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十大工业省份分别是
根据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各省份工业增加值数据梳理统计发现,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福建、湖北、四川、湖南和河北是工业增加值最大的10个省份。其中,江苏与广东差距在缩小,浙江有望超越山东,福建一省则超越了东三省之和。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增加值前五的省份,与GDP前五的省份刚好一致。可见工业是决定经济大省地位的压舱石。其中,前四名的省份工业增加值都超过了2万亿元。
(1)2019年8月广西工业增加值是多少扩展阅读
西藏贵州福建增速位居前三:
从2010年以来工业增加值的增幅来看,增速最快的10个省份分别是西藏、贵州、福建、湖北、安徽、陕西、江西、云南、宁夏和江苏。总体上以中西部省份为主,南方省份居多,且前八名的省份增幅都超过了100%。
贵州的工业增加值自2010年来增长了199.69%,位居第二,同时贵州也是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这也与工业化快速推进有关。
2010年10月26日,贵州召开史上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推出“工业强省”战略。同年12月26日,108家央企投资贵州47个项目,总投资达2929亿元。有了央企的推动,贵州的投资驶上了快车道。
与此同时,贵州的特色工业也快速发展。根据遵义市统计局的分析,近年来,中国白酒经过深度调整,逐步走出低谷,迎来上升期,遵义市白酒产业也因此获得了快速发展,对全省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全省工业增加值的四分之一,遵义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工业总量的七成都是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酒的贡献。
2. 中国历年gdp一览表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的GDP每年增长7.2%。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符合预期的6%-6.5%的目标。
从2013年到2016年,GDP的年均增长率为7.2%,高于同期世界的2.6%和发展中经济体的4%的平均年增长率,年均444.130万亿美元 元(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
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发展平稳。 其GDP同比增长6.9%,并且连续八个季度保持稳定在6.7%-6.9%的增长率。
2019年全年的GDP按季度划分,第一季度同比增长6.4%,第二季度同比增长6.2%,第三季度同比增长6.0%,第四季度同比增长6.0% 。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比上年增长3.1%。 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增长5.7%。 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长6.9%。
(2)2019年8月广西工业增加值是多少扩展阅读:
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8%;股份制企业增长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0%;私营企业增长7.7%。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0%,制造业增长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0%。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8.4%,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1和2.7个百分点。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比上月加快0.7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58%。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分项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分别为53.2%,51.2%和51.1%,均高于临界点。
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4%,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101亿元,同比下降2.1%,降幅比1-10 月份收窄 0.8 个百分点;其中11 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4%,10 月份为下降 9.9%。
3. 广西经济在国内排名第几
1、广东 39082亿元 增速9.5%广东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见事早、行动快、出拳重,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成生产总值3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2、江苏 34061亿元 增速12.4%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32元,折合6475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29亿元,增长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
3、山东 33805.3亿元 增速11.9%全省实现生产总值 33805.3亿元,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 2198.5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9元,分别增长9.2%和8.5%。
4、浙江 22832亿元 增速8.9%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2283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7.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07元,实际增长9.7%和9.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5%;城镇新增就业8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6%;人口自然增长率4.63‰。
5、河南 19367亿元 增速10.7%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19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6亿元、支出2903亿元,分别增长11.6%和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05亿元,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6亿元,增长19.1%。
6、河北 17026.6亿元 增速10%经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7026.6亿元,总量排全国第六位,比上年增长10%。
7、辽宁 15065.57亿元 增速13.1%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065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91亿元,增长1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75亿元,增长3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12亿元,增长18.2%。经济增长保持了不低于振兴以来的平均速度,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速度。
8、上海 14900.93亿元 增速8.2%2009年,上海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273.3亿元比上年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4%,扭转了工业生产持续下滑的走势,初步遏制了对外贸易降幅持续扩大的势头。
9、四川 14151.3亿元 增速14.5%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4151.3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4.2亿元,增长21.9%;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增长8.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人口自然增长率2.7‰。
10、湖南 12930.7亿元 增速13.6%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930.7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1504.6亿元,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5.4亿元,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8亿元,实际增长2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4%。
11、湖北 12831.52亿元 增速13.2%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12831.5 亿元,增长13.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2.2 亿元,增长20.1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11.8 亿元,增长41.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8.4 亿元,增长19 .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 元,增长9.2 % ;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3 元,增长8.1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8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 个百分点。
12、福建 11949.53亿元 增速12.0%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4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6%,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工业增加值4918亿元、增长12.1%,建筑业增加值894亿元、增长18.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1亿元,增长5%,粮食总产量667万吨,连续三年增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9%,农产品出口增长12.8%。
13、北京 11865.9亿元 增速10.1%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6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026.8亿元,增长10.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86元,实际增长9.7%和13.4%。
14、安徽 10052.9亿元 增速12.9%初步核算,2009年,我省共实现GDP 10052.9亿元,成为第14个“万亿大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9%,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2个百分点。
15、内蒙古 9725.78亿元 增速16.9%初步核算,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09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9725.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8.2个百分点,增速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
16、黑龙江 8288亿元 增速11.1%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8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1%,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905.5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9.1亿元,增长37.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41.6亿元,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01.8亿元,增长19.2%。
17、陕西 8186.65亿元 增速13.6%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186.65亿元,增长13.6%;完成财政总收入1389.5亿元,增长25.8%;城镇新增就业38.8万人,登记失业率3.94% 。
18、广西 7700.36亿元 增速13.9%初步统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7700.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比全国高5.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5位;财政收入966.89亿元,增长14.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20.83亿元,增长19.8%,比全国高6.1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6位。
19、江西 7589.2亿元 增速13.1%全省实现生产总值7589.2亿元,增长13.1%,财政总收入928.7亿元,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42.4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4.4亿元,增长19.3%。
20、天津 7500亿元 增速16.5%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是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1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59亿元,分别增长3.4%、18.2%和15.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62403元,折合9136美元,增长11.1%。
21、山西 7300亿元(对比2008年数据) 增速6%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左右(7300亿元——对比2008年数据);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增速创15年以来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4%。
22、吉林 7200亿元 增速13.5%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487亿元,增长15.2%。
23、重庆 6527亿元 增速14.9%2009年,是重庆在逆境中化危为机、挑战中克难奋进的一年。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9%,达到6527亿元。
24、云南 6168亿元 增速12.1%去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6168亿元,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490.8亿元,增加130.6亿元,增长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8.3亿元,增加84.2亿元,增长13.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49.8亿元,增加479.6亿元,增长32.6%。
25、新疆 4270亿元 增速8%全区生产总值预计4270亿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8亿元,增长14.8%。全口径财政收入883.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8.8亿元,分别增长7.9%和7.7%;地方财政支出1474.9亿元,增长2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20元,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增加497元,增长14%,实现历史性突破。
26、贵州 3887亿元 增速11%预计全省生产总值3887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779.58亿元和416.46亿元,增长15.9%和19.7%,一般预算支出1358.76亿元,增长2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38.18亿元,增长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7.25亿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0.9%和10%左右;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161.2亿元和1087.2亿元。
27、甘肃 3380亿元 增速10%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380亿元,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486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1508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1386亿元,增长11.1%。
28、海南 1646.6亿元 增速11.7%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全省生产总值1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2.5亿元,增长4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4.5亿元,增长19.2%,投资、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9、宁夏 1334.6亿元 增速11.6%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334.6亿元,增长11.6%。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213.6亿元,增长19.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百亿元,达111.5亿元,增长17.4%。税收增幅居全国第六。粮食总产实现“六连增”。扩内需取得重大成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19.1亿元,增长30.3%。
30、青海 1081.27亿元 增速10.1%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实现生产总值108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5亿元,增长37.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增长18.8%,实际增幅为近20年来最高。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6.5亿元,增长21.9%,增幅超过全国水平10.2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到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92元,增长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6元,增长9.3%。
31、西藏 437亿元(预计) 增速12.1%今年西藏自治区的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大幅增长,预计达到30亿元,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
4. 为什么广西条件那么优越,经济那么差
【转载文,本人是广西人,也经常思考广西经济问题,感觉这篇比较全面,楼主看一下】
广西,既沿海,又沿边,比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既拥有东部的区位优势,同时又拥有西部其他省区眼红的出海通道,还享受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庇护。无论抓住了那一条,广西经济这艘设计豪华的大船想不腾飞都难!
然而现实却是极其残酷,中国改革开放进入30年之际,广西的人均GDP还是列全国倒数前几位!排大陆沿海省区市倒数第一!沦为与自然环境条件极其恶劣的贵州省同为难兄难弟!我去过贵州的多个城市,人家人说中央一宏观调控,受害最多的就是后发展地区贵州、广西两个难兄难弟,可见在人家贵州人并没有把广西当“龙头”。
广西经济—这艘设计本豪华的大船为什么如此这般难以快速启航?船上的每一个部件单独工作起来都很优秀,然而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启动时,每个部件却很难有效协调运行,不是这里出现了短板,就是那里发生了卡壳!发展的脚步如垂垂老乌龟般蹒跚,问题出在哪里? 很值得八桂大地上优秀的儿女们用心思考这些问题!
一、沿海发达地区都有哪些?
广西与沿海省区市同属沿海地区,与内蒙古同属西部地区,这些省区市与广西有很大的可比性,因此分析这省区市的经济发展经验,可为广西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很
好的参考。要实现广西的大发展,十分有必要借鉴一下兄弟省区市的经验,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解放思想,找准路子,大胆真干,广西这个后发展地区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迎头赶上沿海发达省区市,并加入富裕省份俱乐部。 中国大陆的发达经济区基本上在东部沿海一带,从地域上可分为几大区域:一是京津塘为核心环渤海湾经济带。这一区域内有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等5省市,以京津为龙头。这一经济区域以国有、国有控股的重工业、机电制造业为主,民营经济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二是“长三角”为核心的东部沿海经济带。以上海市为龙头,包括江苏省、浙江省3等省市,这一区域以上海市为龙头,先以发展内向型的民营经济为主,逐步拓展为内外兼顾的民营经济发达区域。三是“珠三角”为核心的南部沿海经济带。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龙头,区域内包括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广东省借助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一自由贸易港,以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起家。福建省是一个特殊的省份,经济上即不属“长三角”,也不属“珠三角”。另有内地后起新秀内蒙古自治区,方圆200公里内的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组成的“金三角”地区经济进步神速,全区GDP连续6年增速列全国第一!而且得益于资源优势,大有潜力可挖,有赶超大陆最发达地区的实力。 归结起来,东部地区相对西部地区之所以经济发展快,原因是这些发达省区市有着先天的区位优势,并且思想较为解放,在区域合作中的找准了自身定位,开放合作意识十分强烈,区域经济发展要素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经济发展十分迅猛。
二、广西经济发展到底出了什么偏差
区位的先天优势是上天给予当地人民的一份厚礼,但仅有区位优势并不代表经济发展就一定迅速,广西就是很明显的例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有着先天区位优势的广西经济发展上都出现了那些偏差,以至于改革开放进入30年后,发展水平还是不高。
(一)区域合作战略失误频繁
1、区域经济合作方向失误
现代经济已全面进入全球化经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地区如不能很好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有效合作,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双赢局面,国民经济是很难取得大发展的,也就是说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单独谋发展。近代我国的经济之所以不发达,是因为我国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好机会,未能实现国家工业化。放眼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实际上是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在发达国家需进行产业转移进而升级产业的背景下进行的,整体上我国的改革开放策略就是通过让出市场交换技术,进而达到升级我国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处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地区为什么要进行产业转移?其实质就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长期高福利的政策下,制造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昂,因此急需进行国际、地区间合作,将制造业转移到生产要素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 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东部沿海省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
们,要实现后发展地区的大发展,就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在选择区域合作的对象上,后发展地区必须主动溶入发达地区,通过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进而做大做强自身经济。 改革开放之初,比邻香港的“珠三角”,首先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这一经济区域最先通过发展“三来一补”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起家,逐步成为我国加工制造业之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沿海确定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3个在广东省,但除了深圳市发展特别快,当上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外,珠海市、汕头市的经济发展很却很一般,为什么?这就必须回到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原理来探讨。区域经济学告诉我们,同样的政策,不同的自然条件、区位、地缘、人文环境条件等等,也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的范围、广度、深度和优势互补的发挥,进而影响生产各要素的集聚,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广东的3个经济特区唯有深圳市一支独秀,其实与它比邻香港有很大的关系。香港这一特别行政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亚洲甚至国际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具有非常强的辐射带动能力。改革开放之初,特区就被确定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窗口,中央将大部出口指标分配给了特区,而深圳市比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是珠海市、汕头市无法比拟的,因此无论是产业资金、技术还是劳动力等等这些生产要素就更多地向深圳市集聚,集聚到达一定程度,锁定更多、更长的产业链,就会产生“马太效应”,促进更多的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中,经济发展就会加速腾飞,迅速拉开了与珠海市、汕头市的距离,最终当上了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进而和另一个老工业基地广州一起,辐射带动整个“珠三角”如东莞、佛山、中山等地的快速发展,形成今日之发达的“珠三角”。
“长三角”的发展经验也是一样的。这一经济区域首先确定了以上海市这个老工业基地为龙头,江苏、浙江两省都主动将比邻上海的地区主动溶入上海市这个大经济圈,通过上海市这个龙头的辐射,带动苏南和浙北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京市以及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等地的发展。当苏南、浙北优先发展起来,这两个省积累了一定的财力后,逐步拓展苏北和浙南的发展,因而后发展起来的苏北、浙南经济上也比现在的广西最好的地方强!
从以上的经验来看,广西在区域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实际上失误了。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谁来辐射带动你?这个问题不解决,广西要实际跨越式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广西的周边都有那些?东面是广东省,东北面是湖南省,北面是贵州省,西北是云南省、四川省,西南面是越南。改革开放之初,这几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差不多,越南自身更是非常落后,加上当时与我国还处于交恶状态,所以周边地区谁也没有能力辐射带动广西的发展。总结起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第30年,广西却连续失去了3个10年发展的好时机。
(1)失去的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个世纪80年代,广西首先确定沿海的北海市作为发展龙头,这是基于当时广西现状的无奈选择,因为周边地区无人可以辐射带动北部湾,广西只能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北海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沿海14个开放城市之一,是最小的一个,这在当时中央其实已经很照顾广西了,因此当时的广西区域合作决策并无太大的问题,就是自力更生。沿海省区中,福建省与广西有很多相似之处。福建省的自然条件按理说还不如广西,大部分是山地,比广西更“山”,交通条件也不是很好,与广东比邻,不过交通距离实际比广西距“珠三角”还远,不容易溶入“珠三角”;与浙江比邻,但距离浙江发达地区也不近,也很难溶入“长三角”。福建省的唯一优势就是有一经济特区厦门。这个特区估计是为了海峡两岸尽快实现“三通”准备的,而两岸“三通”迟迟实现不了,因此台湾省无法辐射带动福建发展。但福建省的干部群众却不等不靠,以经济省会泉州市、特区厦门市、政治省会福州市3个有一定工业基础的老城组成的三驾马车,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经济发展水平亦取得不俗的成绩,再逐步辐射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虽然整体上福建省与邻居广东省、浙江省相比有差距,但比起广西来,却又发达得多。 反观当年的广西北海建设模式,自治区将大部分财力都往里投,但北海市似乎只会跑马圈地,而圈了地却没能集中引进一批加工制造业。当然这与广西当时的指导思想有关,以至于90年代广西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居然不是先修通北海到南宁,而是先修通柳州至桂林,美其名曰要优先发展桂林旅游产业,谁听说过一个大的行政区域仅靠旅游业就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吗?无工不富这么显浅的道理都没弄明白?所以北海在90年代发展受限制,没有高速公路也是重要原因。以至于北海市到了90年代开始搞房地产,没能很好地考虑快速建设数十上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没能很好地集中引进一批出口导向型的加工制造业,做大城市的经济基础,因而形成很大
的房地产泡沫,与海南省三亚市、海口市其实很相似,最后都因泡沫破裂从此一揭不振。而我们的老工业城市柳州市、梧州市在此期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举步为艰,甚至在广西的地位每况愈下。 假如这一时期广西铁了心发展新兴城市北海市、南宁市和工业重镇柳州市,象福建省一样专心,自我发展泉州、厦门、福州三个“点”,形成区域经济上三个布局“点”,再加上放手民营经济活跃的桂东南,让这些城市群优先发展起来,做大做强桂南、桂中、桂东这几市的经济,夯实广西的发展基础,带动广西的发展的火车头就能建成,并逐步走向“线”经济发展阶段,再辐射广西之西北发展。当然,福建模式是在沿海选择三个“点”,这是福建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因为福建相对广西还说,还要“山”得多,内地没有建设大城市所需的平原,所以其三个“点”均选择在沿海。但广西去不同,海岸线没有福建那么长,北部湾很小,是不可能同时在沿海建立几个“点”的,那样会内部互相竞争,正确的选择就是北海市-南宁市-柳州市构成区域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点”。可惜这些年广西还没找到真个需要重点发展的城市,无法形成生产要素中的“马太”集聚“点”效应,未能出走出经济发展布局的第一步。失去的这10年,广西开始逐步落后沿海省区市!
(2)失去的90年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大西南扶贫工程南昆铁路的开通,广西以为找到了救命稻草,“适时”地将自己决策为大西南的“龙头”,要倾全区之力建设辐射大西南的出海大通道!建设大防城港!某中央一个人一句话说北海市是个死角,没有优良的深水港,广西的头头十分听话,立即调整广西战略发展重点,并将发展重点放在建设防城港,修建广西的出海基地,废了有一点经济发展基础北海市的武功!这个时候广西的经济布局就是以防城港市、南宁市为中心,企图建立辐射云贵川的大通道,所有高速公路建设也围绕着这个通道做文章。 可惜大西南有什么?无非是有一点煤、矿,我们花了大价钱修路,却发现自己只给别人建设了一个通道。防城港是个鸟笼大点的地方,一面临海,几面是山包,也没有大型河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google卫星地图看看,这个城市有没有拓展成为特大城市的可能性。防城港沿海一带的确有着建设深水大港所需的条件,因此广西企图学习深圳特区那样,从一个小渔村零起家,举全区之力建设大防城港这个大乡村,但是深圳特区和防城港有极大的不同,深圳特区有香港这个亚洲金融贸易中心的辐射,防城港周边有什么?一切就得从零开始,光有个港口没人辐射你,就难以建立工业加工出口基地,货物经过防城港除了留下一点可怜买路钱,广西什么也得不到。最后人家大西南云贵川几省还是不领广西的情!大西南的货物还是源源不断的通过南梧二级公路跑广东!直到前几年,广西沿海3个港口的吞吐量还居然比不过贵港一个内河港口,这是为什么?不值得反思么?大西南的煤、矿,通过铁路运到贵港、南宁(这个时期贵港港很乱收费高,贵州的煤都舍近求远跑南宁去转港),再通过黄金水道西江前往“珠三角”。而作为加工制造业象征的集装箱运输,更是通过弯弯曲曲、速度象蜗牛般的南梧二级公路前往“珠三角”,每天几万辆汽车象蚂蚁搬家一样走“珠三角”,就是不走北部湾!为什么?因为北部湾没有加工制造业基础,没有产品需要向大西南地区输出,大西南地区的汽车将货物运到北部湾后,得空车回去,变成单向运输,成本就不合算,这就是大西南货物为什么坚持走“珠三角”的原因! 广西这时急了,眼看自己花大价钱投资的出海通道无人买账,拒绝修往广东方向的高速公路!而且南梧二级路即使超负荷运转压坏了也尽量拖延维修时间,企图迫使往东的货物走北部湾,可惜还是失败了,还连累了广西非公经济最活跃的桂东南地区!为什么?因为以广西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本来就没有能力当大西南这个“龙头”,自己却硬是花了血本充胖子!在这一时期,广西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埋头发展自己加工制造业,却一门心思先花钱去建大通道先当 “龙头”,人家不买账,却耽阁了自我积累发展的最佳时机。 失去了80年代,那么90年代广西要适时调整发展战略,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是继续在北部湾建立一个重点发展的“点”。选择条件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建设深水良港条件、有足够的土地资源用于城市拓展、有足够的谈水资源、有足够的发展加工制造业所需的第一批本地劳动力资源,最好还要有河流解决水资源和内河运输问题。如果一条路走到黑,那么坚持继续重点发展北海市也是不错的战略选择。但如广西要听中央的话不再重点发展北海市,那么正确的选择新“点”只有一个,就是全力发展钦州市。因为钦州市建设大城市的条件相对防城港市好一些。对照以上几个选择条件,钦州市与防城港市相比,除了港口有那么一点点差距外,其他条件都大大优于防城港市,无论是建设大城市需要的土地、劳动力还是其他条件等(希望防城港的朋友不要骂人,这里是学术讨论,就事论事。防城港当然也要发展,只是防城港做北部湾的龙头的确不是很合适);二是发展老工业柳州市、首府南宁市这两个“点”;三是修好一条通往东部的高速路,放手桂东南地区自我发展的成为第四个“点”。因为当时的桂东南地区民营经济非常活跃,是广西的温州地区,并不需要广西给予太多,一条高速公路足已。可惜广西还失去了第二个10年, 广西开始大大的落后了。
(3)失去的21世纪初期。错过改革开发的前20年,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历史前程进入了21世纪,广东省这个借改革开放率先发展起来的发达省份,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区域经济合作内容的拓展,开始淘汰转移一批相对“落后”的产业,以便腾出土地着手产业升级。为什么要升级产业?因为加工制造业发展不可能是无限的,它受当地资源、环境、劳动力价格、生产成本的制约,和当年发达国家将加工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极其相似,因此广东不可能一直只发展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制造业,仅做世界的工厂,那样的继续发展,代价是很高的,因此必须升级产业为发展集研发设计加工贸易信息一体化的高技术产业。而在“珠三角”产业转移开始的这一时期,广西没有修通对接“珠三角”的高速公路来承接产业转移,却另起心思升级广西发展战略,开始不满足于当大西南的小“龙头”了,要争做更大的“龙头”,适时地将东盟也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提出的口号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多么伟大口号! 叫叫口号出点名扩大广西北部湾的知名度,这当然是很合算的买卖。但你北部湾仍至整个广西的经济上还真不能主要靠东盟!为什么?东盟是我国的政治后院,国家当然十分重视与东盟的关系,所以中央将中国东盟博览会放在南宁也是有其明显的目的,主要还是基于政治的考虑,当然也有补偿历史上欠广西太多的意思,可谓一举两得,但经济上的考虑不会是首选。为什么?因为东盟没有辐射带动我区加快经济发展的能力,东盟中除新加坡、文莱等小国较发达,马来西来、泰国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外,大部分都是后发展中国家,而新加波与江苏等省的合作已经耗尽了其再投资能力,不可能再投资多少钱给广西。而我们的近邻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尼等国家,却是些甚至比广西地区还落后的国家,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与广西是竞争关系,怎么合作?人家根本无力辐射带动我们!而我们广西却多次组织招商考察团赴东盟招商!乞丐还知道行乞的时候要多找富人要,才能发点富人“财”,而广西却开这种到后发展中国家招商的国际玩笑?因此面对东盟,政治上我们要保持与中央高度一致,大力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东盟的市场也是我们需要的,但不能指望东盟能给广西带来什么项目投资! 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最佳时机里,我们的邻居们贵州、湖南等省和广东省内的粤北、粤西却在快马加鞭地花大力气完善通往“珠三角”的交通,主动溶入泛“珠三角”经济圈之时,广西却放着发达的邻居“珠三角”不主动溶入并承接其产业转移,却非要弄个“背靠大西南,面向东盟”独立于“珠三角”的经济战略,希望当更大的“龙头”。一山不容二虎的通俗道理,历史上的广西的高层居然没弄明白。因此两广作为地缘上的近邻,只能容下一虎,“珠三角”已先广西成“虎”,做了华南地区的经济龙头,而广西却不肯认这个能辐射带动自己的龙头,自己一门心思想当大西南的鸡头,却也不甘愿做“珠三角”的凤尾。广西进入21世纪的快近10年了,GDP总量还不及一个深圳市,自己有多少斤两都不知道。 直至现在连北都找不着!
5. 各年工业增加值的统计数据
建议你上国家统计局数据库的网站找找
http://219.235.129.58/reportYearBrowse.do
6. 广西的主导产业是什么
种植。
第一产业
2018年,广西粮食种植面积2802.1千公顷;甘蔗种植面积886.40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43.39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439.67千公顷;木薯种植面积182.26千公顷;果园面积1263.63千公顷;桑园面积189.45千公顷。
第二产业
2018年,广西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8%,股份制企业增长5.6%。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下降1.9%。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14.0%,制造业增长4.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3%。
人口
截至2021年5月13日,全区户籍总人口50126804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602662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100175人,增长8.91%,年平均增长率为0.86%。共有家庭户16215014户,集体户650319户,家庭户人口为46498718人,集体户人口为362808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7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4人减少0.47人。
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31318824人,占62.4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8807980人,占37.52%,其中壮族人口为15721956人,占31.3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2402728人,增长8.31%。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广西
7. 广西省巴马县2019年全年GDP总数是多少
2019年巴马县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7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00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4.69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37.97亿元,增长15.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2:32.6:50.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3%、23.4%和65.3%,分别拉动GDP增长1.3、2.6和7.2个百分点。根据国家地区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8年巴马县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修订结果为2018年巴马县地区生产总值最终核算数为65.96亿元。
8. 广西的经济在全国排名多少
截至2020年末,广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156亿元,排名全国18名。
2020年广西区经济持续保持恢复态势,稳就业保民生取得积极成效。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GDP)22156.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5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7108.49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2.38亿元,增长4.2%。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主要经济作物收成良好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比前三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1370万吨,比上年增长2.9%。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830.77万吨,增长5.4%;园林水果产量2461.43万吨,增长15.0%。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1.3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其中,禽肉、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179.9万吨、13.6万吨和3.6万吨,分别增长10.5%、9.8%和5.3%,猪肉产量174.1万吨,下降9.4%。禽蛋产量26.7万吨,增长6.4%。牛奶产量11.2万吨,增长28.4%。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年末生猪存栏1828.3万头,比上年末增长14.3%;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11.5万头,增长16.8%。水产品产量343.96万吨,比上年增长1.1%。
二、工业生产明显加快,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比前三季度加快2.3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增长7.3%,创年内新高。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股份制企业增长3.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5.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5%,重工业增长3.0%。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4%,制造业增长0.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5%。从主要行业看,39个行业大类中,有15个实现增长,十大重点行业中,六大行业实现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6%,烟草制品业增长6.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6%,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5.4%。从主要产品看,重点监测的25种产品中,有18种产品产量实现正增长。其中,铝材产量比上年增长24.7%,钢材增长24.4%,化学药品原药增长13.7%,十种有色金属增长12.9%,氧化铝增长11.3%,发动机增长9.8%。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46.6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1-10月加快3.4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平稳增长,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2%,比前三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8%,批发和零售业增长3.1%,其他服务业增长7.6%。全区铁路客货周转量比上年下降14.4%,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3.3个百分点;公路客货周转量增长0.5%,增速年内首次转负为正;水路客货周转量增长8.6%,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1-11月,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8.7_%,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75.8%,租赁业增长56.8%,专业技术服务业增长43.2%,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增长19.5%。
四、市场销售持续恢复,民生类消费增势稳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下降4.5%,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1.6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下降4.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下降3.8%。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比上年下降6.4%,商品零售下降4.2%。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7%,书报杂志类增长14.7%,烟酒类增长4.6%,家具类增长1.8%,中西药品类增长1.3%,汽车类下降4.8%,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6.1%。
五、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回升,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2%,比前三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9%,制造业投资增长4.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8%。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6729.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3%;商品房销售额4251.47亿元,下降2.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民间投资下降6.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4%,快于全部投资增速8.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4%和4.4%。
六、财政民生支出保障有力,金融信贷保持平稳运行
全年财政收入2800.61亿元,比上年下降5.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16.94亿元,下降5.2%。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55.42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全区民生支出4943.95亿元,比上年增长5.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0.3%。其中住房保障、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领域支出分别增长35.6%、19.1%、12.1%和10.9%,均明显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水平。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_34515.5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4738.99亿元,增长15.8%。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4750.47亿元,比上年多增1022.95亿元。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小幅下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8%,涨幅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比上年上涨9.2%,医疗保健价格上涨5.5%,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2.7%,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0.5%;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4.0%,居住价格下降1.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3%,衣着价格下降0.1%。12月份,全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环比上涨0.6%。
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5%。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0.5%,环比上涨1.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6%。
八、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2_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1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42:1,比上年缩小0.12。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82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9%。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357元,比上年名义下降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907元,名义下降3.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431元,名义增长3.2%。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6.5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0.2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数6.3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84.1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77%,低于年度控制目标2.73个百分点。
9. 广西面积有多大啊
广西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首府南宁市,位于中国华南地区,广西界于北纬20°54′-26°24′,东经104°28′-112°04′之间,东界广东,南临北部湾并与海南隔海相望,西与云南毗邻,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南与越南接壤,广西陆地面积23.76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
(9)2019年8月广西工业增加值是多少扩展阅读:
广西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现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总体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石山、水面6大类构成。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地跨珠江、长江、红河、滨海四大水系。
截至2019年末,广西下辖14个地级市, 50个县, 12个自治县, 9个县级市,40个市辖区;常住人口4960万人;生产总值21237.1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87.74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7077.43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10771.97亿元,增长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2964元,比上年增长5.1%。截至2020年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实现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广西境内的壮族人口也整体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