园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5.更新观念,完善内外制度,提高园区自我创新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制度日趋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外部制度逐渐优化,因此,无论是体制上还是思想意识上的障碍都在逐渐减少,促进了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安徽作为欠发达地区,由于本身的资金积累和财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因此园区建设和发展的速度缓慢,规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全省工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数十个项目同时投产,从选址、建厂到投产只需一年,大型项目也不会超过两年。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虽还处于模仿阶段,但政府也逐渐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明确地将培育产业集群的战略思想贯守到了园区建设的过程中。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相互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货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向有效协作转变的组织形式,是降低园区内企业交易成本、构建良好创新环境、提升工业园区和区域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分别占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了科大讯飞、凯立电子、阳光电源、美亚光电等知名企业,引进了微软合肥技术中心、安徽移动、美的、荣事达、三洋等着名企业,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两大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在建成初期,凭借其低成本要素优势和优惠政策,确实能够获得暂时的竞争优势,为园区的起步创造条件。但是,优惠政策毕竟有底限且极容易在短时间被其他地区模仿而具有暂时性,因此仅仅依靠廉价的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维持的优势不是长久之策。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日趋膨胀,要素价格也会持续上升,优势便不复存在。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帮助企业或地区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和人才的存量,经济增长的根源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而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便是学习和创新。因此,培养、提高和强化学习和创新能力,成为园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柒’ 历史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能靠优先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已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 工业基础薄弱,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 重点发展重工业。 一五计划
2、土改和一五计划地催动作用以及人民群众的干劲
3、不属实 大跃进
4、我们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捌’ 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辽中南工业基地

有利条件:科技发达,海路运输便利,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便利的交通,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南部面临渤海和黄海,这对发挥东北区口岸多、腹地广阔、经济基础好的优势,发展外向型工业,开拓东北亚国家及俄罗斯、东欧各国的市场,扩大出口创汇都十分有利。

不利条件:该地区资源丰富,但天气因素是巨大的制约因素。 存在的问题是能源与水资源的不足。

2、京津唐工业基地

有利条件: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北部,我国北方地区海上门户,中国。 交通便利,紧靠山西能源基地,并由输油管道连接东北、华北的油田。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的是北京的众多高校,这是在技术上的独特优势,而且矿产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利条件:环境问题特别是沙尘暴和缺水问题一直制约着发展。而区域发展不平衡,则更是大的阻碍。

3、珠江三角洲

有利条件: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优厚政策,大量电子电器加工组装企业发展起来,由于交通上的便利,特别是据港澳台及东南亚较近,多侨乡,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企业发展特别迅速,

不利条件:该地区的工业综合实力不是很强。

4、长江三角洲地区

有利条件:该地历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产生活高度发展的地区,苏南与浙北依托上海,这个中国的经济首都,有着广阔的市场与经济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区,市场潜力很大。由于综合实力较强,该地区的发展将是四地区中最快的。

不利条件: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阅读全文

与工业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靠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预警系统有什么用 浏览:984
16款宝马316li多少钱 浏览:122
汽车之家被禁言怎么办 浏览:714
深圳松岗到京山汽车多少钱 浏览:151
宝马电动汽车有哪些3系 浏览:679
怎么拆汽车倒车镜 浏览:618
静音好的汽车有哪些 浏览:291
汽车超过多少年要交税 浏览:823
宝马车保修范围内有哪些项目 浏览:79
奥迪收音机如何接线 浏览:908
宝马的雨刷怎么用 浏览:768
工业酒精有哪些工厂 浏览:262
汽车没磨合好怎么办 浏览:257
t字车标是什么汽车 浏览:74
手动挡奥迪变速箱油多久换 浏览:153
汽车加油如何省油 浏览:255
宝马MINI油耗多少 浏览:758
河北工业大学复试线为什么这么低 浏览:452
汽车牌照灯怎么开 浏览:165
如何给汽车电瓶加水 浏览: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