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主要企业:方举赞创办的上海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创办的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年)在中国设立的、由民族资本创办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近代民族工业从洋务运动开始,包括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企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十年代。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数年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主要是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毛纺织、榨油、造纸、玻璃等轻工业,都有一定的发展。艰难发展的重工业,在这个期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号称近世商人的“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新式企业的发展与洋务运动以及清末新政时期有着不同的特征。后者是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而前者则是以私人资本为主,侧重于发展轻工业。轻工业的发展以棉纺织业和面粉业最为成功。
【发展特点】
(1)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2)地区分布不平衡。早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封建自然经济最早解体;再者通商口岸便于出口和运输,易于取得外国原料和技术设备。
(3)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由于民族工业诞生之日便受到双重压迫,发展艰难,矛盾是必然的。但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业对它们产生依赖性。
B.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分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清末新政推动建立了哪些民族工业扩展阅读:
“中国速度”是民族工业的骄傲
现如今,中国多次刷新高铁速度记录,拥有了世界上最完整的高铁技术体系,形成了全系列装备制造平台,充分掌握了高铁先进技术,具备了多种标准体系的生产能力,同时也积累了应对严寒、沙漠、山区、高温潮湿等复杂多样环境的丰富经验。
而且,随着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已先后在印尼、俄罗斯、伊朗、印度、老挝、泰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摩洛哥、巴西、秘鲁、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多国参与高铁建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国高铁领跑世界,世界高铁看中国。一项项“世界第一”奇迹的创造,在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今天,高铁的崛起已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也是我国民族工业的骄傲。
C. 谁能概括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并乎行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绝哗总局的创建,揭顷带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发展历程以及特点如下:
D.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1、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时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资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资的近代工业。着名企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2、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
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3、近代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1912年~1922年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近代民族工业的显着发展时期
1927年~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业又出现了一个短暂发展时期,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
5、近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时期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使沦陷区民族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极大地破坏了经济发展;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的打击。
E.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
严格按照中学历史课本来说:
1。诞生:19世纪60-70年代,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中国民族工业在沿海沿江大城市、通商口岸建立起来。
2。第一次发展高峰:1895年之后。由于《马关条约》的影响,外国资本大量涌入,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逐渐放弃“抑商”政策,鼓励兴办工厂,民族资本快速扩大(虽然还是不大);
3.“黄金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最初几年为建立工业做出了很多努力。广大工业和商业工作者以及对革命感到兴奋的爱国华侨积极投入。除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外,外国公司放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镇压和排斥。在战争期间,对许多出口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内外因素使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4.春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有国家的首都都回来了,许多国有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甚至破产。一些战时出口热点消失,国家产业陷入萧条;
5.第二个发展高峰:过去十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鼓励经济发展,进行经济改革,在国家统一后,政局相对稳定(事实上,它可能是不是很稳定),民族工业再次发展起来。许多经济数据此后多年未被更新;
6.严重罢工:1937年全面战争爆发。战争的巨大破坏摧毁了一个在紧急情况下无法行动的民族工业。许多企业被日本人和日本人抓住了。在国民党区,由于战时制度的实施,经济监管得到加强,一些官僚机器遭到勒索,民族工业难以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7。崩溃:抗战结束后美货又大量涌入,国货受到挤压。战火频仍,国民政府对民族企业的盘剥越发严重,恶性通货膨胀更是令民族企业陷入绝境。
民族工业是中国人在现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建立的机器制造业。 洋务运动建立的军民企业应属于民族工业。 中国的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 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 江南机械制造局的成立,开启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1)建国初期(1949-1952),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2)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和转化方式,采取了一系列加工订单,统一采购和承销,分销和销售,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个体企业,整个行业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固定利率的支付。 国家资本主义从低到高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产阶级的和平救赎。
(3)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F.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分别有哪些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有:机器织布局(李鸿章)、开平矿务局(李鸿章) 、兰州织呢局(左宗棠)、湖北织布官局(张之洞)。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曾国潘)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轮船招商局(李鸿章)、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电报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汉阳铁厂(张之洞)。
(6)清末新政推动建立了哪些民族工业扩展阅读: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其意义表现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