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膜蒸馏的工业化应用有哪些

膜蒸馏的工业化应用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5-02 19:07:47

⑴ 求助,关于膜蒸馏技术

require.async(['wkcommon:widget/ui/lib/sio/sio.js'], function(sio) { var url = 'https://cpro.static.com/cpro/ui/c.js'; sio.callByBrowser( url, function () { BAIDU_CLB_fillSlotAsync('u2845605','cpro_u2845605'); } ); });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课程论文
性物质的优势[7],其缺点是渗透通量低,结构复杂,且不适用于中空纤维膜,限制了商业推广。Amali等[8]通过对AGMD与DCMD的比较研究,认为AGMD更适用于地热苦咸水的脱盐。SGMD中,冷凝器必须做很大的功才能冷凝下游侧的蒸汽,故能耗太大,其研究且仅限于理论及数学模型[9-11]。真空膜蒸馏的膜两侧气体压力差比其他膜蒸馏的膜两侧气体压力差大,因而比其他形式的膜蒸馏具有更大的蒸馏通量。宜于脱除水溶液中的挥发性溶质。Corinne[12]用真空膜蒸馏进行了海水淡化,并且与反渗透过程进行了比较,指出选择合适的操作条件及进行合理的过程设计,真空膜蒸馏完全可以与反渗透过程相媲美。Fawzi Banat等[13]研究了VMD脱盐操作参数的灵敏性分析,认为温度对VMD水通量的影响最大,真空度次之。TzahiY等[14]将DCMD与VMD相结合,结果显示,当渗透侧的压力由传统DCMD略高于大气压(108 kPa)变至DCMD/VMD下略低于大气压(94kPa)时,同相同温度下的传统DCMD相比,通量提高15%。

3 膜蒸馏用膜
用于膜蒸馏的膜材料至少应满足疏水性和多孔性两个要求,以保证水不会渗入到微孔内和具有较高的通量。通常认为孔隙率为60% ~ 80%,平均孔径为0.1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课程论文
~0.5 μm 的膜最适合于膜蒸馏[15]。目前膜蒸馏过程膜材料的研究开发主要集中于3种膜材料,即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和聚丙烯(PP)。基于上述膜材料,膜蒸馏用膜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拉伸法、相转化法、表面改性法、共混改性法以及复合膜法。近年来,为了提高分离膜的综合性能,不同膜材料优势互补的复合膜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兴趣。Suk 等[16]把合成的疏水大分子化合物与聚砜材料共混,采用相转化法制膜时,疏水性大分子会迁移至膜表面,得到表面疏水性MD复合膜。Khayeta等[17]用含表面改性大分子的亲水性聚砜醚聚膜由相转化法一步聚成应用于膜蒸馏的新型疏水/亲水多孔复合膜,对于1 mol/L的NaCl水溶液,所制得的复合膜水通量和PTFE商业膜持平甚至高于常用的商业膜,截留率达99.7%。Peng Ping 等[5]将3% PVA(聚乙烯醇)同20%PEG(聚乙二醇)混合,由乙醛作交联剂进行交联,并在聚合物中引入钠盐(如醋酸钠)提高微相分离,将PVA/PEG亲水性凝胶涂覆在疏水性的PVDF 底层上,制成复合膜。所得复合膜的DCMD通量及耐用性较PVDF 膜均有提高。该方法对解决膜蒸馏所用疏水性膜易被润湿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Li Baoan等[18]用在疏水性多孔PP中空纤维膜的外表面涂上了不同孔径的多孔等离子聚合硅树脂含氟聚合物涂层的复合性中空纤维膜,进行了基于真空膜蒸馏脱盐过程用膜和设备的研究。由于多孔等离子聚合硅树脂含氟聚合物涂层能够大大降低表面张力,并在底层和盐水之间加了一层隔膜,因而能有效防止膜孔润湿、膜孔结垢和收缩等。研制价格低廉、孔隙率高、通量高、易于工业化生产及应用的MD新型膜材料,已成为MD研究者追求的目标。只有新型理想的膜材料研制成功,膜蒸馏才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⑵ 反渗透膜的发展史

反渗透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膜分离技术是依靠反渗透膜在压力下使溶液中的溶剂与溶质进行分离的过程反渗透的英文全名是“REVERSE OSMOSIS”,缩写为“RO”。反渗透技术中,反渗透膜的发展是该处理方法的核心技术,所谓渗透膜就是利用反渗透原理进行分离的液体分离膜。具体的说,反渗透膜上有许多小孔,孔的大小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盐类和杂质分子都比孔大而无法通过。反渗透膜的发展及应用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国外,其发展概况为:1953年美国的Reid 提出从海水和苦盐水中获得廉价的淡水的反渗透研究方案,1960年美国的Sourirajan 和Leob 教授研制出新的不对称膜,从此RO作为经济的淡化技术进入了实用和装置的研究阶段。1960年洛布(Loeb)和索里拉金(Suan)制成了第一张高通量和高脱盐率的醋酸纤维素膜,为反渗透和超滤膜的分离技术奠定了基础。同年,Loeb和Milstein用他们研制成功的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研究并组装成功第一个实验室规模的板框式反渗透膜装置。

1961年美国Hevens公司首先提出管式膜组件的制造方法;1964年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研制出螺旋式反渗透组件;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制造出用于苦咸水淡化的管式反渗透装置,生产能力为19 t/d;1967年美国社邦(Dupout)公司首先研制出以尼龙-66为膜材料的中空纤维膜件;1970年又研制出以芳香聚酰胺为膜材料的“PermaseB-9”中空纤维膜组件,并获得1971年美国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fiek)化学工程最高奖。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就克服纤维素材料的缺点,研发出高水通量、高盐截流率的复合聚酰胺膜,使反渗透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用RO法处理电镀污水,首先用于镀镍污水的回收处理,此后又应用于处理镀铬、镀铜、镀锌等漂洗水以及混合电镀污水。1965年英国首先发表了用半透膜处理电泳涂料污水的专利。此后美国P.P.G公司提出用UF和RO的组合技术处理电泳涂料污水,并且实现了工业化。1972-1975年J J .Porter 等人用动态膜进行染色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实验。1983年L.Tinghuis等人发表了用RO法处理染料溶液的研究结果。1969年美国的J . C. V Smith 首先报道了处理城市污水的方法。30年来,反渗透(RO)技术先后在含油、脱脂废水、纤维工业废水、造纸工业废水、放射性废水等工业水处理、苦咸水淡化、纯水和高纯水制备、医药工业和特殊的化工过程和高层建筑废水等各类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近几年,一些新型的膜法污水处理技术逐一问世,如膜蒸馏、液膜、膜生化反应器、控制释放膜、膜分相、膜萃取等。我国的反渗透研究始于1965年,近年来反渗透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最初只用于海水淡化,后来逐步扩大到苦咸水淡化、食品加工、医药卫生、饮料净化、超纯水制备等方面,产生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膜技术的发展是从1958年离子交换膜研究开始的。1958年开始进行离子交换膜的研究,并对电渗析法淡化海水展开了试验研究;1965年开始对反渗透膜进行探索,1966年上海化工厂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正式投产,为电渗析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1967年海水淡化会战对我国膜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0年代相继对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和微滤膜及组件进行研究开发,1980年代进入推广应用阶段。1980年代中期我国气体分离膜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1985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首次研制成功中空纤维N2/H2分离器,主要性能指标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指标,现己投入批量生产,每套成本仅为进口装置的1/3。进入90年代以来,复合膜的制备取得了较大进展。

韩国世韩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反渗透膜生产技术和RO直饮机生产技术的公司,并已获得了日本“JHP”认证”、美国“FDA 认证”、在中国世韩公司获得“CCC”认证、中国“MA”国家卫生部批件和国家坏境保护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颁发的坏境与健康产业发展贡献奖。公司的业务发展得益于和海外客户接下的良好的合作基础,由此在膜分离技术应用领域有了很快的发展。世韩目前拥有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微滤膜分离技术、超滤膜分离技术、纳滤技术、离子交换技术、EDI连续电除盐技术、MBR膜生物反应器七大水处理主流技术和21个单项及系列产品,服务领域涵盖电子光学、半导体、精密加工、能源开发、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纺织印染、海水/苦咸水淡化、食品饮料和农村饮用水工程等多个行业。世韩膜应用广泛,水处理设备主要有:反渗透纯水机、离子交换设备、超纯水设备、医药纯化水设备、超滤设备、连续电除盐系统、海水淡化设备、饮用水净化设备以及其他系统成套设备。

⑶ 关于现代分离技术的综述

···莱特··莱德···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膜分离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和反渗透膜(RO)等;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还只有微滤级别的膜,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聚氟聚合物等等。膜分离都采用错流过滤方式。膜分离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高新技术。膜的材料涉及无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膜的制备、分离过程的特征、传递性质和传递机理属于物理化学和数学研究范畴;膜分离过程中涉及的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化工动力学以及工艺过程的设计,主要属于化学工程研究范畴;从膜分离主要应用的领域来看,还涉及生物学、医学以及与食品、石油化工、环境保护等行业相关的学科。膜分离过程已成为工业上气体分离、水溶液分离、化学品和生化产品的分离与纯化的重要过程。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加工过程、工业污水处理、大规模空气分离、湿法冶金技术、气体和液体燃料的生产以及石油化工制品生产等。膜从广义上可以定义为两相之间的一个不连续区间。这个区间的三维量度中的一度和其余两度相比要小的多。膜一般很薄,厚度从几微米、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之间,而长度和宽度要以米来计量。膜可以是固相,液相,甚至是气相的。用各种天然或人工材料制造出来的膜品种繁多,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上呈现出多样的特性。膜可以对双组分或多组分体系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浓缩。大部分的分离膜都是固体膜,其中尤以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材质制成的膜及其分离过程为主。但仍有待发展。气体在理论上可以构成分离膜,但研究它的人很少。物质选择透过膜的能力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借助外界能量,物质发生由低位向高位的流动;另一种是以化学位差为推动力,物质发生由高位向地位的流动。

⑷ 工业常用的生物分离技术有哪几种

常用到得分离方法:盐析。常用的中性盐有硫酸铵、氯化钠、硫酸钠等,但以硫酸铵为最多。得到的蛋白质一般不失活,一定条件下又可重新溶解,故这种沉淀蛋白质的方法在分离、浓缩,贮存、纯化蛋白质的工作中应用极广。

萃取分离法(包括溶剂萃取、胶团萃取、双水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溶剂微萃取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膜分离方法(包括渗析、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电渗析、膜萃取、膜吸收、渗透汽化、膜蒸馏等)。

层析方法(离子交换层析、尺寸排阻层析、疏水层析、固定离子交换层析IMAC、亲和层析等)。在这些方法中膜分离的方法和层析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4)膜蒸馏的工业化应用有哪些扩展阅读:

离心分离

借助于离心力,使比重不同的物质进行分离的方法。除常见的固-液离心分离、液-液、气-气(如235U的浓缩)、固-气离心分离等以外,由于超速离心机的发明,不仅能分离胶体溶液中的胶粒,更重要的是它能测定胶粒的沉降速率、平均分子量及混合体系的重量分布。

因而在胶体化学研究、测定高分子化合物(尤其是天然高分子)的分子量及其分布,以及生物化学研究和细胞分离等都起了重大作用。

离心分离法与色谱法结合而产生的场流分级法(或称外力场流动分馏法),则是新的更有效的分离方法,不但对大分子和胶体有很强的分离能力,而且其可分离的分子量有效范围约为103~1017。

⑸ 求一篇关于发酵内容的综述,只要是有关于发酵的就行

发酵已经从过去简单的生产酒精类饮料、生产醋酸和发酵面包发展到今天成为生物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成为一个包括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的一个多学科工程。从广义上讲,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和下游工程。其中,下游工程指从发酵液中分离和纯化产品的技术: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离心分离,过滤分离,沉淀分离等工艺),细胞破壁技术(超声、高压剪切、渗透压、表面活性剂和溶壁酶等),蛋白质纯化技术(沉淀法、色谱分离法和超滤法等),最后还有产品的包装处理技术(真空干燥和冰冻干事燥等)。本文对其中的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一、概述
膜分离技术是近三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亦是化学工程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它与传统的分离方法比较,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
1.高效:由于膜具有选择性,它能有选择性地透过某些物质,而阻挡另一些物质的透过。选择合适的膜,可以有效地进行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浓缩;
2.节能:多数膜分离过程在常温下操作,被分离物质不发生相变, 是一种低能耗,低成本的单元操作;
3.过程简单、容易操作和控制;
4.不污染环境。
由于这些优点、使膜分离技术在短短的时间迅速发展起来,已广泛有效地应用于石油化工、生化制药、医疗卫生、冶金、电子、能源、轻工、纺织、食品、环保、航天、海运、人民生活等领域,形成了独立的新兴技术产业。目前,世界膜市场以每年递增14~30%速度发展,它不仅自身形成了每年约百亿美元的产值,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它的应用与节能、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的再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当今世界上能源短缺、水荒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膜分离技术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巨资立专项进行开发研究,已取得在此领域的领先地位。我国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以及863、973计划中均列为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二.膜分离技术简介
1.分离膜的种类:膜是膜技术的核心,膜材料的性质和化学结构对膜分离性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膜的种类很多,其中按材料分有高分子膜、金属膜、无机膜。高分子膜用途最广。
按结构分有七类:
(1)均质膜或致密膜,为结构均匀的致密薄膜。
(2)对称微孔膜,平均孔径为0.02~10。按成膜方法不同,有三种类型的微孔膜,即核孔膜、控制拉伸膜和海绵状结构膜。
(3)非对称膜。膜断面为不对称结构,是工业上应用最多的膜。
(4)复合膜。在多孔膜表面加涂另一种材料的致密复合层。
(5)离子交换膜
(6)荷电膜
(7)液膜、包括支撑液膜和乳状液膜
按形状分有平板膜、管式膜和中空纤维膜。
2.膜分离设备(组件)
板框式,结构类似板框式压滤机。
卷式,结构类似出螺旋板换热器。
管式,结构类似列管式换热器。
中空纤维式,结构类似列管式换热器,由几千根甚至几百万根中空纤维组成。
3.膜分离过程
膜分离过程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不同的膜过程使用不同的膜,推动力也不同。目前已经工业化应用的膜分离过程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渗透汽化(PV)、乳化液膜(ELM)等八种。
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这四大过程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已有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有许多商品化的产品可供不同用途使用。
气体分离和渗透汽化是正在发展中的技术。其中气体分离相对较为成熟一些。目前已有工业规模的气体分离体系是, 空气中氧和氮的分离;合成氨厂中氨、氮、甲烷混合气中氢的分离;天然气中二氧化碳与甲烷的分离。渗透汽化是这些膜过程中唯一有相变的过程,在组件和过程设计中均有特殊的地方。它主要用于有机物/水,水/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分离,是最有希望取代某些高能耗的精馏技术的膜过程。80年代中期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除了以上八种已工业应用的膜分离过程外,还有许多正在开发研究中的新膜过程,它们是膜萃取、膜蒸馏、双极性膜电渗析、膜分相、膜吸收、膜反应、膜控制释放、膜生物传感器等。这些膜过程目前尚处在小型试验和中试阶段。

三.膜分离技术的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
人类对于膜现象的研究源于1748年,然而认识到膜的功能并用于为人类服务,却经历了200多年的漫长过程。人们对膜进行科学研究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1950年W.Juda试制出选择透过性能的离子交换膜,奠定了电渗析的实用化基础。1960年 Loeb和Souriringan首次研制成世界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非对称反渗透膜,这在膜分离技术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使膜分离技术进入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时代。其发展的历史大致为:30年代微孔过滤,40年代透析;50年代电渗析;60年代反渗透;70年代超滤和液膜;80年代气体分离;90年代渗透汽化。此外以膜为基础的其它新型分离过程,以及膜分离与其它分离过程结合的集成过程(Integrated Membrane Process)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几种主要膜技术发展近况大致如下:
微滤在30年代硝酸纤维素微滤膜商品化,60年代主要开发新品种。近年来以四氟乙烯和聚偏氟乙烯制成的微滤膜已商品化,具有耐高温、耐溶剂、化学稳定性好等优点,使用温度在-100~260℃。目前销售量居第一位。
超滤从70年代进入工业化应用后发展迅速,已成为应用领域最广的技术。日本开发出孔径为5~50nm的陶瓷超滤膜, 截留分子量为2万, 并开发成功直径为1~2mm, 壁厚200~400的陶瓷中空纤维超滤膜,特别适合于生物制品的分离提纯。
离子交换膜和电渗析技术主要用于苦咸水脱盐,近年市场容量也近饱和。80年代新型含氟离子膜在氯碱工业成功应用后, 引起氯碱工业的深刻变化。离子膜法比传统的隔膜法节约总能耗30%,节约投资20%。90年世界上已有34个国家近140套离子膜电解装置投产, 到2000年全世界将1/3氯碱生产转向膜法。
60年洛布(Loeb)与索里拉简(Sourirajan)发明了第一代高性能的非对称性醋酸纤维素膜, 把反渗透(RO)首次用于海波及苦咸水淡化。70年代开发成功高效芳香聚酰胺中空纤维反渗透膜,使RO膜性能进一步提高。90年代出现低压反渗透复合膜, 为第三代RO膜,膜性能大幅度提高,为RO 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RO 已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超纯水制造、锅炉水软化,食品、医药的浓缩,城市污水处理,化工废液中有用物质回收。
1979年Monsanto公司用于H2/N2分离的Prism系统的建立, 将气体分离推向工业化应用。1985年Dow化学公司向市场提供以富N2为目的空气分离器“Generon”气体分离用于石油、化工、天然气生产等领域, 大大提高了过程的经济效益。
80年代后期进入工业应用的膜分离技术是用渗透汽化进行醇类等恒沸物脱水,由于该过程的能耗仅为恒沸精馏的1/3~1/2,且不使用苯等挟带剂,在取代恒沸精馏及其它脱水技术上具有很大的经济优势。德国GFT公司是率先开发成功唯一商品GFT膜的公司。90年代初向巴西、德、法、美、英等国出售了100多套生产装置,其中最大的为年产4万吨无水乙醇的工业装置,建于法国。除此之外,用PV法进行水中少量有机物脱除及某些有机/有机混合物分离, 例如水中微量含氯有机物分离,MTBE/甲醇分离, 近年也有中试规模的研报导。
在我国,膜技术的发展是从1958年离子交换膜研究开始的。65年开始对反渗透膜进行探索,66年上海化工厂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正式投产,为电渗析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67年海水淡化会战对我国膜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70年代相继对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和微滤膜及组件进行研究开发,80年代进入推广应用阶段。80年代中期我国气体分离膜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1985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首次研制成功中空纤维N2/H2分离器, 主要性能指标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指标, 现已投入批量生产, 每套成本仅为进口装置的1/3。
我国渗透汽化(PV)过程研究开始于1984年, 进入90年代以来, 复合膜的制备取得了较大进展, 1992年, 我系研制的改性PVA/PAN复合膜通过技术鉴定, 98年在燕化建立我国第一个千吨级苯脱水示范工程, 为我国PV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膜分离学科发展的主要学科支持体系
以选择性分离膜为中心的膜科学研究自本世纪50年代形成一个学科以来,取得了飞速发展,主要围绕几个方向深入研究, 这几个方面是:膜材料和膜结构;膜制备与膜形成机理;膜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膜过程和传递机理; 过程和设备设计与优化;膜应用研究等。膜分离技术之所以能够在短短30年内迅速发展脱颖而出,首先是因为它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化学渗透压学说,气体膜透过理论、膜孔径理论、膜平衡概念、定电位学说、双电层理论等等。其次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分离膜材料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分子科学的进展为膜分离提供了具有各种特性的合成高分子膜材料;电子显微镜等近代分析技术的进展为分离膜的结构分析和分离机理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第三是现代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节能、低品位原料的再利用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新技术,而膜分离正好是能满足这些需要的新技术。
五.目前基础研究的前沿课题
1.以水处理为主的膜材料及膜研究
大通量、高表面积的反渗透膜研究
截留分子量低于1000, 高于100万的超滤膜及透过机理; 抗污染膜制造
孔径从0.1m到75m 微孔膜系列化研究
界面缩聚法制备纳滤膜活性层的方法
2. 大通量高选择性气体分离膜研究
二氧化碳分离
有机废气(VOCS)处理
3. 渗透汽化膜
从水中分离有机物的高选择性膜研究
有机物/有机物分离膜研究
4. 无机膜
超薄化, 超微孔化复合膜研究; 多组分复合膜研究
电导移动膜研究
无机与有机材料接枝膜
5. 膜催化反应器的传质、传热模型
6. 膜过程在环境保护及治理、水资源再生、燃料电池隔膜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7.膜中的分子模拟

⑹ 什么是工业化应用

工业化应用就是应用工业化,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等。
工业化不是一个恒定的目标,按历史发展过程,它大致被区分为前工业和后工业两大阶段,每个阶段又可细化。后工业是指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高科技工业。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已越过前工业阶段进入后工业发展时期。我们的工业化就不能满足于前工业的水准,应该瞄准后工业的高度。在我国的先进省区,
的工业已经有很大的规模,后工业的成分已占了相当的比例。而我们新疆的现有工业,多半还属前工业范畴,这更加重了工业化的繁重任务。现化代既然是以发达国家为目标,我们在发展,人家也在发展,当我们达到他们今天的水准时,他们又超越今天向前推进了。发达国家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前工业才进入后工业阶段的。而我们要同时并举,要毕其功于一役,自然这是有难度的。但从近二十几年的发展来看,有党的英明领导,这个难度是能够克服的。我们的国家大,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各地都搞以
为内容的后工业是不现实的。光是这方面的人才就很缺乏,而高科技依赖的已经不是人的体力而是人的智慧,没有能迸发智慧的人才,高科技是一种奢谈,在一些先进省区,有条件发展后工业的就可放手先干起来,他们一旦有了规模、有了声势、转过来就可对后进的省区给予实际的帮助。没有条件的省区依旧可以发展属于前工业的项目。新疆就属于这种情况,搞高科技,我们有困难,但搞前工业项目,我们还是很有条件。后工业虽比前工业高出一个层次,高出一个历史阶段,但后工业并不是对前工业的完全否定。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还在前工业阶段奋进,前工业项目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它还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就是在高科技工业很发达的国家前工业项目也依然存在,只不过它已属于夕阳工业。我们新疆的
是包含前工业和后工业两种内容的,目前我们经营的多是前工业项目,但并不妨碍我们以高科技工业为奋斗目标。事实上,这样的企业在我们新疆土地上已经出现,我们发展前工业,但不以前工业为满足,目标牢牢盯住后工业,当前工业为我们创造了必需的条件时,我们就可以向
跃进。

⑺ 平衡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

原理:依据被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不互溶的两相平衡体系分配组成不等的原理进行分离,分离媒介可以是能量媒介如热和功或物质媒介如溶剂和吸附剂,有时也可两种同时应用。

能量消耗的角度出发,在各类分离过程中,精馏操作是较为经济的。由于精馏过程不加入有污染作用的质量分离剂,且可在一个设备内分为多级。

因此,精馏一般是优先考虑的分离过程,只有当产品对热不耐受(如产品因受热变质、变色、聚合等)、分离因子接近于1或需要苛刻的精馏条件时(如塔板数过多、压力过高等),才改用其他操作。


(7)膜蒸馏的工业化应用有哪些扩展阅读

常见的分离方法:

1、间歇分离:这是最简单的分离模式。它只涉及两相之间的单次分配平衡过程、这种模式适合于将被分离的物质浓集在一相中,它们的分离效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通过初步的化学转换,以生成具有实现分离所需要的衍生物。

2、多级间歇分离:当简单的间歇分离不能实现定量转移时,可采用多级间歇分离。对于溶解度类似的组分,应采取更复杂的所谓“非连续的逆流萃取方法”,但是必须使用专门的仪器,这种分离可达250 次以上的间歇分离。

3、连续分离: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分离技术,它包括了所有色谱技术。分馏也属于一种连续分离技术,色谱技术是分离性质极为相似的物质的强有力手段。对于大多数色谱技术,分离与检测在线进行。

⑻ 蒸馏法海水淡化的实验过程

蒸馏法是通过加热海水使之沸腾汽化,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的方法。蒸馏法是通过加热海水使之沸腾汽化,再把蒸汽冷凝成淡水的方法。

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 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海水冻结法、电渗析法、蒸馏法、反渗透法、以及碳酸铵离子交换法,目前应用反渗透膜法及蒸馏法是市场中的主流。

淡化海水的适用环境:

蒸馏法海水淡化技术是最早投入工业化应用的淡化技术,特点是即使在污染严重、高生物活性的海水环境中也适用,产水纯度高。与膜法海水淡化技术相比,蒸馏法具有可利用电厂和其他工厂的低品位热、对原料海水水质要求低、装置的生产能力大,是当前海水淡化的主流技术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蒸馏法海水淡化

⑼ 膜蒸馏法除盐的原理是什么

膜蒸馏过程几乎是在常压下进行,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在技术力量较薄弱的地区也有实现的可能性;在非挥发性溶质水溶液的膜蒸馏过程中,因为只有水蒸汽能透过膜孔,所以蒸馏液十分纯净,可望成为大规模、低成本制备超纯水的有效手段;该过程可以处理极高浓度的水溶液,如果溶质是容易结晶的物质,可以把溶液浓缩到过饱和状态而出现膜蒸馏结晶现象,是目前唯一能从溶液中直接分离出结晶产物的膜过程;膜蒸馏组件很容易设计成潜热回收形式,并具有以高效的小型膜组件构成大规模生产体系的灵活性;在该过程中无需把溶液加热到沸点,只要膜两侧维持适当的温差,该过程就可以进行,有可能利用太阳能、地热、温泉、工厂的余热和温热的工业废水等廉价能源。

⑽ 工业吸收过程气液接触的方式有哪两种

平衡分离原理:是借助分离媒介(如热能、溶剂或吸附剂)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两相系统,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的两相中不等同的分配为依据而实现分离。分离媒介可以是能量媒介(ESA)或物质媒介(MSA)、有时也可两种同时应用。ESA是指传人或传出系统的热,还有输入或输出的功。MSA可以只与混合物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部分互溶或吸附它们。此时,MSA常是某一相中浓度最高的组分。例如,吸收过程中的吸收剂,萃取过程中的萃取剂等等。MSA也可以和混合物完全互溶。当MSA与ESA共同使用时,还可有选择性地改变组分的相对挥发度,使某些组分彼此达到完全分离,例如萃取精馏。

当被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相对挥发度相差较大时,闪蒸或部分冷凝即可充分满足所要求的分离程度。
如果组分之间的相对挥发度差别不够大,则通过闪蒸及部分冷凝不能达到所要求的分离程度,而应采用精馏才可能达到所要求的分离程度。
当被分离组分间相对挥发度很小,必须采用具有大量塔板数的精馏塔才能分离时,就要考虑采用萃取精馏。在萃取精馏中采用MSRA有选择地增加原料中一些组分的相对挥发度,从而将所需要的塔板数降低到比较合理的程度。一般说来,MSA应比原料中任一组合的挥发度都要低。MSA在接近塔顶的塔板引入,塔顶需要有回流.以限制MSA在塔顶产品中的含量。

如果由精馏塔顶引出的气体不能完全冷凝,可从塔顶加入吸收剂作为回流,这种单元操作叫做吸收蒸出(或精馏吸收)。如果原料是气体,又不需要设蒸出段,便是吸收。通常,吸收是在室温和加压下进行的,无需往塔内加入ESA。气体原料中的各组分按其不同溶解度溶于吸收剂中。
解吸是吸收的逆过程,它通常是在高于室温及常压下,通过气提气体(MSA)与液体原料接触,来达到分离的目的。由于塔釜不必加热至沸腾,因此当原料液的热稳定性较差时,这一特点显得很重要。如果在加料板以上仍需要有气液接触才能满足所要求的分离程度,则可采用带有回流的解吸过程。如果解吸塔的塔釜液体是热稳定的,可不用MSA而仅靠加热沸腾,则称为再沸解吸。
能形成员低共沸物系统的分离,采用一般精馏是不合适的,常常采用共沸精馏。例如,为使醋酸和水分离,选择共沸剂醋酸丁酪(MSA),它与水所形成的最低共沸物由塔顶蒸出,经分层后,酯再返回塔内,塔釜则得到纯醋酸。

液液萃取是工业上广泛采用的分离技术,有单溶剂和双溶剂之分,在工业实际应用中有多种不同形式。
干燥是利用热量除去固体物料中湿分(水分或其他液体)的单元操作。被除去的湿分从固相转移到气相中,固相为被干燥的物料,气相为干燥介质。
蒸发一般是指通过热量传递,引起汽化使液体转变为气体的过程。增湿和蒸发在概念上是相近的,但采用增湿或减湿的目的往往是向气体中加入或除去蒸汽。
结晶是多种有机产品以及很多无机产品的生产装置中常用的一种单元操作。用于生产小颗粒状固体产品。结晶实质上也是提纯过程。因此,结晶的条件是要使杂质留在溶液里,而所希望的产品则由溶液中分离出来。
升华就是物质由固体不经液体状态直接转变成气体的过程,一般是在高真空下进行。主要应用于由难挥发的物质中除去易挥发的组分。例如硫的提纯,苯甲酸的提纯,食品的熔融干燥。其逆过程就是凝聚,在实际中也被广泛采用,例如由反应的产品中回收邻苯二甲酸酐。
浸取广泛用于冶金及食品工业。操作方式分间歇、半间歇和连续。浸取的关键在于促进镕质由固相扩散到液相,对此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把固体减小到可能的最小颗粒。固液和液液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存在级与级间输送固体或固体泥浆的困难。

吸附的应用一船仍限于分离低浓度的组分。近年来由于吸附剂及工程技术的发展,使吸附的应用扩大了.已经工业化的过程有多种气体和有机液体的脱水和净化分离。
离子交换也是一种重要的单元操作。它采用离子交换树脂有选择性地除去某组分,而树脂本身能够再生。一种典型的应用是水的软化,采用的树脂是钠盐形式的有机或无机聚合物,通过钙离子和钠离子的交换,可除去水中的钙离子。当聚合物的钙离子达饱和时,可与浓盐水接触而再生。

泡沫分离是基于物质有不同的表面性质,当惰性气体在溶液中鼓泡时,某组分可被选择性地吸附在从溶液上升的气泡表面上,直至带到溶液上方泡沫层内浓缩并加以分离。为了使溶液产生稳定的泡沫,往往加入表面活性剂。表面化学和鼓泡特征是泡沫分离的基础。该单元操作可用于吸附分离溶液中的痕量物质。
区域熔炼是根据液体混合物在冷凝结晶过程小组分重新分布的原理,通过多次熔融和凝固,制备高纯度的金属、半导体材料和有机化合物的一种提纯方法。目前已经用于制备铝、镑、锑、铜、铁、银等高纯金属材料。
上述基本的平衡分离过程经历了长时期的应用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高新产业的兴起,日趋完善不断发展,演变出多种各具特色的新型分离技术。

在传统分离过程中,精馏仍列为石油和化工分离过程的首位,因此,强化方法在不断地研究和开发。例如,从设备上广泛采用新型塔板和高效填料;从过程上开发与反应或其他分离方法的耦合。
随着生物化工学科的发展,适用于分离提纯含量微小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新型萃取过程应运而生。双水相萃取即属此列,它是出于亲水商聚物溶液之间或高聚物与无机盐溶液之间的不相容性,形成了双水相体系,依据待分离物质在两个水相中分配的差异,而实现分离提纯。反胶团萃取为另一新型萃取过程,反胶团是油相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团浓度后形成的聚集体,它可使水相中的极性分子“溶解”在油相中。用于从水相中提取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制品。
新型多级分步结品技术是重复地运用部分凝固和部分熔融,利用原料中不同组分问凝固点的差异而实现分离。与精馏相比,能耗可大幅度下降,设备费也低于棺馏。该技术已用于混合二氯苯、硝基氯苯的分离,精荼的生产,均四甲苯提取和蜡油分离等工业生产中。
变压吸附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在工业上新崛起的气体分离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气体组分在固体吸附材料上吸附特性的差异,通过周期性的压力变化过程实现气体的分离。该技术在我国的工业应用有十多年的历史,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由于其具有能耗低、流程简单、产品气体纯度高等优点,往工业上迅速得到推广。例如,从合成氨尾气、甲酵尾气等各种含氢混合气中制纯氢;从含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混合气中制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从空气中制富氧、纯氮等。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利用超临界区溶剂的高溶解性和高选择性将溶质萃取出来,再利用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下溶解度的急剧降低,使溶质和溶剂迅速分离。超临界萃取可用于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和生化产品的分离提取。食品原料的处理和化学产品的分离精制等。
膜萃取是以膜为基础的萃取过程,多孔膜的作用是为两液相之间的传递提供稳定的相接触面,膜本身对分离过程一般不具有选择性。该过程的特点是没有萃取过程的分散相,因此不存在液泛、返混等问题。类似的过程还有膜气体吸收或解吸,膜蒸馏。

阅读全文

与膜蒸馏的工业化应用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马x1一般换机油要多少升 浏览:925
工业生产聚甲醛都有哪些岗位 浏览:787
德阳哪里有卖宝马4s店 浏览:447
奥迪q3下雨打滑怎么办 浏览:105
宝马连上蓝牙怎么导航 浏览:388
奇石工业区有什么厂 浏览:407
扬州威霆汽车内饰改装哪里有 浏览:922
卸小汽车轮胎的螺丝是哪个方向 浏览:117
奥迪丰田皇冠哪个车好 浏览:387
网易的工业模组为什么不能导电 浏览:230
奔驰c180的时间怎么改 浏览:265
宝马5系冲缸维修一般多少钱 浏览:215
南岸长江工业园怎么去富士康 浏览:273
成都国际陆港汽车城在什么地方 浏览:24
奥迪q5l加高多少 浏览:640
新cc和奥迪A4l哪里不一样 浏览:35
工业裁缝机转不动怎么回事 浏览:18
买辆奔驰怎么发朋友圈 浏览:685
汽车风挡玻璃划痕怎么修复 浏览:595
a6和奔驰哪个更好 浏览: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