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有哪些工业地带
加入WTO扫除了我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障碍,加速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自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或即将受到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强势冲击。经济发展空间的区域组合既是我国经济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变革的内在要求。目前,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主旋律的趋势日益强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三大城市群三足鼎立态势渐趋明朗。本文就三大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进行简要分析比较,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基本状况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地域范围的概念,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共识,而以京津为中心的城市群其地域范围如何界定则认识各异,既有环渤海、京津冀、京津唐城市群等多种概念,也有首都经济圈和大北京经济圈之说,在此我们采用京津唐城市群之概念。
⒈长三角城市群基本状况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其中科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见图1-1;见表1-1)
⒉珠三角城市群基本状况
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见图1-2;见表1-2)
⒊京津唐城市群基本状况
京津唐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市一省,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的唐山、保定、廊坊3个地级市,以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县级市。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34%;人口2762万,占全国的2.15%。其中科技人员占本区域人口总数的3.65%。(见图1-3;见表1-3)
⒋三大城市群面积与人口的比较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覆盖的空间面积为15.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1%;人口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08%。其中长三角的空间面积和承载人口数远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土地面积分别是这两个区域的4.5倍和3.1倍,人口分别为其2.9倍、2.7倍。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则大体相当。在各区域内部,除上海、广州外,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他城市规模差距不大,而京津唐地区,除北京、天津外,其余城市规模较小。(见表1-4)
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经济概况比较
1、综合经济实力比较
从国内生产总值角度看,长三角最高,占全国的19%,为19124.98亿元,远远超过珠三角的9565.29亿元和京津唐的6552.63亿元。除了区域内城市数量多之外,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均衡,也是长三角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主要原因。其中上海达到5408.76亿元,其余城市大部分在400亿元以上。珠三角的GDP位居其次,其主要优势是各城市的GDP都较高,均在400亿元以上。京津唐的GDP在三大区域中最低,其中北京和天津合计为5263.86亿元,不及上海一个城市。并且占到整个区域的80%。其余城市只有唐山在400亿元以上,有3个城市在100亿元以下。反映出京津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京、津两大直辖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实力对比悬殊。
从人均GDP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强,为36440.31元,长三角与京津唐相差不大,分别为25262.24元和23721.3元。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有6个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长三角中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3个,京津唐各城市最高人均GDP不足30000元,仅有3个城市介于20000元和30000元之间。(见表2-1.2.3.4)
2、三大需求比较
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246.93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过珠三角和京津唐的同类指标。珠三角和京津唐则相差不大。在各区域内,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北京与天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占到京津唐的86%。从增长速度看,京津唐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高,比上年增长12%,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为11.4%、1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以长三角最高,比上年增长18%,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从出口贸易额看,珠三角为1126.08亿美元,占全国的35%,略高于长三角的923.97亿美元,远高于京津唐的288亿美元。出口贸易比上年增长,长三角超过珠三角为25%,珠三角为24%,均远高于京津唐地区。(见表2-1.2.3.4.5)
但是,从三大需求的人均值来看,珠三角的整体优势和核心城市的优势尤其突出,特别是深圳,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其他核心城市;长三角由于人口数是其他两大经济带的近三倍,除人均出口额略高于京津唐之外,其他人均值均低于其他两个区域。所以从人均值角度看,长三角的优势不复存在;京津唐以人均值表示的经济实力居中,其中北京的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上海相近,天津与其他核心城市则有一定差距。(见表2-6)
3、经济外向度比较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珠三角最高,为2118.65亿美元,占全国的34%。其次是长三角,为1752.17亿美元。最后是京津唐,为819.3亿美元。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外向型程度依次升高。同时各区域内部差距悬殊。如在长三角,进出口总额最高的上海是726.64亿美元,最低的舟山仅为4.96亿美元;而在京津唐,北京和天津的进出口总额之和为753.37亿美元,占整个区域的92%。
从利用外资角度来看。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最多,为178.51亿美元,占全国的34%。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三角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强。珠三角和京津唐依次是150.21和92.3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28%和18%。这三大区域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国的80%。在各区域内部存在较明显的不均衡。如在京津唐,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最高,为51亿美元,而最低的张家口仅为0.062亿美元。(见表2-1.2.3.4.5)
4、产业结构情况比较
三大经济区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比分别为:长三角5.8:51.9:42.3;珠三角5.6:49.3:45.1;京津唐4.0:42.3:53.7。三次产业的排序分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呈现为二、三、一结构,京津唐为三、二、一结构。上述现象说明,京津唐地区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升级换代快,且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在京津唐地区内部,北京三次产业构成依次为3.1%、34.7%和62.2%,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最高。此外,河北省廊坊、保定、秦皇岛三市的产业构成也呈现为三、二、一结构。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只有上海、南京、广州的三次产业构成为三、二、一结构。(见表2-7.8.9.10.11)
5、主导产业比较
从主导产业看,三大经济区域具有同构现象。如都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在区域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趋同问题。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省主导产业雷同。(见表2-12)
6、经济所有制结构比较
由于统计资料限制,我们主要通过区域核心城市工业总产值所有制结构来分析各区域的经济所有制结构。
外商投资企业对上海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工业总产值的44.2%,超过全部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对广州和深圳来说,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其次是外商投资企业。如深圳的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78.2%,内资企业仅占21.8%。与其他核心城市不同,北京和天津的内资企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了50%,外商投资企业也有一定规模,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规模较小。(见表2-13)
总体来看,从北往南,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的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依次减少,市场开放程度、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逐步升高。珠三角因为最早开放,优先享受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与港澳台自然的经济联系,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充分,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商投资经济较发达;长三角因为越来越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经济活力也逐步增强;京津唐则明显受到国有经济改革滞后的影响。
三、几点结论
1、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区域的土地面积仅占我国的1.61%,但聚集了我国10.08%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远超过我国平均水平,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2002年GDP占我国GDP的3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45%,人均GDP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2倍。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同类指标的比率均超过了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
2、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实力从北向南依次递升,与改革开放所释放的能量成正比。
珠三角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很好地利用了国家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在20世纪后20年的大改革、大发展中,由深圳、广州带动起的珠三角,已经把制度改革所释放的能量比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了。进一步的发展将不是特区和特殊的优惠政策所能支撑的。珠三角正在进行动力的凝聚和结构的重组。区域合作或包括港澳的泛珠三角大区域的合作,将为这一地区进入新一轮发展注入活力。
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在改革开放方面都还有较大的空间。在新的形势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将更上一层楼。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从理念逐步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进而得到企业界的广泛共识。在这一基础上,长三角正在成为我国最有活力的经济带。
3、京津唐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相互依存度不高。
京津唐地区内部没有形成有序的梯度。北京、天津的综合实力最强,成为区域发展的“飞地”,其余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与两大直辖市形成巨大的反差和落差。这一方面反映出北京、天津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不够,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周边城市对北京、天津的经济支撑力相对不足。
总体来说,京津唐地区区域经济分工、合作、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仍未摆脱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封闭发展的旧有模式,国有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格局中,京津唐区域合作与发展既要寄期望于国有企业的大踏步改革,也将催化这场改革攻坚战的进行。没有大力度的改革,京津唐地区参与国内乃至国际经济竞争,都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四、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预期
(一) 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产业集群机制的培育、技术链接与制度的配套将把长三角地区的制度改革继续引向深入。长三角将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成为一支活跃的领先团队。
在区域内部,上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的中心,具有较强的辐射力。汽车业等现代制造业也较发达。因富有人才和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较强的市场需求等因素,上海正逐步成为区域研发、营销、资本运作等职能的中心,成为区域的总部基地。江浙等地则逐步强化与上海的经济合作与分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研发、生产加工等方面与上海形成有效互动,向我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
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动,长三角内部的经济分工协作将更加紧密,产业结构将更趋合理,从而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长三角的经济必将持续快速增长。这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1、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原有工业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资源加工能力强。改革开放以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最发达的地区。加之以市场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密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较为均衡,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经济的分工、合作奠定了基础。
2、每年召开一次由常务副市长、副省长参加的区域协调发展联席会,形成政府协调机制,逐渐消减区域内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以其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良的投资环境,确立了“龙头”地位,周边城市主动接轨上海,区域良性互动局面已经形成,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证。
3、为加强区域合作,各城市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区域一体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如:在投资准入、市场秩序、信用、信息方面推行一体化管理制度;实施各地人员资格证书的互认和衔接,实现各地教育、培训、考试资源共享;杭州湾大桥、沪杭磁悬浮列车等3小时都市圈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等等。都将使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极大地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带来生产力格局的重大变化。
4、长三角地区的科技竞争能力处于全国前列,依据暨南大学韩建安、李相银的分析,上海的科技竞争能力排在全国的第三位,江苏位居第六,浙江居第八位。较强的整体科技竞争能力,为产业梯度转移和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水平提升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5、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投资软硬件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开放度的增强,将进一步吸引外资进入长三角地区。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外资开始向长三角地区转移。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的规模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均已超过珠三角地区。外资的大量进入将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长三角在发展过程中也必将面临一些问题,这主要包括:与经济协作相配套的制度安排,将是长三角需要认真探讨与率先实践的难点;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的经济实力还不很强,影响到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在区域内行政壁垒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珠三角城市群
对珠三角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是市场经济启动较早,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区域一体化的先发地区。但近几年,随着改革能量的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的逐渐消失以及来自长三角强有力的竞争,珠三角出现外资转移、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缓的不利局面,正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动力重组期。
同时,CEP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包括粤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建设,将为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再一次崛起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珠三角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加上经济联系的历史渊源,使粤港澳的合作成为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制度框架下,如果能够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先机,珠三角必将实现经济的再一次起飞。
总体来说,珠三角地区仍将是我国经济、文化、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并且,珠三角作为我国重要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将被加强。在与港澳共同打造“大珠三角”经济区的过程中,以香港国际现代服务业中心为平台,利用其国际商贸、金融、管理和人才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现有以单纯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向加工制造与研发设计相结合转变;在与京津唐等区域的产业互动中,因共同发展的需要,通过技术交流、合作创新、人员培训等途径,珠三角的技术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这都将有力提升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同时,通过着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中介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仅能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将进一步拉动珠三角经济增长。
(三)京津唐城市群
京津唐地区在三大城市群中,经济实力相对弱一些,经济联系与协作程度最低。区域行政壁垒、分工协作的体制障碍较严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尚未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仍是内闭式自我循环,发展极不均衡。以京津为双核心,带动两翼的局面远未形成。区域经济整体呈现为北京一枝独秀向京津双头并进转变的格局。
我们认为,京津唐地区经济一体化必须与改革相配套,没有改革护航,区域经济协作将举步维艰。同时,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战将在全球竞争的挑战中加速进行。
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京津唐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从经济实力和产业发展上来说,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区域核心城市,北京的经济实力雄厚,排在全国前列。产业结构经过多年调整不断优化,电子、电气、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内的位置得到提升,并逐渐形成主导产业群。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独特的政治资源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天津作为另一核心,本来就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才、科技竞争力也较强。近年的后发优势更加明显,从2001开始经济增长加速,远快于北京。河北几市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如果各城市能增强分工协作意识,从区域整体的角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并从制度安排上为区域协作铺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局面是能够实现的。
具体来说,京津唐地区的发展趋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京津唐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
北京是我国科技实力最雄厚,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天津的科技实力也较强。只要具备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这一地区特别是北京将会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推动区域乃至全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源泉。相应的,在北京这一强大的研发中心的推动下,京津唐地区产业的技术水平会有较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会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区域合作意识的日益增强,天津、唐山等城市的企业会更加充分地利用北京的研发资源,或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或联合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使北京的研发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同时,有天津等工业基础相对完备的城市作依托,会方便北京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整个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京津唐地区将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唐地区依托雄厚的智力资源,发展现代制造业具有两方面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不断推动产业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二是较发达的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将更有效地满足区域现代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的需求,提供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这对于21世纪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2002年,北京提出振兴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汽车产业等,初见成效。天津作为我国传统的工业城市,现代制造业也初具规模。河北的唐山等城市,不但具有一定的制造业基础,更拥有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其有潜力承载北京等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产业转移。因此,在市场与政府的双重作用下,京津唐地区会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北京将成为这一基地的研发、营销、总部管理职能的中心和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天津则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组装等高级环节,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并成为区域的物流中心,拥有相对发达的金融市场;唐山、廊坊等城市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成为生产加工和产业配套基地。从更长远来看,京津唐地区将与环渤海的东北、山东等地形成有效联动,共同打造在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魏书华 邓丽姝 )
2. 天津市每个区域的大概定位是什么样的
北辰:位于河北省边界,重要枢纽简介天津和河北。也是因为它比较靠近河北,多重工业发展,整体居住环境较差。同时处于天津和河北的中间地带,一直处于尴尬阶段,被双方都需要却又被双方所忽视(因其注重自身发展而无暇兼顾中间地带)。整体客群定位多是北辰或河北上班族,对于居住环境要求不是很高,但是对于交通方面要求较高(地铁1号线的便利等)。总体来讲,不适合养老和改善人群。
西青:西青以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自身的文化底蕴(杨柳青年画)被大家所知。再加上离南开市中心较近的优越地理位置、集中的大学城,深得大家喜爱。但伴随着基本的配套日益完善,张家窝和中北镇发展的几乎定型,换个思路来讲(市中心的房子再涨价,虽基数大,但其上调幅度有限),而相比于还并不是很完善发展却正在进行集中建设的地块、区域,那么后者更值得期待。发展和发展中差一个中字,但是其力度和速度却有待比较。而对于集中的年轻客群来讲,他们看到这里从曾经的一般到之后的产业配套日益齐全,他们更愿意留在这里,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而且整体的房价集中在2万左右。但多是刚需客群(结婚想离市里近一点)。
津南:靠近河西,受到河西区的经济辐射,近年来发现较快。同时津南规划有海河教育园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本科校区都准备搬迁至津南。所以津南在未来几年来发展的前景非常好,津南面积广,比较好的板块有双港(多是老城区人),辛庄(单价在2万左右),海河教育园区,咸水沽板块。整体发展呈现强弱分明,靠近滨海新区的咸水沽较弱,靠近市区的辛庄较强。又因辛庄本身地铁1号线的同行使得地铁线下的首创和金地深受喜爱。周边集中大量开发商,永旺和基础配套的日益完善,使得津南辛庄区域的房价一直上涨较快。主要客群是首次改善(多为洋房)和在河西区和海教园上班的白领,整体的生活气息比较浓烈,不似海教园那般空洞无力(因为海教园现在还在建设中,预计5-10年成熟)。
东丽:距离滨海新区较劲,客群也多是从那边过来或者空港经济区上班,不多介绍,因为价格较低,距市里较远多用于养老和在空港或滨海新区上班的人群。单价在1.5万左右。
3. 全国重工业城市有几个,都在那儿
我国的重工业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山陕西等北方地区,其它地区少有分布
东北的:沈阳(重型机械)、鞍山-本溪(钢铁)、抚顺(石化、装备制造)、辽阳(化学工业)、大连(造船工业)、长春(汽车工业)、哈尔滨(装备制造)、大庆、吉林(石化)等、
华北:北京、天津、唐山、淄博等
西北;太原、西安(国防军工制造业)、大同等山陕地区的能源重工城市
西南:重庆(装备制造、军工)、攀枝花(钢铁工业)、德阳(装备制造)等
华中:武汉(钢铁、制造业)
长三角:上海、南京 、徐州(装备制造)等
4. 中国重工业发达的城市以及其主要发展的主要项目。求大神帮助
我国工业发达的地区鞍山 本溪 攀枝花 大冶 包头 天津 重庆 武汉 沈阳 长春 分布在东北,四川,等中西部地区。 沿海更多的是出口加工业和服务业 我国重工业工业的分布,受以前国家安全政策的影响,搜易分布在内地,和靠近苏联的东北地区
满意请采纳
5. 中国的重工业城市有那几个
中国的重工业城市有:
1、天津:水泥灰岩是天津市非金属矿产中的优势矿种,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地有5个,矿体赋存于中元古界蓟县系铁岭组石灰岩层中,含CaO48%~50.7%。已探明工业储量的5个矿产地是东营房、转山、铁岭、老虎顶和渔山,探明储量1.8亿吨。水泥灰岩矿产已成为天津市水泥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2、重庆:重庆经济建设基本形成大农业、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并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
3、深圳:深圳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试验场”,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是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辉煌成就的精彩缩影。
4、沈阳: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长期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最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有着“共和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
5、唐山:是京津唐工业基地中心城市、京津冀城市群东北部副中心城市。总面积为13472平方千米。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772.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18.9亿元,增长4.7%。
6. 京津塘工业基地主要生产什么【重工业还是轻工业】
京津唐工业基地,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又一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环渤海经济区有以下优势:
地理区位优越。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北部,我国北方地区海上门户,与日本、朝鲜和韩国等联系便捷,拥有“亚欧大陆桥”东端的天津港、大连港,是我国华北、东北的经济核心区,腹地范围广大,几乎包括半个中国。
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探明储量占全国40%的铁矿石和石油资源,以及大面积的沿海滩涂,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生产稳固发达,基础工业实力强大,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特别是石油工业、煤化工业、冶金工业、海洋化工、机械电子工业等都很发达,是我国北方最大工业密集区。全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文化科技发达,人力资源素质较高,研究开发潜力巨大。全国1/4的高等院校、1/4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及情报文件机构、17%的国有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都集中在本区,尤其是京津地区是全国知识最密集的区域,能够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高级人才。
本区经济发展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水资源和能源紧缺,此外,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产业结构转换艰难也是区域经济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今后要加强农业建设,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发挥交通发达、科技人才集中和钢铁石油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汽车、电子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钢铁、石油化工、重型机械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
7. 天津发展工业的优势以及现状的情况
天津本来就是重工业城市。 现状吗,你看看滨海新区。国家砸进去老多钱,来发展
(一)天津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1、总量和效益迈上新台阶
进入90年代以来,天津市工业呈现出不断加快的发展态势。1993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5年后1998年突破2千亿元,4年后2002年突破3千亿元;此后,一年一个台阶,2003年突破4千亿元,2004年突破5千亿元,2005年突破6千亿元;2006和2007年更是一年跨越两个台阶,分别突破8千亿元和1万亿元(见表1)。在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同时,2007年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也突破千亿元,使得工业总量和效益共同迈上新的台阶。
2、形成以滨海新区为龙头,以区县工业为骨干的“雁形”工业布局
随着天津市工业嫁接、改造、调整,工业战略东移的实施,天津市工业布局发生明显的变化,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市工业最大的增长点。2007年滨海新区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到四分之一(24.4%)的单位数,完成全市近60%的工业总产值(58.7%),滨海新区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就像领头的大雁,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特别是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县工业的发展。2007年,除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9.7%,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29.4%,比重近30%,逐步成为天津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3、建立起以支柱行业为骨架的“弓形”产业结构
近年来天津市工业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确立起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现代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2007年这六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2.3%。在全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和骨干行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2010.74亿元,超2000亿元,增加值达到488.29亿元,为天津市工业第一大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产值1544.95亿元,超过1500亿元,增加值501.9亿元,为天津市工业第二大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051.37亿元,超过1000亿元,增加值186.45亿元,为第三大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值707.97亿元,超过700亿元,增加值462.49亿元,为第四大行业。2007年这4个行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2.8%,增加值占62%,是目前天津市工业第一板块的4个主要支柱行业。除这4个主要支柱行业外,近年来天津市工业的其他一些行业发展也不断加快,产值规模逐步增大,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581.88亿元、增加值97.3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583.39亿元、增加值119.98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418.94亿元、增加值92.69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值418.98亿元、增加值109.09亿元)、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379.31亿元、增加值109.09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334.8亿元、增加值58.39亿元),这6个行业2007年产值规模均超过300亿元,产值合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7%,增加值占19.6%,为天津市工业第二板块的骨干行业。第一板块的4个支柱行业和第二板块的6个骨干行业,产值和增加值合计占全市工业的80%。这10个行业有如弓弩的骨架,支撑着全市工业的发展,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4、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结构
进入90年代以来,天津市工业企业改革改制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结构。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是目前比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到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中,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达到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46%,两者合计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近九成。私营工业企业迅猛发展,2007年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1080.8亿元,比2000年增长14.2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0.7%,比2000年提高8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除在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占有较大比重外,在全市工业中的份额已明显缩小,2007年天津市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8.5%,不足10%,较2000年回落5.3个百分点。中小型工业企业也快速发展。2007年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98.8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27.4%,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60.5%,比2000年提高17.6个百分点。
5、部分重点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电子、冶金、汽车制造等一些重点产品在全国占有较高市场占有率。2007年天津工业生产移动通信设备(手机)9778.77万部,占全国总产量的16.1%;天然原油1924.2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3%;轿车45.43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9.2%,光通信设备占42.3%,自行车占26.1%,焊接钢管占24.9%,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占21.2%,热轧窄钢带占15.1%,无缝钢管占14.8%,照相机占8.3%。特厚板、中小型型钢、热轧薄板、厚钢板、冷轧薄板、大中型拖拉机、发电设备、家用吸尘器、缝纫机、空调、氢氧化钠(烧碱)、碳酸钠(纯碱)等重点产品产量均占全国的5%以上。
(二)天津工业发展与建成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尽管近年来天津市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为天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但从全国看,天津工业发展还不够快,同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提出的天津发展要“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要求,以及中央对天津要建成我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天津工业总量规模处在全国第二板块位置
尽管2007年天津市工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从全国看,总量还不大,增速还不快。2007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2644.79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4位,处在全国第二板块中。山东、广东、江苏、浙江、河南、上海、辽宁、河北、四川和福建等10个省市工业增加值总量规模依次排在全国的前10位,增加值总量规模均在3000亿元以上,处于全国第一板块。2007年天津市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全国平均增幅(18.5%)低0.3个百分点,明显低于经济总量相近的省份,在全国排第21位,比2006年后退两位,导致天津市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名比2006年下降三位,被湖北、山西、湖南三省超过。目前比天津市工业增加值总量低的内蒙古、安徽等省份工业增加值增长迅猛,大有赶超天津市之势,需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2、区县工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天津近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7年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有10000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亿元;而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的产值为22000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3亿多元,比天津市高出2倍多。目前天津市18个行政区县,平均每个区县的工业总产值为500多亿元,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区县仅有塘沽区和西青区,产值分别为3038.18亿元和1853.43亿元;而上海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19个行政区中,平均每个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是天津市区县平均水平的两倍。2007年上海就有6个区产值超千亿元,其中,浦东新区4689.38亿元,松江区3440.96亿元,闵行区3020.68亿元,嘉定区2132.15亿元,宝山区2075.31亿元,金山区1122.3亿元,产值接近千亿元的还有南汇区和青浦区。上海每个区县的土地面积大体为天津市各区县的一半,而创造出的产值却是天津市各区县的两倍,可见,天津市区县工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3、行业竞争力还不强
尽管目前天津市工业已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但从全国来看,天津市支柱行业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在全国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作为天津市最大的支柱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整个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2%,远低于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两个主要支柱行业占全国的比重为4.6%和3.9%,比重也比较低,不足以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从天津市工业行业结构看,发展也不平衡,支柱行业偏少。全市36个工业行业中,主要依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0个行业支撑,这10个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80%,其中产值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行业也仅有3个。其他26个行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0%,服装鞋帽制造业、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等20个行业产值规模都不足100亿元。
4、“天津制造”效应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天津工业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总量和效益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天津制造”的整体效应还没有显现,“津产”名牌产品较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创产品更少。2006年天津市的名牌产品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6%,比重和贡献率还比较低。而国际国内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批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日本制造业在50、60年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菱、索尼、日立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品牌,70、80年代韩国崛起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三星、现代、浦项制铁等一批制造业名牌。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也都形成了很多像格力电器、美的电器、海尔、澳柯玛、海信等一批制造业品牌。而天津市制造业品牌除“TPCO”石油套管、“海鸥”手表、“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等品牌外,自己培育出的知名品牌相对偏少,影响力还不大,没有形成“天津制造”的整体效应。
二、加快天津工业发展的几个条件
工业是创造物质财富,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基础产业,也是由不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转变的发展基础。工业化发展程度如何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9个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上海、辽宁、四川,这9个地区中除上海和四川两地二产比重为47.3%和43.7%,不到50%外,其他七个地区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从这9个地区的发展轨迹看,工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天津工业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就是要在目前天津工业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挖掘增长潜力,构筑新的发展优势,成为全国工业增长的排头兵,为尽快壮大天津综合经济实力提供强劲动力。加快天津工业发展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工业投入的大量增加
在全国各地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实现工业的快速增长首先必须要有投入的大量增加,每年都要有一大批产业层次比较高,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项目投入做保障,使工业投入强度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天津市筹划了四十项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额2649亿元,全市各区县又筹划了包括工业在内的145个重大项目。
但从全国发展的形势看,天津工业投入的总量还不大,增速还不够快,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形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07年天津市城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8.44亿元,比上年增长35.9%,总量规模在全国31个省市中位居第24位,增幅居第14位。安徽、河南两个省2007年工业投资增幅超过50%,吉林、西藏、湖南、陕西、重庆、江西、宁夏、福建等8个省市工业投资增幅都在40%以上,山东工业投资总量更是突破7000亿元大关,江苏、河南、浙江、辽宁、广东等5省工业投资总量在3000亿元以上,河北、四川、安徽和内蒙古等四省区工业投资额在2000亿元以上。相对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相对于中央对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要求,天津工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需要筹划更多更好的项目。高强度的投入光靠天津自身实力远远不够,必须要眼睛向外,向国际、国内宣传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机遇,宣传天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津投资,在国际和国内掀起投资滨海新区、投资天津的热潮。
(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加快发展就是要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要有生产要素做保障。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保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除了要有投入增加作为原始动力外,还要使生产要素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土地是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国内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发展空间缩小、土地成本攀升的矛盾,天津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但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天津的发展空间要大一些,土地成本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天津的滨海新区拥有大量的盐碱荒地,开发成本远低于中心城区,这使得天津的土地投入产出效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天津市要特别注重利用好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落户天津滨海新区的良好机遇,积极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为天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劳动力成本看,由于天津市的人均劳动报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从全国来看优势不明显。而另一方面天津人均劳动报酬水平低造成的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劣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却更为明显。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劳动力资源,更需要形成人才优势,人才优势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更好、更多地吸引人才是天津工业加快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资本方面看,充沛的资金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保障。深圳、浦东开发开放之初都曾出现全国的资金向这两个地区汇聚的趋势。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以来,也开始出现资金流动向天津市汇聚的征兆。2007年天津市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115.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实际到位52.78亿美元,增长27.8%,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31.2个和3.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内资超过600亿元,达612.05亿元,增长41.7%,增幅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资金的吸引。对资金流的吸引要靠利益驱动,只有投资利润回报率高才会对资金流有吸引作用,这就要求天津市要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机遇,加快包括金融服务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三)技术创新优势
加快天津市工业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必须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形成技术创新优势。近年来天津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07年,全市6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771家,比上年增长3.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2%;有R&D活动的企业535家,增长0.2%,占8.4%;有新产品开发的企业605家,增长3.8%,占9.5%;有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318家,增长11.2%,占5%,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不足以确立技术创新的优势。相反,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天津市技术创新还存在不小差距。标志着一个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R&D经费占GDP比重,2007年天津市为2.3%,比北京和上海分别低3.3和0.3个百分点。目前天津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仍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为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主要靠外资企业支撑,还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模式。
加快技术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央对滨海新区先进制造基地定位要求的关键环节,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动,尽快形成天津市工业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要建立健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优化企业创新环境;积极搭建重大产品研发平台,推动企业建立技术中心;要建立促进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的政策机制,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专利申请,形成企业产品的技术优势。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大名牌战略实施力度,尽快培育一批知名企业,使科技创新、名牌产品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能。
(四)制度创新优势
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其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国务院在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滨海新区要成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基地,其目的就在于从制度方面探索推进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条件。天津市工业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机会,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最终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加快推进企业体制、科技体制、金融体制、土地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要在企业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把加快企业组织机制创新摆在重要位置,推进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现代企业集团,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领军企业。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来滨海新区发展创业。三是要特别重视创新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资本、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培育出一大批经营管理水平比较好、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中小企业。
三、深刻认识天津工业发展外部环境发生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工业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得益于三资企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天津工业发展的一些条件有所改变。
首先从国际市场看,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而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向多极化转变,世界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而另一方面,由于美元汇率不断走低,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以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使得我国过去那种“两头在外,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近两年来,广东等地出现的民工荒、山东青岛等地小型韩国企业外逃,部分跨国公司将投资和在中国的生产线转移到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等一些现象,都说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天津工业发展的外向度比较高,加工贸易更是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全球通胀形势加剧,包括原油、铁矿石、铜等主要原材料在内的生产资料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食品、食用油等消费价格趋升,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新变化,天津工业必须加快转变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发展模式,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形成制造业发展新优势,保持天津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其次从国内情况看,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始之年。中国对外开放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向纵深扩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产业结构也开始由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向东北、中原、西北和西南等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排在前10位的全部是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另一方面,投资和消费等内需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采取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投资需求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消费需求明显提升。2008是党的十七大后各级领导班子换届的第一年,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尽管企业成本有了明显增加,但投资回报率依然较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城镇投资新开工项目231894个,比上年增加27931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6258亿元,增长28.7%。在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很多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后,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改善,农村消费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消费需求有望超过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8. 中国工业城市有哪些
1.新兴工业城市—威海
威海市是一座拥有相当基础和实力的新兴工业城市。威海的工业起步较晚,旧中国留下的基础比较薄弱,但是,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威海市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已形成了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纺织、建材为主;以塑料、丝绸、钟表、医药、食品、工艺美术等行业为骨干的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到2003年底,全市工业企业总数已达14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71家,从业职工36.3万人,资产总计达717.7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4.5%,上缴税金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70%。新兴工业成为威海市名副其实的经济支柱和财政基石。
建国以来,威海市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在这个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工业经济主要以为农业和渔业生产服务的手工业为主,工业发展缓慢。第二个阶段从1978年到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威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1987年地级威海市的成立,为威海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个阶段,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工业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从6.4亿元增加到114.3亿元,年均增长22.9%。第三个阶段从1993年到2002年的规模扩张阶段。期间,伴随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春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市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工业技术改造全面展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第四个阶段从2003年开始,以迎接世界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威海制造业基地建设为特征,我市工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建市以来,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培植了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发展了一批重要的产品基地。地毯、轮胎、钓鱼竿、皮革制品、木工机床、印刷机械、服装及抽纱制品、海产品深加工、造船、汽车及配套件等产品已具备了较强的产业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生产基地。培植了一批国内知名品牌。“金猴”、“三角”、“成山”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金猴皮鞋、寒思羽绒服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骨干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03年底,全市有23家企业进入国家大型企业行列。有18家企业进入省200个重点工业企业集团。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发展到325家。累计完成技改投入581亿元,累计完成技术开发投入105.6亿元,完成技术开发项目7674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3517项。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全市已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9.7%。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及时把握世界产业转移和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机遇,适时作出了规划建设东部工业新区和西部科技新城的重大决策,为今后几年我市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载体。我市环翠、文登、荣成三个市区交接的中部大三角地区,腹地比较广阔,地理位置优越。威海空港位于大三角地区腹地,北部威海新港和火车站近在咫尺,东部有龙眼港、南部有石岛港两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另外,该地区集中了草庙子、苘山、大水泊、文登营等一批重点工业园区,具有发展制造业的广阔空间。以这些区域为载体,整合规划一个大的工业区,引导文登、荣成工业布局分别向北、向西延伸,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加快环翠区、文登市、荣成市三市对接,实现半岛城市群建设的率先突破。
规划建设环海船舶制造业产业带。港湾资源是发展造船业的基础性资源,要充分利用我市海岸线长,优良天然港湾众多的优势,进一步整合造船资源,重点实施 “121”工程。以俚岛湾为依托,超前规划,科学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俚岛湾建设成国际修造船基地;以威海船厂、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两大造船企业为平台,吸引国内外船舶制造和配套企业进入,加强与周边中小船厂的协作配套,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培植两大造船企业集团;以皂北湾、皂端口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端口口湾、前岛湾、乳山口湾等天然港湾为依托,进一步整合沿海修造船企业资源,建设沿海修造船工业带。
规划建设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带。截止2003年底,全市有省级认定的高科技企业101家,其中49家在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目前,高区集中了以三星电子和华菱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滨田印机和华东数控为代表的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光威渔具和万丰轮毂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威高医用高分子材料、科华生物和赛洛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市高科技产业最集中的区域。今后,要依托高区的产业基础、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新城为载体,以山大分校、哈工大分校、职业技术学院为技术支撑,打造以市区、高区、科技新城为主线的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带。
2.环滇池经济圈绿色工业城市——安宁
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有一片叫做安宁的土地。
若把环滇池经济圈喻为昆明发展的大手笔,安宁市便是这靓丽珠串上的一颗璀灿明珠。作为昆明通往滇西八个州市乃至南亚、东南亚的咽喉要道,安宁境内铁路、公路交错纵横,是昆明环城、环滇路网和全省高速公路网络的重要节点。2007年2月28日,昆安高速公路的建成开通,更把这个被誉为“春城后花园”的和谐小城与昆明的距离拉近到了仅15分钟车程。
安宁矿产资源富足,自然资源丰富,现已发现8类32个矿种,已探明的盐矿储量达136亿吨,居全国内陆型盐矿第二位,芒硝76亿吨、磷矿9.2亿吨、铁矿6000万吨。盐、铁、磷、锰矿和石灰岩等20多种矿产资源均已开发利用。
安宁,以丰富的矿藏资源、发达的交通枢纽、雄厚的工业基础,成为云南省最大的钢铁、磷盐化工基地,也是以温泉休闲疗养为主的旅游度假胜地。
近年来,安宁以创新性思维和开创性方式创造了这样的佳绩: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四年内翻了一番多;协议引进资金近400亿元,超过了安宁市解放后53年的投入总和,目前正式开工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已超过160亿元。
在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平台后,安宁采取“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园区开发、沿川发展”的方针,实施“环境立市”、“工业强市”、“城镇化推动”战略,使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齐头并进。 强劲的工业为城市注入了勃勃生机之后,反哺农业,是对这块螳川宝地的最丰厚回报。面积达10万亩的特色农业基地发展蒸蒸日上,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虎虎生威。“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
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安宁一面提出“高中不毕业,农民不返乡”的口号,力争让全市农民都接受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一面拨款组织全市5万多名农民免费体检,对需要手术治疗的农民予以救助,大大地拓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内涵。
安宁先后获得了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市和云南省卫生甲级城市等20多个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在中国西部百强县评比中,安宁位列第5,在云南十强县中名列第二。
招商引资登上新台阶,新型工业化迈出新步伐,工业反哺农业见实效,城乡统筹发展推出新举措,精神文明建设结硕果。目前,“创业在安宁,居住在安宁,休闲在安宁,教育在安宁”的城市品牌已经基本树立,一个“环滇池经济圈绿色工业城市”正在红土高原上全新崛起。
3.中国最大工业城市上海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改善
新华网上海1月5日电(记者季明岳连国)1月5日是上海入冬以来日照最充分的一天,家住浦东的市民居兆琴在阳台上挂起了一条雪白的棉被,“两年前我的被子根本不能享受‘日光浴’”。
居兆琴家不远处是上海浦东钢铁厂的烟囱,过去一天24小时向外喷吐着黑烟,附近居民不得不将靠近烟囱一边的窗户全部锁死,如果把衣物晾在外面,不到半小时上面就像被撒了一层黑芝麻。
2001年,根据上海市环保局的要求,浦东钢铁厂对工厂废气进行治理,从此烟囱里只有达到排放标准的白烟冒出。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1月5日在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指数小于50,二氧化硫和可吸入悬浮颗粒指数小于100,全天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即良好标准。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伏晴艳说,冬天一直是上海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季节。使用燃煤锅炉供暖,能源在低温下燃烧不充分,以及大气的环流条件不理想这三大原因,造成上海空气质量未达到优良标准的天数多集中在这段时期。“但是经过环境治理后的上海,冬天一样可以看见蓝天白云。”伏晴艳说。
在过去的三年里,上海以平均每星期消灭14根烟囱的速度,拔掉了市区大大小小2200多根烟囱,同时却有30平方公里的新建公共绿地出现在上海市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卢湾区在去年成为“无燃煤区”,“基本无燃煤区面积”在上海已拓展到270平方公里,约占城市面积的三分之一。
在上海街头奔驰的机动车也不再是“流动的烟囱”,38000辆出租车和580辆公交车使用液化石油气(LPG)和压缩天然气(CNG)等清洁能源,2002年上海新增车辆中超过80%达到“欧洲二号”尾气排放标准。
上海市环保局局长洪浩说,从2000年起,上海每年投资100多亿元用于治理环境,环保投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始终保持在3%以上,并以每年10%左右的幅度递增。
与环保资金一起提高的是上海的大气质量。据统计,1999年上海平均一周不到5天的空气质量能达到国家一级、二级的优良指标,2001年已超过6天。2002年8月30日到9月7日,上海空气质量连续8天达到一级,在上海空气质量日报史上创下了记录。享受到大气环境改善成果的并不只有上海市民。瑞典人约翰·埃里克森在一本“旅行指南”中被告知,由于糟糕的空气质量,西方人在中国旅游时务必带足治疗呼吸道疾病的药物,因此他带着一只沉甸甸的小药箱来到上海。但当他一个月后返回瑞典时,药箱却不曾被打开过。“我很高兴我带来的药都没有派上用场。”埃里克森高兴地说。
4.企业名称:沈阳市黎明增压器制造厂
网 址:沈阳市黎明增压器制造厂
简 介:
沈阳市黎明增压器制造厂位于中国重工业城市-沈阳市东部,占地面积4000M2。拥有机械加工、铸造加工等分厂。年产量可达二万台,年产值可达三千万元。
现生产9个系列60余个品种的车用及工程机械用增压器,为天津动力机厂等大型主机厂配套,并提供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的维修零销市场。我厂生产的沈黎牌增压器通过主机厂及有关进出口公司出口到俄罗斯、南美、非洲、菲律宾、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我厂设备齐全,工艺先进,拥有雄厚的专业生产力量。现拥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数控机床、摩擦焊设备、电脑平衡机。我厂还向社会提供机加、设备大修等服务。
回答者: chenhui0702 - 助理 二级 5-21 14:35
通过2006年全国城市GDP排名,如果当中数据真实的话,可以看出这些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
01上海市:10297+12.0%| 18645 8342 沪
02北京市: 7720+12.0%| 19978 8620 京
03广州市: 6068+14.7%| 19850 7788 粤
04深圳市: 5684+15.0%| 22567 粤
05苏州市: 4820+15.5%| 18532 9316 苏
06天津市: 4338+14.4%| 14283 7942 津
07重庆市: 3486+12.2%| 11570 2874 渝
08杭州市: 3441+14.3%| 19027 8460 浙
09无锡市: 3360+15.0%| 苏
10青岛市: 3207+15.7%| 15116 6500 鲁
11佛山市: 2927+19.3%| 18800 8000 粤+2
12宁波市: 2864+13.4%| 19693 浙-1
13南京市: 2774+15.1%| 17538 7070 苏-1
14成都市: 2750+13.8%| 12789 4905 川
15东莞市: 2624+19.1%| 25320 10530 粤+3
16武汉市: 2590+14.8%| 12360 4748 鄂+1
17大连市: 2568+16.4%| 13350 6900 辽-2
18沈阳市: 2483+16.5%| 11651 5709 辽-2
19烟台市: 2402+17.0%| 鲁+1
20唐山市: 2362+14.8%| 冀-1
21济南市: 2185+15.7%| 鲁
22哈尔滨: 2094+13.5%| 11230 4405 黑+1
23石家庄: 2064+13.2%| 11495 4486 冀-1
24郑州市: 2002+15.7%| 11800 5476 豫+1
25长春市: 1934+13.1%| 11350 4480 吉-1
26泉州市: 1901+15.0%| 15972 6606 闽
27温州市: 1834+13.3%| 浙
28长沙市: 1791+14.8%| 13924 5438 湘
29南通市: 1758+15.7%| 14058 6100 苏+1
30潍坊市: 1721+16.5%| 鲁+1
31绍兴市: 1678+13.2%| 浙+1
32福州市: 1660+12.2%| 闽-3
33淄博市: 1645+15.8%| 13794 鲁
34大庆市: 1618+11.4%| 14791 3610 黑
35常州市: 1560+15.0%| 16650 8000 苏
36 台州市 1467.50 14.5
37 济宁市 1456.10 16.5
38 东营市 1450.3 17.0
39 西安市 1450.00 12.8
40临沂市: 1405+16.3%
41徐州市: 1400+15.0%
42威海市: 1369+15.9%
43嘉兴市: 1343+13.7%
44邯郸市: 1338+14.9%
45洛阳市: 1332+15.6%
46沧州市: 1282+15.2%|
47金华市: 1229+13.3%|
48昆明市: 1203+12.3%|
49南阳市: 1201+13.5%|
50保定市: 1185+10.4%|
51南昌市: 1185+ |
52盐城市: 1174+15.1%|
53厦门市: 1162+16.7%|
54鞍山市: 1160+16.5%|
55扬州市: 1101+15.2%|
56合肥市: 1074+17.5%|
57中山市: 1034+20.2%|
58镇江市: 1025+15.2%|
59泰安市: 1012+16.5%|
60包头市: 1010+ |
61泰州市: 1003+15.1%|
62德州市: 1003+16.4%|
63太原市: 1000+12.2%|
64惠州市: 933+16.3%|
65茂名市: 930+15.5%|
66江门市: 921+15.3%|
67呼和浩特 900+ |
68南宁市: 862+15.1%|
69聊城市: 840+17.3%|
70滨州市: 829+17.4%|
71鄂尔多斯 800+ |
72刑台市: 790+13.0%|
73湛江市: 770+12.8%|
74湖州市: 761+13.9%|
75枣庄市: 758+16.4%|
76珠海市: 750+14.6%|
77汕头市: 741+11.6%|
78岳阳市: 734+12.4%|
79吉林市: 725+15.0%|
80常德市: 724+12.1%|
81廊坊市: 720+15.0%|
82漳州市: 717+13.1%|
83许昌市: 717+14.9%|
84焦作市: 699+15.7%|
85宜昌市: 695+12.2%|
86周口市: 678+12.2%|
87襄樊市: 675+12.0%|
88衡阳市: 672+12.3%|
89平顶山: 672+15.8%|
90乌鲁木齐 654+14.0%|
91淮安市: 652+14.5%|
92商丘市: 647+13.1%|
93安阳市: 645+15.6%|
94兰州市: 638+12.0%|
95新乡市: 633+14.5%|
96桂林市: 627+17.7%|
97柳州市: 619+13.7%|
98株洲市: 605+12.3%|
99贵阳市: 603+14.7%|
100临汾市: 592+13.8%|
101 信阳市: 586+13.6%|
102 驻马店: 571+13.0%|
103 绵阳市: 561+13.9%|
104 衡水市: 549+ |
105 郴州市: 546+ 8.3%|
106 德阳市: 539+14.0%|
107 荷泽市: 538+17.1%|
108 曲靖市: 537+15.5%|
109 连云港: 527+15.1%|
110 肇庆市: 526+14.5%|
111 盘锦市: 513+ 7.0%| 12205
112 九江市: 506+13.7%|
113 日照市: 505+16.9%|
114 安庆市: 496+ |
115 揭阳市: 488+14.8%|
116 咸阳市: 484+ |
117 芜湖市: 480+15.5%|
118 宝鸡市: 477+13.0%|
119 克拉玛依 473+ 9.0%|
120 开封市: 472+13.1%|
121 齐齐哈尔 472+12.0%|
122 松原市: 470+
123 锦州市: 462+ |
124 长治市: 460+11.5%|
125 营口市: 457. 7+18.9%|
126 抚顺市: 457. 5
127 濮阳市: 456+15.8%|
128 延安市: 453+16.2%|
129 三明市: 452+13.1%|
130 龙岩市: 449+12.5%|
131 赤峰市: 441+21.3%
132 宜春市: 440+13.2%|
133 荆州市: 438 |
134 榆林市: 436+17.0%|
135 宜宾市: 428+13.6%|
136 莆田市: 423+ |
137 湘潭市: 422+13.2%|
138 宿迁市: 420+ |
139 永州市: 418+11.8%|
140 通辽市: 415+22.0%|
141 马鞍山: 415+16.0%|
142 清远市: 414+27.3%|
143 玉溪市: 413+ |
144 玉林市: 413+13.5%|
145 三门峡: 412+16.5%|
146 邵阳市: 410+11.4%|
147 孝感市: 404 |
148 黄石市: 401 |
149 达州市: 400+12.8%|
150 南充市: 397+13.6%|
希望采纳
9.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分别生产什么例如、是食品工业还是石油加工业。这些
一、辽中南工业基地(含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大连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二、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为顶点的三角地带),有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工业,它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三、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还包括苏州、无锡、常州、熹兴、宁波、南通等城市,也称长江三角洲),它是我国第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冶金和化工为主。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含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佛山、中山、江门等一系列工业城市),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汽车制造、核电、旅游、石化、文化、电子和制造业为主。
10. 中国重工业城市排行榜
根据2017年数据,中国重工业城市排行如下:
1、苏州
工业总产值3.57万亿,位居全国第一,就生产规模来说也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基地,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
2、上海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3.1万亿元,原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
3、天津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2.94万亿元,北方第一大工业城市
4、重庆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2.6万亿元,中国西部第一大工业城市
5、佛山
2016年工业总产值2.12万亿元,中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6、深圳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95万亿元,中国第一大高科技工业城市
7、广州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955万亿元
8、青岛
2016年工业总产值1.82万亿元,中国最大的高铁生产基地,北方第二大工业城市
9、北京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74万亿元
10、烟台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63万亿元
11、无锡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5万亿元
12、东莞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41万亿元
13、郑州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4万亿元,中部第一大工业城市
14、宁波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38万亿元
15、武汉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35万亿元
16、潍坊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34万亿元
17、东营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33万亿元
18、南京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3万亿元
19、常州
2016年工业总产值1.23万亿元
20、成都
2016年工业生产总值1.22万亿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分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辽中南工业基地彻底没落,京津唐工业基地也风光不再,珠三角、苏锡常、山东半岛崛起,取代了原有的三大工业基地格局,新三大工业基地年产值都超过6万亿元。而这新三大工业基地也不再有严格的轻重工业之分,基本都是综合性工业基地。
(10)天津和河北哪个城市是重加工业扩展阅读
1、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十大重工业城市
上海、沈阳、哈尔滨、长春、武汉、天津、唐山、重庆、大连、洛阳。
2、重工业城市的分类
重工业城市可以分为下列三类:
(1)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开采、煤炭开采、金属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
(2)原材料工业,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业;
(3)加工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金属结构、水泥制品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