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特点有哪些
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
自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机的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贺缺滚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巨大的动力,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示范。
总的来说英国工业话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在没有外力推动的情况下,是纯粹有市场自发推动禅余的工业化。
二、工业化的结构转变周期长、产业关联度大并依次推进。
三、英国工业化推进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变化和现代化是同步的。
四、英国工业化扮则以轻工优先发展,通过产业联系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❷ (世界当代史简答题)英、法、德、美、俄工业化模式各有怎样的特征
(一)内生型工业化模式——英国和美国
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革命是自发产生和进行的,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内生型工业化,这是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模式,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英国的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先是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率先在农业上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农业的先行发展使人口得以持续增长,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充足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上广大世界市场的开辟,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蒸汽机的发明,正式揭开了工业革命序幕。技术革新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利润的驱使,使英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不再占优势地位,工业和贸易及交通运输业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英国人来说,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是浑然一体,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工业化。
美国工业化的动因主要来自内部压力,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因为美国有灵活的经济体系和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对工业快速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美国在英国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化内部创新,建立了更先进的生产模式。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776年独立以来,依靠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特别是进行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在短短的200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技术实力最强的国家,而且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首先,美国人创立了新的工厂体制。美国工业化时人力匮乏,但土地广大,水利资源丰富。于是,他们把原来一些分散的制作过程加以合并,实行新的分工,然后将制造某一商品的所有工序集中于一个工厂,并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这种工厂制需要巨额资金,于是,组织有限公司成为解决资金的主要渠道,某一公司根据法律取得营业执照后,便可以从许多较小的投资者手里筹集资本,股东们只负“有限责任”,他们对公司的债务只按其所占有的股份比例承担责任。这种股份公司成为美国工业化的基础。
通用制是美国的另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通用制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产生“规模生产制”。在此之前产品是由工匠一件件制作的,而通用制的出现则使得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和大量投放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此外,美国远离欧洲大陆,不易受战乱的影响,而且还可在欧洲列强混战时获得若干订货的好处。结果,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不仅迅速地成为彻底的工业化国家,而且成为了世界主要的超级大国。
英美两国的发展还有许多共同点,除了它们都属于一种内生型的工业化模式外,语言、文化、政治传统、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类同,都占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有一个适宜工业化发展的政治机构和相应的社会组织,都能获取工业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们把英美两国的工业化模式合称英美模式。
(二)中间型工业化模式——法国
法国模式是一种介于内生型和应激型两种模式之间的类型。法国的工业化走了一条十分曲折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有的法国模式。首先,在近代初期,法国在各方面与英国相比一直处于上风,甚至在工业起步阶段法国的条件也并不比英国差,然而,法国却未能成为“第一只变成青蛙的蝌蚪”。法国各方面的条件与英国有点类似,采取自由放任的宽松政策是机械模仿英国的经验,法国的特殊国情在于,它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前从路易十四时代开始,就一直拥有较为强大的国家政权,但这些政权并未成为工业化的促进力量,反而在很多时候成了发展的障碍。于是,法国社会把建立民主体制视为经济发展的前提,而建立一个民主政府却引起了反复和剧烈的社会动荡,没有稳定的环境,法国以建立政治民主体制为先导的方式最终不仅未能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反而在某种特定的阶段阻碍了法国经济的起飞。当法国意识到政治上、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发展模式实际上已经过时后,才探索如何将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当世界市场上已出现了一些领先国家,其余国家在竞争方面就不可能拥有与它相同的条件和地位。于是,要依靠某种经济之外的力量来帮助本国经济发展,而这种力量就是政府。此后的德国和日本依靠政府的力量取得了成功。它们得益于法国的探索——在一国经济起飞之际,其政治变革应追求一个能暂时适合经济发展的体制而不是一种绝对民主体制。
(三)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德国和日本
另一欧洲工业强国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法国工业化之后,其经济起飞时间相对较迟,德国通常被称为工业化第二集团的追随者,比美法等国工业化晚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它们吸取了法国摇摆不定的教训,利用有效的社会军事组织形式,创立了一种成功的模式。建立了干预性很强的政府和一个主动积极的官僚体系。德国政府在其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德意志政府的努力,德国在19世纪末终于成为一个实力强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而在亚洲东北部的日本,则是在明治维新后,通过明治政府的强力引导,在很短的时期内实现了现代经济的转轨,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建设,一方面对外扩张、掠夺他国财富,通过一种血淋淋的方式也挤进了列强的行列。
德日两国工业化都快速进行并取得了显着成绩,而且它们的工业化过程有许多共同点。德日两国都是工业化第二集团中的主要国家,在发展的模式上,选择了应激型也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其发展势头却超过了几乎所有的第一集团国家。这中间有很多因素,除了政府的作用和对教育的重视外,德日两国的企业卡特尔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两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卡特尔化成为工业化的一种主要趋势,表现出工业化发展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没有规模,就无法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德日两国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彻底现代化,也是在二战以后借助于外力完成的。正是1945年后美国对这两个国家进行的强制性民主改造,其现代化任务才得以彻底完成,而这也是德日两国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也可以说,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之后,德日等国由最初强权推行的赶超模式最终还是回到了民主体制下和平发展的道路。
俄罗斯的找不到
第2条问题也找不到
❸ 资本主义的美国,为何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资本主义的美国,因具有丰富资源条件,因此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1834年,以普鲁士为中心,十八个邦国组成了"(北)德意志关税同盟"。其后,西南各邦国也相继加入进来。这个同盟的理论指导者李斯特主张,为确保德意志经济的自立,建立保护关税体制并推进近代化极为必要。
这种主张与必须在德意志范围内形成统一市场的主张共鸣,加速了统一国家的构想迅速变成现实的步伐。这就是普鲁士宰相俾斯麦主导的彻底的增产兴业、富国强兵政策路线和在1871年以普鲁士为中心形成的德意志帝国。
德国自然与英国,或者比利时、法国不同,正式启动工业化的时间较晚。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具有后发的有利条件。以作为能源的煤炭、钢铁以及机械制造等生产资料为中心的工业化,配合上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资本,从一开始就得到政策的强力推动。
另一方面,德国也建立了包括储蓄银行和实业银行两方面特征的银行制度,很好地保证了国内资金的流动。德国近代化所采取的方式,往往被那些与德国同样的后发资本主义国家或多或少地学习,如俄国、北欧各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等。
在这些新兴产业上,德国和美国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上述世纪末所发生的变化,能否完全动摇了被称作"不列颠治世"的英国优势地位呢?未必如此。作为首都伦敦中心的金融城(City ofLondon)维持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金融中心的地位,英镑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基础货币。
在海运和保险领域,英国的优势也没有完全崩溃。英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倡导的自由贸易论,是唯有以本国的绝对经济优势地位为前提才能够成立的主张,因此后发资本主义国家自然反对。偶尔也会有国家通过缔结两国通商条约而采取自由贸易体制,如1860年拿破仑三世时期的法国与英国缔结的通商条约。
不过,就算在这一条约中,法国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而希望从英国引进技术的意图更强。因此,在多数后发国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普遍陷入世界性经济危机的19世纪末,世界各国又再次转向了保护关税体制之下的霸权争斗。英法间的自由贸易体制也成为一时之物,走向终结。
19世纪后半期到世纪末,在经济结构转换、经济中心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各国不再局限于欧美,而是在全世界寻求更广阔的市场,以及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料和资源。欧美各国在东亚地区正式施加开国压力,强迫建立经济关系,同时,在非洲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
这些动向均与经济结构转换、经济中心变化以及霸权向多极化转变的局势相关。世界各地被纳入不断重整的全球规模的资本主义关联结构的周边,在此过程中的各自时期产生了种种压力。这一系列的变动并不是在和平环境下进行的。欧美各国的经济霸权争夺激化,为了贯彻各自的意图,不惜使用武力在世界各地扩张。
为了追求"富国"这一国家目标而采取的"强兵"政策,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出现讨论海外扩张究竟划不划算的事例。但是另一方面,军备扩张进一步促进了本国的工业化、工业化的进展又使军备扩张成为可能的这种产军互助的循环被进一步强化,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就像知名的、进入20世纪后迅速激化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那样,欧美各国因相互猜忌、相互牵制而开展军备竞争和摸索军事同盟关系。这类消耗性活动使整个国家发展的重点开始转向了非生产方向。
与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初期工业化相比,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经济所必需的资金总量自然也极为庞大。为了调配尽可能多的资本,19世纪中叶后,股份制公司在各国都成为了理所应当的经营组织形态。股份公司在增发股票之外采取发行公司债券的形式筹措新的必要资金。作为寻求资金的企业和追逐利益的投资家交汇的场所,随着时间的发展,股票市场对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❹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同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过程相比,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有自己的特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一般开始于轻工业,这是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资金周转快,获得利润也容易,通过轻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再投资于重工业。重工业发展的特点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例如英国工业革命最先从棉纺织业开始。苏联工业化则首先从重工业开始,而且始终以重工业为中心。造成这一特点的基本原因是苏联用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战争的危险一直没有完全消除。要使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巩固并长久存在下去,苏联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而强大的国防实力是靠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来支撑。这就要求苏联必须尽快要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建成门类齐全的独立的工业体系。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从1928—1937年,仅用了十年时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就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对此应充分肯定。但同时也应看到,片面强调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第一,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由于忽视了农轻重之间的协调发展,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滞后,这使得重工业超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受到制约。第二,由于重工业的发展建立在对农业和轻工业的剥夺基础上,农业和轻工业积累太少,使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❺ 英国是如何走向工业化道路的
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在时间上比美、法、德、意等发达国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提前了200多年.这种绝对先行国地位使英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工农关系的处理上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加上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保护主义、倡导自由竞争的政治学和经济学传统,英国于工业化完成后在对农业的保护上反而比其他发达国家要晚一些,从而走出了一条从通过“财产剥夺——贸易条件恶化”模式积累工业化资金,到适度农业保护的较为独特的工农关系变动的道路;也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从农业剥夺向农业保护的转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从工农业关系上看,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40年代:“圈地运动”及其对工业化的初始推动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对农民的财产剥夺和强制性农场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剩余的能力,迫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从而开始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圈地运动”历经了大约4个世纪,但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以后.其结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扩大了农场的规模,提高了农业的相对和绝对剩余水平.根据1851年的调查,英格兰和威尔士农场总面积为2470万英亩,其中经营面积在100~500英亩以及500亩以上的大农场约占78.2%,经营面积在50~100英亩的中等农场约占13%,经营面积在5~50英亩的小农场仅占8.6%.同时,即使是小农场,在经营方式上也完全不同于产业革命以前的小农经济.农场规模的扩大,为具有不可分特征的农业机械技术的广泛采用提供了可能.在机械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化肥和良种技术也开始推广,并进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这就使得当时英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剩余水平大大提高.在从1650~1800年的150年间,英国的小麦单产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仅在19世纪上半叶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纪50年代比30年代小麦产量提高了大约50%.1790年以后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1790~1815年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0.2%,1816~1846年为0.3%.一个农业劳动力在1700年时只能养活1.7人,而到1800年时就能够养活2.5人了.可见,“圈地运动”实际上是通过土地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农业剩余供给水平大大提高.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的谷物几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小自耕农丧失了土地所有权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权,为当时日益增长着的城市机器大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英国当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业革命结束以后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这时,英国已经出现了象伦敦、曼彻斯特等人口上百万和数十万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间,英国城市居民占全体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见,“圈地运动”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一是强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农业剩余水平;二是为城市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剩余水平的提高又为劳动力的非农化创造了物质基础.
二、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贸易条件恶化及其效应
19世纪40年代以前,英国的议会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贵族控制着,他们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多次颁布谷物条例,实行关税保护,限制和禁止国外廉价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进口.谷物条例在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同时,也为高速发展的工业产业带来了一系列障碍.主要是:谷物价格过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费用占一半以上;工资的高低取决于面包的价格,从而造成了谷物价格和工人工资轮番上涨的现象,导致了工业产品中工资成本过高;食品和原料价格过高造成工业资本家的利润逐渐下降.从而,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在19世纪上半叶反而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降低谷物价格,降低工业品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增加工业利润,工业资本家和城市消费者联合起来与大地主进行斗争.终于在1846年,通过在议会中占多数的方式废除了谷物条例,放开农产品市场,实行自由贸易.此后,两大产业的比较利益逐渐向工业转移.1840年,英国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指数为112%,废除了谷物条例后,1850年即下降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种植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更快.与1840年相比,1850年种植业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20个百分点,到了19世纪末期,种植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见,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农业的贸易条件明显地恶化了.这种状况又通过城市和农村的“推”、“拉”两种力量,使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国城市居民的比重为50.1%,1881年达到67.9%,1901年达到了78.0%.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在工业对农业的超强度剥夺中大大地向前迈进了.
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在极大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农业的衰退.1846年谷物条例废除后,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农业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谷物的海运成本急剧下降,美国和广大殖民地国家的廉价农产品源源涌入英国市场,使大量农业经营者破产,农业衰退益发严重.在这一时期,英国主要作物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急剧减少.1870~1900年,小麦播种面积由141.6万公顷减少到58.9万公顷,产量从30.7万公担下降到14.8万公担,粮食自给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农业的衰退迫使英国工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国外农业的支持,这也是导致农业劳动力在此期间快速转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场和利益的驱动下,乡镇人口向城市进行了大规模转移,使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在经济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情况下,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已经就业的工人也经常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贫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条件恶劣,许多人住在不透空气、没有光线的地下室里;由于农业衰退,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穷人的贫困.城市中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无产者,其生活还不如原来的自耕农.无业人口的大量增加还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犯罪现象的剧增.
可见,对农业的过分剥夺,在高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不仅造成农业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降低了城市化的质量,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20世纪30年代以后: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与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自由贸易政策对农业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国和西欧的大部分国家自20世纪初起就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但英国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这一转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进口受阻,国内粮食供给发生困难,英国不得不实行配给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和扶持.主要政策有:奖励垦荒,对开恳荒地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扩大耕地面积;在政策上鼓励农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于二战以后迅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各出口国用出口补贴的办法廉价倾销其过剩的农产品现象,英国等欧洲进口国采用提高关税以及非关税的手段对国内农产品生产者进行保护,这就大大提高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建立健全了国家农业生产管理机构,对农业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农业合作企业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按照欧盟的统一政策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补贴等.上述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显着的,其标志之一就是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供给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后甚至一度出现了过剩现象;标志之二就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规模农户的收入水平超过了城市中的一般产业工人;标志之三是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显着改善,乡村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乡村落后的历史面貌,逐渐同城市接近起来,社会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为“乡村城市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中使用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1978年英国农业劳动力仅有65万人;1991年进一步减少到27万人,只占全部劳动力的1.3%,此后便稳定下来.而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在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50年代以后,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从而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城市中就业结构的改善使失业人数大为减少,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大为改观.随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城市环境污染的状况逐渐得到了治理.城市产业逐渐向乡村渗透,城乡联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后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