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资讯 > 汽车工业快车道什么时候开始

汽车工业快车道什么时候开始

发布时间:2022-12-13 14:14:27

① 说说中国汽车的历史,谢谢

中国汽车工业60年回顾:从无到全球第一
时序更迭,甲子轮回。今天,新中国迎来了60华诞。60年春华秋实,60年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生产卡车到生产高级轿车,从单一的自主品牌到合资品牌,再到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和升级,如今,中国超越日、美成为全球最大新车消费市场。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门槛回望: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真正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社会,中国正以超越想象力的速度成为“车轮上的国家”。
一九四九年——一九五九年
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
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中国的汽车工业几乎是空白。直到1953年7月15日,中国的汽车工业才有了第一块基石——毛主席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题字。从那天起,新中国汽车工业才开始真正起步;从那天起,我们才一步一个脚印,开始汽车工业的发展之路。

国产解放卡车
从厂房奠基到生产线组装以及正式投入生产,我们用了3年时间。1956年7月,一汽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CA1下线。该车的原型是前苏联的吉斯150型汽车。它是按通用性设计制造的载重卡车,载重量为4吨,装有90匹马力直列六缸汽油发动机,最大时速为65公里。它的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中国的汽车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

国庆10周年阅兵车红旗轿车CA72
1958年,上海汽车装配厂开始成批生产吉普车;1958年5月12日,由一汽研发的国产第一辆东风轿车(红旗前身)试制成功,并开进北京展示;1958年6月,南京汽车制造厂成立。由此,中国汽车工业逐渐向轿车领域延伸。
一九五九年——一九六九年
从卡车到轿车研发生产

第一汽车制造厂工地
经过第一个10年的积累和技术沉淀,中国汽车人又开始了自己的轿车之路。1959年,红旗牌、北京牌轿车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集中亮相和展示,引起轰动,这也相当于是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展”。后来,红旗轿车也成为中国国家领导人的阅兵车。1960年,北京汽车厂开始试制生产东方牌BJ760型轿车,这就是后来的“北京吉普”前身。北京吉普是中国第一代吉普车,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制造,也是国产汽车中生产历史最长的车款之一。
一九六九年——一九七九年
汽车仍是奢侈消费品
这10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自一汽建成并投产之后,1969年,二汽即现在的东风汽车,开始在湖北十堰市筹划建设。在筹划二汽的过程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二汽建设速度非常快,一座汽车城在短时间内崛起于湖北大地。在这一时期,上海牌轿车也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不过,汽车在那时候还属于奢侈消费品,多数属于公务用车,普通老百姓望尘莫及。

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九年
中国汽车拉开合资大幕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美国通用和德国大众以及日本丰田等国外汽车品牌纷纷来到中国市场,寻求合作和发展,上海汽车工业率先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进行合资。

捷达 已成为一汽大众的标志车型
1984年,上海大众合资合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国内第一个轿车合资企业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轿车工业的开端,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走上了一条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一汽、二汽、北汽等国内主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开始在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中探索发展之路,中国汽车工业的改革大幕由此拉开。
从这时候开始,与外商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在中国不再是不可触及的禁区。而这些先行企业,如今已成为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九年
汽车开始进入百姓人家

桑塔纳代表了一个时代

是第一款两厢家轿
新中国的汽车工业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汽车品牌车型被“拿”到中国来生产,轿车已经逐渐成为国内百姓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轿车大规模进入家庭,中国也逐渐步入到汽车时代。这个阶段,品牌车型非常单一,选择余地不大,桑塔纳、富康和夏利等“老三样”是这一阶段的主打产品。
一九九九年——二零零九年
中国成为最大汽车消费市场
这一阶段,是中国汽车工业井喷时期。中国的自主品牌吉利、奇瑞 、比亚迪、长城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汽车销量逐年上升,特别是吉利汽车,以性价比优势帮助很多中国人圆了汽车梦。这10年,是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10年,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汽车界关注的焦点。

吉利第一款车吉利豪情
即使在全球汽车市场遭遇重创的2009年,中国上半年汽车销量首次超过600万辆,一举超过美、日等国,跃升为全球最大新车市场。大家纷纷预测,今年中国汽车销量将首破1200万。
回望历史,新中国“汽车大国”的梦想一度曾遥不可及。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汽车工业一无资金、二无技术,起步格外艰难。而如今,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也是献给祖国60华诞的一份厚礼。

09年汽车工业走势
1、总体评述
A、政策促进09年中国汽车市场开局正增长3%,成为世界瞩目的汽车初期救市政策成功典范
政策起效是09年汽车市场恢复增长的主因。
08年末以来的汽车市场处于复杂的变化中,09年开局压力巨大。由于春节的阳历时间变动,1-2月必须总体分析。09年1-2月的汽车同比3%增长是世界各主力汽车市场的超级亮点。08年乘用车增速快速下滑。1季度狭义乘用车(轿车+MPV+SUV)厂家销量同比增长22%,2季度下滑到11%,3季度就出现3%的负增长。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乘用车同比增速下降25个百分点,这个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因此刺激09年1季度的正增长应该是国家强力救市政策的最佳体现,使中国成为世界的拉动消费的初期政策成功的典范。
B、政策扭转干坤,汽车年度增速U型特征体现
09年开局的预测的负增长受政策刺激而转变为正增长,燃油税等政策改变是危难时期出台的决定中国汽车长久发展的核心政策,这个政策是长短结合的好政策。但09年随后的外部经济压力仍较大,市场增速回落的概率很大,月度仍可能出现负增长,下半年由于08年同期基数低和国家后续政策威力体现,预计市场会有合理的增长。09年汽车市场将呈现形成“高、低、高”的U型年度走势特征。
C、2月汽车销量25%的高增长-汽车下乡提前显现
09年2月的汽车销量25%的高增长,而商用车的2月销量增长26%,超越乘用车的增速,这是汽车下乡的重要效果体现,尤其是2月销量中微卡增75%、微客增50%、轻卡增43%,出现井喷式增长。这些都是下乡车型,由此可见各家对汽车下乡等做好充分的经销商资源储备,县乡市场网点的库存储备基本到位。
目前值得关注的风险是微卡不属于下乡支持的范围,但销量增长75%属于透支不确定的政策利好。
D、09年开局正增长的核心是燃油消费税政策威力
此次温总理的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要完善汽车消费政策,引导和促进汽车合理消费。而我们认为国家的消费政策已经做出重大调整,并初步见效。09年元旦的燃油税实施是改变中国汽车消费体系的核心政策。
08年11月初,国际与国内的经济环境急剧恶化,国际原油价格暴跌,此时国家在危急关头英明果断,没有简单降低降价应急刺激消费,目前看来是最英明的举措。
有记者说乘联会在11月初提出建议借机立即实施燃油税改革是贪天之功,理由是大家提了十年的燃油税改革,这次实施是理所当然。这是外行不理解汽车行业和国民经济当时所处的前所未有的艰难复杂时期的环境特点,不理解当时国家决策的困难和风险。以致在研讨实施燃油税的建议时,部分人认为这不是对市场的利好,影响了市场恢复,以致我们不得不解释说,燃油税不会对市场造成太大负面影响。10年的燃油税政策难以实施有其巨大的利益调节障碍,在经济危难时期,能够平衡短期的应急降价刺激和长远的改善消费政策体系的关系,能够把平稳时期都难以解决的难题在危急时刻果断处理,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周密的分析的,这也是我们能够渡过世界金融危机难关的政策信心基础。
因为燃油税的实施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微客、微卡、轻卡、轿车市场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需求有效激发。燃油税政策是汽车工业最大的好政策。
E、小排量市场的回升分析
虽然目前没人能明确说清何谓小排量,但行业内一般认为1.3升以下是小排量。09年1-2月的1.3升以下小排量乘用车市场占乘用车总份额已经达到28%,1.5升以下普通排量占乘用车达到45%的份额,汽车产业振兴目标已经在发布时超越。
这主要是国家的刺激消费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政策的威力体现。
F、自主品牌成为高增长的主力军
09年1-2月的广义的轿车自主品牌(含合资企业的自创品牌)份额达到29.3%,同比增长3.6个百分点,而广义乘用车的自主品牌的份额达到46%,超越产业振兴规划的目标。虽然短期政策威力未来逐步衰减,但1-2月的自主品牌高增长仍是令人振奋的。自主品牌轿车的份额增长不太突出主要是购置税政策的1.6升排量划定对小排量自主品牌推动效果不太大,微客的高增长分流部分小排量轿车的需求。
G、重卡市场也受到投资效应的拉动
09年的重卡市场在2月同比增长6%,表现突出,回暖较快。主力重卡厂家表现突出,这是国家拉动内需的大规模基础建设的拉动。而半挂牵引车仍是大幅的负增长,这是出口等公路运输仍未有效回暖的体现。09年上半年的商用车增长仍有很大的机会,轻卡作为商用车的绝对主力,国三标准的实施前必然有热潮,加之轻卡下乡补贴的体现,商用车市场上半年应有增长亮点。
H、金融危机“第二波”必须高度重视
独立评级机构的报告暴露东欧地区银行蕴藏的巨大风险,连同欧美商业银行纷纷将被国有化,“第二波”金融危机的风险应引起高度警惕。虽然说中国的金融体系很健康,但这些新兴国家的危机风险也应引起更大关注。尤其是汽车业与其他出口行业的主力目标市场不同,中国汽车业出口更受伤。刺激内需的任务更加紧迫。1-2月的乘用车出口出现大幅的负增长,这就是金融危机的深刻写照。
I、3月的汽车市场负增长应成定局
09年3月的乘用车市场面临较严峻的压力,而商用车市场的走势更加严峻,组合起来的汽车市场出现10%以上的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保持平静的心态面对。08年冰雪灾害后的3月大幅增长需要09年的还债。虽然说09年春季面临与08年类似的国三标准的升级前的狂热销售局面,但毕竟有了前期的对应经验,厂家与消费者都平和了一些。而且微卡销量可能回落,微客仍较高增长,狭义乘用车厂家市场销售平稳和季度末的补库存都带来较好的销量。但08年3月的环境难以复制。
J、外资敏感动态值得关注
乘用车合资企业50:50股比放、德国戴姆勒公司企图注册“北京奔驰”的商标等现象值得关注。世界经济不景气下的中国市场是跨国集团急于突破的重点市场。股比放开是对目前阶段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很危险的事情,合资企业的股比放开对目前的中国汽车工业的格局有巨大的危险性。值得关注的是外资对舆论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中国汽车产业安全必须高度重视。从前期的中国WTO败诉无所谓到近期的股比放开等都是危险的苗头。在世界各国均加大对本土汽车的扶植和保护的时刻,这也是不符合国际大环境的。

2、09年总体汽车市场增速恢复正增长

图表 1乘用车03-09年表现对比分析 单位 万台,%
2月汽车高增长,从1月的负增长恢复为1-2月累计正增长,这是政策的威力体现。受春节因素影响,1月产销量偏低,09年2月汽车产量80.79万台,较08年2月同比增长23%;汽车销量82.8万台,同比08年2月上升25%,呈现产销双双高增长态势。
由于09年2月的工作日是21天,比08年2月多出3个工作日,因此09年2月的产销量同比增长17%是合理的范围,09年2月的销售状态较预期表现更好。
09年1-2月汽车销量增长3%,其中乘用车增速回升到6%以上的近期较快速度,商用车负增长速度也收缩到7%的近期较好状态。08年12月以来国家刺激市场的好措施对提振汽车市场效果明显。
3、2月汽车销量创下增幅新高

图表 2中国汽车厂家04-09年销售走势
09年2月的汽车销量82.8万台,环比1月的73.5万台增长9.3万台,环比增长13%。由于2月的春节因素,因此年度开局的销量变化较大,09年2月销量增幅是近10个月来最高的,也就是09年的开局表现良好。
近几年开局没有出现过2月销量高于1月的现象,09年的突变应该组合考虑,说明国家政策改变了市场的下滑趋势,汽车市场实现了09年的高起点增长。
4、07-09年汽车月度增长分析

图表 3中国汽车月度总体走势特征
09年2月汽车同比增长25%,这相对于09年1月的14%的负增长形成剧烈的反差变化,这主要是春节因素的工作时间调整的影响。
2月的乘用车与商用车双双较强,而商用车大幅正增长,这是政策的刺激效果的体现,国家的推动微客和轻卡下乡的政策对提升销量意义重大。
6、07-09年汽车主力车型月度销量走势

图表 4汽车各主力车型月度销量走势
轿车、微客、货车是汽车市场的3大主力车型,其走势规律各不相同。微客作为广义乘用车的范围又兼有商用的性质,因此可以作为与货车的对比参照,而受到国家刺激农村市场的利好因素,微客和轻卡又成为特殊的重点车型。
09年2月微客、轻卡市场异常突出,轿车、SUV表现较好,环比变化幅度不大,中重卡、MPV等车型都仍负增长较明显。乘联会统计的轿车的2月零售量达到42万的高点,这是私车需求逐步回升的较好写照,说明政策刺激效果大于经济环境下滑的打压影响。
09年的1月微客爆发和2月的轻卡爆发都是燃油税政策的刺激与下乡政策的组合结果。这为09年的汽车市场恢复正增长的意义重大。
7、汽车主力车型月度产销走势

图表 5 汽车主力车型月度产销特征
09年市场处于剧烈变化中。09年1月的汽车产销率达到112%,而09年2月产销率均是102%,连续两个月的产销偏高。商用车中已达标国三车型表现均很差,未达标的表现较好。微卡和微客表现突出,微客没问题,微卡有风险。
7、08年汽车销售结构

图表 6全国汽车09年2月销售结构分析 -万台,构成比
09年1-2月汽车市场结构逐步回归常态,乘用车下滑速度远小于商用车,因此1-2月乘用车的份额上升到78%。商用车销量仅占22%,较08年下滑2.3个百分点。
1-2月轿车销量87万台,份额较08年的56.4%下降1个百分点。而微客份额达到17%,增长3.6个百分点,成为第二大车型。

② 长城汽车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长为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从那时起,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始驶入快车道,而长城汽车也由此拉开了造车的序幕。

为防患于未然,魏建军还与两位保定商人合资,在2000年6月18日成立了长城内燃机公司,魏建军占股51%。长城内燃机公司引进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先进制造设备,利用专利到期的发动机技术,生产多点电喷发动机,解决了长城汽车的后顾之忧,也成为自主品牌中最早拥有核心动力的企业。长城内燃机厂很快盈利,还吸引了老牌的长春内燃机厂的合作。

2001年,公司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将员工持有的10%股份,分别转让给魏建军的父亲魏德义9%,母亲陈玉芝0.5%,太太韩雪娟0.5%,转让费分别为1370.974万元,76.165万元和76.165万元,这笔钱则作为工会专项基金奖励有贡献的员工。至此,魏建军及家人共持有长城汽车56%的股权。6月12日,长城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成立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到1.705亿元。

未完待续......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稿)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③ 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

近年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不断崛起,并发展迅速,而且销量可观。有专家预测,预计到2050年电动汽车占市场份额有可能超过80%。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零排放,势必成为汽车未来发展的必然。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许多个角度来去看,比如说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产品的变化是什么?那么一定是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智能网联。


“汽车行业的变革正在加速……在过去的 120 年里,人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汽车作为一种快速、灵活而经济的交通工具,至今已走过100 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可预见的将来,汽车仍将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飞机和快速舰船虽然也快速、灵活,但其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相对汽车要高,新能源方向发展,且趋势很猛,这是现在的朝阳产业;二是驾驶的趋势为无人驾驶,没驾照可申请无人驾驶即可去想去的地方,今后有可能取消驾照。

这个趋势已很名显。网上讨论的再热闹,反对的支持的数据再多。智能汽车实质上是傻瓜汽车,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无人驾驶,解放双手,再往深一点理解就是应用物联网的技术,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比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

④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汽车工业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育时期,汽车的诞生在欧洲,但是,以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汽车工业的形成是在美国,以后又扩展到欧洲、日本直至世界。
1.流水线生产方式——福特T型车制造的神话
对于汽车工业的形成,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yd)做出了突出贡献。福特首先提出并实现了“让汽车成为广大群众的需要”。福特于1883年开始从事汽车制造业,他制造第一辆汽油车,结构简单而使用,最高时速可达32km/h.1903年,福特(Ford)汽车公司诞生。福特汽车公司积极研制结构简单、实用、性能完善而售价低廉的普及型轿车。1908年10月,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投产T型汽车,该车发动机排量为2.89L、18KW(25马力)、四缸、四冲程。福特汽车公司1913年创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生产流水线,并实行了工业大生产管理方式,实现了产品系列化和零件标准化。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年产量达到30万辆,1926年达到200万辆。而每辆汽车售价由首批的850美元下降到1923年的265美元。到1929年T型车停产时,总共生产了1500万辆。福特T型车使汽车在美国得到了普及,让汽车进入了普通的美国家庭。福特生产T型车的经验不仅为美国,甚至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福特汽车公司被誉为“汽车现代化的先驱”。
美国汽车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美国在资本、国民收入、石油资源、市场等各方面都存在优于欧洲的具体条件有关,而且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国民交通工具的现代化,有意识地引导人们购买汽车。巨大的国内市场造成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后来闻名世界的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hrysler),最多是美国曾有181家汽车厂。到了1927年,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仅存留了44家,其中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公司的销售量占美国汽车总销售量的90%以上。这一时期在汽车大规模生产的组织模式上,出现了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全能的生产模式,以及以通用汽车公司为代表的通过专业化协作,由一些汽车制造企业联合起来,建立集中管理和销售体系的生产模式。以后的事实表明,后者优于前者,并为世界上许多企业所仿效。那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刚刚形成的汽车工业几乎停产了5年,这使得美国成为第一个以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美国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也使美国首先进入了现代化。
2.以欧洲为重心的汽车工业发展的时期
1930年后,欧洲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名族工业,开始对美国汽车进口提高了
关税,特别是对汽车零部件进口加以重税,迫使美国在欧洲各国的汽车总装厂改造成汽车制造厂,由此也促进了欧洲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欧洲各国还利用本国的技术优势,以多品种和轻便普及型新产品与美国汽车进行竞争。例如,意大利的菲亚特轿车、德国大众的甲壳虫普及型轿车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汽车工业均为军事目的服务,生产坦克、装甲车等军用装备和物质。战后,随着经济复苏与政府的支持,欧洲汽车工业开始大发展。特别是原联邦德国在战后仅用了5年时间,就使汽车产量达到30万辆,超过其战前的最高水平。1960年,德国汽车年产量已达205.5万辆,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汽车制造国。原联邦德国汽车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将轿车迅速普及到国内劳动阶层。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同时扩大国际市场,如大众汽车公司的甲壳虫普及型轿车对德国轿车的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1970年后,西欧共同体的汽车制造公司还纷纷到美国去投资建厂,明显地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到欧洲投资建厂的格局。
欧洲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逐渐由美国移到欧洲。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欧各国的汽车产量仅为北美的11.5%;而到战后的1950年,这一数字提高到16%;而到1970年,北美仅生产749.1万辆汽车,而欧洲各国却超过北美产量的38.5%,达到1037.8万辆。许多欧洲汽车生产厂家,如德国大众、奔驰、宝马,法国雷诺、标致、雪铁龙,意大利菲亚特,瑞典沃尔沃等,均以闻名遐迩。欧洲汽车工业的特点,既有美国式的大规模生产的特征,又有欧洲式多品种高技术的趋势。
在这一时期汽车工业保持了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世界汽车保有量激增,汽车工业发展的中心由美国转移到欧洲。汽车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增加,汽车品种进一步增多。汽车工业界对于汽车造成的安全问题、污染问题,在政府的督促和支持下制定了许多对策,并使汽车在结构、性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精益的生产方式——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日本汽车工业在20世纪50年
代形成完整体系,20世纪60年代是突飞猛进的时期。1960年,正当美国与欧洲的汽车工业激烈竞争的时期,日本推行了终身雇佣制及全面质量管理(TQC),促进了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了人员素质,调动了积极因素,使工业发展出现了飞跃。特别是汽车工业,出现了有名的丰田生产方式,从而在生产组织管理上出现了突破,生产出高质量、低消耗、廉价精巧的汽车并畅销全世界。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1968年追上德国居世界第二位。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认识到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短缺是日本的致命弱点,于是,日本政府不断强化汽车法规。1978年修改的排放及噪声法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从而迫使日本汽车工业放弃了向大功率、高车速、豪华大型车辆发展的意图,形成了经济、实用的日本汽车的风格。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对国外进口汽车进行了严格限制,并鼓励各公司积极引进美国的汽车技术,从而保护了日本的名族汽车工业。
日本人对世界汽车工业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精益生产方式。这种精益生产方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汽车的设计开发、工程技术、采购、制造、储运、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的目的。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都市经过精心筹划和计算的。日本人这一创举具有划时代意义。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造的丰田生产方式,日产汽车公司出现的活动板生产方式,五十铃公司采取的流通生产法等生产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使产品更具竞争力。日本的这种先进生产方式目前已被各国所仿效。
日本汽车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电子技术,并广泛用于汽车设计、试制、试验、制造及产品等各个领域。目前,日本汽车产品的开发周期普遍比欧美国家短。日本民用轿车的电子化程度和各种自动设施也远远高于欧美国家。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到1104万辆,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1987年,日本汽车的年总产量占世界年总产量的26.6%,而美国和西欧四国各分别占23.7%和24.8%。此时,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已转移到日本。
当前,尽管世界汽车市场日趋饱和,但日本汽车仍以其优越的性能、合理的价格、可靠的质量、完善的电子设施、低排放、低油耗和多样化的品种不断扩大世界汽车市场的占有率。
4.韩国汽车工业异军突起
20世纪80年代,韩国汽车工业利用学习、消化国外生产技术和实现主要技
术的国产化,使其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美国从1900-1950年,利用了50年才成为世界之强,日本从1950-1980年,利用30年成为汽车大国,韩国从1980-1997年,仅用了17年便成为廉价车之王,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韩国最早从事汽车生产的公司是起亚汽车公司。起亚汽车公司始建于1944年12月,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治局势动荡,公司长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韩国汽车公司的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各汽车厂商以组装进口零部件生产整车的方式开始试制汽车,直到1970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仅为2.8万辆。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人均国民收入约为300多美元,较好的经济状况提供了生产汽车的良好环境。1973年,现代韩国政府实行汽车国产化政策,各汽车公司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生产技术。1973年,现代汽车公司引进日本三菱公司发动机、传动系和底盘技术,1975年便开始自己开发生产汽车,并大量向非洲出口。大宇汽车公司于1972年与美国通用汽车合资,1990年第一辆自主设计的名为王子的国产车推出,并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汽车的国产化政策使韩国的汽车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1985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为37万辆,1986年达到60万辆,1989年年产量为113万辆,1990年年产量达到132万辆。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达254万辆。
随着汽车国产化的实现,韩国政府又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汽车开始大量出口。1984年6月,美国通用公司入股50%的韩国大宇公司,将其从欧宝公司引进的轿车通过通用公司进入美国市场。1985年,现代公司在美国组建了240家经营店。1986年,由意大利着名设计师设计造型的优越牌轿车开始进入美国市场,适逢日元升值,优越牌轿车比同级日本车便宜大约1000美元,因而大获全胜,当年就销售出16万辆。1988年,韩国起亚公司生产的马自达212型轿车,通过福特公司在美国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1988年,韩国在美国共销售了50万辆汽车,占美国市场的4%。
1994年,韩国汽车的年出口量达到73.8万辆,而1995年则为110万辆,增长48.6%,从而在世界汽车出口国中排名第6。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汽车业在西欧、美洲、东欧、中亚、亚洲和大洋洲均建立了生产基地,实现生产本地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外生产体系和全球营销网络。1996年,韩国汽车总产量达到281.3万辆。

阅读全文

与汽车工业快车道什么时候开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马z423i什么意思 浏览:545
工业级装置是什么意思 浏览:354
奥迪q7车玻璃如何拆 浏览:155
工业怎么做无骨凤爪 浏览:283
长安汽车线圈坏了多少钱 浏览:25
工业熔盐如何降低熔点 浏览:441
奥迪rs7变速箱是什么牌的 浏览:332
汽车多久清除一下积碳 浏览:442
奔驰e现在要多少钱 浏览:158
工业生产加工厂有哪些 浏览:71
宝马多久加刹车油 浏览:787
汽车上牌支队审核照片多久 浏览:694
宝马x52021款有哪些功能 浏览:664
汽车的好坏主要看什么 浏览:675
奥迪温度多少是暖风 浏览:129
奔驰s320档位开关在哪里 浏览:158
奥迪s系车哪个性价比最高 浏览:808
奔驰glk300充气泵在什么位置 浏览:944
在工业园里有什么生意做 浏览:587
汽车上的气囊都在哪些位置 浏览: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