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经济工业化的主要阶段: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在中国兴办军事工业和民饥辩稿用工业,中国开始出现近代工业。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③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灶丛的机会,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⑤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到打击。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日益萎缩。
(2)经济工业化的特征:①工业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②工业烂孝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也发挥了一定作用,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③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④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协调,重工业发展缓慢;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沿海和江南沿河地区。
背景资料: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特别是广州、武汉失守后,日本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如:对沦陷区的工矿业主要采取军事管理和委托经营方式进行掠夺和控制,实行的物资管制制度限制了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为了保住几十年苦心经营才建立起来的微薄的工业基础,沿海工业决定内迁。这次内迁对抗战的胜利和后方工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❷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工业化建设主要分哪几个阶段进行,有哪些特点
第一阶段,1953—1957年: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这一阶段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其背景为1952底,我国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可供借鉴;其方针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具体实施为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同时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且合理调整工业布局。这一阶段我国工业的转变从国情出发,合理规定国民经济的速度和比例,正确选择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并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阶段,1958—1978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受挫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提出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但是八大的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1958年,颁布社会主义总路线,开展大跃进,使工业建设受挫。大跃进在经济上,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使经济结构更加畸形。政治上,左倾思想更严重。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生态上,生态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后来的粮食生产。其后,文革对工业建设又造成严重破坏。文革时期,工业企业管理制度被破坏,经济效益下降。不少企业管理混乱,劳动纪律松弛,一些地区和企业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争斗,导致生产长时间上不去。不少重点工程建设受影响。不少工厂在政治运动中,设备损坏。
第三阶段,1978至今:社会主义工业化新时期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工业用地重新利用。现阶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❸ 近代中国社会包括哪些主要阶级
1、地主阶级:由军阀、资本家、地主组成。
2、农民阶级:由自耕农、贫、码陵雇农组成。
3、无产阶级: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外国轮船雇用的中国海员,外面资本家在中国设厂,兴建各种建筑工程的雇佣工告模桐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中的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办的近代企业中的工人。
4、民族资产阶级:由投资于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及商办企业的官僚、地主、买办商人转化而来的,机器袜坦生产的手工工场场主转变而来。
❹ 通俗易懂地说一下什么是“工业国”“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工业化”。
分别是: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国家;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变落后的农业国家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
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国家即为工业国。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工业化是过程,工业国是工业化的结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西方各个国家起止年代不同。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到19世纪,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完成工业革命,依次是英、法、德、美、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完成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技术的这些国家,包括美国,都成为工业国。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特点是从轻工业开始。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资本周转快,可迅速获得大量利润。当轻工业发展大量需要机器和动力设备时,重工业才有利可图,才可以发展起来。“美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是指出美国作为工业国家的特点。这说明美国的工业革命开展得更深刻。并不是说,“工业国家的经济结构变成以重工业为主”了。 只有实现了工业化,才能成为工业国。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使机器大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使社会主义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
❺ 中国工人阶级包括哪些社会群体具体点
中国工人阶级包括:1、产业工人,如制造、建筑、运输等行业的劳动者;2、机关事业单位、商业单位的劳动者(职员);3、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可以说,己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78);4、 有关数据,目前我国农民工群体总数在2~3亿,其中进城农民工应有1.4亿.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
工人阶级(又称劳动阶级、劳动阶层等;英文:working class)通常用于表示社会地位与社会等级,无论何时,该阶层在社会所占比例最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比例减少,一般为产业工人阶层为主.
按照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是那些靠出卖劳动力(包括体力和脑力)、不拥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劳动成果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剥削,并为社会创造主要财富的阶层,包括大部分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如此,农民自然不在工人阶级行列,因为,农民占有一点生产资料(农场农民例外),私营业主,个体业主肯定不能列入工人阶级行列.即使蜗居菜市场的农民工,也不能列入工人阶级行列.如此一划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贫富阶层,并是工人阶级以外阶层和工人阶级了,而是,十分混浊,理不清,讲不清的.由此可见,机械地按照马克思主义认指激为,去界定工人阶级,那么,我们无法去探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以“工人阶级就是劳动阶级、劳动阶层等;如此一界定,社会主义社会就存在两大阶层:劳动阶层和非劳动阶层.凡是参与社会主义劳动的人都是劳动阶级的人,凡是不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的人都不是劳动阶级的人(当然,法定退休人员、病休人员、及未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少年儿童不在此列).
二、中国工人阶级内涵的三次外延
第一次外延:干部、职员都属于工人阶级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经济结构逐渐趋向单一,只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工人阶级相对人数和绝对人数都进一步扩大.同时,社会阶级阶层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消失,中国只剩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形成了“二阶级--阶层”的社会结构.
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日益丰富,管理阶层不再独立,而前逗袭成为慧兄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相应地,这一时期的工人阶级内部阶层划分为干部和工人两种政治身份.“职员”的身份消失,职员与工人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商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代会”都改称工会.
第二次外延:知识分子阶层的定位在如何认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上,经历了比较曲折的过程.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对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分析,认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我们党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是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没有这个团结,这个专政就不能巩固.”同一时期的刘少奇则更加明确,认为教员、记者、演员等文化教育工作者“都是雇佣劳动者”,应该包括在工人阶级之内;工程师、技师等职员,都是“雇佣劳动者”,从事“脑力劳动”,“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56年1月,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
但是随着中国政治思想领域逐步进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轨道,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上的“左”的错误不断发展.特别是197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两个基本估计”:教育战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并扩展到整个知识分子阶层.这段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对知识分子实行了教育和改造的政策,并没有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直到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可以说,己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才真正从理论上把知识分子纳入到工人阶级的范畴,进一步扩大了工人阶级的内涵.
第三次外延:农民工阶层兴起农民工是指农民户籍身份还未能得以转换,而又常年或大部分时间在从事非农产业生产经营的被雇佣群体.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工开始涌现.在2003年举行的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一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农民工大体可被分为两类:一是离土离乡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的厂矿、机关、商业、服务行业劳动;二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在本乡本村的乡镇企业或在附近城镇的工厂、商店、机关劳动.从劳动关系上讲,这两种农民工都应该属于工人阶级.
可以说,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根据近期正式公布的数据,我国农民工总数约为2.3亿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2亿.其中,在第二产业中,农民工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68%,在建筑业中接近80%;在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农民工占到52%以上.加起来,二、三产业的农民工已经有8300万之多.
当代的农民工与以往来自农民的工人有很大不同:首先,它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它不但是对工人阶级队伍的大量补充,也是对现有产业工人的有力冲击;其次,与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进入工人队伍的过程不同,这次基本上是自发的,而且其主要流向是合资、外资、私营企业,成为典型的雇佣工人;再次,农民工享受不到城镇国有企业工人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
近30年的泛化与分化以是否拥有生产资料为一元化的阶级划分标准,从理论上为工人阶级内涵泛化提供了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晚年时期,已经出现了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的趋势,分工在扩大,协作在加强,因此“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并提出了“总体工人”的概念.相应地,工人阶级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不仅包括工厂工人,也包括工厂以外的在其他领域从事“协作性质”的“共同劳动”的人员;不仅包括普通工人,也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总之,一切从事或参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者都属于工人阶级.
因此,理论上对工人阶级的泛化进行解读并不难.比如,马勒的“新工人阶级”论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工人将愈来愈少,非生产工人即技术工人和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会愈来愈多.工人阶级除了要直接生产有形的产品,还要生产无形的“生产条件”,即为生产提供技术、管理和服务等.这样,工人阶级不仅包括传统蓝领工人,还包括那些生产“生产条件”的科研人员与组织者等,称之为“新工人阶级”.
对工人阶级的泛化理解,也同样适用于改革开放30年中出现的多种新兴社会结构成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步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包括广大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日益壮大,大批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和新兴产业职工源源不断地加入工人阶级队伍.
根据2008年度的国家统计年鉴,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29350万,其中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分别占6424万人、718万人,只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不到1/4,其余超过3/4的就业分布在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同时,乡镇企业和乡村私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分别达到15090万、2672万.这些就业人员绝大多数都属于泛化工人阶级的范围.
同时,工人阶级内涵的泛化,并不能掩盖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并真真切切地体现在转型社会中的每个角落.有学者采用最经典的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以财富、权力和声望作为综合标准,把泛化的工人阶级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层次:管理者为上层,由党政干部、高层经营管理者、高级专业人员构成;专业技术人员为上中层,由拥有高新技术的人员、国家垄断行业的职工构成;产业工人为中层,由国企、集体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职工构成;一些特殊工人为下层,由失业下岗职工、失业工人和城市外来农民工构成.
当前工人阶级的泛化与分化,还在意识上使得传统理念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感受产生差距.对于改革开放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兴阶层与群体,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等,显然难以使他们对传统产业工人形象产生共鸣,更难让他们承认与农民工群体属于同一社会组分.因此,工人阶级的分化,不仅体现在职业结构和经济地位上,更体现在意识分化上,彼此间难以形成认同感,使得当前的工人阶级成为“不确定”的阶级.因此,需要研究如何整合工人阶级价值观念,重建工人阶级“共同意识”.
关注工人阶级中的困难群体中国工人阶级60年来的演变历程,伴随着社会价值分配格局的不断调整、变迁,阵痛不可避免,对于当前出现的工人阶级中的一些困难群体,需要格外关注.
关注一:进城农民工的权益保护与社会保障问题在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存在着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的特定发展阶段.但中国这样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其实,中国工人阶级在最初形成时,其成员绝大部分就来自破产的农民.只是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我国建立起特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才人为割裂了工人和农民之间的渊源关系.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民向工人的转化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和“招工”方式实现的.这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方式,没有出现所谓的“农民工”现象.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转轨时期,进城的农民工大批涌入产业工人队伍,成为产业工人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农民向工人阶级的转化主要是通过市场的手段和方式实现的,但同时被刻上深深的制度安排烙印.他们的户籍身份仍然是农民,在现有的户籍管理体制中举步维艰,成为城镇生活中的边缘群体,过着候鸟式的生活.
由于身份的限制,农民工往往不能享受到正常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障.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苦、脏、累、险”行业,他们工作条件苦,收入水平低,居住环境差,未被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能像城镇职工一样平等地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据统计,目前在城市就业的约1.4亿农民工,与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只有7000多万人.截至2008年底,全国只有2400多万农民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200多万农民工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4900多万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1500多万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同时,他们还在居住、生活、子女就学等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另外,他们常常被看作城市社会的异己力量,被当作治安状况恶化的重要因素.如何进一步打破农民进城务工的制度障碍,使得农民工融入正常工人阶级队伍,是一个不容回避、必须破解的难题.
关注二:国企下岗职工生活问题这部分工人主要是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他们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作为我国传统工人阶级的主体,一度被称为“老大哥”.他们曾经拥有优越的政治身份地位,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积累了数以万亿计的国有资产.
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人口问题造成我国劳动力过剩,使得在改革以前就存在着隐性失业.不过改革前,国家采取了“低工资,高就业”、“三个人饭五个人吃”的保障性安置就业措施,把显性的过剩劳动力转化为隐性的过剩劳动力.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有企业三项制度的改革,计划体制内的国有、集体企业的工人与企业的劳动关系逐步脱离计划经济的束缚,向市场化的劳动关系转型,使得这种隐性的失业逐步显现化.当时还不叫“下岗”,有的地方叫“停薪留职”,有的地方叫“厂内待业”,有的叫“放长假”、“两不找”,等等.90年代中后期,下岗职工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开始凸显,并且引起社会各方面普通的广泛关注.下岗职工问题集中在这个时期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从根本上说,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国企改革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同时,在改革的利益重新调整过程中,大量的下岗、失业、为企业效益及早退休的工人成为受损最严重的困难群体.部分职工在改制成功的和垄断的企业中得到实惠,但一些被淘汰的夕阳产业的工人,下岗及失业补助或退休工资水平非常低,这部分工人本身的科技文化水平也较低,而且年龄偏大,他们再就业和增加收入的能力也就很有限.这部分职工收入水平低,基本生活缺乏必要社会保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他们的生活困境已逐渐被固化,且开始形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这部分职工的就业利益和劳动报酬利益没有得到保障,与国家对工人的“欠账”有关,需要以负历史责任的态度对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进行关注.
❻ 19世纪60年代,中国哪一资产阶级开始了工业化的尝试
地主阶级(洋务派属于封建地主阶级)
望采纳
❼ 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属于什么阶级,还有无产阶级,资产
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属于无产阶级大范围,细致说来无产阶级指的是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的工人阶级,而农民阶级在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前,有的是佃农,完全的无产阶级或者是自耕农,交租交税,属于半无产阶级。。但本质上劳动人民不霸占生产资料工农同属于无哗毁镇产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相似点就是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商品生产的产物,都与商品,资本等要素息息相关,区别顾名思义无产阶级没有生产资料,他们为了生存需要替资产阶级劳动生产,出卖劳动力。而资产阶级霸占自己的生产资料,让无产阶级余拆劳动创造商品价值,乱粗压榨无产阶级剩余价值。。。有无生产资料就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