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庆是怎么从一座小山城进化成工商业重镇的
2018年1月下旬,重庆公布2017年经济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长9.3%。高增速下,GDP总量达到19500.27亿元,由此超过天津,排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之后。
过去几年,重庆经济增速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一直居于前列,并因其主要依靠基建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增长,经济结构偏重而被外界冠以“重庆模式”。重庆经济结构偏重,其实由来已久。始于抗战时期的重工业内迁,使重庆从一个西南商贸中心,变为当时最重要的工商城市,乃至临时首都。建国后的“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又是西南工业基地的领军城市。
据研究近代工业史的学者统计,抗战前重庆万元以上工厂为77家,仅占全国的1.96%。到了1940年,重庆工厂数已占大后方的三分之一,远高于其他后方其他大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大工业中心。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大批工厂返迁,几十万人离开重庆,巅峰岁月一去不复返。但此一短暂时期,给重庆带来了深远影响。
建国后,重庆虽被撤销直辖市,但依然是副省级市。在计划经济年代,重庆在建国前已有的工业基础,助其成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工业城市。昔日工商业发达的外贸型城市,转身变为计划经济的工业堡垒。
这个趋势一直维持到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甚至因为重庆特殊的发展模式和特殊吸引力,而使产业结构越来越重。以至于直辖20年后的今天,重庆还要设法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偏重的产业结构。
具体而言,重庆一方面改造机械、冶金、化工等传统重工业为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商贸、金融和交通运输业,巩固其自古以来的传统商业优势,终于见到了一些减轻的成效。
自古以来,因商而兴的重庆,背依大西南地区,控扼长江流域上游,是一座重贸易轻制造的轻型城市。每当西南地区在国家事务中变得重要,重庆的经济结构才会逐渐变重。
在经济结构上由重变轻,并强化商贸中心地位,是重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崛起之道,也是回归城市本质,顺应区位使命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