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潮州的经济
潮州部分经济发展迅猛,产业基础厚实。潮州区域经济特点鲜明,比较优势突出,部分工业基础厚实,具备相当的规模,产业配套能力强。已形成了以陶瓷、服装、食品、电子、五金不锈钢、婚纱晚礼服 印刷包装、皮塑制鞋 为支柱产业的特色工业体系,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港口经济和文化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0.2亿元,增长8.2%,增速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各季度GDP累计增速分别为7.5%、7.8%、7.8%和8.2%,呈逐季上升趋势。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8.5亿元、479.9亿元和31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9.5%和7.1%。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6.9:56.4:36.7。人均生产总值31302元,比上年增长7.8%。工业是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实现增加值452.5亿元,增长9.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7%,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4%。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6.8%,住宿餐饮业增长5.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4.9%,金融业增长11%,房地产业增长4.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涨幅比全省低0.8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六升一平一降,食品价格是物价上涨最大推手,同比上涨3%,推动CPI同比上涨1.15个百分点。烟酒类上涨0.4%,衣着类上涨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4%,居住类价格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保平,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0%。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4万人,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1.3万人,转移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7%以内。
2014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3亿元,增长11.3%,其中,税收收入31.3亿元,增长8.3%,归入地方库的国税收入11.3亿元,下降1.6%,归入地方库的地税收入21.7亿元,增长13%。四大税种中,增值税25%部分收入增长0.4%,个人所得税增长8.7%;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分别下降1.3%和2.7%。全市各项税收收入91.4亿元,增长3.7%。国税国内税收收入50.2亿元,下降2%,其中,工业增值税31.8亿元,下降4.7%;地税税收总收入35.3亿元,增长15.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优,财政实力较弱,改善民生压力较大;土地、资金、人才、资源环境等要素制约突出,大气环境质量有待改善,节能减排任重道远。 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中部为丘陵地带,南部为韩江冲积平原。山地丘陵占潮州市总面积的65%,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和潮安区北部。北部山区适宜茶叶种植和杉、桐、栎、柯等林木生长;丘陵及低山区主要适合竹、橄榄、桃、李、梅、菠萝和薯类的生长;韩江冲积平原肥沃的土地利于水稻、甘薯、花生、大豆、萝卜、柑、杨桃、香蕉等的栽培。历史上已是“稻得再熟,蚕也五收”的福地。
潮州人多地少,农民群众十分珍惜耕地,有精耕细作的习惯,素有“绣花农业”之称,农业生产早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且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已经形成了农业商品化、集约化经营,促规模化的经济发展。
以发展“深蓝渔业”为重点,加快深水网箱产业园区建设和远洋渔业发展。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以及水产品服务业,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推进健康养殖和现代渔业建设,建设节地节水高效高质现代化渔业示范基地。实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工程,不断提高渔业发展和渔民民生的保障程度。
2013年潮州市农业总产值94.1亿元,比上年增长5.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6.02万亩,比上年下降0.6%。粮食播种面积66.40万亩,比上年下降3.3%。粮食总产量26万吨,比上年下降10.3%。水果总产量17.4万吨,比上年增长12.3%;茶叶总产量1.45万吨,比上年增长14.2%;蔬菜总产量45.9万吨,比上年增长5.3%。肉类总产量7.5万吨,比上年下降2.6%。水产品产量18.8万吨,比上年下降5.5%。 潮州以民营工业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是潮州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潮州市现有个体工商户和各类企业5万多家,其中较有规模的民营企业达到4103家,占全部工业法人企业户数的86.05%,潮州市民营企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民营工业产值占潮州市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
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3.4亿元,增长12.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0.7亿元,增长9.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22.7亿元,增长1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1.4亿元,增长13.7%。
2013年,潮州市旅游收入89.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590.4万人次,增长20.1%;其中,接待海外游客61万人次,增长12.6%,接待国内游客529.5万人次,增长21%;潮州市共有星级饭店14家,全年客房出租率54.6%。
⑵ 潮安区的经济
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334.77亿元,比2011年增长11.8%,增幅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79万元,比增11.2%,增幅位居全市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增长17.7%;农民人均纯收入9302元,比增13.4%。2013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172.03亿元,比增12%,增幅位居全市首位,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7亿元,比增15.6%;财政总收入10.89亿元,比增18.5%。
潮安区域经济实力在粤东位居前列,居全省第八位,发展活力排名第四位。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41.89亿元(现行价,下同),比增14.5%。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4项、广东省着名商标43件、广东省名牌产品38项;省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共23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10家;有2家企业入选省“自主创新100强”,9家企业入选省“现代产业500强”。
潮安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食品、印刷包装、陶瓷、五金不锈钢、皮塑制鞋、服装等地方传统支柱产业特色鲜明,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08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区”。同时,还拥有“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凤凰镇,“中国五金不锈钢制品之乡”——彩塘镇,“中国第一食品名镇”、“中国印刷包装第一镇”——庵端口镇,“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古巷镇和“中国陶瓷重镇”——凤塘镇等六块区域国字号品牌。庵端口镇、彩塘镇分别被省定为“食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不锈钢产业升级示范区”。有2家企业获省“百强民营企业”称号,8家企业获市“优秀民营企业”称号。雅士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实现我区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潮安农业自古就十分发达,素有“绣花式农业”之称。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茶叶、水果、花卉、淡水鱼、优质粮、无公害蔬菜等农业产业带。全区现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4家;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1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4个。凤凰单枞茶地理标志顺利注册为集体商标,江东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凤凰金鹏红茶分别被上海世博会指定为“粤菜特许供应基地”和“潮府馆茶叶特许供应商”。
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98.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13.1%,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8亿元,增长26.8%。税收总收入22.38亿元,增长16.3%。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1.85亿元,增长24.7%。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年度39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2.8亿元。外贸出口逆境前进。全年海关出口总值8.79亿美元,增长19.11%,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外贸出口任务。加工贸易企业内销增长达到8%,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庵端口食品产业被认定为第一批“广东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内销市场不断做大。全年内销产品产值551.08亿元,增长21.8%。居民消费不断扩大,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4亿元,增长18.4%。
2011年辖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3.61亿元、贷款余额54.78亿元,分别比上年初增长16.4%和24.4%。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运行。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2.9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分别增长17.7%和21.77%,增长幅度为近年来之最。
2011年三大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5.8:59.5:34.7调整为5.7:60:34.3。新兴战略性产业长足发展。有3家企业13个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项目列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工业支柱产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有5家企业入选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07.34亿元,增长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7.88亿元,增长33.2%;工业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产值220.83亿元,增长37%。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全县现有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8家、市级15家。凤凰单丛茶被列入全国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累计达到80家,会员总数8983人,带动农户2.96万户,被省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发展加快。成功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区,“情趣潮安”特色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旅游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全面提升。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6亿元,分别增长14.3%和14.6%。新增“农超对接”平价商店2家,卜蜂莲花潮安店建成营业。
自主创新向更高层次迈进。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计划48项,列入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导向计划项目43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累计达到12家和11家。列入省自主创新100强企业2家。县校“产学研”合作继续深化,“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潮安示范区”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
2014年潮安区(原潮安县)入选2013年中国县域经济最具竞争力百强县。 (一)茶叶基地茶叶基地以凤凰镇、铁铺镇为主体,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主要发展白叶单丛,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大面积推广凤凰单丛十大香型,特别是推广茶树嫁接换种技术大面积改造老劣茶园,提高优质化水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7年引导建立万亩铁铺茶叶基地。2001年,广东翼龙集团有限公司引进植物提取设备,开展茶叶多功能提取项目,生产茶多酚系列产品,开拓茶叶生产工业化的路子。2002年,省府批准建立潮州凤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示范区以茶叶的现代化生产为主,在凤凰东兴、福南、福北建立1.7平方千米(2600亩)标准化茶园。
(二)水产基地
1992-1996年,是潮安县水产业发展的全盛时期,水产养殖面积达26.7平方千米(4万亩),归湖镇养殖面积最大。由于种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低,不少农田被连片开挖成池塘,发展淡水养殖业,在农业龙头企业广东金曼集团的带动下,养鳗业发展很快,1996年全县养鳗面积达到2平方千米(3000亩)。之后随着金曼集团经营亏损和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养鳗面积也出现周期性波动。1996年水产养殖主要走优质高产的路子,面积减少至13.3多平方千米(2万多亩),引进了罗非鱼等优质鱼。
(三)蔬菜基地
潮安县的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江东、浮洋、凤塘、磷溪等镇,产品主要销往潮州市区、汕头,少量销往深圳、广州和周边城市。江东蔬菜基地种植大棚蔬菜,面积1.3万平方米(200多亩),主要品种有甜椒、苦瓜、青瓜,产品主要销往深圳。大山叫水坑香黄瓜反季节蔬菜基地,利用高寒山区种植香黄瓜,产品主销潮州、汕头等地。浮洋潘刘大冬瓜基地,20世纪90年代全盛时期种植冬瓜面积0.2平方千米(300多亩)。1997年引导和建立金石万亩大芥菜生产基地。
(四)水果基地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受市场价格拉动影响,水果基地发展很快,荔枝、龙眼、生柑、橄榄、青梅等一批传统水果生产基地迅速发展。随着生产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外地水果市场的冲击,生柑生产开始萎缩,生柑面积高峰时期13.3多平方千米(2万多亩),到2005年只剩下3.3平方千米(4919亩)。1994年引进了台湾新世纪番石榴,推广面积较大,产量和经济效益比较理想。
1997年引导发展登塘万亩荔枝基地。1998年连片开发文祠1.9平方千米(2800亩)山地建成创办了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场,种植荔枝、龙眼、橄榄等水果,配套养猪、养鱼,立体经营,发展生态农业,成为潮安县起点高、规模大的水果基地。1998年,桑浦山脚开发潮州柑种植园2.7万平方米(400多亩)。2002年,铁铺镇建立台湾青枣生产基地1.3万平方米(200多亩)。
(五)花卉基地
花卉基地主要分布在潮汕公路两旁,金石、龙湖地段,2005年面积已经发展到6.7平方千米(1万亩)。
金石翁厝村花卉专业村,家家户户懂得花卉种植技术,由于受土地资源的限制,翁厝村土地无法满足村民生产的需要,许多农户到周边地区租地种植花卉,在翁厝村的辐射带动下,金石、龙湖、沙溪等镇涌现出许多种花专业户,逐步形成万亩花卉基地。
金石镇是省级花卉专业镇,是粤东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2013年金石镇政府正规划一个近万亩的花卉种植交流基地。
(六)畜牧生产基地
畜牧业生产以生猪、家禽为主,生产模式逐步从家庭副业农户小规模养殖向养殖大户专业养殖转变。2005年上市量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文祠雄盛养猪场、文祠运生养猪场、文祠建成养猪场以及浮洋金胜养猪场。 潮安的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潮安境内便有简陋的陶器制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潮安的手工业、陶瓷业、建筑业、工艺美术、食品、五金等行业,不断发展起来,且依行业的地域分布,分别逐渐形成专业性的生产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扶持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合作化和公私合营企业的发展,1958—1960年“大跃进”和此后3年多的调整,工业系统出现较大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潮安工业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水平有了较快的提高。1986—1991年,潮安工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市潮安工农制衣厂等一批骨干企业或引进的先进生产线相继扩建、组建、投产,工业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潮安县恢复建制后,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以食品、印刷包装、五金不锈钢、陶瓷、服装、皮革制鞋等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
1992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产值23.23亿元,上交税金6118万元,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产值2.22亿元,税金1088.52万元。其中,陶瓷、服装、食品三大行业总产值13.41亿元。
2005年,全县工业企业产值225.72亿元(其中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产值3460万元),上交税金39743万元(其中国有、集体工业企业上交税金169.56万元)。其中,陶瓷、服装、食品三大行业的总产值为100.30亿元。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1992年的35%增至2005年的45%,至2005年,全县共认定省级以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9家。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项,广东省名牌产品14项,中国驰名商标1件,广东省着名商标12件。乡镇地方经济特色突出,庵端口镇被授予“中国食品第一名镇”称号,彩塘镇被授予“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称号,古巷镇被授予“中国卫生陶瓷重镇”称号,凤凰镇被授予“中国乌龙茶之乡”称号。 潮安外贸进出口除1999年外(1999年以后采用海关数据统计,当年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从1992—2005年,对外贸易保持逐年增长趋势。
1992年9月以前,潮安没有具有进出口权的地方性公司,对外贸易业务需到潮州市或周边地区办理。1992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潮安县进出口贸易公司,为全县第一家从事综合性进出口贸易的国有企业。
2005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值46111万美元,是1992年的12倍,年均增长21.1%;出口总值33669万美元,是1992年的13倍,年均增长22.2%;进口总值12442万美元,是1992年的9倍,年均增长18.8%。1992—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9949万美元。
⑶ 工业洗地机大概多少钱一台
1、其实工业洗地机多少钱一台,这个问题是没有一定的答案的,工业洗地机的价格会因为是进口洗地机和国产洗地机的品牌价格不同而变化,也会因为工业洗地机的使用配件和产品质量不同而影响,所以在价格方面就没有一定的回答,大约几千到几万不等;
2、工业洗地机的价格也会因为用户使用的面积和使用清洁的环境而决定使用大型洗地机还是小型洗地机,小型工业洗地机较大型工业洗地机的价格便宜一些,洗地机的整体配置、清洗宽度、清洁效率、等因素也会影响工业洗地机的价格。
⑷ 潮汕三市的潮州市概况
潮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岭东首邑”之美誉,是潮州府治之所在地。秦汉时期这里称南海郡揭阳县。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海阳县,县城既2014年的潮州市。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隋开皇十年全国废郡设州,十一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
此后,这里一直是历代州、路、府以至民国的专署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网站、文化中心。民国3年(1914年),海阳县改称潮安县。解放后行政体制多变。1953年拆潮安县城区建潮州市为省辖市。1955年粤东行署从潮州迁至汕头。1958年潮州市改为县级市,同年11月根据省府518号文件撤销潮州市并入潮安县。
1979年恢复市建制。1983年撤销县并入潮州市。
1989年1月潮州市恢复为省辖市。1990年由广东省定为副地级市。1991年12月经国务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同时扩大区域,管辖新设立的湘桥区、枫溪区、新恢复的潮安区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 潮州自隋朝设置州郡建制,州治一直在海阳县城(潮州府城),宋代所建的潮州城,西界西湖山,北倚金城山,东有韩山之胜,韩江穿流其间,形成三山一水护城郭的雄伟景观。经历代修建,潮州城基本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优美风貌。
1986年,潮州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市委市政府贯彻“建设新城区,保护古城区”的方针,制订和实施《潮州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潮州市名城保护建设规划》。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后,城市规划面积从原来的60平方公里,扩大至168平方公里。一方面,大力建设现代化新城区,新城区高楼大厦林立,党政机关、金融、邮电、工商企业、文化教育等单位,陆续建于新城区,逐步完成政治经济网站文化中心的转移;配套齐备的住宅小区巍然郁起,为居民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2010年,城市建成区已由升格前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31.4平方公里。另一方面,做好名城保护工作,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和许驸马府进行保护和修复,整修了古城墙、古塔、古祠、古民居等一批名胜景点,新建了泰佛殿、慧如公园、饶宗颐学术馆、凤凰洲公园、滨江长廊、开元寺大悲殿,扩建了开元广场,整修了韩文公祠,使历史文化名城更添秀色。同时,大力加强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污、卫生、绿化、灯饰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市容市貌更加秀丽美观。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西与福建接壤,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着名侨乡,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全市总面积3614平方公里,总人口247万人,旅居海外的潮籍侨胞、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
潮州建制历史悠久。自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立海阳县以来,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隋朝时撤郡设州,始称“潮州”。新中国建立前,潮州均为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的对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与周边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渗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潮人文化,拥有地方特色鲜明、结构完整、门类齐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观。728处文物点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锣鼓、潮州戏等众多“潮”字品牌,构成潮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自古就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的美誉。
潮州民俗文化独特。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风情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潮州工艺巧夺天工。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潮州的工艺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细如丝,声如罄”见长,潮州因而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文物古迹众多。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是粤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南宋、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石桥梁的广济桥,国内罕见的宋代建筑府第许驸马府,始建于唐代、堪称粤东地区佛教活动中心的开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黄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业繁荣景象的笔架山宋窑遗址。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始建于宋代、我国现存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全长2.6公里的古城墙,有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齐名的明代建筑广济城楼等。此外还有目前国内建筑面积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贵历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凤凰时雨、湘桥春涨、鳄渡秋风、北阁佛灯、龙湫宝塔等景点,如珠散落于韩江两岸,与2.6公里古城墙、滨江长廊和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构成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壮丽景象。
潮州自然风光秀美。古城区笔架山、金山、葫芦山三山拱护,韩江绕古城而过,山光水色十分宜人。北部凤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为粤东最高峰,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少数民族畲族的发祥地,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山上有高10多米、覆盖面积一亩多、年龄600多岁的宋茶树王,山顶有面积60多亩的古火山口凤凰天池,俗称四脚鱼的珍稀动物蝾螈在池中游弋。西部桑浦山麓有丰富的温泉、矿泉,梅林湖畔的稻田里有形态各异,形似山鹰、海狗、蟾蜍、百鸟求凰的古海蚀地貌,东部柘林湾有栖息数万只黄嘴白鹭“白鹭天堂”,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网箱养殖基地“海上牧场”,碧水蓝天的金狮湾海滨浴场,都是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潮州旅游设施配套。全市有旅行社17家,其中国际社4家(出国组团社2家)、国内社13家,经国家考核合格的专职导游员近200人,潮菜厨师逾千名,涉外酒店18家,客房2000多间。境内有汕汾高速公路、国道324线、广梅汕铁路通过,市内旅游车、出租车、三轮车日夜穿梭提供全天候服务,交通方便快捷。网球网、保龄球、高尔夫球等娱乐健身场所应有尽有,满足旅客的休闲娱乐需求。 潮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如下 :
全市常住人口为2669844人,人口密度为849人/平方公里,其中:
湘桥区常住人口为452472人,人口密度为2967人/平方公里、
潮安县(含枫溪区)常住人口为1335398人,人口密度为1059人/平方公里、
饶平县常住人口为881974人,人口密度为509人/平方公里。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266984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40220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67643人,增长11.14%。年平均增长率为1.06%。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591309户,家庭户人口为243619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4.1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4.16人减少0.04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55354人,占50.77%;女性人口为1314490人,占49.2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57上升为103.11。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87909人,占18.27%;15-64岁人口为1957396人,占73.32%;65岁及以上人口为224539人,占8.41%。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7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8.1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2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01526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34331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067615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875935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586人上升为3803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379人上升为1285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9617人上升为3998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44753人下降为32808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7181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25072人,文盲率由4.03%下降为2.69%,下降1.34个百分点。 2005年潮州市GDP增长12%。潮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趋势,各项主要指标增势良好。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1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153.6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01.2亿元,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11564元,按2010年美元汇率折算,人均GDP为1433美元,比上年增加212美元。“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0%,实现预期目标。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5亿元,增长19.7%,增速居全省各市第9位。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20.4%,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3.6亿元,增长11.6%。
特色工业发展较快,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七大支柱行业增加值39.2亿元,增长21.3%,所占比重为63%。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10.3%。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63.6亿元,增长22.3%。
固定资产投资近百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占六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6亿元,增长27.2%,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91.54亿元,增长26.4%。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本建设投资61.48亿元,增长45.7%,所占比重63%。工业投资59亿元,同比增长54.7%。
对外贸易保持活跃,引资工作稳步进行。2005年,潮州市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对外贸易水平进一步提高,海关出口总额为14.8亿美元,增长25.6%。对各主要市场出口形势良好,其中,对欧盟出口已超越香港成为该市出口第一大市场,全年出口额为3亿美元,增长61.4%,所占比重为20%。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2个,比2004年增加4个。合同利用外资1.2亿美元,同比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0.6亿美元,增长2.8%。
市场购销两旺,居民消费增幅提高。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增长12.7%。汽车、商品房等大宗消费增长较快,全年新注册入户的汽车8103辆,增长20.9%。旅游市场保持活跃,全市旅游收入23.8亿元,增长15.1%。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199元,增长1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51元,增长2.23%。
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县区财税均衡发展。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亿元,增长21.3%。县区财政收入全面增长,枫溪区、潮安县增长近三成。全市各项税收总额22.2亿元,增长24.6%。
金融存款继续增长,银行信贷投放滞后。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为329亿元,增长15.8%。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7.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2.7%。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为41.7%,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61.4%。
物价水平持续上升,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继续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食品类、能源类价格的持续上涨,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0377元,增长13.5%。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6元,增长7.13%。农民人均纯收入4260元,增长3.3%。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8253个;国有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848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158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8%,就业形势保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