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苏联工业生产实力真的是德国三倍吗,如果是,德国工业能在二战中追上苏联吗
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其实不大可能是德国的三倍,但肯定大大超过德国。因为为了在战争中鼓舞士气,稳定军心民心,苏联政府所做的政治宣传向来较为夸张,说苏联的生产能力是德国的三倍,这也可以理解。
而苏联生产能力超过德国的原因主要有:1、苏联在斯大林上台之后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军工实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在二战之前其的工业产值已经和德国相当。2、苏德战场开始后,德国后方城市屡屡遭到美国,英国等盟国的空袭,工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导致其生产能力下降。3、苏德战场中后期德军屡屡遭到打击,人员减员严重,为了弥补人员上的劣势,德军经常从工厂里直接抓人去服役,也影响了工业生产。4、因为德国极端的民族政策,导致爱因斯坦等众多其他民族的优秀科学家被迫逃离德国,使德国的科技实力也大幅下降。
个人认为不可能追上苏联,这是因为纳粹本身体质的不合理。德国政府官僚机构重重叠叠,科技发展计划杂乱无章,希姆莱的党卫军甚至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德国的工业水平能得到多大的发展呢?
2. 求二战苏德战场两军兵力对比变化或技术装备力量对比,速度!!
巴巴罗萨计划初期苏德双方实力对比基本相当,当然德军肯定占有一定优势,因为德军是进攻准备者,苏军的劣势是肯定的,但是不至于初期的一败涂地,初期德军基本是在摧枯拉朽,直到43年下半期苏军的颓势才有所逆转,没有诺曼底,没有阿拉曼,苏德战场真的很难说。简而言之,苏军的前期实力对比并不至于之后如此的一败涂地,为什么会败成那样,残暴的统治,就是根本,前期很多被苏联强占的土地人们都视德军为解放者,土匪斯大林的大清洗基本上师一级的统帅都死于他的屠刀,试问一支部队没有合适的领袖怎么能打好仗,还有就是战略的失误,把二战当一战打,打堑壕战,单一防线,没有纵深,这对闪击战的坦克部队是致命的,想想看,一支撕破对方单一防线的先头坦克部队在漫无边际的敌方纵深会做什么,打击补给,运输,这样防线就称不上防线 时间 苏军 东线轴心国军队
1941年10月 325万人 430万人
2715辆坦克 2270辆坦克
1460架飞机 3000架飞机
4.3万门火炮,迫击炮 2万多门火炮,迫击炮
1942年5月 510万人 619.8万人
3900辆坦克 3229辆坦克
44900火炮,迫击炮 56941火炮,迫击炮
2200架飞机 3395架飞机
1943年7月 661.2万人 532.5万人
10199辆坦克(自行火炮) 5850辆坦克
10252架飞机 29870架飞机
105000火炮迫击炮 54300火炮迫击炮 苏联坦克在1943年夏全面落后于德国,苏联战斗机性能却在1943年大大提升。轻型战斗机方面,红军新式的雅克-9D已经接近Bf109G-6;而拉-5FN,从官方数据看,机动性还明显优于德军FW-190。不过官方数据毕竟只是官方数据。按照德国人的标准,粗糙的苏联战斗机可靠性依然很差,瞄准具过于简单。这一切无疑也会影响作战效能的发挥。整体而言,苏联战斗机依然落后于德国。1943年,为了支援日益激烈的坦克对抗,苏联和德国空军都配备了空心装药的反坦克炸弹,在飞机上安装了23、30毫米的航炮,37毫米的反坦克炮。德国人甚至尝试过把75毫米反坦克炮也送上天!为了在即将到来的库尔斯克装甲对抗中占据优势,苏德双方从地面到空中,都可谓竭尽所能。而参加这次会战的庞大军队以及众多装备,也在1943年7月初基本部署完毕。苏德装甲简要介绍:在苏德装甲对抗中,除了实际厚度外。装甲材质、化学成分、制造工艺和外形,也对毁伤效果起着制约作用。战前,苏联坦克装甲质量并不低劣。1941年T-34的炮塔装甲,表面布式硬度360~375,车体为370~400(也有的据说超过400)。加上60度倾斜效应,容易迫使小口径炮弹跳弹。但在对抗大口径反坦克炮弹时,则显得比较脆。战争的突然爆发以及德军的迅速推进,使苏联失去了乌克兰的资源地区(包括锰矿)和工业中心,精压钢供应也一度中断。使用镍铬锰合金钢的苏联坦克,防护质量明显下降。加上装甲钢的铸造技术缺陷,残存的气泡导致装甲变脆。而在实战中,T-34的倾角装甲优势,也常被坦克炮的俯角较小所抵消。一旦遭遇起伏地形,T-34往往被迫采取前倾姿势,导致装甲倾角优势消失。而德国坦克则开到棱线上,实施俯射。苏方则很难采取此种战法。1944年,由于红军夺回了矿产资源,包括重要锰产区尼科波尔,苏联坦克钢质量也大大提高。其装甲k值(装甲抗弹能力系数)可能达到2200-2400。德国常用装甲钢,表面208—269布氏值。镍铬合金钢217—269布氏值。“虎”的装甲质量最高,据英国测试,为285-345。但德国坦克装甲的k值不低。苏德战争初期的德军中型坦克,K值据说可达2250。1943年,德军推出了“黑豹”坦克。由于稀有金属缺乏,尤其是后期装甲钢不再采用镍,德国人对“黑豹”采用掺碳、加热燃烧、电硬化等手段进行表面处理。“黑豹”D型的K值虽然比“虎”有所下降,但依然达到2100。但到了1944年,德国坦克装甲钢质量进一步下降,而且由于将金属碎屑融化后进行焊接,也导致强度不足。1944年8月,苏联对缴获的德国“虎王”坦克装甲进行了测试,认定其要大大劣于初期生产的“虎”、“黑豹”和“菲迪南德”。这时期“黑豹”G、“虎王”的k值为1900-1950。本书所涉及的1943年夏季,苏德两军坦克的K值,估计在2050-2200之间。但从德军“黑豹”坦克普遍在1500-2000米距离击穿T-34,甚至在3000米击穿KV,而“黑豹”D却在100米外抗御住85毫米炮打击的记录看,德军装甲此时依然要优于苏联。
3. 二战苏德工业哪个发达些
应该是德国强.
苏联占优关键还是西方的援助. 战争其间航空汽油苏联自产只有181万吨,而西方(主要是美国)援助了258.6万吨。用于飞机制造的铝,苏联自产了26.3万顿,而西方援助了32.8万吨。要是没有这些铝,一半以上的苏联飞机只能用木头来做,那苏德空中交锋的结局可想而知。苏联用于粘合木飞机用的胶水也是需要进口的。
装甲钢西方盟国提供的数量超过了苏联在战争期间生产的总和。要是苏联的坦克数量下降一半,战争结局将会如何。
汽车西方盟国一共提供了501660辆,苏联在战争期间生产的"嘎斯"军用汽车343624,才5%。没有这些汽车,俄国人就没有摩托化部队,也无法机动大炮。
要是苏联没有这些工业物资援助,坚持战斗的能力要减一半.而德国因为缺少工业物质,生产能力无法发挥.没有物质保证数量只能设法提高质量.
4. 苏德战争前苏联和德国的工业哪个强
当时的德国技术最高,苏联规模更大,世界第二(美国当时第一,军工技术也很烂)。
5. 二战前夕德国和苏联谁发展更快最好能给出数据说明。
人口:苏联鼎盛时期拥有3000多万20岁至40岁的男性。同时德国人有1550万人,而在1941年前,德国已经有175万外国劳工以及127万战俘为劳动力。并且德国在欧洲还有十六个盟国的军队。工业:德国煤和钢优势较大,德国二战期间直接统治区共生产了4亿吨煤、3180万吨钢铁、而苏联却只生产了1亿五千万吨煤和1790万吨钢铁。充足的煤使德国拥有700亿度电力,而苏联只有480亿度,并且德国开动了126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苏联只有58万台,德国的机器制作工人几乎是苏联机器制作工人的两倍。同时整个西欧几乎在为德国生产,那里有4800多个兵工厂,仅法国(沦陷后)就为德国每年提供1300辆卡车和100万发炮弹。但是,德国较缺乏稀有金属,尤其是缺乏工业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开采石油190万吨,从煤中
合成燃料410万吨,还获得了法国、比利时、瑞士等一系列国家的储备的石油。截止194年初德国在占领区收入额大约为四百七十六亿六千三百一十万马克,这是一笔巨大的经济收入。
----------
在1933~1939年9月的德国政府收入中,国内税收、海关关税等占了818亿马克,“冶金研究所”信贷105亿马克,税票31亿马克,加上短期信贷69亿马克,长期信贷167亿马克,共1190亿马克,其中军费开支占了600亿马克。1939年9月~1945年5月的战争期间,德国军费开支总额达6220亿马克,占同期国家预算的92%,全部税收累计为1827亿马克,国家预算赤字平均每年34%,1945年春,国债总额达3793亿马克。尽管政府负债累累,还是可以通过征用令其获得所有物资,代价是战争结束时货币体系已面临崩溃边缘。但纳粹并不依靠高税率,因为这可以给大众一种稳定的假象,1941年,1万马克个人年收入的所得税率为13.7%。
德国的另一个财源是“要大炮不要黄油”政策。“熟练的工人进兵工厂,不熟练的修高速公路”,军工及相关产业的繁荣解决了德国严重的失业问题,社会总体购买力得以增加,成为第三帝国标榜的成就之一。当然纳粹的首要目标并非改善生活,食品生产由国家控制,德国人之所以乐于接受纳粹所提倡的农民式简朴生活,很大程度上出于和大萧条的对比,以及对纳粹勾画的强大帝国美好未来的期待。
1932~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提高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4年初,德国国防工作委员会批准了动员24万家工厂供应战争订货的计划。1933~1936年,德国新建300多家兵工厂,包括55家飞机厂、40家汽车和坦克厂、70家化工厂、15家造船厂和80家火炮厂。到1939年入侵波兰前夕,德国工业产量已超过英国,仅次于美苏。
汲取“一战”时期食品严重不足造成后方不稳的教训,德国到1938年已实现粮食自给,并将粮食储备从上年的308万吨激增至913万吨,足够全国食用两年多,油脂储备也从13万吨增至47万吨,薯仔储备高达1546万吨。
但扩军备战并不能真正解决危机,反而使1939年德国出口下降,财政恶化,外汇和黄金储备仅五六亿马克,国债却高达600多亿马克。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说:“对德国来说,经济上的困窘也同样变成了推动力。通过军备生产去刺激世界经济的做法,绝不能在一个长时间里为经济的安排奠定基础……惟一的,或许对我们值得梦想的补救办法,就是要争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战争已不止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必然。
1940年7月31日开始准备侵苏时,德军估计需要120个师,8月2日总参谋长凯特尔要求战时经济与军备局制订装备180个陆军师的军备计划。到1941年2月,半年之内德国军火生产增加近60%,其中弹齤药增加100%,坦克增产25%,全国及占领区钢产量3180万吨,石油480万吨,煤4.39亿吨,整个西欧还有4876家工厂在为德国生产军火,一时间德国工业基础超过苏联50%以上。同年,德国获得812万吨燃油,基本满足军队需要,加上法、比、荷等国880万吨的石油储备,可以维持7个月的战争。
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已控制2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本国领土的三倍,人口2.7亿,其欧洲盟国还有80万平方公里领土和7800万人口。在兵员方面,虽然苏联20~39岁男性为3150万,同年龄段德国男性只有1550万,但德国可以利用仆从国军队和被外籍劳工、战俘替换出来的工业劳动力。
--
苏联的备战
苏联的备战要追溯到1926年的工业化。作为利用“一战”乱局革齤命成功的惟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和平建设带有超强的备战色彩。
1928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苏联工业化的全面展开,1931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有1/3是苏联购买的,次年更高达50%,这一年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也上升到70.7%。1933年开始的“二五”计划建成工业企业4500个,工业总产值增加1.2倍,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战前13年,苏联累计国防开支1701亿卢布,只略低于1850亿卢布的工业投资总额。
苏联工业布局也充分考虑了战略纵深。“一五”计划在乌克兰、高加索、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地建立了新的工业基地,“二五”计划将半数的重工业投资用于东部,“三五”计划以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为重点。
1927年斯大林在讲话中断言:“新的帝国主义战争,这一问题是现时的基本问题,这是几乎不能怀疑的了。”苏联将面临“一场长期的、残酷的竞赛,交战双方的全部经济和政治基础都将在这场竞赛中受到考验”。1933年他又表示:敌人“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战前一个月,斯大林在红军指挥学员毕业典礼讲话中明确指出:“德国将是敌人。”
苏军的战争准备,特别是计划的机械化装备规模之大,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已达脱离实际的地步。苏军人员从1933年的85.5万扩编到1939年初的194.3万人后,1941年6月增加到500余万人,陆军计划从98个师增加到303个。1941年3月,苏军总参谋部拟定了工业转入战时生产的计划,但装备生产严重滞后。改编要求坦克部队扩充到61个坦克师和31个摩步师,每个师分别应配备375和275辆坦克,共计31400多辆,战前一共只得到7000多辆,其中新型坦克只有26%。改编要求一年内新建25个航空兵师部和106个航空兵团,其中半数装备新式飞机,但到1941年夏,苏联航空工业生产能力比德国高约50%,总产量特别是新机型产量却远远跟不上需要,直到德军入侵时,也只有19个团完成改装。年初开始组建的5个空降军技术兵器严重不足,新的防空体系也尚未真正建成。结果战争爆发一个月,苏军原有编制计划就被迫大幅缩减,航空兵师由4~6个团减为两个团,每团飞机从61架减为22~32架,步兵编制缩小25%,火炮减少52%,汽车减少64%,摸索之中的机械化军则全部撤销。
1940年3月,勉强取胜的苏芬战争,暴露了苏军在大清洗后的虚弱与混乱。“肃反”后提拔的大批军官缺乏训练和作战经验,造成许多部队训练水平下降。德军作战部队中最年轻的士兵是1940年秋入伍的,1941年春入伍的派往后备军团。而苏军士兵一入伍就充实到一线,战前边境军区竟有2/3以上士兵是第一年服役的,其中又有一半当年才入伍。
------------
双方的实力
人口
德国战前,控制了近25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亿人口,其中德国人有5000万左右,苏联战前,包括入侵芬兰和波兰后新并入了一些地区,共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接近2亿。去掉占领区人口,苏联人口是德国的4倍。
按一般的人口比例计算,苏联当时拥有3000万20岁至40岁的男性人口。以此类推,同状态德国人,应该不会超过700万人。
这些人口的差距到了战争后期十分明显,苏联红军虽然损失惨重,但仍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兵员,支持其一直打到柏林,但反观损失远远小于苏联的德国,虽然运用了独特而有效的动员方法,且把征兵年龄宽限到17至61岁,但也只动员起了1000万人,之后就再也无法动员起任何人力了,可以说是耗竭了兵员,导致战败。
国力军工生产力
德国的生产能力和军工生产能力不及苏联,以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坦克生产量为例,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为完成德国开战以后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达到800-1000辆/月,最低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军工厂一再努力,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
而苏军,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就曾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就能生产的坦克22辆,而全苏联坦克的月产量是惊人的1500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这种差距在战争爆发以后还会进一步的放大,成几何级数的放大。
战略资源
德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特别是稀有金属,尤其缺乏工业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开采石油190万吨,从煤中合成燃料410万吨,还获得了法国、比利时等一批国家的储备880万吨石油。但除了罗马尼亚油田以外德国缺乏稳定的产油地。
苏联国土面积广阔,各种资源,稀有金属一应俱全,并有高加索有点源源不断地原油供应,且高加索油田一直比较安全,德军在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曾经接近,但未能拿下,甚至没能影响到它源源不断地运出原油。
外来援助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双方所获得的外援。德国从其盟国和仆从国也获得了不少的援助,比如法国的卡车,捷克的枪械和罗马尼亚的石油,但这些远远不能和苏联在战争中获得的援助成正比,不可否认苏两卫国战争的胜利,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援助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以下是苏联所获得的一部分援助的简单清单:
飞机18865架:美国援助15,481架,英国提供3384架。总共援助18,865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大约有17,000架。
坦克1.3万多辆:美国提供了7057辆,英国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辆。另外,也是最关键的西方提供了极其先进的光学瞄准器具及火炮技术,使苏联坦克的质量上了一个台阶。特别是在苏德战争初期,数天内苏军就损失了数千辆坦克,英美及时地向苏联提供了1000多辆坦克。其中英国750辆,美国180辆。这些坦克直接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
大炮:15000门 ,其中美国援助了7944门红军最缺乏的高射炮。
另外英美等西方国家还向苏联提供了许多其他作战物资:据不完全统计包括42万多辆卡车和吉普车和11,075节车厢, 8700多辆拖拉机,4.7亿多发子弹和炮弹,1981辆机车和35万多台机床,汽车轮胎高达3,606,000件。35,800台无线电设备、1196部雷达和329部声呐。
还有不计其数的军装军靴御寒装备,仅英、美根据莫斯科议定书就给苏联运送了150万双军靴,10500吨制靴皮革。各种战略物资,钢铁稀有金属也源源不断的输往苏联。包括87,600吨铜。
虽然这些数字是英美等国单方面提供的,有很多夸大和不实的成分,但可以说英美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尽了自己的能力帮助红军,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战后出于政治原因苏联否认了这些。这些也曾经得到了红军传奇式英雄朱可夫元帅的认可。
兵力装备
有人把德军初期的胜利归结为兵力和装备的压倒性优势,这也符合“多兵之旅必胜”的基本战争观念,但这并不是事实,我们来比较一下双方的兵力兵器的优劣。
战前,德军在苏德战线上拥有190个师550万人,其中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他们装备有坦克4300辆,火炮42000门,作战飞机4980架。
苏联拥有180个师540万人,其中有6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他们装备有坦克24000辆,火炮3.75万门,作战飞机7000架。
双方兵力基本相当,火炮德国占优,飞机苏联占优,但差距都不是很大,坦克更是占了绝对优势,这还没有考虑,苏联的生产能力,在战前苏联的飞机月产量就达到了1200架,动员以后的能力可以翻倍,甚至几倍。
坦克
我们提出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作用最关键的,也是一般被认为德国最强的兵器来比较一下。不仅在数量上苏联大大占优,达到6:1,且质量上的优势更大。
6. 苏德战争时,苏联工业生产能力有多强
我是“非本色”,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了。
持续了四年之久的苏德战争,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为二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在这场巅峰对决中,苏联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实际上,我们了解了战时苏联工业的生产能力,就会明白一切了。
其实,战时德国人力资源动员程度不仅远低于苏联,还远低于英国。同一时期,1943年德国女性就业率是46.1%,而英国妇女就业率就达到60.5%,苏联妇女就业率更是达到极限。我们可以想象,当苏联妇女们高负荷劳作的时候,大多数德国妇女却待在家照看孩子。
1942年,德国战时的劳动力人数的缺口,远超100万,阿尔贝特·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阿尔贝特·施佩尔回忆录》描写道:(德国政府)不但没有增加妇女就业人数来弥补缺口,反而“为了显着减轻德国家庭主妇,尤其是多子女母亲的负担并不致危害她们的健康。”于是,德国政府专门从乌克兰“招来”50余万妇女作保姆。
反观苏联,据《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描述:苏联早在战前的1938年就将孕妇产假由112天降至70天,战时大量增加托儿所、幼儿园使妇女参加工作。而阿尔贝特·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阿尔贝特·施佩尔回忆录》也描写道:战前1939年6月英国家庭女佣人数为120万,德国同期家庭女佣人数为158.2万?1943年6月,英国女佣降至40万人,为战前的1/3,而德国女佣仍高达144.2万人,与战前没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战时德国女性就业率一直很低呢?根据《第三帝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分析:纳粹德国一直宣传妇女应该重家庭,不让妇女参与繁重的劳作。当然,给军属妇女的较高补贴也是为了补男子上前线的工资,讨好民众,于是妇女不用上班挣钱养家糊口。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纳粹德国的这种反对增加女职工的做法,是得到戈林和希特勒支持的,谁敢说不呢?
写了这么多,飘过的也给个苦力赞呗。
7. 1941年苏德两国军事实力对比,是怎样的
在1941年的时候,德国已经基本占领了整个西欧,为了彻底的征服世界,希特勒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在战争爆发前,苏联对于战争的准备并不如德国充分,斯大林始终认为德国没有条件,也没有借口入侵苏联,但是希特勒他是个疯子。苏联拥有强大的军工体系,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工业国,在战争开始后,装备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了战场上去。战争潜力的强大,弥补了苏联在前期的军事实力缺陷,这也是德国为什么会败给苏联的主要原因。
8. 1941年12月7日在苏德战场上,苏德两国军事实力到底孰弱孰强
从装备来看,德国军队的装备齐全,部队装备了足够的冲锋枪和重武器,苏联军队大部分都是装备的老旧步枪,重武器数量远不如德国。在空军方面德国也有非常大的优势,作战飞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强国苏联。
苏联的地域广口,资源丰富,两千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各种资源都能自给自足,德国土地狭小,资源情况一般,根本不能像苏联这样大批量的生产物资。
苏联拥有强大的军工体系,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工业国,在战争开始后,装备源源不断的运送到了战场上去。战争潜力的强大,弥补了苏联在前期的军事实力缺陷,这也是德国为什么会败给苏联的主要原因。
9. 苏德二战前的工业实力到底谁厉害一点有人有数据吗
德国厉害些,
10. 历史上苏联不是第二大工业国吗为什么苏军的装备给养不如德军不合理啊
第一,斯大林格勒三个人分把枪是有历史依据的。当时苏联大量工厂正在迁往乌拉尔山,重新组织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武器的匮乏。此外,由于糟糕的计划和运输,前方武器的确紧缺
这个东西在赫鲁晓夫的20大报告中有,赫鲁晓夫说:当时我们设计了很多新式的武器,但由于斯大林的问题,没有生产(大意如此,原文忘了,你可以查一下)
第二,为什么不用SVT40的问题。SVT40的确不错,技术先进,但缺点在于对保养的要求比较高。不符合毛子的操作习惯。当时生产了100多万只,但部队不喜欢。这枪不好好保养就很容易卡壳
在部队的要求下,换回了老式的莫辛纳甘步枪(这枪皮实,志愿军曾将此枪戏称为脚蹬枪,卡壳时用脚蹬即可)
喜欢SVT40的部队,主要是训练有素的陆战队、伞兵,另外德国人对这种枪的评价也很高
第三,关于坦克生产问题。首先,毛子的坦克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有机会去军博看看那里放着的T34和IS2,看看那炮塔就知道了,铸造炮塔上全是沙眼,不少足有小指头大
这种坦克挨上一炮,即便不完蛋,里面就是铁渣乱飞
再说毛子的坦克炮和光学设备,都不如德国人
最后说说坦克组乘员,德国人走的是精兵路线,像豹的车长原则上都要军士长以上的人员担任,乘员车组原则上不拆散以保证协调
毛子这边都是没训练几天就上去了,素质没法比
相比之下,毛子只能走暴兵路线,蚁多咬死象,靠数量淹没对方
至于第二大工业国的威力还是发挥出来了,至少在迫击炮生产上,毛子的暴兵可见一斑。当时毛子迫击炮生产量是德国的5倍,而德国的迫击炮产量就已经相当于其他各参战国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