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工业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日本工业化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日本的工业化是在政府的推动和对外军事侵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欧美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也会起到很大作用,但是政府推动工业化在日本表现得更加明显。日本的工业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起主导作用的都是明治政府。明治政府通过发行“金禄公债”,设立“创业基金”和“劝业基金”,增加财政信贷以及“处理”国营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尤其是那些与政府关系非常密切的官商,从而形成了日本工业化中的私人资本和国家权力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日本,财阀对政府是有依赖性的。明治政府在工业化中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产品,兴建了有利于军事工业的社会基础设施。通过公共产品的提供,进一步确立了政府在工业化中的地位。 第二,因为日本工业化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情势,所以其工业化道路和欧美国家有很多不同。英法等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尤其是纺织业的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开始,在这些行业的机械化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在扩展到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日本的工业化过程则要相对复杂。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和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现代化是相互交错进行的。对于私人资本而言,工业化是从以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开始的,然后扩展到造船、机械机器等重工业部门。对于国家资本来讲,因为已有幕藩体制下的军工企业基础,所以一开始就从军事重工业开始着手工业化。 第三,日本的工业化是通过移植西方近代产业和外国的技术装备实现的。当日本进行工业化的时候,西方的欧美国家工业化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这样一个情势,使得日本可以引进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业化的经营管理思想、组织形式和各种制度安排。引进大量的技术设备为工业化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但是由于国内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军事工业,所以使得日本的机器制造业较为落后。基础的薄弱和产业结构的畸形使得日本对外国技术装备的依赖加深,从而导致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日本都把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目标选择。 第四,日本的工业化是非西方的工业化,其中蕴含了日本的民族精神。着名的经济史学家戴维路S路兰德斯认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很大。他说:“任何类型的经济发展都是复杂的,而且包括种种相互影响的因素。其中还常有机会成分。但在对这些偶然事件,或随机事件,或由地理引起的问题作一最终分析时,‘文化’则被广泛使用。[1]” 弗朗西斯路福山也认为:“现代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却不足以构成现代繁荣和社会安康的充分条件,它们还必须与某些传统和道德习俗相结合。[2]”日本将其精神和工业化结合在一起。日本没有基督教的传统,“无意对创世作猜测或崇拜一个滋生万物之神,注重自然现象,甚至敬畏出类拔萃的山川鸟兽。这种种专着于刻下环境之事物,有意受自然力量之感召,不沉湎于抽象观念的习惯,不可能与日本人经常在技术工作中表现精研独到的能力及个人行动易于协调没有关系。[3]” 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等级制思想使得日本人有了崇武尚美的独特性格。这种性格和加上岛国的约束使得日本人经常有侵略意识。在日本重工业化的过程中,日本人正是通过战争掠夺到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日本人善于学习,而且非常彻底,表现在它的制度变迁上。历史上,当中国经济独步于世界的时候,那么它学习中国的官僚组织架构。但是由于没有异族侵略的威胁,所以日本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中央集权制,日本的战国时代时间很久。在西方崛起以后,日本人很快便选择“脱亚入欧”,开始学习西方各国的制度。根据本国的历史和国情,日本人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借鉴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通过借鉴学习,从而融合到自己的经济发展大计当中,并且成就了自己的工业化
㈡ 日本和中国的工业体系哪个更加完整
日本具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把生产线转让他国的特点,这是日本工业体系看上去不完整的原因,中国制造业是完整的,但很多都是他们转让给我们的,核心技术在人家手里。
㈢ 日本在哪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的太平洋上,处于北纬30°~45°,东经123°~150°之间,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日本海岸线长3万多公里,多海湾和良港。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风。1月平均气温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日本的国名含义为“日出之国”,又有“樱花之国”(有300多个樱花品种)、“火山地震之邦”(全境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约占1/3)的称号。
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岛屿和南部的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和北方四岛等300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377800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的1/26,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近。人口12560万,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居民多为大和族,唯一的少数民族是阿伊努族(虾夷人)。日本通用日语,信奉神道和佛教。 日本的首都东京,人口1256万零764人(截止2006年1月1日),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日本的海岸线漫长曲折,多港湾,境内山地崎岖、河谷交错。山地占全国面积近80%。全国最高海拔为富士山,3776米。河流多短小,水量充沛。信浓川长367千米,利根川流域面积16840平方千米。多小而深的火口湖和泻湖,琵琶湖面积最大。属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8~10月常遭台风袭击。矿种多,储量小。森林占总面积66%。地热和渔业资源丰富。
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工业体系完整,工业结构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实行机械化商品性生产,产品主要为稻米、小麦。渔业发达,捕鱼量位世界前茅。海运、航空、铁路、公路均极发达,铁路长47000千米,公路长117千米。
日本的重要城市有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东京由关东地区的西南部和太平洋上的伊豆诸岛、小笠原诸岛这些岛屿部组成,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也是生活着1100 多万人的日本首都。17 世纪初叶,德川家康将军在这里建立幕府,从那以后以“居城”江户城为中心,外围的市民城不断扩大,逐渐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受到1923年关东大地震、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的影响,市区许多地方曾经化为一片废墟,然而不久又都重新修复起来。东京不仅是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世界经济、文化、产业的中心地。
㈣ 法国,日本,中国,德国各自的工业体系,哪
日本企业的员工关怀较好,员工忠诚度很高。
德国的工人严谨、细致,看看宝马、奥迪、奔驰、大众就知道了。
美国公司的个人主义比较浓厚,不如日本忠诚,没有德国严谨,但是他们有创意,有想法。
这个世界现在是创意世界,有了思想、创意在加上牛逼的工业体系,自然也不赖。
看看苹果、微软、IBM等世界巨头就知道。
工业产品可以看出公司企业文化。
㈤ 日本基本概况
日本人是行小善作大恶之人。
日常小事,彬彬有礼,礼貌周到。 关键重大时刻,畜生不如。
侵华时期,自以为强大、胜券在握,露出鬼畜本相,四处烧杀抢夺,各地大屠杀,强迫当地的良家妇女做军妓慰安妇,拿老百姓活人做生化武器实验的日本731部队。然后说这些都不存在,拒不道歉。
日常马路上的一片纸都会捡起来,核废水却大海里面一倒,污染和祸害全人类和海洋生物。再过几十年,日本也一样会拒绝承认有过。
太平洋真有了哥斯拉,也应该先灭了日本。
㈥ 世界最大规模钢铁厂和日本最大造船工业中心在哪
目前世界钢铁产量最大的钢厂是 安赛乐米塔尔,(2006年安赛乐和米塔尔合并成安赛乐米塔尔钢铁公司。)
横须贺、神户、长崎、大阪是日本的主要造船工业中心;2008年01月13日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说,日本JFE集团和IHI(原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开始就年内合并造船业务开始进行谈判。如果双方实现合并,将打造出日本最大的造船公司。
日本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内有世界一流、全面、完整的工业体系。日本是世界上唯一缺乏资源的钢铁大国。钢铁工业所需要的主要原料、燃料几乎全靠海外市场,然而日本却是世界上最大的钢和钢材出口国,日本的钢铁工业技术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炙手可热。其实应该说是日本五大工业区: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和濑户内海工业区。其中,前4个大工业区在战前就已形成,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这4个老工业基地的规模迅速扩大,新的工业区相继形成。在新形成的工业区中,规模最大的是濑户内海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位于东京湾沿岸,它以东京都和横滨市为核心,以关东平原为腹地。从工业产品的产值看,在京滨工业区占第一位的是机械工业,其次是印刷出版业和化学工业,占第三位的是食品工业,金属制品,钢铁制品。
阪神工业区以大阪湾为中心,后枕广阔的“近畿为冲积平原”。它一方面向西,即顺着尼崎、西宫、神户、明石等沿海城市向兵库县扩展,另一方面向南,即顺着堺、岸和田、阪南等沿海城市向和歌山县延伸。阪神工业区的工业结构与京滨工业区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最主要的相似之处是:在产值上占第一位的也是机械工业,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1)阪神工业区的钢铁工业所占比重较大。(2)纺织工业产值大大高于京滨工业区。
中京工业区南临伊势湾、三河湾,面对太平洋,北靠浓尾平原。借助港湾的优势,通过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等原材料,中京工业区的钢铁、化学和机械工业等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该地区机械工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中京工业区工业结构的一大特点是机械工业特别是运输机械制造业非常发达。中京工业区的运输机械制造业的规模居各大工业区之首,中京工业区运输机械制造业的主体是汽车,日本最大的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基地就分布在这里。
北九州工业区位于日本九州岛的北部,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其核心部分在福冈县。在钢铁工业方面特别是在钢铁产品的品种、质量方面,北九州工业区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新日本制铁公司就建于此。北九州工业区产值较高的工业部门依次是:机械制造业、钢铁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饮料和烟草业、金属制品工业等。
濑户内海是位于四国岛与本州岛西南部之间的内湾海域,素有“日本地中海”之称。战后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使经济迅速发展,原有的4大工业区日渐饱和。濑户内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50年代末开始崛起的新工业区。该工业区由环濑户内海的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香川县和爱媛县组成。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该工业区利用价的进口资源,发展起了钢铁、化学和机械工业,在濑户内海沿岸建立起了大型港口和各种工厂,“日本地中海”已变成了一条“产业运河”,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已超过北九州工业区。在该工业区内部,产值最大的行业是机械工业,其次是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居第三位的食品工业。濑户内海工业区的钢铁、化学和有色金属工业,已经后来居上,在产值上超过了中京工业区。
㈦ 世界上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哪个国家
你要是说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哪么只有美国 俄罗斯 中国 法国 英国 日本。印度 和巴基斯坦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充其量只是有核武器而已,以色列就更不用说了,他在中东搞核武器已经是全球公开的秘密了。
㈧ 分析比较日本,印度,中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美国的工业分布
日本
日本工业分布的最突出特点是临海性。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所谓“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和大阪湾以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最后直达北九州,长达1,000公里,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等五大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带,呈东西向的条带状地区,通常称之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该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但却拥有日本全国人口和工厂数的 60%,工人总数的67%以上,工业产值的75%,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设备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学工业产值的90%以上。特别是战后新建的大量消费原料的资源型工业,全部分布在这一带,成为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这一带状地区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输入,产品又大部分依靠输出,面向国外市场是战后日本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在太平洋沿岸一侧的许多专业码头上,往往通过自动流水传递线,将进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运入生产车间,就地加工;同时,所产的产品也径直通过出口专业码头由海船运销世界各地。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讲,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业原料、燃料的来源地和产品的销售地。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缩短生产周期,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战后资源来源地域构成的变化,即由战前和战时主要面向日本海一侧(如中国、朝鲜等),改变为战后主要面向太平洋一侧(如东南亚、大洋洲、欧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则更是工业愈加集中于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第二,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越性。日本海岸线绵长,沿海又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阔,风平浪静,潮差不大,适宜修筑巨港和深水码头,便于大型或超级货轮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湾地区不仅为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船舶结构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运输费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带虽已十分密集,用地紧张,但是近些年来这里由于填海造陆,已使地价较为便宜,利于投资设厂。第四,沿海各大工业地带是日本工业、城市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国内工业品最大的消费地,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第五,日本在实施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方针的进程中,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修筑公共设施和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日本工业分布的高度集中,从整体看是很不平衡的,过于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个企业内部来说,则布局紧凑,用地少,也便于和其它企业联系,在技术上是合理的,经济效益较高。
但是,日本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原有工业地带已拥挤不堪,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业的问题。工业布局开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总趋势是:(1)向原有工业地带的四周及其外围的内陆部分延伸,特别是那些技术密集型工业更是如此;(2)向消费地扩展;(3)趋向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地区;(4)在工业落后的地区建立地方性的工业据点。此外,日本还大力在海外投资建厂,就地加工原料,然后将半成品运回日本。
中国
中国经济界把装备重工业自身的重工业部门称为基础工业,是重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冶金、石油、煤炭、电力、化学、机械工业等。
以上是基础工业的定义。根据这个定义来看,现在国内的基础工业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的重工业地区,比如说是东北三省,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其中,陕西集中了大量的科研部门。四川是中国军工厂最密集的地区。
意大利
意大利的老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米兰、都灵、热那亚最为发达,是意大利的“工业三角地带”,全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有汽车、造船、纺织、冶金、化学等部门。意大利的新兴工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这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充分利用这里的区位优势及国内外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区。为了同西北部的传统工业区和至今工业化尚未得到普及的南部加以区别,人们把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称为“第三意大利”。
与传统工业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为了便于更方便地了解,我列出下表对其进行比较(如下表)。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对比
新兴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
中小型企业为主
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生产过程
分散
集中
资金集中程度
低
高
工业分布
分散
集中
法国
汽车工业主要集中在巴黎、里昂、斯特拉斯堡、圣艾蒂安;航空航天工业主要分布在巴黎、图卢兹、波尔多、马赛、特尔贝斯等;电力工业主要在布列塔尼、卢瓦尔河流域和罗衲河地区比较集中;化学工业主要有里昂、巴黎、南锡等都是传统化学工业中心。
俄罗斯
俄罗斯是重要的工业大国,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机械、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工业及化工等重工业部门突出。俄工业结构不合理,民用工业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俄罗斯的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有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工业中心。
在乌拉尔一带,建有以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的乌拉尔工业区。
在西伯利亚地区,则以石油,机械,森林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
圣彼得堡工业区:以石油化工、造纸造船、航空航天、电子为主。
莫斯科工业区:以汽车、飞机、火箭、钢铁、电子、为主。
乌拉尔工业区:以石油、钢铁、机械为主。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以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电力为主。
俄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圣彼得堡工业区
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莫斯科工业区。
主要燃料基地有西西伯利亚(秋明)油田,伏尔加-乌拉尔油气田,库兹巴斯煤田。
美国
美国工业的分布大体上分为三大地区。东北部地区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全国的钢铁、机械、汽车、化工等传统工业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这里。南部地区过去以农业为主。由于这里地价便宜,劳动力充足,环境污染较东北部小,美国工业逐渐由东北部向南部发展,形成美国新兴的石油、飞机、宇航、电子等工业基地。太平洋沿岸的狭窄平原和谷地,是西部工业的集中地带,宇航、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
印度
英国对印度的长期殖民统治,使印度的工业分布极不合理,工业高度集中在几个沿海的大城市。沿海地区的孟买、加尔各答、阿默达巴德所在的三个邦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工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善,工业分布趋于合理。目前,印度已经形成了五个重要的工业区。
1.加尔各答工业区。加尔各答工业区是印度形成最早、规模最大的工业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尔各答工业区发展缓慢,其工业产值在印度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现在,加尔各答工业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印度工业总产值的10/100左右。恒河三角洲是印度的黄麻产地,加尔各答是印度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机械制造工业中心。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也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城市。
2.孟买一浦那工业区。孟买一浦那工业区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有棉纺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冶炼工业等,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孟买一浦那工业区棉纺织工业重要,其棉纺织工业产值占印度棉纺织工业总产值30%。盂买一浦那工业区是印度最大的工业区,其工业产值占印度工业总产值的16.7%。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港口,棉花及其棉纺织品的输出地,印度第二大城市。
3.阿默达巴德工业区。阿默达巴德工业区是印度的棉花、油料产地,发达的农业为业提供丰富的工业原料,促进了工业的发展。阿默达巴德工业区以传统工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有棉纺织工业、油脂工业等。其中,棉纺织工业,油脂工业产值居印度首位。水泥工业、化学工业地位重要。
4.马德拉斯一班加罗尔工业区。马德拉斯—班加罗尔工业区是印度发展最快的一个工业区,其工业产值占印度工业总产值的9.6%0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力工业、飞机制造、造船工业、石油冶炼、电子工业、电机制造工业等,是一—个以新兴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5.那格浦尔工业区。那格浦尔工业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被誉为印度的“鲁尔”区。那格浦尔工业区分布在煤炭、铁矿产地附近,属于“煤铁复合体型”工业布局。煤炭、钢铁产量占印度煤炭、钢铁总产量的75%。在煤炭、钢铁工业的基础上,还发展了电力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等。
㈨ 二战前日本是怎样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印度这10多亿人口的大国70年了却迟迟不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日本当时是为了发动战争,所以什么都要自己造;印度一直没打过大战,根本就没有这种需求。
㈩ 日本为什么能在制造业193个大项全部做到全球第一
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就是改革的历史。二战之后,日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国家教育,在“科技立国”等思想指导下,致力于教育改革和科技进步。日本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历程包含着两个基本过程,一个过程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日本领会、吸收、采用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过程,即日本高等教育的美国化过程;另一个过程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在日本遭遇抵抗、修正和改造的过程,即美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日本化过程或它在日本的本土化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史。
日本积极倡导高等教育国际化,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方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另一方面也是国际社会和国际组织积极推动的一种活动。一些学者甚至把高等教育国际化职能列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之后的第四职能。一般认为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中的国际和世界内容;二是与培训和研究有关的学者和学生的国际交流;三是国际范围的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
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日本大学审议会提出更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体措施有:通过提高高等学校的国际通用性,实行与国外高等学校学分、学历与学位的互认,促进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加强广泛的国际交流,开展国际性的共同研究,支持社会各个阶层的教师、学者和公民进行交流国费项目;努力建立国际合作和知识的项目和计划,发展支持在全世界传播知识的新技术;力争建成在教育内容和研究水平上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大学;加大接受国外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与研究人员工作的力度,为国外留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如:奖励优秀留学生的奖学金和留学生公寓,针对困难留学生的学费减免及房费便宜的市营公寓。同时,鼓励国内大学生到国外进行短期留学;调整与国外相连的信息网,开办海外分校,加大海外日语教育,在国内加大本国学生的外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和全球意识的新型人才。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由于封建幕府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国家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实行了“文明开放”、“富国强兵”、“殖产业兴”,而求智于世界的文教政策,努力吸收欧美等国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使国家迅速富强起来。尤其是二战之后,日本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国家教育,在“科技立国”等思想指导下,致力于教育改革和科技进步。使日本在战争废墟上迅速崛起赶超欧美,创造了世界奇迹。可见,日本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开放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至于你要的比例只找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到1985年,日本的专、本科生在校生比例为0.84∶1,但专科高等学校的地位实际上低于大学。日本人的普遍思想是成为一个普通人,这点和中国人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日本学生毕业之后一般都会从基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