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哪些省市工业投入依然增加

哪些省市工业投入依然增加

发布时间:2025-02-13 17:43:53

① 急求!各国近几年的工业生产率的数据。请大家帮忙,实在是找不到了,谢谢谢谢了!

工信部:2010年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今年以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项政策措施的效应继续显现,工业生产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运行态势,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在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情况下,效益明显提升,出口有所改善,就业情况好转,但回升向好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巩固。

一季度,完成工业增加值35263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6%,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同比加快14.5个百分点。

重工业加快增长,轻工业运行平稳。一季度,轻、重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下同)同比分别增长14.1%和 22.1%,增速同比分别加快7.3个和17.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分别增长13.4%和20%。

中、西部地区较快增长。一季度,东、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3%、23.1%和20.2%,其中3月份分别增长16.9%、22.2%和17.2%。分省市看,一季度全国23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超过20%,其中,山西、宁夏、天津、四川、湖北分别增长39.8%、37.2%、30.5%、30.4%和30.3%;工业大省山东、江苏、广东、河南、辽宁分别增长21.9%、21.2%、16.5%、27.9%和22.1%。

工业品出口呈恢复性回升。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在去年较低基数上同比增长25.2%(去年同期为下降16%),比2008年同期增长4.6%;其中3月份增长25.7%,比前两个月加快3.3个百分点。另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额3162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去年同期下降19.7%),其中3月份增长24.3%。

工业投资增速回落。一季度工业投资12251亿元,同比增长22.7%(3月份增长23.9%),增速同比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9565亿元,增长25.8%。

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较快,成本推动压力加大。自去年12月份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由负转正持续上涨。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5.2%(去年同期下降4.6%),3月份增长5.9%,当月环比增长0.5%。其中,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分别上涨6.5%和0.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当月同比增长11.5%,环比增长0.5%),其中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23.5%。

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97.5%,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产销率分别为97.2%和97.6%。

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呈现明显改善。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867亿元,其中中小型企业实现利润29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7%和90.3%;上缴税金4278亿元,增长32.8%;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42.8%;亏损面19.6%,同比缩小5.7个百分点。

企业用工情况明显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8232万人,同比增加399万人,增长5.1%(去年同期同比仅增长0.4%);其中中小型企业从业人数6374万人,增加343万人,增长5.7%。

2010年一季度工业行业运行情况之一:原材料工业

一季度,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3%,同比加快14.3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17.4%。

冶金:一季度,冶金行业增加值增长20.7%,同比加快18.7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19.4%。粗钢产量15801万吨,同比增长24.5%,日均产量比去年全年高12.8%;其中3月份日均产量177.3万吨,比1-2月增长1.7%。钢材产量18575万吨,同比增长28.6%。1-2月,冶金行业实现利润298亿元,同比增长5.96倍(去年同期下降90.1%);亏损企业亏损额55.7亿元,同比减亏111亿元。

钢铁进出口量增幅较大。一季度,进口钢材411万吨,同比增长27.3%;出口钢材871万吨,增长69.5%;钢材钢坯进出口折合粗钢净出口474万吨,增长4.2倍。铁矿石进口保持增长,矿粉价格屡创新高。一季度,铁矿石进口15503万吨,增长18%;其中3月份进口5901万吨(比上月增加963万吨),增长13.5 %。3月末,青岛港成分为63.5%的印度铁精矿粉价格达到1180元/吨,比去年最高价格高220元/吨。

钢材价格快速上涨。3月份,国内钢材市场价格结束前两个月的平稳走势快速上涨,3月29日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16.81,比上月末提高7.7点,达到2008年10月中旬以来的最高点。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6.5mm普线、16mm螺纹钢、10mm中厚板每吨价格分别为4140元、4165元和4547元,环比上涨7.8%、8.4%和11.4%;热轧薄板和冷轧薄板每吨价格分别为4676元和6022元,环比上涨8%和5.6%。

钢材库存回落。据钢铁协会统计,截至3月末,26个主要城市钢材社会库存1729万吨,比2月末减少80万吨,长材、板材库存比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建材:一季度,建材行业增加值增长21.5%,同比加快8.9个百分点。水泥产量33585万吨,同比增长20.3%;平板玻璃产量15344万重量箱,增长13.7%。1-2月,建材行业实现利润188亿元,增长97.9%(去年同期下降0.5%)。

水泥价格继续上涨,平板玻璃价格小幅回落。据建材联合会统计,3月份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平均出厂价293.8元/吨,比2月份上涨1.3元/吨,自去年8月份以来连续7个月上涨;平板玻璃平均出厂价78.2元/重量箱,比2月份下降1.6元/重量箱。3月末,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1645万吨,同比下降1.3%;平板玻璃库存1888万重量箱,同比下降5.9%。

有色:一季度,有色行业增加值增长23.7%,其中3月份增长20.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743万吨,同比增长36%;其中3月份日均产量8.3万吨,比前两个月增长2.5%。精炼铜105万吨,增长12.8%;电解铝产量399万吨,增长48.3%。氧化铝产量达到 738万吨,增长52.7%。1-2月,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189亿元,增长28.7倍(去年同期下降99.5%)。

主要有色金属产品进口有所增长。一季度,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107万吨,同比增长14.2%,其中3月份增长21.8%;氧化铝进口159万吨,增长55.2%,其中3月份进口增长82.1%;未锻造铝及铝材进口25.7万吨,受去年同期较高基数影响,同比下降2.5%,其中3月份下降35.4%。

有色产品价格回升。3月份,国内市场铜、铝现货月度平均价格分别为59110元/吨和16169元/吨,比2月份回升3783元/吨和89元/吨(低于1月份的 961元/吨和784元/吨)。

化工:一季度,化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1%,同比加快18.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18.1%。主要产品中,烧碱、纯碱、乙烯分别增长22.5%、24.7%和19.1%;农药、化肥分别增长16.6%和11.2%。1-2月,化工行业实现利润310亿元,增长2.2倍(去年同期下降55.5%)。

化工产品价格涨多跌少。受原材料上涨、国内需求预期提升和国际市场回升拉动,3月份中国化工网监测的68种化工产品中,价格呈现上涨态势的有40种,达半数以上;呈现跌势的22种,仅6种产品价格持稳。

2010年一季度工业行业运行情况之二:装备工业

一季度,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25.7%,比去年四季度加快5个百分点,同比加快19.2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23%。装备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4.1%;另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891亿元,由去年同期的下降20.8%转为增长31.5%。1-2月,机械行业实现利润1080亿元,同比增长1.3倍(去年同期下降24.3%)。

投资类产品生产快速回升。一季度起重机、挖掘机、装载机产量分别增长22.7%、59.7%和43.4%,水泥、炼油及化工专用设备产量分别增长116.5%和59.5%,金属切削机床、成形机床分别增长23.5%和17.8%。

汽车产销保持高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一季度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56万辆和461万辆,同比增长77%和71.8%(去年同期汽车同比分别增长1.9%和3.9%)。小排量汽车持续旺销。一季度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量为352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0.5%。3月份汽车产销突破17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3月份,全国汽车产、销量均达到173万辆,环比增长43.8%和43.2%,同比增长57.7%和55.8%。1-2月,汽车工业实现利润478亿元,增长4.1倍(去年同期下降51.6%)。

船舶工业生产持续增长,承接新船订单有所改善。一季度,我国造船完工量145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8%,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1.1%。新承接船舶订单826万载重吨,为去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10.5倍;3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8410万载重吨,比2009年底下降2.2%。

2010年一季度工业行业运行情况之三:消费品工业

一季度,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同比加快7.7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由去年同期下降9.5%转为增长18%。

轻工:一季度轻工行业增加值增长16.4%,比去年四季度加快2.1个百分点,同比加快8.6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9%,保持回升态势。1-2月,轻工行业实现利润842亿元,同比增长54.6%(去年同期下降4.2%)。

食品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1%、16.6%和15.4%;主要产品中,小麦粉增长17.9%,精制食用植物油增长13.4%,肉类增长31.7%,乳制品增长8.8%,饮料酒和软饮料分别增长11.3%和18.4%。

政策拉动家电产品产销增长。一季度重点监测的11种家用电器产品中,9种产品增速超过20%,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分别增长27.4%、30%和40.7%。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效果显着,一季度,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603万台,比去年四季度增长16.8%;以旧换新销售额环比增长61.6%。

纺织:一季度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上年同期加快7.3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同比由上年同期下降8.5%转为增长14%。主要产品中,纱、布、服装分别增长19.7%、17.7%和17.3%;化纤增长20%。1-2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223亿元,增长71.6%(去年同期为下降9.5%);其中纺织业实现利润125.5亿元,增长83.1%,服装及其制造业实现利润74亿元,增长21%。

国内棉花价格大幅攀升。3月份,国内棉花价格指数(328级)价格为16083元/吨,比上月上涨1093元/吨,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月相对稳定价位。钱清市场纯棉纱价格比上月末上涨3200元/吨,聚酯切片和涤纶长丝价格有所回落,分别比上月末下降175元/吨和150元/吨。

医药:一季度,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5.5%,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当月增长12.8%。主要产品中,化学药品原药产量52万吨,同比增长22%;中成药49万吨,增长18.3%。1-2月,医药行业实现利润159亿元,同比增长40.4%,增幅加快18个百分点。

烟草:一季度,烟草行业增加值增长14.2%,同比加快8.1个百分点;生产卷烟6557亿支,增长3.6%。3月份,烟草行业增加值增长12.2%。1-2月,烟草行业实现利润174亿元,下降12.1%(去年同期为增长13.8%)。

2010年一季度工业行业运行情况之四:电子制造业

一季度,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去年同期同比下降5.3%),比去年四季度加快10.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增长54.8%,其中笔记本计算机增长53.7%;手机产量增长36.5%;彩电产量增长40.2%,其中液晶电视机增长79.5%;集成电路产量增长89.2%。1-2月,电子行业实现利润164亿元,增长5.6倍(去年同期为下降96.3%,目前尚未恢复到2008年同期水平)。

出口交货值增长加快。一季度电子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0.2%(去年同期为下降15.5%);其中,3月份增长27.3%。主要产品中,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增长99.8%,彩色电视增长48.9%,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同比增长44.8%。

2010年一季度工业行业运行情况之五:能源保障

一季度,电煤、电力、成品油生产稳定,供需基本平衡,西南地区受旱情影响电煤供应趋紧。

煤炭:煤炭生产增速回升。一季度,原煤产量增长28.1%。据海关统计,一季度煤炭净进口3871万吨,同比增长5.2倍。煤炭价格基本稳定。秦皇岛5500大卡山西优混煤价在3月初降至675元/吨后一直保持稳定状态,3月29日为680元/吨,比上月末下降25元/吨,但同比上涨120元/吨,仍处高位。

库存维持正常水平。截至3月底,全国统调电厂(532家)存煤4307万吨,可用12天,比上月减少4天。4月6日,秦皇岛港口煤炭库存785万吨,比上月末下降27万吨。西南省份由于长期存在“小煤大电”、电煤供应链脆弱问题,加上旱灾水电减发加大了火电压力,电煤供应趋紧。

电力: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948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9%。其中火电增长24.3%;受来水偏枯影响,水电下降5%。工业用电保持较快增长。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全国工业用电量为70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6%;其中轻工业用电增长14%,重工业用电增长30.5%。

石油:石油供应充足。一季度,原油产量4819万吨,同比增长4.6%。据海关统计,进口原油5668万吨,增长39%。原油加工量10030万吨,增长21.6%;其中汽油产量增长7.7%,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柴油产量由去年同期下降7.1%转为增长22.1%。受提价预期影响,成品油销售走强。

国际油价振荡上行。3月份,布伦特原油现货月度平均价为78.9美元/桶,比上月上涨5.3美元/桶。伦敦市场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在月初上涨至80美元/桶后持续小幅波动,月末再度上涨,3月31日三个月期货收于82.9美元/桶,比上月末上涨4.5美元/桶。

② 全国工业城市主要有哪些

记得在本世纪初我读初中的时候,那我的地理课本是描述我国有四大工业基地的——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其中,前面两个是重工业基地,沪宁杭是综合性的,珠三角是轻工业基地。那时候全国最知名的工业城市,就是主要分布在这四大工业基地,有沈阳,大连,北京,天津,唐山,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等。
到现在过去将近20年的时间。四大工业基地的布局完全变了。辽中南工业基地已经没有这个说法了。因为东北整体上已经跟不上全国发展的步伐,经济发展得并不如意。京津唐工业基地的叫法也已经不复存在了,应该叫做京津冀了。
沪宁杭工业基地现在表述也不太准确了。因为有很多其他城市崛起了,包括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再叫沪宁杭工业基地就已经有点太小家子气了。唯独没有变的就是珠三角工业基地。
下表是2017年我国大陆地区,各省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江苏,山东,广东牢牢占据全国前三,产值均在10万亿元以上。在这三个省份内出现了很多个知名的工业城市,现在一般叫做制造业基地了。比如,苏州,无锡,济南,青岛,烟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
当然除了东部沿海地带,在中西部地区,也形成了多个制造业基地。有武汉、长沙、重庆、成都、西安、郑州。
如果要选我国十大工业城市,我会和以下城市:上海、深圳、广州、重庆、苏州、天津、佛山、武汉、成都、长沙。

③ 天津发展工业的优势以及现状的情况

天津本来就是重工业城市。 现状吗,你看看滨海新区。国家砸进去老多钱,来发展
(一)天津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1、总量和效益迈上新台阶

进入90年代以来,天津市工业呈现出不断加快的发展态势。1993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5年后1998年突破2千亿元,4年后2002年突破3千亿元;此后,一年一个台阶,2003年突破4千亿元,2004年突破5千亿元,2005年突破6千亿元;2006和2007年更是一年跨越两个台阶,分别突破8千亿元和1万亿元(见表1)。在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同时,2007年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也突破千亿元,使得工业总量和效益共同迈上新的台阶。

2、形成以滨海新区为龙头,以区县工业为骨干的“雁形”工业布局

随着天津市工业嫁接、改造、调整,工业战略东移的实施,天津市工业布局发生明显的变化,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市工业最大的增长点。2007年滨海新区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到四分之一(24.4%)的单位数,完成全市近60%的工业总产值(58.7%),滨海新区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就像领头的大雁,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特别是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县工业的发展。2007年,除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9.7%,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29.4%,比重近30%,逐步成为天津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3、建立起以支柱行业为骨架的“弓形”产业结构

近年来天津市工业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确立起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现代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2007年这六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2.3%。在全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和骨干行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2010.74亿元,超2000亿元,增加值达到488.29亿元,为天津市工业第一大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产值1544.95亿元,超过1500亿元,增加值501.9亿元,为天津市工业第二大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051.37亿元,超过1000亿元,增加值186.45亿元,为第三大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值707.97亿元,超过700亿元,增加值462.49亿元,为第四大行业。2007年这4个行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2.8%,增加值占62%,是目前天津市工业第一板块的4个主要支柱行业。除这4个主要支柱行业外,近年来天津市工业的其他一些行业发展也不断加快,产值规模逐步增大,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581.88亿元、增加值97.3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583.39亿元、增加值119.98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418.94亿元、增加值92.69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值418.98亿元、增加值109.09亿元)、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379.31亿元、增加值109.09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334.8亿元、增加值58.39亿元),这6个行业2007年产值规模均超过300亿元,产值合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7%,增加值占19.6%,为天津市工业第二板块的骨干行业。第一板块的4个支柱行业和第二板块的6个骨干行业,产值和增加值合计占全市工业的80%。这10个行业有如弓弩的骨架,支撑着全市工业的发展,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4、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结构

进入90年代以来,天津市工业企业改革改制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结构。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是目前比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到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中,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达到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46%,两者合计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近九成。私营工业企业迅猛发展,2007年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1080.8亿元,比2000年增长14.2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0.7%,比2000年提高8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除在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占有较大比重外,在全市工业中的份额已明显缩小,2007年天津市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8.5%,不足10%,较2000年回落5.3个百分点。中小型工业企业也快速发展。2007年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98.8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27.4%,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60.5%,比2000年提高17.6个百分点。

5、部分重点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电子、冶金、汽车制造等一些重点产品在全国占有较高市场占有率。2007年天津工业生产移动通信设备(手机)9778.77万部,占全国总产量的16.1%;天然原油1924.2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3%;轿车45.43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9.2%,光通信设备占42.3%,自行车占26.1%,焊接钢管占24.9%,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占21.2%,热轧窄钢带占15.1%,无缝钢管占14.8%,照相机占8.3%。特厚板、中小型型钢、热轧薄板、厚钢板、冷轧薄板、大中型拖拉机、发电设备、家用吸尘器、缝纫机、空调、氢氧化钠(烧碱)、碳酸钠(纯碱)等重点产品产量均占全国的5%以上。

(二)天津工业发展与建成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尽管近年来天津市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为天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但从全国看,天津工业发展还不够快,同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提出的天津发展要“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要求,以及中央对天津要建成我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天津工业总量规模处在全国第二板块位置

尽管2007年天津市工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从全国看,总量还不大,增速还不快。2007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2644.79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4位,处在全国第二板块中。山东、广东、江苏、浙江、河南、上海、辽宁、河北、四川和福建等10个省市工业增加值总量规模依次排在全国的前10位,增加值总量规模均在3000亿元以上,处于全国第一板块。2007年天津市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全国平均增幅(18.5%)低0.3个百分点,明显低于经济总量相近的省份,在全国排第21位,比2006年后退两位,导致天津市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名比2006年下降三位,被湖北、山西、湖南三省超过。目前比天津市工业增加值总量低的内蒙古、安徽等省份工业增加值增长迅猛,大有赶超天津市之势,需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2、区县工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天津近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7年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有10000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亿元;而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的产值为22000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3亿多元,比天津市高出2倍多。目前天津市18个行政区县,平均每个区县的工业总产值为500多亿元,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区县仅有塘沽区和西青区,产值分别为3038.18亿元和1853.43亿元;而上海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19个行政区中,平均每个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是天津市区县平均水平的两倍。2007年上海就有6个区产值超千亿元,其中,浦东新区4689.38亿元,松江区3440.96亿元,闵行区3020.68亿元,嘉定区2132.15亿元,宝山区2075.31亿元,金山区1122.3亿元,产值接近千亿元的还有南汇区和青浦区。上海每个区县的土地面积大体为天津市各区县的一半,而创造出的产值却是天津市各区县的两倍,可见,天津市区县工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3、行业竞争力还不强

尽管目前天津市工业已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但从全国来看,天津市支柱行业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在全国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作为天津市最大的支柱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整个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2%,远低于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两个主要支柱行业占全国的比重为4.6%和3.9%,比重也比较低,不足以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从天津市工业行业结构看,发展也不平衡,支柱行业偏少。全市36个工业行业中,主要依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0个行业支撑,这10个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80%,其中产值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行业也仅有3个。其他26个行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0%,服装鞋帽制造业、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等20个行业产值规模都不足100亿元。

4、“天津制造”效应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天津工业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总量和效益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天津制造”的整体效应还没有显现,“津产”名牌产品较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创产品更少。2006年天津市的名牌产品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6%,比重和贡献率还比较低。而国际国内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批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日本制造业在50、60年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菱、索尼、日立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品牌,70、80年代韩国崛起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三星、现代、浦项制铁等一批制造业名牌。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也都形成了很多像格力电器、美的电器、海尔、澳柯玛、海信等一批制造业品牌。而天津市制造业品牌除“TPCO”石油套管、“海鸥”手表、“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等品牌外,自己培育出的知名品牌相对偏少,影响力还不大,没有形成“天津制造”的整体效应。

二、加快天津工业发展的几个条件

工业是创造物质财富,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基础产业,也是由不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转变的发展基础。工业化发展程度如何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9个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上海、辽宁、四川,这9个地区中除上海和四川两地二产比重为47.3%和43.7%,不到50%外,其他七个地区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从这9个地区的发展轨迹看,工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天津工业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就是要在目前天津工业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挖掘增长潜力,构筑新的发展优势,成为全国工业增长的排头兵,为尽快壮大天津综合经济实力提供强劲动力。加快天津工业发展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工业投入的大量增加

在全国各地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实现工业的快速增长首先必须要有投入的大量增加,每年都要有一大批产业层次比较高,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项目投入做保障,使工业投入强度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天津市筹划了四十项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额2649亿元,全市各区县又筹划了包括工业在内的145个重大项目。

但从全国发展的形势看,天津工业投入的总量还不大,增速还不够快,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形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07年天津市城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8.44亿元,比上年增长35.9%,总量规模在全国31个省市中位居第24位,增幅居第14位。安徽、河南两个省2007年工业投资增幅超过50%,吉林、西藏、湖南、陕西、重庆、江西、宁夏、福建等8个省市工业投资增幅都在40%以上,山东工业投资总量更是突破7000亿元大关,江苏、河南、浙江、辽宁、广东等5省工业投资总量在3000亿元以上,河北、四川、安徽和内蒙古等四省区工业投资额在2000亿元以上。相对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相对于中央对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要求,天津工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需要筹划更多更好的项目。高强度的投入光靠天津自身实力远远不够,必须要眼睛向外,向国际、国内宣传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机遇,宣传天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津投资,在国际和国内掀起投资滨海新区、投资天津的热潮。

(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加快发展就是要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要有生产要素做保障。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保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除了要有投入增加作为原始动力外,还要使生产要素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土地是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国内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发展空间缩小、土地成本攀升的矛盾,天津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但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天津的发展空间要大一些,土地成本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天津的滨海新区拥有大量的盐碱荒地,开发成本远低于中心城区,这使得天津的土地投入产出效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天津市要特别注重利用好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落户天津滨海新区的良好机遇,积极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为天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劳动力成本看,由于天津市的人均劳动报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从全国来看优势不明显。而另一方面天津人均劳动报酬水平低造成的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劣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却更为明显。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劳动力资源,更需要形成人才优势,人才优势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更好、更多地吸引人才是天津工业加快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资本方面看,充沛的资金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保障。深圳、浦东开发开放之初都曾出现全国的资金向这两个地区汇聚的趋势。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以来,也开始出现资金流动向天津市汇聚的征兆。2007年天津市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115.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实际到位52.78亿美元,增长27.8%,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31.2个和3.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内资超过600亿元,达612.05亿元,增长41.7%,增幅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资金的吸引。对资金流的吸引要靠利益驱动,只有投资利润回报率高才会对资金流有吸引作用,这就要求天津市要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机遇,加快包括金融服务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三)技术创新优势

加快天津市工业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必须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形成技术创新优势。近年来天津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07年,全市6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771家,比上年增长3.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2%;有R&D活动的企业535家,增长0.2%,占8.4%;有新产品开发的企业605家,增长3.8%,占9.5%;有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318家,增长11.2%,占5%,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不足以确立技术创新的优势。相反,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天津市技术创新还存在不小差距。标志着一个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R&D经费占GDP比重,2007年天津市为2.3%,比北京和上海分别低3.3和0.3个百分点。目前天津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仍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为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主要靠外资企业支撑,还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模式。

加快技术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央对滨海新区先进制造基地定位要求的关键环节,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动,尽快形成天津市工业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要建立健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优化企业创新环境;积极搭建重大产品研发平台,推动企业建立技术中心;要建立促进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的政策机制,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专利申请,形成企业产品的技术优势。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大名牌战略实施力度,尽快培育一批知名企业,使科技创新、名牌产品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能。

(四)制度创新优势

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其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国务院在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滨海新区要成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基地,其目的就在于从制度方面探索推进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条件。天津市工业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机会,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最终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加快推进企业体制、科技体制、金融体制、土地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要在企业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把加快企业组织机制创新摆在重要位置,推进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现代企业集团,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领军企业。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来滨海新区发展创业。三是要特别重视创新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资本、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培育出一大批经营管理水平比较好、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中小企业。

三、深刻认识天津工业发展外部环境发生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工业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得益于三资企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天津工业发展的一些条件有所改变。

首先从国际市场看,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而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向多极化转变,世界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而另一方面,由于美元汇率不断走低,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以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使得我国过去那种“两头在外,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近两年来,广东等地出现的民工荒、山东青岛等地小型韩国企业外逃,部分跨国公司将投资和在中国的生产线转移到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等一些现象,都说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天津工业发展的外向度比较高,加工贸易更是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全球通胀形势加剧,包括原油、铁矿石、铜等主要原材料在内的生产资料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食品、食用油等消费价格趋升,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新变化,天津工业必须加快转变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发展模式,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形成制造业发展新优势,保持天津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其次从国内情况看,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始之年。中国对外开放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向纵深扩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产业结构也开始由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向东北、中原、西北和西南等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排在前10位的全部是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另一方面,投资和消费等内需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采取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投资需求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消费需求明显提升。2008是党的十七大后各级领导班子换届的第一年,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尽管企业成本有了明显增加,但投资回报率依然较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城镇投资新开工项目231894个,比上年增加27931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6258亿元,增长28.7%。在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很多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后,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改善,农村消费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消费需求有望超过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④ 叙利亚现状

叙利亚现状
1. 工业逐渐恢复:近年来,叙利亚在工业方面的投入增加,支持力度加大。通过建设和回复叙利亚工业城、工业区,以及实施各种支持政策吸引投资,叙利亚本土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工业正在逐渐恢复以往的状态。
2. 地理位置与面积:叙利亚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国土总面积(包括戈兰高地)为185180平方公里。北与土耳其接壤,东同伊拉克交界,南与约旦毗连,西南与黎巴嫩、以色列为邻,西与塞浦路斯隔地中海相望。
3. 人口与行政区划:截至2022年,叙利亚人口约为1929万,其中阿拉伯人占80%以上。全国划分为14个省市,首都为大马士革。
4. 民族与文化:叙利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阿拉伯人占多数。叙利亚的文化深受阿拉伯文化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其他邻近文化的影响。
5. 政治状况:自2011年以来,叙利亚陷入了一场复杂的内战,导致国家政治状况动荡不安。政府与多个反对派武装力量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难民流离失所。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叙利亚

阅读全文

与哪些省市工业投入依然增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形状像y型汽车标志有哪些车 浏览:379
订购梅赛德斯奔驰有什么赠品 浏览:199
怎么用彩纸折小汽车 浏览:585
奔驰e43裸车多少钱 浏览:568
奥迪车有多少钱的 浏览:485
疫情下的轻工业怎么办 浏览:125
宝马520伺服马达在哪个位置 浏览:206
宝马McLAre什么意思 浏览:196
浙江工业大学男生宿舍条件怎么样 浏览:208
汽车贴膜工钱多少钱 浏览:904
宝马7系第三者保费要多少 浏览:763
奥迪a8身长多少米 浏览:506
京津塘主要工业有哪些 浏览:717
汽车量产后多久可以拿到车 浏览:85
自动挡汽车为什么不能挂档 浏览:138
汽车配件保质期怎么换 浏览:22
如何通过汽车网站下载 浏览:816
奥迪a7胎压灯复位步骤有哪些 浏览:436
宝马3系水淹车维修需要多少钱 浏览:584
怎么样奥迪tt 浏览: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