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滁州市各县工业产值是多少

滁州市各县工业产值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4-01-22 13:36:58

A. 滁州的经济状况

2014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8.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161公顷,增长0.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3%;蔬菜播种面积4.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
全年粮食总产量430.7万吨,比上年增产4.1%。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其中,全年棉花产量9350吨,比上年增产1.5%;蔬菜产量142.2万吨,比上年增产过2.2%;水果产量64.1万吨,比上年增产2.6%;油料产量20.1万吨,比上年减产2.7%。
全年肉类总产量39.0万吨,比上年增长2.7%;禽蛋产量11.4万吨,比上年增长3.3%;牛奶产量10812吨,比上年增长4.3%;水产品产量33.4万吨,比上年增长5.2%。
201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78.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农用拖拉机44.2万台,比上年减少3.8%;排灌动力机械9.0万台,比上年增长1.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5.1万吨,比上年增长2.2%。农村用电量9.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0%。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86.7千公顷,比上年净增900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19项,比上年增加2项,完成投资8.6亿元,比上年减少5.5亿元。 2014年,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比上年增长12.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增长较快。
规模以上工业中,35个工业行业大类29个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2倍,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1.6%,食品制造业增长20.0%,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长30.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1.0%,金属制品业增长18.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5%,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23.1%。
年末,全市共有463家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产业行业目录,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36.5%,全年完成产值1025.2亿元,实现增加值256亿元;年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为223家,全年完成产值421.9亿元;年末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1家,比上年增加31家,全年完成产值1891.6亿元,完成增加值476.8亿元,亿元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96.9%。
全年全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9家,实现增加值466.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2.7%,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5.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7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上年相比,大多保持增长,其中,农用化肥18.9万吨,增长77.4%;白酒4079.6万升,增长26.3%;光缆168383芯千米,增长22.4%;改装汽车1.2万辆,增长13.1%;房间空调器119.9万台,增长9.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18.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实现利税总额3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利润237.3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6.0%。 国内贸易
201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8%。分实现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1.5亿元,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13.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32.3亿元,增长13.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0.0亿元,增长15.2%。分构成看,商品零售额329.7亿元,增长13.2%;餐饮消费额52.6亿元,增长14.2%。分经营规模看,限上单位零售额211.6亿元,增长15.2%;限下单位零售额170.7亿元,增长5.7%。
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完成情况看,穿类商品零售额20.2亿元,增长18.2%;吃类商品零售额41.4亿元,增长14.0%;用类商品零售额133.4亿元,增长15.4%,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16.4%,五金电料类增长33.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4.4%,家具类增长19.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9.2%,汽车类增长19.9%。
对外经济
2014年,对外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商品进出口总额2204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出口总额151523万美元,增长9.6%;进口总额68907万美元,增长45.8%。从进出口经营主体看,内资生产企业完成167669万美元,增长29.5%;外商投资企业完成52761万美元,下降5.3%。出口国别及地区达166个。
全年招商引资市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700亿元,增长18.2%,其中境内省外563.6亿元,位列全省第6位。其中,来自长三角区域资金355.3亿元,占引资总量的50.8%
金融业
金融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21.8亿元,比年初增加137.1亿元,增长10.7%。其中,单位存款527.2亿元,比年初增加17.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28.5亿元,比年初增加116.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37.9亿元,比年初增加143.5亿元,增长16.3%。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余额545.0亿元,比年初增加54.3亿元;中长期贷款465.7亿元,比年初增加76.1亿元。
年末,全市保险公司29家,比上年增加1家。其中寿险14家,财产险15家。全年保费收入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13.69亿元,增长15.6%;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7.76亿元,增长17.8%。财产险中,机动车险保费收入10.36亿元,增长17.0%;农业险保费收入1.78亿元,下降0.4%。人身险中,健康险收入1.45亿元,增长89.0%;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67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7.52亿元,增长11.9%;人身险业务赔款和满期给付支出4.52亿元,增长10.1%。2014年共上交税收8325万元,增长53.2%。代扣代缴各项税款7748.21万元。

B. 改革开放以来滁州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滁州人民坚持敢为人先的精神,怀着强烈的发展理念,追寻奋力崛起之路,走过了奋进三十载、辉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回顾30年来滁州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找出一条符合滁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谐发展新路。
(一)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滁州人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不断探索符合市情的发展道路,努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着增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人民按照党中央三步走战略, 通过不懈努力,己提前完成了前两步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三大战略”,瞄准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努力追赶跨越,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经济总量显着增加。2007年,我市生产总值达到443.93亿元,比1978年增长18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年均增长10.7%,全市生产总值己由1978年的全省第12位跃升到第7位;人均GDP达到10814元,是1978年的12.9倍;全市财政总收入为45.49亿元,是1978年的57倍,年均增长15%。随着财力的大幅增长,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0.8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9.8亿元,累计支出319.6亿元,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增加。全市经济发展迅速,提前实现“翻两番”。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全市一、二、三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 59.4:22.4:18.2调整到2007年的25.9:40.2:33.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3.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17.8、15.7个百分点,改变了过去以农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提升了二、三产业实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2亿元增加至2007年的156.12亿元,增长79.92倍,年均增长l6.4%,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由1978年的18.1%提高到 2007年的35.2%,上升l7.1个百分点。2007年生产家用电冰箱204.2万台,占全省的23%,彩色电视机 72.5万台,占全省的五分之一。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滁州是农业“大包干”的发源地,也率先尝到体制创新的成果。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01.5亿元,增长49.6倍,年均增长6.3%。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其中粮食、肉类、水产品产量均居全省l7 个市前3位,油料产量居全省前5位,确立了主要农产品产量全省龙头地位。
第三产业长足发展。我市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华联、苏果、麦当劳、商之都等大型超市、连锁店、品牌专卖店纷纷落户滁州,红太阳装饰城等一批大市场、专业市场相继建成开业。伴随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催生旅游、房地产、物流、金融服务和社区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基础投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1978年,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000多万元,而且全部是基本建设投资。30年来,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及社会事业等领域进行了有步骤、分层次、大规模投资和改造。特别是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扩大内需、东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一批重点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50亿元,2005年达到114亿元,2007年达到236.75亿元。2001年以来7年累计完成投资763亿元,相当于前22年的1.2倍。
工业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工业投资规模实现快速增加,改变了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不全、布局不合理的局面,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大为增强,并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防洪、排涝、灌溉等能力大为改善。交通运输己基本形成以公路为骨干,铁路、水运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3、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实现温饱到小康跨越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分享到发展的成果逐步增多, 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总体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跨越。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04元,比1978年增加21.7倍,年均增长11.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21元,比1978年增加34.7倍,年均增长13.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8.97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5元增加到5406.8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29.13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为24.4平方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己是普通农户生活。
4、对外经济日趋活跃,招商引资成果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调整,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90年代初期全市才有零星的进出口贸易,年贸易额不足千万美元,直到 2002年才首次突破一亿美元,其后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翻一番,达到2.23亿美元,2007年又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 4.75亿美元。经济外向度由1992年的0.5%提高到2007年的8.1%, 居全省第6位,出口贸易国家和地区达到132个。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发展内力不断增强。198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仅为50万美元,1996年突破千万美元,2006年起连续2年过亿美元,其中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93亿美元,为1988年的386倍,年均增长36.8%。从2003年起,招商引资连续突破20亿元、40亿元、70亿元、1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2007年达到208亿元,长三角地区成为引进境内省外资金来源主体。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西门子、美国麦当劳、国际纸业等落户滁州,江苏万翔集团、浙江玻璃、湖南长丰汽车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国内外大企业纷纷来滁投资兴业。
5、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0年来,滁州经济在取得显着成就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建立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4个, 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53 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327家,技工贸总收入达76.4亿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快,文化事业发展健康有序。城乡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环境、生态保护受到重视,生态建设规划出台并实施。社会福利、保障事业较快发展,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稳步推进,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旺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改革开放30年风雨历程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0年。回顾我市改革开放坎坷征途,一串串脚印还依稀可辨。我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责任制开始,已整整30年,除与全国改革同步进行之外,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以天长秦栏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天长、凤阳为代表的个体民营经济迎头赶上,为我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在1993年滁州撤地建市后,首次编制《滁州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以“加快中心城市——滁城建设”为重点的战略思想。三是在“九五”时期,提出“科教兴滁、城乡一体化、经济国际化”三大战略,实现两个转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目标。1993年3月,滁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开发区。四是在“十五”时期,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市”这一主题,大力实施“科教兴滁、城镇化、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思路,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是在“十一五”时期,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纵深推进“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和城镇化”三大战略,有力地推动了近年来滁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伟大革命,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此,我们仅选取两个重要领域,来回顾我市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
1、农村改革发展基本历程
纵观我市农村30年改革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放权搞活,解决“生存吃饭”问题。我市全面实行以农业“大包干”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的“两权分离”,冲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僵化体制模式,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得到迅猛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值得骄傲的是,1978年冬,我市小岗村农民冒着巨大风险悄然实行的农业“大包干”责任制,正是小岗村的“破冰之举”掀起了中国农村的一次巨大变革。
第二阶段(1985年——l998年),多业并举,解决“发展增收”问题。我市积极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由传统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农民快速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l990年我市建立了由县、区、乡镇三级“六站一公司”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1993年至l998年,我市进入了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农村劳动力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跨区域流动,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被突破。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多予少取放活,解决“农民富裕”问题。以建立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特征的农业和农村长效发展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民小康发展目标。1999年,来安县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5年,我市终结了种地交“皇粮国税”的历史,实行了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点。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321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30年来的农村改革,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市场经济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首要目标。
2、国企改革发展主要历程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主要经历了“放权让利”、“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战略性调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放权让利,拉开了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序幕。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从行政管理体系入手,围绕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进行松绑、放权、让利。“放权让利”作为一种浅层次的经营体制的变革,是对企业自主经营权的第一次松绑,激发了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1984年,我市创立第一个企业集团——中国扬子集团,扬子品牌从此走向全国,名扬四海。
第二阶段(1987年——1992年),两权分离,开始了从经营权向所有权改革的过渡。我市通过承包租赁促进国企改革,在大中型企业中实行承包,在小企业中实行租赁。中国扬子集团经历辉煌发展的5年,走出一条全新的改革发展道路,到1991年,扬子集团已经成长为中国家电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扬子冰箱的市场占有率一度名列中国冰箱行业第2位。
第三阶段(1993年——1997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启动了为解决企业深层次矛盾进行的制度创新。自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后,我市开始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要目标的国企改革探索之路。1996年3月,中国扬子集团冰箱厂和德国西门子公司成功合资,成为当时全省引进外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合资企业,从此滁州多了个洋品牌。1997年,我市实施了国有集体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此次改革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触及企业产权关系,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从客观上讲,此次改革虽然不尽成功,但它唤醒了滁州人民改革意识。同年,我市又争取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运用了相关的优惠政策,甩掉了部分国企包袱,为后来企业改革改制、资产重组提供了条件。
第四阶段(1998年至今),战略性调整,积极探索企业改革新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进入了新的攻坚阶段。此后,我市加大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力度,采取关闭破产一批、资产重组一批、优化股权一批、承租经营一批,使我市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取得了新进展。1998年10月全椒柴油机厂作为我市第一家国有上市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为我市企业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30年来的国企改革,提高了我市国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盘活了存量资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明晰了产权,推进了政企分开;拓宽了职工安置渠道,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当前改革开放中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经济规模小,发展速度慢,人均水平低
除农业改革外,我市其他方面的改革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明显,开放度不高,纵向比让人欣慰,横向比令人惭愧。十年前,江苏省扬州市和滁州无论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均旗鼓相当,可目前发展水平,我们落后太多。2007年扬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1亿元、财政总收入21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5亿元;而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443.9亿元、财政收入4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6.8亿元,无论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都远远低于扬州。2007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90元和532元。据今年6月份统计数据表明,我市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增速均居全省倒数第四。
2、农业发展慢,工业水平低,三产发育差
农业增长慢。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少,农产品就地转化率低,仍处于农业弱市的境地。1998年以来,我市粮、油等主产品产量分别创历史最高水平,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却出现徘徊,农民增收仅靠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增长,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角成。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活已成为制约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
工业规模小。就工业而言,简单加工制造业比重较大,高科技企业少,工业经济缺少大型企业支撑;企业规模不大,产品集中度低,整体效益不高;名牌产品少,竞争力不强;个别大企业在占用我市大量资源和优惠政策后,纳税很少。
三产发展滞后。按照国际惯例,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要达到40%以上。2007年,我市人均收入达到1480美元,第三产业产值149亿元,占GDP总量仅为33.9%。三产比重差距明显,服务业仍为传统服务业态,以金融、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没有形成气候;旅游业开发不足,水平不高。
3、城镇化水平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城乡二元矛盾较为突出,统筹发展滞后,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不够平衡。天长经济一枝独秀,市直经济增速比县域经济落后明显。滁城作为中心城市,经济首位度低,拉动聚集作用弱。我市各级财政仍然较为困难,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不强,城乡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4、国企改革艰难,就业压力增大
国企改革任重道远。2007年底,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尚未改制高达158户,平均资产负债率约108%,涉及职工4万多人。资产质量差,历史遗留问题多,加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产权关系复杂,随时间推移改革成本增加,改革难度加大。
就业压力逐渐增大。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据统计,2007年我市约有100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进入城镇。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大量工人分流进入社会,新增有效就业岗位不足,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
5、社会事业发展不快,保障制度推进较慢
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投入严重不足,文化、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建设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教育发展不够均衡。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扩面不到位,农民养老保险尚未起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较低,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商品房价格过高,经济房和廉租房建设不足,加之部分居民收入偏低,导致困难群众住房难。
6、生态文明建设滞后,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我市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缓慢,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力度不够,企业安全生产存在隐患。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有待提高,效能建设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机关办事效率较低,服务质量较差,制约经济快速发展。
(四)改革开放前景展望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重要阶段,改革开放已到了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和城镇化三大战略,更加注重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文化进步、社会和谐。
1、弘扬“大包干”精神,坚定改革开放信念
“大包干”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激发了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敢为天下先的“大包干”精神彪炳史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大包干”精神,赋予时代特色,推动滁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新一轮解放思想热潮正在全国掀起,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力度、崛起的速度。正如省委书记王金山所说,解放思想要把自己摆进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视现实,增强危机感,激发全社会谋发展、追跨越的热情;要敢于冒险,敢于负责,敢于胜利,打破陈规,抓住机遇,发扬自我负责精神,树立自信,坚定必胜信念。“大包干”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要运用好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深入头脑里,结合实际处,运用全局中,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实现追赶中的大跨越。
2、推进三大战略,加速经济腾飞
突出工业强市。要狠抓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发展大产业,培育大企业,主攻大项目,不断提高规模企业个数和体量。做好产业规划,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提高入园项目投资强度和科技含量,着力打造经济发展平台,继续培植经济强镇,加快县域经济崛起。
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大滁城”建设,全力推进“131”战略组团扩展,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打造经济繁荣、山水相连、生态优美、宜人宜居的新滁州。结合乡镇区划调整,加强县城和重点集镇规划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强镇群,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
实施东向发展。东向发展作为滁州方向性战略,应将泛长三角地区作为区域合作的新目标、主战场,敞开东大门,建好桥头堡,在基础设施、体制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实行全方位对接,使滁州成为泛长三角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把滁州建设成泛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原料基地。加速南京都市圈一体化进程,最大限度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增强经济活力。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农村综合改革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多领域。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的改革重点是: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加快农村小型水利产权改革,探索集体资产有效实现形式;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加快建立农村产权制度,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民权益保护体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市场化水平,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4、构筑“五大”保障体系,改善民生各得其所
狠抓就业再就业,促进劳有所得。要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市场,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群众就业问题。完善保障体系,做到贫有所济、老有所养。要加大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标准。积极探索建立事业单位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卫生事业,实现病有所医。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学有所教。要巩固和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注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加各类住房供应量,促进住有所居。要加快商品房开发,加速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逐步缓解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统筹解决城乡残疾人、农村低收入家庭无房、危房问题。
5、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大整合力度,健全协调机制,完善行政监督体系。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速国企改革。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机关作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发展环境。
6、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事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先进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社会正气。加强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与整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学艺术和体育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7、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突出问题,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重视自然生态和饮用水源保护,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大境内河流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建设进度,改善水环境。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和城市集中供热,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市改革开放充满希望,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坚信,在中共滁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弘扬“大包干”精神,勤劳勇敢的滁州人民,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一定能把滁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C. 十年间,滁州市何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继而成为一匹令人瞩目的“黑马”呢

十年间,滁州市何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继而成为一匹令人瞩目的“黑马”呢?

滁州经济发展的“加快曲线图”,该地经信局副局张正强向记者展现了2组数据信息:“十二五”期内,我市固定资产投资5360.5亿人民币,年均增长22.8%;“十三五”期内,固定资产投资8609.5亿人民币,年均增长14%。

现阶段,该产业园区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车辆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健康营养四大优势产业,总计引进项目数百个,建成投产公司百余家。现如今,中新苏滁高新园区已变成一座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现代新城区,变成滁州甚至安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对话框和示范性服务平台。

十年优商:社会经济发展跑出来“瞬时速度”

十年来,滁州市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视作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金属催化剂”。这不仅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攻坚行动,也是一场勇蹚改革创新深水区的自我革命。逐步完善的经营环境,却让滁州社会经济发展跑出来“瞬时速度”。

“只需公司确定干,一切办理手续政府办。”这也是滁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前去项目投资客户的郑重承诺。2020年10月,滁州市举办上千人交流会,带动我市左右对比外省优秀、本省一流,打造出“亭令人满意”经营环境服务品牌。

2022年是滁州市“双招双引”工作中的品质提升年。新春佳节过完,滁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就发出“奏出‘争先进位’主要基调,紧抓‘双招双引’主抓手”的号召。

“如今创业好项目十分稀有,一旦发现务必先下手!”定远县招商局党组组员张道春笑着说。他的工作日笔记本上,密麻麻地记录着“上午去南京、在下午飞北京、夜里回滁州”等相关信息,那样密集的分配基本上每星期都是有。

阅读全文

与滁州市各县工业产值是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上res是什么意思 浏览:524
汽车第3次保养大概需要多久 浏览:53
日本买一辆奔驰的多少钱 浏览:946
工业三类物资有哪些 浏览:12
奔驰车刷机是什么 浏览:431
工业化时代从什么时间开始 浏览:328
奥迪化妆镜灯怎么关 浏览:435
汽车异响如何修理 浏览:944
奔驰s级整备质量怎么样 浏览:628
为什么汽车氟加不进去 浏览:642
奥迪q2l电动版多少钱 浏览:859
汽车三挡老是脱档怎么回事 浏览:776
奥迪a4l机油油位传感器多少钱更换 浏览:243
翻新汽车多少钱一台 浏览:709
买奥迪rs7需要月入多少 浏览:934
江淮汽车2017款iev6e现在多少钱 浏览:663
奥迪精品车型有哪些 浏览:103
汽车如何安全停在坡上 浏览:118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电动汽车 浏览:17
农村有哪些工业原材料 浏览: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