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业园的园区分类
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是在区域层面上实现产业生态学目标的一种形式。 分类: a)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指以某一类工业行业的一个或几个企业为核心,通过物质和能量的集成,在更多同类企业或相关行业企业间建立共生关系而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b)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 主要指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c)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 指以从事静脉产业生产的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工业园区。静脉产业是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高新科技园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China National High-Tech Instrial Development Zone),全称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科技工业园区,特点是依托于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依靠科技和经济实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2. 生态工业园的产生的原因有什么
可以最小化参与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
这类方法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和园区企业(新加入企业和原有经过改造的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
生态工业园也要为附近的社区寻求利益以确保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积极的。比较成功的生态工业园的例子是丹麦卡伦堡(Kalunborg)共生体系,卡伦堡已成为区域不同产业之间链接起来的模版。
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是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基础。工业生态学是专门审视工业体系与生态圈关系的、充分体现综合性和一体化的一种新思维。
它强调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工业生产,把工业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单元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单元的“营养物”和投入原料。这样,区域内彼此靠近的工业企业就可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生态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主的物质流动经济模式。它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即“资源→产品→废物”,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做到了有机的结合。
生态工业园综合地运用了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
3. 生态工业的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我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环境问题是由于发展不当而造成的,必须而且也只能在发展中加以解决。我们所说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绝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我们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方针,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初步探索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五”乃至“十一五”期间,我们要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的难题,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工业生产中要实行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农业生产中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企业要实行ISO14000管理,产品推行环境标志产品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区域要建设生态县市和生态乡村,城市和城镇要创建生态城市,从而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建立生态链,把上游产品产生的废物,作为下游产品的原料,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量,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达到相互协调的最高境界。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和要求,我们才能说在自治州建立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