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介绍下安徽霍山的经济发展情况
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
——关于霍山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
围绕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我们最近对霍山县作了一次调研,感到这个县发展经济的路子和经验值得重视和总结,由此也对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霍山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库区和老区县,区位比较闭塞,资源也很有限,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条很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座谈和考察,印象比较深的有五点:第一,面对宏观环境和经济周期变化,各地经济发展多数经历过起伏,但霍山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1990年—2004年14年间,全县GDP年均增长13.7%,高于全省县域同期平均增速2.2个百分点。第二,霍山曾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目前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相当突出。1989年,该县工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4%,去年高达53%,居全省各县之首;2004年,全县财政收入63%来自工业税收。第三,作为一个深处大别山区的边缘小县,外向型经济已形成一定的气候。霍山大兴开放之风,形成了人人谈开放、举县抓招商的良好氛围。2004年,全县出口创汇5047万美元,位居全省县级前3强。第四,面对宏观调控和各种要素制约,霍山的园区经济仍然办得红红火火。该县工业园区创建于2002年,短短两年多时间,入园企业20家,其中有16家企业、26个项目是在宏观调控之后进入园区的。第五,霍山的发展不只是工业经济一枝独秀,而是呈现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动局面。他们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污染不进霍山”,“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做,劳民伤财的事坚决不干”。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打造了在全国叫得响的四张“名片”: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社会治安模范县、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县、浙商最佳投资城市。
(二)在同样的宏观环境下为什么基础条件并不优越的霍山县能够突破局限、加快发展?通过调研,感到最根本的有三条:
一是霍山县在发展过程中较好地坚持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内涵和实际内容。在他们看来,对于一个信息比较闭塞、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的山区县,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是具有决定性的先导力量,必须紧抓不放。为此,他们在提出每一个发展思路和战略部署前后,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在“工业富县”战略初提之时,县委、县政府先后组织党政干部、企业家等不同层次的代表“四上宁国”,连续开展几轮思想大讨论,形成了共识,使工业强县战略在全县牢固生根。从一定意义上讲,霍山发展的过程就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的过程,是从认知到实践、由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二是霍山县在发展中抓住了能人兴县这个关键,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市场主体,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他们善于发现和利用市场经济的先知先觉者,注重发挥乡土能人的作用,鼓励党政机关中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到企业发展,催生了一批企业家梯队和高素质企业群体,带动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育。为营造能人创业和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他们注重集中力量扶持大户,注重资源配置向能人和优秀企业家集中,对有贡献的企业家经济上给实惠、政治上给地位,促进企业资本积累的进程,激发企业家创业和发展的积极性。从1992年开始,霍山县就对年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家,按纳税额的1%给予奖励,产生了很大的激励效应。突出“人”的作用还表现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他们有明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懂经济的干部充实到经济主战场,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特别是霍山有着良好的包容环境,外面的优秀干部来得多、扎得下根,并影响和带动了本土干部的成长。
三是霍山县较好处理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走上了“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的良性循环。作为县一级,霍山和多数地方一样,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也面临调控手段和要素资源不足的制约。霍山县能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营造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当地的企业和群众反映,霍山党政干部的心思和精力是用在发展、用在经济建设上的。大家的兴奋点不在于位子和帽子,而在于怎么把工作干好、把经济抓上去;工作的着力点也不是放在怎么抓权、怎么管企业上,而是真心实意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霍山的经验当然不只这些,放在全省来看,最值得总结的一条,就是他们能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对于县域经济发展,很多县都不乏好的想法和思路,很多人都能看清楚、说清楚,但怎么把思路转化为行动,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真正做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霍山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认准的事,就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去干,不走神,不翻烧饼;在于他们对于决策部署的落实有着很强的执行力,做到方向明确、措施具体,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筹各种手段和资源,做到政令畅通、执行到位。从工业富县的提出,到山口经济的推进,再到园区经济的发展;从提出思路,到形成共识,再到做出成效,从霍山的发展轨迹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作风,一种上下同心的合力,一种运作资源的能力。更可贵的是,霍山的经济发展是一场“接力赛”,而这种“接力赛”源于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在霍山,人们经常提到的几届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任职时间都比较长,都有从副职到正职、从政府到党委这样一个经历;而且,在霍山,历任领导一届继承一届,一届发展一届,做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正是这样一种风气和传统,使该县发展少了折腾,形成了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明白的良性循环。
(三)霍山的经验表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县一级自身。只要各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总能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路子和办法。调研发现,霍山发展也面临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带有共性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作为一个地处偏僻的人口和资源小县,霍山县不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素质,要实现新的突破,压力很大。尽管霍山工业发展启动较早,形成了一定的先行优势,但由于山区县地理区位的先天不足,要素供给和配套环境相对薄弱,发展容量较为有限,一方面,县里要千方百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县域的弱小功能又难以承载大企业的需求,成长起来的优势企业不得不走出去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县域面临“做大”与“留大”的两难局面。同时,金融服务薄弱的问题在霍山很突出,每年通过招商引来的资金还抵不上存款外流的数量。此外,县里对县域功能缺失问题反映也比较强烈,感到上面管得还是多了一些,县级政府事权、财权和管理权不统一的矛盾对工作钳制较大。
(四)县域兴则全省兴。霍山发展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第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导向。我省县域经济整体基础还较为薄弱,要全面振兴县域经济,需要有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决心,更要有坚持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首先,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领县域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尊重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循序渐进推动发展,形成有利于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导向。一方面,在上对下的指导上,省、市要为县一级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形成一个有利于县级干部从长计议的预期,引导县一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多做强基固本的事情上,放在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上;另一方面,县一级自身尤其是领导团队,要进一步强化统驭力、执行力和转化力,对认准的发展路子,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抓落实,把好的思路转化为好的发展绩效,真正把看明白、想明白的事干明白。其次,正确的导向需要科学的激励机制。在激励和支持政策上,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发展相对薄弱地区,重点支持他们做一些打基础的事情;对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则支持他们更快、更好发展,发挥倍增效应,形成县域经济的排头兵和甲级队;奖励政策必须打破“平均用力”现象,比如,对经济强县,应当在体制上赋予他们更大的自主权,使其管理幅度和深度与经济扩张的能力相匹配;奖励的方式也要改革,比如对办得好的园区,可以奖励用地指标,或在园区建设引导资金上予以倾斜等。其三,正确的发展导向说到底是用人导向问题。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选好、用好党政主要领导。要强化任期观念,处理好干部提拔与稳定任期的关系,避免领导干部过快流动,影响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加大干部“双向”交流的力度,选择一批视野开阔、熟悉经济、作风务实的省、市年轻干部到县一级任职,同时选拔一批县直和乡镇干部到省、市机关和发达地区锻炼。
第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找准方向和突破口。县域经济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不管各县情况如何差异,加快工业化是基本取向。抓住工业化这个主要矛盾,县域经济的其它诸多派生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霍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此。当然,工业化途径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是优先发展加工制造业,有的则从农业产业化入手,而有的可能先从三产突破,但无论如何,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加速工业向园区集中、资本向能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把工业化与市场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当前,特别要在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要在开放型经济上突破。通过外向型经济,可以植入先进的观念、技术、人才等稀缺要素,有效突破县域工业化的瓶颈约束,实现工业的快速扩张。要进一步强化开放的观念、市场配置资源的意识,全力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把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途径来抓。二是要在工业园区上突破。越是在宏观调控趋紧的情况下,越是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决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要把招商引资与发展园区工业更好结合起来,注重围绕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引导关联企业进园区,促进企业集群化发展。
第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要着力培育内生力量,让一切有利于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各类创业主体激活起来,使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释放出来。首先,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适宜民营企业发展的气候,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让民营经济唱主角。其次,要加快成长一批能人和企业家。目前我省县域不少企业家存在着素质不高、“小富即安”等问题,有的缺乏职业企业家精神、“官本位”意识还比较浓。必须加大引进、培养和开发力度,创造一个有利于能人和企业家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让想创业的能人和企业家成就梦想。
第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效化解要素瓶颈约束。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支撑体系问题。在继续加强与国家有关银行的合作、争取更多支持的同时,当务之急是加快地方金融的发展。要发掘民间资本的力量,引导、鼓励、支持县域民间资本发展县域金融组织和资本市场。二是人才保障问题。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念,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在大中城市设立窗口或建立研发基地等形式,搭建吸引外地优秀人才的平台。各县可以依托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等教学设施,围绕企业用工需求,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土地供应问题。省里应当在坚持“总量控制、动态平衡”的原则下,根据各地发展的不同情况,优先保证重点园区、重大项目的正当用地需求。
第五,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城乡统筹。首先,要坚持以城带乡,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应当把县城建设作为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支点,提升载体功能,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度。其次,要坚持以工促农,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要运用工业协作理念,加快培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购销大户和农村商品经纪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矛盾。其三,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要重点加大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要集中财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农村低保、合作医疗、社会救济等各项制度,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第六,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县级政府的主要着力点放到营造环境上,推动整个政府行政理念的变革。围绕建立“服务型政府”,大力促进行政资源的重新整合,推动制度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真正把政府的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省级要围绕县域的实际需求,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核心是简政放权,从根本上改变县域治理结构,为县级政府转型提供支持。当前要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做到能放则放、该放就放。同时,大力推进县域综合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基层工作运行新机制,改进省直部门对县一级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全面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B. 六安是个什么样的城市经济发达吗
六安处于江淮分水岭和大别山地区,境内多是贫困山区,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安徽省处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以下是比较详细的说明:
六安历史上经济开发较早,曾享有“金六安”的美誉。近代以来,战事频仍,自然灾害较多,一度发展缓慢。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建设发生历史性巨变,培育起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建立了地方国民经济体系,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农业经济
六安是农业大市,农产品品种多,产量高,质量优。2006年,粮食总产383.9万吨,油料22.68万吨,棉花总产8588吨,肉类总产量45.12万吨,水产品产量21.82万吨,蚕茧7626吨,茶叶10681吨,蔬菜105.76万吨,水果25532吨。优质粮油、板栗、蚕桑、茶叶、高山蔬菜、白鹅、生猪、中药材、奶业、草竹柳编已成为竞争力较强的农业特色产业。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在首届中国(芜湖)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茶王”称号。彭塔牌小磨麻油、蓼沣牌沣虾等16个产品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餐乐牌高级烹调油、板桥牌席草睡席、三特牌糖水板栗、大化坪牌霍山黄芽、恒大牌乳猪料和551及551H强化猪饲料、雪珂牌真丝针织服装、正达牌分割鸡等8个产品获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全市农产品优质率逐年上升,优质稻面积429.8万亩,占水稻面积72%;双低油菜面积190万亩,占油菜面积85%;优质专用小麦面积65万亩;名优水产品8.19万吨,占总产量42%;生猪、家禽良种率达90%和80%。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现有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357家,年收入近50亿元;全市已有农业专业合作组织198个,上规模的101个,拥有会员3.3万人。安徽庆发集团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舒城天龙工艺品有限公司、六安瓜片名茶开发公司、寿县华祥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板桥草席集团、天裕米业公司等为省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大多以合同或订单等形式与基地、农户联系,初步形成了风险共但、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农业生态经济建设开始起步,全市现已建成3个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分别获得了欧盟、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家环保总局的认证。绿宜牌珍珠菜及天香菜、归然牌野生葛粉、鹤莲牌莲籽汁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工业经济
六安工业门类齐全,初具规模。近年来,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发展迅速。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0亿元。粮油工业,年综合加工能力183万吨,产值、利税总额连续多年居全省同行业首位,华康、安丰、金田花三大油脂公司以及恒大集团进入国家大中型企业行列,金田花牌色拉油、百食得牌高级烹调油、寿春牌大米、幸福牌香米为省、市名牌产品。纺织工业,以棉、麻、丝纺织以及服装、羽绒加工为主,主要产品有棉纱、棉布、白厂丝、丝绸、各类服装,骨干企业有金裕纺织有限公司、华隆羽绒公司、七星羽绒公司、金寨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有手扶拖拉机、汽车齿轮箱、轴承、铸件、电机,骨干企业有长江农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江淮汽车齿轮制造有限公司、安徽客车总厂、六安轴承厂、江淮电机公司和安徽应流铸造公司等。轻工业,主要产品有白酒、啤酒、日用陶瓷、电光源、印刷、家具、文教用品等,骨干企业有迎驾酒业集团、龙津(豪顿)集团、中华玉泉酒业公司、世林集团、六安造纸厂、舒城瓷厂等。建材工业,主要产品有水泥、砖瓦、油毡、彩色釉面砖、大理石、花岗石、塑钢窗、拼木地板、隔热镇水粉等,骨干企业有寿春水泥公司、皖西中天集团、兆峰陶瓷公司、昌龙水泥公司等。医药化工业,主要产品有葡萄糖注射液、右旋糖酐、断血流片、尿素、碳酸氢铵、复合肥、香精香料等,主要企业有华源朝阳药业有限公司、金丰化工公司、金田生物制品公司、六安香料厂。
建筑业
2006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9.4亿元,资质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8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52.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85.3万平方米。现有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1家,二级企业18家,三级企业74家;有施工专业承包二级企业13家,三级企业21家;有劳务分包一级企业14家,二级企业33家。建筑企业拥有四级以上项目经理1257人。骨干企业有天成公司、华力建筑公司、华瑞建设集团公司、宏达市政公司、六安市第一建筑公司、舒城县建筑公司。近年来,六安建筑企业不断向外拓展市场,京、津、沪及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都有六安市的建筑队伍和建筑劳务输出人员,建造了一批代表性建筑工程。
房地产业
2006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3.1亿元,施工房屋面积297.0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53.5 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面积 152.7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27.5亿元。市区经济适用房建设和危旧房改造步伐加快。相继建成了东苑小区、锦绣花园、明都花园、金鼎花园、兴美花园等住宅新区,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住宅小区全面推行物业管理,物管企业达54家,从业人员4300余人,管理小区37个,管理面积178.9万平方米,物管覆盖率80%以上。
商贸流通
经过多年的改革,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的商贸流通体系已经形成,物流配送、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正在兴起。全市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场30多个,六安商之都、六安百货大楼等处于龙头地位。拥有各类市场350个,营业面积120万平方米,年交易总额55亿元,主要有六安南门商贸中心、霍邱蓼都市场、叶集皖西市场和大别山木竹市场、寿县板桥草席市场、舒城孔集竹器市场、霍山黄芽市场、金寨船冲板栗市场、裕安固镇羽绒市场等。
个私经济
全市现有注册个体工商户11.8万户,从业人员30余万人,注册资金7.35亿元;私营企业4236户,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00户,500万元以上的69户,1000万元以上的34户。 2006年,个私经济实现产值18亿元,销售收入36.5亿元,工商税收2.43亿元,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开放型经济
2006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01亿美元,其中出口1.95亿美元。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77家,世林集团、应流公司、安华羽绒公司、华隆羽绒公司、华安达公司的年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出口产品以羽绒及其制品、轻纺产品、机电五金产品以及农副产品为主,销往美国、日本、东盟以及东欧、西亚和非洲市场。在鼓励出口的同时,采取激励措施,广泛招商引资,对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优惠政策、优良环境。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56家,投资总额3.4亿美元,外商来自美、欧盟、澳大利亚和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金融保险
金融机构857家,其中,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二级分支机构6家,城乡信用社461家,保险分支机构2家,证券分支机构2家,以及地方投资组建的六安市城市信用社。金融保险服务网点遍布城乡,金融保险机构从业人员达6600多人。 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60.4亿元,贷款余额228.4亿元。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1.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