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力沉降在食品工业中有哪些应用
重力沉降主要应用在食品工程原理中的机械分离,是一种使悬浮在流体中的固体颗粒下沉而与流体分离的过程。它是依靠地球引力场的作用,利用颗粒与流体的密度差异,使之发生相对运动而沉降,即重力沉降。
主要是应用于:液体澄清、悬乳液增稠、粒子分级等。举例说明:例如啤酒生产使用絮状酵母在生产工程中利用重力沉降,使啤酒澄清易于分离。
Ⅱ 制冷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制冷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途径冷冻链 冷冻保藏 冷冻干燥 冷冻保鲜 3.食品加工中的制冷设备压缩机 冷凝器 蒸发器 节流阀。。。。。。
Ⅲ 请问食品中常用的酶制剂有哪些,还有主要应用在哪呢
摘要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酶制剂主要有以下几种:木瓜蛋白酶、谷氨酰胺转胺酶、弹性蛋白酶、溶菌酶、脂肪酶、葡萄糖氧化酶、异淀粉酶、纤维素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菠萝蛋白酶、无花果蛋白酶、生姜蛋白酶等。
Ⅳ 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主要应用方面有哪些
生物技术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包括酿造、酶的使用、抗菌素发酵、味精和氨基酸工业等,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多种食品如面包、奶酪、啤酒、葡萄酒以及酱油、米酒和发酵乳制品。它和新的生物技术之间既有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现代生物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化工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技术。其中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Ⅳ 简述传热在食品工业中有哪些应用
应用于制糖工业还有饮用水矿泉水生产等。
Ⅵ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还有哪些应用
1.发酵食品。
酸奶,腐乳等发酵后具有独特的风味且更易吸收。酒,酱,油醋
2.防腐
通过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
3.利用微生物自身优势生产食品添加剂或功能保健品
Ⅶ 山梨糖醇在食品工业有哪些应用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山梨糖醇具有吸湿性,故在食品中加入山梨糖醇可以防止食品的干裂,使食品保持新鲜柔软。在面包蛋糕中使用,有明显效果。
山梨糖醇甜度低于蔗糖,且不被某些细菌利用,是生产地甜度糖果点心的好原料,也是生产无糖糖果的重要原料,可加工各种防龋齿的食品。
山梨糖醇不含醛基,不易被氧化,在加热时不和氨基酸产生美拉德反应。有一定的生理活性,能防止类胡萝卜素和食用 脂肪及蛋白质的变性,在浓缩牛乳中加入山梨糖醇可延长保质期,能改善小肠的色香味,对鱼肉酱有明显的稳定和长期保存的作用。在果酱蜜饯中也 有同样作用。
山梨糖醇代谢不引起血糖升高,可以作为糖尿病人食品的甜味剂和营养剂。
具体的你可以去迈潮(上海)问问,他们是专业做山梨醇的企业。电话就不写了,网络一下很多的。
Ⅷ 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微生物
上面说过了“植物吸血鬼”中个头最大的一种。剩下的两种真菌并不是长成蘑菇的模样,酵母菌和霉菌长得都很小,肉眼很难看到。霉菌属于三种真菌中排名第二大的,它们的宽度可以达到2~10微米,身体呈长管状,特别像头发丝,也被称为丝状菌。根据它们的“长相”和“肤色”,人们把霉菌分为根霉、毛霉、曲霉和青霉等,根据名字我们几乎能猜到它们大概的长相。
霉菌
霉菌十分常见,默默存在于我们身边,连空气中都含有大量霉菌的孢子。它们只要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尤其喜欢温暖潮湿的地方。卫生间、水池下、阴凉的墙角等很容易长出一些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有黄色、青色、白色等各种颜色,这就是霉菌。
除了阴暗潮湿的地方那些青绿色让人看着恶心的霉菌菌落外,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食品都跟霉菌有关。一些水果蔬菜的腐烂也是由于感染了霉菌,比如橘子腐烂变软后的白色菌落,馒头长毛之后的那些白色或青色的毛毛。馒头上长的“毛”实际上是毛霉,具有毛状的外形。毛霉能产生蛋白酶,有很强的分解大豆等高蛋白含量食物的能力。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利用霉菌生产美食了。中国的传统食品豆腐乳、豆豉、毛豆腐、臭豆腐等就是利用毛霉分解蛋白质产生氨基酸等鲜味物质的能力生产的。某些毛霉还具有较强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可以把淀粉转化为糖,一些美味的发酵食物正是人们利用不同霉菌的特性生产的。
食品工业中常用的霉菌,除了毛霉属之外,还有根霉属和曲霉属。根霉具有很强的糖化酶活力,能把淀粉高效分解为糖,是酿酒工业常用的糖化菌。曲霉属则具有非常强的分解有机物质的能力,产生延胡索酸、乳酸、琥珀酸等多种有机酸,在酱、酱油、白酒、黄酒酿造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酿造大师们,必须熟练掌握运用各种微生物,这样才能酿造出口味美好、质量稳定的发酵食品。
酵母菌
酵母菌也是常用于酿造生产的一类真菌,可以算得上是人类利用最多、最充分的一类真菌。由于酵母菌能够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我们喝的绝大多数酒,吃的绝大多数发酵面食都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也是人类文明史中被应用得最早的微生物。据说,距今4万~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会酿酒了。某个原始人意外发现了某种含糖的果子自然腐烂后出现了又香又辣的液体,喝了还让人很兴奋,于是模仿自然界中的酵母发酵过程制作酒。全球各地,酒的种类很多,啤酒、葡萄酒、黄酒和白酒等的酿造过程都需要酵母菌参与把各种粮食或者糖类转化成酒精。酵母菌在葡萄、果蔬的表面分布很多,有时候根本不需要添加酵母菌就能够做出美味的发酵食品。传统制作葡萄酒的方式也是利用葡萄表面的野生酵母菌,不需要额外添加。现代生产工艺已经摈弃了这一过程,而采用提纯好的干酵母,这样酿出的葡萄酒质量稳定,适合工业化生产,符合商品化的要求。
除了酒之外,人类常吃的松软的面包、馒头等发酵食品也是利用了酵母分解淀粉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掰开面包,大大小小的空洞就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杰作。记得我小时候,家里蒸馒头从来没见过妈妈加酵母,只需要把一块面放“坏”了,做馒头的时候当作“面肥”或“面起子”来用就可以了。只是这样的发酵过程除了酵母菌的参与之外,还有其他细菌,比如会产酸的乳酸菌,这些菌会导致面变酸,发酵结束后还需要加碱来中和一下才能做出松软可口的馒头。
天然的发酵过程会受温度、湿度、面的成分、水分含量和加碱的量等因素的影响,经验不够的人很难掌握好发酵的火候,也就很难控制做出的馒头的品质。就连我那做了几十年馒头的妈妈,来到北京后按照这种传统的方法再也没有做出过好吃的馒头。不是馒头发不起来就是碱放少了馒头发酸,气得她老人家发话再也不蒸馒头了。我总安慰她说是因为北京气候不如老家,高楼大厦里“好的”酵母菌太少了。
现在,我们买的雪白松软的馒头,制作过程中实际上只用了纯酵母发酵或泡打粉,缺少了乳酸菌的参与,不再有酸产生也就不用再加碱面中和了。这样制作出来的馒头也能够口感松软,而且质量更稳定。然而,这种方便快捷的馒头缺少了其他微生物的参与,也就缺少了这些微生物产生的风味物质,这也许就是我们很难吃到“小时候的味道”的原因。
写到这里,我又开始怀念小时候吃的馒头的味道了!怀念小时候,在寒冷的冬天手里捧着妈妈早起刚蒸好的馒头,边走边吃去上学的情景。白白的、冒着热气的馒头,咬一口松软,嚼一口香甜。真希望深知如何使用大自然馈赠的微生物制作馒头的妈妈,仍然可以在北京的家里做出松软香甜的馒头,做出小时候的味道啊
Ⅸ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1 食醋
食醋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制造出来的一种酸性调味品。它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在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在我国的中医药学中醋也有一定的用途。全国各地生产的食醋品种较多。着名的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四川麸醋、东北白醋、江浙玫瑰米醋、福建红曲醋等是食醋的代表品种。食醋按加工方法可分为合成醋、酿造醋、再制醋三大类。其中产量最大且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酿造醋,它是用粮食等淀粉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酿制而成。其主要成分除醋酸(3%~5%)外,还含有各种氨基酸、有机酸、糖类、维生素、醇和酯等营养成分及风味成分,具有独特的色、香、味。它不仅是调味佳品,长期食用对身体健康也十分有益。
1.1.1 生产原料
目前酿醋生产用的主要原料有:薯类 如甘薯、马铃薯等;粮谷类 如玉米、大米等;粮食加工下脚料 如碎米、麸皮、谷糠等;果蔬类 如黑醋栗、葡萄、胡萝卜等;野生植物 如橡子、菊芋等;其他 如酸果酒、酸啤酒、糖蜜等。
生产食醋除了上述主要原料外,还需要疏松材料如谷壳、玉米芯等,使发酵料通透性好,好氧微生物能良好生长。
1.2 发酵乳制品
发酵乳制品是指良好的原料乳经过杀菌作用接种特定的微生物进行发酵作用,产生具有特殊风味的食品,称为发酵乳制品。它们通常具有良好的风味、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并深受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常用发酵乳制品有酸奶、奶酪、酸奶油、马奶酒等。
发酵乳制品主要包括酸奶和奶酪两大类,生产菌种主要是乳酸菌。乳酸菌的种类较多,常用的有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保加利亚乳杆菌(L. bulgaricus)、嗜酸乳杆菌(L. acidophilus)、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乳酸乳杆菌(L. Lacti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等。
近年来,随着对双歧乳酸杆菌在营养保健方面作用的认识,人们便将其引入酸奶制造,使传统的单株发酵,变为双株或三株共生发酵。由于双歧杆菌的引入,使酸奶在原有的助消化、促进肠胃功能作用基础上,又具备了防癌、抗癌的保健作用。双歧杆菌因其菌体尖端呈分枝状(如Y型或V型)而得名。双歧杆菌是无芽孢革兰氏阳性细菌,专性厌氧、不抗酸、不运动、过氧化氢酶反应为阴性,最适生长温度为37~41℃。初始生长最适pH6.5~7.0,能分解糖。双歧杆菌能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醋酸和乳酸(2:3),不产生CO2。目前已知的双歧杆菌共有24种,其中9种存在于人体肠道内,它们是两歧双歧杆菌(B. bifim)、长双歧杆菌(B. longum)、短双歧杆菌(B. brevvis)、婴儿双歧杆菌(B. angulatum)、链状双歧杆菌(B. adolescentis)、假链状双歧杆菌(B. pseudocatenulatum)和牙双歧杆菌(B. dentmum)等。应用于发酵乳制品生产的仅为前面5种。
双歧杆菌与人体,除了如在酸奶中起到和其它乳酸菌一样的对乳营养成分的“预消化”作用,使鲜乳中的乳糖、蛋白质水解成为更易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小分子以外,主要产生双歧杆菌素。其对肠道中的致病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等具有明显的杀灭效果。乳中的双歧杆菌还能分解积存于肠胃中的致癌物N-亚硝基胺,防止肠道癌变,并能通过诱导作用产生细胞干扰素和促细胞分裂剂,活化NK细胞,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活化巨嗜细胞的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人体对癌症的抵抗和免疫能力。
目前,发酵乳制品的品种很多,如酸奶、饮料、干酪、奶酪等。现仅简要介绍一下双歧杆菌酸奶的生产工艺。
双歧杆菌酸奶的生产有两种不同的工艺。一种是两歧双歧杆菌与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等共同发酵的生产工艺,称共同发酵法。另一种是将两歧双歧杆菌与兼性厌氧的酵母菌同时在脱脂牛乳中混合培养,利用酵母在生长过程中的呼吸作用,以生物法耗氧,创造一个适合于双歧杆菌生长繁殖、产酸代谢的厌氧环境,称为共生发酵法。
1.3 氨基酸发酵
1.3.1 概述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其中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但又必需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人体只有通过食物来获得。另外在食品工业中,氨基酸可作为调味料,如谷氨酸钠、肌苷酸钠、鸟苷酸钠可作为鲜味剂,色氨酸和甘氨酸可作为甜味剂,在食品中添加某些氨基酸可提高其营养价值等等。因此氨基酸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表7~1列出部分氨基酸生产所用的菌株。
自从60年代以来,微生物直接用糖类发酵生产谷氨酸获得成功并投入工业化生产。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产大国。味精以成为调味品的重要成员之一,氨基酸的研究和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统的工艺不断地进行改革,但如何保持传统工艺生产的特有风味,从而使新工艺生产出的产品更具魅力,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1.5 黄原胶
1.5.1 概况
黄原胶(Xamthan Gum)别名汉生胶,又称黄单胞多糖,是国际上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发酵产品。它是由甘兰黑腐病黄单胞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原料,经通风发酵、分离提纯后得到的一种微生物高分子酸性胞外杂多糖。其作为新型优良的天然食品添加剂用途越来越广泛。
国际上,黄原胶开发及应用最早的是美国。美国农业部北方地区Peoria实验室于60年代初首先用微生物发酵法获得黄原胶。1964年,美国Merck公司Keco分部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黄原胶的工业化生产。1979年世界黄原胶总产量为2000t,1990年达4000t以上。在美国,黄原胶年产值约为5亿美元,仅次于抗生素和溶剂的年产值,在发酵产品中居第3位。
我国对黄原胶的研究起步较晚,进行开发研究的单位,如南开大学、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山东食品发酵研究所等,均已通过中试鉴定。目前全国有烟台、金湖、五连等数家黄原胶生产厂,年产在200t左右,主要用作食品添加剂。我国生产黄原胶的淀粉用量一般在5%左右,发酵周期为72~96h,产胶能力30~40g/L,与国外比较,生产水平较低。随着黄原胶生产和应用范围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北京、四川、郑州、苏州、山东等地都有黄原胶生产新厂建成,预示着我国的黄原胶生产将呈现一个新的局面。
2 食品制造中的酵母及其应用
酵母菌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利用酵母菌制作出许多营养丰富、味美的食品和饮料。目前,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利用酵母菌生产的食品种类很多,下面仅介绍几种主要产品。
2.1 面包
面包是产小麦国家的主食,几乎世界各国都有生产。它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以酵母菌、糖、油脂和鸡蛋为辅料生产的发酵食品,其营养丰富,组织蓬松,易于消化吸收,食用方便,深受消费者喜爱。
酵母是生产面包必不可少的生物松软剂。面包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属真菌类,学名为啤酒酵母。面包酵母有圆形、椭圆形等多种形态。以椭圆形的用于生产较好。酵母为兼性厌氧性微生物,在有氧及无氧条件下都可以进行发酵。
2.2 酿酒
我国是一个酒类生产大国,也是一个酒文化文明古国,在应用酵母菌酿酒的领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独特的酿酒工艺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深受世界各国赞誉,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酿酒具有悠久的历史,产品种类繁多如:黄酒、白酒、啤酒、果酒等品种。而且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名酒,如绍兴黄酒、贵州茅台酒、青岛啤酒等。酒的品种不同,酿酒所用的酵母以及酿造工艺也不同,而且同一类型的酒各地也有自己独特的工艺。
2.2.1 啤酒
啤酒是以优质大麦芽为主要原料,大米、酒花等为辅料,经过制麦、糖化、啤酒酵母发酵等工序酿制而成的一种含有C02、低酒精浓度和多种营养成分的饮料酒。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酒种之一。
3.1 生产用霉菌菌种
淀粉的糖化、蛋白质的水解均是通过霉菌产生的淀粉酶和蛋白质水解酶进行的。通常情况是先进行霉菌培养制曲。淀粉、蛋白质原料经过蒸煮糊化加入种曲,在一定温度下培养,曲中由霉菌产生的各种酶起作用,将淀粉、蛋白质分解成糖、氨基酸等水解产物。
在生产中利用霉菌作为糖化菌种很多。根霉属中常用的有日本根霉(Rhizopus japonicus AS3. 849)、米根霉(Rhizopus oryzae)、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等;曲霉属中常用的有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宇佐美曲霉(Asp. usamii)、米曲霉(Asp. oryzae)和泡盛曲霉(Asp. awamori)等;毛霉属中常用的有鲁氏毛霉(Mucor rouxii),还有红曲属(Monascus)中的一些种也是较好的糖化剂,如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ns)、安氏红曲霉(Monascus. anka)、锈色红曲霉(Monascus. rubiginosusr)、变红曲霉(Monascus. serorubescons AS3.976)等。
3.2 酱类
酱类包括大豆酱、蚕豆酱、面酱、豆瓣酱、豆豉及其加工制品,都是由一些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主要原料,利用以米曲霉为主的微生物经发酵酿制的。酱类发酵制品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即可作小菜,又是调味品,具有特有的色、香、味,价格便宜,是一种受欢迎的大众化调味品。
用于酱类生产的霉菌主要是米曲霉(Asp.oryzae),生产上常用的有沪酿3.042,黄曲霉Cr-1菌株(不产生毒素),黑曲霉(Asp. Nigerf-27)等。所用的曲霉具有较强的蛋白酶、淀粉酶及纤维素酶的活力,它们把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淀粉变为糖类,在其他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生成醇、酸、酯等,形成酱类特有的风味。
3.3 酱油
酱油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食品调味料,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用蛋白质原料(如豆饼、豆柏等)和淀粉质原料(如麸皮、面粉、小麦等),利用曲霉及其他微生物的共同发酵作用酿制而成的。
酱油生产中常用的霉菌有米曲霉、黄曲霉和黑曲霉等,应用于酱油生产的曲霉菌株应符合如下条件:不产黄曲霉毒素;蛋白酶、淀粉酶活力高,有谷氨酰胺酶活力;生长快速、培养条件粗放、抗杂菌能力强;不产生异味,制曲酿造的酱制品风味好。
1923年美国科学家研究成功了以废糖蜜为原料的浅盘法柠檬酸发酵,并设厂生产。1951年美国Miles公司首先采用深层发酵大规模生产柠檬酸。我国1968年用薯干为原料采用深层发酵法生产柠檬酸成功,许多微生物都能产生苹果酸,
食品制造中的主要微生物酶制剂及其应用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和专一性强等特点,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生物界中已发现有多种生物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仅有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脂肪酶、纤维素酶、葡萄糖异构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十几种。利用微生物生产生物酶制剂要比从植物瓜果、种子、动物组织中获得更容易。因为动、植物来源有限,且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而微生物不仅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种类繁多、生长速度快、加工提纯容易、加工成本相对比较低,充分显示了微生物生产酶制剂的优越性。现在除少数几种酶仍从动、植物中提取外,绝大部分是用微生物来生产的。
4.1 主要酶制剂、用途及产酶微生物
酶制剂可以由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生产。
.3.1 酶制剂在食品保鲜方面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种崭新的食品保鲜技术—酶法保鲜技术正在崛起。酶法保鲜技术是利用生物酶的高效的催化作用,防止或消除外界因素对食品的不良影响,从而保持食品原有的优良品质和特性的技术。由于酶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食品的保鲜,有效地防止外界因素,特别是氧化和微生物对食品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是一种氧化还原酶,它可催化葡萄糖和氧反应,生成葡萄糖酸和双氧水。将葡萄糖氧化酶与食品一起置于密封容器中,在有葡萄糖存在的条件下,该酶可有效地降低或消除密封容器中的氧气,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成分的氧化作用,起到食品保鲜作用。
酶制剂在淀粉类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淀粉类食品是指含大量淀粉或以淀粉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类食品。淀粉可以通过水解作用生成糊精、低聚糖、麦芽糊精和葡萄糖等产物。这些产物又可进一步转化为其他产物。在这些产物的生产中,已广泛应用各种酶。
在淀粉类食品的加工中,多种酶被广泛地应用,其中主要的有a-淀粉酶、β-淀粉酶、糖化酶、支链淀粉酶、葡萄糖异构酶等。现在国内外葡萄糖的生产绝大多数是采用淀粉酶水解的方法。酶法生产葡萄糖是以淀粉为原料,先经a-淀粉酶液化成糊精,再利用糖化酶生成葡萄糖。果葡糖浆是有葡萄糖异构酶催化葡萄糖异构化生成果糖,而得到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糖浆。
Ⅹ 微波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七十年代以来,研究微波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已向纵深发展。目前,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微波已应用于食品的解冻、干燥、烘烤、蒸煮,以及消毒、灭菌和控制寄生虫等,对其在许多方面的优越性已得到肯定,同时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人们正在努力探索,使其更加完善。可以预言,微波能代替或部分代替其它能源用于食品工业的日子不会很远了。微波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如下:
一、用于粉状、颗粒、片状等食品、药品、营养品、粮食制品、农副产品、牛肉、肉脯、方便面、速食品、米粉的干燥、杀菌,杏仁、花生、红枣、桃仁、板粟的烘烤、膨化、杀菌、脱皮,酱菜、卤味、各种肉制品小包装的防霉、杀菌、保鲜,还用于科研院校的研究。
二、各种小包装食品、糕点、饼干、果脯、豆制品、熟食、调味品等的加热、干燥与杀菌处理和防霉、杀菌保鲜;也适用于对海产品的干燥;面包、糖、干果、茶叶、烟叶、果蔬菜等粮食制品的膨化、脱水、干燥、杀菌防霉处理;各种口服液、中西药材、药丸、药片、药粉等的干燥与杀菌处理;休闲、薯片、薯仔片、虾片、鱼干、鱼胞等的膨化;冷冻食品的解冻;大豆干燥脱腥;冶金、化工产品的煅烧、干燥、硫化、还原;印染、陶瓷、玻纤、化纤、棉纱、木材、皮革、竹制品、蜂窝纸板制品、瓦楞纸板、石膏板、大理石等工业产品的干燥、固化、定型、杀虫、防霉、煅烧。
除以上功能以外,工业微波还用于一些大、中、小型实验室的研究、开发、试验;酒店、餐馆的快速加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