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的空,空间结构中工业区有哪两大特点
(1)历史因素:
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2)经济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例如: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②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低.例如:市中心附近若通达度低,则往往形成住宅区
(3)社会因素:
①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②社会群体: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例如:住宅区出现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③知名度: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还影响到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变化.例如:高收人阶层集聚形成高级住宅区
④种族:对住宅区分异的影响很大.例如:西方城市中的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等
(4)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顶城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例如: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2. 名词解释:城市区位型工业
工厂设在什么地方,需要考虑的因素在地理上叫工业区位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环境等。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由于各个时期工业对于不同区位因素的要求不同,也形成了各种区位的工业城市。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由于蒸汽动力代替了水力,使工厂能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煤铁复合体”型的工业布局方式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都分布在英国,主要有以伯明翰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棉纺织工业区。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内燃机和电力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煤铁资源开发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一些大规模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形成世界性的工业地带。工业向大型化、联合化方向发展,多数工业企业仍然属于“煤铁复合型”布局方式,原料缺乏的日本等国出现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工业联合企业的“临海型”布局方式。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苏联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彼得堡)为中心的欧洲工业区。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由于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的出现,以及能耗少的电子工业的兴起,进一步使工业布局摆脱了能源和地域的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自然资源被发现、被有效地开采和进行综合利用。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通讯)能源和物质资料的消耗都很少,决定这些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知识、技术、清洁的环境和高速交通运输条件,出现“临空型”的工业布局。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的工业中心有: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的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南部慕尼黑工业中心。
3. 经济地理学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章 绪论】
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是什么?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地理学侧重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或区位)
(2)经济地理学侧重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 (3)经济地理学侧重对人地关系的研究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门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张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以及人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两大类,前者由气候、岩石、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所组成,后者由人口、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基础、民族、宗教等所组成。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通常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技术地理学三大类。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而且是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因为在地理学研究过程中,技术地理学提供研究的手段,自然地理学提供研究的基础,人文地理学才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目的。在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各种人类活动中,经济活动又是最重要的,因为人口、城市、政治、民族、宗教等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什么是区位?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据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据场所的理论。区位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如何选择其活动场所,二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如何使各种人类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
二、什么是区位条件?什么是区位因子?两者有何区别?
区位条件是区位(某一场所)所持有的属性与资质。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别:区位条件指的是在不同的场所生产条件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区位因子指的是对于生产者而言,在区位条件的影响下表现出的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如一个区域劳动力丰富廉价,这是这个区域的区位条件,如一个企业布局在该区域,企业在劳动力费用上的节约则是影响该企业的区位因子。
三、影响人类经济活动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要素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等方面因子的影响。
2、市场条件。包括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等方面的影响。
3、区域环境。包括产业环境、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进入性的影响。
4、交通运输条件。包括运费、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是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用地。二是作业经济活动的场所与空间,如工业、交通与城市建设用地。前者土地的自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非常突出,后者土地的区位影响非常突出。
2、由于地价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收益)不同,城市内部的利用在空间上出现圈层分化。
3、大规模的工业(大型企业)要求面积大、平坦且承压力高的土地,多在郊区布局,如钢铁、生化、汽车等工业企业。而城市区位型工业,用地少,收益高,市场在城市内部,多布局在城市内部,如服装、出版、印刷等企业。
城市区位型工业指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只有在距离城市中心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利的工业部门。
《读图p19》:由于地价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收益)不同,城市内部的利用在空间上出现圈层分化。如图所示,商业与轻工业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创造的收益最大,但随着区位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转移,收益迅速下降。工业用地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创造的收益最低,但随着区位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转移,收益下降最慢。住宅用地创造的收益与收益随着区位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转移而下降的速度居于商业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由于商业、住宅、工业用地收益大小不同,收益因土地区位变化引起的变化不同,从整体效益出发,商业用地多选择大城市中心区域,工业用地多选择在城市外围区域,住宅用地选择在商业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
五、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品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1、原材料按原料来源分为初级原料和加工原料两大类,前者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或人工培育的原料,后者是指经原材料工业加工后形成的原料。使用初级原料的企业因原材料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开采成本的差异,将造成不同的区位生产成本不同。使用加工原料的企业其区位受原材料加工企业区位的影响很大。
2、按加工过程原材料重量向产品的转化情况,原材料分为纯原料与减重原料。从节约运费的角度考虑,使用减重原料的企业区位应尽可能地接近原料地。使用纯原料的企业区位选择在原料地或是主要市场地,运费的差别不大,应根据其他因素来确定企业的区位。
3、不同种类的原料,运输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原料易变质、易燃易爆、具有腐蚀性,不便运输。使用这类原料的企业,其区位应接近原料地。原料容易运输,产品不易运输的情况下,企业的区位则应接近主要市场区。
4、使用多种原材料的企业,布局在港口与交通本枢纽等原材料集散区位可降低原料获取成本。
5、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价值大、重量轻、消耗原料少等特点。这类产品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在产品总成本所占的比重低,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受原材料因素的影响很小。
供应商园——在如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且要求即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六、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2、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不同的区位能源供应价格的差异将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差异。
3、产品耗能不同,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高耗能工业,如电解铝、电治金要求布局在能源供应充足廉价的区位。
4、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及产品的节能性能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及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
七、为什么发达国家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其环境标准比较低,因此同是高污染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将环境污染的成本内部化的代价较小,因而产品的总成本低,在与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中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所以它在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环境标准越来越严,将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代价也高,这就意味着企业的污染处理费用越来越大,产品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样产品的竞争力在不断下降。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他们在这些产业处于比较劣势,为了追逐利润,降低成本,他们的企业必将高污染产业转移出去,这样既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到低价的产品,从而增加公司的利润,又可以不对环境污染负责,减少环保方面的支出。
八、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不同产业部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同,投资的周转速度与投资回收期有很大差异。流动资本所占比例大的行业,资本周转快,投资回收期短,如轻工业部门;而固定资本所占比例大的行业,资本周转慢,投资回收期长。
九、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资本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2、固定资本存在地理惯性原有固定资本的沉淀区对企业有巨大的吸引力。
3、固定资本,特别是工业用地费用不同的区位差异很大。
4、成熟产业、大型企业的融资易于得到金融业的支持。
5、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受风险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影响很大。
6、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总是流向最具获利机会的地区。
十、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劳动力的数量: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企业要求布局在人口密集地区。
2、劳动力的素质:现代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求布局在科技与教育发达的区位。
3、劳动力成本:不同的区位劳动力成本存在着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多,劳动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例大,因此要求接近劳动力廉价的区位。
4、劳动力的移动:从落后的国家与地区进行劳务输入,能够维持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从而对企业发展产业吸引力。
劳动力的迁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劳务输入与输出: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利于解决国家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而言,可减轻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而言,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等到解决。其次,从落后的国家与地区进行劳务输入,能够维持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从而对企业投资产业吸引力。第三,劳务的输入与输出,可以促进管理经验、技术与文化在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传播。第四,由于大量劳工的涌入,城市产生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恶化、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等问题。
2)人才流动:人才流动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通过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优越的发展平台是很多企业的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主要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区位接近教育发达区域和技术工人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有效的途径。例如,日本九州岛成为日本最大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九州岛拥有因传统重化工业衰退而形成大量的、廉价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资源。
3)智力倒流:智力资源由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流动力的现象称为智力倒流。战后南亚、东南亚、东亚的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高级知识分子流向北美、西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自80年代以来,高级知识分子大量的流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
十一、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一,巨大的市场规模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和形成产业部门的集聚,产生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市场规模与市场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
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一,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通过低价销售产品来扩大市场,——要求生产的低成本化——寻求生产要素最廉价的区位——区位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的区位会发生变化(如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第二,市场需求日益的个性化条件下,使经济活动的区位趋向信息业发达的市场区,这样有利于与客户联系。
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指的是不同区域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偏好与消费习惯,从而形成不同的市场需求特点。如不同的收入阶层有有同的消费层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习惯。满足各市场我特性的需求,扩大市场要求企业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及时掌握各地市场信息。
4、其他市场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秩序与管理、市场意识。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市场秩序与法制环境、市场意识强的区位对企业,特别是外来企业与外资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
十二、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产业环境(集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第一、产业集聚区有利于产业间的协作与联系。
第二、产业集聚区产业间的互补产品会产生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如学校、医疗等机构。
第四、产业的集聚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第一,政府是一个消费者。
第二,政府通过规划与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的区位。
第三,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
第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三)环境保护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首先,不同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程度与方式不同,其区位选择应根据部门特点来进行。
第二,合理的区位应充分利用环境的的自净能力,减轻对环境的损害。
第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大的企业选择在不同的国家生产在,成本不同,发达国家趋向把污染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第四,优美的环境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可进入性指的是企业与外界联系的方便与快捷程度。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
地理可进入性指的是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取决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经济可进入性指的是对外交往成本的高低,它取决于运费与通信费。
制度可进入性指的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社会可进入性指的是由社会因素(语言、文化因素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可进入性好的区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十三、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什么?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什么是交通网?怎样评价交通网的发达程度?
交通网是同点、线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可以用下列指标进行评价:
1、交通密度:单位面积交通线的长度。
2、交通网连结度:指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的数量之比。连结越高交通网越发达。
3、交通网的通达度:表示交通网中点之间移动的难移程度。可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表示。通达度指的是交通网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分散指数指的是交通网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
十四、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的区位有何影响?(P50图)
1、运费方式不同,运费不同。公路、铁路、水运各具特点。
2、定价制度不同,运费不同。运费定价制度分为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均一定价。区段定价与远距离中递减定价制度下,选择端点区位可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3、需要采用两种运输方式时,则中转站是理想的区位。
4、航空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航空运输一特点:速度快、运价高。适宜于长距离旅客运输、高新技术产品的运输以及对时间要求及时快速产品的运输。(机场产业分为两大类:一是与机场业务关联的产业,二是利用空运的产业。)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一、杜能圈的结构及形成机制(P61图)
(一)地租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方式。
2、地租曲线:指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范围)连结的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由此,形成了经典的杜能圈层式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如图6.1)。
(二)杜能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模式
1、配置基本原理: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
2、配置模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2)第二圈——林业圈: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建筑用材。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
6)第六圈——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
讨论——杜能带的分布说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谷物比重等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
二、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P71图文)运费最小企业区位的讨论:
(1)考虑一个市场和一个原料地时的区位: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原料地;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市场(消费地);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自由区位(原料地、消费地均可)。
(2)考虑两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时的区位:
当两个均为遍在原料(或一个为遍在原料,一个为局地纯原料或均两个为局地纯原料)时,区位指向市场;当两个均为局地原料时,采用区位三角形确定企业指向。
(3)考虑多个原料地与多个市场时,用区位多边形或范力农构架确定企业指向。三、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其值越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其值越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或者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四、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1、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业等;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酿造业等; 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石油精炼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医疗器械制造工业等。
2、劳动成本指向论的应用:实际上,劳动力成本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力成本指向性产业。如:纺织业、电子产品装配业、服装生产行业等。
3、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偶然集聚或纯粹集聚。二战后,日本“三湾一海”形成了高度密集的中化学工业集聚带,一由这一集聚带靠近日本消费地,二由这些工业的原料基本依赖进口,大的港口成为了原料供给地,即使原料运费最小化。
4. 高一地理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交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要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例如,我过海陆运输便利的城市工业企业也较多,如,武汉、重庆、南京等地。
市场 :需要保鲜的食品加工企业。如,鲜奶加工、鲜花培育等。
原材料:如火电厂的建设就应接近煤产地。
科学技术:这一区位因素在现代工业布局方面具有重要影响。一般的高新企业都布局在区域的文化中心(大学和科研院所云集的地方)。如,卫星技术研究、精密仪器等工业企业都布局在大城市的高新区
劳动力和土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南方城市就是因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而接收了大批从香港或国外迁出的企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5. 工业区位论的概述
工业区位论(instrial
location
theory)
它是关于工业企业空间位置选择的理论,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
其特点是:
1.是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2.工业区位论的建立,使工业布局的研究从个别企业布局转向研究工业地域综合设计
3.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其他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4.不断采用新的科学方法和手段,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用遥感手段获取信息
工业区:
指在几到十几平方千米范围内,以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为骨干,再组合一批中小企业组成的工业企业群的所在地。企业间大多数有比较密切的协作关系,或共同利用市政工程设施。工业区是工业枢纽的组成部分。按形成条件和位置不同,可分为城市工业区和矿山工业区。按工业区的性质,可分为专业性工业区和综合性工业区。
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其《论工业区位》一书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他认为,运输成本和工资是决定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也离不开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因此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实际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要分析生产活动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就要从作用于生产活动和城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着手。
6. 前工业城市。前工业城市的主要空间特征是什么,举例说明
摘要 主要特点是:
7. 工业区位因素有哪些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不同的工业部门、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区位因素是不一样的,同一因素也会发生变化。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如宝钢。
交通运输仍对工业布局很大吸引力,但在发达国家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主要因素,如日本沿海,我国沿江沿海。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
由于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所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1、城市工业区。多由加工工业企业群组成,大部分是在优越的地理条件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一般情况下,其内部结构比较协调,并有紧密的生产联系,往往体现着城市经济的某种特征。
2、矿山工业区。在采掘工业基础上形成的工业企业群组合。与开发区域资源相结合,可组成部门结构复杂、矿业与工业均较发达的矿山工业区。如中国淄博市的南定、甘肃的金昌、安徽的铜陵。
3、以大型联合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区,如上海金山石油化工区、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区等。工业区以企业联合布局为基础,以企业群为主体,厂与厂间的距离一般很近。
8. 都市型工业是指什么特点的工业多谢~!
一、都市型工业概念
都市工业指依托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为主,以都市型工业园区为基本载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生存和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有就业、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绿色工业。
二、都市型工业基本特征
1、布局范围:主要位于中心城区。
2、环境形象:良好的建筑外形,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
3、生存空间:相对集中在都市型工业园区。
4、产业特点: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和轻加工型。
5、企业类别:多种所有制、多元化投资、以小企业及非正规就业组织为主。
三、都市型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产业
都市型工业园区要依托区域优势,发挥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重点鼓励行业:日化产业、机电产业、信息化产业、旅游纪念品业(工艺品、礼品)、印刷与包装业、其他符合都市工业特征的新兴行业。
作为中心城区,我们要立足自身特点,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出一条与城市环境相适应的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经济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有市场、低污染、广就业的都市工业。
9. 工业区位优势有哪些
1、识记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策等。2、牢记主要的五种指向型工业:原料指向性、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和动力指向性。3、建构工业区位因素的一般分析框架。工业区位因素也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与农业区位因素比较工业区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要比农业小,特别是地形、气候和土壤,故工业区位选择在空间和时间更具有灵活性。以上分析属于综合分析,经过综合分析我们想得到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廉价的地租;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有政府政策优惠等。
10.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和题
【第一章绪论】
一、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是什么?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地理学侧重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或区位)
(2)经济地理学侧重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 (3)经济地理学侧重对人地关系的研究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产业部扪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区位研究。 (6)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3)产业部扪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 (7)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4)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 (8)公司(企业)区位决策与空间扩章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以及人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两大类,前者由气候、岩石、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所组成,后者由人口、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基础、民族、宗教等所组成。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通常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技术地理学三大类。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而且是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因为在地理学研究过程中,技术地理学提供研究的手段,自然地理学提供研究的基础,人文地理学才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与目的。在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各种人类活动中,经济活动又是最重要的,因为人口、城市、政治、民族、宗教等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什么是区位?什么是区位理论?
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据的场所。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据场所的理论。区位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如何选择其活动场所,二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如何使各种人类活动有机地组合起来。
二、什么是区位条件?什么是区位因子?两者有何区别?
区位条件是区位(某一场所)所持有的属性与资质。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区别:区位条件指的是在不同的场所生产条件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区位因子指的是对于生产者而言,在区位条件的影响下表现出的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如一个区域劳动力丰富廉价,这是这个区域的区位条件,如一个企业布局在该区域,企业在劳动力费用上的节约则是影响该企业的区位因子。
三、影响人类经济活动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要素投入。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等方面因子的影响。
2、市场条件。包括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等方面的影响。
3、区域环境。包括产业环境、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进入性的影响。
4、交通运输条件。包括运费、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是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用地。二是作业经济活动的场所与空间,如工业、交通与城市建设用地。前者土地的自然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非常突出,后者土地的区位影响非常突出。
2、由于地价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收益)不同,城市内部的利用在空间上出现圈层分化。
3、大规模的工业(大型企业)要求面积大、平坦且承压力高的土地,多在郊区布局,如钢铁、生化、汽车等工业企业。而城市区位型工业,用地少,收益高,市场在城市内部,多布局在城市内部,如服装、出版、印刷等企业。
城市区位型工业指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只有在距离城市中心较近的区域布局才有可能获利的工业部扪。
《读图p19》:由于地价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提供的地租(土地收益)不同,城市内部的利用在空间上出现圈层分化。如图所示,商业与轻工业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创造的收益最大,但随着区位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转移,收益迅速下降。工业用地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创造的收益最低,但随着区位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转移,收益下降最慢。住宅用地创造的收益与收益随着区位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转移而下降的速度居于商业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由于商业、住宅、工业用地收益大小不同,收益因土地区位变化引起的变化不同,从整体效益出发,商业用地多选择大城市中心区域,工业用地多选择在城市外围区域,住宅用地选择在商业用地与工业用地之间。
五、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品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1、原材料按原料来源分为初级原料和加工原料两大类,前者指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或人工培育的原料,后者是指经原材料工业加工后形成的原料。使用初级原料的企业因原材料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开采成本的差异,将造成不同的区位生产成本不同。使用加工原料的企业其区位受原材料加工企业区位的影响很大。
2、按加工过程原材料重量向产品的转化情况,原材料分为纯原料与减重原料。从节约运费的角度考虑,使用减重原料的企业区位应尽可能地接近原料地。使用纯原料的企业区位选择在原料地或是主要市场地,运费的差别不大,应根据其他因素来确定企业的区位。
3、不同种类的原料,运输难易程度不同。有些原料易变质、易燃易爆、具有腐蚀性,不便运输。使用这类原料的企业,其区位应接近原料地。原料容易运输,产品不易运输的情况下,企业的区位则应接近主要市场区。
4、使用多种原材料的企业,布局在港口与交通本枢纽等原材料集散区位可降低原料获取成本。
5、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价值大、重量轻、消耗原料少等特点。这类产品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在产品总成本所占的比挢低,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受原材料因素的影响很小。
供应商园——在如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且要求即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六、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
2、能源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不同的区位能源供应价格的差异将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差异。
3、产品耗能不同,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高耗能工业,如电解铝、电治金要求布局在能源供应充足廉价的区位。
4、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及产品的节能性能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及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
七、为什么发达国家把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其环境标准比较低,因此同是高污染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将环境污染的成本内部化的代价较小,因而产品的总成本低,在与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中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所以它在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环境标准越来越严,将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代价也高,这就意味着企业的污染处理费用越来越大,产品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样产品的竞争力在不断下降。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他们在这些产业处于比较劣势,为了追逐利润,降低成本,他们的企业必将高污染产业转移出去,这样既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到低价的产品,从而增加公司的利润,又可以不对环境污染负责,减少环保方面的支出。
八、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不同产业部扪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同,投资的周转速度与投资回收期有很大差异。流动资本所占比例大的行业,资本周转快,投资回收期短,如轻工业部扪;而固定资本所占比例大的行业,资本周转慢,投资回收期长。
九、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资本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2、固定资本存在地理惯性原有固定资本的沉淀区对企业有巨大的吸引力。
3、固定资本,特别是工业用地费用不同的区位差异很大。
4、成熟产业、大型企业的融资易于得到金融业的支持。
5、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受风险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影响很大。
6、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总是流向最具获利机会的地区。
十、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劳动力的数量: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企业要求布局在人口密集地区。
2、劳动力的素质:现代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要求布局在科技与教育发达的区位。
3、劳动力成本:不同的区位劳动力成本存在着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的劳动力数量多,劳动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例大,因此要求接近劳动力廉价的区位。
4、劳动力的移动:从落后的国家与地区进行劳务输入,能够维持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从而对企业发展产业吸引力。
劳动力的迁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1)劳务输入与输出: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利于解决国家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对经济不发达地区而言,可减轻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而言,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等到解决。其次,从落后的国家与地区进行劳务输入,能够维持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从而对企业投资产业吸引力。第三,劳务的输入与输出,可以促进管理经验、技术与文化在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传播。第四,由于大量劳工的涌入,城市产生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恶化、城市基础设施压力增大等问题。
2)人才流动:人才流动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通过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优越的发展平台是很多企业的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主要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区位接近教育发达区域和技术工人的集中分布区也是有效的途径。例如,日本九州岛成为日本最大的集成电路生产基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九州岛拥有因传统重化工业衰退而形成大量的、廉价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资源。
3)智力倒流:智力资源由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与地区流动力的现象称为智力倒流。战后南亚、东南亚、东亚的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高级知识分子流向北美、西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我国自80年代以来,高级知识分子大量的流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
十一、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一,巨大的市场规模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和形成产业部扪的集聚,产生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第二,市场规模与市场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
2、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一,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通过低价销售产品来扩大市场,——要求生产的低成本化——寻求生产要素最廉价的区位——区位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的区位会发生变化(如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第二,市场需求日益的个性化条件下,使经济活动的区位趋向信息业发达的市场区,这样有利于与客户联系。
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指的是不同区域的消费者有不同的消费偏好与消费习惯,从而形成不同的市场需求特点。如不同的收入阶层有有同的消费层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习惯。满足各市场我特性的需求,扩大市场要求企业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及时掌握各地市场信息。
4、其他市场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秩序与管理、市场意识。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市场秩序与法制环境、市场意识强的区位对企业,特别是外来企业与外资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
十二、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产业环境(集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第一、产业集聚区有利于产业间的协作与联系。
第二、产业集聚区产业间的互补产品会产生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扪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如学校、医疗等机构。
第四、产业的集聚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第一,政府是一个消费者。
第二,政府通过规划与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的区位。
第三,政府通过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竞争环境的形成。
第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三)环境保护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首先,不同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程度与方式不同,其区位选择应根据部扪特点来进行。
第二,合理的区位应充分利用环境的的自净能力,减轻对环境的损害。
第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大的企业选择在不同的国家生产在,成本不同,发达国家趋向把污染产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第四,优美的环境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有何影响?
可进入性指的是企业与外界联系的方便与快捷程度。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
地理可进入性指的是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取决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经济可进入性指的是对外交往成本的高低,它取决于运费与通信费。
制度可进入性指的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社会可进入性指的是由社会因素(语言、文化因素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可进入性好的区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十三、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什么?交通线、交通流、地域。
什么是交通网?怎样评价交通网的发达程度?
交通网是同点、线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可以域炻列指标进行评价:
1、交通密度:单位面积交通线的长度。
2、交通网连结度:指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的数量之比。连结越高交通网越发达。
3、交通网的通达度:表示交通网中点之间移动的难移程度。可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表示。通达度薷的是交通网中从一个顶点到其他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分散指数指的是交通网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
十四、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的区位有何影响?(P50图)
1、运费方式不同,运费不同。公路、铁路、水运各具特点。
2、定价制度不同,运费不同。运费定价制度分为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均一定价。区段定价与远距离中递减定价制度下,选择端点区位可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3、需要采用两种运输方式时,则中转站是理想的区位。
4、航空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航空运输一特点:速度快、运价高。适宜于长距离旅客运输、高新技术产品的运输以及对时间要求及时快速产品的运输。(机场产业分为两大类:一是与机场业务关联的产业,二是利用空运的产业。)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一、杜能圈的结构及形成机制(P61图)
(一)地租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方式。
2、地租曲线:指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范围)连结的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由此,形成了经典的杜能圈层式农业土地利用结构(如图6.1)。
(二)杜能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模式
1、配置基本原理: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是新鲜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少的作物。
2、配置模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距市场最近,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集约化程度高,如花卉、草莓、蔬菜、鲜奶等。
2)第二圈——林业圈:内层生产供城市用的薪炭木材;外层生产建筑用材。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六年一轮回,没有休闲地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七年一轮回,有休闲地,生产较粗放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三年一轮回,休闲地增加,生产更粗放
6)第六圈——畜牧业圈:距城市远,运费高,生产不易腐烂或直接养活畜,谷物只能自给。以外则为无人荒地。
讨论——杜能带的分布说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谷物比挢等的变化有什么乖瞪呢?
二、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P71图文)运费最小企业区位的讨论:
(1)考虑一个市场和一个原料地时的区位:
原料指数>1(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原料地;
原料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