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韶关的社会
韶关是广东第一架飞机诞生地。“十一五”期间,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产值达289.6亿元;省民营科技企业89家,产值达40.55亿元。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为20%。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2005年末的60亿增长到2010年的150亿,增长150%;高新技术产品数量从2005年末的75件增长到2010年的135件,增长80% 。
2013年末,韶关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2家,其中省级重点研发中心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1家,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全年取得科技成果88项,其中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全年实施国家“火炬计划”1项,国家 “星火计划”1项。全年专利申请量2266项,专利授权1438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16项、发明专利授权61项。我市通过2011-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并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曲江区列入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是全国99个县(区)、广东省7个试点县(区)之一。 2012年末拥有普通中学155所,技工学校10所,中等职业学校22所,小学187所,幼儿园41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9.59%,初中毕业升学率97.32%。韶关学院授予44个专业学士学位,3889名学生获得学士学位。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8134人,毕业生6035 人,比上年分别增长34.8%,67.2%。全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6982人,14127科次。
高等院校
韶关学院(本科)、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普通高级中学
广东北江中学(广东省重点中学)、韶关一中(广东省重点中学)、韶关实验中学、韶关田家炳中学(韶关市重点中学)、韶钢一中、韶关二中、韶关曲仁中学、韶关五中、韶关曲江中学、韶关曲江一中、始兴中学、始兴风度中学、仁化中学、仁化一中、翁源中学、翁源龙仙中学、翁源龙仙二中、新丰一中、乳源高级中学、乐昌一中、乐昌二中、乐昌城关中学、南雄中学、南雄市第一中学、南雄黄坑中学等。
普通初级中学
韶关市区内的初级中学:韶关三中、韶关四中、韶关七中、韶关八中、韶关九中、韶关十中、韶关十一中、韶关十三中、韶关十四中、韶关十五中
职业教育
韶关市技师学院、韶关第二技师学院、广东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南方高级技工学校、广东省岭南工商一技(原有色一技)、粤北技工学校、核工业华南技校、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韶关市北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南雄市中等职业学校。
普通小学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附属小学、执信小学、至和汤邓淑芳纪念学校、和平小学、田家炳小学、华泰小学、东岗岭小学、镇泰小学、红星小学、长乐中心小学丶朝阳小学等。 到2010年底止,乳源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仁化县完成省的试点任务,其余县、市、区建立了县级支中心;全市农家书屋工程已建成696个;全市完成农村电影放映1.38万场。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部署,完成了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78个,完成了143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全市有线电视传输光纤总长7471.5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45.7万户,入户率达61.5%,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7%,电视综合覆盖率96.9% 。
2010年,文艺精品创作喜获丰收。采茶小戏《刘七斤卖猪》赴京参加由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举办的“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受到观众的好评。合唱《盘王歌》获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瑶族舞蹈《鼓声响起幸福来》获广东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银奖。《月姐歌》获首届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金曲奖。现代粤北采茶戏《孟管当砸缸》获第四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三等奖。参加第二届八省优秀客家山歌邀请赛,取得一金一银一铜和优秀组织奖的好成绩。少儿舞蹈《茶儿小小飘香香》获广东省第八届少儿艺术花会银奖 。
至2011年韶关市建有市级文化馆1个,县(市、区)文化馆10个。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106个,从业人员165人,乡镇综合文化站大多开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文娱活动室、小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有的还开设了综合培训室、电脑室,组建业余采茶剧社、鼓乐队、舞狮队、舞龙队等,举办培训班564次,培训3.4万人次。全市农村文化室566个,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藏书量9.65万册,宣传栏1.11万平方米,农村小广场5.63万平方米。全市有公共图书馆9个。其中,市级1个,县(市、区)8个,藏书量约60万册,流动图书服务送书51.7万册。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其中,市级2个,县(市、区)8个,从业人员280人,流动舞台车12辆。2010年,全市专业和业余文化艺术团体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总共776场次,观众达23.28万人次。全市公共博物馆市级1个,县(市、区)9个,民营博物馆2个。全市文化广场54 个,其中,有固定舞台、规模在350平方米至3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8个 。 2010年9月广东省第四届民族运动会在韶关市举行,韶关市代表团取得了团体总分全省第一、金牌第二的优异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市体育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突出贡献单位” 。
2010年成功承办了第16届“广东文化基金流动杯”老年人门球赛。来自省各地级以上市及香港、澳门、台湾共78个代表队800多人参赛 。
2010年10月举行第16届亚运会火炬传递(韶关站)活动,来自省内外80名火炬手手手相传亚运圣火。
2011年9月韶关市运动员代表广东省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女子龙舟、押加和2个表演项目比赛,夺得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的好成绩。10月20-28日在江门市举办的省第二届农民运动会,韶关市参加田径、跳绳、篮球(女子)、健身秧歌、武术、乒乓球六大项目比赛,以团体总分294分在全省21个参赛单位中排名第七(二等奖) 。
成功承办了2012年全国百城和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统活动(广东省)启动仪式暨广东省第二届健身气功站点联赛总决赛、2012年广东省“中国体育彩票”国民体质监测万里行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 。
成功举办了2012年韶关市“汇展华城杯”元旦环城跑、“周六福杯”龙舟赛、“百狮闹元宵”活动、广东省首届百县区足球赛“白马建业杯”韶关赛区预选赛、青少年体育舞蹈大赛、8月8日“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暨健身秧歌比赛、“南粤幸福活动周”体育系列活动、第五届干部职工体育运动会、第二届“体彩杯”野外露营、第五届徒步穿越丹霞山、首届“体彩杯”丹霞绿道快乐骑行活动等,韶关市城市体育人口达48%以上 。
⑵ 广东韶关仁化县经济如何
仁化县有工业企业2480个,其中镇级以上的94个,村办182个,个体2204个。(2009年) 仁化银毫特级茶叶
近几年,在巩固发展传统资源型工业的同时,建材、机械、化工、冶金、塑料等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电力、水泥、铁矿、铅锌矿、花岗岩材、硫酸、电解锌、链钩式输送机、出口成衣、PVC塑料系列产品、工程塑料产品,刨花板、细木工板等。重点工业企业有:锦江电力开发总公司(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金狮冶化有限公司(属下有水泥一、二、三厂,白水泥厂,建材厂,年产水泥61万吨),广东群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塑料厂(年产PVC塑料系列产品9000吨,县供电总公司,县制衣厂(年出口成衣50万件),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建材设备和机械配件1000台套),仁达刨花板厂等 。 仁化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农副产品极为丰富,主要有优质米、甘蔗、沙田柚、茶叶、花生、柑、橘、橙、木耳、香菇、冬笋、竹、木、玉扣纸、瘦肉型猪、水产品等,尤以扶溪镇的优质稻米和板鸭质地口感十分特别。(94年粮食总产83790号,产茶228吨。(2009年) 小水电是县农业的拳头产品,全县有水电站85座,小水电装机容量达8万千瓦,年水力发电量3.5亿千瓦时。还办起了线鸡、锦鸡、蛇石硅、甲鱼、果子狸等养殖场,开发了水库网箱养鱼。现有乡镇企业7000余个,94年实现利润1.234亿元。近年来,全县农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优质、高产、高将近农业发展迅速、并逐步向规模化、区域化、高档次迈进。2009年)
⑶ 产品的概念
1、“产品概念”是企业想要注入顾客脑中关于产品的一种主观意念,它是用消费者的语言来表达的产品构想。
一般用文字来表达或用图片来描述产品概念。通常一个完整的产品概念由四部分组成:
① 消费者洞察:从消费者的角度提出其内心所关注的有关问题;
② 利益承诺:说明产品能为消费者提供哪些好处;
③ 支持点:解释产品的哪些特点是怎样解决消费者洞察中所提出的问题的;
④ 总结:用概括的语言(最好是一句话)将上述三点的精髓表达出来。
产品概念要求对消费者的产品介绍能够足够清楚,对消费者够有吸引力!
2、产品的狭义概念:被生产出的物品;ssq
产品的广义概念: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载体。
通用的有下述四种产品类别:
——服务通常是无形的,是为满足顾客的需求,供方(提供产品的组织和个人)和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和个人)之间在接触时的活动以及供方内部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并且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如医疗、运输、咨询、金融贸易、旅游、教育等。服务的提供可涉及:为顾客提供的有形产品(如维修的汽车)上所完成的活动;为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为准备税款申报书所需的收益表)上所完成的活动;无形产品的交付(如知识传授方面的信息提供);为顾客创造氛围(如在宾馆和饭店)。服务特性包括:安全性、保密性、环境舒适性、信用、文明礼貌、以及等待时间等。
——软件由信息组成,是通过支持媒体表达的信息所构成的一种智力创作,通常是无形产品,并可以方法、记录或程序的形式存在。如计算机程序、字典、信息记录等。
——硬件硬件通常是有形产品,是不连续的具有特定形状的产品。如电视机、元器件、建筑物、机械零部件等,其量具有计数的特性,往往用计数特性描述。
——流程性材料流程性材料通常是有形产品,是将原材料转化成某一特定状态的有形产品,其状态可能是流体、气体、粒状、带状。如润滑油、布匹,其量具有连续的特性,往往用计量特性描述。
产品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按生产它们的物质生产部门的不同,可分为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建筑业产品等。各部门内部产品也可分类:如工业产品内部又可分为重工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品;重工业产品又可分为冶金产品、机械产品、化工产品等等。各行业内的产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各部门各生产单位的产品,也可以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按其质量可分为合格产品、次品、废品等;按产品在企业生产中的地位可分为主要产品和次要产品;按产品完善程度可分为试制新产品、未定型产品、定型产品、标准化产品等。
一种产品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类别的产品构成,产品类别(服务、软件、硬件或流程性材料)的区分取决于其主导成分。例如:外供产品“汽车’’是由硬件(如轮胎)、流程性材料(如:燃料、冷却液)、软件(如:发动机控制软件、驾驶员手册)和服务(如销售人员所做的操作说明)所组成。硬件和流程性材料经常被称之为货物。称为硬件或服务主要取决于产品的主导成分。例如,客运航空公司主要为乘客提供空运服务,但在飞行中也提供点心、饮料等硬件。
质量保证主要关注预期的产品。该定义说明,产品是广义的概念,既可以是交付给顾客的最终产品,也可以是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和外购件。质量管理关注的是预期的产品,非预期的产品是指在生产预期产品的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废液、废气、废料等物质,有可能造成环境的污染,不属于质量管理的范畴,它属于环境管理体系的范畴。
产品的“整体概念”——人们向市场提供的能满足消费者或用户某种需求的任何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
社会需要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产品的品种、规格、款式也会相应地改变。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显着特点。
⑷ 广东韶关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就经济发展而言。
地理位置
韶关市地处粤北,位于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之间。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东面与河源市接壤,西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从古至今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历来重要。京广铁路大动脉、京珠高速公路和106国道南北向贯穿全市、323国道东西向贯穿全市,均经过韶关市区。我国南北公路运输干线107国道、105国道分别经过本市北部和东南部。
经济概况
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和第三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曲仁煤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八十年代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全市有工业企业2.1万多家,已形成了以采掘、有色金属冶炼、钢铁工业、铸锻件、建筑材料等资源型行业组成的重点产业;以机械制造、轻工、纺织、石油化工、电力等五大行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以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医药等行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其中,韶钢集团年产钢能力已突破500万吨,跻身世界钢铁企业100强之列;韶铸集团是全国最大的铸锻件专业生产企业之一;装备工业有生产大型建筑机械、高空作业车、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新宇公司、工程机械厂和众力公司等大型企业。
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加快,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增长4.8%、14.3%和13.4%;三次产业比例为16.6:44:39.4,比2004年的17.5:49.5:33明显优化,二、三次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全部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36.62亿元,同比增长14.3%;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14.68亿元,增长14.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3.9%。工业产品质量显着提高,共有11个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3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荣誉,注册商标1579件。全市农业实现增加值达到57亿多元,确立了蔬菜、优质稻、优质畜禽、优质鱼、特色水果、竹类、烟叶等作为全市农业七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韶关农业生产的特点和特色,蔬菜已发展成为继水稻后的第二大作物;优质稻面积已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近七成,总产达53万吨;优质畜禽如三元杂交猪、山地养鸡、山上养羊等和优质鱼得到很大发展;特色优质水果如沙田柚、三华李、一六李、奈李、青梅、大果枇杷等面积达到22万多亩,占水果面积近50%;丛生竹、毛竹林和烟叶发展迅速;七大农业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近八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1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6亿元、增长14.5%;有水果、蔬菜、粮食、小商品、布匹、水产品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百货、农副产品、摩托车、野味山货、旧货交易、机电产品等商品专业街。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信息、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服务行业呈快速发展势头。来韶游客人数连年高速增长,2005年旅游业共接待游客达5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4亿元。经济效益显着提高。2005年,来源于韶关的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17.7%,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61%,万元生产总值占用金融机构贷款4840元,这些指标在全省均处于较先进水平。2003年综合竞争力进入全省二类地区行列,2005年上升到二类地区第一位,全市人民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 9.8 亿美元,其中进口6.2亿美元、出口3.6 亿美元;进出口货运量251万吨;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纺织服装、玩具、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与珠三角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全省率先取得突破,7个县(市、区)与广州、东莞等地的区、镇签约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韶关已成为国内外客商的热点投资地区。
2005年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38户,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0亿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省级农科创新中心24个。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到70 户。
⑸ 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经济
2014年乳源县地区生产总值64.1亿元,增长1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亿元,增长15.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4183元,增长9.8%。2014年在全市科学发展考核中获得第一名。2014年一季度全县生产总值10.86亿元,增长7.1%,增速在全市排名第三。
五大战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发展战略。
六大工程:“生态保护、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特色旅游、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工程。 乳源是广东北部山区的一个农业县。建国前,农民无地或少地,缺乏耕畜和农具,特别是瑶区,山多田少,田块窄小而分散,瑶民只得在开耕和收获季节牵牛背锅到数十里外的田寮安营“吊耕”,匆匆而去,急急而回。因而,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拮据。
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16820吨,亩产62.5公斤,人平生产粮食仅204公斤,而粮食占有量极为悬殊。农民终年辛劳,在交付地租赋税后,所剩无几。“放下禾镰无米煮,三荒四月卖青苗”,“半年糠菜半年粮,番薯芋头捱过冬”的民谣,就是当年农民生活的写照。
建国初,通过开展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兴修水利,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粮食年年增产,1957年的总产和亩产,分别比1949年增长88.7%和64.8%。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搞“大跃进”,生产力遭到破坏,1960年,粮食总产比1957年下降21.6%,使农民生活处于困境。
1961年后,农村体制下放,1962年,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粮食生产逐年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粮食总产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57年增长12.9%,1966~1970年,农业生产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粮食总产量没有一年能达到1965年的水平,其中1966年比1965年减产18.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农村体制,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分户经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和调整生产结构,农村涌现一批专业户、重点户和经济联合体。1984年,在原生产队和生产大队,建立起地域性合作经济组织,即经济合作社和经济合作联社,体制和经营形式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89年,种植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38%,其中粮食总产增长28.5%(比1965年增长79%),油料、黄豆、蔬菜的产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乳源从1981年起开始全面铺开以单家独户承包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起与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各种责任山、自留山等土地、山林权属得到落实,农业经济活力开始呈现出来。
1986年,乳源提出“五年消灭荒山、七年绿化乳源”的奋斗目标,全县狠抓以造林种果和改造中低产田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大力发展以“水果、蚕桑、茶叶”为主体的“小五园”经济,全县农、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步进行了转型。农村经济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单一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过渡到稳定粮食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从零星分散的小而全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向基地化、社会化、商品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9年,全县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万亩,占当年耕地总面积的63.3%,比1986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6万千瓦,比1986年增长18.8%;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从8513万元提高到1.86亿元,增长1.01倍;农业商品率由1986年的39%提高到43%;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73%;粮食总产量于1988年达到7.2万多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水果、蚕桑、黄烟、甘蔗、油料、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种植和产量连年增加。“七五”期间全县累计共造林58.2万亩,使90%以上的宜林荒山基本上种上了树,绿化率明显提高,“封、管、造”政策实施的结果使全县林业生产开始扭转80年代初森林砍伐量超过林木生长量的被动局面,进入了良性循环发展期;畜牧、水产产量年均递增8%以上;乡镇企业由1986年的2118个发展到3129个,从业人员由6296人发展到1.28万人,增长1倍多,总收入年均递增54.4%,乡镇企业开始由平稳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贫困地区,特别是七个石灰岩乡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初步的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初步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林、牧、副、渔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着增强,农村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
2014年乳源县继续以新一轮扶贫“双到”和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统筹农业农村工作。积极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对农作物布局的规划调整引导,积极培育壮大绿色、特色农业产业带长廊和休闲产业基地建立,并强化农资、农产品市场监管和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了农林畜渔业的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经统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4%,其中:农业产值7亿元,比上年增长3.9%;林业产值1.9亿元,比上年增长5.6%;畜牧业产值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渔业产值0.21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全年谷物播种面积 15.1万亩,比上年增长2.8%;谷物总产量 5.17万吨,比上年增长4.3%。其中:稻谷总产4.79万吨,比上年增长5.4%。
畜牧业稳定发展。全年肉猪出栏量比上年增长3.6%,生猪年末存栏量比上年下降4.4%;猪、家禽等肉类总产量比上年增长2.5%。
渔业平稳增长。年末水产品产量 2456吨,比上年增长4.6%。 从1986年起,乳源开始全面实施工业体制改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并依次进行了计划、价格、流通、财税、金融、外贸、固定资产投资等一系列改革,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多渠道筹措资金,着重加强了交通、能源(尤其是水电)、邮电通讯和原材料、出口创汇以及人民生活急需的生产项目的建设。先后建成了锡冶炼、锑冶炼、稀土材料、大东山稀土矿等新生产项目,对食品饮料总厂、水泥厂、农机厂等一批老企业进行了扩建、改造,增强了发展后劲。
“七五”期间的1987—1989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9431万元,新增固定资产7704万元。全县发电总量、水泥、矿产品、机制纸、松香、原煤等主要工业品产量有较大幅度增加,锑粉、稀土、硅铁等产品开始打入国际市场;猕猴桃软糖、金银花饮料等分别荣获省、市优质产品奖;锡锭、条纹包装纸、超细锑白粉等产品填补了韶关市工业产品空白。全县交通、邮电、能源、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到1989年底,全县邮路长度、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564公里和533公里;县属小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5.99万千瓦,比1986年增长16.3%;全县居民住宅竣工面积达20.9万平方米;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7%,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10.9%,其中县属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12.2%;国民收入年均递增6.4%;县属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14万元。
2014年,乳源县各部门通力配合,大力服务企业,积极挖掘新增产能,采取一系列措施,扭转了前半年工业一直处于不利的态势,收官阶段取得了较好成效。经统计,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1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在规上工业中,制造业产值增长18%,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长下降2.02%。规上工业产品销售率 96.1%,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全年工业增加值2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2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七五”期间乳源从增加总量、保持有效供给、稳定市场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商业、供销、粮食等部门的流通主渠道作用以及集体、个体商业的补充作用,加强工商、物价、标准计量等部门的管理监督,有效促进市场的繁荣稳定。
1989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1亿元,比1986年增长1.14倍;集市贸易成交额达2856万元,增长1.21倍。在搞活流通的同时,积极采取促产培财、强化税收征管、紧缩财政支出,严格控制集团购买力等政策措施,以中国人民银行乳源支行为中心严格贯彻治理、整顿方针、积极加强存贷款监管,稳定货币、稳定金融秩序、发挥信贷杠杆的有效作用,使全县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
1989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1115万元,比1986年增长68%;全县银行存款余额达8135万元,比1986年增长6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878万元,比1986年增长1.1倍;各项银行贷款余额1.37亿元,比1986年增长58.2%;1987—1989年全县外贸收购总值累计1876万美元,对外签订利用各种外资合同12宗,实际利用外资115万美元。
1989年底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三来一补”企业6户,“三资”企业2户。全县职工人数1.67万人,全县职工年人均工资220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51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46.4%和38.8%。
2014全年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5.5亿元,增长12.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9亿元,增长9.6%。按地域分: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2014年1-11月,外贸出口总值10982万美元,同比下降4.8%;外贸进口总值1710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04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8.2%。
旅游业平稳向前发展,2014年旅游业加强节庆与营销推广工作,创新营销策略,做好对旅游企业指导与服务,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及基础设施配套,维护旅游市场稳定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201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1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旅游收入2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
⑹ 乐昌的经济
2014年,乐昌市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3.89亿元,同比增长6.2%;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6亿元,同比增长15.09%
2013年,乐昌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韶关市委、市政府和乐昌市委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狠抓落实,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7.09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7亿元,同比增长18.16%。 解放前,乐昌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解放前夕,粮食亩产仅有 83.5 公斤。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广大农民利用国家投放的资金和集体的经济力量,治山、治水,推行农业技术改革,农业生产逐步得到发展。但由于多次受到“左”的路线干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
1979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科学种养技术,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生产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变。
1987 年,水稻总产 121881 吨,比 1950 年增长 283%,茶叶、水果等各种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 l 3329 万元,比 1950 年增长 11.4倍;农村商品经济率已从 1983 年的 37% 上升到 66.3%;农村人平收入 492.3 元,为 1978 年的 5.8 倍,为 1952年的9.1 倍。
全县分四个农业类型地区,各个类型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分布如下:
低丘陵宽谷垌田区包括廊田、长来、河南、乐城、北乡五个乡镇和乐昌茶场、县农科所、东风果场。地势低平,垌面宽阔,水源充足,光温条件好。共有水旱田8.6万亩,占全县水旱田39%,稻谷总产量占全县48%,是乐昌县的水稻主要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丘陵坡地则种菜种果,武江两岸的坝地,多种甘蔗和花生、黄豆,近年来还大力发展黄烟生产。
中低山林区为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包括五山、九峰、两江、大源四个乡镇的全部和廊田、河南、北乡、罗家渡、梅花、庆云等乡镇的部分。这一地区多为崇山峻岭,山高林密,云雾多,湿度大,日照少,温度低,气压低,是乐昌的主要林区,也是茶叶的主要产区。这个地区的农作物除水稻外,还有甘薯、花生、黄豆、玉米、小麦、马铃薯、木薯、高梁等。
石灰岩溶蚀山区这个地区包括沙坪、云岩、白石、秀水4个乡镇及梅花、罗家渡、庆云、黄圃等乡镇的一部分。裸露的石山多,地面植被少,地下岩洞多,地面河流少,水源奇缺,旱地多,水田少,昼夜温差大。主要农作物是甘薯、玉米、小麦、马铃薯、黄豆、花生、油菜和苎麻、烤烟等。水稻大多是单季稻。这个地区的玉米和苎麻,占全县的80%以上。
红色沙页岩盆地丘陵区海拔200~500米,以丘陵山坡为主,包括坪石镇、老坪石、三溪全部和罗家渡、黄圃、庆云的一部分。这个地区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花生、小麦、玉米、油菜、蚕桑、苎麻等。
乐昌根据境内地域及其生态环境的差异,实施区域化布局,南部平原地区发展优质水稻、茶、果、马蹄、蔬菜和水产养殖;中部林区发展竹、木、药、果和反季节蔬菜。建立了水稻、玉米、黄烟、反季节蔬菜、药材、蚕桑等生产基地,商品化经济作物总面积达20.9万亩,农产品商品率达64.9%。乐昌是广东省玉米高产试验基地;省重点林区,杉木产量居全省首位。乐昌地理、气候条件优异,发展大规模种植、养殖前景广阔。 乐昌县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有较久的历史。从出土的各时期文物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境内砖瓦等建材业、陶质日用器皿制造业均具有较高水平。据《国史补》载,唐代岭南盛产两大名酒,其中“灵溪春”酒产于乐昌县境的灵溪河,时为贡品。北宋时期,县境长来铁屎岭一带已有炼银遗址,至今仍可见其开采遗址。明末清初,县境西瓜地有炼铅特业;冷君山、长来的黄坑有炼银业。铸造、榨糖、酿酒、陶瓷、造纸等手工作坊,散布于县境各地。
民国3年(1914)粤商陈廉伯、简英甫等人组织“地利公司”,开采狗牙洞煤矿,建立县内第一家近代工业。据民国20年版《乐昌县志》记载,县内有纺织、造船、榨油、制糖、造纸等手工作坊。县城设有平民工艺,制造竹、藤器具。县城十字街纺织社,月产土布3500码。全县民间造纸社共5户,雇工41人、以毛竹为原料生产草纸,以雪花皮为原料生产绵纸,月产量1.72万市斤,产品畅售邑内外。民国30年,据当年《广东年鉴》资料,全县有纺织、缝纫、制皮、鎅木、制纸、碾米、制糖、榨油、烧石灰、烧玻璃、造船等手工业约120家。
抗战时期广州沦陷后,一批倒厂矿迁至乐昌坪石、罗家渡等地先后建有面粉厂、织造厂、纺纱厂、粤昌机器广、粤华电讯器材厂等。坪石面粉厂日产面粉能力300包;粤华电讯器材厂以生产电池为主;粤昌机器厂生产车床、水泵;坪石织造厂产品有袋布、斜纹布、蚊帐布、细平布,日产3000码;纺纱厂日产25支纱314.8磅。民国32年,陈集梧、邓阳云分别兴办新中国火柴厂及中华火柴厂,开乐昌县办现代工业之先。民国35年,县内较大的私营酱园有恒盛和利安两家。恒盛酱园老板苏学涛,雇工5人,资本500银元,厂址在河南街桥头。利安行老板周容,雇工5人,资金400银元,厂址在东头街。
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中,全县大搞土法炼钢,成立县钢铁公司,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1962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大跃进”中盲目发展的工业企业相继下马。
从1962年至1965年期间,有计划地发展国营工业和集体工业。机床厂、酒厂、化肥厂等国营工业相继投产。
196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984.76万元,其中县属工业产值783.12万元,分别比1957年增长33.4%和50.8%。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间,由于乐昌处于“小三线”建设的重点位置,广东有色冶金机械厂、省农机二厂、715厂、518厂、519厂等多家中央、省、地(市)属企业在乐昌建厂,大大增加了工业在乐昌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县属工业的发展。在这时期,乐昌棉纺厂、农机一、二厂、灯泡厂、水泥厂、氮肥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7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1004.42万元,县属工业总产值达5753.07万元,分别比1965年增长4.54倍和6.34倍。
1978年以后,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乐昌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逐步实行工业体制改革,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推行了厂长负责制,企业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一时期,国营工业继续发展,乡镇工业新军突起,外向型经济开始起步。
从1978年至1987年,全县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实现了产值、利润、税金、销售同步增长。全县工业已有电力、机械、采矿、冶金、纺织、建材、化工、轻工等20多个门类。以水泥为主的建材业,以棉纺为主的纺织业,以制衣为主的加工业,以猕猴桃产品为主的饮料业,已具有一定规模。水泥、铅锌矿产品畅销省内外,家具、服装、棉纱、毛巾、卫生纸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801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其中县属工业20970万元,分别比1977年增长137.5%和293.3%。全县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67.7%.乐昌经济进入了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阶段。
食品饮料:拥有意大利全自动易拉罐灌装生产线、生产的猕猴桃汁获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称号,“马蹄爽”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铜奖。
机械化工:有企业十多家,能生产矿山机械、机床、变压器、汽车水泵、环保药剂等,其中DK-7732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通过了省级鉴定,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产品畅销香港、珠江三角洲等地。
木器家私:利用本地木材加工的原木家私、木地板,畅销欧美、香港等地。此外,乐昌的采选矿、造纸、印刷、包装、电力等行业都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1988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2732万元(80年不变价),其中,中、省、韶工业8057万元,县属工业24675万元(其中全民工业12482万元,集体工业10409万元,联营工业304万元,个体工业1408万元)。亏损企业23个,比上年同期减少3个。全年实现税利2383.39万元,其中税金917.67万元,利润1465.72万元。
1990年,由于产品积压,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管理不善等原因,经济效益下降,县属亏损企业18户,亏损额达2133.88万元,比1989年增加194%。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1543.1万元,比1989年下降15.2%。完成税收1351.12万元,比1989年下降11.7%。
1993年,贯彻国家《全民所有制工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加大改革力度和技术改造,强化管理,工业效益逐步上升。经委所属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全县总产值103837万元(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7.2%,其中中、省、韶工业企业完成23680万元,比上年增长32.59%;县属工业企业完成80157万元,比上年增长38.56%。超额完成年生产任务的企业有:麻纺厂、机床厂、纸箱厂、棉纺厂、水泵厂、制衣厂、家私厂。列入考核的22种主要工业产品比上年同期增长的有13种,增长幅度较大的有:纸箱、棉纱、棉布、晴纶纱、麻棉混纺纱、服装、硫化锑矿、除尘器、DK777型电火花切割机床、汽车水泵、电力变压器等。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33247万元,增长30.2%,销售率达97%。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24.74万元。完成税收1443.32万元,同比增长42.7%。
1996年,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继续抓好技术改造与管理,抓好扭亏增盈。全市工业总产值75706万元,其中:中省韶属工业23623万元;市属工业52083万元。全市销售产值107580万元,其中:中省韶属工业38517万元;市属工业69063万元。
200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99937万元(90年不变价,不含乡镇集体工业企业产值),比1988年增长2.053倍。其中:中省韶属工业17758万元,比1988年增长1.20倍;市属工业82179万元,比1988年增长2.33倍。销售产值130056万元,其中:中省韶属工业33584万元,市属工业96472万元。工业增加值28403万元,其中:中省韶属工业13541万元,市属工业14862万元,利税总额2448万元。亏损企业16家,其中:中省韶属工业6家,市属工业10家。
201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46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31亿元,同比增长16.1%。规模以上企业60户,比2009年减少1户,全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2亿元,同比增长17.41%。
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4.6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8.6亿元,同比增长17.5%。规模以上企业新增增加值3.3亿元,实现民营经济总量47.32亿元,同比增长12.1%。新增产值,亿元企业6家,全市共有,亿元企业18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18亿元,同比增长16.8%。 建国后至文革前,先后建立了县直属文化馆、乐昌戏院、民间艺术团、花鼓剧团、坪石电影院、电影管理站、农村文艺宣传队、农村电影放映队。这个时期,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基层,在60年代初,有农村文化俱乐部290多间,业余剧团26个。
改革开放以来,乐昌兴建了园林式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兴华影剧院、文工团排练场,改建了坪石电影院等场馆,基建面积共20535多平方米。乡镇文化建设也发展很快,自1978年开始,有10个乡镇成立了文化站,到1984年,全县20个乡镇全部成立了文化站,(2003年7月建制为16个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我市形成由市文化部门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农村文化室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
该市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举办了“文化节”、“金鸡艺术节”、“百歌颂中华合唱节”、“‘星河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迈向新世纪大合唱比赛”、“全市城乡文艺汇演”、“首届技能汇演”、“第一、二届雅石展览”、“第五届少儿艺术花会”、“韶关市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首届儿童手工劳作大赛”、“首届‘马蹄节’暨经贸洽谈会开幕式文艺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此外,举办每年一度的迎春花会,举办两年一届的少儿艺术花会,每年举办3至5次的少儿书画比赛。每年一次的少儿征文比赛。同时还不定期的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如“全市农村民间艺术大赛和文艺汇演”、“龙狮鼓乐表演、巡游”、“飘色大游行”、“八音表演”、“根艺、雕刻、雅石展览”等。我市有2支农民舞龙队参加广东省一、二届民间艺术大赛,分别获金、银、铜奖和组织奖、特别奖。98年以来,组织选送少儿书画作品参加全国、省、市参加的赛事,获奖作品有1000多件。
⑺ 办工业品生产许可证多少钱
生产许可证审查费2200元,每增加一个产品单元审查费增加440元。
⑻ 办一个生产许可证多少钱
1、需要钱的。
2、收费项目及标准:
根据国家物价局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收费管理暂行规定》规定:
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收费,包括审查费、产品质量检验费和公告费。
审查费包括证书费、差旅费和资料费。证书由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统一印制,证书费是印制证书的工本费,其收费标准按国家物价局、财政部(1990)价费字228号《关于证照收费管理的通知》核定。证书费由国务院各产品归口管理部门收取后,集中交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差旅费是发证机关聘请技术人员对申请发证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查过程中所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按规定,审查人员由三至五人组成,审查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三天,差旅费开支标准按财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资料费是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和发证机关印发给申请发证企业有关资料的工本费。
产品质量检验费在未作新规定前,暂按国家标准局、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国标发(1988)099号《关于发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收费标准的通知》执行。
公告费是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对获证企业在有关刊物上发布公告所收取的费用。公告费应本着节俭的原则,按实际支出收取。
3、办生产许可证需要花多少钱。
在生产许可证审证过程中,最大的支出就是人员的招待、搭车收费以及其它的费用(比如送纪念品或现金)。你朋友说的四万元,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⑼ 广东珠三角城市
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广州市、深圳市 、珠海市 、汕头市 、韶关市、 河源市 、惠州市、 东莞市、 江门市 、佛山市 、湛江市 、清远市、潮州市 、揭阳市 。
广东历史渊源久远,距今13万年前就有“曲江马坝人”在此繁衍生息。相传古为百越(粤)之地,故简称粤。秦始皇一统中国,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汉属交州。三国属孙吴。唐代在今广东、广西建置岭南道。宋淳化四年(993年)更名广南道。元代设广东道。明代设广东道宣慰使司,后改为广东布政使司。清代设广东省,相沿至今。改革开放(1979年)以来,广东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利用外资、出口总值、地方税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指标,持续多年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着成绩。广东位于中国大陆最南部,南临南海,海岸线总长3368公里,岛屿众多。全省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陆地中部。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韩江、鉴江等。最长的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汇流而成,长2122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着名的鱼米之乡。广东是着名侨乡。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约为2200万人,遍布世界各地。全省有归侨、侨眷2000万人左右。在海外影响较大的广东华侨组织有“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国际潮团联谊会”、“世界中山各中学同学恳亲大会”等。广东毗邻港澳,祖籍广东的港澳同胞约600万人。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市区距香港港岛仅45分钟车程;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多处可建深水港,水产资源丰富。深圳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在区域结构上,深圳业已形成的“南软北硬”、“南高北重”、“东西两翼旅游港口”的产业分工布局和特色。南面特区内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集中发展金融、物流、高新技术研发、软件、商贸等“软产业”,规划建设新型的都市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体现出高新技术、高端产业和高附加值的“三高”特点。北面宝安、龙岗两区以“硬产业”为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引进关乎全市经济发展前途的大项目、基础工业项目。东西两翼利用山海等资源优势集中发展港口经济和旅游经济。2004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实现产值3200亿元,增长28.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2%。结构调整进展明显,以汽车、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为突破口的工业结构适度重型化战略全面启动,先进制造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增加值增长30%以上,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奠定基础。
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在北纬21° 48′一22°27′、东经113°03′一114°19′之间。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仅36海里,最近的牛头岛相距仅3海里;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新会、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距广州市约140公里。珠海已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珠海城市先后被国家、省有关部门授予“双拥模范城”、“卫生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城市”、“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十二年征兵工作全优城市”、“园林城市”、“计划生育先进城市”等多项殊荣。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北邻潮州市潮安县,西邻揭阳普宁市,西南接揭阳市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历来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华南之要冲,粤东之门户”的美称。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亮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加大,新增工业技改项目75项。园区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名牌带动战略取得新进展,新增中国名牌产品4个、省着名商标18件、省名牌产品15个,潮南区峡山、两英、陈店镇分别被授予“中国家居服装名镇”、“中国针织名镇”、“中国内衣名镇”称号。新增国家免检产品1个,标准化工作被国家标准化委评为先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消费市场日趋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亿元,增长14.8%。消费结构出现新变化,住房、汽车、通讯产品和旅游休闲等消费热点增长较快。会展业持续兴旺,汕头国际毛衫内衣交易会、塑料博览会和澄海国际玩具工艺博览会等大型展会相继举行。旅游业稳步发展,接待过夜旅游者283万人次。南澳岛成为全国第一个AAAA级海岛旅游区。汕头、潮阳本地电话网顺利并网。金融、证券、保险业稳步发展。
韶关市地处粤北,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东面与河源市接壤,西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从古至今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历来重要。京广铁路大动脉、京珠高速公路和106国道南北向贯穿全市、323国道东西向贯穿全市,均经过韶关市区。我国南北公路运输干线107国道、105国道分别经过本市北部和东南部。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和第三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曲仁煤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八十年代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全市有工业企业2.5万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400个,其中大型企业有20个,中型企业有47个,形成了以钢铁、采掘、有色金属冶炼、电力、机械、电子、纺织、建材、食品、化工及森工为主要工业门类的工业体系。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加快,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三次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19.2:46.8:34调整为17.5:49.5:33。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48.4亿元。全年农业实现增加值56.9亿元,优质米、无公害蔬菜、蚕桑、糖蔗、烤烟、速生丰产林、毛竹、松香、白果等“三高”农业基地已初具规模,速生丰产林发展到300万亩,毛竹近150万亩,优质禽畜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4亿元。全市有商品市场200多个,市场总面积70多万平方米,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市场有12个。有水果、蔬菜、粮食、小商品、布匹、水产品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日用百货、农副产品、摩托车、野味山货、旧货交易、机电产品等商品专业街。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信息、房地产、中介服务等服务行业呈快速发展势头。来韶游客人数连年高速增长,2004年旅游业共接待游客达5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5亿元。利用外资对外经贸稳步增长。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72亿美元。一大批大型外商投资企业落户韶关并发展壮大。粤北工业开发区、翁源官渡开发区、乳源民族经济工业园、始兴黄花园工业区等初具规模。全市有“三资”企业1000多家。韶关已成为国内外客商的热点投资地区。2004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3.1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色金属、家具、纺织、化工产品、轻工产品、机电产品以及优质大米、茶叶、香菇、蔬菜等农林产品。
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占乡镇总数的14.8%。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河源市素有粤东宝库之称。矿产资源品种已发现56种,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品位高、规模大等特点,其中铁、钛、钨、锡、稀土、萤石、高岭土、陶瓷土、矿泉水和地热是河源市的优势矿产资源。铁矿主要产地有连平大顶、紫金宝山嶂等地;大顶铁矿是广东省第一大型的铁矿,也是国内罕见的量大质好、易采易选的铁矿区,总储量达1亿多吨。钨矿主要分布于连平县和紫金县,连平锯板坑钨矿为目前全省最大型钨矿。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惠州市属珠三角经济区,现辖惠城、惠阳两区和博罗、惠东、龙门三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1/4。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常住人口321万。惠州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市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景点有900多处,属景点高密度分布区,并具有资源多样性的特点,集山、江、湖、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其中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有6处,拥有“岭南第一山”--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南昆山,“东方夏威夷”--巽寮湾,“苎萝西子”--惠州西湖,还有全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惠州市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培育出TCL、德赛、麦科特、华阳等一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以及侨兴、富绅等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创立了TCL电话机、TCL王牌彩电、TCL手机、富绅衬衫、麦科特照相机、德赛电池、德赛数码龙音响、侨兴电话、CECT手机等一批工业产品名牌。建立起一批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引进了美国通用,日本索尼、松下,韩国三星、LG,荷兰飞利浦和中国联想等国内外着名厂商、跨国公司在惠州建立生产和研发基地,逐步构建起以国有(控股)企业集团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一齐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办起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7家。目前,惠州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电视机、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成为中国华南地区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有平原、丘陵和河涌交错的水网地带,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自然环境,素有“鱼米之乡”和“水果之乡”的美誉,是广东省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之一。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33.2%,占36.8%;纺织业下降4.4%,占4.9%;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19.9%,占4.0%;塑料制品业增长9.0%,占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6.5%,占11.6%;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7%,占5.8%。适销对路的工业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全年生产移动电话机2526.89万部,电话单机3354.85万部,彩色电视机257.84万部,组合音响2269.49万部;敷铜板989.95万平方米;吸尘器521.79万台,电子元件3517.60亿只,传真机2.94万部,打印机106.80万部,显示器713.09万部,键盘4945.83万个,微型电子计算机141.29万台,微电机11.38亿台,发电量331.38亿千瓦时。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龙头,大力发展科研、教育、市场中介服务业以及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产业支援服务业,发挥集聚效应,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骨干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光电子企业来我市投资创业。积极引进芯片设计、软件开发、数字技术、精密机械等“高、精、尖”项目,巩固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支柱地位,增强配套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东莞作为世界重要电脑资讯产品生产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陆域东邻顺德市、中山市、斗门县,西接阳江市的阳东县、阳春市,北与新兴县、高明市、南海市为邻。南濒南海,毗邻港澳。北自鹤山市古劳镇的丽水,南至台山市的下川镇围夹岛,相距142.2公里;东自新会市大鳌尾,西至恩平市那吉镇蛤坑尾,相距130.68公里。近年来,江门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全市拥有江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银洲湖开发区等多个大型工业园区;获得“中国摩托车产业示范基地”等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共有“金羚”牌洗衣机等6个中国名牌产品,“维达”纸巾是中国驰名商标产品。机电、纺织服装、食品、造纸及纸制品、电子信息、建材等六大制造业发展快速,2004年实现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2.8%。江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8家,主要分布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机电、纺织化纤等五大行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80.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5%。近年来,江门市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江门三捷、新会美达分别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新会今古洲民营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联系民营科技园;鹤山新材料产业园区和新会纺织化纤产业园区分别获"国家火炬计划江门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江门纺织化纤产业基地"称号。
佛山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如春,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贯穿全境,冲积出这片丰饶的大地。农业在结构调整中有效发展,逐步建立起以都市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为主体、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加快,建立起蔬菜、花卉、水产、畜禽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全市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有农业部认证的“绿色食品”6个,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74个。顺德陈村花卉世界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55.81亿元,增长3.5%。佛山产业具有一定基础,第二产业已成为佛山的主体产业。产业适度重型化、高级化趋势初现,重工业产值增长30.3%,比轻工业增幅高7.3个百分点。目前已形成了以家用电器、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陶瓷及其它建材、纺织服装、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塑料制品、化工及医药、食品饮料、家居用品制造等十大优势行业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十大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0%以上。“佛山制造”是佛山产业形成的基础,通过多年的创新和发展,出现了一批着名企业和品牌,比如佛山照明、佛山陶瓷、普立华照相机、海天调味品、华新包装、鹰牌陶瓷、东鹏陶瓷、科龙电器、美的电器、格兰仕电器、志高空调、健力宝饮料、溢达纺织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商标。全市现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中国名牌产品”30个、国家免检产品110个、广东省着名商标86件,广东省名牌产品101个。
湛江市,旧称广州湾,是一个富有亚热带风光的美丽海港城市,1984年被国务院定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现辖雷州、廉江、吴川三个县级市和徐闻、遂溪两个县以及赤坎、霞山、坡头、麻章四个区,有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省级开发试验区。全市有105个乡镇、21个街道办事处、1541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总面积1247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657.14万。在改革开放中,湛江市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努力实施港口经济发展战略,取得显着成效。农业已建有农作、水果、畜牧、水业形成以汽车、家电、化工、轻纺、制糖、食品、造纸、建材为主的工业体系。外经、外贸、文教、科技、卫生、体育等各方面也迅速发展。
清远市现辖清新县、佛冈县、阳山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清城区5县1区,并代管英德、连州两个县级市。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7万人,是广东省地域最大的地级市和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清远产业结构从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转变的更加明显。全市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工业全市已初步形成生物医乐、陶瓷、建材、电子、食品加工、化工、纺织、印染、化纤、轻工、玩具、纸制品、机械电工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头系,组建了多家大型集团企业及在僵或广东省正式上市的股份公司。全市私营企业得到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以展蓬勃,目前有近两1500家。农业从粗放型、封闭型向规模化、集约化、开放型多种经营转型。以山地农业开发为突破口,重点发展"三高"农业,初步形成优质、优质水果、优质"三鸟"、反季节蔬菜、清远麻黄鸡、鸟鬃鹅、清远笋、北江水产养殖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西与福建接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着名侨乡,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全市总面积3614平方公里,总人口247万人,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潮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浇灌出品种繁多的潮字号工艺品和土特产。近年全市贯彻农业稳市、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建立起一批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大批名、优、稀、特产品;陶瓷、服装、食品、电子四大支柱产业的名、优、特、新产品,更是流光溢彩,琳琅满目。电子产品:三环牌电子产品 荣获全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称号的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列为“863成果”产业化基地,主要生产各种膜类固定电阻器、各种规格型号的电阻瓷体、电子陶瓷元件,多项产品获电子工业部、省、市优新产品奖。最近,MLCC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和光纤连接器瓷芯两项新产品已投产销售。三环牌电子元件系列产品质量和出口创汇,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创佳彩电产品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之一、高科技企业的创佳集团公司,其创佳牌彩电产品,规格型号多种,产品功能先进,荣获国际电子博览会金奖,48〃大屏幕卫星背投彩电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响石数码监控器材:广东响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监控器材和电子工程开发、制造、推广和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国监视器生产厂家中品种最齐、技术水平最高的行业龙头企业,多项科技成果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响石品牌的电控器材,由中国电子器材深圳公司和广东宝龙华达通科技有限公司总代理。五金不锈钢产品:被誉为粤东地区“不锈钢王国”的彩塘镇有五金不锈钢企业500多家,生产的五金不锈钢产品有厨餐具、建筑装饰、日用品、医疗器械、不锈型材、钟表工具及其配件、汽车配件等七大门类、2000多个品种,享誉海内外。
揭阳市是199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辖普宁市、榕城区和揭东、惠来、揭西三县。全市总面积5240.5平方公里,总人口568万多人,旅居海外侨胞300万人,是广东沿海开放区的主要端口市和重点侨乡,也是目前粤东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揭阳设市八年来,充分利用优越条件,抓住改革开放机遇,放手发展生产力,采取引进外资新举措,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各项社会事业也有显着的进步。全市各类工业企业60000多家,利用外资企业5000多家,初步形成工业机械、医疗器械、建筑、纺织、服装等工业企业体系。全市的十大农业生产基地颇具规模,各类集贸市场遍布城乡,专业市场驰名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