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有哪两种简答题
网站上找的不晓得对不对 1)按其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前者是总体内所有单位的总数,后者是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总和。总体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标志总量不会独立于单位总量而存在。在一个特定的总体内,只存在一个单位总量,而同时并存多个标志总量,构成一个总量指标体系。同一总量指标在不同情况下可有不同的性质。例如对各企业工人总数指标来说,当研究企业平均规模时,以企业为总体单位,企业总数为单位总量,各企业工人总数为标志总量;当研究企业劳动效益时,以工人为总体单位,各企业工人总数为单位总量,这时企业的总产量成为标志总量。所以说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随研究目的不同而变化。
(2)按其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发展变化结果的总量指标;时点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瞬间)状况上的总量指标。
(3)按其所采用计量单位的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实物指标是以实物单位计量的统计指标;价值指标是以货币单位计量的统计指标;按实物单位计算的指标最大的特点是它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能具体表明事物的规模和水平,但指标的综合性能较差,无法进行汇总。按价值单位计量的最大优点是它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可以表示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但它脱离了物质内容。二者要结合应用。劳动量指标是以劳动单位即工日、工时等劳动时间计量的统计指标。
3、总量指标的作用
(1)总量指标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认识的起点。
(2)总量指标是编制计划,实行经营管理的主要依据。
(3)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二、相对指标
1、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相对指标又称统计相对数。它是两个有联系的现象数值的比率,用以反映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普遍程度或比例关系。相对指标就是应用对比的方法,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中某些相关事物间数量联系程度的综合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相对数。相对指标可以反映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说明总体现象的质量,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情况,利用相对指标可使原来不能直接对比的数量关系变为可比,有利于对所研究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
2、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
(1)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在对总体分组的基础上,以总体总量作为比较标准,求出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
计算结构相对指标能够反映总体内部结构和现象的类型特征。
(2)比例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中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指标,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各个分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
(3)比较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现象数量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指标,用以说明某一同类现象在同一时间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以表明同类实物在不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
(4)强度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用来表明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它和其他相对指标根本不同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同类现象指标的对比。强度相对指标以双重计量单位表示,是一种复名数。
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位置可以互换,因而有正指标、逆指标之分。实际应用时应注意与平均指标的区别。
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及计算后,要注意区分不同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如:各工种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如:轻重工业比例。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的区别是:
⑴子项与母项的内容不同,比例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的对比;比较相对指标是同一时间同类指标在空间上的对比。
⑵说明问题不同,比例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比较相对指标说明现象发展的不均衡程度。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用以说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如:甲地职工平均收入是乙地职工平均收入的1.3倍。主要区别是:
⑴其它各种相对指标都属于同一总体内的数量进行对比,而强度相对指标除此之外,也可以是两种性质不同的但又有联系的属于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之间的对比。
⑵计算结果表现形式不同。其它相对指标用无名数表示,而强度相对指标主要是用有名数表示。
⑶当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分子、分母的位置互换后,会产生正指标和逆指标,而其它相对指标不存在正、逆指标之分。
(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是用来检查、监督计划执行情况的相对指标。它以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对比,来观察计划完成程度。
此指标根据下达计划任务时期的长短和计划任务数值的表现形式不同,而有多种计算方法,实际应用时需注意区别。公式中分子减分母的差额表示计划执行的绝对效果。
三、平均指标
1、平均指标的概念、特点和种类
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用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平均指标的特点:
(1)把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了;
(2)平均指标是个代表值,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平均指标的种类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前三种平均数是根据总体所有标志值计算的所以称为数值平均数,后两种平均数是根据标志值所处的位置确定的,因此称为位置平均数。
平均指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可以用来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发展的一般水平;用来比较同一单位的同类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还可以用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等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有名数和无名数两种。
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指标的含义不同。强度相对指标说明的是某一现象在另一现象中发展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而平均指标说明的是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
(2)计算方法不同。强度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虽然都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但是,强度相对指标分子与分母的联系,只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平均指标是在一个同质总体内标志总量和单位总量的比例关系。分子与分母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即分子是分母(总体单位)所具有的标志,对比结果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平均。
2、平均指标的计算
(1)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算术平均数是计算平均指标的最常用方法,它的基本公式形式是总体标志总量除以总体单位总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资料的不同,算术平均数有两种计算形式: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均数适用于未分组的统计资料,如果已知各单位标志值和总体单位数,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方法计算。
加权算术平均数适用于分组的统计资料,如果已知各组的变量值和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则可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受变量值大小的影响。其二是受次数分配值即各组次数占总次数比重的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中的权数,指的就是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或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在计算平均数时,由于出现次数多的标志值对平均数的形成影响大些,出现次数少的标志值对平均数的形成影响小些,因此就把次数称为权数。在分组数列的条件下,当各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或各组次数所占比重均相等时,权数就失去了权衡轻重的作用,这时用加权算术平均数计算的结果与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的结果相同。
(2)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在实际工作中,有时由于缺乏总体的单位数资料,而不能直接计算平均数,这时就可采用调和平均数计算。因此在统计工作中,调和平均数常常被作为算术平均数的变形来使用。调和平均数也有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两种形式。
应用平均指标必须注意的问题有:
⑴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必须注意现象总体的同质性;
⑵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⑶计算和运用平均数时,要注意极端数值的影响,因为算术平均数受极端数值的影响很明显。
(3)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和中位数是两个位置平均数,在一定条件下用它们反映变量数列的一般水平是非常有效的。
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在单位数不多或一个无明显集中趋势的资料中,众数的测定没有意义。一般来讲,只有根据分组数列才能确定众数。
中位数是将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值。根据未分组资料和分组资料都可确定中位数。
4、变异指标
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它综合反映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或离散程度。以平均指标为基础,结合运用变异指标是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变异指标的作用有:反映现象总体总单位变量分布的离中趋势;说明平均指标的代表性程度;测定现象变动的均匀性或稳定性程度。
变异指标包括以下几种: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全距是测定标志变异程度的最简单的指标,它是标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反映总体标志值的变动范围。用公式表示为: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从计算可知,全距仅取决于两个极端数值,不能全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的程度,也不能拿来评价平均指标的代表性。
平均差是各单位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反映的是各标志值对其平均数的平均差异程度。其计算方法有简单和加权两种形式。
标准差是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又称为均方差。它是测定标志变动程度的最主要的指标。标准差的实质与平均差基本相同,只是在数学处理方法上与平均差不同,平均差是用取绝对值的方法消除离差的正负号然后用算术平均的方法求出平均离差;而标准差是用平方的方法消除离差的正负号,然后对离差的平方计算算术平均数,并开方求出标准差。标准差的计算也有简单和加权两种形式,要注意区别运用。
变异系数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变异指标。它是通过变异指标中的全距、平均差或标准差与平均数对比得到的。常用的是标准差系数。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当所对比的两个数列的水平高低不同时,就不能采用全距、平均差或标准差进行对比分析,因为它们都是绝对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不仅受各单位标志值差异程度的影响,而且受到总体单位标志值本身水平高低的影响;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必须消除数列水平高低的影响,这时就要计算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反映的是单位平均水平下标志值的离散程度,因而通过计算变异系数为水平高低不同的两个数列提供了对比的基础。
Ⅱ 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
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有百分数和倍数两种。
相对指标是质量指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而得到的。
因为相对指标是运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现象之间的联系程度。所以,其指标的原始形式是分子分母。数值表现形式有百分数和倍数两种。
Ⅲ 1979年苏联的重工业 轻工业的比列是多少
“重化工业化”之辨与我国当前的产业发展导向
重化工业化阶段在一些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这一点有经济史料为证。1880-1975年间,以总产值计算美国工业增长了218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415倍,轻工业增长了114倍,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增长。从1909年到1970年,日本的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例由80.4%降到了37.8%,重工业由19.6%上升到了62.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根据联合国统计处的资料对制造业中轻重工业的比例变化做出如下结论:“1955年以来,(到1976年)一切经济类型国家的生产总趋势是重工业的比重增加,这一变化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明显。”
Ⅳ 轻,重工业 完成工业增加值 各是多少
2015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增加值3550.13亿元,比上年增长9.9%,
2015年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进展明显,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带动促进作用增强。
具体情况如下:
——工业经济规模扩大。面对持续加大的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贵州省深入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双服务”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拓宽产业发展空间。2015年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口径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增加值3550.13亿元,比上年增长9.9%,“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4.3%,高于“十一五”时期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4.7个百分点。
——工业快速增多。2015年末,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数量达到4145户,比上年末净增250户。随着数量较快增加,工业产品覆盖面进一步拓宽。2015年末,贵州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大类行业全覆盖,中类行业覆盖率为82.1%,共生产工业统计范围内的工业产品282种,产品覆盖率为49.7%。
——轻重工业同步增长。贵州省立足产业优势,加快以“五张名片”为首的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呈协调发展之势;立足资源优势,稳定重工业发展。2015年贵州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1374.19亿元,比上年增长8.3%;重工业增加值2175.94亿元,增长10.9%。“十二五”时期,贵州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5%,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竞相发展。2015年贵州省煤电烟酒四大传统行业实现增加值2069.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8.3%。其中,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716.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684.68亿元,增长5.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364.53亿元,增长4.2%;受国家计划控制,烟草制品业增加值303.81亿元,下降2.3%。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贵州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0%。
Ⅳ 一五计划中,国家对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9,由此可见
答案:C
解析: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中央提出,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指出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已经居于首要的地位。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Ⅵ 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什么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比例关系有:
首先,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这是国民经济首要的一个重大比例关系,是经济计划工作需要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原则性问题。积累与消费这一比例关系,实际上是涉及正确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要积累;但人民原来很穷,生活需要改善,这是一个矛盾。“一五”计划在绪言中提出:“照顾到积累资金和改善人民生活两个方面,既要注意扩大资金积累,保证国家建设,为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物质基础;同时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减少失业现象为了正确认识和了解这个比例问题,这里要消除理论界的一个误会。“一五”计划是1955年7月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此前计划工作限于水平,还没有对国民收入进行计划和计算,没有对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进行具体安排,只在“一五”计划绪言中作了上述原则规定。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是从1956年起,才开始试算国民收入以及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因此,有人说“一五”计划对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安排得比较合理,完成得比较好,这里前一句是不符合实际的。
第二、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
这是国民经济中另一个重要的比例关系。马克思曾经研究过资本主义制度下工农业的比例关系,并指出李嘉图把这一历史现象,转化为一个永久的法则了。“这个历史现象就是工业(真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部门)比农业发展快。农业生产率提高了,但是比不上工业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在工业生产率提高到10倍的地方,农业生产率或许提高到2倍。因此,农业生产率,尽管绝对地说提高了,相对地说却降低了。这一点仅仅证明资产阶级生产的极其古怪的发展和它固有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农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相比生产率相对地降低,这只是意味着,农业生产率不是以同样速度和同样程度发展。
第三、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轻工业主要是制造日用消费品的工业部门,重工业主要是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因此,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实际上是反映人民消费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对这一比例关系,是根据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和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一五”计划绪言提出,力求使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发展保持适当的比例,避免彼此脱节。据此,“一五”在速度上,安排轻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2.4%,重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7.8%,两者的比例为1:1.4;实际执行的结果,轻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2.9%,略高于原定计划速度;重工业平均每年增长25.4%,超过原定计划速度较多,两者的比例为2:1。在投资上,原来安排轻工业投资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12%,重工业投资占88%,两者的比例为1:7.3。后来调整为轻工业占11.2%,重工业占88.8%,两者的比例为1:7.9。对此,“一五”计划文件指出:“投资的比例关系必须根据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来决定,而在每个发展时期中,这种比例关系的具体规定,又应该照顾到当时的具体条件。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重工业投资的比重特别大,这是因为我国需要积极地扩大重工业的基础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我国国营和私营的轻工业,在现在以还有相当大的潜在力量,并且还有广大的手工业可以作重要的补充。因此,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的规定是合适的。”(“一五”文本第24—25页)“一五”投资计划执行的结果,轻工业投资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的14.9%,重工业投资占85.1%,两者的比例为1:5.7,低于原来的设想。
第四、技术力量的供应与需求的平衡问题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平衡。技术力量供需的比例关系,是人力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国家大规模建设的进行,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物资流通的扩大,以及文教卫生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干部,特别是工业技术干部。“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家机关需要补充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专门人才共约100万人左右,其中仅工业和交通两个部门就需要增加技术人员39.5万人,但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仅为28.6万人,相差近11万人。“一五”期间,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实际毕业生达144.8万人,超过原定计划数;但其中高等学校理工科和中等技术学校工科毕业生共计只有27.7万人,少于原定计划数,差额比原来估计数还要大。“一五”计划拟定过程中,曾经估计到,技术力量不足,会影响到建设的进度、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这个问题估计十年内很难完全解决。但决不能等到培养好了技术干部以后,再从事建设。李富春在“一五”计划的报告中引用毛主席的话:“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10]从事革命战争是这样,从事建设也是这样。为了解决干部不足的问题,这五年内在兴办各类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和机关的有利条件,训练培养各类建设人才,提高在职干部的业务技术水平。
第五。建设资金的需要与来源的平衡问题。
财力平衡是确定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五”计划的建设规模很大,需要的资金很多,五年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的支出总额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万万两以上。用这样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陈云在1954年5月主持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工作小组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中国还很穷,计划搞到现在这样的建设规模已经不得了了,不可能再增加投资。我们要避免冒险主义,当然,也要防止有钱不用的保守主义。”[11]
资金的需要量这么大,使用的方面这么广,钱从哪里来?根据毛泽东思想“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一五”计划安排所需资金主要靠自己积累,当时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给予我们以适当贷款。“一五”计划财政收入的实际执行情况,最能鲜明的说明这个问题。五年国家财政收入共计1354.9亿元,其中国外贷款36.4亿元,占2.7%;本国自己积累为1318.5亿元,占97.3%。
“一五”计划所需资金绝大部分是靠内部积累的,来之不易,因此规定了极严格的节约制度,不容许任何微小的浪费。当时规定的节约措施,主要有:1、大大削减非生产性建设的支出。“一五”计划的第二年,1954年在全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中,非生产性投资占24.3%,而苏联“一五”工业部门的非生产性投资只占全部投资的14.5%,李富春在“一五”计划报告中提出,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投资比例。当时对非生产性房屋建筑,规定了“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但许多地方违反这一原则,盲目追求所谓“民族形式”,大量采用贵重的材料,造成惊人的浪费。单就“大屋顶”来说,长春地质学院是出名的豪华建筑,搞了好多不必要的装饰,被称为“地质宫”,每平方米造价达300元,而国家的规定为125元。北京市内各机关建筑的39座房屋因盖“大屋顶”浪费了540万元,国家计委在三里河的办公楼的“大屋顶”也在这时被砍掉了。2、大大降低生产性建设的成本。有些工业建设单位不按基建程序办事,情况没弄清,准备工作没作好,甚至建设方案尚未确定,就盲目备料,仑促施工。因而普遍发生浪费资金,积压器材的严重现象。边设计、边施工,是造成损失浪费的重要原因。3、大大加强各生产部门、运输邮电部门和商业部门的经济核算制,减少浪费,减少废品,降低消耗定额,降低成本和流通费用,减少非生产人员。4、进一步缩减国家机关的行政管理费。为了厉行节约,国务院规定:“一五”后三年生产性建设的建筑安装造价,应比原计划至少节约10%;各种非生产建设的造价,应比原计划至少节约15%;无论生产性或非生产性建设的成本,每年力求降低2-3%,或者更多一些。这样,就将至少为国家节约20亿元,就可建设一个年产150万吨钢铁的冶金企业,或30个5万千瓦的电站,由此可见节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作用。
第六。社会购买力与商品供应的平衡问题。
“一五”计划认识到,商业活动在过渡时期中,对于发展城乡物资交流,促进工农业产品的合理分配,保证市场的供应,负有重要的任务。为此,“一五”计划安排了社会购买力与商品供应的平衡。这一比例,关系到人民生活与市场稳定的问题。根据恢复时期的经验,安排这一比例,最好是商品供应额略多于社会购买力,以保证市场稳定,和居民对商品有挑选的余地,但当时估计“一五”时期做不到这一点
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标准是什么
根据《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标准如下:
第六条资源配置评估通过以下7项指标,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在教师、校舍、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配置水平,同时评估这些指标的校际均衡情况。具体包括:
(一)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2人以上、5.3人以上。
(二)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
(三)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0.9人以上。
(四)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以上、5.8平方米以上。
(五)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
(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00元以上、2500元以上。
(七)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以上、2.4间以上。
每所学校至少6项指标达到上述要求,余项不能低于要求的85%;所有指标校际差异系数,小学均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
第八条教育质量评估通过以下9项指标,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具体包括:
(一)全县初中3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
(二)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三)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四)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五)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六)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
(七)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八)无过重课业负担;
(九)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以上9项指标均要达到要求。
扩展资料: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
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
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
Ⅷ 轻重工业的合理比例(结合政治)
对国家来说结合自身的综合国力,国防和微电子及宇宙工程,重工业占有相当一部分重要的比例,就是"国家的脊梁" 但轻工业也十分重要,它集中体现的国民生产的总体水平,应合理分配,各占1/2才附合平衡发展的理念.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