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发酵工业对微生物菌种的基本要求
内容如下:
1、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且生成目的产物产量高且易于回收。
2、生长较快,发酵周期短。
3、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4、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力强。
5、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6、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
7、 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
应用领域
微生物发酵生产水平主要取决于菌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培养条件。发酵工程的应用范围有:
⑴医药工业。
⑵食品工业。
⑶能源工业。
⑷化学工业。
⑸农业:改造植物基因;生物固氮;工程杀虫菌生物农药;微生物饲料。
⑹环境保护等方面。
微生物肥料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活细胞制备而成的肥料。主要有根瘤菌剂、固氮菌剂、磷细菌剂、抗生菌剂、复合菌剂等。微生物肥料具有增产、改善品质的功能,还有显着减少植物体内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重金属含量,提高化肥利用率以及培肥土壤等作用。要使微生物肥料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真正发挥增产增效环保的作用。
微生物肥料是一种 纯天然、无毒、无害、无残留、无污染的高科技生命体。生命力极强,适应各类地质、各类土壤。使用范围极广,可广泛用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花生、大豆、芝麻、大葱、韭菜、大蒜、菠菜、洋葱、薯仔、西瓜、南瓜、冬瓜、西葫芦香瓜、辣椒、香蕉、菠萝、荔枝、龙眼、蔬菜、中药材、速生杨、用材林、竹林、花卉、苗圃、草坪等。
‘贰’ 理想的工业发酵菌种应具备什么条件
1.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且生成的目的产物产量高、已与回收
2.生长较快,发酵周期短
3.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4.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力强
5.菌种不易变异退做返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6.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
7.菌种不是病原菌,雹滑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
‘叁’ 配置培养基的原则有哪些
配置培养基的原则有:
1、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所有微生物生长繁殖均需要培养基含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及能源,但由于微生物营养类型复杂,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首先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配制针对性强的培养基。
2、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浓度合适时微生物才能生长良好,营养物质浓度过低时不能满足微生物正常生长所需,浓度过高时则可能对微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
3、控制pH条件:
培养基的pH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各类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最适pH条件各不相同,一般来讲,细菌与放线菌适于在pH7-7.5范围内生长,酵母菌和霉菌通常在pH4.5-6范围内生长。
4、控制氧化还原电位:
不同类型微生物生长对氧化还原电位(F)的要求不一样,一般好氧性微生物在F值为+0.1V以上时可正常生长,一般以+0.3一+0.4V为宜,厌氧性微生物只能在F值低于+0.1V条件下生长,兼性厌氧微生物在F值为+0.1V以上时进行好氧呼吸,在+0.1V以下时进行发酵。
5、原料来源的选择:
在配制培养基时应尽量利用廉价且易于获得的原料作为培养基成分,特别是在发酵工业中,培养基用量很大,利用低成本的原料更体现出其经济价值。
6、灭菌处理:
要获得微生物纯培养,必须避免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材及工作场所进行消毒与灭菌。对培养基而言,更是要进行严格的灭菌。
(3)发酵工业培养基的要求有哪些扩展阅读:
液体培养基:80%~90%是水,其中配有可溶性的或不溶性的营养成分的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一类配制成的固体状态的基质。根据性质又分为固化培养基、非可逆性固化培养基、天然固态培养基、滤膜。
半固体培养基: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配制成的半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脱水培养基:又称预制干燥培养基,指含有除水分外的一切成分的商品培养基。
特殊培养基:
1、选择性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是指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其功能是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效率。
2、酵母菌富集培养基:葡萄糖5%,尿素0.1%,硫化铵0.1%,磷酸二氢钾0.25%,磷酸氢二钠0.05%,七水合硫酸镁0.1%,七水合硫酸铁0.01%,酵母膏0.05%,孟加拉红0.003%,pH4.5。
3、Ashby无氮培养基:富集好氧自生固氮菌,甘露醇1%,磷酸二氢钾0.02%,七水合硫酸镁0.02%,氯化钠0.02%,二水合硫酸钙0.01%,碳酸钙0.5%。
培养基在使用前通过高压或过滤灭菌。防止污染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确认工作细胞库是否被污染,确认毒种工作种子批是否被污染,确认所用培养基及其添加成分是否被污染,均可用细菌、真菌及支原体无菌试验来确认并排除。同时要对无菌试验培养基的灵敏度进行验证。实际生产中,可以从配制好的培养液中取少量加入营养琼脂于恒温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即可观察有无污染。
2、其它:高压灭菌设备、过滤除菌设备均应进行验证,确保灭菌和除菌效果;前者应在投产前及其后的每6个月进行验证,后者应在每次除菌前、后进行验证工作(至少应在除菌后进行一次)。
3、另外,应将有毒区与无毒区严格分开,并有各自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及孵室,有毒区对无毒区应保持相对负压,防止病毒对培养细胞(尤其是细胞库)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