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浙江嘉兴桐乡经济怎么样
桐乡是浙江省经济十强县市,在全国百强经济县市中排名第24位。全市拥有各类市场58个,号称市场大市。人均GDP达到了8万元,财政收入43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336亿元 。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00.8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实现利税42.8亿元,其中利润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和4.6%。着力强化企业帮扶,深入开展“走进企业、破解难题”活动,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等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全面落实,全年减轻企业负担8.7亿元;建立企业经营状况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设立市镇两级企业经营危机应急资金,出台《鼓励和引导企业并购重组的意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制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和工业结构调整转型行动方案,规模以上新能源、新特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8.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2.7%。继续实施“百家工业企业培育工程”,新增规模企业132家、亿元企业20家,总数分别达到1393家和110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实施管理创新工程,培训企业管理人员1234人次;国有资产运行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3家企业完成国有(集体)股权退出。大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银企对接,新增企业贷款33亿元;企业上市工作取得突破,双箭集团股票上市申请获得通过。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有效保障,全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面积2.1万亩,建成崇福镇联丰村新联塘田和濮院镇红旗漾塘田2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9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8.9万吨。精品农业有序推进,全年实施16个精品农业示范基地提升项目,新增设施农业2200亩,石门湾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新命名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新增订单农业1.1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新增国家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1个。渔民转产转业工作顺利完成,惠及渔民2267人。。
② 嘉兴的社会
嘉兴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保持浙江省前列,市及所属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行列,所属县(市、区)全部进入省科技强县(市、区)。
2013年,嘉兴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2983件和407件,嘉兴市人才资源总量达93.20万人,比上年增加8.10万人,增长9.5%。全年获得市级以上各类科技成果113项,其中,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0项,市级科技成果奖103项。技术市场发展平稳,全年经认定登记技术交易金额2.64亿元,交易合同数295项。嘉兴市年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3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93家,比上年增加174家。嘉兴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374.12亿元,增长26.2%。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嘉兴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嘉兴市生产总值比重2.49%。 截至2013年末,嘉兴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40个,各类卫生工作人员26439人,其中医生8837人,注册护士10546人,医疗床位19412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55名,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5.61张。全年急门诊病人3246万人次,住院58.6万人次。
嘉兴市已建成8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省级规范社区服务中心7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82个。嘉兴市无偿献血45025人次,献血量1417万毫升;无偿献血占临床用血比例达100%。嘉兴市(镇)、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达100%,镇初保达标率为100%。嘉兴市农村自来水受益率99.86%,农村农户改厕率98.72%。 嘉兴话,俗称“嘉兴闲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嘉兴话和北部吴语中的其他方言如苏州话、上海话、湖州话、绍兴话、杭州话等基本能互通。
嘉兴话拥有29个声母,具有全浊音。嘉兴话拥有43个韵母,具有入声韵。嘉兴话拥有7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主词条:禾帮菜】
浙江餐饮一度引领全国餐饮潮流,嘉兴只是浙江的一个小角,但餐饮却是重头,与上海、杭州、苏州为邻,嘉兴餐饮却不为上海本帮菜、杭州杭帮菜所同化,个性、特色是嘉兴餐饮最大的特点。用嘉兴当地大厨的话说,可独成一帮,就叫“禾帮菜”。
原料不乏上海铜川路上的时新原料,却也保持了当地的独有特色;菜品借鉴杭帮菜创新思路,却也有杭帮菜不及的特色做法。嘉兴餐饮讲的就是一个特色。
禾帮菜最令人称道的是“船菜”。按嘉兴一位老者说,禾帮菜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原料必须乡土,乡村收来的最新鲜的时令菜蔬,野菜竹笋,野生的鱼虾,土鸡,野鸭。
南湖船菜是江南水乡传统的汉族名肴,主要流行于民国时期。以八大碗八小碗为正宗,亦有八小碗六大碗或六大碗六小碗、四大碗四小碗等规格。
船菜,顾名思义是在船上制作,又在船上享用的美味佳肴。船菜兼旅游与美食双重特色,在江南水乡嘉兴烹饪史上独树一帜。 嘉兴市境地处太湖流域,水乡泽国,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时地跨吴越,史称“吴头越尾”,因此兼有吴“泰伯辞让之遗风”与越“夏禹勤俭之余习”。楚并越后,又接受了百余年楚文化的影响。自秦(前222)实行郡县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兴一直归属会稽吴郡,语言亦属吴方言区,故民间习俗以吴俗为主流,江南水乡特色鲜明,有别于省内山区、半山区。西晋末与北宋末,国家二次动乱,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带来了中原文化,优势互补,使嘉兴民风融合了中原风俗的成分,独特性与多元性并存。
秉礼勤劳:嘉兴介苏杭间,“土膏沃饶,风俗淳秀”,“不忧冻馁”。“其俗少阴狡”,“能秉礼义,务耕织”,“尺寸之土必耕,机轴之声不绝”。
秀慧工巧:嘉兴“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仅表现在人的聪慧文雅上,而且表现在精于劳动制作。历史上,嘉兴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多创造。元代,除丝绸制品以外,漆器和金银器皿都精美绝伦,如传世的西塘派剔红漆器,朱碧山银槎杯都是国宝,形成了“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学:嘉兴自古“罕习军旅,尤慕文儒”,“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在宋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处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衣冠之物,焕然可观”。“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
进取求新:嘉兴因地处两省交界,多移民,具有包容并蓄的特质,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潮流,开通风气。南宋时嘉兴成为畿辅之地及“龙兴之地”。明清时文学艺术开宗立派。嘉兴民间习俗与当自然地理条件和民风民性有着巨大的关系,是当地民风的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特定表现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载体。
③ 同样依靠上海,为何嘉兴就不如苏州那么发达
苏州和嘉兴是紧挨着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但改革开放以来两市的发展历程截然不同。苏州从90年代初开始就是我国工业重镇,GDP前十城市,而嘉兴发展迟缓,GDP只有苏州三分之一左右,排名全国四五十位,令人唏嘘。如此绝佳的地理位置,嘉兴却没有像苏州一样在改革开放后借助上海东风乘势崛起,在浙江省内也是经济规模较小,这几年才开始逐渐起步。
当时各省地价、人力成本都是差不多的,外资和上海企业与更有一定工业基础、交通极为便利的苏州合作办厂,更加有利于最快投入生产。因为工业基础不光是固定设施,还有技术、产业工人等软件。所以从这点来说,嘉兴根本无法和苏州竞争。
下面工业总产值数据供大家参考,可见嘉兴当时相比苏锡就是一个农业社会,而且嘉兴的工业产值中轻工业占比70%左右,承接外来投资办厂是没有基础的。
综述
两市虽然地理相近,但地缘上差异极大,而且嘉兴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交通不便。另外还有个关键是江浙两省对上海关系的处理上迥异,浙江省一直将嘉兴一定程度上阻挡上海虹吸势力的屏障,没有更多开发。而江苏将苏州作为承接上海、辅助上海产业的桥头堡。所以在政策导向上,对于两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所以综上,才导致嘉兴光芒暗淡。一直到这几年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开始,嘉兴开始焕发生机,招商引资全省增速第一、与上海合作越来越密切,经济规模上涨飞快,嘉兴未来可期!
④ 浙江的经济
浙江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是浙江的四大经济支柱。其中杭州和宁波经济实力长期位居中国前20位。
2012年浙江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达到10340.454美元,超出中国人均GDP6100美元,并且所辖所有11个地级市的人均GDP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发展十分均衡,发达程度高,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14年,浙江省生产总值(GDP)4015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1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222亿元,分别增长1.4%、7.1%和8.7%。人均GDP为7296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878美元),增长7.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7:47.8:47.5调整为4.4:47.7:47.9。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6%。
2014年,财政总收入752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增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21亿元,增长8.5%,增速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
2014 年11月,浙江省区被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2013年浙江省各市GDP排名城市GDP总量
(亿元) 增长率/%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人均排名1 杭州 8343.52 8.0 94791.18 15305.69 1 2 宁波 7128.87 8.1 93322.03 15068.47 2 3 温州 4003.86 7.7 43728.88 7060.69 11 4 绍兴 3967.29 8.5 80260.77 12959.50 4 5 台州 3153.34 7.9 52511.91 8478.96 8 6 嘉兴 3147.6 9.3 69269.37 11184.75 5 7 金华 2958.78 9.1 54802.37 8848.80 7 8 湖州 1803.35 9.0 62070.57 10022.37 6 9 衢州 1056.57 9.1 49838.21 8047.25 9 10 丽水 983.08 9.2 46437.41 7498.13 10 11 舟山 930.85 8.5 8.51 13184.38 3 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中国第一,蚕茧产量占中国第二,绸缎出口量为中国30%,柑桔产量中国第三,毛竹产量中国第一。浙江是中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柑橘、海鲜和竹制产品等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
浙江一个渔业大省,渔业由传统生产型,过渡到捕涝、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石浦渔港、沈家门渔港是中国最早四大中心渔港中占两席,海洋捕捞量居中国之首。杭嘉湖平原是中国三大淡水养鱼中心之一。
2014年,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为12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0%;粮食单产和总产量分别为5979公斤/公顷和75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3.2%(见表2)。油菜籽播种面积15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9%;蔬菜620千公顷,增长0.2%;花卉苗木138千公顷,增长5.1%;药材33千公顷,增长3.0%;果用瓜101千公顷,增长0.2%。
生猪年末存栏965万头,年内出栏1725万头,分别比上年减少25.1%和9.0%。肉类总产量156万吨,比上年减少9.9%。水产品总产量为575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68万吨,增长4.6%,淡水产品产量107万吨,减少0.7%。
浙江省新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457个,面积107万亩,累计建成6441个、面积572万亩;新建30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40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和126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42个,总面积360多万亩。农民信箱系统完成升级改版,现用户保有量达到272万人,2014年共发送信件6亿封,短信9亿条,日点击量超过200万次。浙江省已有农业龙头企业7621家;浙江省土地流转率达48%。新登记家庭农场5000多家,1432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全年各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到208亿元。到年末,浙江省共开展612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已接入和正在接入)150万户;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村1901个。浙江省97%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3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达到42%,已有46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浙江省在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87个,保护利用一般村434个;农家乐休闲旅游旅游村856个、旅游点2336个。“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总人数69万人。 工业
浙江工业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浙江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
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543亿元,比上年增长6.9%,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407和7137亿元,分别增长6.1%和7.4%(见表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增加值2211亿元,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64392亿元,增长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2085亿元,增长5.2%;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8.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544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36亿元,下降5.5%;股份制企业428亿元,下降5.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034亿元,增长6.3%;私营企业1221亿元,增长5.5%。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建筑业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445亿元,比上年增长9.0%。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利润总额590亿元,增长11.2%;税金总额660亿元,增长16.1%。 社会消费
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0.7%(见图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4177.7亿元,增长1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727.6亿元,增长13.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179.5亿元,增长11.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725.8亿元,增长10.1%。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8.8%,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9%,中西药品类增长16.5%,日用品类增长14.1%,金银珠宝类增长5.1%,通讯器材类增长10.2%,家具类增长36.9%,五金、电料类增长47.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8.2%。年末浙江省已登记的商品交易实体市场4321家,交易额为1.95万亿元,增长9.2%。
对外经济
2014年,进出口总额355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进口817.9亿美元,下降6.0%;出口2733.5亿美元,增长9.9%(见表7)。月均出口228亿美元,其中7月份出口26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民营企业出口1911亿美元,增长14.3%,高于浙江省出口平均增速4.4个百分点,占浙江省出口总值的69.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对浙江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97.1%。
2014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550个,比上年减少22个;合同外资2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1%和11.6%。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合同外资1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7%、增长24.3%,分别占外资总额的59.5%和62.0%,比上年分别回落2.4、提高6.4个百分点。
2014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6%;浙江省劳务人员实际收入1.6亿美元,增长46.9%。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共计577家,比上年增加9家;其中中方投资58.2亿美元,增长5.4%。全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34.8亿美元,增长45.2%。
交通邮政
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51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全年铁路、公路和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95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旅客周转量1077亿人公里,增长5%。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84.5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38.8亿元,增长64.3%;电信业务总量1145.7亿元,增长19.6%。年末本地电话交换机容量1769万门,比上年减少844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1141万户,增加33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371万户,比上年增加299万户,普及率134.6部/百人;本地电话用户1642万户,减少139万户,普及率30线/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数6371万户,比上年增加373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76万户,增加33万户。
旅游业
2014年,浙江省实现旅游总收入6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79亿人次,增长10.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47亿元,增长14.3%;接待入境旅游者931万人次,增长7.5%,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7.5亿美元,增长6.7%。
金融业
2014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924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7.2%。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136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2%,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9.5%。年末个人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311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2%。
年末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66家,累计融资3706亿元;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123家,占全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6.8%;创业板上市公司41家,占全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10.1%。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84亿元,增长14.2%;人身险保费收入674亿元,增长12.7%。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7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350亿元,人身险赔付支出125亿元。
⑤ 嘉兴的经济
2012年嘉兴嘉兴市生产总值2884.9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0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20.8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14.0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7.5:37.2调整为5.2:56.2:38.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3580元。
2013年生产总值3147.6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62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1726.73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265.31亿元,增长9.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916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169美元),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2:55.5:39.3调整为4.9:54.9:40.2。
嘉兴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7.49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2.31亿元,增长9.5%。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26.79亿元,增长18.9%。 嘉兴是浙江粮、油、畜、茧、鱼的重要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八年位居浙江省之首(2003年至2011年)。
2013年,嘉兴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5.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0.5%。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12.1万亩,比上年增加0.3万亩;油菜籽种植面积29.0万亩,减少4.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23.1万亩,增加0.9万亩;果用瓜种植面积14.9万亩,减少0.1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6.9万亩,增加3.7万亩。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59.7:40.3调至61.1:38.9。全年粮食总产量138.83万吨,增长0.3%;蔬菜总产量248.7万吨,增长0.9%。
2013年,嘉兴市工业增加值1560.88亿元,可比增长10.4%,占嘉兴市生产总值4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4409家,工业增加值1206.46亿元,增长11.5%,增速比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加值643.89亿元,增长14.3%;轻工业增加值562.58亿元,增长8.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6359.68亿元,增长11.5%;利税总额559.97亿元,增长27.8%,其中利润总额340.05亿元,增长31.1%。 2013年,嘉兴市固定资产投资额191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投资项目(单位)投资额1399.33亿元,增长14.1%;房地产开发投资额510.83亿元,增长22.8%。 2013年,嘉兴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2013年嘉兴市接待海内外游客4725.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85.57亿元,分别增长13.1%和15.9%。其中,接待外国、港澳台游客65.78万人次,下降15.9%,旅游外汇收入2.44亿美元,下降11.9%;接待国内游客4659.61万人次,增长13.6%,国内旅游收入470.47亿元,增长17.2%。
⑥ 嘉兴海盐经济情况怎么样
经济同比上一年,经济在迅速发展。
2020年,海盐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4.51亿元,同比增长3.1%;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达到100.05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和1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6006元、40336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6.7%。
综合实力上升的背后,靠的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去年以来,海盐深入开展工业技改(转型)升级行动、六大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企业培大育强精准帮扶攻坚行动、深化“三服务”提升行动四大主题行动,工业经济取得逆势增长,企业利润率领跑全市。全县规上工业产值实现1019.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县内规上工业实现产值844.5亿元。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74.8亿元,同比增长0.4%;县内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2.9亿元,同比增长8.5%。净增规上企业44家,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64家。
在坚持工业强县基础上,海盐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去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实现217亿元、131.5亿元、65.8亿元,分别增长3.3%、5.0%、6.9%,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8.9%、47.9%、24.0%。同时,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保持逆势增长态势,65家规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企业实现产值94.24亿元,同比增长15%,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97亿元,同比增长13.1%。 同时,海盐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拓展资料:
经济发展的度量 经济学家们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由于度量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用若干个具体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T)、人类发展指数(HDI)和购买力平价(PPP)。
⑦ 在嘉兴地区,嘉善与桐乡,哪个的经济更好
从数据上看,桐乡经济的数据更好看。大概是嘉善的3倍。
2013年,嘉善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5亿元,可比增长9%,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15182美元。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均呈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快0.1个百分点,分别达到10.1%和10.2%,跑赢9.0%的GDP增速;财政金融实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54.77亿元,增长4.8%,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6.2%;
被评选为首届浙江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在省2012年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水平排名中嘉善县列浙江省第七、嘉兴市第一,进入了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融合阶段。合同外资、实到外资均创历史新高,利用外资、浙商回归实绩均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2013年桐乡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平稳发展。工业强市建设列入全省试点,全年净增规模以上企业95家、亿元企业12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138.9亿元,同比增长7.5%;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35%。[14]
2013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138.9亿元,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35%;完成印染等重点行业22个项目落后产能淘汰。
⑧ 同样是5000亿元城市,嘉兴、绍兴角逐,哪座城市的综合实力更强
浙江浙江省和江苏,上海,并称江浙沪,是着名的包邮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浙江内部比较知名的城市也有很多,最出名的当属省会城市杭州,这里是众多互联网公司的聚集地,阿里巴巴的总部就设在杭州。此外,还有温州,宁波比较有名。但是除了这三座城市之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嘉兴和绍兴。
这两个市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从城镇化率,GDP总量,以及历史文化方面来看,具有高度的重合性。都是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旅游城市。不过从地理区位优势来看的话,绍兴本身的区位优势肯定是比不上嘉兴的,毕竟嘉兴靠近上海,可以受到上海的经济辐射,绍兴却不一样。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嘉兴的面积,相比绍兴更小,生产总值却和绍兴相当。所以,总的来说,嘉兴实力要更强一点
⑨ 嘉兴属于几线城市
嘉兴属于二线城市。
嘉兴,别称禾城,浙江省辖地级市,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城市。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2个区、2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嘉兴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海域4650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嘉兴市常住人口为540.0868万人。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355.28亿元,比上年增长8.5%。
嘉兴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处江河湖海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是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重要城市、浙江大湾区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嘉兴经济综述:
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5509.52亿元,比上年增长3.5%,增速分别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升7.4个、2.9个和1.8个百分点,列全省第3位。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4.18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2861.09亿元,增长2.8%,其中工业增加值2560.40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2524.25亿元,增长4.3%。
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355.2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居全省第5位,高于全国平均0.4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持平;两年平均增长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和全省持平。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1.97亿元,增长1.7%,两年平均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453.75亿元,增长10.7%,两年平均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2769.56亿元,增长6.3%,两年平均增长5.3%。
⑩ 浙江4000亿级别城市是哪几座
金华,与上述两座城市相比较而言,金华市在2018年的发展就比较平稳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原有水平。所以,在2018年当中,金华市的经济总量为4100亿元。成功的迈入了4000亿元级别城市行列。也算是取得了质的飞跃。除此之外,金华市近几年的知名度正在逐步提升。相信在未来的五年乃至十年之后,金华市的经济发展一定能够更进一步。你看好金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