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叫临港工业
从字面意思应该指临近港口(或者依靠港口)发展的企业或者工业带。
参考,日本的临港工业。
日本既缺资源,又多地震。唯一的有利条件是海岸线长,多优良海湾,全国海岸线长约3万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国土有90米海岸线。日本人面对国家资源的贫乏,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优良海湾和漫长的海岸线,兴建了一系列海港和海岸工业带;又针对其陆地面积小的特点,围绕港口大量填海造陆,在沿海地带填就了连绵数百公里长的海岸工业用地。
这种以港口建设为中心的临海工业地带,拥有各种深水码头和专业码头,使大型油船、矿石船等原料船长驱直入,为原燃料的大量进口和制成品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增强了竞争能力。
日本拥有庞大的商船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运国家,更使日本能自如地扬长避短,克服工业原料的缺乏,又满足大量制成品出口的需要。不可否认,高度发达的港口海运业,是日本发展成一个"经济巨人"的必要条件。
在日本漫长的海岸线中,以经济最发达的"三湾一海"(即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濑户内海)利用海岸线最为充分。这片长达1000公里的海岸,基本上都已建成了人工海岸。据1975年统计,自然海岸已所剩无几,东京湾只剩下10.5%,伊势湾7.9%,大阪湾1.5%,大逐滩18.5%。
东京湾港口群地理位置优越,是个掩护极好的袋状海湾,袋口宽仅8公里,向内陆延伸80公里,造成水深浪小的港湾环境。日本已把这个袋状海湾建成了港口群。沿着东京湾海岸带两翼伸延100余公里,港口密布,工厂林立,构成日本最大的港口工业区和城市集团。在这个大港口群中包括着东京、川崎、横滨、横须贺、千叶、君津等六大港口。其中,千叶、横滨、川崎都是世界上排在前列的港口。现在全世界吞吐量在1亿吨以上的特大港口有10个,而日本竟占了5个(千叶、神户、横滨、名古屋、川畸),东京湾内就有3个。整个东京湾港口群吞吐能力已达5亿吨以上,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大阪湾港口群包括大阪、界泉、神户、姬路、和歌山、下津六大特定重要港口,年吞吐总能力也在5亿吨左右。
现以神户港为代表加以说明:神户扇形港湾水域面积近57平方公里,港内水深10米以上。陆岸33公里几乎全为码头和突堤码头,大大提高了海岸线的利用率,加上两个新造的人工岛,全部泊位超过250个。在人工岛上以集装箱泊位为主。神户港紧贴货源腹地,1986年的货物吞吐量为1.58亿吨,仅次于鹿特丹港,现已取代横滨成为日本最大的商港,有40余条航线通往世界各地。
日本的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工业都分布在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的带状工业地带上,且都是建造在填海造陆的土地上,形成巨大的临海工业带。如占日本钢铁总产量96%的14个大型钢厂,都建在临海区,石油化学工业全部建在海岸工业地带的填海造陆区。
"京滨"工业带,是沿着东京湾西岸,包括东京、川崎、横滨等城市的海湾地带。在这条宽五六公里,长六十余公里的带状地区内分布着千人以上的大型工厂有200多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0%。曾被称为世界第二大港的日本横滨港,以临港工业为特征,1970年建成了最大的码头,全长5435米,26个泊位,可同时停靠24艘海轮和7艘集装箱船。与横滨港相伴形成的京滨工业带,布满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向横滨的南北两翼发展,北部一直同工业重镇川崎相连,南部从根岸湾通过填海造地向金泽一带扩展,一些炼油厂、钢铁厂、造船厂、电机厂相继建立起来,并相应修建了专用码头。
"京叶"工业带,在东京湾的东侧。1955年以前这里还都是自然海岸,经过二十多年的填海造陆均已形成人工海岸。现在已形成一个长约60多公里,宽5公里,分布着一系列大型企业的地区,有2座大型炼钢厂、2家大型炼油厂和4家大型石油化工厂。其中干叶炼油厂居全国第2位,君津钢铁厂是世界10大钢厂之一。
作为日本四大工业区之一的阪神工业地带,是相当典型的临港大工业区。在这50多公里长的码头群背后,宽度1-3公里的狭长地带里,分布着6000多家工厂。日本的大企业如川崎重工、三菱重工、神户制钢、川崎齿轮、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1970年后又在填海而成的人工岛上兴建了一批钢铁、造船等大型企业,如三菱、川崎两大重工造船厂。
围绕着伊势湾沿岸名古屋港发展起来的中东经济圈,也是日本四大工业区之-的"中京工业区"的核心。汽车、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都分布在这一港湾地区。丰田汽车的大本营基地就在这里,有11个泊位专营或兼营汽车出口业务。
獭户内海沿岸的钢铁生产能力为7000万吨/年,等于法、英、意大利的总和。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同整个英国相近。因此可以说日本的"三湾一海"港湾地区,不仅是日本工业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全世界生产力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
◆日本临港工业区发展的经验
日本临港工业善于在优良的港湾用地上布置最经济合理的工艺流程,许多工厂的生产流水线都是由海轮进料,经过港口上紧凑的自动流水生产线再到船边吐出产品,整个大生产过程都在大港口上完成了,把周转过程减少到最低限度,缩短了生产运转的时间,具有极高的效率。
如果用"运输是生产的继续"这一基本观念来衡量,那么这种自动化生产流程,实际上已通过远洋巨轮延伸到世界最佳原料产地和最相宜的消费地区,因而造成最佳、最有效的工业生产基地。
日本临港工业区的建设,既依托港口建设作先导,又围绕着港口作归宿,因而大型港口借助巨型海轮使日本成为工业原料、燃料的供给基地和成品出口基地。
临海工业带使港口改变了原来单一运输的功能,港口成了最有效率的优良的工业生产基地。事实证明,港口和临海工业区的结合是日本创造巨大生产力的源泉,是日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跃升为世界上第二个经济大国的基本成因。
例如,日本第二大钢铁企业--京滨制铁所扇岛钢铁联合企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适应国际化大生产的需要,建造了两端有深水码头并适应钢铁流水生产线长度的人工岛屿,形成了一个宽2公里、长3公里两端有深水码头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原料码头水深多为14米,最深水位为17-18米,25万吨级的巨轮从澳大利亚、巴西运载矿石、煤炭在此靠泊。这些原料经过3公里的流水作业线产出钢材,便到了岛屿另一端的深水码头,直接装船运往世界各地。1988年这个企业生产钢材为800万吨,相当于我国当年鞍钢和攀枝花两个钢城所生产钢材的总和。
以往国际经济一体化,大多从国际贸易开始,然后扩展到金融领域。而上世纪六十年代临港工业的崛起,经济一体化事实上已发展到"原料产地→海洋运输→临港工业制造→多种运输途径→进入不同区域市场"这种大生产和大运输相结合,再配上全球承运人的完善服务和全球金融信贷体系的服务,结合全球电讯、电脑网络的即时信息沟通,促成了一种完善的规模巨大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是商务流、超大量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而超大量物流的规模决定了高效益。
这种生产方式自然形成了以临港工业为核心不分国界的世界化大生产的格局,随着它的巨大效益,愈来愈被广泛采用和发展,应该说这种生产运输及其产品流通模式是在全球规模范围内运行的,即它所利用的原料往往是地球上优质价廉的原科,在全球范围内的巨量运输,使用着全球范围内档次相宜的劳动力,生产着面向全球的消费用品。这都是世界化大生产的实际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