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福建省开发区有哪些越详细越好
一、保留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15个:
福州(6个):福州科技园区、福州保税区、福州台商投资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元洪投资区
厦门(6个):象屿保税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沧台商投资区、集美台商投资区、杏林台商投资区、厦门海沧出口加工区
漳州(1个):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莆田(1个):湄洲国家旅游度假区
南平(1个):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二、保留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57个:
福州(12个):福州琅岐经济区、福州金山投资区、福州盖山投资区、福州城门投资区、福州福兴投资区、福州金城投资区、闽侯农业技术园、福州青口投资区、福州上街投资区、福清龙田工业区、罗源湾开发区、连江?头投资区
厦门(2个):同安城东工业区、同安城南工业区
泉州(13个):探花山工业区、蟠龙开发区、南安方圆开发区、万安开发区、双阳华侨经济开发区、晋江科技工业园区、泉州经济技术工业区、东海滨城开发区、安平开发区、马甲农业综合试验区、晋江东海安开发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南园、石狮园)、石狮黄金海岸旅游经济开发区
漳州(12个):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漳州蓝田工业区、漳州龙文工业区、角美工业开发区、漳州龙池开发区、漳浦绥安工业区、云霄云陵工业开发区、漳州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东山旅游经济开发区、福建省诏安闽粤边界贸易加工区、长泰兴泰工业区、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莆田(3个):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力宝大地城
三明(4个):泰宁金湖旅游经济开发区、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尼葛园)、永安桃源洞—石林旅游经济开发区、宁化华侨经济开发区城区工业园
南平(2个):武夷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南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龙岩(4个):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湖旅游区、冠豸山旅游经济开发区、长汀县腾飞工业开发区
宁德(5个):闽东华侨经济开发区、闽东赛岐经济开发区、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宁德三都澳经济开发区、周宁县工业扶贫开发区
三、拟保留省政府批准的开发区2个、省直机关及设区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53个:
福州(7个):福州软件产业基地(99年2月经科技部火炬中心批准设立)、马洋工业区、敖江工业区、福州金山工业区、江阴开发区、镜洋工业园区、长乐两港工业区
厦门(6个):厦门石材工业区、厦门银鹭食品工业区、厦门市机电工业区、航空工业园、厦门同安轻工食品工业区、巷北工业区
泉州(8个):惠南工业园区、德化民营科技陶瓷园区、城南工业园区、惠东工业园区、成功科技工业区、省新扶茂岭工业区、福建省水暖专业工业园区、安溪工业区
漳州(8个):平和工业区、漳浦县赤湖工业区、漳龙边际(南靖奎洋)民营经济区、龙海市东园工业区、南靖高科技工业园区、漳州金峰工业区、龙海市九湖工业区、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
莆田(4个):黄石工业园区、枫亭工业园区、华林工业区、莆田市荔园工业区
三明(5个):梅列区瑞云工业园区、将乐县北郊工业园区、泰宁县丰元工业园区、三元区工业开发区、尤溪县埔头工业区
南平(5个):浦城县南浦工业园区、光泽县和顺工业园区、南平市江南工业开发区、邵武城郊工业园区、建瓯市东峰莲花坪工业用地
龙岩(6个):永定莲花工业开发区、上杭南岗工业开发区、漳平富山工业园区、新罗区民营科技园、武平青云山工业园区、连城莲冠工业开发区
宁德(6个):福鼎星火工业园区、屏南溪坪工业小区、闽浙边界寿宁工业小区、古田玉田工业小区、闽东工业园区、福安秦溪洋工业园区
四、撤销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17个:
福州(2个):福清友精工业村、福州空港开发区
泉州(6个):南建工业村、晋江福埔开发区、石狮振狮开发区、石狮德辉开发区、肖厝开发区、金井园头对台贸易区
漳州(2个):长桥福庆工业区、福建省南靖丰田华侨经济开发区
莆田(6个):全冠工业城、辉开工业城、富丽明、兴利科技园、洞庭工业区、江口石庭工业区
南平(1个):延平区来舟工业园区
五、撤销省级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开发区21个:
泉州(4个):宝盖科技工业区、祥芝科技工业区、城北工业园区、惠安县石雕石材工业园区
漳州(9个):石亭工业区、大南坂工业区、旧镇工业区、黄仓工业区、山城工业区、龙海角美工业区、东山西埔工业园区、平和宝峰工业区、长泰官山工业区
莆田(2个):东海工业园区、埭头工业园区
南平(2个):炉下工业园、建阳塔山工业园区
龙岩(3个):新罗区连圣工业园区、连城庙前工业园区、连城地瓜工业园
宁德(1个):福鼎白琳金山工业小区
六、撤销设区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19个:
厦门(6个):厦门开元工业园、同安金富工业区、同吉工业区、黄金工业区、同安城北工业区、城南工业区
泉州(2个):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海工业园区
漳州(6个):朝阳工业区、闽粤边界旅游区、金山个私工业区、银塘工业区、漳浦县佛昙工业区、龙海市海澄工业区
莆田(2个):莆田市东吴临港化工园区、鲤南工业园区
三明(2个):尤溪县西滨开发区、三元区荆东工业区
宁德(1个):蕉城区工业小区
七、撤销市级有关部门、县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139个:
福州(9个):晋安区宦溪绿色工业园、福州金城民营高科技园、长乐闽江口工业区、金峰工业区、福州北岭投资区、连江县江南民营开发区、连江县丹阳工业区、晋安区新店红星工业区、晋安区新店茶园工业区
泉州(33个):城西工业园区、湄洲湾南岸石化基地、洛阳镇北工业园区、诗墩开发区、大堡污染工业控制区、锦尚工业区(Ⅰ)、锦尚工业区(Ⅱ)、肖厝中心工业区、中心工业区二期、西滨农场企业小区、西滨镇电镀集中控制区、新市企业开发小区、钞岱企业开发小区、草湖埔企业开发小区、磁灶龟山工业区、磁灶镇陶瓷城、安海桥头工业区、安海庄头工业区、永和第一工业区、永和第二工业区、陈埭第一工业区、陈埭第二工业区、中国晋江鞋城、晋江市荆山商贸工业综合区、金井新市开发区、龙湖晋南工业区、安海湾工业区、晋南出口加工区、浮桥高山工业园区、江南工业园区、浔美工业园区、安溪龙美工业区、湖头工业区
漳州(50个):芗城天宝工业区、龙海市华轻工业区、龙海市榜山工业区、龙海市颜厝工业区、龙海市港尾工业区、漳浦棕口工业区、东山铜陵工贸小区、诏安桥东镇工业园区、南靖霞微洋工业小区、平和大坂洋工业区、平和霞寨工业区、平和九峰工业区、长泰岩溪工业区、长泰上蔡工业区、长泰港园工业区、龙海角美鸿渐、龙海角美石厝、龙海角美龙田、龙海角美杨厝、龙海角美埭头、龙海角美坂美、龙海角美社头、龙海角美锦宅、龙海角美恒苍、龙海角美东山、龙海角美玉江、龙海榜山镇平宁、龙海榜山芦州、龙海榜山南苑、龙海东园镇过田、龙海东园凤鸣、龙海东园厚境、龙海浮宫邱厝、龙海石码镇内社、龙海程溪镇下庄、龙海程溪和溪圩、龙海海澄镇黎明、龙海海澄东兴、龙海海澄州头、龙海海澄福大、龙海海澄月港、龙海海澄南门、龙海海澄仓头、龙海海澄前厝、龙海紫泥镇下楼、龙海九湖镇下庵、龙海九湖百花村、龙海九湖长福、龙海九湖田乾、龙海九湖镇九湖
莆田(3个):度下民营工业小区、笏石民营工业区、秀屿镇民营工业小区
三明(16个):沙县民营工业区、尤溪县联合乡吉木民营工业园区、尤溪县第一园区、尤溪县第二园区、建宁县金溪工业园区、建宁工业园区、永安乡镇工业区(共8个园区)、大田县金溪工业园区、大田县工业开发区
南平(3个):富洲经济开发区、松溪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瓯市城东工业区。
龙岩(19个):新罗区东宝工贸小区、新罗区西陂镇双路亭工贸小区、新罗区铁山个私经济示范小区、武平十方工贸小区、武平岩前工业园区、连城朋口工业园、上杭南阳工贸小区、上杭临城九州工贸小区、上杭才溪工贸小区、上杭中都工贸小区、上杭旧县工贸小区、上杭蛟洋工贸小区、长汀古城轻纺工业园、长汀策武麻陂工贸小区、长汀河田涂坊工业小区、长汀南山中复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汀濯田刘坊工业园区、长汀新桥镇新桥村小溪背工业小区、长汀新桥镇凹头岭工业小区
宁德(6个):霞浦工业桃园、柘荣富源工业小区、闽东电机电器工业区、古田黄田经济开发区、古田县莲桥工业小区、霞浦三沙工业小区
B.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下辖街道办事处有哪些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下辖街道办事处包括凤岗街道、虬江街道、青州镇、夏茂镇、高砂镇、高桥镇、富口镇、大洛镇、南霞乡、南阳乡、郑湖乡、湖源乡、金沙园开发区、金古园开发区、青山纸业工业区、海西物流园区。
C. 清溪镇有哪些工业区
青湖工业园、荣曜工业园。
1、青湖旁唯工业园位于清溪镇东南部,主要负责青湖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物业管理以及为入园客商衫清提供一条龙配套服务。
2、荣曜工业园位于东莞清溪镇三中核心工业片区,周边有东莞快意电梯、长荣玩具厂、东莞财峰家具有限公司等运塌培。
D. 沙县的经济概况
沙县是国家南方重点林区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和省良种水果发展基地县、省农副产品基地县,福建省竹子重点产区。木材、笋干、晒烟、香菇、花奈、菜芋、板鸭等名特优产品久负盛名,远销海内外。2007福建省县级经济评价中,被福建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评定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县份之一。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沙县重点产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林业、金属深加工、生化等工业主导产业。竹业、畜禽业、茶果业和沙县小吃业成为农业农村特色经济,获得“中国竹席之乡”、“中国小吃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等荣誉称号。
沙县在8个乡镇建起了经济园区,全县初步形成“两园八小区”工业发展平台。2008年,沙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1—11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产值101.75亿元,比增38.01%。在2007年福建县级经济评价中,县城经济综合实力居全省县级第17位,被评定为全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县份。农业实施科教结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粮食、鸭业、竹业、食用菌、水果等五大产业化体系;工业已初步建成比较完整的县级工业框架,形成食品、化工、建材、轻纺四大支柱产业。全县已建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3个,其中金沙市场是闽西北最大的农贸市场,联结城乡,辐射全国。第三产业也有长足的发展,信息、运输、劳务、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正在兴起。沙县小吃蓬勃发展,遍布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外出经营沙县小吃店已达1.8万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8%,小吃产业年营业额超过35亿元,年纯收入6亿元以上。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先后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兴办“三资”企业98家,实际利用外资4869万美元,投资范围涉及三次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和城建等社会公益事业迅速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省义务教育先进县。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3.52亿元,增长14.5%;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总收入7.89亿元,增长24.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04亿元,增长3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91亿元,增长16.2%;外贸出口1.34亿美元,增长28%;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3025万美元,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亿元,增长22.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0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90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7770元,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2.71%;人口自然增长率5.48‰;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减排任务。林产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及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加快集聚太,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5.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8%,实现利税10.28亿元,增长244.9%。第三产业发展提速。出台扶持第三产业发展政策,现代物流第三产业发展提速。业开发区获批为省级开发区,“陆地港”、新华都物流仓储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陶瓷建材城等项目建成营业,新建汽车4S店5家,三明汽车城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启动淘金山休闲旅游度假区、小吃文化城三期工程,完成一批星级酒店建设,策划打造“夜色金沙”旅游品牌,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2%、24%。消费结构升级,商品房、汽车等成为热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扩大。全年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1.4%、27.9%,农业发展银行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林牧渔业总产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值增长3.5%。累计流转土地11.56万亩,竹业、鸭业、茶果业实现产值14亿元,农业“五新”加快进村入户,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加快建设,新建10个农业示范基地、7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增9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新成立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六大战役卓有成效。共实施项目262个,253个项目完成或超六大战役”卓有成效,共完成投资74.4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沙县农业历史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种植小麦、甘薯、大豆、油菜、茶叶、烟叶、麻、甘蔗等杂粮和经济作物。
清朝以前,水稻亩产长期停留在50~80公斤的水平上。民国时期开始注意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但因社会动荡,技术水平较低,粮食生产仍无大的发展。民国30年(1941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0.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3%,总产量2250万公斤,平均亩产112公斤。这种生产水平一直维持到解放前夕。
沙县解放后至1956年,经过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互助合作时期兴修一批农田水利工程,改善了生产条件。同时还广泛推广“南特号”、“陆财号”等水稻良种,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5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4601.7万公斤,比1950年增长45.7%,平均亩产增加48.6公斤。1950~1956年间种植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达8.9%。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运动,使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所谓“全民办钢铁”、“全民办交通”占用大量农村劳动力。在“浮夸风”的影响下,县内形成所谓“放高产卫星”的风气,常规种植水稻最高亩产报至6680公斤,“移苗并丘”最高亩产报到34170.5公斤,当年全县“公布”平均亩产达658.5公斤,为实际亩产的4.4倍。受1958年虚假高产的影响,1959年全县粮食收购量增加421万公斤,生活上则大办公共食堂,提倡“放开肚皮吃饭”,生产上则盲目实行“少种高产多收”的方针,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3万余亩。由于决策错误,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总产连年下降。1961年粮食总产量仅有3522.88万公斤,比1956年下降23.4%,平均亩产减少21.9公斤,种植业产值下降23.7%。1962年,由于贯彻中共中央1960年以后下达的一系列关于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指示,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技术上大力推广矮杆良种和连作水稻,扭转了被动局面,1961~1965年,粮食总产量年递增率达8.8%,粮食亩产从1961年的142.2公斤上升为1965年的193.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61元增至75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至1968年,由于受动乱影响,粮食总产和亩产连年下降,1969年后才恢复到1965年的水平。1971年大面积推广双季稻,结束单季稻在沙县占主要地位的历史,粮食总产量达7023.18万公斤,比1970年增长18.3%,亩产增加45.5公斤,种植业总产值增长89.4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至94元,比1966年增长25.3%。1972年开始的学大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1975年杂交晚稻在沙县试种成功并逐步得到推广,使粮食生产出现新的局面,1979年粮食总产量增至9818.99万公斤,平均亩产达406.1公斤,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纲要》规定的目标。但这一阶段在发展粮食生产时忽视了多种经营。这期间开展的“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大批促大干”、“割资本主义尾巴”等运动,不同程度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1978年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仅有766元,比1965年增加51元,年递增率仅为0.6%;人均纯收入97元,比1965年增加22元,年递增率只有2.0%。
1979年开始,各社队开始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1980年实现单季晚稻杂优化。1983年双季早稻大面积推广杂优品种,并对全县近2万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1987年推广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同年在夏茂实施万亩“吨粮田”协作攻关工程,促进了粮食的稳产高产。1988年,全县旱涝保收面积达1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7.3%,为1950、1965年的7.5倍和1.9倍;可机耕面积达9.7万亩。粮食总产达11103.5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22.1%,平均亩产增长37.2%,达513.5公斤。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多种经营也有了较大发展。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17.21万亩,为1978年的4.3倍,其中水果7.3万亩,为1978年的14.3倍。种植业总产值达4598万元,比1978年增长96.7%,年递增率达7%。1988年每个农业劳动力创产值1759元,比1978年增加993元,年递增率达8.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741元,比1978年增加644元,年递增率达22.5%。1953~1988年,全县累计向国家提供商品粮68574万公斤。
2010年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累计流转土地11.56万亩,竹业、鸭业、茶果业实现产值14亿元,农业“五新”加快进村入户,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加快建设,新建10个农业示范基地、7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增9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新成立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沙县解放前的工业基本上为手工业。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为手工造纸和茶叶加工业的鼎盛时期,但厂家均为小规模的手工作坊。民国13年(1924年),县人潘伊铭集股购置1台23千瓦发电机,创办电灯有限公司,此为沙县现代工业的第一个厂家。抗日战争期间,沿海一些军政文教机构迁到沙县,促进了民智的开发和工业的发展。这一阶段县内的工厂有省营的电厂、炼油厂、征属第一工厂(纺织厂)、教育用品制造厂等;私营的造纸厂最多时达92家,碾米、砖瓦、制糖、榨油、陶瓷、竹器、草编和印刷等私营工厂、作坊也有近百家。民国35年后,由于受到内迁单位迁回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厂家纷纷倒闭。至1949年,县内唯一的电厂因机器损坏停止发电,造纸厂仅剩12家。
1950年,县内工业以私营工业为主,总产值237万元(1980年价,下同),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4%。此后,工业总产值以每年17.1%的速度递增,1956年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时,工业总产值达61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8%。1957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工业总产值猛增至1052万元,比1956年增长了72.2%,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4.7%。当年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轻工业与重工业比重由上一年的9.9:1变为0.48:1。1958~1962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受到“大跃进”、“浮夸风”、瞎指挥的影响,工业生产畸形发展。1958年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办厂,遍地开花”的大办工业的口号,基本建设投资比1957年猛增6.7倍,全县中小型工厂多达3190个,其中钢铁厂达11个,“土高炉”则随处可见。当年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为0.1:1,工业总产值虽然增长了43.6%,达到1521万元,但经济效益极差,造出来的机器许多不能使用,炼出来的钢、铁杂质很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1959、1960年基本建设投资仍成倍增长,1960年达800万元,为1957年的38倍,造成了各种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集中力量发展农业,适当缩小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规模,当年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55.8%,1962年降为586万元,经过1963年至1965年三年继续调整,到1966年,工业总产值恢复到858万元。从1966至197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工业发展起伏较大。1967年还出现了21.4%的负增长。1975年实行全面整顿,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55%。1976年开展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当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降至3.7%,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0%,轻、重工业比例为0.85:1。1978年之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乡镇工业的兴起,加快了工业发展速度。1978年至1988年间,工业总产值以19.2%的速度递增。198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51%。1988年,全县工业企业182家,总产值达24731万元,比1987年增长65%,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9.9%。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比例为2.1:1,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占24.9%,县办集体企业产值占18.1%,乡镇工业产值占19.7%,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占35.3%,中外合资企业产值占2.7%。
1979年之前,企业的竞争意识较差,对产品质量不够重视。1980年后,企业的竞争意识逐步增强。1985年,工业产品的质量管理和企业的计量定级开始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截至1988年,全县有27个工业企业通过计量定级考核验收,其中沙县味精厂通过二级计量定级验收,水轮发电设备厂、制药厂、化肥厂、酒厂、电木粉厂、大洛水泥厂、香料厂、粮食复制厂、水泥厂、高桥造纸厂等12家企业通过三级计量定级考核。虬凤牌玉露酒、虬城牌米片干、虬江牌99%结晶味精、风情牌茉莉浸膏、洛山牌水泥、S牌一级烧结普通砖、白鸽牌劳动保护服、双轮牌DLE一410×530三角带腭式硫化机等产品先后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白鸽牌人造衣箱、格布衣箱、RP劳工雨衣等产品被评为外贸出口“信得过”产品。
1958年后,县内陆续创办了一批中央、省、地(市)属工业企业,其中1969年投产的青州造纸厂规模最大。1978年,县内中央、省、地(市)属企业有5个,均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业产值达7994.7万元,为县属企业工业产值的2.1倍,其中青州造纸厂产值7721.9万元,占96.6%。1988年,县内的中央、省、市属企业10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5个,工业总产值11437.9万元,为县属企业工业产值的46.2%,其中青州造纸厂产值10014.5万元,占87.6%。
2010年新开发工业用地4049亩,引进总投资10亿元的金煌新能源、总投资8亿元的鸿瑞无菌包材等一批重大项目,新投产企业49家。新增2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宏盛塑料、麦丹集团等企业上市工作有序推进。林产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及食品加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加快集聚,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5.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8%,实现利税10.28亿元,增长244.9%。
E. 沙县有哪些镇
沙县辖6镇4乡2个街道办事处2个省级开发区:凤岗街道、虬江街道、青州镇、夏茂镇、高砂镇、高桥镇、富口镇、大洛镇、南霞乡、南阳乡、郑湖乡、湖源乡和2个省级开发区(沙县金古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和沙县金沙园开发区),180个村(居) 委会,总人口25.31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17.5万人。居民多为汉族。全境通行闽中方言(流行地区沙县、三元、梅列、永安),以城关话为主。
沙县,古名沙阳,简称虬。隶属福建省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闽江支流沙溪下游,位于南平和三明市之间,介于北纬26°06′-26°41′,东经 117°32′-118°06′之间,东出南平至福州,西过三明至厦门,北上浙赣至中原华北,自古即为闽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历史上中原南迁移民的着名客家历史文化之乡。自西晋始,五胡乱华,永嘉之难,中原黄河流域河洛地区华夏汉民族不断南迁,多次大规模南下入闽。东晋(379)延平县南乡沙源地(即今沙县城东古县村)始设沙戍,东晋义熙年间(405)沙戍升格为沙村县,隋(581-618)改沙村县为沙县,不久废置,唐武德四年(621)改名沙县,永徽六年(655)之前时设时废。历属建州、剑州、南剑州、南剑路、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自古是商贾云集之地,素有“金沙县”之称。
沙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南方重点林区县、福建省竹子重点产区。萝卜岩楠木种源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以楠木为对象的保护区。沙县小吃名闻遐迩。名胜古迹有开县始祖灵卫侯祠堂、唐代兴国寺、宋代理学家罗从彦祠堂、明起义首领邓茂七山寨、清代城隍庙和中国最大的依山凿刻石卧佛定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