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铜陵工业厂房检测多少钱

铜陵工业厂房检测多少钱

发布时间:2024-11-11 21:55:51

⑴ 东亚国家或地区我国中部地区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是指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主动做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抓住历史性重大机遇促进产业聚集,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产业转移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引起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地区,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地区转移的过程和现象。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主动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才能够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为进一步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发展秩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二、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工艺的企业,吸引内外资参与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四)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五)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六)装备制造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所需的重大成套装备制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七)现代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大力承接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软件及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质量检验、科技成果转化等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相关产业的销售、财务、商务策划中心,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依托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及省会等中心城市,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培育和建立服务贸易基地。
(八)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创新要素对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中心,支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产业“孵化园”,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九)加工贸易。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发挥沿边重点口岸城镇区位和资源优势,努力深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企业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中加快发展。
三、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
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十)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挥园区已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
(十一)规范发展产业园区。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区升级。支持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园区整合发展,避免盲目圈地布点和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起。
(十二)发挥重点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按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四、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
(十三)完善承接地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区域间交通干线和区域内基础交通网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十四)强化公共服务支撑。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完善公共信息、公共试验、公共检测、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检测认证、产权交易、成果转化等中介机构。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区域间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十五)改善营商环境。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越位和错位,不得采取下硬性指标等形式招商引资,清理各种变相优惠政策,避免盲目投资和恶性竞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环境,保障投资者权益。
五、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十六)严把产业准入门槛。产业承接必须符合区域生态功能定位,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低水平简单复制。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承接项目的备案或核准严格执行有关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做好水资源论证、节能评估审查、职业病危害评价等工作。加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环境监测。
(十七)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防止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侵占基本农田。制定相关行业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建立和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大力提高废污水处理回用率。鼓励企业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及实施相关项目建设,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鼓励和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发展循环经济。
(十八)加大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完善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六、完善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
完善政府管理与服务,提高行政效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探索建立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新机制。
(十九)深化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推动相关行政许可跨区域互认,做好转移企业工商登记协调衔接。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发展和完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二十)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支持中西部毗邻地区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
(二十一)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建立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引导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提升各类大型投资贸易会展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做好产业转移与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工作的衔接。
七、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和就业保障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二十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步伐,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落实就读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免学费政策和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产业转移需要,新增和调整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二十三)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各地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适合农民工租住的住房,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
(二十四)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吸引东部沿海地区和海外高层次人才根据本人意愿在中西部地区落户。
八、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为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引导和支持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二十五)财税政策。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民生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对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对投资中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按规定免征关税。完善和规范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办法。
(二十六)金融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东部地区企业并购、重组中西部地区企业提供支持。支持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的投融资活动。鼓励和引导外资银行到中西部地区设立机构和开办业务。有序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集合债券和上市融资。
(二十七)产业与投资政策。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强化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支持。根据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差别化产业政策,适当降低中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门槛,适当下放核准权限。根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情况,加快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别。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转移项目,根据权限优先予以核准或备案。支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鼓励省级技术改造等财政专项资金优先用于符合条件的产业转移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根据产业发展和自主创业的需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
(二十八)土地政策。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年度计划指标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进一步完善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
(二十九)商贸政策。支持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支持有条件的沿边地区设立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对加工贸易重点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加大对“大通关”建设和口岸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省份的区域通关改革。
(三十)科教文化政策。鼓励东部地区转让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中西部地区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产业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运用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提高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鼓励东部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中西部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提升人才培养与创新服务能力,结合产业转移重点办好特色专业。支持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工作指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在政策实施、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健康开展。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国家级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成员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在安徽工业大学。
“一轴”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巢湖,安庆、池州6个沿江市,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轴线;“两核”指合肥、芜湖,这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着力打造承接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同时,规划还从空间上对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作出了整体安排

⑵ 合肥有哪些中央企业或国企

1、安徽省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省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是以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省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设有党委、纪委、工会、团委等组织机构,内设综合部、人力资源部、财务审计部、资产运营部、旅游开发部、房地产开发部6个职能部门,是全集团的经营决策中心、资本运营中心、利润分配中心、规划控制中心。

集团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公司25家,其中旅游类企业12家,房地产及其它类企业13家,形成了“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酒店、交通运输、旅游地产”五大经营板块,是全省为数不多的集团化管理、多元化投资、产业化经营、专业化运作的旅游企业集团之一。

2、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安徽省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是省政府授权的投资经营机构和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负责省级电力、天然气及其它能源建设的资金筹集、投资管理工作,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我们及时转变“十三五”发展思路,围绕打造“千亿皖能”,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优化增量资产,提升存量资产,坚持清洁能源发展战略,推进集团公司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传统能源产业向清洁能源产业转变,努力成为国内一流清洁能源供应商。

3、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1998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安徽省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安徽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合并组建的国有独资的综合性投资公司,是省政府授权的投资主体和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公司注册资本60亿元,为大型一类企业。

集团公司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由省委管理,由安徽省国资委行使出资人权利,对公司的重大事项和重大活动进行监督管理。2011年8月,集团公司成功重组了上海裕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目前,集团公司设有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成立了党委、纪委、工会和团委,设有6个专门委员会、11个职能部门,下辖1家分公司,8家全资子公司,3家控股公司和45家参股公司。

4、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是国家甲级综合性勘察设计研究单位,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现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

研究院拥有国家颁发的甲级工程设计、甲级工程咨询、甲级环境影响评价等10项甲级资质证书和电力行业(火电)等9项乙级资质证书,拥有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证书、20项煤炭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

5、安徽省华强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省华强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正式纳入安徽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以来料加工、商贸和资产经营为主体的国有独资企业集团。

安徽省华强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是集团公司的决策机构。董事会由7人组成,设董事长1名,副董事长2名。公司依法设立监事会。监事会由5人组成,设监事会主席1名。

⑶ 为什么安徽铜陵人那么有钱

铜陵市是全国最小的地级市,市区人口不足40万
因铜资源而升级为市,现为我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因是资源型城市加之人口少所以人均gdp比较高
但普通市民的收入一般,但消费偏高,其消费水平比合肥、南京丝毫不低
很小的一座城市,在枞阳县没划入铜陵之前铜陵是全国第二小的地级市(全国第一小的地级市是海南省三沙市);在铜陵你打出租车20块钱能穿越市区;治安还不错,很少能发生恶心危害公共安全事件;铜陵经济水平还是比较发达,物价普遍偏高铜陵市,别名定陵、义安,安徽省辖市, 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网站全文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铜陵入选并纳入其中。
铜陵历史悠久。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铜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铜经济已是城市最具特色的强市之基,铜雕塑享誉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铜陵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解放初期,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1955年开始推广双季稻,此后逐渐形成一肥两稻,一油两稻,一油,麦,一稻和稻经,经济作物,轮作等多种形式的农作物耕作制。

1957年,粮食播种面积3.2114万亩,单产140公斤,总产4510吨;油料播种面积2110亩,单产36公斤,总产76吨;棉花播种面积451亩,单产37.7公斤,总产17吨;农业人均口粮325公斤。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农业生产连续3年大减产。

1960年,粮食总产3302吨,棉花总产0.9吨,比1957年分别下降28.95%、47.06%。1961年,市郊农村推行"责任田",1962年改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1965年,粮食总产达5243吨,油料总产达143吨,棉花总产达84吨,创建市以来的最好水平。1966年至1977年,农业生产连续徘徊。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且重视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扩种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

1985年,市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3940万亩,其中粮食面积2.0409万亩,油料4310亩,棉花558亩;粮食产量4982吨,油料142吨,棉花19吨,农业人均口粮184.5公斤。

1985年,全市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4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0.7%。其中:种植业产值34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61%;林业产值31万元,占4.77%;牧业产值150万元,占23.08%;渔业产值31万元,占4.77%。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9.3亿元,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9.75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1.69亿元,增长8.3%;牧业产值3.53亿元,增长9.4%;渔业产值3.19亿元,增长7.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4亿元,增长8.5%。

201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592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817公顷,下降0.7%;棉花播种面积为3739公顷,下降20.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269公顷,下降15.0%;蔬菜播种面积4324公顷,增长1.4%。

2012年粮食产量15.3万吨,增长5.6%;油料产量1.89万吨,下降13.4%;棉花产量0.54万吨,下降20.4%;蔬菜产量10.54万吨,增长2.9%。

2012年肉类总产量1.67万吨,增长3.6%;禽蛋总产量0.83万吨,增长33.8%;全年水产品产量2.22万吨,增长5.1%。

折叠工业
铜陵工业源于矿业,以产铜着称,商代早中期即开矿炼铜铸器,东汉以来设有炼铜场,唐、宋、元、明、清均设置炼铜的官办机构。鸦片战争后,各列强国侵入中国,英、日等国先后来这里侵占铜矿主权。日本侵略者多年进行掠夺性开采,矿产资源倍遭破坏。

建国初,由于铜官山铜矿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国家首批确定、最早安排建设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基地。1950年,华东工业部派遣12人建矿先遣队来铜恢复矿山建设,揭开了铜陵经济建设新的一章。

1950~1952年,中央重工业部首批拨出建设资金730.7万元,用于完成铜官山矿日采选矿石400吨生产系统的改造,1952年6月投产。国家还拨出资金349万元,建设扫把沟2000千瓦机组发电厂,1952年4月运行发电。1952年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4万元,按1952年不变价计,,生产铜料298吨,开始奠定有色工业的基础。

1953~1957年,铜陵有色工业很快发展起来。1953年5月,年产2000吨粗铜的第一冶炼厂正式生产出铜,1968年10月扫把沟发电厂又增设两台新机组,总装机容量扩大到4550千瓦。1950~1957年,有色工业完成总投资7614万元,到"一五"期末,初步建成日采选矿石3600吨、年冶炼粗铜1万吨规模的联合生产企业。1957年是有色工业生产高峰年,粗铜、铜料双破万吨关,占全国总产量47.4%,铜陵市首次实现工业总产值过亿元,成为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之一。铜陵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年均增长为69.66%,实现上缴利税4486万元,累计生产粗铜26412吨,铜料26702吨,硫精砂340300吨,此间,是铜陵工业发展最好时期之一。有色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兴工矿城市的诞生。1956年建市后,围绕矿山生产、生活的需要,地方轻手工业如市食品厂、酒厂、砖瓦厂、机修厂、被服社、木器社等16家企业先后开办,1957年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493万元。"一五"期末,除有色工业具备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条件外,其余厂社多数是厂房狭小,设备简陋,近乎手工作坊式生产。

1958~1962年开始到1978年的21年间,1978年与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由9681万元,增加到32217万元,增长3.33倍;职工人数由7649人增加到46309人,增长5.07倍;全民所有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由6522万元增加到48950万元,增长6.5倍,但是整体工业发展速度滞缓,经济效益较低,落后于全省各地。21年间平均发展速度,铜陵为7.4%,全省平均为9.6%,低于全省平均2.2%。1978年工业实现的经济目标,铜陵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产值53.16元,比全省平均103.33元低50.17元;百元资金提供利税10.34元,比全省平均20.59元低10.25元;百元产值占用流动资金51.19元,比全省平均31.13元高出20.06元。

1985年,全市,含县,工业企业发展到260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8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12个,,职工总人数138045人,其中全民所有制94095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92257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86377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658万元,含县,,主要工业产品达63种,优质产品39种,,预算内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完成26962万元。

1985年工业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95.8%,比1978年增长1.48倍,比1957年增长7倍以上。1985年职工总人数比1980年增长1.33倍,比1978年增长1.82倍,比1957年增长12.3倍。1985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比1978年增长76.46%,比1957年增长12.3倍。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22.4亿元,增长7.4%;实现工业增加值408.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1.2%。工业经济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7%,拉动GDP增长7.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0%;集体企业下降6.9%;股份制企业增长6.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7.8%。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9%;轻工业增长10.9%。从主导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3%,其中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下降3.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4.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下降8.7%。

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2.1亿元,增长34.3%。

⑷ 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

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安徽省政府批准,省体改委批复,由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铜陵通源投资服务有限公司、铜陵三佳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铜陵精达铜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东华工程公司共同出资发起设立,于2000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
铜陵化工集团新桥矿业有限公司
铜陵化工集团新桥矿业有限公司位于长江之濒、风景如画的皖南山区,是一座以硫为主,伴生铜、金、银、铁、铅、锌等多种金属元素的大型化学矿山,已探明地质储量1.7亿吨,其中硫铁矿矿石量8711万吨、铁矿石量2400万吨、铜金属量50万吨、铅锌金属量4万吨、还有成百上千吨的金银金属量。公司是国家“十五”规划的全国两家重点硫铁矿企业之一。
铜陵化工集团有机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铜陵化工集团有机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8年2月28日,公司前身是铜陵市有机化工厂,始建于1983年6月,是生产染料中间体、橡胶防老剂、有机化工原料等中型化工企业。位于铜陵市西部,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铁路运输直达厂区,是铜陵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安徽安纳达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安纳达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3月,其前身为铜化集团铜陵安纳达钛白粉有限公司,是目前安徽省最大的钛白粉生产企业其主要产品锐钛型钛白粉产量居全国前列。
铜陵市顺华合成氨有限公司
铜陵市顺华合成氨有限公司位于铜陵市东北郊顺安镇,现有年产4万吨合成氨和设计年产1万吨碳酸盐生产装置各一套。主要产品有3万吨/年商品液氨、3万吨/年农用碳酸氢氨、1万吨/年工业氨水等。企业总资产9800万元,固定资产净值6000万元。
华兴化工有限公司
华兴化工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铜陵市西南郊横地段,交通方便,厂区西临长江,可以方便的利用六国公司已有的专用码头,紧邻硫酸销售大户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距主要原料硫铁矿产地——铜化集团新桥矿业公司仅32公里。公司于2001年6月挂牌正式成为铜化集团下属一个独立的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12722.50万元,主要经营硫酸制造、销售,废渣销售,机械设备加工和劳务输出,公司现有职工604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68人,公司下设四部二室、五个分公司、三个子公司和一个硫酸厂,是一个机制灵活并具有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公司。
铜陵市绿阳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铜陵市绿阳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一九九八年八月,系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公司集磷石膏综合处理技术开发、咨询、转让及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现为安徽省级环保产业基地骨干企业,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磷石膏研究开发基地。公司原有的年产10万吨水泥缓凝剂是国家高新技术项目、安徽省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被列入国家环保总局“跨世纪绿色工程”、安徽省环保局“蓝天碧水工程”;国内单产规模最大的磷石膏处理项目年产30万吨水泥缓凝剂生产线于2003年10月在本公司建成投产。
铜陵化工集团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铜陵化工集团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是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也是集团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专门机构,主要从事各类产品、机械设备、技术、物料和零配件的自营或代理进出口业务。
自1993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遵循“至精至诚,服务于集团公司企业”的经营宗旨和理念。近年来,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公司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贸易、交流和合作,构筑了完整和良性发展的结构体系。
销售:磷酸二铵、氮磷钾复合肥、造粒磷肥
安徽通华物流有限公司
安徽通华物流有限公司于1992年7月份在原新桥矿车队、磷铵厂车队、化工总厂车队、有机化工厂车队和市冶金原材料调运处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当时企业名称为铜陵市化工集团汽车运输分公司,是专业化的汽车运输公司。1999年12月份,由分公司改制为子公司,名称为铜陵化工集团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铜化汽运公司),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现公司法人代表:王志强。2010年变更为安徽通华物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郝毅
铜化弘宇房地产开发公司
铜化弘宇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于1999年9月24日。现有员工20人,其中高中级职称的有13人,设置二个项目分公司和四个职能部门,开发资质为四级,注册资本500万元。为独立企业法人,法定代表人:徐杰斌。
铜陵化工集团包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铜陵化工集团包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长江南岸,距黄山160KM,距九华山100KM。是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交通便利,水路、公路四通八达。
公司始阻建于1982年,具有近20年的编织袋制造及塑料加工历史。拥有固定资产1400万元,公司占地面积33682平方米,工业厂房、办公楼共8000平方米,职工近300人,工程技术人员20多人,具有成熟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塑编制品年生产能力2000吨,蓬布1000万平方米。
铜陵化工集团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铜陵化工集团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工程设计、科研、技术咨询、环境污染防治等业务于一体的国家乙级设计科研单位。我公司是安徽省工程勘察设计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工程咨询协会会员单位。
我公司现有职工7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6人,有高级工程师25人,工程师35人,各类注册工程师8人,配备有化工工艺、机械设备、化工分析、环保、自控、给排水、采矿、选矿、电气、总图、概预算、技术经济、建筑、结构、暖通等数十个专业。拥有先进的电子计算机、CAD系统及其它先进的技术装备。
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成立于1996年12月,是安徽省认定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着重以铜化集团生产企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对接为落脚点,重点在磷复肥、磷酸盐、硫酸盐和磷石膏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进行项目研究与开发,为集团公司中长期发展打造科研、技术创新平台。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做大做强硫磷化工,做精做优精细化工,做实做好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战略,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铜化技术中心以“厚德、聚智、唯实、创新”的 团队精神为理念,大力实施科研项目试验和技术。
铜陵港务有限责任公司
铜陵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八百里皖江中部,素有皖中南以及中国古铜都对外开放桥头堡之称。这里陆域平坦,岸线顺直,航道宽阔,水深流缓,河床稳定,是交通部《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确立的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铜陵港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处在上海——武汉、九江——南京、合肥——黄山以及安徽长江五港的中心点。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铜宣杭高速、宁铜铁路、铜九铁路和已经在建的宁宜城铁、京福高铁交汇于港区及腹地边际,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皖中南物流集散中心和长江干线重要港口企业。1993年,铜陵港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海关、边防、商检等查验机构相继成立;1997年,正式开通国际集装箱内支线航班;2009年,交通运输部确立铜陵港为海峡两岸三通直航港口。公司现有15座码头、17个泊位,分布于大通、横港、兴隆、铜陵县城关四大港区,港区岸线29.1公里,其中对外开放码头四座,辟有日本、朝鲜、韩国、中国香港、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直达或中转航线,常年可通航和靠泊万吨级海轮。主要从事国际、国内集装箱和件杂散货的装卸、仓储、中转以及理货、船舶代理、水陆运输、旅游服务等物流服务等业务,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公共服务性国有港口物流企业。

⑸ 正威国际集团发展状况

深圳基地是正威国际集团的装备和技术中心,它从日本、德国、美国等地引进了高端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使其在行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广泛获得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奥地利和比利时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认证,如ISO9001、ISO14000和SONY绿色合作伙伴认证。基地更是电线电缆附件技术委员会的成员,积极参与电缆行业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体现了其在技术实力上的卓越贡献。


安徽铜陵基地规模宏大,占地千亩,拥有20万平米的工业厂房,引进了全球最先进的CONTIROD连铸连轧生产线和德国NIEHOFF的MM85伸线机,年产能总计超过100万吨。正威集团计划收购两条铜杆生产线,旨在打造世界级铜杆制造企业,同时带动精铜及制品的国际贸易,展现出其强大的生产能力。


江西赣州基地致力于铜、钨矿产资源的开发,已建成并全面投产0.98平方公里的铜、钨混生矿区,正在进行更大规模的详勘和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引进了国际一流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团队,目标是在3年内发展成为以铜、钨为核心的行业龙头型综合矿业集团,成为世界级的铜、钨加工和制造产业基地。


总的来说,正威国际集团凭借其全球化的视野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积极布局各个生产基地,展现了其向世界千亿产业集团迈进的雄心壮志。


(5)铜陵工业厂房检测多少钱扩展阅读

正威国际集团是一家以铜、钨两大行业完整产业链为主导的有色金属产业集团型跨国公司。历经十五年的发展,形成了欧洲(日内瓦)、美洲(纽约)、亚洲(香港)国际三总部;在国内的深圳、上海、北京设立了三大区域总部;建立了深圳精密控制线缆光缆产业园区(500亩),安徽铜陵铜加工产业园区(1000亩),江西赣州铜、钨采选冶及精深加工产业园区(800亩)三大生产基地。2009年正威国际集团以319亿元的销售额,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96名、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94名。

阅读全文

与铜陵工业厂房检测多少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支付宝哪里可以买汽车票 浏览:567
宝马打方向盘有什么影响 浏览:505
东三省哪些重工业 浏览:371
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哪个好 浏览:390
齐鲁工业大学会计专业是哪个学院 浏览:663
南宁哪个汽车站最好 浏览:11
汽车加洗涤液多少钱 浏览:654
焦作哪个工业区厂多 浏览:688
什么是汽车渠道销售 浏览:487
奥迪跑花小猪司机跑车怎么样 浏览:770
上海辛庄工业区有哪些企业 浏览:495
长途汽车票交多少税 浏览:760
奥迪换减震胶套多少钱 浏览:134
汽车抢险设备有哪些 浏览:768
湖南工业大学面积多少平方米 浏览:404
宝马m4大灯怎么拆 浏览:333
奔驰s怎么不加价 浏览:726
奔驰c200l与積架xel选哪个 浏览:646
宝马e46喇叭在机舱什么位置 浏览:166
汽车花泥放在哪里 浏览: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