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尤溪县的介绍
尤溪县,福建省三明市辖县,别称沈溪,是福建省山区第一大县,同时也是三明市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位于三明市东部,地处闽中、戴云山脉以北,毗邻闽清、永泰、沙县、大田、南平、德化,素有“闽中明珠”之称。全境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全境面积3463平方公里,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二位;其中山地418.5万亩、耕地34万亩、水域和其他面积66.9万亩,自然概貌约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在籍人口424722人(2012年),通行尤溪话。尤溪素有“闽中明珠”之称,也被称为“中国金柑之乡”“中国绿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革基布名城”“朱子理学文化名城”2010年被授予“千年古县”称号。2013年7月23日,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确认尤溪县属于原中央苏区范围。
㈡ 尤溪县政府搬迁哪里
法律分析:征地面积及范围:西城城市建设规划区,征地面积约7920亩。东起尤溪县第七中学,西至玉池村、七尺村(县竹木加工集中区用地红线范围),南至光林村、团结村,北至解建村、联建村,具体四至范围详见规划红线图。 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凡在征地(规划)红线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各种建设,不得从事植树、种果、育苗、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等生产活动,否则视为抢占规划用地,将依法处理,所造成的损失一律自负,不予补偿。
法律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第八条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征收房屋的,由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
(一)国防和外交的需要;
(二)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
(三)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
(四)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
(五)由政府依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条 国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拟申请征收土地的,应当开展拟征收土地现状调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将征收范围、土地现状、征收目的、补偿标准、安置方式和社会保障等在拟征收土地所在的乡(镇)和村、村民小组范围内公告至少三十日,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村民委员会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多数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为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召开听证会,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
拟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期限内,持不动产权属证明材料办理补偿登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测算并落实有关费用,保证足额到位,与拟征收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就补偿、安置等签订协议;个别确实难以达成协议的,应当在申请征收土地时如实说明。
相关前期工作完成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申请征收土地。
㈢ 尤溪县属于福建省哪个市
尤溪县,坐落于福建省中部,闽江西部南侧,戴云山脉西坡,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宋代着名的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就诞生在这里,这就是享有"闽中明珠"美誉的尤溪县。
尤溪县的建县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以境内的尤溪为县名,别名沈溪。建国后,尤溪县属南平专区管辖,1970年改辖三明地区(市)。
尤溪县土地总面积3463平方公里,仅次于建瓯市,居全省第二位。现有耕地面积34.3万亩,其中水田33.4万亩;园地面积25.8万亩,其中果园19.5万亩,茶园6.3万亩;未利用土地面积近50万亩,其中宜农荒地7.1万亩。尤溪县水域资源丰富,河流水面4.5万亩,沟渠水面1.4万亩。
尤溪县现辖8个镇和7个乡,共有260个村(居)委会,3076个村民小组,人口42.1万人。
尤溪县的旅游资源特色是"一人二特三山四水"。其中"一人"指的是朱熹,他是尤溪县的骄傲,其文化遗产在尤溪县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南溪书院"建筑群中的开山书院、半亩方塘、观书第、活水亭、溯源处、以及文庙大成殿、韦斋旧治文物、以朱熹手植樟树为中心开辟的"沈郎樟公园"、朱熹文物展览厅大楼等都是重要的文化遗迹。
"二特"指的是特色林业和特色农业,"三山"是指后楼枕头山、梅仙的倒排岩山、坂面的蓬莱山,"四水"是指水口水电站库区、雍口水电站库区、水东水电站库区和即将动工兴建的街面大型水电站库区。
尤溪县地质复杂,矿产多样。目前已发现的矿产有钨矿、黄金、锰、褐铁矿、铅锌矿、大理石、石灰岩等28个矿种,已开发利用的18种。
尤溪县农业发达,是全国、全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享有闽中粮仓之称。食用菌是尤溪县的一大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全国11个食用菌产值超亿元县之一。尤溪山的山、水、田资源丰富,山地鸡、金柑、芦柑、笋干、土纸、板栗、香菇、蘑菇、姬松茸、金针菇、灵芝、木耳、茶树菇、绿笋、茶叶等土特产品久负盛名,驰名省内外。
尤溪县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网络。尤溪山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列入市级龙头企业4家。
尤溪县是全国48个重点林业县之一,林地面积378万亩,森林覆盖率75.2%,森林蓄积量1679万立方米。植物种类多达1300多种,其中有秃杉、南方红豆杉等2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9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尤溪县在2000年成功举办了尤溪县特色产品展销会,成交额达4221.29万元。推行品牌工程,"东岩云雾茶"荣获第二届国际茶博览会优质奖和全省名优特博览会金奖,"秀峰"牌蔬菜、笋系列加工产品被列入市"三个一批"创名牌企业、产品。
尤溪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投资的理想场所,贸易的忠实伙伴。尤溪县的42万人民竭诚欢迎您前来参观考察、洽谈贸易、投资兴业。
㈣ 西城镇的经济建设
西城镇紧邻尤溪县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近年来,西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重大发展,先后获得省“文明乡镇”、市“林业工作十佳乡镇”、“文化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已成为尤溪县的农业强镇和工业大镇。到2007年底,全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7.29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3.87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3.42亿元。
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356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681亿元,农业总产值1.0885亿元,镇财政总收入259万元,村财政总收入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16元。
西城镇的工业企业发展快速,现已创办三个工业小区和落户一个省级工业园区。三个工业小区是潘山工业小区、玉池工业小区、七尺工业小区,共规划面积4000亩。已有28家企业入园,年创产值4.67亿。尤溪工业园区城西园,是省级工业园区,位于西城镇解建村、玉池村、后洋村交界处。西城镇已形成电力、纺织、建材、竹木加工等四大工业体系。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日趋进步。镇所在地文化设施主要有“一楼、一站、一中心、一院、二园”,即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设有图书,美术,阅览,民间剪纸四室;一个广播电视站,各村都已连接有线电视,实现县网全覆盖,所在地能接收32套电视节目,宽带用户已达300多户;一个老人活动中心;一座电影院;一个街心公园,内有十几种文化体育器材;一个政府后花园,内有篮球场、抛掷球场、门球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镇内有一所高级中学、一所初级中学。按照国家教育规划,小学进行撤点并校后,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中学和中心小学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设施较完善,设有镇卫生院、县医院分院。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镇90%以上农户受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内部结构调整变化不大。全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885万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1758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8815亩,粮食总产24218吨,烟叶总产191吨,茶叶产量420吨,水果产量8200吨,水产品产量975吨,肉蛋奶产量2034吨,食用菌产量1046吨。
(1)再生稻:1987年北宅村试种300亩,亩产854.8公斤(其中头季亩产627.4公斤,再生稻亩产227.4公斤),创亩产“双纲”(800公斤)。1991年市、县、镇联合在文峰村实施2022亩,落实“四早三严二过硬”的配套技术,再生稻亩产1088公斤(其中头季稻亩产683.4公斤,再生稻亩产405公斤),再生稻单产跃居世界先进水平。1999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2)中低产田改造:1990~2000年西城镇属省级商品粮基地镇,属国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镇,有9个村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吨粮田建设,改造排渍、防洪沟15.11公里,节水“U”型渠道30.1公里,机耕路4.5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4公里),全镇改造面积8623亩,总投资394.4万元。
1986年全乡总面积439364亩,林业用地面积35758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81602亩,无林地22394亩,森林覆盖率64.75%。2000年林业用地面积358815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30611亩,无林地12173亩,森林覆盖率76.5%。1997年6月,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有21个村,214876亩林木,其中有偿转让6047亩,林地有偿使用2401亩,毛竹承包29810亩,经济林508亩,全镇毛竹林面积37000亩。1998年被市列为5000亩毛竹丰产林示范基地,被评为市级十佳毛竹乡镇。1994~2000年全镇新植竹类2618亩。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先进林业站”称号;1991、1995年被省林业厅评为“林业工作站管理工作”先进单位;1989、1992、1997年被省第三护林联防区评为“护林联防”先进单位;1998~2000年获全省科技兴林示范乡镇称号;1998年获全省林业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示范窗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