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系车真的不安全吗 ”吸能“原理科学吗
每个厂家都有一个标准的,但是进口的车必须满足国内的最低标准,否则是无法进口的。所以安不安全只是相对来说的,同等价位的车谣传日系车不如其他安全,不过谁也没实验过,前阵子因为日本的====时间,有过反日系车的浪潮,论坛有说日系车不行的,有图有真相的说,还测量了日系车的前后防撞钢梁,但是因为在风口浪尖上,咱们也不能确定那个帖子到底有没有水分。呵呵。
不过买车是开的,不是撞着玩的,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厂家还是会考虑的,而且不是出事了就一定会撞的支离破碎,是吧。如果真的喜欢某个车型而又不放心的话,买回来可以自己再重新添加钢梁的,前后钢梁加起来也没几个钱的。
下面是所谓的吸能原理的解释,是我粘过来的,这人写的不错,原理也很正确的,希望看后能帮到你,不过最近的形势,不建议考虑日系车,否则不是车子本身的安全不安全的问题,而是在广大的“愤青”面前,你能不能安全上路的问题了。
首先,大家必须了解基本的物理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两物发生"撞击",双方所承受的"能量"是一样的。
所以并不会因为A车比较吸能,B车比较不吸能,发生撞击的时候,A车就会"吸收"大部份的能量,实际上两车所受到的能量是一样的。
吸能因为用了"吸"字,容易让人误会,能量不是被吸收,而是被消耗分散,如果说成"散"能(分散能量),就比较容易正确的理解。
实际上吸能的设计,就是利用结构上的变形来消耗能量。发生撞击时,由于吸能区的变形消耗掉一部份能量,确保传送到驾驶区的能量小于驾驶区结构的承受能力而不产生变形,以较好的保证承客的生命安全。
关于变形能够消耗能量,举个例子,现在有两颗实心球,质量一样重,一颗是木头做的,一颗是黏土做的,用一样的力量去踢(打),一定是木头的球飞的比较远,
因为木头做的球,质地较硬,不易产生变形,所以木球基本上受到的能量没有损失,能够使木头球飞上好一段距离。
而黏土做的那颗球,在被踢到的时候,会产生变形,变形的同时会消耗能量,所以黏土球就没有足够的能量飞行与木球相同的距离。
再回头来看所谓吸能,A、B两车相撞,假设A车吸能"设计"较好,B车吸能"设计"较差,那么发生撞击时,A车所受到的能量,由于吸能区的变形消耗掉许多能量,所以驾驶区比较不容易变形,承客所受到的G力(反向的加速度),也会比较小,反观B车,由于吸能区(只要是车都有吸能区,只不过是吸能区结构的设计,用料上有区别)所能吸收的能量较少,驾驶区较容易变形,承客所受到的G力(反向的加速度)相对来说比A车的承客大,在这种情况下,A车的承客安全是比较有保障的。
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吸能区的设计,很早就成为各大车厂的重点,并不是某个品牌或是某个国家的车厂才特别注重,比如最高等级的赛车运动F1,更是在车身设计上极大量的运用吸能的设计,F1的车,除了驾驶区以及方向盘后方到鼻翼这一段是超高强度的材质(子弹打不进去),其馀的部份基本上都是一撞就坏,一撞就破,为了就是在发生事故时,最大化的吸收(消耗分散)能量。
最后,总结几点有关吸能常见的误区:
1、日系车吸能,德系车不吸能(只要是车都有吸能设计,只不过结构设计用料上有区别,至于什么车好什么车差,我不是专家,不评论)
2、日系车没有防撞钢梁是因为吸能设计(没有防撞钢梁比起有防撞钢梁安全性就是差一点,该装没装就是减配,没什么好争的)
3、车子越重,越安全(安不安全是看承客能不能活下来,会伤多重的伤,而不是看车子受了多大的损伤,车重与安全没有直接关系)
4、两车相撞,吸能的车会承受大部份能量(文章一开头就提过了,这是基本物理定律)
5、日系车的钢板比较薄(车身重量由很多原件组成,日系的钢板是否较薄,我不确定,但我相信国内各大车厂的钢板来源应该差不多,规格也应该非常接近)
❷ 汽车车身吸能区的吸能原理
每个厂家都有一个标准的,但是进口的车必须满足国内的最低标准,否则是无法进口的。所以安不安全只是相对来说的,同等价位的车谣传日系车不如其他安全,不过谁也没实验过,前阵子因为日本的====时间,有过反日系车的浪潮,论坛有说日系车不行的,有图有真相的说,还测量了日系车的前后防撞钢梁,但是因为在风口浪尖上,咱们也不能确定那个帖子到底有没有水分。呵呵。
不过买车是开的,不是撞着玩的,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厂家还是会考虑的,而且不是出事了就一定会撞的支离破碎,是吧。如果真的喜欢某个车型而又不放心的话,买回来可以自己再重新添加钢梁的,前后钢梁加起来也没几个钱的。
下面是所谓的吸能原理的解释,是我粘过来的,这人写的不错,原理也很正确的,希望看后能帮到你,不过最近的形势,不建议考虑日系车,否则不是车子本身的安全不安全的问题,而是在广大的“愤青”面前,你能不能安全上路的问题了。
首先,大家必须了解基本的物理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两物发生"撞击",双方所承受的"能量"是一样的。
❸ 汽车动力不足会怎么样
汽车动力不足会导致油耗变大,行驶无力,还会导致发动机水温过高,引起发动机内部零件早期磨损,减少发动机使用寿命
汽车动力不足的原因:
1、燃油供给系的原因:
由于油箱盖通气孔堵塞,油箱开关、燃油滤清器及油箱至化油器之
间的油管部分堵塞,不能满足所需油量的供应,导致混合气过稀、发动机工作无力。
2、点火系的原因:
点火正时失准,点火过早,引起可燃混合气早燃及爆震。由于点火系统
的故障,引起的火花塞断火或火花塞火花弱。
3、气缸的压缩压力:
活塞、活塞环,气缸严重磨损造成活塞、活塞环与气缸的配合间隙增
加,密封性变差,导致气缸盖漏气,使气缸压缩压力降低。
4、发动机过热: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可燃混合气燃烧不完全,使燃烧室内的积碳过多,以
致散热不良,发动机负荷增加产生过热。
5、润滑油问题:
曲轴箱内的润滑油过多或过少,润滑油变质或脏污,润滑油道堵塞,影响发动机的功率。
汽车使用日常保养:
一、汽车发动机的保养
汽车发动机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清洗。因为长时间的使用会在发动机的表面形成一层很厚的积碳,从而对发动机中的橡胶部件进行较大的腐蚀。
二、汽油和水都要防止蒸发
夏天的时候,一般气温比较高。所以汽油和和水都比平时更容易蒸发。因为要经常检验水箱和油箱,当汽油和水比较少时要进行及时的添加。
三、汽车内部要注意卫生
夏天是细菌滋生最快的季节,因此车内要保持干净,特别汽车坐垫、汽车转向盘套、以及汽车脚垫易脏物品。
四、汽车雨刷要更换
雨天开车一定要注意雨刷是否是好的,时间比较久的雨刷上的橡皮叶会老化,为了雨天开车有比较良好的驾驶视线,汽车雨刷最好一到两年更换一次。
五、汽车车垫要更新
良好的车用凉垫是火热季节汽车防晒的重要选择。要选择凉爽并且不要太滑的垫子。以免开车时身体发生滑动而造成的交通事故。
六、汽车车身也要进行保养
紫外线对车子的伤害也是很大的,比如对车漆的渗透作用。大家都可能会注意到,白色的汽车被阳光长时间的照射后,车体颜色明显要变浅变黄。因此在夏季要给爱车打蜡、封釉的,可以起到保护爱车的作用。
❹ 汽车吸能有作用吗
有作用。
原因:
1、吸能真的起作用,关键是车身的吸能装置不能软,要韧软了溃缩装置就不起作用!,只有韧了才能更好的延长碰撞接触时间,减少伤害。
2、不高速行驶才是王道。吸能溃缩装置的确能起到减少冲击力的作用,但是代价是车毁了,从公式中看出,如果要更好地保护乘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速度。
3、一切安全装置都不能代替安全文明驾驶。
❺ 溃缩吸能式车身结构有何优点,为何曾经是笑话
汽车可以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了,因为它增大了人们的活动半径,提高了出行效率,不过早期的汽车由于故障率高、噪音大,很多人都不看好它能代替马车,都笑话它活不了几天,但现实却给这些人啪啪打脸了,如今的汽车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交通主宰者。汽车中不少发明在早期应用中,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或者是人们的偏见而受到嘲笑,如今却普遍使用,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相信很多人到现在还误以为保险杠是钢铁材料的,因为只有保险杠足够强硬才能起到保护车辆的作用!其实,塑料保险杠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运用了,相比钢制保险杠,它具有如下3个优点:1、塑料弹性、缓冲性更好,可以对行人的腿部起到保护作用;2、塑料的密度更低,起到轻量化作用;3、塑料采用的是注塑成型,可塑性更好,有利于造型设计。目前塑料保险杠已经非常普及了,大大降低了行人的受伤概率,可以说这材料的变更,就是人们文明的一大进步!
除此之外,安全带、USB接口等也是伟大发明,如今的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也是处于风口浪尖,相信未来会证明为技术提升所作的努力都会得到回报的!
❻ 汽车不熄火超过一小时会怎么样
有车一族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汽车的方便和车内舒适的环境了。在夏天炎热的时候车内开着冷空调与车外与世隔绝,在冬天寒冷的时候车内开着暖气,最舒服不过了。但是对于有车一族的你们来说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等人,或者有其他事但有不能走的时候,在车上打着火灾原地停留?相信大部分的车主还是有这样的经历吧。那么你知道汽车停车时不熄火超过一小时会怎么样?
首先汽车在停车时不熄火超过一个小时会出现油耗在增加,车不动油在走,转速虽然在1000转一下但是油耗还是有的,根据每辆车的不同油耗会增加5%--10%,这也是为什么堵车的时候会比正常行驶油耗更高。
除此之外还会有积炭问题,至于积碳问题并没有平时了解的那么严重,积碳科学上的定义是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说的简单一些就是燃油燃烧时所产生的杂质,有些不能完全的排出附着到了相应部件上形成了看起来黑乎乎的积碳,从内燃机发明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不可避免,怠速时虽然近排气流相对小一些,但相比正常行驶一个小时所消耗的燃油更少,所以并不必担心积碳问题,为什么之前一直存在的积碳现在说的越来越多了呢?原因也比较好解释,那就是市场上对应的积碳清理产品多了,不能否认积碳会对发动机的动力以及油耗产生一定影响,但怠速与正常行驶所产生的几乎相差无几。
总而言之现在的车子不熄火、连续工作几天问题都不大(前提是油得够用),所以一小时不熄火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不会给车子带来任何损伤;即便是忘记熄火、怠速超过一个小时也不会对车子行程伤害;现在的车子是非常皮实的,而且现在的很多车子都配备了怠速保护的功能;即便没这玩意怠速只是一个小时以上也没有任何问题;鄙人自己的车子,有一次由于上班迟到,就忘记熄火了,导致车子一上午都没有熄火,虽然鄙人觉得应该会产生很多积碳吧?但实际上的驾驶是感觉不到车子积碳突然增加的,所以产生的积碳也是微乎其微的,汽车怠速一个上午都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这区区一个小时就不在话下了,所以不用担心汽车在停车的时候不熄火会出现其他的问题
❼ 汽车吸能吸能,真的起作用吗
最佳答案的人,我非常客观的跟你普及一下知识。也请你回去再好好学一下能量守恒定律。你说的日系车吸能是纯属扯淡,没有错,钢板偷工减料也没有错。但碰撞中吸能效果是绝对的存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碰撞后的能量一部分分散在吸能钢板缓冲区而导致变形,一部分传递到人体而导致司机受伤,另外的就反射到对方车辆里了。懂吗,这才是守恒,平衡抵消最终等于零,司机跟车辆接受的能量是同向叠加,总和是不变的一个定值,一个接受的能多,另外一个就少。好比如,你用一公斤的力度拳打一块墙体,跟你放上一块海绵后再用一公斤的力度拳打墙体,你说哪种会更疼。。。但是,你如果都是用到一吨的力度去拳打,你说还有没有什么区别。。。你说说看,所以补充知识很重要,不要无脑乱说。。。回到正题,汽车吸能材料有用吗???有用,绝对有用,在车速没那么快的时候,很有用,司机人体承受伤害基本上可以为零,但车速很快时,吸能可以缓冲的能量虽然有一点,但传递到人体的能量伤害依然很大,超过了人体承受能力,还是会死掉。。但问题又来了,车速低时,有吸能的车,司机没事,没吸能的车,司机也是没事。有什么区别???车辆维修费不一样了,损坏程度大的跟品牌好的,维修费当然会高点。。。所以说,说什么都没有用,安全,小心,慢速驾驶才是王道,才能最好的保护车内所有人员。。。
❽ 汽车只通电不打火有什么坏处
没有坏处,用一点点电这种情况不会的,但是假如对车辆检修,务必切断电源,防止由于线路直接所导致启动机启动,减少电线‘电池的使用寿命容易引起自燃。
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通常,人们所说的电瓶是指铅酸蓄电池。即一种主要由铅及其氧化物制成,电解液是硫酸溶液的蓄电池。
安全隐患:
切忌亏电存放亏电状态指电瓶使用后没及时充电,容易出现硫酸盐化,硫酸铅结晶物附在极板上,堵塞电离子通道,造成充电不足,电瓶容量下降。
要定期检验在使用过程中,如果电动自行车的续行里程在短时间内突然下降十几公里,则很有可能是电瓶组中至少有一块电池出现断格、极板软化、极板活性物质脱落等短路现象。
❾ 汽车一年不启动会怎么样
汽车的寿命一般都与保养有很大关系,但是如果你一年不启动车子的话,那可能车子就会锈掉。所以,基本上有车子的车主都会在一个月左右就进行启动一次。这样有助于汽车的保养和寿命的延长。
即使你买的车子不是很贵,但是如果你能很好的保养车子的话,那么车子就会延长他的寿命。我想真正热爱车子的人不会做到一年不启动的。因为几乎爱车人士都是会经常擦拭,调整汽车的各个零件,并且时常就开车出去溜一圈儿。以便于让车子能够时常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
当你刚买新车的时候,你一定要把车速冲开,因为车子有很多技能和性能需要激活。如果你是新手上高速公路还觉得不太安全的话,你可以拉上你的小伙伴儿一起去高速,将车子的车速达到120迈左右。适当冲一冲,然后再降回80或者90迈右,然后再开到120迈这样反复冲。就会让车子的一些技能重新启动。就像手机激活一样。
这样,你在下一次开车的时候就会非常顺手,但是如果你的汽车在一年内都不启动的话,建议你还是卖掉吧。卖给那些需要的人,因为不用一年的时间,汽车一个月不启动的话,就会损伤车子的寿命。
所以呢,还是建议时常有空的话就开车出去溜一圈儿。反正距离也不用很远。上个街呀,买个菜呀就当遛弯儿一样溜溜车子,这样还增延长车子的寿命。
所以千万不要在一年之内都不启动车子。
❿ 人们有哪些常见,对汽车的错误认识
关于油耗1.转速越高越费油。这个可能是国人最严重的误区,而且很少被纠正。一般的家用汽油机在高负载情况下的最佳效率区间在2500-3200转之间,国人驾驶手动挡轿车日常驾驶,2000转换挡也算合适,兼顾油耗和噪音。但即使是需要急加速的情况也常常2000转就升档,导致升档后转速掉到2000转以下的低效区间,反而因为动力过差要补油,正确的换挡反而应该是到3000转以后再换挡,此时转速掉到2300-2400转,反而省油。2.排量越大越费油。实际上高速超车大排量一般转速可以保持在高效区间反而省油。小排量只是在怠速和低速的时候会有优势。总的来说同样的发动机技术,适中的排量最省油。这个适中的排量,对于紧凑型车是1.8-2.0(有些车型1.5和1.6的可能也不错,这个是一些14年换代的新车才出现的新情况,也是技术提高了,新的1.6和1.5发动机动力达到了之前1.8发动机的水平),对于中级车是2.0-2.5。涡轮增压可以比这个小一点。太小的排量实际上导致发动机很多时候超过最优工况工作,反而更费油。对于传统动力车油耗影响最大的第一是车重,第二是空气动力学特性,比如高而方正的SUV就会费油,第三是变速箱和发动机技术水平,最后才是排量。有的时候,用户数据确实反映出紧凑型车上,1.6的排量比1.8和2.0的省油,中级车上2.0比2.42.5的省油,但这个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小排量发动机的驾驶者驾驶车子用到了更少的动力,即使动力不够也因为油耗和噪音的原因不愿意大油门的缘故。3.小一级别的车比大一级别的车省油。小一级别的车一般比大一级别的车轻,在低速运行下因为主要阻力是受车重影响很大的滚阻,确实有油耗优势。但是小一级别的车往往变速箱,发动机的技术比较低,加上因为车身较短又要保证空间,无法做出最流线型的设计,中高速行驶风阻较大,也不利于省油。同时小车发动机配置过低,小马拉大车导致油耗上升的情况,也比大车多些。上述情况在小型车和紧凑型车之间尤为明显,实际上紧凑型车现在普遍油耗不比小型车高多少,即使在小型车优势较大的城市驾驶,有一些紧凑型车比一些小型车也还是要更省油4.手动挡比自动挡省油。这句话在自动挡发展早期是正确的。传统的5MT相比4AT,档位更多,转速更容易控制在高效区间,加上没有液力变矩器带来的损耗,确实一般来说更省油。但是现代的自动挡通过改进换挡程序,增加档位等等,已经可以做到跟手动挡差不多甚至比手动挡更省油。而CVT因为传动比可以连续变化,双离合变速箱因为换挡间隔极短而且传动效率极高,基本上都可以做到比手动挡更省油。另外即使是一台原理上油耗更低的手动挡,在一个掌握不好离合和换挡时机的新手手下,也可能会比自动挡更费油5.涡轮增压相比自然吸气发动机更省油。这句话不全是错的。对于高档车来说,如果要追求额外的动力,相比增大排量和汽缸数,不改变排量但增加涡轮的办法,一般确实可以更省油。它的原理相当于是在你不需要那么多动力的时候,发动机就是一台普通的适中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就没有大排量的费油,同时发动机的重量也可以减轻,而大排量发动机本身重量还是比较明显。但对于家用车,特别是紧凑型和小型家用车,却未必能更省油。为什么呢?小排量发动机在快速路上中速匀速行驶,或者完全堵死,低速蠕动的时候,涡轮不介入,进气量较更大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为小,可以省油;正常在高速和快速路上行驶,涡轮增压车型比较省油。但是在普通市区道路,红绿灯多,或者快速路上半堵不堵的状态下,频繁减速再加速,涡轮迟滞的影响较大(大马力涡轮增压车此时涡轮可以维持不介入),油门下去动力过一会儿才上来,会大大增加油耗;高速巡航的时候涡轮保持介入,油耗也会稍高。总的来说跟自然吸气发动机的油耗是差不多的(大众一些1.4T+dsg的车省油,主要还是变速箱和轻量化设计的功劳)。但是同样是四缸机,涡轮增压相比自然吸气发动机成本其实更高,而保养维修更贵,同时平顺性静音性也有劣势,所以并不是很推荐。6.工信部油耗即使不准确,都偏小,也可以基本反映出油耗的趋势。中国工信部采用的欧洲测试循环,方法比较落后,速度变化太少,涡轮增压+双离合的组合会表现的尤为好。在真实的用车环境下,涡轮在速度频繁变化的情况下因为涡轮迟滞有很大劣势。而双离合需要预啮合档位,速度变化频繁而不可预测会因为顿挫和增加换挡试驾而带来劣势。美国的工况测试循环要合理的多。具体关于这些标准的不同大家可以参考@云云的这篇回答:各国汽车排放油耗试验采用的循环工况都有哪些,分别有什么特点?7.同样的发动机,高功率版比低功率版费油。实际上高功率版往往燃油效率更高,是更省油的。证据可见汽车之家的测试:【图】结果出乎意料高/低功率发动机对比测试8.德系美系费油,日系韩系省油。根据汽车之家的用户平均油耗数据,都比自动挡、紧凑型车,百公里油耗如下:新明锐1.68,1.4T(高功率版)6.6高尔夫71.68.21.4T(低功率版)7.2新速腾1.4T 7.9新福克斯1.68.7,2.08.9新科鲁兹无数据,根据媒体评测预估1.5版本大概8-8.5,1.4T大概7-7.5英朗1.69.5,1.89.9,1.6T 10.1凌派1.88思域1.88.4雷凌1.87.6轩逸1.67.1,1.87.6昂克赛拉1.57.5,2.08朗动1.68菲翔1.4T 8.63081.610传祺GA31.68.2帝豪1.3T 8.1艾瑞泽71.68.3可以看出,德系和日系其实都很省油,老一点的思域和新速腾相比更新的车型要稍费些油。美系和韩系平均稍差一点,但是车型也平均稍老一些,整体上来说略弱于日系德系,但也算挺省油。最差的是谁呢,是动力、变速箱、轻量化设计都较落后,同时在华紧凑型车引进严重滞后的法系车。甚至比近两年自主品牌里好一点的紧凑型车还要差,真的不推荐(中高端车型成本压力小,PSA的车比其他合资品牌特别是日系德系用的东西更厚道,相对比较值得入手)
关于安全性1.车皮厚就会更安全。车皮厚薄会影响小碰撞的损伤,进而影响维修成本,也会影响整车的隔音和档次感,但是对于保护乘客安全,真的不重要。对乘客而言重要的是钢架强度,能否在碰撞后保持车体完整。2.车越重越安全。其他情况不变,车重增加反而会使操控极限和制动性能下降,更不安全。举个极端的例子,一辆车难道只要在车里多放砖头就可以提高安全性?同级别两辆车一辆轻,一辆重,可能是因为后者轻量化设计水平不够,或者钢架的强度不够好只好做的更粗壮,往往不能说明后者安全性最好。实际上目前A级车安全性最突出之一的高尔夫7,恰恰是最轻的。碰撞成绩相同的两辆车,重车确实一般更安全。在碰撞测试中,因为是撞墙,受到的冲击力正比于重量。所以同样的安全笼形变,重车承受了更大的冲击力。而在大部分的对撞事故中,重车和轻车受到的冲击力相同,此时重车便有优势。此外重车的受到冲击后的加速度也更小,乘员受伤的可能性也会降低。3.SUV比轿车更安全。SUV在市区驾驶,和高速的一般追尾来说,确实位置高会占便宜。视野高看的远也是一个优势。但suv在中高速行驶有一大劣势就是因为重心高,弯道行驶会比较容易侧翻,而侧翻的致死率是最高的,对于雨雪天气多的地方尤其明显。而同样价位的SUV平台往往比同价位轿车低一级别,有时候也反映倒安全性的设计上。总得来说同价位SUV和轿车的安全性其实差不多。很多人因为SUV看起来粗壮厚实而觉得SUV更安全,但其实这个如上两点所说没有影响4.碰撞后整车变形越小的车安全性越好。其实好的安全性,应该是车前部充分溃缩吸收能量,但驾驶室却保持完整。都很完整的话,没有车来吸能,人就要更多的吸收碰撞的动能,其实更不安全。5.简配防撞钢梁,是厂家对消费者安全的漠视。防撞钢梁主要的作用是减少低速碰撞下车体的损伤,对于减小小碰撞的维修成本是有意义的,但对于真正威胁到乘客的中高速碰撞没有作用。6.美国车安全,日本车不安全。就世界普遍情况来说,最安全的低价车,恰恰是本田和斯巴鲁,都是日系,iihs小偏置碰撞测出来比奔驰宝马都要好。不过最不安全的车,也是日产和铃木之类。总得来说,看iihs的数据,平价车里面,第一档是本田,斯巴鲁,第二档是大众,福特,现代,道奇,马自达,三菱,丰田(丰田其实最新的车型碰撞成绩不错,但刚出小偏置碰撞的时候成绩较差,有应试嫌疑,好处是改进较快,坏处是可能会在测试反映不到的方面减料),第三档是雪佛兰,日产(日产的特点是轩逸以下的小车安全性很差,但天籁以上的安全性不错),铃木。平均看下来,其实德系,韩系,日系都较好,反而美系要差一点。不过国内市场是有些不同的。国内日韩系(日系主要是丰田和日产的小车,本田不含在内)可能由于碰撞标准不够严格,和消费者缺乏安全知识的缘故,安全配置节省较多,会比国际市场再差一点。而德系虽然安全简配较少,但是因为有大量老车型得不到更新,普遍安全状况也比国际市场要差。而美系在国内市场确实安全配置相对较厚道,尤其是福特,所以相对好一点。不过总的来说综合各车系还是差不多,还是应该主要考虑具体车型和品牌。7.三厢车比两厢车安全。很多人觉得两厢车追尾保护较差。这个其实没有什么差别。两厢车一般车尾会特别加强,所以很多时候虽然车身短,比同平台三厢车还要重,可以弥补缓冲距离小的劣势。真正有问题的是三排座MPV和SUV的第三排,因为各种测试缺乏对第三排的测量,保护是很成疑问的。如果一定要买三排座,全尺寸设计的MPV,第三排空间较大,坐满三排后车尾距离也较长,可能会好一些。8.主动安全比被动安全重要网上有很多人说主动安全好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比事故发生了以后才用来减小事故损伤的被动安全用处更大。所以很多人会优先选择ESP而不是侧气囊或者碰撞成绩整体更好的车。这个说法不是完全对。市区驾驶,最危险的事故往往是因为你没注意或者对方没注意,在路口一辆车垂直撞向另一辆车,这种情况下一般你是无法躲避的,主动安全根本无法发生作用,而侧气囊气帘和好的车架刚性就会很有用。而在高速上行驶,大部分情况下出现险情,正确的做法是刹车撞上去,而不是急打方向盘(即使有ESP,还是很容易侧翻),这种时候,好的车架刚性,和头部气帘、膝部气囊的配备,也比ESP更有用。中速紧急避险,ESP有帮助,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情况,贸然变线,还是可能会撞到侧面的车,造成更大的损伤。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优先踩死刹车。在有正面气囊,全车人都有安全带,小孩坐在安全座椅中的情况下,市区正碰基本不可能对乘员造成什么伤害。ESP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呢,是雨雪天气可以防止车身打滑。对于北方一些地区,这个影响确实很大,ESP应该被优先考虑。但绝对不是对于所有地区所有人的驾驶环境都更重要。总得来说,两者都很重要,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至少选择ESP和侧气囊都配齐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