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6分)
1、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地位。同时它还进一步要求解除封建压迫,实行自有经营、竞争和贸易,在这次革命中,资产阶级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它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是社会日益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开端,为日后爆发的工人运动奠定了基础。
2、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使英国由以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即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工业的大发展改变了英国人口的布局,大批人口向工业区集中。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如伯明翰、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利物浦等城市。城乡和工农业人口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
3、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和财富的增长:
工业革命中经济和医学的进步使欧洲人口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的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三倍以上。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范围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率史无前例的增长成为可能。
4、工业革命导致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使两个新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诞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同时开始。罢工运动锻炼了工人,到19世纪30年代,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5、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新式运输工具的需要,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短短数年,铁路占据了长途运输的主导地位,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蒸汽机还被应用于水上运输。到1850年,汽船已在运送旅客和邮件方面胜过帆船,并开始用于货运。
㈡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6、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间接产物。
7、生产力飞跃。
8、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㈢ 工业革命影响是什么
工业革命的影响是:
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飞跃,引起了近代社会的深刻变革。英国工业革命是一次大规模的生产技术变革,使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中,生产领域各个环节的革新环环相连,相互促进;由纺织业革新开始,引起系列变革,促使新兴工业部门兴起。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一系列巨大变革。与此同时,工业生产的飞跃又带动了农业技术革新和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工业革命还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深刻变革,造就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过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3、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㈣ 工业革命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工业革命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欧美国家的科技革命客观上也帮助当时的中国,中国近现代工业化从引进欧美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发展,这就是洋务运动,经历曾国藩、盛宣怀时代的江南制造业,广东、福建的经济特区时代,开始从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向中西部发展。
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体现在科学家、企业家与金融家的社会活力。瞄准新科技革命,及时抓住从技术创意到产品市场化的整个经济链条,带来的是经济从根基上崛起的机遇。
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①极大提高生产力,巩固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密切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世界的面貌,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③客观上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冲击着殖民地的旧制度、旧思想;
④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㈤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有什么影响
1.生产力
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水平,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2.城市化
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影响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人类生产方式看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又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特点,城市化带来的效益和问题,进而理解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代价与阵痛,渗透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社会关系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两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4.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人相对集中、分工明确、纪律严格、使用机器大生产的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5.思想文化
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开始后,需要许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设计、机器制造、机器修理、工厂管理等,而这些新人才都需具备科学知识,以及专门的技术训练等。
欧美各国逐渐加强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国在1747年设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建筑桥梁的工程专科学校,后来各国纷纷仿效,设立各种工程学校,或在大学里添设专门的工程课程,进而发展为工学院,科技教育发达起来。
6.世界格局
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对外推行“炮舰政策”,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其他民族国家紧闭的大门,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7.经济思想
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义”。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在经济事物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声明,宣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
8.经济结构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开始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转入工业生产。然后相当多的劳动力又因机器的使用而直接从生产中被排挤出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9.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工人遭受剥削日益严重。
10.对中国的影响
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并推动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瓦特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他亲自驾驶着一列托有34节小车厢的火车试车成功,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页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所以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称为日不落帝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得到了迅速发展;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
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了成功,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