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月革命后,苏俄怎样结合国情探索工业化道路的
1917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措施实行余粮征集制,征集人民手中的余粮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粮食。虽然打赢了内战,也积累了不少的问题,社会各阶层怨声载道,导致苏联被迫改变经济政策。
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邓小平比较推崇这种模式,后来中国的国有体制改革借鉴于此。列宁死后,苏联就完全按照斯大林的个人意志来建设了。
1924,斯大林上台后通过重工业化(1928—1937两个五年计划)和农业集体化,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其标志是于1936年苏联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此模式下轻重工业发展极不平衡,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受打击,农业生产得不到发展,中国50年代的经济大都沿此模式发展。斯大林死后,在苏联几代领导人的改革下,1991年,这种模式终于被突破了,人民也自由了,不过苏联也就不复存在了。
‘贰’ 年后苏联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急
1929年~1933年,苏联大规模开展的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为大集体经济的“{社**}主义改造运动”,被称为“农业集体化”。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收购价格太低,使得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于是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以摧毁妨碍“{社**}主义工业化”和“公有制经济”的个体小农经济。
‘叁’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时间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年11月21日—1921年3月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后来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1929年,斯大林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逐步形成了代替新经济政策的斯大林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1929-1937年。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是在1925年12月,苏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苏共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变为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的迫切任务。他强调指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第十四次党的代表大会,批准了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方针。
1929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正式取代“新经济政策”。至1937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以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为标志)。
农业集体化是苏联于1930年1月5日开始推行的政策,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肆’ 苏联工业化时间
苏联工业化的时间是这样的,1924年联共十四大做出工业化的决定,1927年联共十五大农业集体化,1928年苏联开始进行五年计划,用了不到三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完成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