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国内有哪些目前取代不了的工业品

国内有哪些目前取代不了的工业品

发布时间:2022-05-03 03:10:47

Ⅰ 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的优、缺点是什么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应如何选择其贸易政策

实施进口替代的国家地区 进口替代政策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又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一般做法是国家通过给予税收、投资和销售等方面的优惠待遇,鼓励外国私人资本在国内设立合资或合作方式的企业;或通过来料和来件等加工贸易方式,提高工业化的水平。为使国内替代产业得以发展,就要使用提高关税、实行数量限制、外汇管制等手段,限制外国工业品进口,以使国内受进口竞争的工业在少竞争、无竞争的条件下发育成长。 目录 [隐藏]1 概述2 限制条件3 主要缺陷4 实际影响5 发展导向6 相关词条7 参考资料进口替代-概述 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 进口替代进口替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进口替代-限制条件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进口替代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 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 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进口替代-主要缺陷 进口替代政策必然是以牺牲国内消费者为代价,而且由于其降低了该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程度,造成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产品质量差,竞争能力不够。因此,实行进口替代政策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轻工业的发展,工业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并不能长期保持。这就迫使它们不得不进行调整,甚至加以放弃,转而实行出口替代工业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推行这一政策的拉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积极推行,新独立的许多亚非发展中国家也先后把进口替代作为工业化的途径,一度出现进口替代的高潮。推行这一政策,首先要正确选定作为替代对象的工业品种类,即决定哪些工业作为进口替代工业。一般是选择哪些国内市场虽有需求却经不起外国竞争的工业,然后通过保护措施使这些国内进口竞争工业变为进口替代工业,以加快工业进程。 进口替代-实际影响 实施进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中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进口替代减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一些专门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也培养出来了,政府部门从中也获得了管理经济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许多拉美、南亚、中欧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但是这一战略对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进口改为进口国内不具备的原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资本等。当发展中国家用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时,发达国家也用各种措施破坏或打破关税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所以进口替代战略常常出现无能为力的状态,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口替代战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1970年,利特尔等人考察了巴西、印度、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化发展经验后认为,进口替代战略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率、抑制出口、加剧失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因此,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国家和地区就开始转向更加开放的贸易战略,特别是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中国的台湾地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进口替代工业化过渡后,采取了不遗余力的出口导向战略。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当时之所以转向外向型经济增长,是因为看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出口导向带动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那以后的20年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人们心目中,以出口增长来带动经济发展成了唯一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而进口替代则被看成是一条错误的经济发展道路。无论在经济学界还是在媒体上,都把为促进进口替代而实行的经济政策说成是发展缓慢以致停滞的根源。这样,出口导向是高速经济发展的根源,进口替代则是导致经济发展失败的罪魁祸首,似乎已经成了定论。 而在实际上,这样的一般化结论没有任何靠得住的根据。出口导向战略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能带来比进口替代战略更高的经济增长,对于大国来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更不一定优于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 实际上,最近150年来经济发展失败的外向型经济体有许许多多,实行出口导向而又真正成功地高速发展了经济的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几个国家和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一度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成功的经济发展。它们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其它国家和地区考虑和借鉴,但是正如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克鲁格曼所指出的,把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归因于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并没有充分的依据。东亚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可能另有其根本原因,而出口的高速增长很可能是反过来由整个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的。 把进口替代说成是造成经济停滞和落后的祸害,将外向型经济看成是对外关系上唯一成功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当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编造出来的谎言。在编造这种谎言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任的副总裁克吕格尔是最细心的一个。她主持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来论证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如何无效率。可是这些项目无论作得如何仔细,也不过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几年间十多个国家的经验资料来立论,而且使用的是不合乎实际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就以这样涉及范围极为有限的材料来否定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本身就是在学术上极不严肃的草率作法。 进口替代的经济效益 真正的历史事实充分肯定了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工业化时代以来的经济强国多多少少都实行过进口替代,进口替代甚至是产业革命的促成者。在19世纪初,英国的棉纺织工业远远落后于印度和中国,但是英国却禁止东方的棉纺织品进口,从而鼓励了本国生产棉纺织品以替代进口。正是在这样繁荣起来的棉纺织业生产中发生了“产业革命”,从而使整个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也使英国成了很长时期中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当今世界的3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 美国、德国和日本,也无一不靠进口替代而致富。 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分别赶上和超过了英国,从此就成了两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而在它们赶超英国的最关键时期19世纪下半期,它们是两个典型的以进口替代来发展经济的国家。按照刘易斯的估算,在1883年以后的30年间,德国制成品进口的增长慢于制造业的增长,从而在整个时期中都在搞进口替代;而美国19世纪80年代的经济繁荣也靠的是国内需求而非出口的拉动。美国在1873年到1899年间的进口增长率一直远远低于其实际GDP的增长率,原因之一是那些年的美国是一个以高关税保护国内产业的国家,其总体关税率往往在30-40%左右,到1912年还平均为18%。可以说,没有那一时期的进口替代型经济增长,就不会有今日美国和德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今日世界中的另一个经济大国,日本,是在第2次世界大战后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通常人们强调日本靠出口导向取得了高速经济成长,却忽略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中一直有很强的进口替代因素。日本从来就以国内市场对外不开放着称,直到现在,日本的进口也只占其GDP的10%左右,而中国的进口在最近6年中一直占GDP的20%甚至更多。日本经济的这种不开放必然导致在很多产业中实行进口替代。也正是由于日本一方面致力于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国内实行进口替代,才造成了日本在许多年中出口一直远远大于进口的对外贸易格局。 进口替代-发展导向 中国的进口替代加工基地 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时:在同样的人均生产水平上,一个国家越小,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势必越高。象德国那样大小的国家,其整个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在50%以上,但是对欧盟国家的贸易却占了整个对外贸易额的50%多。这样,如果以欧盟为单位计算欧盟对非欧盟的贸易占整个欧盟的GDP的比例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就会降到只有20%多。这个事实说明,一个国家越小,经济上的对外依存度就越高,其经济就越是外向型,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就越是有效率。 但是这个事实也反过来说明,“东亚四小龙”这样小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出口带动完成经济发展,整个中国却不一定能靠同样的作法实现高速经济发展。实际上,一个国家越大,其完成工业化时的内向性程度就越大。英国进行产业革命时经济的外向型程度,比美国19世纪末超过英国时经济的外向型程度要高,其原因首先在于美国比英国大得多。美国至今仍是发达国家中对外贸易依存度最低的国家之一,近20年来美国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率大大提高,但是现在这个比率也只在25%左右。 更重要的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能成功地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了战后最初几十年特殊的国际经济环境。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国家达成了使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共识,各国彼此大大降低贸易壁垒。这种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冲击使国际贸易急剧增长,其增长速度在25年中大大快于世界经济增长率。8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又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整个世界经济的总需求是相对充足的。在这种国际环境下,落后国家增加出口比较容易,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相对于进口替代战略就有了相当大的优势。 时过境迁,国际经济环境已经与那时大为不同了。现在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已经相当低,更没有多少削减的余地,削减贸易壁垒的锋芒指向的是发展中国家。西方各经济大国都被严重的财政和社会开支赤字所困,又害怕引起通货膨胀,从而不敢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来扩大总需求。这两点都使发展中国家不再有很容易地急剧增加出口的国际环境。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已经陷入危机,这其实是东亚金融危机发生的最深层原因。

Ⅱ 列举几样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

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如下:

1、手机系统(安卓、iOS)

安卓系统是以Linux为基础的开源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成立的OpenHandset Alliance(OHA,开放手持设备联盟)持续领导与开发,而iOS系统则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专用于系列的苹果品牌的数码产品,尤其是iPhone手机。

国内也有阿里巴巴云OS系统,但是和安卓实际上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暂时不表,更关键的是商业化竞争比较缓慢。实际上不仅仅中国,就连韩国,三星手机自己打造的手机系统商业化也举步维艰。



4、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

核心技术的缺失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虽然近年来自主品牌在技术方面一直很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比起日本、欧美等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特别是在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方面。以日本三菱为例,这家公司生产的汽车发动机几乎供应了所有不能自产发动机的中国自主品牌。

另外,在变速箱以及电喷系统等方面,国外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据了解,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丰田旗下的日本电装几乎垄断了所有中国电喷市场份额,其中,德国博世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60%。中国汽车人的遗憾之一就是迟迟无法摘掉以市场换技术的帽子。

5、单反相机

电子感光元件的生产技术几乎都被日本厂家把持,其他国家都不行。虽然镜头的加工技术德国最牛,但是日本人的工业化做的最好,也就是和最好的比它很便宜,和最便宜的比它很好。以及新兴产业面临很大压力。

资金压力,人才压力,最主要的是消费者对新品牌的不认可(我们一般买东西都是挑专业的公司的产品,尤其是知名品牌)不是不生产,而是没有能力生产,数码单反相机用的CCD和CMOS中国还生产不了。

Ⅲ 中国哪些产业和世界制造强国差距最大

1、第一大进口工业品是集成电路。2016年进口了2271亿美元,占了整个工业品进口总额的19.3%。
2016年,中国第一大半导体公司海思半导体销售额为303亿人民币,按照6.9的汇率,43.9亿美元,而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公司英特尔营收为549.8亿美元,相差12.5倍。
当然,海思是纯设计公司,没有工厂,和英特尔这种设计+制造的IDM比不公平,那么我们就把海思和世界纯IC设计第一名高通比较,高通2016年营收为154亿美元,是海思的3.51倍。
实际上,海思的芯片设计还是基于ARM的架构,中国真正算得上完全自主可控的芯片龙芯,2015年销售收入只有1亿人民币,和英特尔是1000倍以上的差距。
芯片制造领域,中国第一大制造商中芯国际2016年销售额为29亿美元,世界第一大制造商台积电2016年销售额创纪录为297.65亿美元,差距为10倍。
我们再看看上游的半导体生产设备,半导体生产设备不只是用来生产电子产品用的芯片,我们的LED灯,太阳能产业同样也需要。
全球第一大企业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2014年营收79.4亿美元,而中国的龙头企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两大研究所四十五所+四十八所加起来营收为8.09亿人民币,相差63倍(2014年汇率按照6.4)。坏消息是半导体生产设备我国世界市场占有率只有1%。
好消息是半导体生产设备世界上的主要玩家也就是美国,日本,荷兰三家,其他国家都是渣渣,我国努把力就可以混到世界第四。
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在芯片设计这个环节,我们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3.5倍。
到了芯片制造这个环节,我们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10倍。
到了芯片生产设备这个环节,我们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63倍。
这说明什么呢,只有我们的下游国产需求方强大了,才能带动上游的发展。
2、中国进口的第二大工业品是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2016年进口746.1亿美元,占工业品进口的6.34%
我们就查世界五百强数据,2016年财富世界五百强公布世界营收最高的汽车公司德国大众营收为2366亿美元,世界第二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收入为2365.9亿美元,几乎不相上下。然而中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上汽集团收入是多少呢?1066.8亿美元。和世界第一的差距是2.22倍。
我们再看下汽车零部件,2016年按照福布斯的世界汽车零部件厂家百强榜,世界第一大汽车零部件公司是德国博世集团,营收448.25亿美元。
全球汽车零部件前100名只有两家中国公司,还有一家是中信戴卡,营收24.3亿美元,和第一名的差距是18.45倍。
3、我们进口的第三大工业品是仪器仪表,2016年总共进口449.6亿美元,我国尤其是科研领域,非常依赖从国外进口高端科研设备,虽然国产仪器仪表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总体来说差距仍然非常大,例如基本上实验室的高端科研仪器还是依赖进口。
2016年我国仪器仪表整个行业的营收才9355.4亿元,而进口就有3000亿人民币以上,这个数字非常惊人。
4、我们进口的第四大工业品是初级形状塑料,2016年进口413.2亿美元,这个可能是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初级形状的塑料包括各种以聚开头的化工品,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环氧树脂,聚碳酸酯等等。
初级形状塑料里面有没有高科技产品呢,当然有,但是总的来说,这是个低端的工业产品。
2016年我国进口了2570万吨的初级塑料,其中聚乙烯994.3万吨,那么聚乙烯产品我国是从哪些国家进口呢,是以中东及东南亚国家为主,其中伊朗占比28%位居首位,沙特占比26%,位居第二,阿联酋占比18%,位居第三,接下来是新加坡,泰国,卡塔尔,基本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5、显示面板是我国进口第五大工业品,2016年进口总额为318.5亿美元,由于前面的初级形状塑料和仪器仪表都是个大类,所以也可以说液晶显示面板是我国进口的第三大工业品。
2016年我国第一大龙头企业京东方营收是688亿人民币。
2016年世界第一大显示企业三星显示的营收是1632亿人民币(按照韩元兑换人民币165的汇率),差距为2.37倍。
6、中国进口的第六大工业制品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2016年进口了278.3亿美元。
我们当年玩台式机的时候就在想,主机+显示器,就TM的机箱是国产的,从CPU,主板,硬盘,显卡,声卡,内存条全部是台湾或者外国的,这个今天有所好转,因为个人用的计算机销量在下滑,并且有的部件实现了国产化,例如显示器国产很多了,紫光和西部数据也成立合资公司了。国内也有例如长城科技公司,2016年营收691亿人民币。
实际上,今天大部分计算机整机和零部件生产都是在中国大陆进行,很多是台湾企业在大陆设的厂。
7、中国进口的第七大工业品是未锻轧的铜及铜材,2016年进口了263.8亿美元,不过这个主要是资源型的初级工业制品。
8、中国进口的第八大工业品是医药品,2016年进口了220.9亿美元,其实中国非常重视药物的国产化,因为保障14亿的人的健康并非小事,但是依然有药物需要依赖进口。
如果加上西药的原料,那么进口金额高达295.62亿美元,可以排在第六位
9、中国进口的第九大工业品是飞机和航空器,2016年进口203亿美元,我们为什么要自主研发ARJ21和C919,因为这是进口排在前十的工业品。
在民用航空领域,如果非要和波音和空客对比,我们大飞机是零。
不过2017年5月5日,大家也知道发生什么事了,C919首飞。
10、中国进口的第十大工业品是电子元器件,2016年进口了200.1亿美元,这个大家可能有疑问了,为啥进口金额比我们感觉的要低?
我们用的手机里面最值钱的是各种集成电路(包括手机处理器,DRAM,闪存,基带芯片,功率放大器,数模转换,射频器件等等),例如让韩国三星和海力士利润暴涨的内存芯片,这个是算在集成电路进口里面;然后是显示面板很贵。
我们对比下日本六大电子零部件企业之一的村田制作所,2017年预计营收为12250亿日元,大约752亿人民币,差距在26倍。
11、中国进口的第十一大工业品是医疗器械,2016年进口184.05亿美元。
中国进口的第十二大工业品是钢材,没错作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依然有部分钢材需要进口,2016年进口131.5亿美元,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汽车用的钢板进口的比较多,主要是有些在华外资车企也有固定的国外供应商。
另外还有农业机械,2016年我们进口了进口了120.78亿美元。
基本上,中国进口比较多的工业品,主要就是这13类,其他还有天然和合成橡胶87.1亿美元,其中合成橡胶有部分是高端产品。
这些产业目前升级情况如何呢?
1、毫无疑问国家最重视的是金额最高,占了工业品进口五分之一的集成电路。这个产业伴随着中国下游电子品牌的崛起,已经开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当然由于基数太低,落后会是长期现象,我们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我会写专文介绍。
2、汽车和零部件产业我不太担心,未来十年是中国自主品牌大逆袭的十年,国产零部件产业也必然随着自主品牌崛起,今年一季度国产汽车零部件公司业绩全部在猛涨。
3、同样受到国产电子品牌的带动,国产面板份额在飙升,而液晶面板的进口正在迅速下降,2012年顶峰的超过500亿美元,2016年已经下降到318亿美元,京东方净利润在连创新高
4、航空器大家也知道,ARJ21已经商用,C919也在试飞了,未来五年可以商用。未来是可以预期的,但是这个产业和集成电路一样,要做好10年,20年长期竞争的准备。
5、电子零部件产业,我国由于下游品牌的崛起,带动国产电子元器件在以20%的速度增长,平均四年翻一倍,但是这个产业同样基数低,还需要时间,这个我也会花时间写。
6、仪器仪表,大家都知道,我国科研仪器高度依赖进口,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仪器仪表公司的总收入才9355.4亿,而进口高达450亿美元,超过3000亿人民币,2016年我国仪器仪表公司收入增长为9.1%,利润增长8.2%,而进口下降了1.13%,形势是在向好的一面发展,但是差距还非常大,进口替代的空间广阔。
7、医药品工业,我国2016年国产医药制造业的企业收入为2.806万亿人民币,增长为9.7%,利润增幅更高达13.9%,而进口医药品+原料为超过290亿美元,增长为1.92%,国产的增长快于进口,也处于进口替代提升的趋势。
8、医疗器械2016年我国市场规模为3700亿人民币,增长20.1%,而2016年进口为184亿美元,增长为6.28%,进口的增长慢于国内市场的增长速度,说明进口替代也在进行中。
9、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计算机及其零部件),2016年我国出口高达1374亿美元,下降9.8%,进口为273.8亿美元,下降1%左右。巨额顺差。
10;、还有钢材,我国2016年钢材产量超过11亿吨,而进口只有1300多万吨,主要来自日本,韩国等,进口依赖度只有1%,而日韩的进口,很多也是用于在华车企用钢。
11:、国产农机,2016年中国农机工业增加值增速7.7%,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总收入4516.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8%。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55.24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51亿元,增幅仅为1.39%。
农机在去年是属于不景气的,表现为利润增长慢,但是收入增长仍然有5.8%,相比下农机进口金额去年下滑了7.6%,仍然在不断进行进口替代。
当然还是那句话,差距还是很大,体现高端产品需要进口。
除了这些进口工业品大类外,我国还进口了很多初级工业品,例如2016年进口纸浆122.4亿美元,纺织纱线和织物167.4亿美元,矿物肥料和化肥24.1亿美元等等,这些初级工业制品,很多是来自资源国家的初级工业工厂的产出,我国进口是合理的,中国的发展还是要让世界雨露均沾比较好,这也是中华文明实现和谐世界人类大同应该有的理念。
望采纳

Ⅳ 国务院近日决定,今年再取消内燃机、汽取消13类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13类工业产品具体是指哪些

实际上影响不大的,那些玩意很早就已经管控很松,现在是完全放开。
比如冷冻液、制动液、机油、特种玻璃、特种橡胶。。。
之所以以前要管控,主要是为了扶植国内的相关产业,毕竟国外已经发展了N多年了,中国是从零起步的,如果不做保护,直接投放,那就没有现在中国的工业了。。。

Ⅳ 国内有哪些MRO工业品超市

连锁的不多,中国市场连锁很难开,比较大的有实体的,就固安捷比较全面,毕竟是美国的上市公司,专业MRO,但实体店似乎也都关了,其他的似乎都一般,建议找当地或者附近的,例如苏州地区迈通机电等,这样服务什么都可以到位

Ⅵ 现在还有哪些顶级工业产品,是中国造不出来的

很多啊,只要不是能够马上变成钱的,中国基本都造不出。 不是没那个能力,而是不愿投资去研究

Ⅶ 国内有哪些知名的MRO工业品超市急着找服务商!

工品汇目前已覆盖工具、防护、配电、仪器仪表、清洁用品等工业用品品类,提供全品类一站式电商平台,打造高效MRO数字化采购方案。

Ⅷ 工业品是什么

工业品(Instrial Procts)是购买以后用于加工生产或企业经营用的产品。消费品和工业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购买目的。如果一个消费者买一台割草机在自己的房子周围用,这割草机就是消费品。如果这个人买割草机为的是环境整理的生意,那这割草机就是工业品。

从生产目的的角度,工业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工业中间品,也可以称为中间型工业品(如原辅材料、零部件等),如阀门、管件、仪表、工具等,以服务于下游工业品企业为目的,但最终的产品可能是工业品也可能是消费品,其中消费品可能是耐用消费品也可能是快速消费品;

第二类是最终工业品,主要服务于工业或工程,但亦有可能是民用产品。 根据参与生产过程的程度和价值大小角度也可划分为材料和部件、资本项目、供应品和服务三大类:

1、材料和部件(Material and parts)。材料和部件指完全参与生产过程,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最终产品的那些物品,又可以分为原材料以及半制成品和部件两大类。

2、资本项目(Capital items)。资本项目指辅助生产进行,其实体不形成最终产品,价值通过折旧、摊销的方式部分转移到最终产品之中的那些物品,包括装备和附属设备。

3、供应品和服务(Supplies and services)。供应品和服务指不行成最终产品,价值较低、消耗较快那类物品。

(8)国内有哪些目前取代不了的工业品扩展阅读

影响工业品企业对营销模式的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是客户,而对客户来说,起影响作用最主要的是企业的产品在客户产品处的价值权重,因此价值权重是营销模式决策的关键。 影响权重的因素很多,归纳以后主要有以下两个:

(1)对客户成本的权重---工业品的价格、服务、技术,多大程度上降低或增加了客户的采购总成本;

(2)对客户产品销售力的权重---工业品的价格、技术、服务、品牌,多大程度上能够支撑客户产品销售更高的价格、或者(和)更大的销售量、或者降低传播成本。

上述两个因素,构成工业品相对于客户的四种权重情况:

(1)A象限

指工业品的供应价格,占据客户产品总成本的很大比例,比如说30%以上;工业品的质量、品牌,也较大程度上影响客户产品的销售力,优质供应商的高价格,降低了客户产品的竞争力;但优质供应商的品牌力,又提高了客户产品的竞争力。

(2)B象限

指工业品的供应价格,占据客户产品总成本的很小比例,比如说10%以上;但工业品的质量、服务、品牌,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客户产品的销售力,

这样的优质供应商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客户拥有较强的价格承受力,愿意给出较高采购价格,因为较高的采购成本可以从较高的销售价格、较大的销售量、较低的传播成本、较稳定的产品质量、较少的产品报废等之中得到补偿。

(3)C象限

指工业品的供应价格,占据客户产品总成本的很大比例,比如说30%以上;工业品的质量、品牌,却对客户产品的销售力没有太大影响。供应商变得同质化,供应物的价格、质量,尤其是价格,成为采购的主要兴奋点;

(4)D象限

指工业品的供应价格,占据客户产品总成本的很小比例;工业品的质量、品牌,也对客户产品的销售力影响不大。采购部门对供应商是“低关心度”采购,就象居民采购日用品。

Ⅸ 国内有哪些MRO工业品超市

朗华MRO目前在深圳布局有工业超市和工业展馆

Ⅹ 哪些行业离不开工业品

问题一:制造业属于第几产业

第2产业。农业第一,服务业第三


问题二:制造业属于第几产业?

第一产业


问题三:哪些属于机械制造业

呵呵,你问的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啊,机械制顶业涉及的范围可是很广哦,基本上我们日常生活上吃,穿,用的都离不开它哦,


问题四:什么是两位数制造业? 5分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对制造业的分类是分大类、中类、小类的,其分类代码分别是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其中两位数作为代码的制造业大类就是通常统计年鉴上规模以上工业统计中的那31个大门类,即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等;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


问题五:什么是加工业?什么是制造业?制造业和加工业有什么区别?

加工业与制造业在语义上没有明显的区别,都是指利用一定的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生产,从产业上看,都属于工业范畴。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加工业往往指对委托人提供(或者指定)的原材料,按照委托人的工艺要求进行加工生产,生产工艺和生产的产品归委托人所有,加工业者的报酬来源于委托人支付的委托加工费。

制造业往往指自行采购原材料,按照自己的生产工艺组织生产,生产的产品归自己所有,制造业者的报酬来源于从原材料到产品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进销差价。


问题六:制造业是指什么?

制造业(Manufacturing Instry)是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做;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

建筑物中的各种制成品零部件的生产应视为制造。但在建筑预制品工地,把主要部件组装成桥梁、仓库设备、铁路与高架公路、升降机与电梯、管道设备、喷水设备、暖气设备、通风设备与空调设备,照明与安装电线等组装活动,以及建筑物的装置,均列为建筑活动。

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单位)中,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活动,应按其主要活动归类。这些行业包括:

01 农副食品加工业

02 食品制造业

03 饮料制造业

04 烟草制品业

05 纺织业

0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7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08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9 家具制造业

10 造纸及纸制品业

11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1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3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5 医药制造业

16 化学纤维制造业

17 橡胶制品业

18 塑料制品业

1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2 金属制品业

23 通用设备制造业

24 专用设备制造业

2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9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0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

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

中国的制造业不是真正的制造业,而是代加工,代加工只需要低文化层次的员工,真正的制造业才能真正解决中国大学生就业。


问题七:高端制造业包括哪些

电子产品(这是很大一类) 还有比如说汽车,飞机,舰船,还有航天设备的零部件,核心部件等 龙头我知道的有日本的三菱重工,美国的雷声国际公司,美国的波音公司,欧洲的空客


问题八:工业属于第几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primary instry):又称第一次产业。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

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又称第三次产业) .

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户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问题九:什么企业属于非制造业

不属于制造业的企业有许多,比如:流通行业,包括运输公司、邮政、物流等。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保险公司等。服务业,包括饭店、洗浴等,不属于制造业的企业还有许多。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谢谢采纳

阅读全文

与国内有哪些目前取代不了的工业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奥迪车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浏览:72
宝马x1一般换机油要多少升 浏览:925
工业生产聚甲醛都有哪些岗位 浏览:787
德阳哪里有卖宝马4s店 浏览:447
奥迪q3下雨打滑怎么办 浏览:105
宝马连上蓝牙怎么导航 浏览:388
奇石工业区有什么厂 浏览:407
扬州威霆汽车内饰改装哪里有 浏览:922
卸小汽车轮胎的螺丝是哪个方向 浏览:117
奥迪丰田皇冠哪个车好 浏览:387
网易的工业模组为什么不能导电 浏览:230
奔驰c180的时间怎么改 浏览:265
宝马5系冲缸维修一般多少钱 浏览:215
南岸长江工业园怎么去富士康 浏览:273
成都国际陆港汽车城在什么地方 浏览:24
奥迪q5l加高多少 浏览:640
新cc和奥迪A4l哪里不一样 浏览:35
工业裁缝机转不动怎么回事 浏览:18
买辆奔驰怎么发朋友圈 浏览:685
汽车风挡玻璃划痕怎么修复 浏览: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