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苏州工业园区的简介包括其中央商贸区的发展状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6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我们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十二年来,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累计上交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400多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8万个。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80.7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50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元,增长200倍;进出口总额从开发之初的几百万美元增加到405亿美元,其中出口192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超过2.8万元和1万元,均增长了5倍左右。
今年以来,全区干部群众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统筹推进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与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又快又好发展势头。1-7月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15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亿元,增长31%;完成进出口总额277亿美元,增长28.5%;新增注册外资2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亿元,在较高平台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同时,每万元GDP耗水5.8吨、耗能0.34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90元,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其主要发展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成效,税源型项目、研发型项目、生产性服务项目以及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9.6亿美元,注册内资863亿元,形成了内资外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从地区结构看,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台地区占22%。从投资规模看,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5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85个项目。从产业层次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园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位。
2、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我们始终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1)加快完善创新载体。先后组建了科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累计投入130余亿元,启动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国家级软件园)、独墅湖高教区、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中新科技城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00余万平方米,构建了市场招聘、猎头招聘和上门招聘三大人才引进网络,引进中外一流高校10余家、各类人才中介机构50多家。(2)加速集聚创新主体。先后建成了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等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独立研发机构50多家,尤其是院省市共建的中科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机构正式落户园区,标志着苏州独立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3)持续优化创新氛围。先后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评测和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设立了总额超过30亿元的风险创投、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创业担保以及IC设计、软件研发、动漫产业与生物、纳米等领域的发展专项基金。目前,园区以占全国十万分之三的土地,创造了全国约3%的IT产值和16%的IC产值,汽车零部件和软件外包销售收入分别占到苏州市的55%和90%,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3、三产发展后来居上。按照省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园区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重点围绕“金鸡湖、独墅湖和阳澄湖”做文章,先后投入200余亿元,兴建了现代物流园、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业街、金鸡湖商业广场等各类商业载体50万平方米;相继引进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10多个知名商业品牌,入驻了美国普罗斯、日本通运等20多家国际物流公司,集聚了香港汇丰、英国渣打等20多家中外资银行以及普华永道、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30多家知名专业机构,有力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升级,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园区开发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1)坚持规划先行。从开发伊始,园区就编制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2)适度超前投入。先后投入300余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基本完成了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3)高标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累计新增绿地1700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超过45%,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创业环境。目前,中新合作区就业人口已超12万人,居住人口近10万人,其中外籍人士超过8000人。
5、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园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注重资源集约利用。积极探索“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率先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大力推广“零土地”招商,鼓励各类建筑向高层发展,多年来共节约土地近20平方公里。2005年,在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面积减少30%,中新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到17亿美元。(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牢固确立“绿色招商”理念,坚持环保部门“一票否决”制,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项目进入。十多年来,因环保因素被否决的项目有200多个,累计合同外资超过11亿美元。同时,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3)注重和谐社会构建。坚持“以德治区”和“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方针,通过“虚事实做”的形式,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统筹社会资源力量,综合推进科教文卫、生态环保和扶贫帮困等各项实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邻里中心为依托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平安园区”,完善社会综合治理网络,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创业环境。
6、富民工程优先实施。我们始终将执政为民和富民优先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不断加大富民强区、城乡统筹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力度。(1)注重区镇联动开发。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区镇基础设施对接。目前,90%农户已迁入现代化居住小区,所辖三镇综合实力均居全市前列,娄葑还被评为全国千强镇第四名。(2)加大就业创业扶持。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 (即建立一本IC卡就业管理台账,强化一种技能培训,腾出一批适应性岗位,培育一种创业致富光荣氛围,探索一条股份合作、失地不失业的共同富裕新路子),努力形成“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就业、家家有股份”的致富基础。目前,征地待安置劳动力中已有95%的人重新上岗就业,其中自主创业当老板的超过5000人。(3)强化社会保障功能。建立了以预筹积累、个人账户为主,涵盖医疗、住房、养老和失业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障的区域性公积金制度,健全完善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统筹制度、征地农民保养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社会和农村弱势群体,建立了贫困帮扶制度,对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目前,企业参保率已达100%,各类参保人员超过24万人,基本做到了“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难有所助”。
7、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园区是改革开放的前哨阵地,我们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1)加强了学习借鉴工作。累计派出17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在规划建设、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管理方面认真借鉴新加坡经验,先后编制实施了68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立了全新的“亲商、富商”理念,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架构和对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体系,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秩序和法治化环境。(2)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在干部选拔和使用上,采用公开民主途径,坚持全员招聘、绩能考核、末位淘汰和动态管理。目前,管委会机关干部平均年龄36岁,研究生、博士生、留学归国人员和拥有高级职称的占30%以上。(3)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针对开发区特点,我们特别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先后成立了园区外企党委和私营个体经济联合党委。目前,工委下设14个党委、67个党总支、304个基层党支部,共有党员1.2万余名,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实现了“全覆盖”。(4)加强了勤政廉政建设。注重党章学习,强化“八荣八耻”意识,坚持“以教倡廉,以制保廉,以俸养廉,以勤促廉”,标本兼治,着力治本。通过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监督网络,重点规范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建筑有形市场招投标等各项制度,提高了廉政建设系统程度
⑵ 苏州工业园区一共有几个镇
分别为:娄葑镇、斜塘镇、唯亭镇、胜浦镇。
苏州工业园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5万人。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区东部,东接昆山市,南连吴中区,西靠姑苏区,北隔阳澄湖与常熟相望;行政区划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
⑶ 上海工业园区有多少人口
6.3万人。园区下辖20个村和23个社区(其中包括5个社区筹备组),目前有常住人口17余万,其中户籍人口6.3万,工业园区是1995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高科技、外向型、综合性市级工业园区。
⑷ 重庆双桥工业园区的简介
重庆双桥工业园区位于因厂设区的重庆市双桥区,是中国重型汽车的发源地和整车生产基地,地处渝西经济走廊,距重庆主城80公里,位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圈层,是成渝经济圈的重要承接点。行政区划面积43.1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5万人,常住人口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4.36%。境内属亚热带温暖温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显着,春早且暖,夏季炎热,秋多绵雨,冬季多霜,年平均温度为17.20C,年平均降雨1000毫米左右。目前,全区正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汽车产业集群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将达到20平方公里,实现财政收入20亿元,实现工业经济总量1000亿元,成为一个新兴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重庆双桥工业园区是由重庆市政府于2003年3月批准设立,国家发改委核准的省(市)级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0.254平方公里,现已完成一、二期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园区开工建设至今,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2亿元。其中,建成的主要道路有车城大道、西湖大道、巴岳大道、北环三路等,建成和在建道路总里程达30公里;道路沿线的水、电、气、通讯等管网设施同步实施;已建成11万伏变电站一座、污水处理厂一座;标准厂房13万平方米已启动建设。双桥园区经过7年多的建设,实现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招商引资成效显着。已累计引进工业项目77个,协议投资总额160.2 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工业总产值352.5亿元,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7亿元。目前已建成投产的企业51户,其中,有总投资30亿元,年产600万条全钢子午线轮胎的双钱集团(重庆)轮胎有限公司;有总投资1.5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5亿元)、年销售收入约30亿元的鞍钢-贝卡尔特轮胎帘线(重庆)公司;有世界500强企业—泰国正大集团投资的年产30万吨饲料的重庆双桥正大有限公司;有年产5万套低噪声汽车消声器的重庆晓鹰消声器开发公司;有年产10万套转向节和车桥半轴的重庆凯仁机械制造公司;有总投资4亿元,年产12万吨化纤的重庆新世纪化纤有限公司等。
园区在建项目中,引进了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年产30万吨薄壁铸造中心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1500亩,总投资33亿元,计划年产值50亿元,将建设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环保型铸造企业。目前,双桥园区正全力打造西南一流的各类专业交易市场,其中,引进了江苏秋林港机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最终形成金属材料加工和年吞吐量逾200万吨的金属材料仓储物流中心项目; 引进了重庆双湖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形成年交易额500亿元的机电设备仓储物流中心项目; 引进了重庆振雄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亿元,年交易额达100亿元的纸品交易中心项目;引进了厦门洛矶山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的汽配市场项目。引进的四大专业交易市场全面建成后,年技工贸收入总额将达1000亿元规模以上。在建项目中,还有总投资2200万美元,年销售收入达1.8亿美元的美国艾诺斯(重庆)电源系统项目;有浙江开山集团投资1亿元的空气压缩机项目等。 双桥工业园区作为双桥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和战略发展平台,将全力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汽车产业集群区,向着“做大做强重型汽车,打造百亿级汽车产业;做好做精汽车零部件,打造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强做优双钱轮胎,打造百亿级轮胎及配套产业;做优做大金属材料、机电设备等专业市场,打造百亿级装备制造产业”四个百亿级产业目标奋进。2010年市经信委确定双桥园区为全市笔电配套产业园区。双桥园区将把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全部作为笔电配套项目所需。
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