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材料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好不好
你提的材料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怎么样的问题,回答者五花八门,让人啼笑皆非。因为材料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材料学专业的本身就是研究材料构成,材料开发及应用规律的学科。它包含的范围非常广阔,一般分为材料学,材料加工,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方向。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材料学专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革命,纳米材料,超导材料,光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以及新能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创新,显得非常活跃,为材料学科领域和相关专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材料学专业在不同类型的大学是不同的专业研究方向,总体就业非常好。它在航空类大学,是航空类材料;在海洋类大学是海洋类材料;冶金类大学是冶金材料(如北京 科技 大学,武汉 科技 大学);在国防类大学,是国防弹药爆破类材料,武器系统方面的材料(如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在轻工食品类大学。材料学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轻工食品类材料(如,江南大学,陕西 科技 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在建筑类大学,则重点研究的是建筑材料方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硅酸盐水泥(如,西安建筑 科技 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
所以材料学专业,它的研究领域,是非常广泛的,研究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总体来说,就业需求旺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对于材料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学历肯定也占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素,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材料专业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工作前景目前来看还是要优于本科毕业生的。但是总体上来说,材料专业的就业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
本科生的话,答主今年普通一本大四,复合材料专业,身边很多人只要是想要工作的基本都拿下offer了,但是跟材料专业感觉关系并不是很大,跟个人能力相关吧。以我们班举例,班上有几个人搭伙去常州找工作,基本工资在三千六左右,但是包吃包住,所以按净收入来说还是不错的,去了之后转技术转管理看个人选择。还有其他一些工作,例如技术顾问,销售等,工资大约在四千左右。因为我在南京,所以说的大约就是常州,苏州,南京等这一周边的城市了,当然,还有一些个人能力比较突出的,这就另当别论了。总的来说,基本都是一些在材料相关的公司就业,转行的特别无关的还是比较少的。
研究生就业的话,目前本人倒不是很了解,希望之后能有人能来补充。
其实个人觉得,无论什么专业,总有人会吐槽会不满,这些说到底都是个人能力不够的问题。本科毕业其实大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没有很深,就业主要看的是个人规划以及自身素质,每个专业都存在找不到工作的和工资最高的人,所以不能片面的说材料专业就业好或者难。
高校专业那些事 为您分析/分享。
离高考就剩一个月了。本篇文章不是号召你报考那个学校 或者那个专业,,为啥让你躲开那些专业。
本篇文章对考生家长来说价值100万,甚至千万。。。你们信不信?影响你们一辈子。
天下专业第一坑:材料类专业,注意是一大类。不是一个专业,这一大类专业号称天下第一大坑专业今天就再来hei一把材料专业,号召大家躲远点。。。
因为材料是个非常大的工科专业。所以本科录取特别多。
一般,学材料前:是高兴的呲牙咧嘴( 考上211/985当然高兴了 ):
大四毕业找工作后发现自己是这样:
印证了一句话: 学了环化生材,等于就地活埋。
为何这样,我准备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材料类专业为何这么坑。
一般材料毕业不好找工作, 你可能想,你是二本当然不好找工作。 假如我是名校,顶级名校呢。比 如北京 科技 大学,国家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
我告诉你:不好找,待遇差,
那你说咱上清华北大,还不好找工作?
我只告诉你:学了材料,和学校无关,毕业都的抱着毕业证哭,那一刻,你才知道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是真得。因为孟姜女大学学的是材料专业,毕业找不到工作。。
不信,你去清华北大问问学材料有多惨。
甚至你可能想,我学高 科技 材料,不学那些啥大本粗的材料,行不行?
可能是不是有些学校材料不好。比如专门炼钢打铁的材料院校: 北京钢院,武汉钢院 。
那咱学建筑材料,现在基建这么发达。
那你去武汉理工大学看看,当年的全国重点大学-武汉建材学院非浪得虚 名。他们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天下第一。
你说:材料不好,怪学钢铁材料没前途。
那咱学航空航天材料,航空航天高大上。
我告诉你。一样的结果。你去北航问问学那个专业最有前途。。。你可能换不服气,我学电子信息材料。去电子科大学材料,其实下场一样惨
那到底学啥材料?
我就告诉你,不要学。有多远躲多远。。。。
为啥材料这么坑。因为你学的东西都是假大空,富士康式的体力活,而且也没有啥理论,全靠蒙, 可以说很多材料博士干的活,大街上虽然拉一个人培训三天,能力和博士不相上下。。
有的学校高大上学点量子力学。
正因为如此,毕业以后,你会感觉自己啥也不会。你说公司要你干啥。 。而人家学计算机的,直接可以编app编界面,独立完成一个程序。学电子的直接画板子调电路,做一个家庭智能系统轻而易举。。
坑人的材料都有哪些专业材料的坑不只是材料这个专业,而是很多不带材料俩字专业的也是材料专业。。。
你去西瓜大,哈工大看看。招人最多的专业,绝对是材料。钢院不用说了,几乎全校材料。。。
这个材料领域现在严重人员过剩,尤其博士硕士几乎占了整个理工科的快半壁江山了。
其他行业包括不限于:
现在流行的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量子材料,钙钛矿。。都是青椒写论文大忽悠。。
这个坑太大了。
一句话:说多了都是泪。
昨日的/脑/残/化作今日的眼泪
各校材料招生情况。以哈工大,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为例子。。
哈工大设有6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材料物理、电子封装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每年招收本科生300人。,硕士300,博士一百多。
西北工业大学每年招生200人。材料类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类,每年招生800人。
清华大学学生对材料专业的态度。清华大学转专业情况。冷热专业,一目了然。高分子材料计划接收5人,0人报名。
材料科学与工程计划接收29个 报名13个。
看计算机,软件,金融,都是爆满。
学个材料专业,清华大学也得瞪眼。都是清华大学毕业,计算机毕业的30w+,材料的5w-
最后大部分不是当中小学老师就是去专利局。。。
建议不要报考任何材料类专业。这个专业转行都不好转 学的太泛泛而谈。。没有实际的东西。
材料学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这门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大学材料类专业具体属于工科,包括了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那么,大学学习材料专业的就业前景怎样呢?下面,笔者着重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材料学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的伟大复兴大局,是当今 社会 无与伦比的重要基础学科领域。 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可知,材料类学科主要包括了17个专业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焊接技术与工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设计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成型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等。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与影响,我国各领域、各行业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无论是工业领域、建筑领域、医用领域,还是航空航天领域、军事领域,材料学都面临着技术突破和重大产业发展的大机遇。
其次、我国高校材料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形象比喻,这方面专业厉害的高校太多了。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有17所高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A级学科,其中3个A+是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5个A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 科技 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另外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所高校得到A-。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高校有16所,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北京 科技 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 科技 大学、山东大学等。材料学科在去年的ESI排名全球前1‰高校中,我国有18所之多,C9高校全部在列!
再者、在工科学科中,材料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都是保持在90%以上,算得上是比较好的专业方向了。 我国高度重视材料学的发展与建设,“中国制造2025”把新材料作为十大重大突破领域之一,同时材料学也是“新工学”的重点建设领域。材料学专业学生仅仅读本科是远远不够的,因而一般本科毕业生去向都是考研深造,深造之后的毕业生就业,普遍都是“面宽质优”,例如新材料作为我国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到2025年人才需求缺口约为400万人。据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从事材料类职业的人员平均月收入水平如下:项目经理12.3K,研发工程师11.7K,土建工程师10.7K,机构工程师10.2K,机械工程师8.9K,工艺工程师8.8K,预算员7.3K,施工员6.5K,采购员6.2K,材料员6.1K(K代表千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材料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好不好”的问题,材料专业作为工科中的典型学科,关系到国计民生,备受国家重视和保护;这个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就业面广、受欢迎程度高,而且工作环境优雅、薪资待遇优厚,是一个非常值得一读的专业!
啥专业都有年薪百万的,
啥专业都有找不到工作的。
专业好坏和你没啥太大关系。
学得好点,比专业好就业有用的
我不是材料方向的学生,但是作为西工大的学生,对材料专业的就业还是有一点浅显的了解,因为学校最好的就是材料和三航嘛,所以经常会听到相关的消息。总的来说,就业还是不成问题的,当然赶电子和软件算法类的专业就业率还是差点,还有就是可能薪资待遇要稍差一些,我觉得你想考博士的话,一定还是要考一所985的高校读博,这样以后出来去一般高校当老师也是可以的。家里边不是很差钱的话,能读到顶就读到顶吧,把学位读完,这样出来去哪儿门槛几乎都有,去公司干几年,挣几年钱,再通过什么人才引进回到家乡。。日子过得应该是很舒服的。
材料类似于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内涵实在丰富且包罗万象,好像什么产业都离不开材料作为基础(比如现在最热的芯片、新能源也是建立在材料基础上),属于比较典型的万金油专业。然而重要归重要,具体到某个细分领域往往会衍生出一大堆专业,如材料成型与加工、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复合、航空、建材、电子等材料等细分领域,需要长期耕耘才能做出成就。所以万事懂不如一技通,如果有助于材料方向的,必须要在某一领域深耕专研多年才能有所成就,收入也才会大幅度提高;如果仅仅是粗通做些被人都能干的工作,工资待遇不会很高,肯定不像IT互联网这些朝阳企业来钱快。
既然是面向就业,那就不要说得那么学术。电化学和光催化我不太懂,但是如果说材料学就业不好,那是因为学得太渣,没达到高薪所需的水平。
社会 上普遍觉得材料学就业前景不好,但是任何一个行当干到登峰造极了,都会有钱找上门的。因为,只要是能创造财富,资本永远不会与之为敌。
电化学方面,电解电镀应该比较传统了,但是电刷镀、电喷镀、化学气相沉积等等,目前还没有没落吧?当年都够干到买别墅,不知道现在是不是还能让你发家致富呢?
光催化技术,应该可以用于光源催化转化和光源微刻等领域吧?说白了,芯片制造领域肯定用得着,如果能改进现有工艺,那肯定会有就业前途。至少也能去生产线上做技术监理吧?
总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居然还有就业压力?那是谁就业有压力?那是搭不上经济发展快车的人就业有压力。
得看什么层次的,如果本科毕业找工作,研究生毕业找工作,专业比学校重要,如果读博做研究学校重要。
如果是传统的金属材料,确实找工作挺难的,除非你足够优秀,做的东西还很基础,留校不错;如果做的复合材料,偏力学方向,个人认为…还可以吧,找工作应该是不太难,就是工资低
❷ 瑗垮畨宸ヤ笟澶у﹁$畻链虹爷绌剁敓褰曞彇澶氩皯浜
91浜恒傛牴鎹瑗垮畨宸ヤ笟澶у﹀畼缃戜俊鎭寰楃煡锛2022骞磋$畻链虹戝︿笌宸ョ▼瀛﹂櫌2022骞寸曞+镰旂┒鐢熶竴蹇楁効𨰾熷綍鍙栧悕鍗曞叕绀猴纴褰曞彇鍏91浜恒傝タ瀹夊伐涓氩ぇ瀛︿簬1993骞磋幏镓圭曞+瀛︿綅鎺堜篑𨱒冿纴1995骞村紑濮嬬曞+𨰾涚敓锛2014骞村紑濮嫔崥澹𨰾涚敓锛岀幇宸插舰鎴愬畬澶囩殑链纭曞崥涓浣揿寲锘瑰吇浣撶郴銆
❸ 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有多少人
学校总共有两万人左右,在未央校区有大约七八千本科学生。
❹ 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工程研究生每年招收多少人
西北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每年招收人数只有1-2人。
西北工业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简称“西工大”,位于古都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为特色,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科性、开放式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中管副部级建制,设有研究生院。
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汉中组建的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国立西北工学院迁至咸阳。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1957年10月,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1960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2月,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今日的西北工业大学蘧然成型。
❺ 西安工业大学怎么样
简介:一、学校概述 西安工业大学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共建高校,具有完整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以及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始终面向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军工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学校创办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配套项目,是我国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长期隶属于兵器行业。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形成了“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校风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凝练出“注重工程实践,突出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以建设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大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2007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2014年,国家人社部批准学校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现有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个专业授权类别。学校现有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陕西省一流学科,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2个陕西高校“一流专业”。学校现有5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以博士授权学科为主干的学科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彰显了学校的兵工特色,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授权领域涵盖所有本科专业。学校现设有15个学院和1个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在陕西、河南、河北、江苏等18个省份一本招生。 学校现有研究生2000余人,本科生1.8万余人,占地1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78万余册,并辅有完善的电子文献资源。学校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虚拟仿真)中心1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4个。学校建有4.3万平方米的工程训练基地,拥有各类本科教学实验室251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80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6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近500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5个,陕西省教学名师14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有“”专家4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三秦人才津贴专家15人;有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省“三五人才工程”、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及省“四个一批”人才5人;其他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20余人。陕西省重点科研团队2个,陕西省科技领军计划1人。 学校面向国防工业和区域经济的需求,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学校不断强化科学研究的军工特色,拓展国防服务领域,2012年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二级保密单位资质,2015年通过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资格认证。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重点实验室、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等18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学校承担着国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教育部以及省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等项目。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成果在国家国防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制的铝基复合材料活塞已装备在5种新型主战坦克和装甲战车上,参加了国庆60周年阅兵式、“9.3”抗战阅兵,荣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学制造和光学薄膜领域的成果综合应用于惯性约束核聚变、激光陀螺、战术激光武器等所需核心关键光学与晶体元件的研制生产。近程防空炮和大口径远程火炮身管制造关键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战舰以及陆盾等武器装备,并成功装备 “辽宁号” 航母。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建成1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大力彰显“注重工程实践,突出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特色。依照办学定位,实施“根植企业行动计划”,建立教改实验学院,开设软件工程师、机械设计与研发工程师等8个类型教改实验班。实验班推行导师制,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建有一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每年设立100万元大学生创新基金,培育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学校2012年被陕西省确定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院校、2016年入选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7年入选陕西省创新创业示范高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学校重视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建成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按照“训练工程化,实验综合化”的要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重视课外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意识。近五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304项,省级奖励1708项。半个世纪以来,学校大学生女篮保持传统优势,多次在全国大学生女篮比赛中获得冠亚军,并荣获大学生世界五球锦标赛冠军。学校书法本科专业教育颇具特色与影响,两次获得中国书法兰亭教育奖。 学校高度重视开放办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将国际化发展列为学校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不断推进国家化教育工程。近年来,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爱尔兰、捷克、波兰等十多个国家40多所高校建立长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本科2+2双学位学分互认项目、短期交流学习项目、赴美赴日假期带薪实习项目、世界名校夏令营项目、境外课堂项目、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等多层次交流项目,力求满足各专业和各类学生的国际化需求,学校对重点项目给与学分奖励和专项经费资助。参加项目的学生在开拓视野、提升学术能力、塑造世界观、提高就业层次等方面效果显着,提升了人生事业发展的层次。同时,我校积极与港澳台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有几十名学生赴台湾高校短期交流学习,赴香港参加名企实习项目。学校外教资源丰富,为学生开设英语、德语、法语、日语、韩语、捷克语等多种语言公共选修课程。 学校建立了完备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综合奖学金、学校单项奖学金等,学校还特别设立了兵工研究所奖学金、企业奖学金、校友奖学金等十余项社会奖学金。助学措施包括国家助学金、校内助学金、社会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校内无息贷款、临时困难补助等,学校每年还提供近千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和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培养的十一万余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个地区,不少人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行业的技术骨干或大型骨干企业的负责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在行业人才质量评价中认为,西安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企业留得住、用得上,不少毕业生很短时间内就能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重要的技术骨干。”近年来,本科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多次被评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并成为陕西省属高校唯一一所入围2011—2012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80强院校。 学校先后多次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陕西省研究生培养工作先进单位” “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先进单位” “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 “陕西省文明校园” “陕西省平安校园”等。近年来,学校大力弘扬兵工精神,坚持内涵式发展,正不断向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迈进。 二、国家级、省部级优势学科、专业、团队和平台 国家级 科研及教学成果: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 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 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双语课。 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光学先进制造与光电检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金属材料工程。 6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西安工业大学-陕西北方动力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省部级 教学成果:省级教学成果获奖27项。 9个省级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光电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 12个陕西高校“一流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汉语言文学、信息对抗技术、物联网工程、会计学、软件工程。 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5个省级教学团队:光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电工电子教学实验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书法专业教学团队、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团队、工科数学教学团队、机械电子教学团队、材料物理专业教学团队、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信息对抗技术教学团队、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材料化学专业教学团队、软件设计类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2个省级科研团队:铝镁轻合金复合材料技术创新团队、先进光学制造与检测创新团队。 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虚拟仿真)中心:工业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艺术教育实验训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光电工程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工科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综合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经管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与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以实践、创业为特色的应用型本科经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机械制造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创业实验区” “服务外包型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光电工程领域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突出实践教学的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面向工程应用的信息通信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基于工程范式思想、突出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线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基于应用创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面向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基于手脑并重理念的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面向工程应用的计算机嵌入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项目的外语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面向工程应用与实践的材料化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书法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西安工业大学—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西安工业大学—神州数码系统集成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西安工业大学—深圳市金凯进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西安工业大学—曲阜金皇活塞股份有限公司实践教育基地。 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薄膜与光学制造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光学检测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光电测试与仪器技术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省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工程实验室”“光电子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微光电器件军民两用技术工程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与白俄罗斯共和国教育部(中白)高技术合作研究中心” “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光电薄膜与器件研发服务中心” “兵器工业进口测试仪器控制系统维修中心” “陕西省光学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兵器工业光学器件超精密加工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陕西省光学先进制造与光电检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陕西省铝镁轻合金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自主系统与智能控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1门省级精品课程:光学零件工艺、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工科电路分析、物理光学、工程力学、机电系统设计、软件工程、光学零件工艺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市场营销、工程测试技术、书法、仪器制造工艺学、大学物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材料加工基础、信号与系统、机械制造工程学。 5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材料科学基础、光学零件工艺学、工程测试技术、机械设计、仪器制造工艺学、物理光学、信号与系统、机械制造工程学、材料加工基础、软件工程、机械制造基础、大学物理、书法、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Java语言程序设计、市场营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工科电路分析、机电系统设计、工程力学、计算机网络、光电信号检测、薄膜光学与技术、工程材料学、材料研究方法、培训理论与实务、微机原理及应用、国学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数学、综合英语、田径、应用光学、基础工程、离散数学、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双语)、计算机控制技术、光电仪器设计、工程化学基础、冶金传输原理、高分子物理、生物医学电子与仪器、数字信号处理、运动控制系统、创业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艺术哲学简论、线性代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❻ 2021年西安大学生在校人数
160万。
截止目前,西安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120万人整个陕西省的大学生人数也已经达到了160万以上。
西安,作为全国高校数量第二的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高考生蜂拥而至,慕名而来,学生人数自然也非常之多,据不完全统计,西安大学生总人数约120余万,因为每一年的大学招生人数不同,其中:西安交通大学:三万八千余人。西北工业大学:两万六千余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万八千余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万余人。长安大学:三万四千余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