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态工业的基本特征
生态工业的基本特征:
1、从宏观上使工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工业的生态、经济和技术关系,促进工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人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和系统的稳定、有序、协调发展,建立宏观的工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在微观上做到工业生态资源的多层次物质循环和综合利用,提高工业生态经济子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效率,建立微观的工业生态经济平衡。从而实现工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发展道路。
(1)生态工业园有哪些基本特点扩展阅读
工业结构生态化,就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把工业系统的结构规划成“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工业部分构成的工业生态链。
其中,资源生产部门相当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承担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的生产和永续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以可更新的永续资源逐渐取代不可更新资源为目标,为工业生产提供初级原料和能源;
加工生产部门相当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以生产过程无浪费、无污染为目标,将资源生产部门提供的初级资源加工转换成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工业品;还原生产部门将各副产品再资源化,或无害化处理,或转化为新的工业品。
‘贰’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指南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特征和类型
1.园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紧密围绕当地的自然条件、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进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设计和运行;
(2) 通过园区内各单元间的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3) 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政策手段以及新技术(如信息共享、节水、能源利用、再循环和再使用、环境监测和可持续交通技术)的采用,保证园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4) 通过园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企业、园区和整个社区的环境状况得到持续改进。
2. 园区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 具有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例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糖业)示范园区;
(2) 具有区域特点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例如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造的生态工业园区。
此外,按照当前的建设状态和园区单元间联系程度的不同,生态工业园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已具有较好生态工业雏形的工业区域或园区。建设重点是在完善已有的生态工业链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生态工业网。
(2) 尚未建成或尚不具有规模的园区。建设重点是以生态工业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园区。
(3) 门类较多、企业数量大的工业区域或园区(如我国的大批国家和地方级的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重点是在这些园区中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观点和生态设计方法,使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由此优化产品结构,并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从而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排放,为园区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
(4) 虚拟园区。其园区企业在地理上分散,但仍然组成一个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重点是从废物循环利用、资源梯级利用入手,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规划建设生态工业网络,建立企业间稳定、持久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关系。
‘叁’ 什么是生态工业
一、什么是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或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工业结构生态化,就是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把工业系统的结构规划成“资源生产”、“加工生产”、“还原生产”三大工业部分构成的工业生态链。其中,资源生产部门相当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承担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的生产和永续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以可更新的永续资源逐渐取代不可更新资源为目标,为工业生产提供初级原料和能源;加工生产部门相当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以生产过程无浪费、无污染为目标,将资源生产部门提供的初级资源加工转换成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工业品;还原生产部门将各副产品再资源化,或无害化处理,或转化为新的工业品。
我们倡导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就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统工业的提升,一手抓生态工业的发展。所谓提升传统工业,就是要推行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旧的工艺和设备彻底进行改造,使之尽快地生长成为新的工业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只有以经过彻底改造过的传统工业和全新的生态工业为主导,才能把生态特色经济发展起来。对发展生态特色经济提出的构想主要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农业走无公害有机化之路,工业走无污染清洁化之路,旅游业走回归式园林化之路。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生态资源,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对于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什么是工业生态系统?
所谓工业生态系统,就是一批相关的工厂、企业组合在一起,它们共生共存,相互依赖,其联系纽带是废物,即这家工厂、企业的废物是另一家或几家工厂、企业的原料。这个系统的最大特点是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而将工厂、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到最低。这些,都是各国企业家竭力追求的。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工业生态系统是人造的,是人类仿照大自然而着意设计出来的。
工业生态系统的首创者是丹麦的凯隆堡。在那里,斯达托炼油厂将其废物硫输送给一家硫酸厂以生产硫酸;将其废气输送给奇普洛建筑板材厂以生产石膏板材;将其余热输送给周围的温室以生产蔬菜、花卉;将其废水输送给阿斯奈斯的一家发电厂以冷却发电机,而这家发电厂又将其余热输送给附近的一家鲆鱼养殖场和凯隆堡的居民住宅;将其水蒸气输送给斯达托炼油厂和一家生产人工合成酶和胰岛素的生物制剂厂。此外,上述阿斯奈斯的那家烧煤的发电厂还用石灰回收废气中的硫而生产了石膏,而奇普洛建筑板材厂则用发电厂的石膏作原料来生产板材,从而不再从西班牙进口石膏了。凯隆堡工业生态系统的成效是极其明显的:它每年能够节约石油1.9万吨、煤3万吨、水60万立方米,回收并再利用了13万吨二氧化碳、3700吨二氧化硫、2800吨硫、8万吨石膏等。
三、什么是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我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以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与传统的“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四、唯一正确的选择。
发展是硬道理,是主题。环境问题是由于发展不当而造成的,必须而且也只能在发展中加以解决。我们所说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绝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我们面临着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方针,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初步探索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五”乃至“十一五”期间,我们要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的难题,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工业生产中要实行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农业生产中要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企业要实行ISO14000管理,产品推行环境标志产品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区域要建设生态县市和生态乡村,城市和城镇要创建生态城市,从而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建立生态链,把上游产品产生的废物,作为下游产品的原料,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量,促进环境与经济之间达到相互协调的最高境界。只有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和要求,我们才能说在自治州建立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生态特色经济模式。
‘肆’ 苏州求职生活指南:工业园区特点
苏州求职生活指南:工业园区特点
1、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尤其是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招商理念,更加注重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成效,税源型项目、研发型项目、生产性服务项目以及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2005年,新增注册外资38.1亿美元,到帐外资15.8亿美元,注册内资超250亿元;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3个、研发项目11个,服务业新增项目数和就业人数首次超过了制造业,平均每天开工投产工业企业2家,均创下历史纪录。目前,全区累计引进合同外资23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1.8亿美元,注册内资760亿元,形成内资外资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从地区结构看,来自欧美的项目占49%,日韩占18%,新加坡占6%,港澳台地区占22%。从投资规模看,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超过60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5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85个项目;从产业层次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尤其是在ic、tft-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方面形悔如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园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位。
2、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迅念,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2005年,我们启动实施了科技“跨越计划”,全面加快科技发展步伐,全区科技投入增长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左右,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70%以上。从创新载体建设看:先后建成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软件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超过20万平方米,其中,国际科技园已集聚了超过苏州90%的ic设计企业和60%的纯软件研发企业。从创新主体培育看:积极实施科教优先战略,先后投资30余亿元资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网络。同时,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复合人才以及研发领军人才,集聚了海外留学人员创办企业200余家,跨国公司和国家级研发设计机构50余家,博士后工作站6个,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万名。从创新环境营造看:先后建设了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江苏省集成电路生产力促进中心、苏州市软件评测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设立了总额超过20亿元的风险创投、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创业担保以及ic设计、软件研发、动漫产业与生物、纳米等领域的发展专项基金,并与台湾怡和、以色列无限创投开展合作,形成各类风险创投机构10家。同时,率先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3、三产发展后来居上。按照省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园区服务业发展“倍增计划”:即力争5年内,三产品牌项目翻两番,商业载体面积增两倍,服务业增加值翻两番,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近两年,我们围绕“金鸡湖、阳澄湖和独墅湖”做文章,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先后投入200余亿元,兴建了现代物流园、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左岸商业街、金鸡湖商业广场等各类商业载体50万平方米;相继引进沃尔玛、家乐福、世纪联华等10多个知名商业品牌,入驻了美国普罗斯、日本近铁等20多家国际物流公司,集聚了香港汇丰、英国渣打等20多家中外资银行以及普华永道、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等30多家知名专业机构,有力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升级。2005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3亿元,占gdp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环金鸡湖区域正在成为苏州市新的现代商业文化中心。
4、城市功能持续提升。园区开发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1)坚持规划先行。从开发伊始,园区就编制了具有前瞻碧昌启性的.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2)适度超前投入。先后投入300余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基本完成了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3)高标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牢固确立“绿色园区”理念,以金鸡湖整治开发为重点,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积极打造生态园林城区,相继建成了湖滨大道、文化水廊、红枫林等一批开放式景观和与其相配套的文化旅游、餐饮娱乐等商业服务设施,累计新增绿地1700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超过45%,为区内企业和居民提供了最佳的居住和创业环境。目前,中新合作区就业人口已超12万人,居住人口近10万人,其中外籍人士超过8000人。
5、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园区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注重资源集约利用。2005年,我们通过实施积极的择商选资战略、加快产业升级、加快项目集聚、加快企业增资扩股、鼓励商品房和标准厂房等各类建筑向高层发展等方式,土地集约水平在较高平台上又有新的提高,在实际利用外资同口径增长15%的情况下,土地出让面积减少30%,中新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到17亿美元,标准厂房出租率提高15个百分点。(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确立“绿色招商”理念,环保部门“提前介入”、“一票否决”等措施,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项目进入。十多年来,因环保因素被否决的引资项目有200多个,累计合同外资超过11亿美元。同时,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统筹协调与科学发展。(3)注重和谐社会构建。坚持“以德治区”和“以人为本、重在建设”方针,通过“虚事实做”的形式,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从富民、亲民、便民角度出发,统筹社会资源力量,综合推进科教文卫、生态环保和扶贫帮困等各项实事工程,全面建立完善以邻里中心为依托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平安园区”,完善社会综合治理网络,努力打造最佳人居和创业环境。