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党就走好中国工业化道路提出了那些重要举措
,进行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进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三。实施进行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工业化迈进。
四,抗美援朝,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B.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3.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
4.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5.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6.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企业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7.“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600个重要项目;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8.十年工业建设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和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给;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农村用电量十年增长70倍;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文革”时期,工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长江大桥、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等。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这批项目的代表有: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
拓展资料:
中国近代工业是指在1840~1949年间在中国设立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中国近代工业主要的特征是短暂、快速、发展迅猛。
近代工业的发展虽然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基本把中国推进了近代社会的大门,但由于这个进程不是中国近代因素不断积累的结果,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它一开始就呈现出了有违近代工业发展一般规律的畸形特征。
C. 关于中国工业改革的资料
中国的工业规模化建设历来就是中国社会各项改革重中之重的问题。自1949年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借助前苏联的工业生产模式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但是,由于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建设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因此,我们的工业生产便难以适应社会的经济生活。1978年以来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得众多的国有工业企业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经营体制的问题,二是自身发展的问题。20余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得我们的工业企业在经营体制上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能够按照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但是,我们依然面临着工业企业自身发展的严峻问题。
改革开放的20余年间,我们引进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股份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等,各种体制、制度、规则、方法的研究、探讨、论证和试点,却都很难涉及到多少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缺乏核心思想的指导,迷恋于方式化的改革,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改革呢?今年年初,在清华大学现代管理学院举办的“十一五计划经济改革”研讨会上,一位学者就指出:应该把“改革”二字换成“改良”或“改进”才更为贴切。的确如此,仅仅是脱掉旧衣服穿上一件新衣服,是称不了“革”的。改革,尤其是我们的工业企业改革,由于历史性的原因,更需要我们进行思想层面的变革。
我原本是学工科的,具体地说就是机械铸造,在学校学习期间,了解到很多机械化造型生产,诸如:无箱挤压式造型、多触头高压造型以及各种振动造型机等等,这些也都是国外六七十年代的生产水平。90年
毕业进入一家3000余人的国有中型企业,实际的铸造生产令我诧异,还是处在一种较为原始的手工造型的铸造生产。为什么没有发展呢?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机械造型呢?机械造型生产不仅仅是生产效率高,在生产质量上,也能解决手工造型经常出现的,诸如:砂眼、掉砂、尺寸误差和铸件表面质量等等的质量问题。一位老工程师带我到一处废料场,指着一堆锈渍斑斑的堆积物说:“这就是你想要看的造型机,花了好几十万,安装后总是出问题,人们也不太习惯,耽误生产,最后还是扔掉了。”。由手工造型的生产状态跃迁到机械造型的生产状态,是完全不同的生产组织管理,这是一种改革、一种发展的实现。改革需要有信心、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更需要更新观念,克服旧有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唯有这样也才能够改革成功。那时,企业正在大力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陈旧的质量观念,先进的质量管理制度,其结果也就不难想象了。
按照社会协作论的发展理论,只有具备自组织的良好形态,从外界引入的激变条件也才可能促使协作组织整体性的发生生存状态的跃迁式改变。自组织的良好形态表现在:信息交流、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等文化特征上。尤其是价值观念,它给人们提供好与坏的区分标准,为我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目标和方向。探索真理、认识自然才是我们社会发展真正的源泉动力。
中国传统的经济社会是一个以农耕手工业为主体化的经济社会,1949年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也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建设,我们对工业生产的理解则是基于人力劳动的认识上,以生产劳动认识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诸如:生产效率的观念、生产质量的观念、分配原则等等,对中国的工业生产、工业企业管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工业进步,工业生产以人力劳动为主体化的特征被机器设备化的协作生产所替代,人的作用则是对机器设备的控制操作。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大多是依据控制论的思想原理,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反馈,以动态化的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影响,追求稳定状态的控制过程。值得特别注意的就是,这是区别于静态化的生产技术方式的劳动创造。我们特别关注科学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等等的人的行为方式,正是基于一种对工业生产的错误认识,或者说行为方法决定论的错误思想。
工业生产更集中的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把握,人对自然的把握是基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如何把握自然,并不是取决于人的行为方法,更多的是与自然的属性密切相关,如何认识自然,认识自然的哪些属性,这也涉及到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然观念。由于涉及很多问题的研究,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中国的工业企业与国外先进的工业企业相比,表现在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等方面。还是让我们进入具体的案例首先对生产效率进行分析。
这是一家中日合资从事铸造生产的小型企业,七八年前从日本引进一套树脂砂造型生产线,参考日本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安装,并选派人员去日本研修。安装后,经过调试及试生产运行,进入正常生产后每天的产量达到20箱,企业为了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把该生产线配备的6人减至4人(减员增效的具体体现)。但是,同样的一条生产线在日本的日产量却达到80箱,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其实在很多外资企业的管理中,并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指标,而是产能指标。产能指标核定出单位时间下生产系统的理想产量,在实际生产中,究竟多大程度上发挥设备的使用效能,以此来考察实际的生产效率。以上述为例,该树脂砂生产线的产能指标为日产100箱,配备10人,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发挥出设备效能的80%,中国企业仅为20%。
生产效率作为价值观念的体现,它决定人们追求“好”的方向。劳动生产率表现出生产劳动观念下的人的行动迅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借助于减员增效的途径实现。发挥设备的使用效能,则是通过不断排除生产中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促使设备稳定性地生产。前者,把人视为生产劳动的主体,后者,人的体现是在对设备、对物的管理控制。二者在思想认识、行为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同样对生产效率的追求其结果就是日产80箱与日产20箱的差距。
在系统论的研究中,所谓系统效应是体现在“1+1>2”,系统化的组合并不是系统中各要素的简单加和。
我们曾经在工业企业中,广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现今又推行ISO9000的质量认证,但是我们推行的结果却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化,并非有效地解决我们的质量生产。早在十多年前,我从一家台资企业的公司厂报上了解到台湾企业致力于质量管理的一些情况。许多台湾大企业很重视企业文化,他们邀请一些社会学家帮助塑造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质量观念,以改善“台湾制造”的形象,在他们看来产品质量等同于人的品质。以下关于质量管理发展的五个阶段的总结,就是我从这家公司厂报上读到的,只是内容又做了重新解释。
1. 质量是检验出来的:质量检验作为发现质量问题的重要手段,广泛存在于工业化生产中,围绕质量检验为核心的质量管理,即对质量把关,也已成为工业化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 质量是制造出来的:随着质量检验对质量问题的不断发现,解决质量问题也就成为质量管理关注的焦点,“快速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就是这种质量观念的集中体现。以这样的质量观念主导下的质量管理,产生的结果就是质量问题反复而重复性的出现,难以根治。
3. 质量是管理出来的:工业化生产体现出高度协调化的组织系统,这一生产环节出现的质量问题,往往就会影响到下一生产环节的正常生产,因此,强调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要对质量负责,从物料的管理,生产设备的管理,人员的管理,生产各环节的相互协调等,树立起质量预防的观念,这就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它是一个刻意对结果实现的质量观念。
4. 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质量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生产工艺技术上的改进,管理制度上的改进,这些改进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去进行,倡导“持续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的ISO9000的质量认证管理就是这种质量观念的体现,注重各种方式方法的设计和应用,自上而下的监督落实,以客户对其生产组织系统的认证,建造一个具有持续改进功能的系统组织来解决质量问题。ISO9000质量认证管理不同以往的质量管理就在于:⑴它是通过对一个生产组织系统的深入认识来判定其是否能够生产出合格产品。⑵这是一种注重过程的质量观念,区别于强调结果的质量思想。⑶它是开放型的,强调与外界的沟通交流。
5. 质量是习惯出来的:我们如何由手工造型的生产状态跃迁到机器造型的生产状态,如何由日产20箱的树脂砂生产发展到日产80箱的生产水平,如何由质量把关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质量管理改革到预防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ISO9000质量认证,如何由静态化的方式生产变革到动态化的生产控制,如何由行动迅速的效率观念更新到具有系统效应的协作组合以追求设备最大化使用的效率观念等等,变革、发展、改革的实现首先需要我们克服固有的思维习惯、固有的行为习惯,更新观念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求知自然、探索真理的社会氛围。任何一个组织系统都是以其自组织为根基,丧失了自组织形态的协作体系,无论它建构起何种华丽的体制、制度,采用何种高明的方法,也都不会产生出何种效能。
在我们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初期,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在企业实行定额化的管理制度,时至今日,这种定额化的管理制度依然广泛存在于很多国有企业和一些民营企业中,可以说它很符合中国的现实社会但并不符合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究其原因就在于定额化的管理制度乃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价值思想的体现。在市场经济利益追求的影响下,一些政府机关出于个人和集体的经济利益的目的,缺乏岗位坚守,丧失执法原则,比如:一些交管部门把罚款作为谋取单位和个人福利的途径。许多事业单位也因追逐经济效益,像医院,丧失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以经济利益为其救助行为的准则等等。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就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价值观念的体现。更为具体地说就是利用其岗位优势的便利,“多劳多得”,来体现所谓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政府机关和其主导下的事业单位是要以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社会生存秩序为首要职责,个人需要树立以维护社会稳定坚守岗位的价值观念。据一些媒体报道:拖欠农民工工资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承包商拖欠农民工工资,一些政府机关却又拖欠承包商的建设款。如此低下的商业信用的经济秩序能不影响到社会安定吗?利益化的普遍追求,被一些经济学家和一些社会学家追捧为利益追逐化时代的来临,难道这就是我们经济改革的目标吗?在维护社会稳定建立良好经济秩序与利益追逐化的硝烟战场之间我们究竟需要确立怎样的价值取向呢?
在工业企业的管理中,稳定化的生产是管理的目标,这就要求个人处在各自岗位上尽职尽责,保质保量地进行生产,其物质化的分配取决于岗位的市场供求化的分配原则,如果他不能胜任该岗位,他也就丧失了在其岗位上的生存体现,不在于他在岗位上劳动数量的多少。个人所做出的贡献大小,是要体现在能够促使生产体系状态发生改变,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比如:合理化的建议,一项发明创造等等,这是区别体系正常生产行为之外的一种行为体现,即引入外界的激变条件而促使体系生产发生状态性改变的发展,一个生产体系本身正常的生产行为是不可能形成生产状态跃迁化的改变,也只是其生存形式的一种体现。对于这种促使生产体系发生生产状态改变性发展的行为贡献,理应获得奖励性的物质分配。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曾对社会分配原则进行过讨论,提出食功论,即按照对社会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反对食志说,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按需分配,因为它带有强烈的个体(个人或某个团体)主观意愿性,缺乏社会公正性原则。
D. 对中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
(1)材料一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这表明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建国初期,为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在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建成通车.
(3)根据所学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帮助我国兴建156个项目,对我国的工业化帮助最大.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中国试飞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在华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答案为:
(1)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
(3)苏联;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E. 中国自解放以来工业方面的成就
1、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
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今日将发射升空。据了解,“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后,中国还将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交会对接,从而建立中国第一个自己的空间站。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目标包括:全面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和服务技术;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开展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科学应用;为开展载人登月等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等。
2、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
超级杂交水稻是农业部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的成果,该计划于1996提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培育计划。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品种达到了第一阶段单次水稻产量标准即每公顷产量超过了10.5吨;2004年超级杂交水稻达到第二期产量指标;2012年9月24日,湖南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组宣布超级杂交稻第三期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攻关的圆满实现。
3、中国高铁
中国大陆铁路分高速铁路、快速铁路、普通铁路。中国高铁居高铁级,而国铁Ⅰ级只用于快速铁路和骨干线普通铁路。中国通过引进加创新,研制"和谐号"动车组列车(CRH缩写即中国铁路高速列车)以及“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CR)。
2018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超过其他国家总和。2019年,计划确保投产高铁新线3200公里。
截至2019年4月,中国高铁桥梁长度突破1.6万公里。
4、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指核弹、导弹、人造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
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苏联的帮助,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
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5、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将投入使用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一个“大窝凼”里,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预计9月竣工,9月25日投入使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高分卫星是“天眼”观地,射电望远镜是“巨眼”观天。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郑晓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它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它将在未来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对科学家们来说,FAST具有极其重大的科学意义。它将可能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用来观测脉冲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质暗能量、星系与银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际通讯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中国高铁
网络-超级杂交水稻
网络-中国载人航天
F.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领域取得了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化阶段的飞跃,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当代人见证了一个千年文明古国是如何发展成为世界性工业大国的。
1949年-1978年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这个时期工业化战略的特征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封闭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积极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的战略重心逐步转向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市场作用、低成本出口导向、建设开放型经济、基于产业演进规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G. 党在过渡时期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改造道路
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
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原因),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H. 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转变请分别从原因、内容、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它对我国经济建设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得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政治斗争的方式。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汲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启示:(1)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2)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应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与党的工业建设得到了哪些改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首保时间怎么算
浏览:934
psw汽车行业里是什么意思
浏览:822
汽车海马s5发动机哪里制造
浏览:733
汽车哪些地方需要防冻
浏览:521
汽车废杠哪里回收
浏览:911
奔驰v6小车车身重量多少吨
浏览:147
买奔驰需要准备哪些
浏览:416
汽车大灯开启多久
浏览:534
汽车划痕怎么处理好
浏览:637
奥迪a6时速多少最省油
浏览:570
奥迪a6起步时为什么有咯吱声响
浏览:252
速腾汽车有哪些配置
浏览:919
工业革命有多少汉族
浏览:587
奥迪哪个车容易被盗
浏览:134
常平至大悟春运汽车票最高多少钱
浏览:650
什么是汽车的民族性
浏览:670
奥迪Q3这个级别对应哪些车
浏览:983
奔驰梅德赛斯商务车是哪里产的
浏览:244
奔驰的小木马这首是什么歌
浏览:869
汽车雨刷精在哪里
浏览: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