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关系
“农本” 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手工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 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的特点
一、家庭手工业的特点:
家庭手工业的特点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使用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一般不雇用工人或只雇用做辅助性工作的助手和学徒,并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生活的主要来源。
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但官营手工业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
三、私营手工业的特点:
自由发展并且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私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部分。明代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到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2)手工业和务农产业哪个好扩展阅读:
手工业的相关产业:
一、冶金业:
1、冶铜业: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2、冶铁业: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3、燃料:汉代以前人们用炭作为燃料,从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北宋普及,南宋末年转变为使用焦炭,明朝时开始流行。
二、纺织业:
1、丝织业:上古时代人们学会了养蚕缫丝的技术,从西周开始,丝织业突飞猛进,汉代时成为丝国,直到唐代出现缂丝技术。例如:高桥手绣。
2、棉纺织业:宋末元初棉花的种植向内地推广,元朝的黄道婆开始推广 ”捍弹纺织”,她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取代了手摇一锭纺车,先进得技术使元明时期的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料来源。
③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小农经济是什么关系
您的问题提得很好,我尽管不是专业的,但是简单地说一下我的看法:
我认为小农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其表现方式为自给自足,首要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家庭消费,其次是商品交换,他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存在的,是一种封建经济性质,是抽象的概念,而您提到的手工业和农业是古代经济产业,是经济类型,很明显是具体的形态,所以说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另外,确实在封建经济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就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全部,可以说都是小农经济形态下的商品生产,我也在一些材料中见到过,官营,庄园手工业经济的特殊性,但是这并没有摆脱封建经济的束缚,仍然不具备现代商品经济的要求(例如官窑的产品首先是满足皇室的需要),而且当时社会大背景也对它造成了一定影响(比如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
所以我觉得如果说农业和手工业是小农经济性质的,好像更为合理,而不单纯认为是小农经济。不知道对不对,希望可以指正批评。
④ 工业和农业到底有什么区别
农业与工业的最根本区别是: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
工业是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和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与农业各自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和底子,工业处于国家主导地位。
在我国农业目前是重中之重,中央每年以一号文件发文就可以看出来,工业壮大后要反哺农业,这也是当前我国当前所做的事,
工业和农业各自简介:
工业(instry)
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经过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几个发展阶段。在古代社会,手工业只是农业的副业,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工业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们在工厂中生产成产品的工作和过程。
农业(Agriculture)
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⑤ 工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区别
一般手家庭工业是一个产品比较个性化的产业。他体现文化的传承或者独特的创新。而工场手工业真的很无聊生产大量的劣质的题材毫无新意的工艺品。很可惜的是后者就是中国手工业产业的现状。
⑥ 什么是农业,什么是手工业,什么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说简单点!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工业生产和生活用品生产的活动。
本主义工商业是在城市手工业分化的基础上,产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分子和无产者,形成雇佣关系.商业资本打入生产领域,商人成为包买主,包买主组成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
货币地租促使农村自然经济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发展起来,农村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富裕农民开始经营小规模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有的封建领主开始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业,小手工业和手工工场还有一定区别 与资本主义工商业差别更大小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生产.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小手工业仅指手工生产,而资本主义工商业包含了契约、生产关系和买卖关系等。
⑦ 农业为什么会促进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又会促进农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线索及其特征 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于黄河一长江流域,并首先在中原地区达到较高水平,南宋后经济重心南移。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简单协作的耜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与使用,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定型,并在古代社会一直延续。明清之际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经济结构没有突破性进展。到了近代,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束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里产生了雇佣关系,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商业发展繁荣,城市规模与功能不断扩大,汉唐之际的对外贸易繁荣。明清之际,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商业发展出现了新特点。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下,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也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没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国经济逐渐落后。
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在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从整体上探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因素,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政策的因素。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二是科技的推动。劳动人民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技术;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着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三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各经济部门的地位、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手工业与商业始终是农业的补充,其发展方向与规模一直被历代王朝控制着。在古代社会经济中,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得到发展,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在商品经济繁荣时期和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货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
小农经济的发展原因、特点及其启示 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是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农耕模式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小农经济模式下,自耕农生产积极性高,同时由于人口膨胀和土地兼并,农民在土地上精耕细作、不断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古代农耕的一大特色。这一模式具有内部的稳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对新经济因素产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向前发展,又阻碍了商品交换与扩大再生产。手工业和商业是为满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统治者奢侈享受而存在的。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为了巩固其经济基础、加强统治,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通过发展农业、严格控制工商业发展,既维护了统治基础,又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命脉,这一政策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变革和商品流通,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还是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都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明清之际,统治者坚持抑商政策,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政策,使得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受到限制,已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成长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国不但内部失去了经济的活力、失去了科技发展的动力,也逐渐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终于日渐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陷于落后挨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