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工业布局都有哪些原则
工业布局的原则主要有: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遵循工业布局地域分工规律;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适宜分散和必要集中相结合;充分考虑政治和国防安全的要求等。
1、自觉运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地区经济发展是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在拉大发展差距中求缩小差距,即不平衡发展是暂时的、相对的。由于每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经济的条件不同,加之财力、物力有限,投入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平均投入、平衡发展的效果远不如有重点、不平衡发展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每个时期有重点、不平衡发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相对均衡。例如,日本先发展了基础较好的“京——滨”地区后,才带动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也是先发展了东部大西洋沿岸地区后,才逐步向中西部推进,使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南部地区快速发展起来;中国也是先发展沿海经济,后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2、遵循工业布局地域分工规律。工业布局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是各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存在优劣;经济基础是各地现有经济水平、特点和经济地理位置不同。工业布局要分析各地的要素价格和产品成本,找出各地适合布点的工业部门。
3、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布局要充分考虑社会劳动的节约,从减少原材料、燃料和产品的不合理运输和节约中间环节、中转全储的投资费用等入手,促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工业布局要选择生产费用、运输费用及流通费用的总和为最小的建厂地点。
4、适宜分散和必要集中相结合。工业布局应充分利用现有中、小城镇或在资源较丰裕的地区分散布点,这有利于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工业分布,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资源,使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国防安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当然工业布局分散要适当,不能搞“大而全”或叫、而全”,即在坚持适当分散的同时,坚持必要的集中;这可使企业共同利用各种资源要素,有利于建立共同的专业化协作配套厂以及供电、供水、交通、通讯等厂外公共工程,从而获得生产费用的节约和较高的集聚效益,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整体运转机制。
5、充分考虑政治和国防安全要求。工业布局还要充分照顾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防止因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造成社会动荡,甚至出现分裂。例如,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经济发展水乎极不平衡,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最后作为重要因素之:—加速了原苏联解体进程。从国防安全考虑,工业布局在宏观上要处理好国防前沿和战略腹地的关系,重要工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要有纵深配置;在中观布局上,要防止过度集中,要适当分散布置;同时,要有利于战备动员计划的迅速实施。
6、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工业布局时要正确处理工业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实行“三同时”方针,积极防止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使生态环境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提高工业布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工业布局亦称工业生产力或工业配置,是指人们通过规划或其他手段,有意识地对工业生产力在全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进行调整和再分布。工业布局与工业分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工业分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自然结果,人们只能承认它、继承它。工业布局必须以原有工业分布为前提和基础,是对原有工业分布的再分布。
⑵ 什么是工业布局,都有哪些影响因素
工业布局亦称工业生产力或工业配置,是指人们通过规划或其他手段,有意识地对工业生产力在全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进行调整和再分布。工业布局与工业分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
工业分布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自然结果,人们只能承认它、继承它。工业布局必须以原有工业分布为前提和基础,是对原有工业分布的再分布。
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社会制度和重大社会历史变迁。
1、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条件、地质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其中,资源条件包括各种燃料、动力资源、矿物原料资源、各种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一定空间地域内的自然资源分布总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蕴藏的资源种类不同,即使同类资源,在各地区的蕴藏量相差也很大,品位、丰度及开采条件亦各异。工业布局要尽量发挥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地质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水文、交通、通讯等,工业布局要依托一定的地理环境进行,要善于利用地质、地理条件为工业布局服务。气候条件包括光照、湿度、气流和降水等,气候对工业生产有着程度不同的影响,要根据不同行业工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要求进行工业布局。
2、经济技术条件包括人口密度、劳动力资源、生产技术、工程技术人员比例、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征、生产协作条件、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及交通运输、通讯联络等公共工程的数量和水平等。工业布局要重点放在经济技术条件相对好的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工业发展,首先要创造适于进行大规模工业布局的经济技术条件,特别是劳动力素质、交通通讯、观念思想等的转变。
3、科学技术条件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大规模科技进步,都是工业布局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目前,全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一新技术革命将会出现电子计算机工程、外层空间开发、海洋工程、遗传工程等相互联系的产业群;同时,也会引起生产过程分散化和多中心化,生产内容多元化和小批量化等新情况,使工业的集中布局又出现了分散的趋势。工业布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本国、本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技术来促进工业的扩张,实现工业布局的合理调整。
4、社会制度和重大社会历史变迁主要指不同的社会制度,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和发展任务,这些都对工业布局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工业布局的变化往往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紧密联系着。当社会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工业布局应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努力追求优化效果、合理效果,即实现有条件的工业布局合理化。
⑶ 工业区集中配套要求
工业区集中配套要求注意安全。
工业厂区的规划设计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工业厂区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工业厂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以合肥为例,工业用地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有气体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不得布置在城市上风向,有水污染物排放的工业项目不应布置在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及环巢湖地带。
(2)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严禁与居住、公共设施等其他用地功能相混合,与其他非工业用地之间应符合相关防护距离规定;污染较严重的工业项目应集中布局在循环经济园。
(3)工业区配套设施应充分考虑区位、产业门类、就业人口等因素,集中配套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
(4)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应依据项目规划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以及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总投资额等指标核定。
2、总平面布置:这是工业建筑设计的首要环节。在厂址选定后,总平面布置应以生产工艺流程为依据,确定全厂用地的选址和分区、工厂总体平面布局和竖向设计,以及公用设施的配置,运输道路和管道网路的分布等。此外,生产经营管理用房和全厂职工生活、福利设施用房的安排也属于总平面布置的内容。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和保护环境质量也是总平面布置必须考虑的。总平面布置的关键是合理地解决全厂各部分之间的分隔和联系,从发展的角度考虑全局问题。
⑷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和形式
工业用地的布置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重点安排好工业用地,综合考虑工业用地和居住、交通运输等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使其各得其所是十分重要的。
工业用地的布置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重点安排好工业用地,综合考虑工业用地和居住、交通运输等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使其各得其所是十分重要的。
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城市中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要求应满足为每一个工业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和建设条件,并处理好工业用地与城市其他部分的关系,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其布置的一般原则如下:
<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2)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
(4)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可以根据生产的卫十类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三种情况: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对工业的各种特点,如原料来源、生产协作、运输、能源、水源、劳动力、有害影响等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影响工业用地布置的主要因素,将各工业用地布置在城市的不同地段。特别要指出的是,各类工业又有许多不同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按照城市发展战略,保证多种产业发展的弹性可能,才能使布局真正科学合理。捷克建筑研究院编制了不同性质的各类工业在城市中常设位置及适宜位置表(表4-4-4)和纺织、服装、制革工业厂址决定因素以及工业在城市中之适宜位置的表格(表4-4-5),后表说明了同类工业决定厂址的因素亦不相同。
(1)布置在远离城一市和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由于经济、安全和卫生的要求,有些工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如放射性工业、剧毒性工业以及有爆炸危险的工业。有些工业宜与城市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有严重污染的钢铁联合企业、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厂等。为了保证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这些厂应按当地最小额中的风向布置在居住区的上风侧,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必须保留足够的防护距离。对城市污染不大的工业、规模又不太大时,则不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段;否则由于居民人数有限,公共设施无法配套,造成生活上的不方便。
(2)布置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区对城市有一定干扰污染、用地大、货运量大、需要采用铁路运输的工厂应布置在城市边缘,如某些机械厂、纺织厂等。这类工厂有着生产、工艺、原料、运输等各方面的联系,宜集中在几个专门地段形成不同性质的工业区。按城市规模的不同,城市中可设一个或多个工业区,分别布置在城市的各处。规模较小的城市有时只有一个工业区,往往形成高峰交通流量集中在通往工业区的道路上(图4-4-24)。
城市中能够形成两个工业区时,则可将工业区布置在城市的不同方向,如将工业组成为不同性质工业区,按照其产生污染的情况布置在河流上、下游或风频最小的上、下风向位置。这种布置方式既有利于减少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又有利于组织交通,缩短工人上下班的路程,但在布置时应注意不妨碍居住区的再发展。城市工业区往往沿放射的对外交通线路布置,使工业区与居住区交错。这种布局要注意,如果工业区按当地最大频率的风向位于居住区的上风侧时,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距离,并应注意随城市发展有开辟环路进行横向联系的可能。
(3)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基本没有干扰污染、用地小、货运量不太大的工业可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这类工业包括:1)小型食品工业:如牛奶加工、面包、糕点、糖果等厂。2)小型服装工业:如缝纫、服装、刺绣、鞋帽、针织等厂。3)小五金、小百货、日用工业品、小型服务修配厂:如小型木器、藤器、编织、搪瓷等厂。
4)文教、卫生、体育器械工业:如玩具、乐器、体育器材、医疗器械等厂。其中机械与半机械操作、对外有协作联系、货运量年达3000--4000t、有噪声、有燃物和微量烟尘、用地达30hm“左右的中小型厂(食品厂、粮食加工厂、纱厂、针织厂、木材加工厂、制药厂、机械修理厂、无线电厂等)、则应布置在城市内的单独地段。这种地段形成的街坊应靠近交通性道路,不宜布置在居住区内部。
对居住区毫无干扰的工业为数不多。一般的工厂都有一定的交通量和噪声,由于工厂规模较小,布置得当,可以使居住区基本上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