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谁知道宜昌LED显示屏生产厂家
有,湖北匡通电子有限公司
匡通电子LED,LED,LED照明,LED灯饰发光二极管,二极管,光耦,芯片,中国最大封装,封装,射灯,灯杯,球泡灯,5MM,3MM,吸顶灯,日光灯,灯管,LED灯管,湖北封装,SMD,3528,...
中国最大的LED制造商-----《湖北匡通电子有限公司》_
地址、: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九里工业园区城东大道,百丽鞋业对面。
② 安徽省绩溪家德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简介:本公司(原安徽省绩溪金属结构厂)座落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黄山的东麓、交通便利,皖赣铁路和省道慈张公路傍厂并行而过。绩溪县是徽学研究的重地,人杰地灵,不仅是世界文化先驱者……胡适和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故里,还是当今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故里,山青水秀,风光旑旎,更难得一见的徽雕珍品--胡氏宗祠,堪称江南第一祠古迹完好无损。
本公司创建于1987年,现已拥用资产1000余万元,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生产设备140(台)套,建有理化检验室、物理检验室和探伤检验室。由我公司独资创办的天马广告公司充分利用企业优越的生产条件,广告业绩显着。
我公司生产的钢结构产品表面防腐均采用热浸镀锌或喷砂喷锌防腐。确保30-50年不生锈,质量保证。价格低于同行,资质证件齐全,其产品被国家经贸委列入“两网改造推荐产品目录”。2008年5月获输电线路500KV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8月顺利通过输电线路钢管塔110KV合格证书换证。
我公司领导明确提出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最大限度提高顾客满意度。
我公司的质量方针:
精心制作,严控过程,确保产品出厂无隐患;
持续改进,完善体系,质量争创同行业先进。
质量目标:产品一等品率达90%,并逐年上升1%;
顾客满意度达90%,并逐年上升1%。
法定代表人:许家德
成立日期:2002-04-12
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安徽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418241535411158
经营状态:存续(在营、开业、在册)
所属行业:制造业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人员规模:100-500人
企业地址:绩溪县生态工业园区徽山大道6号
经营范围:输电线路铁塔、广播通信铁塔及桅杆、钢管塔(杆)、铁附件、铁构件、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钢支柱、高杆灯杆、路灯杆、大广告钢架、压力钢管、闸门、钢结构厂房、大型网架结构、机械制造、安装;热浸镀锌防腐。(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③ 绩溪县的经济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县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取得新成就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六年齐抓、三城同创”为抓手,把握“好为标准、快字当先”工作导向,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发展平稳健康,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4亿元,比上年增长8%以上;财政收入8.54亿元,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5亿元,增长12%;进出口总额8070万美元,增长1.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0元,均增长10.5%;完成节能减排年度任务。
我们狠抓产业发展,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提速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互联网“聚土地”模式在全国引起轰动,被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和电子商务峰会总结为“绩溪模式”;制定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四方电商产业园跻身全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建成全省首个公用型电子商务保税仓库,完成全市跨境电商第一单业务;全县新增电商企业52户,实现网络交易额6亿元。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胡开文墨业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户企业入选安徽民营文化企业100强;17个文化旅游重点项目进展良好,龙川和园温泉度假中心主体工程完工,华商碧水湾、黄山机场绩溪候机楼全面施工,登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获省发改委批复;龙川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上庄村、湖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古村落”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成功举办“油菜花节”、“安苗节”及全国摄影大赛,全年旅游接待量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分别增长24%和33%。徽商银行、华夏保险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83亿元,增幅达到19.8%,居全市前列。 清、民国时期县内工业以个体手工业和作坊为主体。
民国8年(1919)从业人员2162人,占全县人口的1.95%。
1949年工业总产值126万元(折1980年不变价)。以粮油加工、陶器、铁锅及铁木农具为主。
1956年对手工业和私营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手工业合作社和地方公私合营工业。
1982年后社队工业异军突起,发展较快。
1985年列入省重点扶持县,补助资金,增加贷款,增拨钢材,改造老企业,上新项目。重点发展丝绸工业,新建和扩建机械、化工、食品、建材、皮革、服装工业。
1985年冬国务院批文,接收上海市驻绩“小三线”企业,县内工业基础壮大。1987年共有独立核算企业171个。其中全民27个,集体144个;重工业75个,轻工业96个。共有职工9134人,其中全民(国营)4392人,集体4742人。县直属企业固定资产净值3461.2万元,其中全民(国营)3198.6万元,集体262.6万元。全县工业产值700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0.9%,比1949年增长54.62倍,年递增率11%。
2014年,绩溪县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发展。成立县工业经济改革发展领导组和4个帮办服务组,向企业提供担保资金8330万元、应急转贷资金超亿元;预计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9%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上升幅度位列全市前茅。13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全面完成,泰昂电力、合一电气等二期工程达产达效;新开工工业项目37个,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家、高新技术企业3户、高新技术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1个、着名商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获批筹建,园区扩容提质取得积极进展,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转产不锈钢企业8户,新增入园企业15户。 绩溪山多耕地少,常年粮食不够自给,需调进补充。种植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一年两熟居多。农民勤于耕作,受条件所限,民国以前产量较低,建国后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步提高。80年代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广农业科技,粮食生产有突破性发展。
自50年代至70年代,强调以粮为纲,忽视经济效益。人均年纯收入不足百元。
1979年后,县委和县政府制定以粮为主,发展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1983年,农民人均收入增至198元,1985年338元,1987年410元。全县农业总产值,1987年比1953年增长3.32倍,年增长率4.2%。1983年,种植业产值2072万元,1987年增至2699万元。
建国后,县财政每年投放支农款项少则数十万元,多则百余万元,用于兴修水利,治理沙化和科技兴农事业。1981年至1987年累计达718.28万元,其中1984年134.5万元。县农行每年亦给农贷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仅1982年就贷出363万元。县内商品粮收购量,随着生产发展而增加。
1949年收购393.7万斤,1979年增至1046万斤,1984年2021万斤。1985年后改统购为合同定购,定销量减少,曾出现卖粮难。少数农户将部分粮田改种经济作物。农业人口平均粮食占有量1949年339斤,1984年680斤,1987年615斤。
2014年,绩溪县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新增专业大户84个、家庭农场5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天路山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加大徽菜山珍等五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新建徽菜原材料基地2000亩、油茶1万亩、山核桃4500亩、标准化优质茶园1060亩,优质烟叶、菊花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5000亩和6000亩,“绩溪黑猪”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农业加工企业发展到108户,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50亿元,增长20%。徽菜文化园成功争创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园区,家朋梯田景观获“中国美丽田园”称号,仁里村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我们狠抓项目建设,扩大投入跃上新台阶。高频开展项目调度,总投资468亿元的27个重点项目推进有力。
抽水蓄能电站完成4个标段建设,上下水库大坝工程启动实施。合福高铁全面竣工,杭黄铁路开工建设,高铁站房基本完工,新站综合体通站道路等配套设施同步推进,绩溪即将跨入高铁时代。绩宁高速通车运营,省道215升格为国道233,东迁工程华龙公路至湖里段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湖里至临溪段开工建设。扬溪源水库、天然气输气管道项目进入核准公示阶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加快。29个项目列入省“861”行动计划,完成投资35.63亿元,增长27.8%。着力招大引强,成立县招商引资重点项目评审委员会,设立驻浙江、广东招商办事处,全年引进省外资金58亿元。
④ 工业园区的建设局长如何干好
2008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借鉴一下吧 2008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依托,在生态工业模式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和共享、节能减排、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和宣传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表现在: 第一、通过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促进工业园区污染减排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清洁生产、企业间共生合作和基础设施共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等途径实现工业园区或工业集聚区资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2008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示范的经验表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直接为工业园区的节能减排做出显着的贡献。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启动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4家,截至目前,已有41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东岳汽车、乐金电子部品等29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氨纶股份等企业按照计划开展了持续的清洁生产。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在2007年持续清洁生产的基础上,2008年又投资1260万元,实施了精制塔再沸器改造等12项中高费方案,年节约蒸汽43200吨,节约成本580万元,提高了锅炉给水温度,降低了能源消耗,解决了原料漏料问题。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斗山工程机械投资121万元,实施35个清洁生产方案,年节省成本453.4万元,节电22.28万千瓦时,减排废水3.4万吨,减排COD2.03吨。正海磁材有限公司将钕铁硼磁材压型工序由手动操作改造为自动称量、压制,提高粉末利用率0.5-1%,年节约成本112万元。 扬州经济开发区共实施清洁生产方案188个,实现年节水约23万吨,节约标煤约10万吨,节电1.34亿度电,COD减排197吨,SO 2 减排240吨;新增扬州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扬州海克赛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先丰光电有限公司等3家市环境友好企业,5家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园区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率已达25%以上。 无锡新区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1~9月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7.6%,比去年底提高了1.6个百分点。通积极落实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撑项目,加快了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再生水回用工程、企业提标工程以及截污、纳污工作的力度,为完成2008年区域污染减排任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经测算,截至10月底,完成全年上报项目计划的103.95%;合计完成COD减排1256.75吨,预计到年底可完成COD减排1500吨。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结合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标的实现,一是积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不断提升园区管理水平。2008年开发区管委会下发了《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2008年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实施方案》,确定对区内20家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检查督导,已有7家企业开始了清洁生产审核,8家企业开展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二是重点开工建设了一批节能减排的大项目和技改项目,2008年共投入资金约3亿元开展了13个COD减排工程、2个SO 2 减排工程。SO 2 净减排2000吨,COD净减排60吨,确保了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如海化集团实施电机变频改造、配电系统滤波无功补偿改造等一系列大的节电改造项目,年节电940万千瓦时;热电分公司实施了抽凝机组循环水采暖改造,利用循环水的余热供生活区取暖,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00吨,废渣排放6000吨,节煤3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480吨,增效1000多万元。三是通过企业间生态工业链的构建,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如热电厂排放的清水用作纯碱厂工艺冷却用水,年节约海水1000万立方米,节电350万千瓦时,回收化工余热折合原煤3.3万吨,折合效益达2800万元;山东海化股份公司投资5.2亿元新上综合利用废弃物改造纯碱生产装置项目,每年可消化氯碱树脂公司的电石泥548万方,利用石化分公司的二氧化碳废气0.88亿方,年可节约标准煤3.3万吨;潍坊联兴炭素有限公司实施了30万吨蒸汽的余热利用项目,年可节约3.87万吨标准煤。 其它园区也根据自身特点,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培育和引进循环经济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期间共有300余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节能减排任务是我国未来工作的重点,区域节能减排的任务既是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目的,也是检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我国已开展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均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先进生态工业技术的应用以及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取得了成效显着。 第二、逐步完善生态工业网络,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友好性。 2008年,各园区在产业链有延伸和废物代谢效率的提高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建设以区内现有的电子信息业、精密机械加工业、民生用品业3大门类1000多家企业作为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员,通过构建开放的柔性生态网络加以实现。柔性生态网络的形成、丰富和完善将在开发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市场机制构建产业链、减量化措施及绿色招商等重点工程因地制宜逐步形成。目前已初步构成以下四大产业链。 2008年鲁北化工园区根据建设规划,启动实施了一批循环经济生态示范项目。包括:火电厂烟气脱硫石膏、灰渣资源化示范工程、鲁北40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化工领域循环经济关键节能技术研究与示范、氧化铝赤泥废渣资源化利用等多项国债项目以及粉煤灰综合利用提取氧化铝工程、48MW风力发电项目、环氧氯丙烷、四氯化钛等项目,使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落到了实处,并形成了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热电联产,生态电业,油、煤、盐“三化合一”,钛白粉清洁生产六条完整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体系。 在废物链方面,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等手段,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项目,形成资源再生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建成了绿环再生资源废物资源化等十一个生态工业链条,培育了绿环再生资源、永旭环保等多家“吃废”企业,实现企业之间废物的交换和资源化利用。宏华胜精密电子公司产生的蚀刻液、剥挂架废液和高浓度更新液,全部由超鼎再生资源有限公司驻厂回收制取氧化铜,回收效率达99%。烟台希尔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相关化学废液通过酸溶、萃取、反萃、浓缩、置换等方法提取含量为90%以上的金属粗铟,经过电解形成纯度达到99.995%以上的精铟,通过铟、锡反应制备ITO导电粉末。东诚生化是一家利用水产品加工业废物为原料的制药企业,利用酶剪切技术从鱼皮鱼鳞扇贝边等水产品下脚料中提取胶原蛋白和牛磺酸用于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的生产。通用东岳汽车、通用东岳动力总成、鸿富泰精密电子产生的各种不合格产品和废旧包装物,由绿环再生资源公司进行专业化加工再生,2008年加工处理线路板边角余料、废木材、废纸箱、废塑料等废物10万吨,实现产值2.5亿元,成为机械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废物的“加工中转站”。 扬州经济开发区注重产业链招商和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从招商引资到整体规划,每一个环节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进行开发建设,区内各大企业的生产装置和产品前后连接,上游企业的产品甚至废料就是下游企业的原料和能源,整体打造“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静脉产业链”。如引进的亚东水泥、金秋建材项目共同消化二电厂的粉煤灰、渣;引进麦拓卡夫特浆料有限公司回收单晶硅浆料夜等,对现有生态产业链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构建了5条生态产业链。 其它园区也不程度地根据自身产业特点,优化和完善生态工业链网,部分园区生态工业链网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三、强化园区环境管理能力,保障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稳定运行。 完备的环境保护管理职能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顺利开展和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大部分开发区在环境管理能力的建设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目前正在建设的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中,其中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9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3 个已通过验收获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命名的开发区环境管理能力有很大提高,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各类各级开发区环境管理其能力的加强的作用日益凸显。 此外,各园区还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中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 上海莘庄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千万元,为集中供热全面实施烟气脱硫项目和烟气在线监测项目。其中烟气在线监测项目已在07年11月26日拿到了市环保局的正式书面通知通过验收,12月1日起正式纳入上海市环保局固定源烟气连续监测系统。而烟气脱硫项目现在已完成施工,处于试用调试阶段,脱硫效率在85%以上,计划今年年底前通过市环保局的验收。工业区污水集中外排管网建设工程和企事业单位雨污水分流工程已基本完成。新建及改造污水管网近20公里,131家企业进行了厂区内部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目前工业区内企业污水纳管率已达100%。 第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域污水排放最小化。 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扩展中水利用途径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措施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了广泛地实践。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采用BOT投资模式,在西区规划建设2座10万吨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一级B。其中首期2万吨的大季家污水处理厂已于6月份投入正式运行,古现污水处理厂也于10月份通水调试。同时投资1900万元,建设配套再生水系统工程,在新区预埋中水管网46公里,服务面积达117平方公里。要求该区域内新建企业建设中水回用对接端口,鼓励企业通过中水回用、企业梯级利用等手段,减少废水排放。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明确规定规模居住小区必须建设中水设施。目前,共计40多个中水工程项目开工建设,20家中水工程已建成,其中蔚蓝海岸小区、新时代大酒店等8家单位中水设施已投入运行,年减少COD排放200吨。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水资源循环系统建设方面成绩显着,产水能力为1万吨/日的海水淡化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为区内企业提供去离子水的新水源一厂改扩建项目已完成并稳定运行,目前再生水生产能力已达到4万吨/日,位居全国综合类工业园区领先水平。此外,包括中水回用设计在内的西区污水处理厂(一期)通过项目验收并正常运行,化学工业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已经投入试运行。 绍兴袍江工业区纺织印染行业的水资源消耗占全区水资源消耗总量的80%左右,废水排放占整个园区废水排放总量90%以上,是园区水资源消耗和废水排放大户。为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园区印染行业大力推行企业内水循环利用。企业积极开展中水回用工作,促进减排。明业印染、立盛印染和鑫和平印染分别形成了日回用污水10000吨/日、 6000吨/日和 3000吨/日的能力。 无锡新区加快推进污水厂提标扩容工程,完成了梅村、新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建设,水处理能力已达到14万吨/日。新城污水处理厂(9万吨/日)、梅村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硕放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除磷脱氮升级提标改造工程于相继完工,正式进水调试,改造后的出水全部由一级B标准提升为一级A标准。2008年,无锡新区大力推广再生水回用工程,委托无锡市市政设计院编制的《新区再生水回用规划》已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和论证,作为区内再生水回用示范工程的德宝水务公司再生水示范工程一期建成投运,二期将在年底竣工投产。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影响。 通过宣传、试点建设等形式,拓展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信息交流渠道,提高公众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认知和参与。 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以碧云国际社区为试点,建立“全分类全分流”的生活垃圾收集模式,强化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回收利用的责任感和意识。对家庭厨余垃圾、大件木质垃圾、大件电子垃圾建立独立的收集系统。废旧电池、废灯管等危险废物专门收集;对家庭厨余垃圾进行就地资源化示范,开展建筑节能改造,采用高效节能照明设备;探索适合社区的中水回用方式,深化社区景观、居民的中水回用、分质使用,开展多方位的节水实践;开展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绿色社区主题活动。
求采纳
⑤ 晋云有几个工业区
摘要 缙云有省级工业园区,在新碧.主要是永康辐射过来的企业,有门业,五金,灯管,仪表,轮毂,钢板及电动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